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1頁
高二年級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2頁
高二年級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3頁
高二年級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4頁
高二年級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二年級第六次生物月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5小題,30分)1.群落的特征之一頻度(frequency)即某個物種在調查范圍內出現的頻率。下圖是Raunkiaer根據某群落8000多種植物的頻度統計編制了一個標準頻度圖解。在圖中,凡頻度在1%~20%的物種歸入A級,21%~40%者為B級,41%~60%者為C級,61%~80%者為D級,81%~100%者為E級。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A級物種數量是最多的B.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5個頻度級的關系是A>E>B>C>DC.A級植物是群落中的優勢物種D.該群落具有明顯的垂直結構2.為研究某地區近海食物網的季節性變化,科研人員測量生物組織中穩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并進行計算等,獲得了部分生物所占的平均營養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海洋中的13C會出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B.在春季時,帶魚占據的營養級不止一個C.不同季節同種生物所吃的食物不會發生變化D.小黃魚的平均營養級變化受環境因素影響3.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四個環節。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模型,圖中W1為輸入該生態系統第一營養級的能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B.生產者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B1+C1+D1C.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2/D1×100%D.第二營養級生物糞便中的能量屬于C14.如圖1表示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聯系,圖2為一定時間內某一生態系統中的幾個種群(屬于不同營養級)的數量變化曲線。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1中共有2條食物鏈B.種群丙在a、b、c、d四個時期中增長速率最大的是a時期C.圖1中能構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圖2中的乙相當于圖1中的BD.某地區因環境污染造成E中出現部分白化苗,F、D的數量也都將減少5.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量的牦牛糞便直接沉積在草地表面,對該地生態系統影響較大。土壤動物是分解牦牛糞便的重要生物。如右上圖為研究人員采集土壤動物自制的“干漏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牦牛糞便長時間沉積在草地表面會影響草地植被生長和家畜采食B.分解牦牛糞便的土壤動物是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過程中的關鍵成分C.“干漏斗”法適用于某些不方便用鑷子夾取的土壤動物的采集D.季節變化會改變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影響群落的外貌和結構6.如圖a、b、c、d表示某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箭頭表示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箭頭可表示各成分之間的信息傳遞B.b中CO2含量增加將會加劇溫室效應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D.生物圈的物質是自給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斷補充的7.下圖表示某生態系統有關功能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X1過程吸收的CO2總量與Y1、Y2、Y3……及Z過程釋放的CO2總量相等B.Z1、Z2、Z3……過程提供的有機物中的碳將全部轉變為Z過程釋放的CO2中的碳C.當該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X3過程的能量值約為X1過程能量值的1%~4%D.圖中箭頭也可以表示該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方向8.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每年水稻孕穗之前,農民會選擇鯉魚、草魚、鯽魚等魚苗放養在水稻田里。這些魚一開始以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為食,待到水稻抽穗揚花時,它們則主要以水稻凋落在水面的稻花為食,其肉質鮮美,有稻米之香,故名“稻花魚”。下列有關該生態模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生態模式充分利用了農田的立體空間,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與普通稻田相比,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更強C.該模式能調整能量流動關系,加快了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D.稻田中的水稻、魚、害蟲、雜草及其他生物組成一個群落9.隨著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麋鹿數量增加,導致核心放養區的植被發生改變。研究人員以麋鹿核心放養區的中心為調查起點,分別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圍欄外5m(Sw)處取樣方,對狼尾草(主要通過地下莖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莖葉)和群落中的植物進行調查,結果如下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取樣點狼尾草種群特征群落中的植物密度/株地上生物量/g·m2種數豐富度指數S501295.1533.7091.736S100844.9197.11112.017S200828.6186.22192.492Sw0.000.00473.607注:豐富度指數越高,代表生態系統中物種的數量和種類越多A.該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改變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放養區狼尾草種群密度較高,可能是因其通過地下莖繁殖而更耐踐踏C.狼尾草春季返青可傳遞信息給麋鹿種群,該信息屬于物理信息D.加強該區域麋鹿的保護,有助于提高大豐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10.下圖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的數量變化模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當植物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大于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C.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草原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11.某地漁業實行“復合混養模式”,將以水草為食的草魚、以碎屑為食的鯽魚和以小型動物為食的花鰱進行混養,取得了顯著經濟、生態效益。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鯽魚和花鰱生活在同一水層,因此在生物群落中占據同一生態位B.魚塘中投入魚苗不宜過多,要考慮環境承載力,體現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C.“復合混養模式”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體現了生態工程的整體原理D.“復合混養模式”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因此提高了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12.焚燒和填埋是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極易造成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管理,對不同種類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用,下圖為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相關方案。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無機廢棄物采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B.進行過程①、②、③時要充分考慮垃圾性質、引入的微生物種類等因素C.有機肥料能為農作物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D.“無廢化生態社區”模式提高了物質循環速率和能量傳遞效率13.?;~塘將水網洼地挖深成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養蠶,蠶的排泄物用以喂魚,而魚塘中的淤泥又可用來肥桑,通過這樣的循環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如圖為以?;~塘為基礎的復合農業生態系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缺少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B.圖中只有玉米→豬→人、玉米→人兩條食物鏈C.豬糞含有的部分能量屬于玉米同化的能量D.該系統能通過物質循環增大生態足跡14.采礦業對環境造成越發嚴重的破壞,人們需要對礦區廢棄地進行生態恢復,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利用種間關系進行生態恢復是種群水平研究的問題B.生態恢復過程中群落發生了初生演替C.恢復后的群落類型與煤礦開采前相同D.選擇符合要求的植物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主要遵循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15.為探究香菇草、石菖蒲對富營養化池塘污水中總氮質量濃度的凈化效果,某研究小組設計了如下4組實驗:香菇草單獨種植組(T1)、石菖蒲單獨種植組(T2)香菇草和石菖蒲混合種植組(T3)、不栽植物的水樣組(CK)。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香菇草、石菖蒲等能凈化水質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選擇合適的植物凈化污水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和自生原理C.CK組的總氮質量濃度降低與污水中的微生物的凈化作用等有關D.香菇草和石菖蒲混種組的生物多樣性最高,對氮的凈化能力最強二、多項選擇(每小題至少有兩個選項是正確的,每小3分,少選得1分,錯選不得分,共5小題,15分)16.珠江三角洲的農民建立了高產穩產的?;~塘,桑基魚塘是將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內養魚,塘基上種桑,用桑養蠶,從而獲得稻、魚、桑三豐收。與該生態系統相符的敘述是(

