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汽車行業自動駕駛技術研究與開發方案TOC\o"1-2"\h\u10493第1章緒論 2126921.1研究背景 2160161.2研究意義 297371.3國內外研究現狀 231813第2章自動駕駛技術概述 3275932.1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歷程 3158782.2自動駕駛技術的層次劃分 3160312.3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 42518第3章感知技術 4267203.1感知技術概述 4221783.2激光雷達感知技術 5202043.3攝像頭感知技術 5150583.4毫米波雷達感知技術 524324第四章定位與導航技術 5184794.1定位技術概述 589834.2GPS定位技術 5184514.3地圖匹配定位技術 633814.4慣性導航系統 625088第五章決策與規劃技術 6301425.1決策與規劃技術概述 6184505.2行為決策技術 773225.3路徑規劃技術 781725.4速度規劃技術 710473第6章控制技術 8215116.1控制技術概述 8173046.2車輛動力學控制 862946.3轉向控制技術 828776.4制動控制技術 82130第7章仿真與測試技術 9215397.1仿真技術概述 984347.2實車在環仿真技術 9321157.3軟件在環仿真技術 9256267.4硬件在環仿真技術 1011476第8章安全技術 10186928.1安全技術概述 1030808.2功能安全 10195088.3信息安全 11164448.4數據安全 115611第9章自動駕駛系統集成與優化 12207899.1系統集成概述 12136389.2系統架構設計 1298499.2.1系統架構設計原則 1274559.2.2系統架構設計方案 12130899.3系統功能模塊劃分 12146369.3.1感知模塊 12279109.3.2決策模塊 13258479.3.3控制模塊 13210789.3.4通信模塊 1370669.4系統優化方法 1363609.4.1算法優化 13118869.4.2硬件優化 13154739.4.3軟件優化 13515第10章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 14375010.1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趨勢 14311010.2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141411010.3商業化應用前景 142527410.4自動駕駛技術在我國的政策與發展方向 15第1章緒論1.1研究背景科技的飛速發展,汽車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和地區競相布局的焦點。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道路運輸安全性、降低能耗、減少交通擁堵,并改善人們的出行體驗。我國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1.2研究意義(1)提高道路安全性。自動駕駛技術能夠有效降低交通發生率,減少人員傷亡,提高道路運輸安全性。(2)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助力我國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3)緩解交通擁堵。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現高效、有序的行駛,減少交通擁堵現象,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4)降低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自動駕駛技術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尾氣排放,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意義。1.3國內外研究現狀國外研究方面,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美國谷歌旗下的Waymo公司、特斯拉等企業,以及歐洲的奧迪、寶馬等汽車制造商,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日本也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測試,力圖在自動駕駛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國內研究方面,我國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目前百度、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吉利、比亞迪等傳統汽車制造商,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我國多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汽車的道路測試,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國內外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諸多挑戰和難題,如傳感器技術、算法優化、法律法規等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摸索。第2章自動駕駛技術概述2.1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歷程自動駕駛技術起源于20世紀末,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輔助駕駛階段:此階段主要依賴于駕駛員的操作,車輛通過搭載的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實現對駕駛員的輔助功能,如自適應巡航控制、車道保持輔助等。