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參考學案_第1頁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參考學案_第2頁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參考學案_第3頁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參考學案_第4頁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參考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標要求】了解古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點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難點】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與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流通促進了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問題引領】一、為什么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被稱為“絲綢之路”?如何理解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結合課本對不同絲路的描述,說出圖片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絲路的名稱。四、分別舉例說明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課堂合作探究一:宋代的絲綢之路與漢唐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轉變。觀看視頻并結合所學知識與所給材料,分析產生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變得日趨重要。兩宋時期軍力孱弱,難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經濟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絲綢的道路開始繁榮。——張亞光《“一帶一路”的歷史轉換與現實思考》材料2:精美的華瓷外銷,陸上交通,曉行夜宿,輾轉搬運,極易破損;而靠海路運輸,則不虞路途之遙。而且,海路運輸比之陸上運輸,不僅安全、安穩,載量也大得多。據估計,一支由30頭駱駝組成的沙漠商隊,只能裝載9000公斤貨物,而一艘海船則可載船貨60-70萬公斤,相當于兩千頭駱駝的運輸量。二者的優劣是顯而易見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3:桑蠶和繅絲技術約4世紀先后傳到中亞、西亞,然后傳入羅馬。公元8世紀和9世紀,不斷改善技術的中東絲綢產業崛起,這給絲綢原產地和最大來源地的中國以極大影響。中國產生了以陶瓷和茶葉為主的新的貿易產品,賦予絲綢之路新的活力。——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課堂合作探究二橫貫歐亞大陸的古代絲綢之路是古代重要的貿易通道,在這條商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互匯、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動,沿線各國人民共同譜寫了經濟互利、人文互啟的偉大史詩樂章。材料1:“雖然五世紀出現了蠻族入侵并覆滅了西羅馬帝國,但對作為商貿中心及及絲綢之路的西方橋頭堡的東羅馬地區影響不大”。阿拉伯帝國自七世紀上半葉的四大哈里發時期到九世紀下半葉的軍閥割據時期之間的二百余年內,大規模內戰不過三次,王朝更迭不過兩次,保持了相對安定的貿易局面。——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材料2:西漢政府設置“大鴻臚”一職,專門接待外國貢使和商人,同時建立“過所”制度,對過往人員進行規范管理。唐朝政府下令任由外商往來貿易,“不得重加稅率”。繼公元714年唐朝政府在廣州設市舶司后,公元971年宋朝在杭州、寧波、泉州等多處設置市舶司掌管海上貿易。元朝頒布了保護船商的“市舶則法”,制定了由國家出資,船商進行海上貿易的“官本船”制度。——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材料3:當時無論是羅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還是漢朝人、唐朝人,都具有開放進取、自尊自信的心態。正是這種心態使得絲綢之路被各國所重視,商業上的往來被各個帝國所支持,外來的商品和文化樂于被各國統治者階層與人民所接納。——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學術交流》,2015.11材料4:通過各文明間舊的生產技術互相交流,產生出新的生產技術,生產出新的產品,帶來新的貿易。在唐朝,蠶絲作為我國絲綢制品的主要原料,主要在中原地區生產,而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大多不以蠶絲為主要原料,因此在絲綢貿易過程中,通常會與當地的生產原料相結合,比如在絲綢中加入棉麻、毛料等,豐富了絲織品的種類和工藝技術,絲綢的圖案也融合了當地的民俗特點。—馬榕《淺談唐朝絲綢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發展》,2019.06材料5:漢唐宋元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古羅馬、波斯、大食等國相繼興盛,他們與我國相互尊重、友善交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東漢末年到隋朝,晚唐到元初,中原內亂,民族分裂,社會動蕩,對外關系惡化,戰事沖突頻發,沿線安全無保障,商貿活動被沖擊,絲綢之路不可避免第陷入蕭條和萎縮。——《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求是》,2019.01材料6: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如儒家思想、希臘哲學、佛教、摩尼教,具有的寬容性、哲理性和理性主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家和民族間的戰爭與沖突,這種包容性大大促進了沿線地區的文明融合趨向。“它(佛教)廣為流行于除西伯利亞和中東之外的整個大陸,從而,使整個大陸的文化一體化達到空前絕后的程度。”——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材料7:漢唐時期的絲路貿易使大量東亞關西地區、中亞城邦、西亞地區和東歐地區的貧民階層受益。大量的遠方植物得以栽種,大量的遠方的生產工具得以仿造與利用,大量的外來醫學經驗得以用于人和動物的治療,這些都間接提高了底層百姓的平均壽命與生產積極性,進而增加了生產與需求,促進了漢唐時期的絲路穩定與發展。——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學術交流》,2015.11材料8:絲綢之路東端的中國關東地區自古就是富饒豐馀之處,桑蠶業發達,集中了大量來自全國的資源和特產,如瓷器、茶葉等,足以供來自各國的商人進行交易。西域則有大量的珍貴玉石礦產,能夠滿足中土和西域的貴族用于點綴奢侈生活。沿線向西的阿富汗和河中地區,蘊藏豐富的名貴金屬礦藏,并以當地富有特色的水果及農林產品而著稱。再往西,是作為沿海國家的波斯,貝殼類和珊瑚類產品成為中東亞的貴族們大開眼界并愛不釋手的珍貴寶物。