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陳涉世家》導學案_第1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陳涉世家》導學案_第2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陳涉世家》導學案_第3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陳涉世家》導學案_第4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陳涉世家》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陳涉世家(學生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了解陳涉起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掌握《史記》與司馬遷。

過程和方法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義。

2、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2、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并學習人物從小立志。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初中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文言詞語的量的積累,為以下的課外文

言文的閱讀打下基礎。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積累詞匯,疏通全文,反復誦讀,

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講讀法:本文篇幅較長,學生閱讀缺乏語感,教師范讀,學生正音,標節奏。

討論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探究,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

義,理解基本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整體感知,教讀第一段及第二段的第一層

一、導入新課,了解文常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

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

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

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這樣

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這就是陳勝、吳

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而司馬遷卻對這次農民起義給予高度的評價。今天我們就

來學習這篇文章。

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馬談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

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后發憤著書,

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多年

的歷史,共130篇,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五部分。被

魯迅譽為“”。

“本紀”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

“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列傳”

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

按《史記》體例,“世家”是王侯傳記。司馬遷把陳涉列入“世家”,說明他對

陳涉的肯定態度。

二、介紹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1、讀

2、譯(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內容、挖掘內涵)

4、掌握古漢語知識與古文化常識。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掌握字音和節奏。

明確下列漢字的讀音:

陽夏()輟耕()鴻鵠()閭左()

遹戍()當行()度已()數諫()

1()間令()篝火()忿恚()

果笞()寧有()攻薪()錚、贊B()

柘、譙()千騎()社稷()悵()

嗟()鵠()賈()柘()度()

烹()徇()陳勝王()披堅執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大意。

四、新課講授:

1、全班朗讀第一段

2、自讀譯:輟耕之壟上:輟,;之,。若為傭耕:若,

3、提問理解

⑴、陳涉是什么出身?

明確:

⑵、他與一般的農民有何不同?

明確:

(3)“燕雀”、“鴻鵠”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話表現了陳涉強烈要求改變自己

地位的愿望呢?

八、、雀l=t^-?

鴻鵠:

4、全班朗讀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斬”

5、自讀自譯:閭左:;次當行:;會天大雨:會,;度

已失期:度,;

6、提問理解:這幾行文字告訴了我們哪些事情?

明確:

7、陳涉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怎樣的分析和估計?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自譯課文1節到課堂筆記

第二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史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文言詞匯及重要句子

2.上回講到,九百謫戍之徒,因雨誤期,按秦律當斬。此時到了性命攸關之際,

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時。正是這一場大雨,引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轟轟烈烈的

農民起義大澤鄉暴動。

二、疏通文意

學生對照注釋,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組內交流。

三、分析課文內容,

1、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段中畫出句子。

明確:

2、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輿論準備,是怎樣的?有何作用?

4、本段中對人物的刻畫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

明確:

四、質疑交流

五、課堂小結:

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義地點、有利條件等起義背景,又進一步描寫陳勝。吳

廣謀劃起義的過程,最后達到了“威眾”的目的,顯示了陳勝、吳廣的智慧,也

反映了我國農民起義發動時期的特點。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翻譯課文第二節到課堂筆記

第三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

學習課文第三段,學習《史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導入新課:

陳勝吳廣大澤鄉率九百戍卒起義,這支農民起義軍的命運會如何發展呢?要知道

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一支虎狼之師。

秦滅六國靠的就是這支戰無不勝的大軍。自商鞅變法以來,強大的秦軍通過一次

次戰爭消耗東方列強的軍事力量。在130年的時間里,秦軍殲滅六國軍隊160

多萬。到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對手能夠與秦軍抗衡,秦王嬴政就此發

動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十年統一戰爭期間,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超過了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震驚

的數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齊國不戰而降,秦軍挺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臨淄。至此,戰國時代結束,秦帝國誕生了。

二、疏通文意:學生對照注釋,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組內交流。

三、講析課文:

1、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2、第3段開頭交代了幾個場面?有何用意?

明確:

2、陳勝在動員起義時,最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的一句話是?