)A.人在該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突出 B.使物質能夠更好地循環C.使能量流向了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D.提高了能量傳遞的效率17.下圖為某海域漁獲物(漁業捕撈的生物)的平均營養級和捕撈產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漁獲物平均營養級與捕撈產量之間呈正相關B.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個體擁有的能量越少C.適當減少漁業捕撈,將有利于增加高營養級魚類的數量D.禁止掠奪性的捕撈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之一18.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下圖為某農業生態系統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生態系統中的蚯蚓和各種微生物均屬于分解者B.該生態工程設計突出體現了物質和能量循環再生的原理C.農作物、果樹等植物獲取的物質和能量主要來自有機肥D.影響蚯蚓分解處理效率的因素有溫度、含水量等19.下圖表示夏季北溫帶常見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溫度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合理的有(

)A.決定群落垂直分層現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溫度和含氧量B.自養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層C.群落分層越明顯層次越多,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生態系統穩定性越強D.湖泊經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如圖為某地區設計的生態工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農業生產過程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B.在農田中套種其他并引入食蟲鳥,可提高抵抗力穩定性C.該生態工程實現了能量的循環,使“廢物”資源化D.遵循自然規律,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體現了整體原理三、填空題(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55分)21.(10分)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卮鹣铝袉栴}:(1)請用必要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出以上諺語所描述環境中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上述食物鏈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生物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這種關系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2)從生態系統的成分組成角度考慮,該食物鏈中不具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黃雀也捕食蟬,則人大量捕捉螳螂后,黃雀的數量會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4分)治理河流污染是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在海南某河流污染治理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根據該河流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關系,繪制了如圖1所示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a表示由藍細菌流向浮游動物甲的能量數值,依此類推。請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1分析,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動物甲與浮游動物乙的種間關系為_____________。若該生態系統中只存在圖1所示食物網,則浮游動物乙和黑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2)為探究黑魚密度對水體中浮游動物乙密度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已知C0~C4組的黑魚密度分別為0條/L、10條/L、20條/L、30條/L、40條/L。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當河流受到輕微污染時,其生態平衡并不會遭到破壞,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調節機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嚴重污染的河流通過治理后可再次達到生態平衡狀態,生態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6分)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這一建立在“威懾”與“恐懼”基礎上的種間關系會對群落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此方面的研究屬于“恐懼生態學”范疇。回答下列問題:(1)當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遷入到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時,原有食物鏈的營養級有可能增加,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一般不會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將頂級肉食性動物引入食物網只有三個營養級的某生態系統中,使得甲、乙兩種植食性動物間的競爭結果發生了反轉,即該生態系統中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假定該反轉不是由于頂級肉食性動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3)若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在某地區的森林中重新出現,會減輕該地區野豬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產生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24.(14分)亞洲象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在中國的主要棲息地位于我國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卮鹣铝袉栴}:(1)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中,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以_____形式進行,分解者在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野外生活的象群遇到食物和水源短缺時,會分工去遠距離尋找食物和水源,大象的遠距離通訊能通過靈敏的鼻子嗅覺來實現,該過程大象利用的信息種類是___________,說明信息傳遞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些捕食者總是沿著被捕食者棲息地的邊界覓食,并可深入到某一固定深度。人類活動對野生物種生存環境的破壞,使得某些物種的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棲息地碎片化后,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亞洲象種群數量會減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點)。(4)建立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后,該地區的物種數量逐漸恢復,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過程體現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__穩定性。25.(11分)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分解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證明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材料用具:等大的玻璃瓶四個、清水、河泥、生長狀況和大小相同的金魚若干條、生長狀況和大小相同的金魚藻若干。實驗步驟:(1)取玻璃瓶,分別編號為1、2、3、4。(2)分別對4個玻璃瓶做以下處理:(3)觀察四個玻璃瓶中金魚存活的時間。問題與討論:①1號和2號相比,哪一瓶存活時間長?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1號和4號對照,能否說明分解者是生態系統中的必備成分?若不能,應如何改進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金魚存活時間最長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本實驗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5屆高二年級第六次生物月考試卷參考答案ACCDBACCD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