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東莞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語文試題
2024.10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請將姓名、班級和學校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確填
涂考號。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的信息點框涂黑。如需改
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選擇題時,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把答案寫在答題卡
指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或草稿紙上,其答案一律無效。
3.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荚嚂r間150分鐘。
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隨著語料庫持續更新與算法不斷完善,未來AI(人工智能)寫作全面趕超人類并非絕無可能。不過從
當前狀況來看,AI寫作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寫作。
AI寫作本質上是數據算法支配下的符號自動生成,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類文學特征,但卻無法真
正實現對人類情感與想象的編碼。而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數理邏輯還有情感與想象等。人類的情感與
想象也并不是不能編碼化,而是無法在AI的運行機制中實現無差別的兼容。因為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
式運行,任何超出數理邏輯規范的存在都會被視為錯誤而被排除。對AI而言,語言只是符號本身;但對人
類而言,語言不僅僅是符號,更承載豐富的意義。
人工智能寫作無法實現現實性超越。人類寫作可以通過想象超越現實,提供精神慰藉和審美愉悅而AI
寫作則被限制在算法范圍內,淪為事件記錄,無法滿足人類對超越性的渴望。單純對AI自動生成的文本進
行審美評判,難以否認其具有審美價值,甚至某些方面達到普通創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問題在于,真
正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的,并非AI自動生成的文本本身,而是它依托的人類經典創作語料庫。AI
寫作只能以不斷消費現有人類審美資源的方式來維系虛假的審美幻象;不但無法產生真正偉大的作品,而
且在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淪為空洞、虛假的機械復制。對AI數據算法而言,人類創作
素材與AI自動生成素材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別。這就意味著,隨著AI生成文本的指數級增長,那些真正承
載人類鮮活生命體驗的文本比重將越來越低,逐漸消解于機械復制文本的重重包圍之中。
AI寫作還消解了寫作對現實的介入力量。人類寫作雖然以虛構性的方式展開,但卻對現實有著強勁的
介入力量,作品中所呈現的完美性虛構,構成對現實世界不合理的批判依據,作品中所承載的對完美性的
憧憬與追求,構成改造現實的內生動力。而AI寫作在數據算法支配下自動生成的文本,與現實世界之間不
構成任何實質性的關聯。AI寫作專注于算法的持續優化與需求的最大限度滿足,現實世界則遵循自身因有
的運行規律。簡而言之,AI寫作是一個懸浮于現實世界之上的空中樓閣。
令人擔憂的是,AI寫作依托大數據,可為人類感性需求提供精準而全面的滿足,從而不斷趨向于一種
反智主義的娛樂化、平面化與庸俗化,可能導致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偏離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們應該
將人工智能嚴格限制在輔助性工具的范圍內,防范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異己性的存在反客為主,參與到人類
的觀念認知建構中。
(摘編自趙耀《人工智能寫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機器學習系統,缺乏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這是一個笨
重的模式匹配統計引擎,狼吞虎咽地處理數百兆字節的數據,并推斷出最為可能的答案。相反,人類的大
腦是一個極為高效甚至優雅的系統,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運作;它尋求的不是推斷數據點之間的粗暴關
聯,而是創造解釋。
舉個例子:你放開手中蘋果,觀察結果后說:“蘋果掉下來了?!边@是一種描述。預測則可能是這樣:
“如果我張開手,蘋果就會墜落。”兩者都是有價值的,而且可能都是正確的。但解釋則不僅于此:它不
僅包括描述和預測,還包括超越事實的猜想,如“任何這樣的物體都會墜落”;以及“如果不是因為引力,
蘋果就不會墜落”之類的因果解釋,而這就是思考。機器學習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它沒有提出任何因果
機制或物理定律。當然,人類式的解釋不一定正確;但這正是思考的一部分:智能不僅包括創造性的猜想,
也包括創造性的批評。人類式的思考基于可能的解釋和糾錯,這一過程恰恰實現理性的力量。就像夏洛
克?福爾摩斯對華生醫生說的:“當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無論多么不可能,都一定是真相。”
ChatGPT在設計上可以“學習”(即記憶),但它沒有能力區分可能和不可能。人類理性推測的解釋是有限
的,而ChatGPT不存在這一限制。它可以同時學習相互矛盾的觀點,如“地球是圓的”和“地球是平的”,
只是根據隨時間變化的概率進行交換。
機器學習系統也無法解釋語言的深層規則,因為語言的正確解釋是非常復雜的,無法僅僅通過沉浸在
大數據中來學習。例如,它們將句子與從其他句子中推斷出的模式進行類比,而不考慮語言的正確解釋和
深層含義,因此可能錯誤地預測句子的含義。例如,ChatGPT可能將“約翰太固執了,沒法和他說話”誤解
為“約翰不愿意與人交流”,而不是“沒法與約翰講道理”
機器學習愛好者對他們的作品在不需要解釋的情況下產生正確的“科學”預測(例如,關于物理物體
的運動)感到自象,但這種預測是偽科學。真正的智力體現在思考和表達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
情的能力。蘋果掉到地球上是因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愛因斯坦的觀點)這一理論看似極不可能,但它卻告
訴了你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
