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6頁,第Ⅱ卷7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答題時,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合題目要求的。1.良渚文化考古發現,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這說明當時()A.宗法制影響深遠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C.手工業技術先進 D.社會制度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可知,當時墓葬大小規格不一,貧富分化、階級分化也日益明顯,B項正確;西周時期產生宗法制,與材料時間不符,且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階級分化,未體現手工業技術高低,排除C項;當時是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制度逐步完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2.有學者從秦執政者自我宣傳的言辭分析,發現秦國通過若干措施“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政治最為清明的諸侯國”,這說明秦國()A.采用法家思想治國 B.注重基層百姓教化C.堅持道家治國理念 D.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結合所學,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采用法家思想治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加強了君主權威,強化了對官員的和人民的管理,“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政治最為清明的諸侯國”,A項正確;儒家思想注重教化,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國采用法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治國,排除C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主要是經濟措施,而材料強調“政治清明”,排除D項。故選A項。3.圖1、圖2為中原人民坐姿的變化。這體現了()

圖1漢石畫像席地而坐

圖2魏晉石畫像垂足而坐A.儒家倫理的規范 B.民族交融的影響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衣服形制的變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漢至魏晉時期(中國)。據本題圖示可得出主要結論:漢代時,中原人民多是席地而坐,隨著少數民族的內遷,民族交融的發展,逐漸發展成垂足而坐,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儒家倫理規范,排除A項;中原人民的坐姿變化,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坐姿的變化,并不是衣服形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4.宋時,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遼、夏、金都以正統自居,并實行中原地區早已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這說明()A.各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入 B.中原王朝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管理C.宋朝國力強大影響加深 D.北方民族政權摒棄了游牧生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遼、夏、金都以正統自居,并重視學習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說明宋朝時民族融合加深,A項正確;北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是并立關系,并非中原王朝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管理,排除B項;北宋時期積貧積弱,與少數民族政權相比,國力并不強大,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少數民族政權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材料沒有涉及經濟上是否摒棄了游牧生活,排除D項。故選A項。5.元朝在地方廣設行省,并建立了“朝令夕至,聲聞畢達”的驛站制度。這()A.緩和了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擴大了地方權力易導致分裂割據 D.實現了政權與族權的緊密結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驛站制度,便于政務信息的傳遞的和提高政策落實的速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驛站制度有利于政務信息的傳遞,并不會緩和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排除A項;驛站制度有利于政務信息的傳遞,不會擴大地方權力,排除C項;驛站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未涉及政權與族權的結合,排除D項。故選B項。6.明中后期以來,蘇州、松江等地民多“取辦于木棉,以花織布,以布貿銀,以銀來米,以米兌軍運(糧賦)”,當地食用糧反要依賴進口,這說明當地()A.民戶與市場聯系緊密 B.政府大力扶植棉紡織業C.自然經濟已完全解體 D.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中后期中國。據材料,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帶民戶多從事棉紡織業,拿到市場上售賣獲得收入,糧食等也需要從外面進口,賣布買糧說明當時江浙一帶的民戶和市場的關聯較為密切,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政府扶植棉紡織業,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是鴉片戰爭后出現的經濟現象,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雇傭關系,無法得出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下表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積數據表。對此解讀準確的是()時間人口數量(億)耕地面積(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公頃)1753年1.84約49020.271784年2.86約50710.181812年3.34約52600.161851年4.32約50420.12A.開始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 B.邊疆國土的開發有效緩解人地矛盾C.農業技術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 D.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說明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項正確;清朝中期沒有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排除A項;人地矛盾日漸尖銳,而不是得到有效緩解,排除B項;表格信息無法體現農業技術的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為連環畫《慈禧出逃》中的插頁,描繪了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當時慈禧出逃是由于()A.義和團發動反清起義 B.英法聯軍攻占了北京C.八國聯軍進逼北京城 D.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0年(中國)。根據材料“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結合所學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C項正確;義和團主要是反對列強侵略,沒有進攻北京,排除A項;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時間不符,排除B項;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后,慈禧太后不曾逃出北京城,排除D項。故選C項。9.1905年,天津《大公報》發表的文章指出:“自抵制美約之問題出現以來,民氣之發達光芒萬丈,亙耀全球。”據不完全統計,國內160多個城市相繼出現了“拒約會”“爭約處”“抵制美貨公所”等團體。這反映出當時()A.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 B.政府主動抵抗歐洲侵略C.國人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0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國內160多個城市相繼出現了‘拒約會’‘爭約處’‘抵制美貨公所’等團體”可知,當時國內出現了許多抵制美貨的團體,體現了國人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項正確;19世紀60年代末,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排除A項;“政府主動抵抗歐洲侵略”與史實不符,此時的清王朝早已經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工具,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C項。10.民國以后,“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些變化體現了()A.婚姻自主意識增強 B.交通通訊新變化C.休閑生活方式新變化 D.