而當地特色的毛皮制品、鹽、酒、麻織品、陶制品等出口商品都深受東西方貴族們的喜愛。整個路徑最西端的羅馬帝國,技術雄厚,可以制造出大量美麗的玻璃制品和精致的金屬藝術品。——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北京日報》,2018.6.4請你在以上材料中,至少選擇、組織其中三段,并運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釋,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評價依據:參看附后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評價量規表》【課后小練】1.“市舶之利,頗助國用”這種現象的發生得益于()A.張騫出使西域B.遣唐使節來華C.海上絲路繁榮D.朝貢貿易推行2.要研究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值得尋訪的城市是()A.西安B.開封C.泉州D.天津3.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繁榮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4.除四大發明外,從中國傳到歐洲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船尾舵、馬鐙等器物,菊花、檸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蘭和德國還被稱為“中國蘋果”。這些東西傳到歐洲主要通過()A.中國商人B.阿拉伯人C.馬可·波羅等歐洲人D.奧斯曼土耳其人5.“絲綢之路”是古代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瓷路”B.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稱中國為“絲國”C.明清政府的嚴格管理限制了絲路商貿繁榮D.15世紀以前的絲路貿易不具有全球化意義6.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錦”“胡錦”“番錦”通過絲綢之路,不斷輸入中國,內地也生產“胡式錦”。這表明()A.外來文化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業趨于衰落C.外來的絲織技術超過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日益深入7.唐代貴族的體育活動廣泛多樣,馬球運動尤為盛行。下列與此現象有關的史實是()A.絲綢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風物傳入中國B.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國家財富的增長C.朝貢貿易加強了與南洋諸國的交流D.民間海外貿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躍8.古代絲綢之路奏響了道路相通、貿易流通、文化互通的歷史序曲,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經濟全球化、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邁進的過程中,必將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選擇。材料一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黃褐釉瓷等。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成捆堆疊的唐宋時期的瓷器。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業: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材料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基于新安全觀的周邊外交大戰略。今天的“新絲綢之路”,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在國內,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在國際,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無,“新絲綢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國絲綢之路軸線基礎上,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如上海合作組織、亞信會議、中國—東盟等),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推進貿易、產業、投資、能源資源、金融以及生態環保的合作,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它是現有合作的延續和升級,也是各國的利益共享地帶。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海上絲綢之路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2)對比古代絲綢之路,依據材料二概括“新絲綢之路”的發展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設“一帶一路”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參考答案】【課堂合作探究一】變化1:宋以前,中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變化2:陶瓷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原因:1、政治:宋代西北局勢長期動蕩;政府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2、經濟:經濟重心的南移;絲綢產業受中亞沖擊;制瓷業發達。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術發達;4、海路優勢: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成本更低。【課堂合作探究二】此僅為答案要點,回答時注意史論結合。1、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資源分布可以優勢互補。2、商路沿線幾個帝國國家秩序的穩定及高度的國際一體化。3、沿線國家的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4、貿易過程中生產加工技術的傳播與創新。5、沿線國家各個民族開放自信的心態。6、沿線國家之間和諧的政治氛圍、融洽的民族關系。7、絲綢之路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包容性,促進了相互間的文明融合。8、絲綢之路促進沿線各國生產力的發展,使底層百姓受益。【課后鞏固練習】1——7:CCDBADA8.(1)海外貿易地域廣闊,商品品種豐富,交易規模擴大;促進了以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的繁榮;廣州出現了新興行業和外國人居住的“蕃坊”,成為國際都市。(2)表現:涉及的地域范圍更廣;建立在已有合作平臺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