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古代日本課件_第1頁
第11課-古代日本課件_第2頁
第11課-古代日本課件_第3頁
第11課-古代日本課件_第4頁
第11課-古代日本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最古老的寺廟,東京淺草寺,被稱為日本的門臉。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第11課

古代日本學習目標1.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社會狀況;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時間、內容及其影響,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3.掌握武士集團與幕府統治形成的背景及其發展歷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4.認識到改革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學習他國長處來發展自己的明智之舉,認識到一個國家應該善于借鑒與學習。1.日本的地理位置:2.地理環境特點:3.地理環境影響:

島國,島嶼眾多、山地眾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資源匱乏。

便于發展漁業、航海業,便于畜牧業發展,災害頻繁,憂患意識較強。①東方大海中②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海島及附近小島組成一·6世紀前的日本《日本書記》日本留傳最早的正史天照大神神武天皇①興起: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漢朝時與中國已有交往,與中國有“通使”關系。

4.古代日本的發展歷程一·6世紀前的日本1世紀-2世紀1-2世紀,日本小國林立,有100多個小國。3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出現5世紀5世紀,本州中部的大和政權基本統一了日本。一·6世紀前的日本②大和出現:3世紀中葉,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出現。③實現統一:5世紀,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5.大和政權的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①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從事農業的稱為“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的稱為“海部”等等。來自中國、朝鮮的移民也依其特長分別被編入錦織部、鍛治部等。②

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最高統治者:“大王”王室貴族部民:地位近似奴隸部民制政治上:經濟上:實質:奴隸主貴族統治一·6世紀前的日本6.大和國管理:①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②王室和貴族各自有自已的領地,領地上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③來自中國、朝鮮依特長分錦織部、鍛治部④部民是貴族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由于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造反逃亡。社會陷入混亂。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尋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場改變日本命運的改革開始醞釀。一·6世紀前的日本二·大化改新1.背景:材料一:當時一些較大的貴族極力想控制中央政權,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下中小貴族也在瘋狂地兼并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削,社會矛盾空前尖銳。材料二:初唐時期唐太宗調整統治政策,實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和科舉制。這使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時間有保證,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的景象。文化教育事業也迅速發展,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藝作品,文化繁榮。材料三: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達長安的13次,每批數百人。對于人口不足300萬的日本,來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相當大。使節團成員中有外交官員、僧侶、留學生和工藝、藝術等各方面的人才。①內因:階級矛盾尖銳,政局混亂(根本原因)②外因: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前,蘇我氏等大貴族控制政權。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謀劃實施了暗殺權臣蘇我入鹿的宮廷政變。最終權傾朝野的蘇我氏宗家滅亡。皇室奪回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輕太子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7世紀中期(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參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經濟制度,又吸收了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發布《改新之詔》,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日出之處的國家)。乙巳之變孝德天皇皇極天皇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蘇我入鹿中臣鐮足相關史事二·大化改新2.時間:646年3.學習對像:仿效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孝德天皇皇極天皇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蘇我入鹿中臣鐮足大化改新后“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乙巳之變:大化改新前,蘇我氏等大貴族控制政權。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謀劃實施了暗殺權臣蘇我入鹿的宮廷政變。最終權傾朝野的蘇我氏宗家滅亡。皇室奪回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輕太子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7世紀中期(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參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經濟制度,又吸收了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發布《改新之詔》,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日出之處的國家)。二·大化改新4.推行者:5.內容:(1)政治方面:(2)經濟方面:孝德天皇(年號“大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班田收授法)統一賦稅。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抑制了土地兼并,減少了剝削,使得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充實了國庫,也提升了政府的綜合實力二·大化改新6.改革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標志著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7.性質: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為主要內容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合作探究:日本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現在卻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今天我們學習古代日本這段歷史,你有何啟示?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應積極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應該善于學習他國的長處。二·大化改新你能舉例說明日本文化當中還有哪些地方是學習中國的嗎?傳統服飾建筑風格日本參照中國文字、貨幣創制了自己的文字與貨幣。唐開元通寶與日本和同開珎唐裝和服三·幕府統治1.莊園的形成:

凡新掘溝渠開墾的田地準許三代占有,利用舊溝渠開墾的田地準許終身占有—《三世一身法》政府為增加耕地,鼓勵開墾私田,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墾荒、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不輸不入”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逐漸喪失對地方控制,社會局勢動蕩。天皇源氏從學習中國古代史經驗來關照日本史,你認為其可能會出現哪些困境?土地私有兼并盛行政府承認墾田私有貴族

豪強寺院大量購買兼并莊園形成不輸不入特權武士集團形成保護莊園主

士性質血緣關系主從關系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日本封建統治階級三·幕府統治10世紀左右經過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現了不同規模的莊園2.武士集團形成:

按照功勞、職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給所有國民收租政府為增加耕地,鼓勵開墾私田,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墾荒、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地方失去控制,社會局勢動蕩武士武士集團不輸不入為保護莊園為了刺激大家積極性天皇改變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開始三·幕府統治2.武士和武士集團:武士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年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武士團小的武士團追隨、服從一個更強大的首領,組成大的武士團。(主從制)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三·幕府統治3.武士和武士集團:②性質:武士集團是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③集團代表:源氏武士集團、平氏武士集團

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曾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權力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①目的:地方豪強為保護自己的莊園

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史上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1192137815901868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幕府統治①形成:武士集團長期統治逐漸形成武士道②效忠對像:主公而非國家③武士精神形成要素:①經濟上依賴領主②在社會上以武藝、戰爭為職業③政治上以掌握政權為目的④思想上以主從關系為道德準則

“武士道”一詞在江戶時代出現,它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自殺。切腹是武士唯一謝罪的方法。3武士道三·幕府統治3.幕府統治:(1)時間:(2)事件:12世紀開始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3)特點:①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②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③逐漸形成武士道(效忠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主公)。(4)影響: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三·幕府統治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于集體、團體的價值,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實質:以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影響:①延伸出為理想而不屈奮斗的精神②明治維新后,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成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古代日本統一: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政治上、經濟上意義武士和武士集團武士集團的形成幕府統治的建立武士道人物(社會性質變化)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