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73.060
D40
DB41
河南省地方標準
DB41/T1663—2018
有色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規范
2018-09-29發布2018-12-29實施
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DB41/T1663—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與定義........................................................................1
4總則..............................................................................2
5礦區環境..........................................................................2
5.1礦容礦貌......................................................................2
5.2環境保護......................................................................2
5.3礦區綠化......................................................................3
6資源開發利用......................................................................3
6.1開采方式與方法................................................................3
6.2選礦工藝......................................................................3
6.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4
7資源綜合利用......................................................................4
7.1共伴生資源利用................................................................4
7.2固體廢棄物利用................................................................4
7.3廢水利用......................................................................5
8節能減排..........................................................................5
8.1節能降耗......................................................................5
8.2減排..........................................................................5
9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5
9.1科技創新......................................................................5
9.2數字化礦山....................................................................5
10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5
10.1企業管理.....................................................................5
10.2企業文化.....................................................................6
10.3企業誠信.....................................................................6
10.4企地和諧.....................................................................6
附錄A(規范性附錄)部分有色金屬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參考值..7
參考文獻............................................................................14
I
DB41/T1663—2018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河南省礦業協會、河南天泰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
地質學會、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杜春彥、秦正、周凱、郭新華、姚書長、陸偉、張軍營、劉大全、陶波、常海
亮、彭建謀、陳守民、苑帥、祝朝輝、王濤、潘元慶、常秋玲、段超、李學宏。
II
DB41/T1663—2018
有色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有色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的總則、礦區環境、資源開發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
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有色金屬礦(鉬礦、鋁土礦、鉛礦、鋅礦、銅礦、銻礦等)新建、改擴建和生產礦山
