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目標任務目標任務課程標準學習目標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新發展。1.通過學習本課的相關知識,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規律。(唯物史觀)2.通過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在兩漢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又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各國。(時空觀念)3.通過閱讀大量的史料,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4.理解與掌握相關的概念,對三國至隋唐時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相關的歷史事件能夠解釋的清楚(歷史解釋)5.引導學生在思考中了解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在欣賞中領略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在探究中分享文化的視野和價值,以此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其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家國情懷)002預習導學1.唐朝的儒學唐朝的儒學,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流派:一是新儒學,二是經學。隋末王通,是唐朝新儒學的開山,在河汾之間講學。王通門人及問學者多參與唐初開國創業,并為貞觀之治作出杰出貢獻,文獻確實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陳叔達、杜唐朝新儒學具有哲學思想品格和政治實踐品格。它一方面繼承和創新了先秦原始儒學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勇于提出批評。2.古文運動的意義歷時兩百多年的古文運動,既有鮮明的理論主張,也有豐碩的創作成果。它不僅確立了新的文學語言、新的散文范式,而且確立了“文以明道”這一重要理念,延續了儒家的道統。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運動,從一個側面為中國文化開啟了新的歷程3.魏晉玄學與魏晉風度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被稱為“魏晉玄學”。“玄”這一概念,最早見于《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即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問。魏晉人重視《老子》《莊子》和《易經》,初稱為“三玄”。這一思潮的產生與當時儒學呈衰落之勢和黃老思想進一步發展有關。當時是士庶分明的社會,門閥士族占據政治優勢地位,庶族普通百姓很少有改變社會地位的機會,他們只能在老莊思想中尋求安慰。另外,此時戰爭不斷,政權更迭頻繁,每次上臺的統治者都需要用“名教”思想為自己的行為做解釋。同時險惡的政治斗爭,也促使官員們用玄學來緩解壓力。士族上層也用玄學來掩飾其荒淫腐化的生活。魏晉風度指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人生觀,它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一種文人的心態和時代的精神來看待。主要表現為:在人格上追求獨立、自由,反對禮教,追求隱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談;喜好服食藥、酒;在服飾上追求灑脫。魏晉風度反映出魏晉士人追求灑脫的背后,實有一種無法排解的憂愁和痛苦,顯現出他們矛盾的心態。4.隋代大儒王通及其“三教合一”思想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卒于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隋河東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是隋代的大儒,死后被門人弟子私謚為“文中子”。反映其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中說》。隋唐之際,由于受到玄學和佛教的沖擊,自漢武帝以來形成的“天人感應論”地位日漸衰落,儒學的主導地位也不再穩固。王通正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他出生于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祖輩們都有很深的學術功底,王通自幼受到影響,自覺地站在儒學的立場上,以重振儒學的主導地位為自己的一生追求。在處理儒釋道三者之間的關系時,王通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張。其實質是在以儒為主的條件下實現三教合一,其本質是弘揚儒學。因此,“三教合一”,也就是“儒、道、佛三教合歸儒”。5.“三武滅佛”“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皇帝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這些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稱為“法難”。0202預習任務:結合教材與所學完成填空漢朝至隋唐思想變化漢朝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儒學:正統地位道教:東漢末年興起佛教:兩漢之際傳入2.東漢末年至隋唐文學體裁時間代表性文學體裁特點東漢末年建安文學建功立業、人生感慨東晉田園詩逃避現實、寄情山水南北朝南北駢文、南朝民歌、北朝民歌韻律對仗、婉約纏綿粗狂豪邁唐朝詩歌初唐:激揚剛勁盛唐:浪漫奔放中唐:現實主義晚唐:凝重沉抑003課堂探究提升探究一破”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之氣象1.思想宗教材料:唐代的韓愈,他認為佛教既不利于社會教化,又不利于忠孝,因此力主排佛。但另一方面,韓愈學說的核心是道統論。……本來在儒家那里是不存在什么道統的,后來由于受佛教宗派傳法世系“祖統”的影響,韓愈才提出了道統這一說法。慧遠凈土宗高僧陸修靜慧遠凈土宗高僧陸修靜道士陶淵明田園詩人《虎溪三笑圖》結合教材與材料,總結漢朝到隋唐時期思想宗教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并分析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發展趨勢。結合教材與材料,總結漢朝到隋唐時期思想宗教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并分析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發展趨勢。歸納總結歸納總結:發展趨勢:多元活躍、融合發展,終歸儒學2.文學藝術材料: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其五》“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在不同時期所寫的詩結合教材與所學:指出各個不同時期的代表文學體裁,并分析各自的特點。