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8-單元活動相識二十四節氣課程標準素養目標任務設定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1.通過走訪調查、上網查詢等方式,了解二十四節氣名稱及劃分方法。(地理實踐力)2.結合地球公轉運動的特點,理解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的關系。(綜合思維)3.通過學習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樹立人地協調觀。滲透愛國主義教化,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加酷愛,增加民族驕傲感。(人地協調觀)1.二十四節氣劃分的依據是什么?是如何劃分的?2.什么是“節”?什么是“氣”?3.二十四節氣與季節劃分之間有何關系?4.為什么說二十四節氣揭示了氣候變更規律?5.舉例說明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6.我國的哪些民俗活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一、地球運動與二十四節氣1.誕生的地區:黃河流域。2.重要意義:影響著人們的農業生產、風俗習慣、傳統節日和祭祀等活動,在國際氣象學界,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獨創”。3.劃分依據: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與地球上的氣候變更、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變更規律相結合。4.劃分(1)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劃分為24等份,以春分點作為0°起點,地球每運行15°,日期大約經過15天,對應一個節氣。(2)在二十四節氣中,從立春起先,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圖表點撥]教材第15頁圖1-3-3,該圖展示出: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地球運動位置。以春分點作為0°起點,地球每運行15°,對應一個節氣。將下列節氣與其對應的大致日期連線。二、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1.二十四節氣與季節劃分(1)西周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早期天文學的發展,由此催生出四季的劃分。(2)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運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3)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礎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4)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基本確立并運用于實踐。[名師點撥]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公轉周期劃分,屬于陽歷的范疇,每個節氣在陽歷里日期相對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則在8日、23日左右,前后只相差1~2天。2.二十四節氣與氣象規律二十四節氣能夠很好地揭示寒來暑往的氣候變更規律,其中有些節氣說明氣溫的冷暖狀況,有些節氣說明降水的形態與多少。3.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活動(1)“駕馭季節,不違農時”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2)“谷雨”是說降雨增多對谷類作物有利;“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起先飽滿,但還未成熟的意思;“芒種”代表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4.二十四節氣與節慶民俗:二十四節氣與中國人的節慶、民俗等密不行分。[微思索]有人說二十四節氣已經過時了,理由可能是什么?提示:二十四節氣多參考黃河流域的物候條件來制定。全球氣候變更可能會使局部地區的物候發生變更;農業科技能夠對局部區域的農業自然條件,尤其是氣候條件進行較大程度的改良,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二十四節氣的判讀與應用圭表是我國古代科學家獨創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通過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變更可確定節氣。問題1(綜合思維)圖中“圭”的相宜長度取于哪個節氣位置所示正午“表”影長度。安放圭表時,“圭”的兩端應指示什么方向?提示:冬至。南北。問題2(區域認知)如圖所示安放圭表,主要適用于我國哪些緯度(寫出緯度范圍)。提示:北回來線及其以北地區。問題3(人地協調觀)簡潔評價利用圭表確定節氣的優點和缺點。提示:①優點:簡潔易行,便于操作(便利直觀,便于觀測,干脆指導農業生產等)。②缺點:精度受圭表的規格限制較大。1.二十四節氣圖的判讀方法(1)推斷日期:一年約365天,24個節氣,故每個節氣約15天,兩個節氣約1個月。依據已熟識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斷其他節氣的日期,如芒種在夏至(6月22日前后)之前的一個節氣,故約為6月7日;再如清明位于春分(3月21日前后)之后的一個節氣,故約為4月5日;大寒位于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后的其次個節氣,故相差約一個月,約為1月21日。(2)推斷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結合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更規律可知,北回來線以北地區夏至日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晝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故可以推斷如下:①自春分—經夏至—到秋分,為夏半年,北回來線以北地區晝長夜短,正午太陽高度較大(先增后減);自秋分—經冬至—到春分,為冬半年,北回來線以北地區晝短夜長,正午太陽高度較小(先減后增)。②關于夏至或冬至對稱的節氣,晝夜長短相同,正午太陽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如圖中小暑與芒種,立夏與立秋,小雪與大寒,寒露與驚蟄等。③關于春分或秋分對稱的節氣,晝夜長短相反,直射點緯度數相同,但直射半球不同,如驚蟄與清明,立春與立夏,處暑與霜降等。2.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二十四節氣與季節劃分我國傳統上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起先,而西歐、北美地區的中高緯度國家傳統上則以二分二至作為四季的起先二十四節氣與氣象規律二十四節氣能夠很好地揭示寒來暑往的氣候變更規律,其中有些節氣說明氣溫的冷暖狀況,有些節氣說明降水的形態與多少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活動“駕馭季節,不違農時”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一些節氣名稱就是由農事活動而來。許多農諺與二十四節氣親密相關二十四節氣與節慶民俗二十四節氣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節慶民俗、祭祀活動等密不行分二十四節氣與其他文化二十四節氣還對中國的中醫藥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二十四節氣在解題中的應用在中學地理試題中運用頻率最高的是二分二至日,重點記住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的地理緯度和時間,再推算出二十四節氣在回來線之間的位置,以春分到夏至為例,共六個節氣,間隔約23.5°,相鄰節氣相差緯度約4°,時間15天,即一個月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移動約8°。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讀下圖,完成(1)~(2)題。(1)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接近近日點的是()A.小寒 B.大雪C.小暑 D.大暑(2)從含義上可以對二十四節氣進行歸類,其中驚蟄反映的是()A.