真正的智力還體現在能夠進行道德思考的能力。這意味著用一套道德原則來約束我們頭腦中原本無限
的創造力,決定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ChatGPT等機器學習程序無法在生成新穎輸出和避免背離
道德準則之間難以平衡,因為它們缺乏根據道德原則進行推理的能力。程序員只能粗暴地對ChatGPi進行限
制,禁止它在有爭議的(也就是重要的)討論中提供任何新穎的觀點。
鑒于機器學習系統的非道德性、偽科學性和語言無能,我們只能為它們的流行而感到哭笑不得。
(摘編自喬姆斯基《ChatGPT的虛假承諾》)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工智能憑借豐富的語料庫與先進的算法,將來有可能在寫作方面趕超人類,但目前它們仍然只能部分
取代人類寫作。
B.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式運行,意味著它無法對人類的情感與想象進行編碼,更無法理解語言背后承載
的豐富意義。
C.人類進行理性思考時,需要辨識矛盾,區分可能和不可能;而ChatGPT不加限制地接納各種觀點,其實
遠離了理性思考。
D.機器學習系統的流行,反映人們因對其局限性認識不清而對其地位作用明顯高估,這讓材料二的作者覺
得好笑又可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料庫的持續更新仍無法解決AI寫作的創新難題,這與AI自動生成素材的比重加大有關。
B.《西游記》以虛構方式對現實世界的不合理進行批判,而A1寫作缺乏這種對現實的批判性。
C.微軟聊天機器人因為被網絡噴子污染而散播種族主義內容,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進。
D.機器學習系統的預測是偽科學,因為它往往忽略那些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情。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第3段所說的“現實性超越”的一項是()
A.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了一個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桃花源。
B.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以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作者的生活經歷。
C.“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在小說中構想出潛水艇、月球登陸等現代科技的雛形。
D.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繪了一個通過科技控制人類情感和欲望的未來世界。
4.材料二中所說的“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主要指什么?請簡要分析。
5.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
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人工智能的分析,對我們“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有
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斑鳩之鳴
劉云
巴山大梁下的八道河是由高山峽谷中的河流構成的。一個大峽谷,兩岸又套著多少小峽谷,像一個巨
大的“非”字,筆畫卻不止那六橫。從源頭馮家梁、東河坡口數起,百多里水路,得有多少橫呀!八道河
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蠟樹、香樟。原始地帶的香樟不容易與白蠟樹區分,它們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陰濕、幽暗、狹長、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聲、風聲貫穿。此外還能聽到什么呢?是那斑鳩之鳴。
八道河眾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個安靜時刻,斑鳩聲猛可地響起來。那時,心靜,水聲、風聲似乎
消失了,從水霧彌漫的河岸那端,一聲,兩聲,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咕咕……”單調而又悠
長。在我聽過的鳥鳴聲中,斑鳩之鳴是最單調的,固執,一成不變,沒有旋律感,連麻雀都不如一一在春
天的早上,麻雀的鳴叫有音樂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說雨后麻雀在積水潭邊梳洗翅膀時,發出的精靈般的悅
鳴。
單音節的斑鳩之鳴,顯得古老而悠遠,我也堅信斑鳩這種小小的生物,當是最最古老的物種。它們不
華麗,一般季節,總是鐵灰色,春天會褪為銀灰,反射天光,這季節的斑鳩已然交配,生殖的光華叫它們
略有動人之處一一在巴山地區,在那些水邊、淺林地帶,在水竹與白蠟樹、香樟間,我發現了這細小的變
化,從而感知春天這生命之季在斑鳩羽毛上樸素而華麗的呈現。
如果我說從斑鳩單調的鳴聲中,我能分辨出不同地方斑鳩的口音,有誰相信呢?八道河一帶的斑鳩遠
離村落,長年生活在無人的水邊、林中,保留了上古口音,蒼色、直白,像風敲樹干,幾無變化,在它們
那里時間似乎一直停留在上古。而往南,到嵐河一帶,人口密集,斑鳩之鳴明顯有別于八道河一帶,帶著
四川口音、尖利,逼仄,像風從門縫擠過,或從冬天的窗戶紙穿過,帶著哨音。嵐河一帶,是茂密的山林
與豐沛的水合構的寧靜之地,天地潮潤,人與莊稼休戚與共,斑鳩之鳴也有了生存之味。比如,其聲調變
得婉轉,像嵐河岸邊的水聲、水汽,有快樂與憂愁。
越過秦嶺巴山的第一、二個臺階,下落到河谷地帶,是田灣,魚米之鄉,樹木缺少層次感但變得更為
密集,人間的煙火氣懸浮于天地之間,構成天與地薄薄的“窗戶紙”。是誰屢屢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除
了斑鳩,還有誰呢!在人聲變得寂然之時,平川一帶的斑鳩之鳴會響起:“咕一一咕一一”比如清晨,大
地剛剛蘇醒;比如黃昏,大地睡意上升。斑鳩之鳴像勞乏后的嘆息,體力恢復后出一口長氣,我無數次地
聽到這樣的斑鳩之鳴,世俗,溫暖,人味十足,很容易叫人想到家,想到婦人、孩子、父母、家畜,當然
還有飯食與酒。
真正的農人,能從斑鳩之鳴中聽出別樣的意味:春天叫,意味著生產開始;夏天叫,意味著莊稼瘋長,
農人可以短暫歇息;秋天叫,莊稼已然收獲,田地空蕩,螞蚱在最后一層草綠中褪去自己的青色;冬天叫,
雪也許就要下來了,油菜在起旱的田壟上轉青并準備轉為墨色。
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與我一樣,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竟也聽到了斑鳩之鳴。那樣的地方,一般有成片的
香樟林,人工栽植,但已然長得野相。在城市不停息的喧鬧聲中,在混雜的各色音響中,“咕”一聲,又
“咕”一聲,然后停歇,消逝,久久不再響起,宛若一個夢境,而后,“咕”又響起,繼而再次被城市的
機械之音淹沒。是的,在我經過的所有南北城市,無一例外地,都聽到過斑鳩之鳴。多么美好呀!斑鳩叫