歸納總結:見預習答案結合所學知識及表格,試說明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歸納總結:領域廣泛、世界領先、唐朝高峰、實用性強探究二“溯”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之源頭材料:材料:“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說明文化發展與國家興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結合材料并聯系所學,合作探究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發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材料: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歲。——李澤厚:《魏晉風度:就是人的覺醒》材料:北魏、北齊制度大量吸收了關隴文化、南朝宋齊文化的成分,成為隋唐文化主要的來源之一。關隴文化之所以興盛,蓋張軌領涼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為中州人士避難之所,復是流民移徙之區,百余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大亂者,略勝一籌。——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任務1:魏晉南北朝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歸納總結:現實動蕩不安、民族融合、南北融合、統治者重視、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社會相對安定材料:規模空前的統一和強盛,氣派空前的寬容和攝取,呼喚來一個豐富濃烈的藝術世界。英國學者韋爾斯描述道:在整個第7、8、9世紀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許許多多中國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優美的、和諧的環境中。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進士科考時務策、貼經、雜文。天寶以下雜文專試詩賦,進士科實際已成為文學之科。——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任務二:隋唐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歸納總結:統一安定、經濟基礎良好、政策開放、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科舉制推動任務三:推動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文化發展的共同因素材料: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歸納總結:國家興衰與思想文化藝術發展密切相關、胡風西來,融合交流004體系構建005記憶清單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一)發展概況朝代儒學道教佛教漢朝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東漢末興起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雖受沖擊,但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以儒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唐朝“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道教≠道家學派: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產生于東漢末年;而道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創立的一個思想學派。→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響:①佛教、道教的發展,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②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獨立發展中相互爭論、相互融合。(二)思想特點:思想活躍、多元共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三)儒學式微1、佛教、道教盛行、儒學受到挑戰的原因:①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的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④統治者借助佛教、道教鞏固自身統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佛教、道教的盛行帶來了的社會問題:①佛教興盛,廣修寺廟,耗費錢財;②與封建政府爭奪勞動力,嚴重威脅政府利益;③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3、如何應對佛教盛行問題?(在每次經受打擊之后,佛教通過內外調整,又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①統治者滅佛(“三武一宗之厄”)②民間出現反佛現象(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鎮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鞏固儒學的統治地位)(四)儒學發展:從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歷史縱橫:魏晉玄學①背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②內容: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清談”③影響: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二、文學藝術(一)文學朝代代表魏晉南北朝建安文學(曹操父子)、田園詩(陶淵明)、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邊塞詩:王昌齡《出塞》、岑參《逢入京使》山水詩:王維《竹里館》、孟浩然《春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作品被譽為“詩史”(由盛轉衰)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不唐詩風格差異大的原因:(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①反映了詩人的個人際遇(主觀認識)②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藝術時期書法繪畫雕塑舞蹈魏晉南北朝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代表王羲之“書圣”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代表胡旋舞隋唐融匯、創新: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表人物吳道子被尊為“畫圣”1、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的整體性特質:①魏晉南北朝文化打破兩漢文化獨尊的文化模式,多元發展,不斷創立文化新觀念、開辟文化新領域;②隋唐文化在繼承前代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將中華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峰等。