季節變更 B.水熱狀況C.物候現象 D.作物長勢(1)A(2)C[第(1)題,近日點在1月初,與節氣中小寒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接近。第(2)題,驚蟄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反映的是物候現象。]人地協調觀——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比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是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隱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珍貴財寶。目前,我國的京劇、針灸、書法、二十四節氣等3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入選急需愛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7個,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1個,合計40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北京時間2016年11月30日17時35分,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9°N,38°E)非盟會議中心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視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學問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下圖為我國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劃分狀況圖。據此回答(1)~(2)題。(1)與申遺勝利當天最接近的季節和節氣是()A.我國冬季、立冬 B.我國秋季、小雪C.歐美秋季、大雪 D.歐美冬季、冬至(2)申遺勝利的時刻,下列地理現象可信的是()A.南極圈以南地區為極晝現象B.運城市樹影較短C.北京此時太陽位于西北方向D.埃塞俄比亞首都當地時間為2016年11月30日12時35分(1)C(2)D[第(1)題,歐美四季是以二分二至為四季起點,北京時間2016年11月30日17時35分申遺勝利,11月22日小雪,12月7日大雪,與申遺勝利當天最接近的季節和節氣是歐美秋季、大雪,C正確。第(2)題,北半球冬至日(約12月22日),南極圈以南地區為極晝現象,A錯誤;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運城市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小,樹影較長,B錯誤;北京晝短夜長,此時太陽位于西南方向,C錯誤;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9°N,38°E)位于東三區,比北京時間晚5個小時,所以埃塞俄比亞首都當地時間為2016年11月30日12時35分本題組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切入,考查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季節劃分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地理學科的人地協調觀。課堂小結課堂速記1.我國古代歷法將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與地球上的氣候變更、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變更規律相結合,將一年分為24個等份,并給每一個等份取了專出名稱,合稱為二十四節氣。2.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將黃道劃分成24等份,以春分點作為0°起點,地球每運行15°,日期大約經過15天,對應一個節氣。3.在二十四節氣中,從立春起先,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氣”,合稱為“節氣”。4.二十四節氣能夠揭示季節的更替、冷暖的變更、雨雪的規律、物候的變更,在生產、生活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題組1地球運動與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下圖)是中國人通過視察太陽周年運動,總結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更規律所形成的學問體系。讀圖,完成1~2題。1.2020年10月19日A.秋分 B.寒露C.霜降 D.冬至2.我國古人制定“二十四節氣”的依據應當是()A.日、地、月的位置關系 B.太陽直射點運動C.我國農業生產活動支配 D.月亮的陰晴圓缺1.C2.B[第1題,秋分為9月23日前后,冬至為12月22日前后,15天對應一個節氣,則寒露為10月8日前后,霜降為10月23日前后。故2020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節氣是霜降。第2題,由材料可知,“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通過視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學問體系和社會實踐,故我國古人制定“二十四節氣”的依據主要是太陽直射點的回來運動,主要用于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支配。]為了能反映物候和農事活動的變更,指導農事活動,我國古代人民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十四節氣。下圖為我國二十四節氣分布圖。讀圖,完成3~4題。3.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多出現在()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4.對我國北方的城市來說,下列各組節氣中晝長時間最接近的是()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C.雨水、清明 D.雨水、處暑3.C4.B[第3題,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因此15天為一個“節氣”,結合我國二十四節氣分布圖,清明處于春分(3月21日前后)的15日之后,清明節應當多出現4月5日前后。第4題,晝長時間最接近的節氣應當是太陽直射點所處的緯度位置應最接近或相同時才可能出現。結合選項只有立夏和立秋分別處于夏至前后,且距夏至的時間是相等的,也就是立夏和立秋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大致是相同的,此時我國北方城市晝長時間最接近。B項正確。]題組2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寒露節氣在每年公歷10月8日左右。據此完成5~6題。5.“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間描述寒露季節農事活動的諺語。在下列地區中,該諺語描述的農事活動場景最可能出現在()A.珠江三角洲 B.柴達木盆地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6.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0°,則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A.15° B.105°C.195° D.285°5.D6.C[第5題,諺語說明該地區既種植小麥,又種植棉花。選項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和基塘農業;柴達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不相宜種植小麥和棉花;渭河平原為溫帶季風氣候,且為平原地形,相宜種植小麥和棉花。第6題,春分日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繞太陽公轉導致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更,依據地球公轉一周(約為365天)為360°,約為每天公轉1°,則可計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195°。](老師用書獨具)教材P16活動提示:依據自己的課堂狀況,確定當日日期,結合課本第15頁內容及所學學問,找到最近的節氣。因為地球每運行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