的綠色礦山建設、評估、認定、核查等。銀礦、鋰礦、釩礦等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參照本標準執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1234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GB12523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GB/T13306標牌
GB14161礦山安全標志
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18597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
GB18599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
GB25465鋁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25466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25467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30770錫、銻、汞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50187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
GB50595有色金屬礦山節能設計規范
GB50771有色金屬采礦設計規范
GB50782有色金屬選礦廠工藝設計規范
GB50863尾礦設施設計規范
GB50988有色金屬工業環境保護工程設計規范
TD/T1036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
TD/T1048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范
3術語與定義
1
DB41/T1663—2018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綠色礦山
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
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
3.2
礦區綠化覆蓋率
礦區土地綠化面積占廢石場、礦區工業場地、礦區專用道路兩側綠化帶等廠界內可綠化面積的百分
比。
3.3
科技創新投入
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活動包括科研開發、技術引進,技術創新、改造和推
廣,設備更新,以及科技培訓、信息交流、科技協作等。
4總則
4.1礦山企業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符合相關產業政策,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辦礦。
4.2礦山應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遵循因礦制宜
的原則,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企業文化和企地和諧
等統籌兼顧、全面發展。
4.3新建、改擴建礦山在技術經濟評價時,應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土地復墾等費用納入礦山建設投
資和生產成本。
4.4新建、改擴建礦山應根據本標準建設,生產礦山應根據本標準進行升級改造。綠色礦山建設應貫
穿設計、建設、運營、閉坑全過程。
5礦區環境
5.1礦容礦貌
5.1.1礦區范圍應符合相關規劃,不應涉及禁止、限制開采區,資源開采應與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資源保護相協調。周邊安全距離應符合要求。
5.1.2工業場地、廢石場、表土堆場、選礦廠、尾礦庫、礦區生產道路、辦公區、生活區等礦山主要
功能區選址、布局應符合GB50187的規定。
5.1.3生產區應整潔衛生、環境優美、管理規范。機械設備、物資材料應擺放有序,場地保持清潔。
5.1.4辦公區、生活區設施應齊全,布置有序,干凈衛生,符合相關要求。
5.1.5礦山標牌、安全、環保等警示標志應齊全、規范,標牌設置應符合GB/T13306的規定,安全警
示標志設置應符合GB14161的規定。
5.2環境保護
5.2.1礦山固體廢棄物堆存與處置應符合以下規定:
a)固體廢棄物應有專用堆存場所,其建設、運行和管理應符合GB18599和GB50988的規定。
b)廢石、尾礦、表土等固體廢棄物應分類處置,處置率應達到100%。
c)礦山辦公、生活垃圾排放與處置應符合環保、安全的規定。
2
DB41/T1663—2018
d)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排放指標控制及堆存處置應符合環保
和職業健康要求。
e)危險性廢棄物堆存與處置應符合GB18597的規定。
5.2.2礦山廢水、污水處置與排放應符合以下要求:
a)廢水收集系統應健全完善,廢水處理后應優先回用,未能回用的應100%達標排放,水污染物
排放應符合GB25465(鋁)、GB25466(鉛鋅)、GB25467(銅)、GB30770(銻)等有色
行業相關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生活污水排放應符合GB8978的規定。
b)尾礦庫、廢石場等應建有雨水截(排)水系統,有重金屬污染風險的淋溶水經處理后回用或達
標排放。
c)重金屬重點污染防控區、特別排放限值地區主要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應按照相關要求執行。
5.2.3應采用合理有效的技術措施對高噪音設備進行降噪處理,工作場所噪聲接觸限值應符合GBZ2.2
的規定,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排放限值應符合GB12348的規定,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排放限值應符合GB
12523的規定。
5.2.4礦山粉塵和廢氣控制應符合以下要求:
a)應采取有效的粉塵防治措施和處理設施,工作場所粉塵濃度應符合GBZ2.1規定的粉塵容許濃
度要求,礦區周邊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3095的規定。對環保有特別要求的區域、時段,粉
塵排放應達到其要求的標準。