自由平等新風尚〖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以后(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習的法令,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婚姻習俗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社會風俗的變化,沒有提到交通通訊新變化,排除B項;休閑生活方式新變化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1.辛亥革命后,在全國多數民眾看來,都督與總督,民主與君主,只要不滋擾人民,便與他們無關。這反映出()A.民眾缺乏對民主共和的認識 B.封建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C.辛亥革命領導核心不夠強大 D.人們難以適應社會習俗變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國)。據本題材料“在全國多數民眾看來”“只要不滋擾人民,便與他們無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民眾對革命持冷漠態度,這主要是因為革命派未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導致民眾政治意識不強,對民主共和缺乏認識,A項正確;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是造成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辛亥革命的領導核心是否強大,排除C項;材料中人們的態度并非是因為難以適應社會習俗變革,排除D項。故選A項。12.20世紀初,中國人民發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使人民購買國貨的熱情高漲。這有力地推動了()A.社會生活新氣象的出現 B.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使人民購買國貨的熱情高漲”可知,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利于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發展中國自己的民族經濟,D項正確;進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新氣象的已經出現,時間不符,排除A項;19世紀后期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時間不符,排除B項;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20世紀20年代,認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此次“聯合”所順應的時代呼聲是()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除軍閥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D.土地革命,分田地〖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從題干“20世紀20年代,認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可知,此次“聯合”是指國共第一次合作。結合所學可知,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動下,1924年—1927年,中國大地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民運動,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北伐戰爭成為國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強音,B項正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中國同盟會的入會誓詞,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期的歷史事件,不符題意,排除A項;“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提出的抗日口號,題干涉及時間是20世紀2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D項口號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材料涉及第一次國共第一次合作,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歌曲《延安頌》中寫道:“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城墻,筑成了堅固的抗日的陣線,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可見,《延安頌》反映的時代背景是()A.國民革命 B.土地革命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延安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結合“筑成了堅固的抗日的陣線”可知,《延安頌》反映的時代背景是抗日戰爭時期,C項正確;國民革命是在抗戰之前,土地革命是國內對峙時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工作之一,排除AB項;解放戰爭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排除D項。故選D項。15.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并開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活動。其共同目是A.推翻國民政府 B.驅逐西方列強 C.鞏固人民政權 D.建設社會主義〖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措施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土地改革鞏固了革命成果,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打擊了資本家的投機倒把活動,穩定了經濟和金融秩序,通過抗美援朝為新中國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所以題干中活動的共同目的是“鞏固人民政權”,C項正確;渡江戰役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題干時間是新中國成立后,排除A項;題干中的活動與“驅逐西方列強”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建國初我國處于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6.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公布。在此基礎上,全國21萬余個基層選舉單位的3.23億登記選民進行了選舉,共選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566萬余名。這表明新中國()A.踐行了人民當家作主 B.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C.加強了基層群眾自治 D.確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頒布后,人民進行了民主選舉,說明新中國踐行了人民當家作主,A項正確;1956年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屬于基層群眾自治,排除C項;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國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17.下表是1978—1982年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8年1980年1982年年人均純收入(元)133.6191.3270.1A.經濟特區廣泛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開放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1982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了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的逐步推廣,使得農民人均收入有了明顯增加,B項正確;據所學,1984年經濟特區并未廣泛建立,排除A項;據所學,我國開始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C項;據所學,直到21世紀初,我國才初步起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1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農耕畜牧業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B.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和所學可知,伴隨著農耕的出現,私有制相繼產生,進而出現了階級和文字,因此材料強調的是農耕畜牧業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A項正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如文字、城市、國家的產生等,因此文字并非是唯一標志,排除B項;古代文明的產生源于生產力的進步,非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排除C項;私有制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非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9.“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巨大革命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此,人類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這場革命指的是()A.早期國家的形成 B.