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咨詢心理學的經典理論主要介紹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流派第一節精神分析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classicalpsychoanalysis)2024/10/215(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1939)(一)精神分析史第一階段(1890-1920)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開始第二階段(1920-1937)結構學說的成熟第三階段(1937-1958)后弗洛伊德學派的興起(二)精神分析基本理論能量學的觀點核心概念:創傷。它發生在過強的情感來襲超過個體所能維持的心理平衡的能力時,而把情感壓抑在潛意識中。2、精神動力學觀點核心概念:本能移置作用性本能性心理發展。2024/10/2110(一)Freud的性心理發展階段(psychosexualstages)階段年齡性敏感區主要發展任務(潛在沖突來源)固著后的成人性格特點口腔期oralstage0-1口,嘴唇,舌頭斷奶嘴部行為:抽煙、過度飲食;依賴他人肛門期analstage1-3肛門上廁所的訓練雜亂無章、吝嗇、固執、或者相反性蕾期phallicstage3-6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結道德約束力弱,難與權威人士相處潛伏期latencystage6-12無特定區域防御機制的發展無(一般在此階段不會發生固著)生殖期genitalstage12-18生殖器成熟的性親密行為成功完成早期階段的成年人會對他人產生真誠的興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2024/10/2111(二)人格適應心理性欲階段與成人性格特征的潛在關系(Phares,1991)性心理發展階段成人時的表現升華反向作用口唇期吸煙、貪吃、接吻、貪喝、注重口腔衛生、嚼口香糖渴求知識、幽默、諷刺、機警、成為食品或酒類品嘗專家說話小心謹慎、飲食追求時尚、禁飲酒、不喝牛奶肛門期喜歡解大便,極端骯臟喜愛繪畫或雕塑,慷慨大方,樂善好施,精打細算極度恐懼污物,整潔癖,近乎吝嗇的節儉,過分規矩,脾氣暴躁性蕾期經常手淫,愛調情,男子氣表現喜愛詩歌,鐘情,喜歡表演,追求成功對性的清教徒式的態度,過分羞怯3、地質學觀點核心概念:心理結構潛意識系統原發過程次發過程自我防御機制2024/10/21141、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
(無意識理論)意識
consciousness
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關的心理部分。由個人當前覺知到的心理內容組成。具有邏輯性、時空規定性和現實性前意識
preconsciousness
介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存儲近期經歷的內容,處于注意范圍之外的意識成分。很容易進入注意,所包含的內容可以回到意識中去,是我們加以注意就能覺察到的心理內容。主要作用是檢查。2024/10/2115無意識或潛意識
unconsciousness
指個人不可能覺察的心理現象,但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極大。其特點為無矛盾性、無時間性、無是非性、非現實性和最具活力和能量
1、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到。包含早期被壓抑的愿望,其中一些是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或者個人生活準則的;并非所有的無意識都是童年事件經驗的壓抑,也有些無意識源自種族天賦遺傳經驗。
2、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
3、會在檢查功能弱的情況,如夢中浮現并獲得滿足;也會通過口誤、筆誤、一些神經癥癥狀等表現。2024/10/2116無意識的真實性催眠夢日常生活中錯誤的行為靈感和直覺某些心身疾病精神分析治療效果2024/10/2117意識、前意識與無意識的關系三者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前意識與意識之間有界限卻可逾越,因而前意識之中的內容與意識之中的內容的相互轉換非常容易。但是,無意識部分的東西要進入意識中來則非常困難。無意識心理是不能輕易就回憶起來并到達意識領域的,但可以影響人的行為。例如強迫性洗手的患者。4、結構學的觀點基本概念: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2024/10/21202、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結構理論)本我
id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沖動組成的。遵循“快樂原則”。自我
ego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復教訓之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遵循“現實原則”。超我