b)生產、運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有毒有害氣體防治措施,其排放指標控制應符合GB25465(鋁)、
GB25466(鉛鋅)、GB25467(銅)、GB30770(銻)等有色行業相關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
規定。
5.2.5應建立環境監測系統,對生產廢水、噪聲、粉塵等污染源和污染物實行動態監測,并制定突發
環境事件處置應急預案。在重金屬污染源區應設置專門監測系統,防控重金屬對水土環境造成的污染。
5.3礦區綠化
5.3.1礦山應因地制宜綠化、美化礦區環境,綠化覆蓋率應達到100%。
5.3.2綠化樹種及植物應搭配合理,長勢良好。
6資源開發利用
6.1開采方式與方法
6.1.1新建、改擴建礦山設計應符合GB50771的規定。
6.1.2礦山建設和開采應按設計和開發利用方案實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兼
顧礦山閉坑時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利用,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開發方式。
6.1.3采礦方法應先進合理,開采回采率應不低于開發利用方案設計指標和附錄A限定指標。
6.1.4回采工藝應先進,不應使用國家規定的限制類和淘汰類技術、材料、裝備。
6.1.5應采用資源利用率高、廢物產生量小、對生態破壞小的采礦技術、工藝與裝備,符合清潔生產
的要求。
6.1.6露天礦山邊坡穩定,終了平臺(安全平臺、清掃平臺)留設規范,寬度有利于復墾綠化。
6.1.7露天礦山宜采用內排廢石,地下礦山宜采用充填開采或廢石不出井等技術。
6.1.8地下開采礦山應建立采空區(群)基本信息數據庫和相關記錄臺帳。
6.2選礦工藝
3
DB41/T1663—2018
6.2.1選礦工藝設計應符合GB50782、GB50863的規定,不應使用國家規定的限制類和淘汰類技術、
材料、裝備。
6.2.2在經濟合理的情況下,主礦種及伴生元素應得到充分利用,主礦種選礦回收率應符合選礦設計
指標和附錄A限定指標,伴生元素選礦回收率應符合設計的規定。
6.2.3處理復雜的多金屬礦和難選的氧化礦,應根據試驗采用高效無毒-低毒藥劑、創新的工藝技術改
善技術指標和能耗,或采用選冶聯合的技術工藝。
6.2.4應建立金屬平衡管理系統,完善生產管理、改進技術工藝,減少金屬流失。
6.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
6.3.1礦山建設、生產活動應統籌部署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使礦山地質環境能恢復、易恢復,
土地復墾效果好。
6.3.2企業應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相關義務,建立責任機制,落實經費和各項措施,按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完成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和土地復墾、監測、管護等目標任務。
6.3.3應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復墾的要求,及時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復墾損毀土地;暫時難
以治理的,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對環境的負效應。
6.3.4應落實表土(土壤)剝離與保護措施,表土堆放場應布置合理、堆存有序,耕作層土壤剝離應
符合TD/T1048的規定。
6.3.5露天采場終了平臺應及時復墾或綠化。
6.3.6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后的各類場地應達到:安全穩定,對周邊環境不產生污染,與周邊自然
環境和景觀相協調,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得到保護和恢復。
6.3.7土地復墾應恢復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土地復墾質量應符合TD/T1036
的規定,土地復墾方向為農用地的,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的規定;復墾方向為建設用地的,
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36600的規定。
6.3.8應建立地質環境監測與地質災害應急預警機制。具體要求如下:
a)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環境、地面變形及地質災害實行動態監測。
b)對復墾區土地損毀情況、穩定狀態、復墾質量等實行動態監測。
c)對有風險的礦山邊坡、地壓等實行動態監測。
d)礦山地質災害隱患區(點)應設有警示標志,并制定防治應急預案,符合治理條件的應及時治
理。
7資源綜合利用
7.1共伴生資源利用
7.1.1應對共伴生資源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開發。
7.1.2應選用先進適用、經濟合理的工藝技術綜合回收利用共伴生資源,最大限度提高共伴生資源的
綜合利用率,部分有色金屬礦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最低指標要求見附錄A。暫不能回收利用的共伴生
資源應采取保護性措施。
7.1.3對低品位伴生礦、有益元素宜綜合利用。
7.2固體廢棄物利用
7.2.1宜采用井下充填、鋪路、制磚、制備混凝土骨料等途徑實現廢石、尾礦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不斷提高固體廢棄物利用率。
4
DB41/T1663—2018
7.2.2宜開展廢石、尾礦中的有用組分回收和尾礦中稀散金屬的提取與利用。
7.3廢水利用
7.3.1應建立廢水處理和利用系統,處理達標后宜資源化利用。
7.3.2選礦廢水應循環使用,選礦廢水循環利用率應不低于85%,或實現零排放。
7.3.3礦井(坑)水宜充分利用,選礦宜優先使用礦井水,礦井水利用率應符合有關規定。
8節能減排
8.1節能降耗
8.1.1生產全過程應建立有能耗、水耗核算體系,控制并減少單位產品能耗、物耗、水耗。采礦單位
