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騰云聯盟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地理試題_第1頁
湖北省騰云聯盟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地理試題_第2頁
湖北省騰云聯盟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地理試題_第3頁
湖北省騰云聯盟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地理試題_第4頁
湖北省騰云聯盟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地理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騰?云”聯盟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10月聯考高三地理試卷命題學校:紅安一中;命題教師:韓德和;審題教師:石勝書考試時間:2024年10月9日下午14:3015:45;試卷滿分100分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新疆棉一直深受國人喜愛。南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棉花的物候期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圖1和圖2分別示意19902020年南疆阿拉爾墾區棉花播種期距平和開花期距平的變化(單位: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南疆阿拉爾墾區棉花播種期與開花期均明顯提前的年份是()A.1990年 B.1999年 C.2014年 D.2020年2.推測影響南疆阿拉爾墾區棉花開花期距平波動較大的主要氣象因素是()A.降水 B.氣壓 C.氣溫 D.日照3.新疆棉深受國人喜愛的地理原因()①晝夜溫差大②防蟲防水③品質卓越④保暖吸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B2.C3.D【解析】【1題詳解】由圖可以讀出,1990年播種期距平為正值,播種期提前,但開花期距平為負值,說明開發期推遲,排除A;同理1999年播種期距平和開花期距平均為正值且較大,說明均明顯提前,B正確;2014年播種期距平為負值,說明播種期推遲,排除C;2020年播種期距平和開花期距平均為負值,說明均推遲,排除D。故選B。【2題詳解】該區棉花開花期距平波動較大,表明開花期有提前也有推遲,而影響棉花開發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當年當地的生長期,當積溫達到一定溫度即可開花,所以氣溫是影響該地棉花開花期距平波動的主要氣象因素,C正確;南疆地形封閉,降水、氣壓、日照等氣象要素年際變化較穩定,對開花期影響小,排除ABD,故選C。【3題詳解】新疆棉主要是棉花品質卓越,保暖性好,吸濕性強,色澤度高,再加上國人的愛國情懷,所以深受國人喜愛,③④正確;晝夜溫差大是棉質好的原因,不是深受國人喜愛的原因,①排除;新疆棉不能防蟲防水,②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睛】農業的區位條件有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科技、飲食偏好等;有時候也需要考慮自然災害的影響。哈溪雙龍溝流域地處祁連山北坡的東端、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地區,多年來受采礦等活動影響,植被、土壤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某科研團隊研究了不同植被修復年限情況下該地區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節變化。土壤微生物量碳與土壤肥力變化呈正相關。下表示意哈溪雙龍溝流域不同植被在05年的修復年限情況下該地區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節變化(單位:毫克/千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季節修復年數春季夏季秋季冬季0年3252100811年2151108812年1150113813年3262152945年55781921084.植被修復前,哈溪雙龍溝流域土壤微生物量碳()①因采礦導致退化②春季含量是最小的③秋季在逐年增長④季節變化不太顯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在植被修復年限05年內,哈溪雙龍溝流域土壤微生物量碳()A.春夏季含量比秋冬季稍高 B.春季夏季含量先升后降C.秋冬季含量增速先快后慢 D.年含量呈先降后升趨勢6.影響春秋兩季哈溪雙龍溝流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枯枝落葉 B.大氣濕度 C.大氣溫度 D.