superego超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則”。2024/10/2121三我結構的比較本我自我超我性質生物心理社會來源遺傳經驗文化取向過去現在過去層次無意識意識和無意識意識和無意識原則快樂現實道德理性非理性理性不合邏輯實質主觀客觀主觀2024/10/2122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三者之間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監督下,按現實可能的情況,允許來自本我的沖動有限地表現出來。在一個健康的人格當中,這三種結構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協調的。自我(ego)得應付并協調來自三方面的要求,“一仆三主”。精神分析的宗旨就是要確保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5、起源學的觀點外界創傷事件性本能內處心理世界的相互關系后弗洛伊德學派強調環境環境因素和人際關系。(三)癥狀的形成神經官能癥精神病邊緣人格1、神經官能癥的形成核心概念:創傷、沖突、防御機制挫折--外顯退化--正退化(被壓抑的原始欲望增加)--真正的神經官能癥--焦慮--妥協--神經官能癥。2、精神病癥狀的形成挫折--外顯退化--正退化(無客體狀態)--(慮病,試圖以身體為客體)--以精神病的形式嘗試重建與重整。二、客體關系理論客體關系即人際關系。"客體"(object)這個詞,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引用的一個技術性字眼,單純指的是可以去滿足某種需求(的東西)。比較廣義的講,則是指作為另一個人其感受或驅力的客體(對象)或標的物之重要關系人或事物。(一)梅蘭尼·克萊茵基本理論梅蘭尼·克萊茵(MelanieKlein)生于維也納,但移居倫敦。在1930到1940年間,她和蘇格蘭愛丁堡的費爾邦(W.R.D.Fairbairn)彼此影響理念并出版著作而開始了客體關系理論的不同思潮。1.客體關系理論主張:1.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在于「尋求關系的建立」。
2.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尤其是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親密關系發展的基礎。
3.早期的親子互動型態對于個人生命腳本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且會在日后的親密關系中重現。
4.語言發展前的幼兒,其生命經驗并不是空白的。亦即:凡經驗過必留下記憶。
客體---個體以外,能滿足個體需求的
重要他人或事物。
客體表征(objectrepresentation)
---個體對重要客體(母親)的內化映
(1)心理機制理想化與貶抑:
內射(內攝)(Introjection)
--嬰兒會幻想將他們對外在客體的知覺與經驗納入自己體內。最早從母親的乳房開始。
內射開始于嬰兒的第一次吸奶,他會希望媽媽的乳房和自己的身體合而為一。起初,嬰兒會內射美好的客體,納入以作為對抗焦慮的保護。然而嬰兒有時也會內射不好的客體,以便控制他們。
投射(Projection)
意指:一種會把個人想法或情緒加諸于他人身上,以為別人有此情緒或想法的幻想。
分裂(Splitting)
意謂:把不相容的沖動分別開來。為了要把好的與不好的客體分開,ego自己必須分裂。
這種分裂的機制可以使人們看到他們自己的正反兩面、判定自己行為的好壞、區分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相識者。但如果分裂是過度的、沒有彈性的,則將會產生病態的壓抑。
投射認同(ProjectionIdentification
)
意指:嬰兒把他們不能接受的有關自己的部分分隔開來,并將它們投射到另外一個客體上,然后再以一種改變或曲解后的形式內射回自己身上。個體從客體的響應認同了那些原本屬于自己的一部份。
(2)發展狀態-分裂妄想狀態(Schizoid-Paranoid)、(1)妄想分裂狀態□在生命最早的幾個月,嬰兒開始與好乳房和壞乳房接觸。這些滿足和挫敗的交替經驗使得存在於嬰兒世界中非常脆弱的自我(ego)感受到威脅。□嬰兒天生毀壞性的沖動(死亡本能)使他們產生了藉由咬、撕裂和毀滅的方式來破壞乳房的幻想。□「分裂」的心理機制運作:1.為了同時容忍對同一客體所擁有的這些感受,ego會產生分裂(splitting),ego保留部份的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而這兩種本能也都有部份偏向乳房。嬰兒會渴望保有理想的乳房在自己的內在,以保護自己免於被迫害者滅絕。
3.嬰兒在生命最初的3到4個月發展他們的妄想分裂狀態。在這期間自我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覺是主觀的、幻想的。因此,迫害感只是嬰兒的妄想(他們并非基於任何外在世界真實的或立即的危險)。
6.嬰兒傾向於將積極的價值依附於營養和生之本能,將負面的價值依附於毀壞和死之本能。將世界分裂為好和壞的這種二分方式為日后提供了一個對於單獨個人矛盾感覺發展的原形。憂郁的狀態
1.大約在第五、第六個月開始,嬰兒開始視外在客體為一整體并能同時看到好和壞的方面并存在同一個人身上。
2.兒童對於母親發展了較為實際的影像并且瞭解到母親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她好的和壞的一面。而ego也已經成熟到可以容忍一些自己的消極毀滅的感覺而非只是將他們往外投射。
3.此時的嬰兒因為害怕可能會失去母親,所以,嬰兒需要保護母親使她遠離自己之前投射到母親身上的毀滅性的沖動和力量所帶來的危險。但嬰兒的ego已經成熟到足以瞭解自己缺乏保護母親的能力,因此嬰兒會對自己先前對母親毀滅性的沖動感到有罪惡感。對於害怕失去喜愛的客體的焦慮感和想要破壞那個客體的罪惡感於是就構成了Klein所說的憂鬱狀態。
5.由於嬰兒將母親視為整體而且是處於危險中,於是他們會同理母親的感受,同理心的發展是一種對於他們未來人際關係會有助益的特質。
