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百年沿革提綱-(僅供參考)_第1頁
語文教材百年沿革提綱-(僅供參考)_第2頁
語文教材百年沿革提綱-(僅供參考)_第3頁
語文教材百年沿革提綱-(僅供參考)_第4頁
語文教材百年沿革提綱-(僅供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語文教材百年沿革古代的語文教材:古代的語文教材種類名稱特點意義啟示經學教材漢唐:“五經”即《詩》、《書》、《禮》、《儀》、《春秋》這種以“五經”“四書”為主體的經學教材構成了我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一套較完整的課程、教材體系,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宋代:“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蒙學教材周秦:《史籀篇》、《蒼頡篇》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條重要經驗兩漢:《凡將篇》、《急就篇》、《元尚篇》、《訓纂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三、百、千”在我國語文啟蒙教育中的成功,并不僅僅在于它們作為教材各自的個體優勢,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優勢互補的配套教材,發揮的是整體的優勢。這是因為:三本只學其中一本識字量不夠;從內容看,它們不僅通俗易懂,瑯瑯上口,而且能使兒童增長知識和增進日常運用;新鮮有趣,學生不覺乏味這種典型的優勢互補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文選教材梁朝昭明太子所輯《昭明文選》《文選》所選的都是名家名篇,全書七百余篇作品,分辭賦、詩歌、雜文三大類,大類以下又分38類,類以下再分小類,形成了以文體分類、兼顧作品時代順序的特色。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釋后,此書流傳更為廣泛,幾乎成為學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選》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國古代語文教材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重視各種典范文章的研讀、誦讀,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條重要經驗。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吳楚材的《古文觀止》、姚鼐的《古文辭類篆》、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以及著名的《唐詩三百首》等。近代語文教科書:近現代語文教科書階段時間名稱特點意義啟示清朝末年的語文教科書“癸卯學制”以前《蒙學課本》、《蒙學讀本》等保留了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嚴格分科的痕跡,是我國語文教科書的一個雛形。晚清蒙學課本的編制是我國教科書和語文教科書編纂、出版的發端,是我國語文教科書由混編向分編逐步轉變的開始,是我國近代(語文)教育向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的重要標志。1904“癸卯學制”中小學開設“讀經講史”和“中國文學”課程小學:《最新國文教科書》改過去按現成文章選輯的做法為編者自寫;此外,每冊教科書還另行編寫教授法,開我國語文教科書另編配套教學指導書、參考書之先河。是中國第一套小學語文教科書。它的問世,真正開辟了具有學科意義的語文教科書的歷史新紀元。語文教科書從社會讀物中分離出來,具有了純粹為學校使用的教學專門用書的性質。白話文也慢慢介入小學語文教科書,啟動了語文教科書由文言文向白話轉變的緩慢歷程。中學:《中學文粹》(許貴1904)、《國文教科書》(吳曾祺)、《中學國文讀本》(林紓,1908)等按照教學的需要,以每個學期或每個學年為單位分冊、分集編寫;選文的編排不按傳統的文選型教材由古而今、由遠而近的次序進行,而是采用先今后古、由近及遠的逆向編排方式,使學生先讀思想、生活與現實貼近的清文,然后逆溯而上,最后至周秦漢魏文。尤其是吳編本,不僅“史”的線索清晰,而且編寫體例更具特色,即在每集之前有例言一編,綜述文學淵源、文章優劣,頗有獨到之處。這是語文教材中編入語文知識的雛形《中國文學教科書》劉師培十分重視分析“小學”,并講授句法、章法、篇法,總論古今文體,配以選文。這種編法打破了文學讀本歷來是純粹選文薈萃的成規,而以語言文字知識為綱,這就向現代語文教科書編寫體系前進了一大步。民國初年的語文教科書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改“學堂”為“學校”,廢止讀經。初小:《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以單篇的課文為單位,沒有練習,沒有注釋等,只是把生字列在課文的上邊或右邊,每冊均有插圖。初小教科書中影響最大。這一時期的語文教材向著分編的方向發展,同時助讀系統也有所擴充。謝無量編的《國文教本評注》這套教材突破了舊式文選型教材單純以時代為序的“直線式”編排的套路,兼顧時代先后及文字深淺的兩個方面,并嘗試以文體分編的新體制。這套教材較之先前的語文教材,其助讀系統得到明顯的擴充,增加了諸如題解、作者介紹、注釋和夾評夾注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閱讀,領悟文章作法。張之純、莊慶祥編的《文字源流》和王夢增編的《中華中學文法要略》等一部分語文知識抽取出來,另編教科書。這對以往采用單一的文選型課本來說,也是一種突破。就語文教科書體系而言,這類教科書也算是開了分編型教科書的先河。20世紀20年代的語文教科書(“國語”科誕生)1919年8月第一套系統的小學國語課本《新體國語教科書》出版在編排體例方面很有代表性。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把生字單獨列出并用注音字母注音,數課之后有練習,也就是說,以練習把全冊課文分割成若干組。標志著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是現代小學語文教科書發展的起點。這一時期的語文教科書打破了文言一統天下的局面,白話文逐漸占領了語文教科書的陣地。1920年洪北平編的中等學校用《白話文范》四冊這是中學白話文教科書產生的標志,是專選白話文作為中學語文教科書的最早的一套教科書。