(2)部分自動駕駛階段:此階段車輛具備一定的自主駕駛能力,能在特定場景下實現自動駕駛,如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自動泊車等。(3)高度自動駕駛階段:此階段車輛具備較高的自主駕駛能力,可在多種場景下實現自動駕駛,但仍然需要駕駛員在特定情況下進行干預。(4)完全自動駕駛階段:此階段車輛具備完全的自主駕駛能力,無需駕駛員干預,能在各種復雜環境下實現自動駕駛。2.2自動駕駛技術的層次劃分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定義,自動駕駛技術可分為以下五個層次:(1)Level0(無自動化):完全由駕駛員控制車輛。(2)Level1(輔助駕駛):車輛具備單一功能自動化,如自適應巡航控制或車道保持輔助。(3)Level2(部分自動駕駛):車輛具備多個功能自動化,但需駕駛員監控駕駛環境,隨時準備接管。(4)Level3(有條件自動駕駛):車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需要駕駛員干預。(5)Level4(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無需駕駛員干預,但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可能受限。(6)Level5(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在任何環境、任何場景下都能實現完全自動駕駛。2.3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自動駕駛技術主要包括以下關鍵組成部分:(1)感知系統:用于獲取車輛周圍環境信息,包括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傳感器等。(2)定位與導航系統:為車輛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保證車輛按照預定路線行駛,包括衛星導航、慣性導航系統等。(3)決策與規劃系統:根據感知系統獲取的環境信息,進行決策和路徑規劃,保證車輛安全、高效地行駛。(4)控制執行系統:根據決策與規劃系統的指令,實現對車輛的運動控制,包括轉向、加減速、制動等。(5)車聯網技術:通過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通信,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控制,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效率。(6)安全技術:包括故障診斷、冗余設計、安全防護等技術,以保證自動駕駛系統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安全運行。(7)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算法,用于處理感知數據、優化決策與規劃等。第3章感知技術3.1感知技術概述感知技術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主要負責對周圍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與識別,為決策系統提供關鍵信息。在自動駕駛系統中,感知技術起到了類似人類“眼睛”的作用,其準確性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功能。本章將從激光雷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三個方面對自動駕駛汽車感知技術進行詳細闡述。3.2激光雷達感知技術激光雷達(LiDAR)是一種采用激光作為發射源,通過測量反射光與發射源之間的時間差來確定目標物體距離的傳感器。激光雷達具有分辨率高、測距精度高等特點,使其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本節將介紹激光雷達的原理、分類及其在自動駕駛汽車感知系統中的應用。3.3攝像頭感知技術攝像頭作為常見的視覺傳感器,具有成本低、分辨率高、信息豐富等特點。在自動駕駛汽車感知技術中,攝像頭主要用于識別道路標志、交通信號、行人和其他車輛等。本節將從攝像頭的工作原理、圖像處理方法及其在自動駕駛汽車感知系統中的應用進行詳細討論。3.4毫米波雷達感知技術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在毫米波段傳播特性進行目標探測的傳感器。相較于激光雷達和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探測距離遠、全天候工作等優點。本節將介紹毫米波雷達的原理、特點及其在自動駕駛汽車感知系統中的應用,包括目標檢測、速度估計和距離測量等。第四章定位與導航技術4.1定位技術概述定位技術在自動駕駛汽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保證車輛準確行駛的基礎。自動駕駛汽車定位技術主要依賴于環境感知與信息融合,通過各種傳感器與導航系統獲取車輛在道路中的精確位置。本節將概述自動駕駛汽車中常用的定位技術及其原理。4.2GPS定位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一種基于衛星的無線電導航系統,可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連續、實時、全球覆蓋的定位服務。GPS定位技術通過接收多顆衛星發射的信號,計算出接收器的精確位置。在自動駕駛汽車中,GPS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高精度:通過差分GPS技術,可提高定位精度至厘米級。(2)實時性:GPS系統可實時提供車輛位置信息,滿足自動駕駛對實時性的需求。(3)全球覆蓋:GPS系統具有全球覆蓋的能力,適用于各種道路環境和場景。