建筑技術的進步 C.原始農業的產生 D.商業分工的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從“依靠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關鍵性進步應該是原始農業的出現,C項正確;早期國家的形成未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A項;建筑技術的進步不足以使人類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排除B項;商業分工沒有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0.古代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內有多座金字塔廟宇(如下圖),圖中建筑主要用于()A.彰顯王權強大 B.貯藏食物 C.用作國王陵墓 D.用于祭祀〖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古代瑪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瑪雅人修建金字塔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祭祀,D項正確;瑪雅金字塔并不是為了彰顯王權,排除A項;金字塔不是為了貯藏食物,排除B項;埃及的金字塔是作為國王的陵墓,排除C項。故選D項。21.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隨著歐洲人入侵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減少。與此同時,歐洲人把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族群混合現象。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 B.促進了動植物的大交流C.加強了各地間的聯系 D.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世界)。根據本題材料“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減少”,“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族群混合現象”可以得出結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動,改變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從而可知,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情況,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本題主旨為“人口流動”,“社會經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動植物的大交流”沒有在材料中體現,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本題主要表現新航路開辟對于人口的影響,“各地間的聯系”在本題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2.中世紀的歐洲,肖像畫大多比例不協調,人物面部表情呆板,以神職人員為主。到15世紀人們發現肖像畫都有親和力,大多以小人物為主。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結束了全國分裂狀態 B.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C.促進了民族間的交融 D.宗教改革開闊了視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歐洲。據材料“肖像畫都有親和力,大多以小人物為主”,可以得出體現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B項正確;結束了全國分裂狀態不符合材料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民族融合問題,排除C項;宗教改革是針對宗教的專權和腐敗,排除D項。故選B項。23.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大多數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隨時可以罷免;公社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據此可知,巴黎公社()A.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 B.堅持了科學理論指導C.鞏固了工農革命聯盟 D.體現了工人政權特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法國)。據材料“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大多數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隨時可以罷免;公社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可知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由工人或代表出任,公職人員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突出體現了公社工人政權的特征,D項正確;巴黎公社并未掌握國家經濟命脈,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堅持了科學理論指導,排除B項;巴黎公社并未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排除C項。故選D項。24.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說明()A.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B.政府直接推動科技創新C.壟斷組織妨礙了科學研究 D.技術人員成為社會上層〖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半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并且企業重視科研,說明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企業“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沒有涉及政府是否直接推動科技創新,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企業“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動了科技進步,排除C項;技術人員是中間階層,而非社會上層,排除D項。故選A項。25.凡爾賽體系曾被稱為“勝利者的蠢事”。這主要是指該體系A.鞏固了歐洲的中心地位 B.緩解了列強之間的矛盾C.助長了法西斯主義勢力 D.埋下了國際沖突的禍根〖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國際社會。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凡爾賽體系對一戰的戰敗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激發了戰敗國的民族復仇情緒,為后來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D項正確;鞏固歐洲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凡爾賽體系被稱為“勝利者的蠢事”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凡爾賽體系實際上是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并沒有緩和,排除B項;一戰后初期還沒有滋生法西斯勢力,談不上“助長”,排除C項。故選D項。26.1945年確立的雅爾塔體系中明確提出:“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這體現了()A.美國的霸權地位已經蕩然無存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已崩潰C.人類呼喚和平并要求共同發展 D.以美蘇為主導兩極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45年(世界)。據材料“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可知雅爾塔體系當中,對于威脅人類和平的因素進行了肅清,體現出人類呼喚和平并要求共同發展,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判定美國的霸權地位狀況,排除A項;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戰后新的經濟體系,排除B項;1955年,華約的成立,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7.下表是20世紀后半期世界工業發展情況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據此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高收入國家工業比重40%38%36%34%31%中收入國家工業比重28%34%35%36%37%低收入國家工業比重22%27%36%37%43%A.國家的宏觀調控 B.產業結構的調整C.科技提高生產力 D.福利國家的建成〖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此高收入國家工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B項正確;ACD項說法均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項。28.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但并沒有采取措施推倒它,實際上默認了它的存在。蘇聯沒有阻止美軍進入西柏林,同樣默認了美軍在西柏林的自由出入。這說明()A.德國分裂是美蘇雙方推動的結果 B.修建“柏林墻”未觸動美國利益C.美軍的自由出入說明德國未分裂 D.“柏林墻”的修建維護了德國利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歐洲)。