地形坡度【答案】4.A5.D6.A【解析】【4題詳解】多年來,受采礦等活動影響,哈溪雙龍溝流域植被、土壤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①正確;春季萬物復蘇,枯枝落葉少,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少,②正確;多年來土壤微生物量碳減少,秋季也逐年遞減,排除③;土壤微生物量碳與土壤肥力呈正相關,而土壤肥力與植被關系密切,祁連山北坡主要是森林草原植被,受季節變化的影響大,排除④,故該題選A。【5題詳解】讀表可知,在植被修復年限05年內,該流域土壤微生物量碳春夏之和較秋冬之和小,排除A;土壤微生物量碳春季和夏季都是先降后升的,排除B;在植被修復年限05年內,土壤微生物量碳秋冬季含量增速是先慢后快,排除C;在植被修復的05年內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年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趨勢,D正確,故該題選D。【6題詳解】土壤微生物量碳為土壤肥力變化的重要指標,哈溪雙龍溝流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秋季比春季高,因秋季比春季枯枝落葉多,土壤肥力高,所以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高,A正確;該地區春、秋季的大氣溫度和濕度差異不大,排除B和C;地形坡度春秋季沒有差別,對土壤微生物量碳影響不大,排除D,故該題選A。【點睛】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單位面積或體積棲息地內所含一個或一個以上生物種,或所含一個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種的總個數或總干重(包括生物體內所存食物的重量)。藍綠空間具有的“冷島效應”,可以起到調節城市微氣候、增強城市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作用。城市的“冷島效應”主要與城市的水域面積(水面率),綠地面積(綠地率)等有關。水面面積和寬度越大,其冷島效應越強,面狀水體的降溫作用要強于線狀水體。綠地面積大小與降溫作用呈正相關,而綠地形狀指數與降溫作用呈負相關。下圖示意三個城市藍綠空間形態因子對冷島效應影響貢獻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有關“冷島效應”的描述正確的是()A.城市規模越大“冷島效應”越弱 B.綠地形狀指數越低“冷島效應”越強C.城市降溫多得益于“冷島效應” D.水體的“冷島效應”線狀遠強于面狀8.比較三個城市數據,可以得出()A.杭州市“冷島效應”的效率最強 B.南京的“冷島效應”主要靠水域C.武漢的“冷島效應”主要靠綠地 D.受綠地形狀指數影響南京最小9.能高效提高城市“冷島效應”的措施合理的是()A.武漢應發揮現有綠地的優勢,設置點面結合的濱水綠地空間系統B.南京可繼續提高大型水體連通度,進一步形成整體藍綠空間系統C.杭州應適當增加人工湖泊并連接零散水體,提高藍綠空間整體性D.三城應不斷擴大水面率,增加綠地率才能高效提高城市“冷島效應”【答案】7.B8.A9.C【解析】【7題詳解】“冷島效應”與城市的水域面積,綠地面積等有關,與水面率和綠化率呈正相關,與城市規模大小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由材料中“綠地形狀指數與降溫作用呈負相關”可知,綠地形狀指數越低“冷島效應”越強,B正確;城市的氣溫變化受大氣環流、季節、天氣、“冷島效應”等多因素影響,城市的降溫大多不是“冷島效應”造成的,排除C;依據“面狀水體的降溫作用要強于線狀水體”可排除D。故選B。【8題詳解】“城市的“冷島效應”主要與城市的水域面積(水面率),綠地面積(綠地率)等有關”。依據圖中三個城市藍綠空間形態因子對冷島效應影響貢獻率,可以推出杭州的水面率和綠地率總量最大,達72.90%,而武漢只有38.60%,南京是61.80%,城市的“冷島效應”主要與城市的水域面積(水面率),綠地面積(綠地率)等呈正相關,所以,杭州市“冷島效應”的效率最強,A正確;南京的綠地率大,其“冷島效應”受綠地影響大,排除B;武漢水域率高,其“冷島效應”受水域影響大,排除C;三城市中,南京的綠地形狀指數居中,故對城市的“冷島效應”影響也居中,排除D。故選A。【9題詳解】要高效提高城市的“冷島效應”,應結合城市的特點,武漢水面率大,可繼續提高大型水體連通度,進一步形成整體藍綠空間系統,排除A;南京的綠地率高,應發揮現有綠地的優勢,設置點面結合的濱水綠地空間系統,排除B;杭州的水體聯通率最低,應適當增加人工湖泊并連接零散水體,提高藍綠空間的整體性,C正確;高效提高城市“冷島效應”的措施,也不應不斷擴大水域面積和綠地面積,應根據城市實際特征,合理布局,排除D。故選C。【點睛】“冷島效應”特指地球上干旱地區綠洲、湖泊區域,夏季氣溫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濕度比周邊大的特殊氣象效應。在城市規劃方面,利用城市內部濕地、公共綠地等地物形成的“冷島效應”來應對“熱島效應”,成為城市規劃學的研究熱點。地下采礦常常造成地質環境變形破壞,從而誘發地質災害。