產品能耗和選礦綜合能耗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大型有色金屬礦山采礦綜合能耗指標應不高于GB50595規定的二級能耗指標要求,中小型礦
山能耗指標應不高于GB50595規定的三級能耗指標要求。
b)大型有色金屬礦山選礦綜合能耗指標應不高于GB50595規定的二級能耗指標要求,中小型礦
山能耗指標應不高于GB50595規定的三級能耗指標要求。
8.1.2開發利用高效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藝
和設備,宜使用變頻設備及節能照明燈具。
8.2減排
8.2.1應優化采選工藝技術,減少廢石、尾礦等固體廢棄物排放。
8.2.2宜使用清潔動力設備,降低廢氣排放對空氣的污染。
9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
9.1科技創新
9.1.1應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宜建立科技研發隊伍,推廣轉化科技成果,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
業綠色升級。
9.1.2企業宜建立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團隊。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應不低于上年度主營
業務收入的1.5%。
9.2數字化礦山
9.2.1應建設數字化礦山,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
9.2.2應建設礦山生產、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實現生產、安全監測監控等系統的集中管控和信息聯動。
9.2.3推進礦山開采機械化、選礦工藝自動化,提高關鍵生產工藝流程數控化率不低于70%。
9.2.4宜采用計算機和智能控制等技術建設智能化礦山。
9.2.5宜建立數字化資源儲量模型與經濟模型,進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和經濟評價,實行礦產資
源儲量利用的精準化管理。
10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
10.1企業管理
5
DB41/T1663—2018
10.1.1應建立產權清晰、責任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形成科學高效、集中統一的管理架
構體系。
10.1.2應建有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重視資源儲量、產品質量、環
境保護、職業衛生防治、安全等工作的過程管理控制。應建有資源儲量管理動態制度,運行有效。
10.1.3安全生產標準化,應通過三級或以上達標驗收。
10.1.4各類報表、臺帳、檔案資料等應齊全、完整、規范。
10.1.5應建立職工培訓制度,培訓計劃明確,培訓記錄清晰。
10.2企業文化
10.2.1企業文化應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和礦山特色。
10.2.2企業發展愿景應符合全員共同追求的目標,企業長遠發展戰略應和職工個人價值的實現緊密結
合。
10.2.3應健全企業工會組織,并切實發揮作用,豐富職工物質、文化、體育生活,加強對企業職工及
其家庭的人文關懷和矛盾調解,建立企業職工滿意度調查機制,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應進
行職業健康檢查。
10.2.4宜建立企業職工收入隨企業業績同步增長機制。
10.3企業誠信
10.3.1企業應信譽良好,履行社會責任,履行礦產資源權益金繳納義務和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
義務,沒有被列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公示信息系統異常名錄。
10.3.2應建立重大環境、健康、安全和社會風險等危機事件應對機制,及時回應社會團體、新聞媒體、
當地民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10.4企地和諧
10.4.1堅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辦礦理念。宜通過創立社區發展平臺,構建長效合作機
制,發揮多方資源和優勢,建立多元合作型的礦區社會管理共贏模式。
10.4.2應建立礦區群眾滿意度調查機制,宜在教育、就業、交通、生活、環保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
礦區群眾生活質量,促進企地和諧。
10.4.3應與礦山所在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建立磋商和協商機制,及時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糾
紛,避免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建設平安礦區。
6
DB41/T1663—2018
AA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部分有色金屬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參考值
A.1鋁土礦
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見表A.1、A.2。
注:表A.1、A.2引自豫國土資公告﹝2016﹞3號。
表A.1鋁土礦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
露天開采/%地下開采/%
93礦體厚度/mA/S≥1010>A/S>5A/S≤5
H≥5888075
5>H>2807572
H≤2757270
表A.2鋁土礦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
礦石類型鋁硅比選礦回收率/%備注
沉積型A/S≥580要求富集比達到1.8,尾礦
5>A/S>376鋁硅比小于1.5。
A/S≤372
A.2鉬礦
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見表A.3、A.4、A.5。
注:表A.3、A.4、A.5引自豫國土資公告﹝2016﹞3號。