人想到土地、房屋、親人的面孔、糧食與光陰。因此,在一些陌生的城市留駐時,在斑鳩聲中,我心情平
靜,仿佛能在某一個街口路遇多年前的鄰居。
我住在漢江邊一個干凈的小城,人口不多,繁榮昌盛,一切按部就班。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時間傾
聽斑鳩之鳴,它們在我的小區中心廣場的香樟林子中,在江水轉彎處的水竹林里,有時在江水一般泛濫的
街道車流中。我在一座十五層高的樓里辦公,有時斑鳩之鳴會飄過我的窗口,或者像雨后穿透云層的霞光,
投射到我的辦公桌上,叫我感動。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描寫麻雀的叫聲“有著音樂小品的味道”,如同“精靈般”,意在以此襯托斑鳩之鳴”是最單調的,
固執,一成不變,沒有旋律感”。
B.文章以“像風敲樹干”“像風從門縫擠過”“像勞乏后的嘆息”等語句描寫斑鳩之鳴的不同口音,暗示
作者改變了斑鳩叫聲單調的原有印象。
C.文章以“除了斑鳩,還有誰呢!”強調正是斑鳩屢屢“捅破”天地之間的“窗戶紙”,突出斑鳩之鳴有
打破寂靜、溝通天地的特別效果。
D.作者將斑鳩之鳴比作“雨后穿透云層的霞光”,暗示斑鳩的鳴叫成為了作者心靈上的指引,使他在繁忙
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寧靜和希望。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善用擬聲詞,以“咕,咕,咕咕,咕咕咕……”表現斑鳩之鳴從稀疏變繁密,以“‘咕'一聲,又
‘咕'一聲"表現斑鳩之鳴時斷時續、若隱若現。
B.文章通過描寫斑鳩的鳴聲隨著季節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形成了一條貫穿全文的時間線索,使得文中多個
不同的場景能夠在主題和情感上保持一致。
C.文章描繪斑鳩之鳴時,既有整句與散句的錯落,也有長句和短句的變化,句式的靈活運用,形成了一種
特殊的韻律,使得文章的節奏感更加豐富。
D.文章在空間轉換上散而不亂,從“八道河”出發,“往南,到嵐河一帶”,接著“下落到河谷地帶”,
再由鄉村轉向城市,以作者住的小城收尾。
8.文章第一段為什么要詳細描寫八道河的景致?請結合文本分析。
9.審美趣味主要指人們審美選擇的傾向性。本文的“斑鳩之鳴”與下面的“秋蟬的殘聲”相比,所折射的
審美趣味有何不同?為何有這種不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
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
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絳、灌[注]等列?!愊“轂殂~鹿守,
辭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标愊∷刂淠埽唬骸爸敺罱?!”漢十年,陳端果反。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報。有人
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乃與蕭相國謀,詐言軸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日:“雖疾,強入賀?!?/p>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鋪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太史公曰:假今韓信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
出此,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選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材料二:
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報漂母知之也。方信在淮陰,一市咸笑其怯,母獨為進食,宜其有知己
之感。千金之報,不為重也。迨于楚為郎中,投漢為都尉,至此而天下遂無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當其時蒙杰并起,可與就天下者惟楚、漢,信之亡,將安往哉?蓋惟有窮餓于深山以沒世焉爾,何也?彼
其視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乃高帝一聞蕭何之言,不特赦其罪,且以為大將,又設壇場具禮,
召居上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之感,雖肝膽涂地不惜,彼蒯通之言,曾何
足以動心哉?
天下已定,信未嘗有纖毫之過,而陳平倡偽游之邪說,無故貶爵,使與絳、灌并列。其與郎中、都尉
之遇何異?欲禁其無怨望之言,難矣。彼呂后者,包藏禍心,以為信不死,必不為所用。由是文致其辭,
戮之鐘室、史遂附會其說,謂與陳稀有執手之言。鳴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則反耳,何藉貓為?信之視
蓊,猶絳、灌之屬,不屑與之言者也。
然則信悔不用蒯通之計,非二心何?曰:其為是言者,深憾為女子所賣也。不然,以漂母一飯之不忘,
忍負解衣推食之高帝哉?
(選自朱彝尊《韓信論》)
[注]絳、灌:指絳侯周勃與潁陰侯灌嬰。韓信最初被封為齊王,后來被劉邦以謀反之罪貶為淮陰侯。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信知A漢王畏惡B其能C常稱病D不朝從E信F由此G日夜怨望H居常怏怏。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羞,以……為羞恥,與《師說》“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相同。
B.奉,遵從,與《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奉”意思不同。
C.具,備辦,安排,與《陳情表》“臣具以表聞”的“具”意思不同。
D.“雖肝膽涂地不惜”與《蜀道難》“錦城雖云樂”的“雖”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稀答應韓信將來一起謀反,一是出自他對韓信能力的信任;二是出自對漢王劉邦的不信任,他雖受重
用,但也認為劉邦易起疑心。
B.在司馬遷看來,韓信因謀逆而被夷滅宗族,實屬理所當然:而在朱彝尊看來,呂后因韓信不為己用就誣
陷并鏟除他,可謂用心惡毒。
C.蕭何(蕭相國)與呂太后密謀,活捉了韓信;而之前他曾將落魄的韓信推薦給漢高祖,使其得到重用。
故后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D.在朱彝尊看來,韓信最初做郎中、都尉,以及后來被無故貶級,都是比當年胯下之辱更大的恥辱;但是
韓信能忍辱負重,實在難得。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至此而天下遂無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2)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則反耳,何藉稀為?