下圖示意貴州普灑某地下采礦區地質變形破壞演化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該地地質變形破壞演化過程為()A.甲一乙一丙 B.丙一乙一甲 C.甲一丙一乙 D.乙一甲一丙11.該地地下采礦首先可能誘發且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為()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崩塌12.圖示階段內溶蝕裂隙拓寬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采空區上覆巖層沉陷 B.物理風化作用較強烈C.流水溶蝕作用較強烈 D.巖層水平拉伸而張裂【答案】10.C11.D12.A【解析】【10題詳解】該地地下分布有煤礦,地下采礦形成采空區,上覆巖層失去支撐,造成上覆巖層下陷。圖中甲圖上覆巖層還未出現下陷情況,乙圖已經出現嚴重的下陷情況,并且表層裂隙加深拓寬,丙圖剛出現下陷情況,并不太嚴重,由此可知該地地質變形破壞演化過程為甲一丙一乙,C正確,ABD錯誤,故選C。【11題詳解】該地地形陡峻,在地下采礦的影響下,溶蝕裂隙逐漸拓寬,巖塊裂隙大到一定程度時,容易崩落形成崩塌,D正確;該地采礦可能誘發地震但危害不大,排除A;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排除B;泥石流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排除C,故選D。【12題詳解】地下采礦常常造成地質環境變形破壞,圖示時段內,煤礦采空區上覆巖層不斷下陷,對上部巖層形成拉力作用,造成了溶蝕裂隙拓寬,A正確;物理風化作用、流水溶蝕、巖層水平拉伸等產生的裂隙相對于采煤時長而言,地質過程較為漫長,故圖示階段內產生的裂隙與采空區上覆巖層沉陷高度相關,排除BCD,故選A。【點睛】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緊缺,道路與居民區距離較近,交通排放顆粒物對居民區有一定的影響,綠化植被可減輕此影響。在該都市采樣監測發現,不同植被類型對顆粒物的攔截效果不同。左圖示意采樣監測區基本情況,右圖顯示道路中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道路中心的顆粒物濃度的比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與自行車道相比,人行道上累積最明顯的是()A.茂密植被前的細顆粒 B.稀疏植被前的細顆粒C.茂密植被前的粗顆粒 D.稀疏植被前的粗顆粒14.為獲得高精度的采樣監測結果,最理想的天氣是()A.逆溫天氣 B.晴朗無風 C.陰雨少光 D.風向穩定15.在優先考慮降低顆粒物對居民區影響的同時,為盡量減少顆粒物對行人的影響,該市從人行道到居民區之間綠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均用茂密植被 B.均用稀疏植被 C.從茂密到稀疏 D.從稀疏到茂密【答案】13.C14.B15.D【解析】【13題詳解】讀圖可知,與自行車相比,人行道上累積明顯升高的是茂密植被前的粗顆粒,C正確;茂密植被前的細顆粒略有升高,排除A;稀疏植被前的細顆粒略有下降,排除B;稀疏植被前的粗顆粒明顯下降,排除D。故選C。【14題詳解】交通排放顆粒物受大氣環境影響較大,要想獲得高精度的采樣檢測結果,大氣環境很重要,必須大氣穩定,無風或微風;天氣狀況影響也很大,選擇晴朗天氣較好,B正確;逆溫會導致污染物積累并濃度較大,排除A;穩定風向會導致污染物向下風向集中,排除D;陰雨會因為凝結導致污染物濃度較小,排除C。故選B。【15題詳解】根據圖示信息和上題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對顆粒污染物的攔截效果較好,應該在靠近居民區一側種植茂密植被,減少顆粒物對居民區的影響;根據上題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前粗顆粒污染物較多,對行人的影響較大,稀疏植被攔截的污染物較少,為了減少對行人的影響,應在靠近人行道種植稀疏植被。所以從人行道到居民區綠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從稀疏到茂密,D正確;從茂密到稀疏,茂密植被對行人影響大,C錯誤;稀疏植被攔截的污染物較少,均用稀疏植被起不到攔截的良好效果,B錯誤;均用茂密植被對行人影響大,A錯誤。所以選D。【點睛】逆溫出現時,空氣上熱下冷,不利于大氣對流,污染物不易擴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9月3日,漢陰鳳堰古梯田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最美田園”。鳳堰古梯田依山傍水,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50m之間,灌溉系統完備,依靠溪水自流灌溉,四季不絕。古梯田于清代修筑而成,200多年來至今持續使用并不斷發展。近年來,當地越來越多的梯田由種植水稻改為油菜和果樹。