4.3地圖匹配定位技術地圖匹配定位技術是將車輛的位置信息與高精度地圖進行匹配,從而提高定位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該技術主要解決GPS定位在復雜環境中出現的誤差問題。地圖匹配定位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地圖數據預處理:對高精度地圖進行預處理,提取道路特征信息,如道路邊界、車道線等。(2)車輛定位:通過傳感器獲取車輛的位置信息,并與地圖數據進行匹配。(3)匹配算法:采用相關匹配算法,如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等,優化定位結果。4.4慣性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NavigationSystem,INS)是一種不依賴于外部信號的自主式導航系統。它通過慣性傳感器(如加速度計、陀螺儀等)測量車輛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實時計算出車輛的位置、速度和姿態。慣性導航系統具有以下優勢:(1)自主性:不依賴于外部信號,可在復雜環境下正常工作。(2)抗干擾:對電磁干擾、信號遮擋等情況具有較強的抵抗力。(3)高精度:通過信息融合和濾波算法,可實現高精度定位。慣性導航系統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挑戰,如傳感器誤差、計算復雜度等,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優化。第五章決策與規劃技術5.1決策與規劃技術概述決策與規劃技術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關乎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在本章中,我們將重點探討自動駕駛汽車在行為決策、路徑規劃及速度規劃方面的技術研究與開發。這些技術的優化與整合,對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綜合功能具有重要意義。5.2行為決策技術行為決策技術是指自動駕駛汽車在復雜交通環境下,根據各種傳感器獲取的信息,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理解,并作出相應的駕駛決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感知:利用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對周圍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獲取道路、車輛、行人等信息。(2)意圖識別:通過對周圍環境信息的處理,識別出其他交通參與者的行為意圖,為駕駛決策提供依據。(3)決策模型:根據環境感知和意圖識別的結果,建立相應的決策模型,實現自動駕駛汽車在各種工況下的行為決策。(4)決策優化: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和學習,不斷優化決策模型,提高自動駕駛汽車在復雜交通環境下的決策能力。5.3路徑規劃技術路徑規劃技術是指在給定的地圖和環境中,為自動駕駛汽車一條從起點到終點且滿足一定功能指標的安全行駛路徑。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全局路徑規劃:在已知全局地圖的情況下,為自動駕駛汽車規劃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的全局路徑。(2)局部路徑規劃:在自動駕駛汽車行駛過程中,根據實時環境信息,對全局路徑進行局部調整,保證行駛的安全性。(3)路徑優化:通過優化算法,提高路徑規劃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行駛過程中的能耗和行駛時間。(4)避障策略:在遇到障礙物時,自動規劃一條新的安全路徑,避免碰撞。5.4速度規劃技術速度規劃技術是指根據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任務、環境條件及功能要求,為車輛規劃合理的速度曲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速度控制策略:根據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前方交通情況、道路坡度等,制定相應的速度控制策略。(2)速度曲線:結合路徑規劃和行為決策,一條既滿足舒適性又具有較高安全性的速度曲線。(3)速度優化:通過對速度曲線的實時調整,實現自動駕駛汽車在不同工況下的最優速度控制。(4)節能策略:在保證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通過優化速度規劃,降低車輛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6章控制技術6.1控制技術概述控制技術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其功能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安全性和舒適性。自動駕駛汽車控制技術主要包括車輛動力學控制、轉向控制及制動控制等。本章將對這些關鍵技術進行詳細闡述。6.2車輛動力學控制車輛動力學控制旨在提高自動駕駛汽車在復雜路面和行駛條件下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縱向動力學控制:通過對油門和制動的協同控制,實現車輛的加速、減速和定速行駛。(2)橫向動力學控制:通過對轉向系統的控制,使車輛在彎道行駛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側滑和失控。(3)垂向動力學控制:通過對懸掛系統的控制,提高車輛在顛簸路面上的行駛舒適性。6.3轉向控制技術轉向控制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路徑跟蹤和避障的關鍵技術。