表A.3鉬礦礦山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
地下開采/%
露天開采/%鉬品位/%
礦體厚度/m
≥0.20.2~0.1≤0.1
大型礦山96H≤5888075
中小型露天礦山或礦體形態變化大、礦體薄、935<H<15908380
礦巖穩固性差的礦山H≥15928585
7
DB41/T1663—2018
表A.4鉬礦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
單位:%
入選品位/(α,%)
結構構造類型
α≤0.060.06<α≤0.080.08<α≤0.100.10<α≤0.200.20<α≤0.50α>0.50
塊狀、粒狀80.581.5868892.593.5
條帶狀808185879293
似層狀、網脈狀79.580.584869192
浸染狀、交代狀798083859091
表A.5鉬礦伴生組分綜合評價指標表
組分含量/%組分含量/%
鎢(WO3)0.06銅(Cu)0.1
鉛(Pb)0.2鋅(Zn)0.4
鐵(Fe)10硫(S)1
鉍(Bi)0.03錸(Re)10g/t
鉬礦石中常伴生有鎢、鉍、銅、鉛、鋅、鈷、鐵、金、鈮、鈹、錸、銦、硒、碲、鈾、硫等組分。當鉬礦伴生組分
達到表A.5含量要求時,應加強綜合評價與回收利用。結合鉬行業生產實際,當鉬礦僅回收銅或鎢伴生組分時,綜合利
用率應達到50%以上;當回收兩種以上伴生組分時,綜合利用率應達到40%以上。
注:引自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
A.3鉛鋅礦
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見表A.6、A.7、
A.8、A.9。
注:表A.6、A.7、A.8、A.9引自《鉛鋅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
表A.6鉛鋅礦體地下開采時回采率指標要求
單位:%
鉛鋅綜合品位(硫化礦)鉛鋅綜合品位(混合礦)鉛鋅綜合品位(氧化礦)
礦體厚度
4.5%~6.0%~7.5%~
/m≥9.0%≤4.5%≥11.5%≤6.0%≥14.0%≤7.5%
9.0%11.5%14.0%
≤5888075888075888075
5~15928380928380928380
≥15928585928585928585
8
DB41/T1663—2018
表A.7鉛礦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
單位:%
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
礦硫化礦鉛品位≥31.5≤硫化礦鉛品位<30.5≤硫化礦鉛品位<1.5硫化礦鉛品位<0.5
結構
石混合礦鉛品位≥3.62.5≤混合礦鉛品位<3.61.0≤混合礦鉛品位<2.5混合礦鉛品位<1.0
構造氧化礦鉛品位≥53≤氧化礦鉛品位<51.5≤氧化礦鉛品位<3氧化礦鉛品位<1.5
類
類型粗微粗微粗微粗微
型細細細細
中細中細中細中細
粒粒粒粒
粒粒粒粒粒粒粒粒
硫塊狀、93.090.088.091.088.086.589.086.584.585.083.081.0
粒狀結構
化
條帶狀構造92.089.087.090.087.085.588.085.584.084.582.080.0
礦
似層狀、90.087.085.588.085.584.086.584.082.083.080.078.5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89.086.584.587.084.583.085.583.081.082.079.578.0
交代結構
混塊狀、90.087.585.588.585.584.086.584.082.083.080.579.0
粒狀結構
合
條帶狀構造89.086.585.087.585.083.085.583.081.582.079.578.0
礦
似層狀、87.585.083.085.583.081.584.081.580.080.578.076.5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86.584.082.085.082.080.583.080.579.079.577.075.5
交代結構
氧塊狀、81.078.577.079.577.075.578.075.574.074.572.571.0
粒狀結構
化
條帶狀80.578.076.079.076.575.077.075.073.074.071.570.0
礦構造
似層狀、78.576.575.077.075.073.075.573.072.072.570.069.0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78.075.574.076.574.072.575.072.571.071.569.568.0
交代結構
表A.8鋅礦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
單位:%
礦結構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
構造
石硫化礦鋅品位≥53≤硫化礦鋅品位<51≤硫化礦鋅品位<3硫化礦鋅品位<1
類型混合礦鋅品位≥5.53.5≤混合礦鋅品位<5.51.5≤混合礦鋅品位<3.5混合礦鋅品位<1.5
類
氧化礦鋅品位≥75≤氧化礦鋅品位<73≤氧化礦鋅品位<5氧化礦鋅品位<3
型粗微粗微粗微粗微
細細細細
中細中細中細中細
粒粒粒粒
粒粒粒粒粒粒粒粒
硫塊狀、粒狀
91.088.084.089.086.584.587.084.583.083.581.079.5
結構
化
條帶狀構造90.087.583.088.085.584.086.584.082.083.080.578.5
礦似層狀、
88.085.581.086.584.082.084.582.080.581.079.077.0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
87.084.580.585.583.081.084.081.079.580.578.076.0
交代結構
9
DB41/T1663—2018
表A.8鋅礦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續)
單位:%
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品位和粒度
礦硫化礦鋅品位≥53≤硫化礦鋅品位<51≤硫化礦鋅品位<3硫化礦鋅品位<1
結構
石混合礦鋅品位≥5.53.5≤混合礦鋅品位<5.51.5≤混合礦鋅品位<3.5混合礦鋅品位<1.5
構造