下圖為鳳堰古梯田景觀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說明清代時期陜西漢陰古村民修建梯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指出該地有利于梯田灌溉的水源條件。(3)簡析近年來該地由種植水稻改為油菜和果樹的原因。【答案】(1)必要性:山地面積大,耕地不足;人口發展快,糧食需求量大。可行性:山地坡度適中,適宜修建梯田;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古村民勤勞樸實,有智慧。(2)可依靠溪水自流灌溉;臨近溪流,灌溉條件便利;地處季風氣候區,灌溉水源充足。(3)經濟發展,市場需求變化;農業勞動力減少;更有利于水土保持。【解析】【分析】本題以漢陰鳳堰古梯田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農業區位、農業發展措施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必要性:鳳堰古梯田依山傍水,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50m之間,該地為山地地區,山地面積大,平地少,耕地不足;隨著人口發展快,糧食需求量大,需要開墾耕地播種糧食。可行性:該地緩坡較多,山地坡度適中,適宜修建梯田;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古村民勤勞樸實,吃苦耐勞且有智慧。【小問2詳解】鳳堰古梯田依山傍水,灌溉系統完備,可依靠溪水自流灌溉;臨近溪流,水源條件好,灌溉條件便利;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小問3詳解】隨著經濟發展,市場需求變化,對茶油和水果的需求量增大;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減少;油菜和果樹保持水土的能力更強,可以更好的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碇步橋又稱堤梁橋,是偏遠丘陵地區河道上最原始的過河方式,多見于我國浙江、福建丘陵地區。碇步橋是由用大小礫石或雕琢較整齊的花崗巖條石相間放在水中筑起石磴,連接后形成堤梁式石橋。橋較長,約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現在,浙閩丘陵地區保留下來的碇步橋多為明清時期修建,其交通功能地位顯著下降。下圖為我國浙江省溫州仕陽鎮所在地區地形圖及東溪碇步橋景觀圖。(1)指出明清時期仕陽鎮碇步橋選擇在圖示河面的主要原因。(2)明清時期仕陽鎮修橋少采用木質,請說明其理由。(3)有專家指出,雖然該河流上現代橋梁增多,但碇步橋仍有開發利用價值,請加以分析。【答案】(1)河面南北村落規模大,兩岸居民和商客流量大;該區河面寬淺,水流平緩;附近丘陵山地石材豐富,建筑成本低(2)仕陽鎮所在河段河面寬闊,木質架橋難度大;木質橋抗洪抗臺風能力差;木質橋使用周期短,穩定安全性低。(3)可以挖掘其人文旅游價值(或可以挖掘其歷史研究價值);可以充分利用碇步橋周圍自然風光;可以作為備用橋梁。【解析】【分析】本題以我國浙江泰順縣仕陽鎮所在地區地形圖及碇步橋景觀圖為背景材料,涉及流水作用、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交通運輸布局等相關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根據仕陽鎮所在地區地形圖可以看出,該鎮中西部河面南北村落規模大,兩岸居民和商客流量大,對碇步橋的需求更高;根據圖中等高線可知,西部河面寬闊,等高線稀疏,坡度小,水流緩,水位淺,碇步橋在此建設更安全。碇步橋是由用大小礫石或雕琢較整齊的花崗巖條石相間放在水中筑起石磴,仕陽鎮附近丘陵山地石材豐富,建筑成本低。【小問2詳解】明清時期仕陽鎮所在的東溪河段上沒有修建木架橋的理由應主要從河面對修建橋梁難度、抗洪臺風能力、安全穩定性等方面說明。明清時期建橋技術還不成熟,仕陽鎮所在河段河面寬闊,大跨度木架橋技術有限,搭建難度大;根據材料,該地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該鎮地處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夏季多暴雨、臺風,木架橋抗洪抗臺風能力差;木架橋所用木材由于所用木材在風吹日曬下易腐爛、易著火,且易受白蟻蛀蝕,會造成穩定安全性降低,威脅行人安全。【小問3詳解】隨時代的變遷應結合社會科學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建造大石橋等大型橋梁,原來低矮的碇步橋逐漸被淘汰成為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功能轉變為旅游觀光、歷史文化古跡功能。枯水期,水位低,碇步橋還可以起到交通通行功能,作為備用橋梁使用。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季節性積雪的時空變化與氣溫、降水、日照、風速等密切相關。青藏高原積雪分布廣,對氣候變化反應敏感、反饋強烈。氣候變暖加速積雪消融,地面反射率的變化導致近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