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轉向策略:根據車輛行駛狀態和道路條件,制定合適的轉向策略,保證車輛沿預定路徑行駛。(2)轉向控制算法:采用PID控制、模糊控制、滑模控制等算法,實現對轉向系統的精確控制。(3)轉向執行機構:選用合適的轉向執行機構,如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線控轉向系統(SBW)等,提高轉向控制的響應速度和精度。6.4制動控制技術制動控制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行駛的重要保障。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制動策略:根據車輛行駛狀態、道路條件和交通規則,制定合理的制動策略,保證車輛在安全距離內停車。(2)制動控制算法:采用PID控制、模糊控制、最優控制等算法,實現對制動系統的精確控制。(3)制動執行機構:選用電磁制動、液壓制動等制動執行機構,提高制動控制的響應速度和制動力度。(4)制動能量回收:在制動過程中,通過能量回收系統對制動能量進行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第7章仿真與測試技術7.1仿真技術概述仿真技術在自動駕駛汽車研發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虛擬的測試環境,降低研發成本,提高開發效率。本章將從實車在環、軟件在環和硬件在環三個方面介紹仿真技術在自動駕駛汽車研發中的應用。7.2實車在環仿真技術實車在環仿真技術是將實際車輛與仿真環境相結合,通過在實車上安裝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使車輛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測試。實車在環仿真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車輛動力學模型建立:根據實際車輛參數,建立準確的車輛動力學模型,以模擬車輛在真實環境中的行駛狀態。(2)傳感器模型建立:根據實際傳感器特性,建立相應的傳感器模型,以模擬傳感器在真實環境中的感知能力。(3)控制器設計:設計適用于實車在環仿真系統的控制器,實現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策略。(4)實車在環仿真測試:將實車與虛擬環境連接,進行實車在環仿真測試,以驗證自動駕駛系統的功能及安全性。7.3軟件在環仿真技術軟件在環仿真技術是將自動駕駛系統中的軟件部分與仿真環境相結合,通過模擬傳感器、控制器等模塊,實現對自動駕駛系統軟件的測試。軟件在環仿真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傳感器仿真:模擬各種傳感器在真實環境中的感知數據,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虛擬的感知輸入。(2)車輛模型建立:建立用于軟件在環仿真的車輛動力學模型,以模擬車輛在真實環境中的行駛狀態。(3)控制策略仿真:對自動駕駛系統中的控制策略進行仿真,驗證控制策略的正確性和有效性。(4)軟件在環仿真測試:將自動駕駛系統軟件與虛擬環境連接,進行軟件在環仿真測試,以評估系統功能及穩定性。7.4硬件在環仿真技術硬件在環仿真技術是將實際硬件設備與仿真環境相結合,通過在仿真環境中引入實際硬件,實現更真實的測試場景。硬件在環仿真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硬件接口設計:為實際硬件設備設計合適的接口,實現與仿真環境的連接。(2)硬件在環仿真系統搭建:將實際硬件設備與虛擬環境相結合,搭建硬件在環仿真系統。(3)硬件在環仿真測試:利用搭建的硬件在環仿真系統,進行自動駕駛系統硬件設備的測試,以驗證硬件功能及系統穩定性。(4)實時功能評估:在硬件在環仿真過程中,實時評估自動駕駛系統的功能,為系統優化提供依據。通過本章對仿真與測試技術的介紹,可以為汽車行業自動駕駛技術研究與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第8章安全技術8.1安全技術概述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研究與開發,安全技術成為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自動駕駛車輛在提高行駛舒適性和效率的同時必須保證在各種工況下的安全性。本章主要圍繞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展開討論,分析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及數據安全等方面的關鍵問題。8.2功能安全功能安全是自動駕駛車輛安全性的基礎,涉及車輛各個子系統的可靠性。為保證自動駕駛功能安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開發:(1)建立完善的自動駕駛功能安全體系,包括安全目標、安全需求、安全架構等。(2)對自動駕駛系統進行可靠性分析,評估各個子系統的故障率,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3)開展故障診斷與容錯技術研究,保證在關鍵部件故障時,系統能夠及時采取措施保證安全。(4)設計緊急接管機制,當自動駕駛系統出現故障或異常時,駕駛員能夠迅速接管車輛。8.3信息安全自動駕駛車輛依賴于大量的傳感器、通信設備和數據處理系統,信息安全問題尤為重要。為保障信息安全,以下方面需重點關注:(1)研究自動駕駛系統網絡安全技術,防止外部惡意攻擊。(2)建立安全的通信協議,保障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通信安全。(3)加強數據加密與身份認證技術研究,保證車輛數據的完整性和隱私性。(4)對自動駕駛系統進行定期安全檢查,及時更新系統補丁,防止潛在的安全隱患。8.4數據安全自動駕駛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會收集和處理大量數據,包括車輛狀態、道路信息、用戶行為等。