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_第1頁
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_第2頁
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_第3頁
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_第4頁
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十三章

醫院感染的實驗診斷

第一節醫院感染的概念與流行特點

01醫院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是指在02醫院內所獲得并發生的一切感染,即03病人在人院時不存在,也不處于感染04的潛伏期而是在人院后所引起的感染,05包括在醫院內感染而在出院后才發病06的病人。一、醫院感染的概念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診病01人、探視者及陪同人員等。主要對象是02住院病人及醫院工作人員,特別是住院03病人中的老年及重危病人,免疫功能低04下,最易發生醫院感染。05國外發生率約為5%-10%,我國為064%-9.7%。醫務工作者應引起07高度重視。08醫院感染的對象按感染來源分為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目前內源性感染呈不斷增高的趨勢,通過在宿主體內移位定植而直接傳播。發生的條件是:病原體是內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共同必備條件,但外源性感染還必須具備感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宿主三個基本條件。二、醫院感染的流行特點01是醫院內的病人、醫院工作人員、探視者02及陪同人員;動物感染源(如鼠、蠅、蚊03等)及環境儲源;未徹底消毒滅菌的醫療04器械、診斷、治療用導管、血液制品等所05攜帶的微失物均可成為感染源。其中病人06是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感染源。(一)感染源直接接觸傳播不需要傳播媒介。病人間或病人與醫護人員間通過直接接觸而發生的感染。間接接觸傳播主要指接觸了帶菌污染物而發生的感染,為常見的傳播方式。醫護人員的手在傳播病原體上起著重要作用。(二)傳播途徑空氣傳播有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塵埃傳播及醫源性氣溶膠傳播4種方式。共同媒介物傳播有食物與水、血液制品、制劑等受到污染,經飲用和注射,發生醫院感染流行,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媒介傳播較少見,由鼠、蚊、蠅等生物媒介引起感染。住院患者易感性高。嬰幼兒、老年人、營養01不良者及由各種原發疾病引起機體免疫力低02下的重危住院病人;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藥03物者,可產生菌群失調;接受外科手術及診04療措施(如介人治療、導管插管等)使天然05屏障遭到損害,使病人易感。06(三)易感宿主種類01有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病毒、真菌02和寄生蟲等,主要是細菌。大多數是正03常菌群中的細菌、真菌。條件致病菌或04耐藥菌。衣原體、支原體和病毒亦是引05起醫院感染的病原體。06三、常見的病原體正常菌群的致病明顯增多耐藥菌株增多新的病原體不斷出現如病毒性肝炎、骯粒、HIV感染、軍團菌、幽門螺桿菌等。123(二)特點菌為主,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為常見。G+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仍常見。菌血癥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以G-胞菌、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菌等為常見。泌尿系統感染,以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三)各系統醫院感染及病原體0102色葡萄球菌為主,化膿鏈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也常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及燒傷感染,以金黃輪狀病毒等常見。胃腸道感染以腸桿菌、腸球菌、沙門菌、第二節醫院感染的監測醫院感染監測的內容和類型醫院感染監測的內容包括病原體、易感人群、媒介因素和環境等。監測的類型可分為全面綜合性監測和目標性監測兩類。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產房、新生兒室、血液透析室、供應室等發生機會多,程度重和波及廣。因此,應定期監測,加強預防控制工作。為臨床提供病原學診斷依據;藥物敏感試驗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源的追蹤,明確感染來源;對醫院環境污染進行細菌監測;開展新檢測技術,提高陽性檢出率;參加醫院感染研究和宣教培訓等工作。二、微生物實驗室的監測任務三、醫院環境中細菌污染的監測環境監測中的重點科室l.手術室和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血液透析室;中心供應室;血庫;臨床注射治療室和臨床實驗室常用平皿沉降法H和空氣采樣器采01樣法,根據衛生部標準要求,普通手02術室、產房、嬰兒室等空氣中細菌總03數不得超過200CFU/cm3。