穆濟波編寫的《高級國語課本》課文后面附設“本片參考”和“本篇研究”,其中“本篇研究”即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孫俍工編的《初級中學國語文讀本》在書前置有詳細的有關閱讀、寫作、說練的目標試圖對傳統語文教科書在目標、編寫結構上做量化及程序化的探索,這是難能可貴的。20世紀30年代的語文教科書(語文教科書建設最輝煌的時期之一)以葉圣陶、夏丏尊編的《國文百八課》以“文章學”為系統,每課為一單元,每冊18課,初中全套教材6冊共108課。每課有一定的目標,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這是一套以白話為主,文白合編,融語文知識、范文、作業為一體的由綜合單元組成的訓練系列,是嘗試語文教學科學化的不朽之作。30年代的高中語文教科書基本上是以文言為主,編入了少量的白話文此時各書局出版的教科書,入選的白話文數量不同,但都遵照新課標的規定。這一規定使這個時期的課本增添了整齊一致的色彩,這在高中語文課本編寫史上還是第一次。20世紀40年代的語文教科書抗日戰爭時期(加入很多國民黨要員的文章)《開明新編國文讀本》甲乙兩種(甲種為白話本,乙種為文言本)、《新編開明高級國文讀本》(白話本)、《開明文言讀本》等這一時期編輯用語和部分選文上,逐漸實現了由文言向白話的歷史性轉變;在體例結構上,從以單篇文章為中心、以時代及體裁為經緯的文選型過渡到以一組文章為范例、具有較嚴密的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且有教學法功能的單元型;并在單元的組合方式上,進行了各種索。40年代前后出現一些“活用課本”、“自學課本”等都是這一背景的特殊產物這些特殊的教科書因其編制上的特殊構想,也為語文教科書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10余年,陜甘寧邊區和解放區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制也有長足發展1945年,胡喬木主編,新華書店出版的《中等國文》可以說是解放區語文教科書的代表。“為應用而編,為應用而選,為應用而教,為應用而練”是該教材所體現的指導思想。當代語文教科書:當代語文教科書階段時間名稱特點意義啟示20世紀50年代的語文教科書(1949年開始使用“語文”一名)《漢語》、《文學》課本這是新中國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第一次改革。由于解放初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不能適應當時國家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響應“學習蘇聯”的號召,早在1951年開始起草文學教學大綱。1954年開始編寫文學教科書和漢語教科書。1955年編出初中文學課本第一冊試教本,開始在全國部分中學試教。1956年秋季全國中學實行文學和漢語分科,正式使用文學課本和漢語課本。1958年3月,中央宣傳部宣布漢語、文學仍合并為語文,同年秋季停止使用分科課本。中國語文教材伴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教材的改革和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發展,與人們對語文教學規律的不斷探索、潛心研究分不開,也與國家在課程教材建設上采取正確的政策分不開。可以預見,隨著中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為更好地適應21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語文課程教材的建設將會出現更加繁榮的景象,教材質量也一定會日臻完善和提高的。20世紀60、70年代的語文教科書(1959年6月確定語文為重點學科)1963年5月《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大綱》對語文教科書提出了選材面廣、課文量多、文質兼美等要求。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正式語文大綱,具有撥亂反正的重大意義。新時期以來的語文教科書新編全日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和新編全日制重點中學閱讀課本、寫作課本的試教本。粉碎“四人幫”以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_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學語文教材建設工作也獲得了新的生機。關于新編全日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先是從1977年9月到19796月,編出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對肅清“四人幫”在語文教材中散布的流毒,對撥亂反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據1982年《全日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精神編寫初中分《閱讀》和《作文·漢語》,高中分編為課內《文言讀本》、《文學讀本》、《文化讀本》、《寫作與寫話》,課外《現代文選讀》、《文學作品選讀》、《文化作品選讀》高中的這套教科書擺脫了以“文選系統”、“文體序列”和“講讀中心”為系統的傳統模式,建立了以“訓練系統”、“能級遞進”、和“自學指導”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構成了一個比較科學、比較系統、比較新穎而又切實可行的語文訓練體系。《義務教育法》(1986)頒布以來的語文教科書,出現“一綱多本”的局面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力圖體現這三個文件的精神,根據“一綱多本”的原則,國家教委親自組織了其中的八套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這次共編寫的將近二十套教材,有九套教材在1992年已經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并已在1993年秋季起在全國試用。這些教材的編寫者既有國家級教材編制的職能部門,也有地方的實驗教材編寫組,同時還有一些教育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2001年新審通過的教材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名義,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新審通過的教材有:人民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