據材料可知,雖然“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但卻“默認了它的存在”,同樣蘇聯也“默認了美軍在西柏林的自由出入”,體現出美國和蘇聯在德國分裂上的態度,說明了德國分裂是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推動的結果,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修建“柏林墻”觸動了美國利益,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分裂的時間是1949年,柏林墻的修建時間是1961年,排除C項;“柏林墻”的修建加劇了德國的分裂,排除D項。故選A項。29.《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82%的全球財富,其中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45%的全球財富。這反映出的社會問題是()A.貧富差距嚴重 B.人口過快增長C.社會結構變化 D.各國競爭加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的世界。根據“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82%的全球財富,其中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45%的全球財富”可知,世界貧富分化非常嚴重,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人口增長問題,排除B項;社會結構變化指就業結構變化和中間階層增加,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各國競爭,排除D項。故選A項。30.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全球化不可逆轉,全球和區域合作加強,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當今時代的主題是A.戰爭與和平 B.合作與競爭C.和平與發展 D.競爭與發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今世界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C正確,ABD排除。故選C。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31題14分,32題10分,33題16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類型。任選兩則史料分別說明其史料價值。〖答案〗史料類型:①文獻史料;②實物史料;③文獻史料。史料價值:①雁塔題名貼,可以了解唐朝的科舉制度及文化;②坦桑尼亞陵墓中發現的中國瓷器,可以了解古代非洲與中國貿易關系;③雍正帝批閱過的奏折,可以了解清朝的奏折制度及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等政治問題。〖解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史料類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中的大雁塔的題名貼屬于文獻史料;②是中國瓷器,屬于實物史料;③是奏折,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雁塔題名貼,可以了解唐朝的科舉制度及文化;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現于坦桑尼亞陵墓中發現的中國瓷器,可以了解古代非洲與中國貿易關系;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雍正帝批閱過的奏折,可以了解清朝的奏折制度及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等政治問題。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高層建筑于19世紀末開始出現,19世紀中葉以前,歐美各國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層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1852年,美國的奧蒂斯兄弟公司發明蒸汽動力升降機。1889年紐約的迪馬列斯特大樓安裝了主要用于運貨的電動升降機,從此名副其實的“電梯”出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高層建筑出現的主要原因并略述從中獲得的啟示。〖答案〗因素: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的推動;垂直交通的突破。啟示:加強科技創新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題為原因類、認識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世界。原因:根據材料“1852年,美國的奧蒂斯兄弟公司發明蒸汽動力升降機”“1889年紐約的迪馬列斯特大樓安裝了主要用于運貨的電動升降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高層建筑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根據材料“19世紀中葉以前,歐美各國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層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可知,城市化的推動、垂直交通的突破。啟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高層建筑的出現得益于技術的創新,因此應當加強科技創新。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序號時間事件①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②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③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④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⑤1953年12月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⑥1954年4月參加日內瓦會議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⑧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⑨1978年小崗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之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開來⑩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從政治、外交、經濟角度概括新中國為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2)從上表⑦—⑩中任選一件事,參照示例,說明制度變革如何推動了社會進步。【示例】①: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答案〗(1)①政治: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并取得勝利;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外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③經濟: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并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2)如,⑧: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由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若選其他史事,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表格中的事件,從政治、經濟、外交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政治方面,據材料“《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可得出1953年抗美援朝并取得勝利;據材料“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外交方面,據材料“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知,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據材料“參加日內瓦會議”可知,參加日內瓦會議。經濟方面:據材料“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可得出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并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選擇三大改造為例。首先選擇事件: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然后分析這一事件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由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024年天津市河東區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6頁,第Ⅱ卷7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答題時,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合題目要求的。1.良渚文化考古發現,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這說明當時()A.宗法制影響深遠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C.手工業技術先進 D.