04(二)空氣中細菌含量的監測應注意:①采樣標本要有代表性,可將物01體分為污染、半污染和清潔三個區進行采02樣;②標本數量要足夠,因評價環境污染03狀況是以污染率為指標的;③要仔細分析04污染的來源,分析是直接污染還是空氣的05間接污染。06(三)物體表面細菌污染監測醫務人員手常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污染物品01或病人,在醫院感染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02監測手部細菌的目的在于了解手部細菌污03染情況和評價手的清潔和消毒效果。04衛生部標準要求醫護人員手部細菌數不得05超過8CFU/cm2。06(四)醫務人員手部細菌監測(五)醫院環境細菌污染監測①門診候診室(空氣)<4000/m3②手術室、產房、嬰兒室(空氣)<500/m3③病房物面、醫護人員手<8/m3④嬰兒室兒科病房物面、食具和醫護人員手不得檢出沙門菌⑤消毒后醫療用品不得檢出病原微生物⑥滅菌后醫療用品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以嗜熱脂肪芽胞桿菌為指示劑,菌片含量為5×105/片,在21℃±0.5℃飽和蒸汽中存活時間>3.9min,殺滅時間<19min。壓力蒸汽滅菌效果監測四、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123常用紫外線強度計來測定。生物指示劑為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ATCC9372),含菌量為105/片。要求殺菌率達到99.9%以上。123(二)紫外線殺菌效果監測01消毒劑使用過程中細菌污染的監測03菌的污染情況,用稀釋中和法或濾05ml,判為不合格02主要為了解消毒劑在使用過程中細04膜過濾法。消毒液含活菌量250個/(三)化學消毒劑及其效果的監測01消毒劑效果的監測常用菌種有:0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腸03埃希菌ATCC8099,銅綠假單胞菌04ATCC9027,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05種ATCC9372,白假絲酵母菌ATCC0610231。07常用培養基:細菌用營養肉湯和08營養瓊脂,真菌用沙氏培養基。消毒劑殺菌率應達99.9%以上,殺菌指數達3;高效消毒劑要以細菌芽胞為指示菌,殺菌率應達99.999%,殺菌指數達到5。要求定量試驗一般要重復5-10次。規范的標本采集、運送,分離和鑒定,01藥物敏感試驗等是醫院感染監控的一02個重要環節,對引起醫院感染的病原03菌應做到菌株型的鑒定,如耐藥類型、04生化分型、噬菌體分型、質粒圖分析、05血清學分型、細菌毒素分型等。06(四)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學監測醫院建立建全管理機構01培訓各類人員02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03監測資料分析04匯報信息和研究對策05五、醫院感染監測的必要措施重視醫護人員的醫德及專業知識教育01要求醫護工作人員必須堅持操作前后洗02手,使手表面菌叢降低到1/1000,大03多數情況足以防止經手的交叉感染。04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洗手后還必須消毒:05被大量細菌污染,僅洗手達不到避免06交叉感染的要求;②水龍頭、水池、肥07皂、工作服可能同時被大量細菌污染者,08手接觸有高度致病性的微生物時。消毒09劑可用70%酒精或碘伏。10第三節醫院感染的控制牢記使用不細心,能傳播感染后果嚴重。要使用新鮮配制的消毒液;消毒物品在消毒前要盡量除去污染;要用清潔容器盛放消毒液(防止污染);配制溶液時,水的用量要正確;要取足量的消毒劑(保證濃度);EDCBAF使用化學消毒劑要堅持“六要”:二、消毒滅菌的質量控制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及早確立病原學01診斷,如進行涂片、培養、藥敏等快02速檢驗,把結果。信息提供給臨床,03臨床要根據培養和藥敏結果及治療情04況調整抗生素的用藥。臨床微生物實05驗室應對細菌耐藥情況進行監測并定06期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防止濫用07以減少或控制耐藥菌的產生。08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01掌握抗生素的藥理作用。熟悉和掌握02藥物的抗菌譜、作用機制、抗菌活性、03藥物代謝動力學特性(吸收、分布、04排泄、血半衰期、口服或肌注后的生05物利用度等)、對不同機體的敏感性、06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等,以便科學地、07有針對性地、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要根據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1狀態合理使用抗生素。要根據新2生兒、老年人、孕婦等不同患者3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要注意肝、4腎功能的情況和過敏體質等而選5用不同的抗生素。62017醫院感染控制三大環節:醫院供應室的012018無菌質量保證;各病房的消毒隔離制度022019和抗生素合理應用,要嚴格執行;各個03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