2、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繁榮的原因?①經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②政治: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礎。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成熟,官僚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主要群體。③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一后政治穩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④文化: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三、科技1、發展概況領域朝代人物成就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地理學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隋李春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印刷術隋唐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火藥唐唐中期書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最早火藥武器天文學唐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醫學唐孫思邈《千金方》唐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2、特點:領域眾多、唐朝出現發展高峰,世界領先00601強化訓練一、選擇題1.有學者對唐朝小說中人物在長安的活動軌跡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盛唐以興慶宮為中心的政治集團,中唐變為以大明宮為中心的政治集團與中南部文士社群;晚唐則以晉昌坊、具有宗教色彩的坊里為中心,更為世俗化。這一變化反映了唐代()A.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B.由盛轉衰的時代變遷C.長安是國際性大都會D.小說創作進入黃金時代2.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圖6)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賞樂的場面。該作品體現了()圖6A.追求意境的文人畫成為主流B.史料價值和藝術鑒賞的結合C.門閥政治下貴族的奢靡生活D.經濟發展促進市民文化興起3.石榴樹從安息國移植到中國,魏晉把石榴作為多子的象征,曹植的《棄婦詩》中以石榴樹不結實起興,感嘆女子因不育而被遺棄。這反映出()A.中原地區的膳食結構發生劇變B.傳統農業注入新生產方式C.域外植物被賦予本土文化價值D.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4.唐傳奇《朝野僉載》述:“貞觀年中,定州鼓城縣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見一人……其人曰:‘仆不解醫,但解作犁耳,為主人作之。’持斧繞舍求犁轅,見桑曲枝臨井上,遂斫下,其母兩眼煥然見物。”該故事雖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學者考證曲轅犁出現時間的佐證。據此可知,該文學作品()A.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能夠反映一定的史實C.還原了唐代農耕生活情景D.呈現了唐代醫學水平5.表1為幾個常見字的不同字體對照表。對其認識最合理的是,漢字字體的演變()表1A.兼顧藝術審美和實用功能B.得益于統一國家的政策激勵C.承載民族記憶和理想人格D.寄托了文人學士的個性追求6.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楷書追求形體方正,而行書和草書是追求快速書寫的結果,大量使用了連筆。這些均與秦漢時期篆書的瘦長、隸書的扁平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一變化的前提條件是()A.教育的進一步發展B.士人群體不斷壯大C.學術氛圍較為寬松D.新書寫載體的推廣7.北魏晚期,以龍門、鞏縣石窟為代表的中原風格造像藝術中的飛天形體姿態亦變得多樣,他們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帶,長裙裹足,隨著漫天的云氣、鮮花輕快地飛翔。新的飛天形象的出現說明當時中原地區()A.民族之間交融發展B.少數民族普遍漢化C.深受西域文明影響D.飛天藝術進入全盛8.“劍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基本形式是執劍而舞。其最初起源于軍隊,后經演變,融合西域服飾、舞蹈風格,在宮廷、民間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杜甫詩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據此可知,劍舞的流行體現出唐代()A.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華奢靡的宮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人雅士的藝術追求9.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實用性的特點。下列著作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是()①《夏小正》②《黃帝內經》③《九章算術》④《齊民要術》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20世紀70年代初發掘的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墓道兩壁上繪有一幅以六人組成的“客使圖”(如下圖)位于左邊的三人為唐代鴻臚寺文職官員;位于右邊的是東羅馬使節和東北靺鞨族的使者。該圖可用于說明當時()A.大唐文明的影響力強大B.民族關系和諧穩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擴大D.朝貢貿易開始興起二、非選擇題11.(14分)服飾作為文化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時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族。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幃帽,施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后,幃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開元末,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摘編自《舊唐書·輿服志》材料二圖7是唐代張瑩所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圖中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752年)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場景。