3、“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

以應陳涉”,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

4、文中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5、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三、品讀、拓展.

1、背誦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義的根本原因)

(3)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譬魚腹中。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起義的輿論準備)

積累:

1、通假字

發閭左遹戍漁陽通

為天下唱________通________

固以怪之矣________通________

被堅執銳________通________

2、詞類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苦:________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目:

層寸o:o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亡,:今義:死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今義:中間。

卒中往往語。往往,今義:表示某種情況

時常存在或經常發生。

2、試從課文內容歸納分析陳勝的性格。

四、交流質疑

五、課堂小結

1.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提問:陳勝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么態度?試說明理由。

討論明確:

2.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啟發誘導,明確: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思考與探究練習

2.翻譯第三節到課堂筆記

22陳涉世家(教師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了解陳涉起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掌握《史記》與司馬遷。

過程和方法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義。

2、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2、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并學習人物從小立志。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初中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文言詞語的量的積累,為以下的課外文

言文的閱讀打下基礎。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積累詞匯,疏通全文,反復誦讀,

理解起義的原因、經過及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講讀法:本文篇幅較長,學生閱讀缺乏語感,教師范讀,學生正音,標節奏。

討論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探究,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

義,理解基本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整體感知,教讀第一段及第二段的第一層

一、導入新課,了解文常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

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

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

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這樣

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這就是陳勝、吳

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而司馬遷卻對這次農民起義給予高度的評價。今天我們就

來學習這篇文章。

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馬談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

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后發憤著書,

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多年

的歷史,共130篇,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五部分。被

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

“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列傳”

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

按《史記》體例,“世家”是王侯傳記。司馬遷把陳涉列入“世家”,說明他對

陳涉的肯定態度。

二、介紹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1、讀

2、譯(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內容、挖掘內涵)

4、掌握古漢語知識與古文化常識。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掌握字音和節奏。

明確下列漢字的讀音:

陽夏(jid)輟耕(chub)鴻鵠(hu)閭左(1方)

遹戍(zheshu)當行(hang)度已(duo)數諫(shu。jian)

曾(zeng)間令(Jian)篝火(gou)忿恚(hui)

笞(chi)寧有(ning)攻靳(qi)錚、贊B(zhezan)

、it(zheqiao)千騎(ji)社稷(ji)悵chdng

(Jie)鵠(hil)部(cu6)柘(zh?)度(du6)

(Peng)徇(xfin)陳勝王(wdng)披堅執銳(pl)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大意。

四、新課講授:

1、全班朗讀第一段

2、自讀譯:輟耕之壟上:輟,停止;之,至U、往。若為傭耕:若,你;

3、提問理解

⑴、陳涉是什么出身?

明確:“傭耕”之民,卻入世家一一反秦大業“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將

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項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紀”一般。

⑵、他與一般的農民有何不同?

明確:這一段從籍貫、身世、志向等方面來介紹陳勝。(1)“與人傭耕”,表明

陳勝是個被剝削受壓迫的窮苦農民;(2)“悵恨久之”,說明他對所處的貧困地

位的不滿;(3)'‘茍富貴,毋相忘”,表達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識;(4)“燕雀

安知鴻鵠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他的遠大志向。

(3)“燕雀”、“鴻鵠”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話表現了陳涉強烈要求改變自己

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鴻鵠: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茍富貴,無相忘。

4、全班朗讀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斬”

5、自讀自譯:閭左:借代貧民;次當行:編在戍邊隊伍中;會天大雨:會,正

逢;度已失期:度,考慮,心里想;

6、提問理解:這幾行文字告訴了我們哪些事情?