社會制度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可知,當時墓葬大小規格不一,貧富分化、階級分化也日益明顯,B項正確;西周時期產生宗法制,與材料時間不符,且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階級分化,未體現手工業技術高低,排除C項;當時是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制度逐步完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2.有學者從秦執政者自我宣傳的言辭分析,發現秦國通過若干措施“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政治最為清明的諸侯國”,這說明秦國()A.采用法家思想治國 B.注重基層百姓教化C.堅持道家治國理念 D.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結合所學,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采用法家思想治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加強了君主權威,強化了對官員的和人民的管理,“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政治最為清明的諸侯國”,A項正確;儒家思想注重教化,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國采用法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治國,排除C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主要是經濟措施,而材料強調“政治清明”,排除D項。故選A項。3.圖1、圖2為中原人民坐姿的變化。這體現了()

圖1漢石畫像席地而坐

圖2魏晉石畫像垂足而坐A.儒家倫理的規范 B.民族交融的影響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衣服形制的變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漢至魏晉時期(中國)。據本題圖示可得出主要結論:漢代時,中原人民多是席地而坐,隨著少數民族的內遷,民族交融的發展,逐漸發展成垂足而坐,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儒家倫理規范,排除A項;中原人民的坐姿變化,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坐姿的變化,并不是衣服形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4.宋時,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遼、夏、金都以正統自居,并實行中原地區早已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這說明()A.各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入 B.中原王朝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管理C.宋朝國力強大影響加深 D.北方民族政權摒棄了游牧生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遼、夏、金都以正統自居,并重視學習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說明宋朝時民族融合加深,A項正確;北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是并立關系,并非中原王朝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管理,排除B項;北宋時期積貧積弱,與少數民族政權相比,國力并不強大,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少數民族政權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材料沒有涉及經濟上是否摒棄了游牧生活,排除D項。故選A項。5.元朝在地方廣設行省,并建立了“朝令夕至,聲聞畢達”的驛站制度。這()A.緩和了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擴大了地方權力易導致分裂割據 D.實現了政權與族權的緊密結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驛站制度,便于政務信息的傳遞的和提高政策落實的速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驛站制度有利于政務信息的傳遞,并不會緩和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排除A項;驛站制度有利于政務信息的傳遞,不會擴大地方權力,排除C項;驛站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未涉及政權與族權的結合,排除D項。故選B項。6.明中后期以來,蘇州、松江等地民多“取辦于木棉,以花織布,以布貿銀,以銀來米,以米兌軍運(糧賦)”,當地食用糧反要依賴進口,這說明當地()A.民戶與市場聯系緊密 B.政府大力扶植棉紡織業C.自然經濟已完全解體 D.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中后期中國。據材料,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帶民戶多從事棉紡織業,拿到市場上售賣獲得收入,糧食等也需要從外面進口,賣布買糧說明當時江浙一帶的民戶和市場的關聯較為密切,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政府扶植棉紡織業,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是鴉片戰爭后出現的經濟現象,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雇傭關系,無法得出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下表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積數據表。對此解讀準確的是()時間人口數量(億)耕地面積(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公頃)1753年1.84約49020.271784年2.86約50710.181812年3.34約52600.161851年4.32約50420.12A.開始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 B.邊疆國土的開發有效緩解人地矛盾C.農業技術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 D.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說明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項正確;清朝中期沒有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排除A項;人地矛盾日漸尖銳,而不是得到有效緩解,排除B項;表格信息無法體現農業技術的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為連環畫《慈禧出逃》中的插頁,描繪了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當時慈禧出逃是由于()A.義和團發動反清起義 B.英法聯軍攻占了北京C.八國聯軍進逼北京城 D.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0年(中國)。根據材料“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結合所學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C項正確;義和團主要是反對列強侵略,沒有進攻北京,排除A項;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時間不符,排除B項;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后,慈禧太后不曾逃出北京城,排除D項。故選C項。9.1905年,天津《大公報》發表的文章指出:“自抵制美約之問題出現以來,民氣之發達光芒萬丈,亙耀全球。”據不完全統計,國內160多個城市相繼出現了“拒約會”“爭約處”“抵制美貨公所”等團體。這反映出當時()A.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 B.政府主動抵抗歐洲侵略C.國人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0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國內160多個城市相繼出現了‘拒約會’‘爭約處’‘抵制美貨公所’等團體”可知,當時國內出現了許多抵制美貨的團體,體現了國人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項正確;19世紀60年代末,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排除A項;“政府主動抵抗歐洲侵略”與史實不符,此時的清王朝早已經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工具,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C項。10.民國以后,“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些變化體現了()A.婚姻自主意識增強 B.交通通訊新變化C.休閑生活方式新變化 D.自由平等新風尚〖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以后(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習的法令,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婚姻習俗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社會風俗的變化,沒有提到交通通訊新變化,排除B項;休閑生活方式新變化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1.辛亥革命后,在全國多數民眾看來,都督與總督,民主與君主,只要不滋擾人民,便與他們無關。這反映出()A.民眾缺乏對民主共和的認識 B.