圖7材料三開元、天寶之際,天下升平,而玄宗以聲色犬馬為羈縻諸王之策,重以蕃將大盛,異族人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摘編自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闡述三則材料對研究唐代服飾的價值。(6分)(2)依據三則材料,概括唐代服飾發展呈現的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反映的時代風貌。(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飾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2分)

預習作業答案朝代儒學道教佛教漢朝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東漢末興起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雖受沖擊,但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以儒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唐朝“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時間代表性文學體裁特點東漢末年建安文學建功立業、人生感慨東晉田園詩逃避現實、寄情山水南北朝南北駢文、南朝民歌、北朝民歌韻律對仗、婉約纏綿粗狂豪邁唐朝詩歌初唐:激揚剛勁盛唐:浪漫奔放中唐:現實主義晚唐:凝重沉抑強化訓練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BCBADAABA1.【答案】A【解析】據材料“以興慶宮為中心的政治集團”“中南部文士社群”“更為世俗化”可知,唐朝小說中的人物盛唐以政治集團為中心,中唐加入了文人群體,晚唐則以生活區和交易區為中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小說人物的地位下移,出現世俗化趨勢,側面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小說變化體現了市民階層的偏好,故選A項;盛唐和中唐以安史之亂為分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這與晚唐無關,且材料信息只有城市中不同的政治集團,看不出唐朝的盛衰變化,排除B項;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但材料不強調唐長安城的國際地位,看不出它是當時的國際性大都會,排除C項;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黃金時代是明清時期,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據材料“南唐畫家……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賞樂的場面”可知,該繪畫是南唐畫家描繪官員設宴的場景,對研究南唐時期的服飾、官員生活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繪畫又具有藝術鑒賞價值,故選B項;《韓熙載夜宴圖》屬于人物畫,并且從宋朝開始,追求意境的文人畫成為主流,排除A項;唐代以來門閥士族受到削弱,并且根據繪畫無法判定官員是否是貴族,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南唐官員的生活,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石榴樹從安息移植到中國,魏晉把石榴作為多子象征”說明外來作物石榴由于其多籽的特點在魏晉時期被賦予了多子多福的意義,故選C項;石榴移植中國并未改變中國農作物生產結構,不能導致中原地區膳食結構發生劇變,排除A項;據所學,魏晉時期依然延續秦漢以來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未發生改變,排除B項;據所學,魏晉商品經濟并不發達,石榴作為經濟作物不能使民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據材料“該故事雖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學者考證曲轅犁出現時間的佐證”可知,雖然該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藝術加工成分,但可以用來研究曲轅犁出現的時間,能夠反映一定的史實,具有一定史料價值,故選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文學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能夠作為研究歷史的材料,排除A項;材料文學作品反映了曲轅犁的出現,沒有涉及鐵犁牛耕的生產過程,沒有還原農耕生活的情景,排除C項;材料“其母兩眼煥然見物”屬于藝術加工成分,不能反映唐代醫學水平,排除D項。5.【答案】A【解析】據表1可知,從商代以來,漢字的字體不斷豐富并逐漸成熟,隨著書寫載體和書寫工具的進步,漢字在不斷簡化字形結構、強化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也孕育出書法藝術,故選A項;從商代甲骨文到春秋戰國時期金文的演變并未受到統一國家政策的影響,排除B項;文字是民族國家的重要標志,漢字具有承載民族記憶和理想人格的功能,字體的演變則不能說明漢字的這一功能,排除C項;草書的出現能夠體現寄托文人學士的個性追求,其余字體則不能體現個性化的特點,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據材料“楷書......行書和草書......鮮明對照”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此時期,造紙術得到改進,紙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這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故選D項;據材料“楷書......行書和草書......篆書”可知,體現了字形的變化,反映的是漢字藝術性的增強,教育在魏晉時期沒有顯現出突破性的發展,因此不能作為書法藝術發展的前提條件,排除A項;士人群體的不斷壯大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主觀因素,前提條件強調的是客觀因素,排除B項;學術氛圍較為寬松不是只有魏晉時期才具有的社會特征,因此不能作為魏晉時期書寫字體更加豐富的前提條件,排除C項。7.【答案】A【解析】據材料“他們面貌清瘦,眉目疏朗……鮮花輕快地飛翔”可知,飛天本身來源于印度,北魏晚期的飛天形象有中原漢人的“褒衣博帶”,也有少數民族的形象,體現了當時民族交融促進了藝術發展,故選A項;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但材料信息不僅涉及少數民族,還有漢人形象,且“普遍漢化”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B項;飛天來自印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