類氧化礦鋅品位≥75≤氧化礦鋅品位<73≤氧化礦鋅品位<5氧化礦鋅品位<3
類型粗微粗微粗微粗微
型細細細細
中細中細中細中細
粒粒粒粒
粒粒粒粒粒粒粒粒
混塊狀、粒狀
89.086.082.087.084.582.585.082.581.081.579.077.5
合結構
條帶狀構造
礦88.085.081.086.083.582.084.582.080.081.078.577.0
構造
似層狀、
86.083.579.584.582.080.082.580.078.579.077.075.0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
85.082.578.583.581.079.582.079.577.578.576.074.5
交代結構
氧塊狀、
81.078.575.079.577.075.578.075.574.074.572.571.0
粒狀結構
化
條帶狀構造80.578.074.079.076.575.077.075.073.074.071.570.0
礦似層狀、
78.576.572.577.075.073.075.573.072.072.570.069.0
網脈狀構造
浸染狀、
78.075.572.076.574.072.575.072.571.071.569.568.0
交代結構
表A.9鉛鋅礦山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
露天開采或硫化礦/%氧化礦/%混合礦/%
硫含量/%
>9.004.50~9.00≤4.50>12.007.50~14.00≤7.50>11.506.00~11.50≤6.00
≤555.0052.0050.0045.0042.0040.0050.0047.0045.00
5~2557.0055.0052.0047.0045.0042.0052.0050.0047.00
>2560.0065.0055.0050.0047.0045.0055.0052.0050.00
A.4銻礦
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見表A.10、A.11、A.12。
注:表A.10、A.11、A.12引自《鎳、錫、銻、石膏和滑石等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
表A.10銻礦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
地下開采
露天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
礦石品位/%
礦體厚度≤5m礦體厚度>5m
露天礦山95≤1.57580
礦體形態變化大、礦體薄、礦巖穩固921.5~2.57785
性差的礦山≥2.58090
河南省地方標準公共服務平臺
10
DB41/T1663—2018
表A.11銻礦選礦回收率的最低指標要求
回收率指標要求/%
礦石品位/%
礦石中等可選礦石復雜難選
≤1.57560
1.5~2.58265
≥2.59075
注1:礦石中等可選是指礦石的物質組分、結構、有價成分的賦存狀態使其在常規選礦方法、選礦條件和選礦流程
中較容易分選并得到理想指標。
注2:礦石復雜難選是指礦石賦存狀態微細(小于10μm)呈浸染狀嵌布,或者共伴生組分多,或者泥化嚴重,或者
氧化率大于30%,或者以上條件兼而有之。
表A.12銻礦伴生組分綜合評價指標表
組分含量/%組分含量/%
砷(As)0.2硒(Se)0.001
金(Au)0.1×10-6/(g/t)鈷(Co)0.01
銀(Ag)2×10-6/(g/t)鎳(Ni)0.1
鎢(WO3)0.05螢石(CaF2)5
汞(Hg)0.005重晶石(BaSO4)8
鉍(Bi)0.05
銻礦中常伴生有砷、金、銀、鎢、汞、鉍、硒、鈷、鎳、螢石、重晶石等組分,當伴生組分達到表A.12所列含量要
求時,應加強綜合評價與回收利用。
當銻礦石為中等可選時,其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不低于50%;當銻礦石為復雜難選時,其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
不低于40%。
注:摘自鎢、錫、汞、銻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1-2002)。
A.5銅礦
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選礦回收率指標要求、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見表A.13、A.14、A.15。
注:表A.13、A.14、A.15引自《銅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
表A.13銅礦開采回采率指標要求
單位:%
地下開采
露天開采銅(當量)品位
礦體厚度
≥1.2%0.60%~1.2%≤0.60%
大型礦山95≤5m888075
中小型礦山或礦體形態變化大、礦體薄、礦925~15m928380
巖穩固性差的礦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T型連接高強螺栓受拉承載力設計方法及可靠性研究
- 基于TPACK理論的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現狀及培養策略研究
- 編制會議材料培訓
- 貓和老鼠手繪課件設計指南
- 體外診斷試劑性能指標
- 領航職業英語課件
- 顱腦CTA技術課件
- 預防踩踏事故班會課件
- 預防毒品安全知識課件
- 預防小學生溺水的課件
- 2025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范本
- 林業行政執法培訓
- 電大考試試題及答案商法
-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上進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聯合考試數學試題(含答案)
- 八年級暑假前家長會課件
-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河南省高考地理試卷真題(含答案)
- 2025屆廣東省惠州惠城區五校聯考英語八下期末檢測試題含答案
- 工廠績效計件方案(3篇)
- 2025年湖南省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
- 高中英語必背3500單詞表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