14.對司馬遷認定韓信“乃謀畔逆”依據的多個史實,朱彝尊分別進行了辯駁,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延和殿退朝口號(其二)①
陸游
十年短棹樂滄波,強著朝衫棄釣蓑。
才薄何堪試馮翊②,恩深猶許對延和。
空墻煙柳遙迎馬,輦路春泥欲濺靴。
莫恨此身衰病去,同時朝士久無多。
[注]①1186年,賦閑五年、六十二歲的陸游被起用為嚴州知州,赴任前先到臨安覲見皇帝?;实蹖λ?/p>
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雹隈T翊:古馮翊郡素有“三秦通衢”之稱,為兵家爭
奪的戰略要地。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這些年在山水之間享受隱逸之樂,因為皇命在身而不得不重新出來做官。
B.詩人自稱“才薄”,不一定是真心話;對被委派到嚴州任職,也未必感到滿意。
C.詩人對能來到延和殿面圣十分感恩,雖到了衰病之年,仍下定決心要以身報國。
D.詩人感慨同輩的朝士越來越稀少,流露出對時光流逝和人事更迭的無奈之情。
16.第三聯描繪朝見皇帝的途中所見,其中蘊含微妙的情感,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房老師引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兩句,開導小明不要再糾結于
昨天的錯誤,而要努力開創美好的未來。
(2)小剛依照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句意,畫了一幅題為
“江山秀麗”的山水畫。
(3)古代詩人常借鬢發的變化表達年華逝去的感傷,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新疆吐魯番盆地天氣高溫干燥,素有“火洲”之稱。然而在火焰山下,源自天山博格達峰的冰山融水,
經由一條條蜿蜒的人工暗渠,A流向綠洲深處。這就是地下灌溉水利工程一一坎兒井??矁壕?/p>
“地下水長城”之稱,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遺產”。它與被譽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
坎兒井歷史悠久?!妒酚洝分杏浭隽宋饔颉柏Q井通渠”之法,唐代文書中也有關于“胡麻井”以及機
構“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等的記載。這些說明坎兒井在新疆古代農業發展史中有著的地位。
目前,全疆記錄在冊的坎兒井有1540條,①分布在吐魯番市就有1200多條。②其中190條坎兒井仍
有水流,③通過總長約3400公里的暗渠,④繼續灌溉著近10萬畝的面積。這充分表明坎兒井在當地農業
生產中仍然發揮重要作用。
坎兒井系統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開鑿時,從村莊低處逆向往天山方向的山體高處
挖暗渠;每隔20至50米挖一個向下的豎井,方便挖掘暗渠時定位、輸送泥土、通風供氧。當暗渠不斷接
近山體,連通地下水暗流,就形成引水通道。暗渠又分為集水段和輸水段:(甲),位于地下水位
以下;后者用于輸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明渠是方便村民日常取水的小渠,澇壩則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滲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乙),再通過明渠接入地上的澇壩,供農田灌溉和日常生活使用。
可以說,坎兒井是中國古代人民抵抗干旱、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智慧體現。如今,坎兒井已然成為國
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打卡勝地。
18.請在文中畫橫線的空白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
字。
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準確流
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表達比較散亂,請將這些句子變成一個條理清晰的長單句,可以適當增刪文字,不
得改變原意。
22.文中稱坎兒井為“地下水長城”,這一比喻的本體與喻體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文本分析。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是過去的“原因”,還是現在的“目的”?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廣東省東莞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考語文試題
2024.10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請將姓名、班級和學校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確填
涂考號。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的信息點框涂黑。如需改
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選擇題時,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把答案寫在答題卡
指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或草稿紙上,其答案一律無效。
3.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荚嚂r間150分鐘。
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隨著語料庫持續更新與算法不斷完善,未來AI(人工智能)寫作全面趕超人類并非絕無可能。不過從
當前狀況來看,AI寫作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寫作。
AI寫作本質上是數據算法支配下的符號自動生成,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類文學特征,但卻無法真
正實現對人類情感與想象的編碼。而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數理邏輯還有情感與想象等。人類的情感與
想象也并不是不能編碼化,而是無法在AI的運行機制中實現無差別的兼容。因為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
式運行,任何超出數理邏輯規范的存在都會被視為錯誤而被排除。對AI而言,語言只是符號本身;但對人
類而言,語言不僅僅是符號,更承載豐富的意義。
人工智能寫作無法實現現實性超越。人類寫作可以通過想象超越現實,提供精神慰藉和審美愉悅而AI
寫作則被限制在算法范圍內,淪為事件記錄,無法滿足人類對超越性的渴望。單純對AI自動生成的文本進
行審美評判,難以否認其具有審美價值,甚至某些方面達到普通創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問題在于,真
正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的,并非AI自動生成的文本本身,而是它依托的人類經典創作語料庫。AI