封建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C.辛亥革命領導核心不夠強大 D.人們難以適應社會習俗變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國)。據本題材料“在全國多數民眾看來”“只要不滋擾人民,便與他們無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民眾對革命持冷漠態度,這主要是因為革命派未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導致民眾政治意識不強,對民主共和缺乏認識,A項正確;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是造成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辛亥革命的領導核心是否強大,排除C項;材料中人們的態度并非是因為難以適應社會習俗變革,排除D項。故選A項。12.20世紀初,中國人民發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使人民購買國貨的熱情高漲。這有力地推動了()A.社會生活新氣象的出現 B.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使人民購買國貨的熱情高漲”可知,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利于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發展中國自己的民族經濟,D項正確;進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新氣象的已經出現,時間不符,排除A項;19世紀后期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時間不符,排除B項;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20世紀20年代,認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此次“聯合”所順應的時代呼聲是()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除軍閥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D.土地革命,分田地〖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從題干“20世紀20年代,認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可知,此次“聯合”是指國共第一次合作。結合所學可知,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動下,1924年—1927年,中國大地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民運動,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北伐戰爭成為國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強音,B項正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中國同盟會的入會誓詞,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期的歷史事件,不符題意,排除A項;“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提出的抗日口號,題干涉及時間是20世紀2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D項口號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材料涉及第一次國共第一次合作,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歌曲《延安頌》中寫道:“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城墻,筑成了堅固的抗日的陣線,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可見,《延安頌》反映的時代背景是()A.國民革命 B.土地革命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延安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結合“筑成了堅固的抗日的陣線”可知,《延安頌》反映的時代背景是抗日戰爭時期,C項正確;國民革命是在抗戰之前,土地革命是國內對峙時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工作之一,排除AB項;解放戰爭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排除D項。故選D項。15.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并開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活動。其共同目是A.推翻國民政府 B.驅逐西方列強 C.鞏固人民政權 D.建設社會主義〖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措施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土地改革鞏固了革命成果,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打擊了資本家的投機倒把活動,穩定了經濟和金融秩序,通過抗美援朝為新中國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所以題干中活動的共同目的是“鞏固人民政權”,C項正確;渡江戰役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題干時間是新中國成立后,排除A項;題干中的活動與“驅逐西方列強”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建國初我國處于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6.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公布。在此基礎上,全國21萬余個基層選舉單位的3.23億登記選民進行了選舉,共選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566萬余名。這表明新中國()A.踐行了人民當家作主 B.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C.加強了基層群眾自治 D.確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頒布后,人民進行了民主選舉,說明新中國踐行了人民當家作主,A項正確;1956年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屬于基層群眾自治,排除C項;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國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17.下表是1978—1982年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8年1980年1982年年人均純收入(元)133.6191.3270.1A.經濟特區廣泛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開放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1982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了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的逐步推廣,使得農民人均收入有了明顯增加,B項正確;據所學,1984年經濟特區并未廣泛建立,排除A項;據所學,我國開始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C項;據所學,直到21世紀初,我國才初步起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1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農耕畜牧業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B.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和所學可知,伴隨著農耕的出現,私有制相繼產生,進而出現了階級和文字,因此材料強調的是農耕畜牧業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A項正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如文字、城市、國家的產生等,因此文字并非是唯一標志,排除B項;古代文明的產生源于生產力的進步,非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排除C項;私有制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非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9.“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巨大革命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此,人類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這場革命指的是()A.早期國家的形成 B.建筑技術的進步 C.原始農業的產生 D.商業分工的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從“依靠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關鍵性進步應該是原始農業的出現,C項正確;早期國家的形成未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A項;建筑技術的進步不足以使人類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排除B項;商業分工沒有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0.