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_第1頁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_第2頁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_第3頁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_第4頁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學習內容分析一、知識目標:1.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2.掌握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3.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4.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5.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二、德育目標1.“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2.通過對“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否定,對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學習,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3.通過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高尚情操。三、能力目標1.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給中國革命和建設造成的嚴重破壞和損失,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和關于真理問題討論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再現再認歷史的能力。2.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結合改革開放的成就引導學生思考,使我們理解“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深刻的主題。培養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當代一些重大問題,提高學生闡釋歷史的能力。3.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討論:“‘文革’結束后中國應向何處去?”,提高他們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初步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進程的能力。四、與本課有關的知識鏈接: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粚萌腥珪臎Q議1979年4月,鄧小平同志與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同志談話。他說:“……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薄囆∑降恼勗捴袊伯a黨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背景內容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黨決定開展土地革命,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第三次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對中國近代現代歷史有了初步的學習,具備了一定基礎知識,但是他們在對歷史學習的分析概括的綜合能力上與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鑒于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利用太多的時間由學生去搜集或者查詢資料,因此,這節課在突破教學重難點上教師最好能查找并引用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整理運用到課程當中,從而達到加強學生的學習分析能力。學生在必修1已經學習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內容,必修2的切入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已經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要讓學生體會到全會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創意義,必須通過一些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去理解。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和偉大歷史意義、經濟體制改革。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形成。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教學課時:1課時課前準備:學生課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圖書館、網絡、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社會的情況,初步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探討、師生交談等形式。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教師講述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要求學生講述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到的30年來我國的巨大變化,及自己的感受。播放背景音樂《春天的故事》,創設歷史情境,營造輕松的歡樂氣氛,將學生的思維激活帶領學生融入歷史,走進歷史。新授:一、工作重心的轉移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歷史背景①20世紀50-70年代以來的經驗教訓;②“文革”的結束;③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梢岳谜n件展示視頻“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受這次會議;(2)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北京。2.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內容(1)思想: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2)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3)改革開放決策:提高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方式;肯定權力下放原則、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光輝標志。二、改革:從農村到城市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原因可以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再現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首先從農村開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面臨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中國農業集體化以后,人民公社體制嚴重壓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溫飽問題都沒解決。(2)歷程:①安徽(小崗村)、四川(廣漢)秘密嘗試:包產到戶;②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文件,對做法肯定;③中共中央推動: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質:改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所有制性質)。(3)意義這場改革,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結合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投影近幾年農村出現的“拋荒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及解決之策。請思考:(2007年海南歷史)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時間年均增長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12分)答案要點:(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4分)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分)(2)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2分)2.城市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起步:農村改革的推動。(2)標志: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3)要求:①基本任務: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②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③地位:改革重點(4)國企改革①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②內容: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③作用:增強國企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3.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和意義實質: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些環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意義: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城鄉居民得到實惠,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通過展示動態的對外開放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對外開放的進程,最后總結出對外開放的特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課上以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分析這一目內容,可設問如下:第一組:A、為什么要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B、何為經濟特區?C、為什么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為經濟特區?D、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第二組:A、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開辟的四個沿海經濟開放區B、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第三組:A、浦東開發的目的?B、浦東開發的條件?C、浦東開發前后的變化?第四組:A、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點?、請思考:(2007上海歷史)最近,國外一位學者提出了“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的觀點,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借用這句話設計了右側這張主題演講的圖片。問題:(10分)(1)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2)為什么中國的1978年會被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6分)(3)你如何評價圖片所體現的主題?(3分)反思小結本節內容學生初中了解的比較多,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多發揮自主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放映相關的小影片(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尤其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本節內容在試卷上出現的概率較高,所以強調學生要能夠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運用于解題??傮w看來較為成功。工作重心轉移板書設計: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1978年底工作重心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內容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