寫作只能以不斷消費現有人類審美資源的方式來維系虛假的審美幻象;不但無法產生真正偉大的作品,而
且在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淪為空洞、虛假的機械復制。對AI數據算法而言,人類創作
素材與AI自動生成素材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別。這就意味著,隨著AI生成文本的指數級增長,那些真正承
載人類鮮活生命體驗的文本比重將越來越低,逐漸消解于機械復制文本的重重包圍之中。
AI寫作還消解了寫作對現實的介入力量。人類寫作雖然以虛構性的方式展開,但卻對現實有著強勁的
介入力量,作品中所呈現的完美性虛構,構成對現實世界不合理的批判依據,作品中所承載的對完美性的
憧憬與追求,構成改造現實的內生動力。而AI寫作在數據算法支配下自動生成的文本,與現實世界之間不
構成任何實質性的關聯。AI寫作專注于算法的持續優化與需求的最大限度滿足,現實世界則遵循自身因有
的運行規律。簡而言之,AI寫作是一個懸浮于現實世界之上的空中樓閣。
令人擔憂的是,AI寫作依托大數據,可為人類感性需求提供精準而全面的滿足,從而不斷趨向于一種
反智主義的娛樂化、平面化與庸俗化,可能導致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偏離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們應該
將人工智能嚴格限制在輔助性工具的范圍內,防范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異己性的存在反客為主,參與到人類
的觀念認知建構中。
(摘編自趙耀《人工智能寫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機器學習系統,缺乏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這是一個笨
重的模式匹配統計引擎,狼吞虎咽地處理數百兆字節的數據,并推斷出最為可能的答案。相反,人類的大
腦是一個極為高效甚至優雅的系統,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運作;它尋求的不是推斷數據點之間的粗暴關
聯,而是創造解釋。
舉個例子:你放開手中蘋果,觀察結果后說:“蘋果掉下來了?!边@是一種描述。預測則可能是這樣:
“如果我張開手,蘋果就會墜落。”兩者都是有價值的,而且可能都是正確的。但解釋則不僅于此:它不
僅包括描述和預測,還包括超越事實的猜想,如“任何這樣的物體都會墜落”;以及“如果不是因為引力,
蘋果就不會墜落”之類的因果解釋,而這就是思考。機器學習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它沒有提出任何因果
機制或物理定律。當然,人類式的解釋不一定正確;但這正是思考的一部分:智能不僅包括創造性的猜想,
也包括創造性的批評。人類式的思考基于可能的解釋和糾錯,這一過程恰恰實現理性的力量。就像夏洛
克?福爾摩斯對華生醫生說的:“當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無論多么不可能,都一定是真相?!?/p>
ChatGPT在設計上可以“學習”(即記憶),但它沒有能力區分可能和不可能。人類理性推測的解釋是有限
的,而ChatGPT不存在這一限制。它可以同時學習相互矛盾的觀點,如“地球是圓的”和“地球是平的”,
只是根據隨時間變化的概率進行交換。
機器學習系統也無法解釋語言的深層規則,因為語言的正確解釋是非常復雜的,無法僅僅通過沉浸在
大數據中來學習。例如,它們將句子與從其他句子中推斷出的模式進行類比,而不考慮語言的正確解釋和
深層含義,因此可能錯誤地預測句子的含義。例如,ChatGPT可能將“約翰太固執了,沒法和他說話”誤解
為“約翰不愿意與人交流”,而不是“沒法與約翰講道理”
機器學習愛好者對他們的作品在不需要解釋的情況下產生正確的“科學”預測(例如,關于物理物體
的運動)感到自象,但這種預測是偽科學。真正的智力體現在思考和表達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
情的能力。蘋果掉到地球上是因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愛因斯坦的觀點)這一理論看似極不可能,但它卻告
訴了你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
真正的智力還體現在能夠進行道德思考的能力。這意味著用一套道德原則來約束我們頭腦中原本無限
的創造力,決定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ChatGPT等機器學習程序無法在生成新穎輸出和避免背離
道德準則之間難以平衡,因為它們缺乏根據道德原則進行推理的能力。程序員只能粗暴地對ChatGPi進行限
制,禁止它在有爭議的(也就是重要的)討論中提供任何新穎的觀點。
鑒于機器學習系統的非道德性、偽科學性和語言無能,我們只能為它們的流行而感到哭笑不得。
(摘編自喬姆斯基《ChatGPT的虛假承諾》)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工智能憑借豐富的語料庫與先進的算法,將來有可能在寫作方面趕超人類,但目前它們仍然只能部分
取代人類寫作。
B.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式運行,意味著它無法對人類的情感與想象進行編碼,更無法理解語言背后承載
的豐富意義。
C.人類進行理性思考時,需要辨識矛盾,區分可能和不可能;而ChatGPT不加限制地接納各種觀點,其實
遠離了理性思考。
D.機器學習系統的流行,反映人們因對其局限性認識不清而對其地位作用明顯高估,這讓材料二的作者覺
得好笑又可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料庫的持續更新仍無法解決AI寫作的創新難題,這與AI自動生成素材的比重加大有關。
B.《西游記》以虛構方式對現實世界的不合理進行批判,而A1寫作缺乏這種對現實的批判性。
C.微軟聊天機器人因為被網絡噴子污染而散播種族主義內容,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進。
D.機器學習系統的預測是偽科學,因為它往往忽略那些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情。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第3段所說的“現實性超越”的一項是()
A.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了一個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桃花源。
B.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以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作者的生活經歷。
C.“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在小說中構想出潛水艇、月球登陸等現代科技的雛形。
D.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繪了一個通過科技控制人類情感和欲望的未來世界。
4.材料二中所說的“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主要指什么?請簡要分析。