6.當兒童幻想他們已經對先前犯罪念頭作了補償以及當他們覺察到母親會在每次離去之后再回來時,沮喪狀態將會消失。
7.當憂鬱狀態消失了,兒童將會終止在好母親與壞母親之間的分裂。
8.如果憂鬱狀態沒能完整的消散,可能會造成缺乏信任感、對於失去喜愛的人的病態悲傷和一些其他的心理違常。(二)客體關系理論對邊緣人格障礙的解釋與治療澄清詮釋包容性和共情自體得到重建適當限制三、自體心理學海因茲·柯胡(HeinzKohut),在維也納出生,擁有無懈可擊的精神分析資歷,他在芝加哥渡過其絕大部分的專業生涯。在1970年他專業生涯的最高顛峰,出版了自體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激起精神分析學界的喧然大波從而改變精神分析的思潮。自體心理學家探索的是早期關系如何形成自體及自體的結構;他們更強調自體(self)重于自我(ego)或自體再現(selfrepresentations)或本能(instincts)。幾個基本概念自戀自體自我客體轉變內化作用自戀:
弗洛伊德(1914/1957)曾從驅力模式和力比多觀點來描述自戀。自戀因此涉及本能能量從外在客體的一種抽退以及力比多在自我中的一種投注。這個在自我中的投注意味該人無法去愛他人或和他人關聯,是自體吸收(陷溺)的(self-absorbed)。自體寬廣的界定自體,認為是"一種單元,空間上連貫且時間上持久,它是開始激活的中心以及對(各種外在)印象的一個接收者"(Kohut,1977,p.99)。這使得自體成為關系的中心點以及傳統上歸屬于自我所執行功能的主動積極經理者(activeagent)。自體客體(selfobject):
柯胡(1971,p.xiv)界定"自體客體"為那些被經驗為自體部分的人們或客體或為自體服務而用來提供自體發揮功能的人們或客體。轉變內化作用
柯胡提到一個內化的類似過程,叫做“轉變的內化作用",藉該過程自體客體各面向被吸收納入孩童的自體中。科胡特對于自戀的定義: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是健康的,而且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超出了社會對于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自體客體:是被自體經驗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為自體發揮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客體。自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以理想為前導,以抱負為動力,以才智和技能去投入生活,從中獲得成就,體驗到意義,原是每個健康人的正常追求。第二節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治療最初產生于本世紀20年代。巴甫洛夫的動物實驗性神經癥的模型以及早期行為主義者華生等人的兒童強迫性恐怖癥的模型都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的典范。當時已有很多人試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和精神異常現象,并對此作了矯正和治療的嘗試。但由于當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占據著統治的地位,因而行為治療還無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領域中獨立的體系和方法被推廣和傳播開來。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經典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第一階段CS(節拍器聲)
無反應(建立前)UCS(食物)UCR(流唾液)第二階段CS(節拍器聲)(建立中)+UCR(食物)UCR(流唾液)第三階段CS(節拍器聲)UCR(流唾液)(建立后)第二節華生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威爾城外的一個農民家庭。1894年,考入格林威爾的伏爾曼大學,到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進行了大量的動物行為研究,這些研究都為他行為主義觀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03年,在安吉爾和唐納森的指導下,以《動物的教育》一文獲得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08秋,到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哲學與心理系任教授,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霍布金斯大學工作期間,除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應征入伍外,華生一直致力于發展他的行為主義。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二、理論應用
——對異常心理的解釋
第一個提出看似異常的行為是經過條件反射而學習獲得的學者。