明確: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眾苦不堪言;二是秦朝嚴刑酷法,百姓戰戰兢兢。

這樣的高壓統治還妄言千秋萬代,真如癡人說夢一般。三是陳勝吳廣有一定的組

織才能,可謂是擁有造反的本錢了。

7、陳涉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怎樣的分析和估計?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義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假借扶蘇、項燕的名義,“為

天下唱”,以順應民心,義旗一舉,“宜多應者”。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自譯課文1節到課堂筆記

第二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史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文言詞匯及重要句子

2.上回講到,九百謫戍之徒,因雨誤期,按秦律當斬。此時到了性命攸關之際,

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時。正是這一場大雨,引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轟轟烈烈的

農民起義大澤鄉暴動。

二、疏通文意

學生對照注釋,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組內交流。

三、分析課文內容,

1、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段中畫出句子。

明確: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殘酷的刑法,”發閣左遹戍漁陽九百

人”,一次征發就有900人,可見搖役之重;“失期,法皆斬”說明秦朝法律的

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被逼的。

2、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明確:先提賢君公子扶蘇可以利用,以宗法觀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緒,并

爭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統治者內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國人民愛戴的名將項燕,以

其名義發動起義,具有號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對秦滅楚的復仇火焰。兩個策略,

反映陳勝對時局的關注和精到的智識。

3、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輿論準備,是怎樣的?有何作用?

明確:陳勝、吳廣用“魚腹藏書”和“篝火狐鳴”制造陳勝要做王的輿論,主要

作用是“威眾”。

效果: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4、本段中對人物的刻畫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

明確:刻畫人物以對話為主,運用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

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四、質疑交流

五、課堂小結:

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義地點、有利條件等起義背景,又進一步描寫陳勝。吳

廣謀劃起義的過程,最后達到了“威眾”的目的,顯示了陳勝、吳廣的智慧,也

反映了我國農民起義發動時期的特點。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翻譯課文第二節到課堂筆記

第三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

學習課文第三段,學習《史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導入新課:

陳勝吳廣大澤鄉率九百戍卒起義,這支農民起義軍的命運會如何發展呢?要知道

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一支虎狼之師。

秦滅六國靠的就是這支戰無不勝的大軍。自商鞅變法以來,強大的秦軍通過一次

次戰爭消耗東方列強的軍事力量。在130年的時間里,秦軍殲滅六國軍隊160

多萬。到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對手能夠與秦軍抗衡,秦王嬴政就此發

動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十年統一戰爭期間,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超過了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震驚

的數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齊國不戰而降,秦軍挺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臨淄。至此,戰國時代結束,秦帝國誕生了。

二、疏通文意:學生對照注釋,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組內交流。

三、講析課文:

1、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寫了三方面內容,A并殺兩尉,B為壇而盟,C.勝利進軍。總的來說是敘

述了發動起義到建立張楚政權的經過。

2、第3段開頭交代了幾個場面?有何用意?

明確:開頭交代了“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這三個場面,“并殺

兩尉”是為了掃清障礙,“廣故數言欲亡”“故”表明用計,目的是激怒將尉

“答廣”“尉果符廣”“果”表明計劃成功,“劍挺”寫出將尉的兇殘,接著用

“奪”“殺”“佐”“并殺”連著四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陳勝、吳廣面對強

敵,奮勇殺敵的斗爭精神。“召令徒屬”慷慨陳詞,幾句話簡潔精煉,說理中肯,

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號召力。再次體現陳勝的膽識和才智。文中在描述這兩個場

面后,插入一句議論“從民欲也”,表明起義正是人心所向,對“為壇而盟”的

描寫,則顯示了簡樸隆重的氣氛。

2、陳勝在動員起義時,最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的一句話是?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表達了陳涉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

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3、“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

以應陳涉”,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守令聞起義軍將至,皆棄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見

起義軍所向披靡的聲勢。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照應上文,“天

下苦秦久矣”和“宜多應者”,說明陳涉的分析完全正確,局勢的發展恰如他起

義前所料。

4、文中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涉、吳廣起義勢如破竹、

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民起義風暴席卷各

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統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民運動的爆發是歷史的

必然。

5、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二、品讀、拓展:

1、背誦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義的根本原因)

(3)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瞥魚腹中。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起義的輿論準備)

積累:

1、通假字

發閭左遹戍漁陽“遹”通“謫”,因獲罪被發配。

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被堅執銳“被”通“披”。

2、詞類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