5.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
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辈牧弦缓筒牧隙θ斯ぶ悄艿姆治?,對我們“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有
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LB2.C
3.A4.①真正的解釋不僅對一類現象進行描述或預測,還要超越事實提出猜想,揭示其中的因果律。
②真正的理解能力:不僅僅基于已有數據的類比推理來理解,還要結合具體語境中的深層含義。
5.①要全面分析問題。認識AI的優勢、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認清其缺陷、帶來的危害。
②要善于透視本質。AI雖然強大,但其本質是數據算法,決定它不具備情感與思考能力。
③要有發展的眼光。AI寫作雖然出色,但會隨著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走向枯竭與機制復制。
④要學會聯系比較。將AI與人類進行深入比較,可看出AI之不足與人類之偉大。
⑤要學會分清主次。人的發展決定于自身情感、思維等方面的發展,AI只是外在輔助。
【解析】
【導語】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寫作和理解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一強調AI寫作無法超越人
類的情感和想象,且因算法限制難以進行深層次的創新。材料二則指出機器學習系統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解
釋能力,不能有效進行因果推理和道德判斷。兩者均對AI在這些領域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同時提醒人
們在依賴科技時需保持清醒,以應對其帶來的復雜挑戰。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意味著它無法對人類的情感與想象進行編碼”錯誤,作者認為人類的情感與想象是可以編碼的,但編
碼后無法在AI的運行機制中實現無差別的兼容,所以說“無法真正實現對人類情感與想象的編碼”。這與
“無法對人類的情感與想象進行編碼”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B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進”錯誤,微軟聊天機器人本身缺少道德思考能力,也不存在改進的可能。
故選C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表明,文學作品可以“提供精神慰藉和審美愉悅”。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最能體現作者所
說的“現實性超越”。
B.側重于以文學作品反映現實生活。
C.側重于文學作品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展望。
D.側重于文學作品對現實社會的批評,體現“對現實的介入力量”(批判性)。
故選A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點句子內涵的能力。
①真正的解釋。結合“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解釋則不僅于此:它不僅包括描述和預測,還包括超越
事實的猜想”可知,不僅對一類現象進行描述或預測,還要超越事實提出猜想,揭示其中的因果律。
②真正的理解能力。結合“機器學習系統也無法解釋語言的深層規則,因為語言的正確解釋是非常復雜的,
無法僅僅通過沉浸在大數據中來學習。例如,它們將句子與從其他句子中推斷出的模式進行類比,而不考
慮語言的正確解釋和深層含義”可知,不僅僅基于已有數據的類比推理來理解,還要結合具體語境中的深
層含義。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包括:一分為二、全面聯系、矛盾分析、內因外因、具體分析等。要答出方法,并舉出
恰當的例子。
①結合”隨著語料庫持續更新與算法不斷完善,未來AI(人工智能)寫作全面趕超人類并非絕無可能”“人
工智能寫作無法實現現實性超越消解了寫作對現實的介入力量”“缺乏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可知,要
全面分析問題。認識AI的優勢、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認清其缺陷、帶來的危害。
②結合“AI寫作本質上是數據算法支配下的符號自動生成,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類文學特征,但卻無
法真正實現對人類情感與想象的編碼”可知,要善于透視本質。AI雖然強大,但其本質是數據算法,決定
它不具備情感與思考能力。
③結合“AI寫作只能以不斷消費現有人類審美資源的方式來維系虛假的審美幻象;不但無法產生真正偉大
的作品,而且在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淪為空洞、虛假的機械復制”可知,要有發展的
眼光。AI寫作雖然出色,但會隨著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走向枯竭與機制復制。
④結合“人工智能寫作無法實現現實性超越。人類寫作可以通過想象超越現實,提供精神慰藉和審美愉悅:
而AI寫作則被限制在算法范圍內,淪為事件記錄,無法滿足人類對超越性的渴望”可知,要學會聯系比較。
將AI與人類進行深入比較,可看出AI之不足與人類之偉大。
⑤結合“AI寫作依托大數據,可為人類感性需求提供精準而全面的滿足,從而不斷趨向于一種反智主義的
娛樂化、平面化與庸俗化,可能導致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偏離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們應該將人工智能
嚴格限制在輔助性工具的范圍內,防范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異己性的存在反客為主,參與到人類的觀念認知
建構中”可知,要學會分清主次。人的發展決定于自身情感、思維等方面的發展,AI只是外在輔助。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斑鳩之鳴
劉云
巴山大梁下的八道河是由高山峽谷中的河流構成的。一個大峽谷,兩岸又套著多少小峽谷,像一個巨
大的“非”字,筆畫卻不止那六橫。從源頭馮家梁、東河垃口數起,百多里水路,得有多少橫呀!八道河
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蠟樹、香樟。原始地帶的香樟不容易與白蠟樹區分,它們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陰濕、幽暗、狹長、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聲、風聲貫穿。此外還能聽到什么呢?是那斑鳩之鳴。
八道河眾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個安靜時刻,斑鳩聲猛可地響起來。那時,心靜,水聲、風聲似乎
消失了,從水霧彌漫的河岸那端,一聲,兩聲,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咕咕……”單調而又悠