數據安全對于保障用戶隱私和行車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數據安全的研究與開發方向:(1)建立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明確數據收集、存儲、傳輸、處理和使用等環節的安全要求。(2)研究數據加密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處理,防止數據泄露。(3)加強數據訪問控制,保證授權人員才能訪問相關數據。(4)建立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通過以上研究與發展,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汽車行業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第9章自動駕駛系統集成與優化9.1系統集成概述自動駕駛系統集成是將各獨立功能模塊有機結合,形成一個高效、協調運行的完整系統。本章主要討論自動駕駛系統集成的關鍵技術和方法,以實現各模塊間的高效協同工作,提高整個自動駕駛系統的功能和可靠性。9.2系統架構設計9.2.1系統架構設計原則自動駕駛系統架構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模塊化:各功能模塊應具有明確的職責,便于集成和升級;(2)可擴展性:系統架構應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以適應不同場景和需求;(3)高效性:系統架構應保證各模塊間的高效通信和數據交換;(4)可靠性:系統架構應具備較強的容錯能力,保證系統穩定運行。9.2.2系統架構設計方案基于以上原則,本方案提出以下系統架構:(1)感知層:包括各種傳感器(如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和數據處理模塊;(2)決策層:根據感知層提供的信息,進行路徑規劃、行為決策等;(3)控制層:根據決策層的指令,實現對車輛的運動控制;(4)通信層:負責實現各模塊間的通信和數據傳輸;(5)用戶界面層:為用戶提供可視化操作界面,實現人機交互。9.3系統功能模塊劃分9.3.1感知模塊感知模塊主要負責收集車輛周邊環境信息,包括道路、障礙物、交通標志等。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傳感器數據融合:將多種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融合處理,提高感知準確性;(2)目標檢測與識別:識別周邊環境中的物體,如車輛、行人、交通標志等;(3)環境建模:構建車輛周邊的三維環境模型。9.3.2決策模塊決策模塊根據感知模塊提供的信息,進行路徑規劃、行為決策等。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路徑規劃:根據地圖信息和環境模型,規劃出一條安全、高效的行駛路徑;(2)行為決策:根據交通規則和實時情況,進行加速、減速、避讓等行為決策;(3)風險評估:評估行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為行為決策提供依據。9.3.3控制模塊控制模塊根據決策模塊的指令,實現對車輛的運動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車輛動力學控制:實現對車輛的加速、制動、轉向等控制;(2)車輛穩定性控制:保證車輛在高速行駛和緊急避讓時的穩定性;(3)車輛舒適性控制:優化駕駛舒適性,降低顛簸感。9.3.4通信模塊通信模塊負責實現各模塊間的通信和數據傳輸。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模塊間通信:采用高效、可靠的通信協議,實現各模塊間的數據傳輸;(2)數據加密與解密: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3)數據壓縮與解壓縮:提高數據傳輸效率。9.4系統優化方法9.4.1算法優化(1)采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先進算法,提高感知、決策、控制等模塊的功能;(2)針對特定場景和任務,優化算法參數,提高系統適應性和魯棒性。9.4.2硬件優化(1)選擇高功能、低功耗的硬件設備,提高系統處理能力;(2)優化傳感器布局,提高感知覆蓋范圍和準確性。9.4.3軟件優化(1)優化模塊間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施工的重點和難點及保證措施
- 【中考模擬】2025年江蘇省鎮江市第三中學數學中考練習卷(含解析)
- 斷橋鋁窗安裝現場監督質量保證措施
- 十四五規劃房地產調控心得體會
- 危重患者轉運及交接操作流程他
- 小學合唱社團藝術交流計劃
- 民用建筑施工進度計劃
- 成人教育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
- 以延吉市XX中學為例剖析高中化學習題課教學現狀與提升路徑
- 以市場為導向: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置變革與實踐
- GB/T 13323-2009光學制圖
- GB/T 11177-1989無機膠粘劑套接壓縮剪切強度試驗方法
- 鈷領域:華友鈷業企業組織結構及部門職責
- 內容參考zipc教程
- FZ/T 43022-2011莨綢工藝飾品
- 基金投資管理系統O32用戶手冊-股指期貨套保系統
-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自動打印機設計說明書
- 冰山模型提出者麥克利蘭教授6族勝任力分析模型
- 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申報表
- 江西省中考語文備考及答題技巧——語文考點及答題策略-人教版初中九年級全冊語文素材
- 成立生物安全委員會及工作制度管理辦法和職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