古代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內有多座金字塔廟宇(如下圖),圖中建筑主要用于()A.彰顯王權強大 B.貯藏食物 C.用作國王陵墓 D.用于祭祀〖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古代瑪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瑪雅人修建金字塔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祭祀,D項正確;瑪雅金字塔并不是為了彰顯王權,排除A項;金字塔不是為了貯藏食物,排除B項;埃及的金字塔是作為國王的陵墓,排除C項。故選D項。21.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隨著歐洲人入侵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減少。與此同時,歐洲人把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族群混合現象。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 B.促進了動植物的大交流C.加強了各地間的聯系 D.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世界)。根據本題材料“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減少”,“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族群混合現象”可以得出結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動,改變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從而可知,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情況,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本題主旨為“人口流動”,“社會經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動植物的大交流”沒有在材料中體現,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本題主要表現新航路開辟對于人口的影響,“各地間的聯系”在本題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2.中世紀的歐洲,肖像畫大多比例不協調,人物面部表情呆板,以神職人員為主。到15世紀人們發現肖像畫都有親和力,大多以小人物為主。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結束了全國分裂狀態 B.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C.促進了民族間的交融 D.宗教改革開闊了視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歐洲。據材料“肖像畫都有親和力,大多以小人物為主”,可以得出體現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B項正確;結束了全國分裂狀態不符合材料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民族融合問題,排除C項;宗教改革是針對宗教的專權和腐敗,排除D項。故選B項。23.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大多數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隨時可以罷免;公社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據此可知,巴黎公社()A.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 B.堅持了科學理論指導C.鞏固了工農革命聯盟 D.體現了工人政權特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法國)。據材料“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大多數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隨時可以罷免;公社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可知巴黎公社的市政委員由工人或代表出任,公職人員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突出體現了公社工人政權的特征,D項正確;巴黎公社并未掌握國家經濟命脈,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堅持了科學理論指導,排除B項;巴黎公社并未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排除C項。故選D項。24.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說明()A.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B.政府直接推動科技創新C.壟斷組織妨礙了科學研究 D.技術人員成為社會上層〖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半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并且企業重視科研,說明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企業“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沒有涉及政府是否直接推動科技創新,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企業“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動了科技進步,排除C項;技術人員是中間階層,而非社會上層,排除D項。故選A項。25.凡爾賽體系曾被稱為“勝利者的蠢事”。這主要是指該體系A.鞏固了歐洲的中心地位 B.緩解了列強之間的矛盾C.助長了法西斯主義勢力 D.埋下了國際沖突的禍根〖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國際社會。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凡爾賽體系對一戰的戰敗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激發了戰敗國的民族復仇情緒,為后來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D項正確;鞏固歐洲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凡爾賽體系被稱為“勝利者的蠢事”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凡爾賽體系實際上是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并沒有緩和,排除B項;一戰后初期還沒有滋生法西斯勢力,談不上“助長”,排除C項。故選D項。26.1945年確立的雅爾塔體系中明確提出:“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這體現了()A.美國的霸權地位已經蕩然無存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已崩潰C.人類呼喚和平并要求共同發展 D.以美蘇為主導兩極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45年(世界)。據材料“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可知雅爾塔體系當中,對于威脅人類和平的因素進行了肅清,體現出人類呼喚和平并要求共同發展,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判定美國的霸權地位狀況,排除A項;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戰后新的經濟體系,排除B項;1955年,華約的成立,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7.下表是20世紀后半期世界工業發展情況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據此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高收入國家工業比重40%38%36%34%31%中收入國家工業比重28%34%35%36%37%低收入國家工業比重22%27%36%37%43%A.國家的宏觀調控 B.產業結構的調整C.科技提高生產力 D.福利國家的建成〖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此高收入國家工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B項正確;ACD項說法均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項。28.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但并沒有采取措施推倒它,實際上默認了它的存在。蘇聯沒有阻止美軍進入西柏林,同樣默認了美軍在西柏林的自由出入。這說明()A.德國分裂是美蘇雙方推動的結果 B.修建“柏林墻”未觸動美國利益C.美軍的自由出入說明德國未分裂 D.“柏林墻”的修建維護了德國利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歐洲)。據材料可知,雖然“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但卻“默認了它的存在”,同樣蘇聯也“默認了美軍在西柏林的自由出入”,體現出美國和蘇聯在德國分裂上的態度,說明了德國分裂是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推動的結果,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修建“柏林墻”觸動了美國利益,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抗議和譴責修建‘柏林墻’”,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分裂的時間是1949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