長。在我聽過的鳥鳴聲中,斑鳩之鳴是最單調的,固執,一成不變,沒有旋律感,連麻雀都不如一一在春
天的早上,麻雀的鳴叫有音樂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說雨后麻雀在積水潭邊梳洗翅膀時,發出的精靈般的悅
鳴。
單音節的斑鳩之鳴,顯得古老而悠遠,我也堅信斑鳩這種小小的生物,當是最最古老的物種。它們不
華麗,一般季節,總是鐵灰色,春天會褪為銀灰,反射天光,這季節的斑鳩已然交配,生殖的光華叫它們
略有動人之處一一在巴山地區,在那些水邊、淺林地帶,在水竹與白蠟樹、香樟間,我發現了這細小的變
化,從而感知春天這生命之季在斑鳩羽毛上樸素而華麗的呈現。
如果我說從斑鳩單調的鳴聲中,我能分辨出不同地方斑鳩的口音,有誰相信呢?八道河一帶的斑鳩遠
離村落,長年生活在無人的水邊、林中,保留了上古口音,蒼色、直白,像風敲樹干,幾無變化,在它們
那里時間似乎一直停留在上古。而往南,到嵐河一帶,人口密集,斑鳩之鳴明顯有別于八道河一帶,帶著
四川口音、尖利,逼仄,像風從門縫擠過,或從冬天的窗戶紙穿過,帶著哨音。嵐河一帶,是茂密的山林
與豐沛的水合構的寧靜之地,天地潮潤,人與莊稼休戚與共,斑鳩之鳴也有了生存之味。比如,其聲調變
得婉轉,像嵐河岸邊的水聲、水汽,有快樂與憂愁。
越過秦嶺巴山的第一、二個臺階,下落到河谷地帶,是田灣,魚米之鄉,樹木缺少層次感但變得更為
密集,人間的煙火氣懸浮于天地之間,構成天與地薄薄的“窗戶紙”。是誰屢屢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除
了斑鳩,還有誰呢!在人聲變得寂然之時,平川一帶的斑鳩之鳴會響起:“咕一一咕一一”比如清晨,大
地剛剛蘇醒;比如黃昏,大地睡意上升。斑鳩之鳴像勞乏后的嘆息,體力恢復后出一口長氣,我無數次地
聽到這樣的斑鳩之鳴,世俗,溫暖,人味十足,很容易叫人想到家,想到婦人、孩子、父母、家畜,當然
還有飯食與酒。
真正的農人,能從斑鳩之鳴中聽出別樣的意味:春天叫,意味著生產開始;夏天叫,意味著莊稼瘋長,
農人可以短暫歇息;秋天叫,莊稼已然收獲,田地空蕩,螞蚱在最后一層草綠中褪去自己的青色;冬天叫,
雪也許就要下來了,油菜在起旱的田壟上轉青并準備轉為墨色。
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與我一樣,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竟也聽到了斑鳩之鳴。那樣的地方,一般有成片的
香樟林,人工栽植,但已然長得野相。在城市不停息的喧鬧聲中,在混雜的各色音響中,“咕”一聲,又
“咕”一聲,然后停歇,消逝,久久不再響起,宛若一個夢境,而后,“咕”又響起,繼而再次被城市的
機械之音淹沒。是的,在我經過的所有南北城市,無一例外地,都聽到過斑鳩之鳴。多么美好呀!斑鳩叫
人想到土地、房屋、親人的面孔、糧食與光陰。因此,在一些陌生的城市留駐時,在斑鳩聲中,我心情平
靜,仿佛能在某一個街口路遇多年前的鄰居。
我住在漢江邊一個干凈的小城,人口不多,繁榮昌盛,一切按部就班。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時間傾
聽斑鳩之鳴,它們在我的小區中心廣場的香樟林子中,在江水轉彎處的水竹林里,有時在江水一般泛濫的
街道車流中。我在一座十五層高的樓里辦公,有時斑鳩之鳴會飄過我的窗口,或者像雨后穿透云層的霞光,
投射到我的辦公桌上,叫我感動。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描寫麻雀的叫聲“有著音樂小品的味道”,如同“精靈般”,意在以此襯托斑鳩之鳴“是最單調的,
固執,一成不變,沒有旋律感”。
B.文章以“像風敲樹干”“像風從門縫擠過”“像勞乏后的嘆息”等語句描寫斑鳩之鳴的不同口音,暗示
作者改變了斑鳩叫聲單調的原有印象。
C.文章以“除了斑鳩,還有誰呢!”強調正是斑鳩屢屢“捅破”天地之間的“窗戶紙”,突出斑鳩之鳴有
打破寂靜、溝通天地的特別效果。
D.作者將斑鳩之鳴比作“雨后穿透云層的霞光”,暗示斑鳩的鳴叫成為了作者心靈上的指引,使他在繁忙
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寧靜和希望。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善用擬聲詞,以“咕,咕,咕咕,咕咕咕……”表現斑鳩之鳴從稀疏變繁密,以“‘咕'一聲,又
‘咕'一聲"表現斑鳩之鳴時斷時續、若隱若現。
B.文章通過描寫斑鳩的鳴聲隨著季節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形成了一條貫穿全文的時間線索,使得文中多個
不同的場景能夠在主題和情感上保持一致。
C.文章描繪斑鳩之鳴時,既有整句與散句的錯落,也有長句和短句的變化,句式的靈活運用,形成了一種
特殊的韻律,使得文章的節奏感更加豐富。
D.文章在空間轉換上散而不亂,從“八道河”出發,“往南,到嵐河一帶”,接著“下落到河谷地帶”,
再由鄉村轉向城市,以作者住的小城收尾。
8.文章第一段為什么要詳細描寫八道河的景致?請結合文本分析。
9.審美趣味主要指人們審美選擇的傾向性。本文的“斑鳩之鳴”與下面的“秋蟬的殘聲”相比,所折射的
審美趣味有何不同?為何有這種不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
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
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
【答案】6.B7.B
8.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八道河比作“非”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八道河大峽谷套小峽谷的獨特的
地理形勢,表現了作者對八道河的驚嘆之情。
②突出環境的原始與靜謐,為斑鳩之鳴的“古老悠遠”特點做鋪墊。
9.①“斑鳩之鳴”反映的是一種古樸、自然的審美趣味。作者通過對斑鳩單調、悠遠、質樸鳴聲的描寫,
折射出對自然、寧靜和土地的向往與懷念。
②“秋蟬的殘聲”則帶有北方特有的蒼涼、衰敗感,反映了對季節交替和生命流逝的敏感與感嘆。
【解析】
【分析】
【導語】文章通過描繪斑鳩之鳴,展現了自然的古遠與多樣性。以八道河為起點,從不同地方、季節、人
與自然的角度,豐富了斑鳩鳴叫的內涵。作者將單調的鳴聲賦予地方特色和情感,形成一種從古至今的時
間聯結,以及人類情感的共鳴。通過細膩的描述和詩意的比喻,文章喚起讀者對寧靜、鄉土的懷念,在浮
躁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慰藉。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暗示作者改變了斑鳩叫聲單調的原有印象”錯誤。根據原文“如果我說從斑鳩單調的鳴聲中,我能分
辨出不同地方斑鳩的口音,有誰相信呢”可知,作者是認為斑鳩的口音有所不同,但依然沒有改變其“單
調、一成不變”的特點。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形成了一條貫穿全文的時間線索”錯誤。根據原文“八道河一帶的斑鳩遠離村落……”“越過秦嶺巴
山的第一、二個臺階,下落到河谷地帶”“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與我一樣,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竟也聽到了
斑鳩之鳴”,,我住在漢江邊一個干凈的小城,人口不多,繁榮昌盛,一切按部就班。工作之余,我有大把
的時間傾聽斑鳩之鳴”可知,文章更多是通過空間轉換和對斑鳩鳴聲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感受來推動文章的