1920年華生和其實驗助手雷納(Rayner)進行了小艾爾伯特與小白鼠的經典實驗: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斯金納箱按照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化原理,認為行為的發生都是“強化”的結果。假如以往沒有常常受到“強化”,那么,相應的行為就不會出現。在精神疾病領域里,強迫癥的許多行為表現以及疑病癥和癔病的許多異常的補償性癥狀都是通過想象(即某種心理上的滿足)來獲得強化的例子。總之,不良的強化作用往往是各種不良的或異常的行為發生的根源。但是,積極的和良好的強化作用則可以成為改變各種不良行為的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技術。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第六節班杜拉1925年生于加拿大;1949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2年在愛荷華(Iowa)大學獲博士學位;1974年,他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80年他因以研究者、教授和理論家的身份領導了美國心理學的發展而獲美國心理學會杰出貢獻獎。AlbertBandura1925~(二)交互作用論行為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人與環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響,每個人的人格特點是個人和情境變量持續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學習經驗的差異就是個別差異的原因。情境(E)個人(P)行為(B)觀察學習四個階段:注意過程,只有注意到榜樣的行為,辨別出其重點并認識到其特征時,才能通過觀察來學習。保持過程,看到某個榜樣的次數并不多,為了再現榜樣的行為,必須記住它。我們是以“心象表征系統”(imaginalrepresentationalsystem)和“言語表征系統”(verbalrepresentationalsystem)兩種方式在記憶中來將榜樣行為的重要線索進行編碼的。動作再現過程,將先前編碼的心象和言語線索轉化為動作的再現。動機過程,雖然沒有強化也可以發生觀察學習,但對榜樣的注意是會受到動機的影響,而且我們是否作出所觀察的,也會受到動機的影響。第三節人本主義人格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Psychology)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心理學新思潮,也稱為現象學的心理學(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它重視研究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以及價值。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與發展起來,成為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為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反響巨大、影響深遠。二、馬斯洛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需要層次論1、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質馬斯洛是以似本能(instinctoid)的假定來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的。在他看來,人的需要可以區分為兩類:基本需要與成長需要。馬斯洛指出,物種的等級越高,似本能的需要或沖動就越明顯。越是高級需要,越帶有人性特征。
基本需要的層次發展根據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設,馬斯洛提出了一種強調人性積極向上的動機理論,即基本需要的層次發展學說。需要可以分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個不同層次,它們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二)自我實現論1、自我實現的含義從總體上說,可以將自我實現定義為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定義為完成天資或稱之為天數、命運和稟性,定義為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對一個人來說,自我實現意味著他更真正地成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實現了他的潛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2、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征馬斯洛通過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以及對歷史上和當代著名學者、文藝家和政治領袖等進行個案研究,概括出自我實現者的16種人格特征。3、自我實現的機制與途徑(1)增加向成長方向的矢量。(2)充分縮減成長畏懼。(3)充分縮減向安全方向的矢量。(4)充分增加對安全、防御、病態和倒退的恐懼。(三)心理治療論對象應該是正常人。心理治療的效果取決于三個方面:
患者基本需要的滿足;患者自我認識的改善良好社會的建立二、羅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學生平羅杰斯(1902-1987)一生著述頗豐:《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咨詢和心理療法:新近的概念和實踐》;《患者中心療法:它的實踐、含義和理論》;《在患者中心框架中發展出來的治療、人格和人際關系》;《學習地自由》;《擇偶:結婚及其選擇》;后期又把把興趣轉向交朋友小組方面。羅杰斯的理論體系羅杰斯的人性觀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問題。羅杰斯認為人是有本性的,人性是善的。對于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羅杰斯表現的就很奇特:當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出現的時候,他堅持決定論,相信人的行為有規律可循;但當他以一個治療者出現的時候,他有感覺到人的確享有自由。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涵義是指“那些有結構的、和諧的概念完形,其組成是對于主格我或受格我的特征的知覺以及對主格我或受格我與他人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關系的知覺,以及與這些知覺有關的價值觀念”。自我人格發展1、積極關懷的需要人都有希望獲得積極看待的需要,包含獲得關注、贊賞、尊敬、同情、溫暖與愛。人能夠自我珍重,接受自己,獎賞自己。2、價值的條件價值條件能廣泛影響人格發展,他們會替代、干預機體評價過程,從而阻止一個人自我實現傾向的自由發揮,阻礙他的健康成長。當價值條件比機體評價過程對人的行為所起的作用更大時,個體的人格會受到損害。3、無條件的積極關懷無條件的積極看待,就會使人得到自我實現和健康發展。信任潛能、誠實、尊重、同情心。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脅人的一生都在維護自我與經驗之間的一致性;一致的會整合到自我概念。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羅杰斯于40年代初首次提出“無指示療法”1950年前后,發展為來訪者中心療法,治療的重點放在促進來訪者內心的變化上。治療家要做到三點:真誠相待、無條件尊重和設身處地地理解。60年代以后,羅杰斯發現在個人咨詢中行為改變的潛力以小組活動的形式也可以得到發揮。于是以交朋友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咨詢便成為他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69第四節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如何知覺、學習、記憶和思考問題的科學。(一)凱利的歸因模型
(1)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系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于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于外部歸因。1.區別性:指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例如,一名今天遲到的員工是否經常表現得自由散漫、違反規章紀律。如果行為的區分性低,則觀察者可能會對行為內部歸因;如果行為的區分性高,則活動原因可能會被歸于外部。
2.一貫性: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員工并不總是上班遲到,她有7個月從未遲到過,則表明這是一個特例,行為的一貫性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遲到兩三次,則說明行為的一貫性高。行為的一貫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于對其作內部歸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遲到了,則遲到行為的一致性就高。從歸因的觀點看,如果一致高,我們對遲到行為進行外部歸因。如果走相同路線的其他員工都準時到達了,則應認為該員工的遲到行為的原因來自于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酒店管理專業考試題及答案綜述
- 2025年經濟學專業課程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一試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A卷)
- 樊文花加盟合同協議
- 槽鋼支架售賣合同協議
- 咸寧書畫買賣合同協議
- 樓頂防水協議書范本
- 品小試合同協議
- 品牌策劃與管理 課件 項目二 任務二 認識品牌定位
- 武館雙方合作合同協議
- 2025年中國電子產品租賃行業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 工程師評審代辦合同協議
- 小班健康活動:我會吃魚
- 專利代理師考試題庫含答案2024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武漢四調)
- 珠寶并購策略優化-全面剖析
- DB12 T1230-2023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 總體框架
- 人教PEP版英語五年級下冊 Unit 4 單元練習卷
- 管道拆除專項施工方案
- 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實驗高中-雙休背后: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高三家長會【課件】
- AI時代職業院校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