發展。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主要從自身審美價值、渲染氣氛、烘托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
化作品主題等角度展開。
①根據原文“一個大峽谷,兩岸又套著多少小峽谷,像一個巨大的‘非‘字”可知,作者描寫八道河時用
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八道河比作“非”字,將自然地理的抽象感具象化,這一比喻不僅使讀者直觀地感
受到八道河的地理形勢,也讓人印象深刻,傳達了作者對八道河壯麗景象的驚嘆和贊美之情。
②根據原文“八道河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蠟樹、香樟。原始地帶的香樟不容易與白蠟樹區分,它們
長得幾乎一模一樣。陰濕、幽暗、狹長、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聲、風聲貫穿”可知,作者構建
出一個與世隔絕、自然原始的場景。這種古老、原始的環境為后文斑鳩之鳴的“古老悠遠”特點做了鋪墊。
斑鳩在這樣的環境中長久生活,似乎它們的鳴叫也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古老的氣息,因此斑鳩的鳴聲
顯得不華麗,但充滿了質樸和歷史感。作者在后文中提到斑鳩的鳴叫帶著“上古口音”,這種古老的聲調
與八道河這片原始的土地形成了呼應,進一步凸顯了斑鳩之鳴所代表的悠遠歷史感。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①根據原文“在我聽過的鳥鳴聲中,斑鳩之鳴是最單調的,固執,一成不變,沒有旋律感”“單音節的斑
鳩之鳴,顯得古老而悠遠”“真正的農人,能從斑鳩之鳴中聽出別樣的意味”可知,本文中的“斑鳩之鳴”
帶有一種悠遠、古老的特點,反映出一種古樸、寧靜的審美趣味。斑鳩的鳴聲雖然單調,但在作者的筆下
卻與自然融為一體,象征著一種質樸的生命力。斑鳩的叫聲常年伴隨著河岸、林地與村落,它的鳴叫不帶
任何喧囂、繁華的都市感,而是帶有土地與自然的氣息。作者描寫斑鳩的“鐵灰色”和“銀灰色”羽毛,
展現出斑鳩在自然中樸素無華的形象,折射出對自然和諧、生命延續的審美認同。對作者來說,斑鳩之鳴
不僅是自然的聲音,也是與鄉土、親情和生命節奏相連的聲音,表現出作者對鄉村自然生活的依戀與對土
地的深情。
②根據“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嘶叫的秋蟬”可知,“秋蟬的殘聲”則折射出一種蒼涼、衰敗的審美趣味。
秋蟬的嘶叫帶有強烈的季節性特征,象征著北方秋天的到來和生命即將走向終結。它的聲音在北方隨處可
聞,如同家庭的一部分,反映了蟬聲已與北國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秋蟬的叫聲具有一種“衰弱的殘聲”
特質,折射出生命的無常與流逝。秋蟬的嘶鳴與深秋景象相連,代表著北方的凋零與肅殺之氣,給人一種
感傷與懷舊的情感體驗。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絳、灌娃]等列?!愊“轂殂y鹿守,
辭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标愊∷刂淠?,曰:“謹奉教!”漢十年,陳端果反。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報。有人
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乃與蕭相國謀,詐言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疾,強入賀?!?/p>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錘室。信方斬,a"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太史公曰:假今韓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
出此,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選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材料二:
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報漂母知之也。方信在淮陰,一市咸笑其怯,母獨為進食,宜其有知己
之感。千金之報,不為重也。迨于楚為郎中,投漢為都尉,至此而天下遂無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當其時蒙杰并起,可與就天下者惟楚、漢,信之亡,將安往哉?蓋惟有窮餓于深山以沒世焉爾,何也?彼
其視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乃高帝一聞蕭何之言,不特赦其罪,且以為大將,又設壇場具禮,
召居上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之感,雖肝膽涂地不惜,彼蒯通之言,曾何
足以動心哉?
天下已定,信未嘗有纖毫之過,而陳平倡偽游之邪說,無故貶爵,使與絳、灌并列。其與郎中、都尉
之遇何異?欲禁其無怨望之言,難矣。彼呂后者,包藏禍心,以為信不死,必不為所用。由是文致其辭,
戮之鐘室、史遂附會其說,謂與陳端有執手之言。鳴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則反耳,何藉端為?信之視
稀,猶絳、灌之屬,不屑與之言者也。
然則信悔不用蒯通之計,非二心何?曰:其為是言者,深憾為女子所賣也。不然,以漂母一飯之不忘,
忍負解衣推食之高帝哉?
(選自朱彝尊《韓信論》)
[注]絳、灌:指絳侯周勃與潁陰侯灌嬰。韓信最初被封為齊王,后來被劉邦以謀反之罪貶為淮陰侯。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信知A漢王畏惡B其能C常稱病D不朝從E信F由此G日夜怨望H居常怏怏。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羞,以……為羞恥,與《師說》“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相同。
B.奉,遵從,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男方同居協議書
- 船員協商協議書
- 學校擋土墻修建協議書
- 噴灑除草劑合同協議書
- 簽署戒酒協議書
- 夫妻離婚有債務協議書
- 廣告分公司合同協議書
- 競賽禁止協議書
- 幼兒園教師合同協議書
- 承包ktv租房協議書
- 靜脈輸液不良反應應急預案與處理流程
- 《論亞太局勢》課件
- 基于深度學習的日志異常檢測技術研究
- 大學生勞動就業法律問題解讀(華東理工大學)智慧樹知到見面課、章節測試、期末考試答案
- 水電站收購分析報告
- 水泥粉助磨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發改委立項模板
- 濟南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5
- 工貿行業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解讀課件
- 委托裝訂合同協議
- 無氟防水劑研發及在紡織品中的實際應用研究
- 水泥長期購銷合同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