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習目標: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時空坐標:

專制王權國家中古封建國家近代民族國家16世紀《戰爭與和平法》維也納體系《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國聯《聯合國憲章》非戰公約國際法院162516481815192019281945194617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16-19世紀,西方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維也納體系推動外交制度發展1917十月革命開辟國際法新階段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大批新興民族國家獨立二戰后國際法發展專制王權國家:國家權力掌握在國王一個人手里,他的命令就是至高權威。民族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家主體的國家。(國家主權獨立;確定的疆域;統一的市場和經濟;共同的語言;文化認同。)概念解析:

“民族國家”的形成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政治上:國家主權

文化上:民族認同

在封建的西歐,領地是政治的基礎,莊園是社會的單元。每塊領地都有自己的獨立權力,像英格蘭、法蘭西,基本上是一種地理概念。中世紀西歐又是個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認同。“國家”和“民族”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么意義。

——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政治上:封建等級制,教權至上,王權衰弱經濟上:莊園經濟,自給自足文化上:普世的宗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中世紀前期的西歐是否具備民族國家的特征?為什么?中世紀西方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一、中古時期:封建神權國家(基督教壟斷)15世紀前后,阻礙國家統一與社會進步的因素:封建神權、封建領主。而此時的王權便成為那個時代進步的力量與象征。(一)背景:二、15-17世紀:專制王權國家(主權在君)

紅白玫瑰戰爭(1455—1485年)----英國內部的王位繼承戰爭:英國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這兩個王室家族爭奪王位的斗爭中。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沉重打擊了英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統一鋪平了道路。1485,蘭開斯特家族取得勝利,并與約克家族聯姻,建立都鐸王朝。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發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王國和瓦盧瓦王朝治下的法蘭西王國之間,針對法國統治權的戰爭。戰爭以英格蘭戰敗告終,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百年戰爭以英國的慘敗而告終,英國丟失了它在大陸的所有地盤,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貞德政治: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加強;民族:英法百年戰爭促使民族意識的覺醒。思想:

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1."因信稱義"。2.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民族語言3.簡化宗教儀式。4.王權高于教權。5.建立本民族教會。經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城市的發展,需要強大王權的保護(根本)

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封建割據,在新興商人階層的支持下,西歐各國君主不斷加強王權,打擊大貴族等地方分裂勢力,確保政治上的統一。

——楊寧一1、英國:

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2、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3、拓展: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二)專制王權國家產生的過程(三)專制王權國家的特征②國家版圖經常發生變化①國王即國家法王路易十四(1638-1715)亨利八世(1491-1547)(四)專制王權國家產生的作用:①結束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②國王支持城市工商業發展,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國王是早期民族國家的象征,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的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西歐各國君主不斷加強王權,打擊大貴族等地方分裂勢力,剝奪地方各種共同體的權利,把居民置于國家的直接管轄之下,確保政治上的統一。在經濟方面,專制君主采取重商主義政策,扶植本國工商業的發展,使國家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得到強化。專制王權確立了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框架,大體明確了本國與其他國家的基本區別。人們效忠的對象轉向了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三、16-19世紀:近代民族國家(主權在民)(一)產生原因:專制王權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實力增強(根本)。專制王權國家的出現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產生。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使民族意識覺醒。民族語言形成及對其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解放思想。

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語成為英國官方語言,名為英國人廣泛使用14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先驅維克里夫,把圣經翻譯成英語,主張用本民族語言做禮拜,抵消拉丁語的影響。——徐志強

專制之下無祖國。

——拉·布呂耶爾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背景:經濟: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政治:①西歐各國王權加強推動民族國家產生。

②資產階級反對教會和貴族特權,要求分享政治權利。語言: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專制王權國家民族國家認同主體國王(個人)國家(共同體)國民身份臣民公民政體專制民主思想:①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傳播民主觀念,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②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主權在君主權在民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二)民族意識的表現:7月14日為法國國慶節《馬賽曲》法國國旗圣女貞德16——19世紀,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獨立主權;

②由單一民族或多個民族構成;③有共同的地域、國民語言或國家體制和民族認同感;④由對個人的認同變成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三)民族國家的特征:(四)西方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進步性:政治:沖擊了中世紀神權一統的局面,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

經濟: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思想:國家主權意識增強;民族主義日益發展。

國際關系:推動國際法的誕生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民族主義作為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幟,具有很大歷史進步性……

但是,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它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踐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礎之上;同時,民族主義還具有潛在的、強烈的擴張性,一旦國家間有矛盾,民族主義便會膨脹為大民族主義。如泛日爾曼主義、帝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當西歐民族國家建成之后,民族主義就轉化成為一種帶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擴張的學說”。局限性:極端民族主義會導致踐踏其他民族利益,對外殖民擴張和爭奪。國慶節、建軍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想想:中國有哪些國家節日?家國天下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有國才有家家和國更強想想:中國有哪些增強國家觀念的法規條例?《國旗法》、《國歌法》、《人民幣法》、《反分裂國家法》等。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2、近代早期:

王權集中,國家統一(資本主義萌芽)專制王權國家1、中世紀:分裂割據(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與王權結盟,尋求統一擁戴國王專制王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革命3、啟蒙運動后:主權在民,自由平等(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國家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闡述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神權王權人權比較中世紀國家、專制王權國家與民族國家的差異中世紀國家專制王權國家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思想特點封君封臣、分裂割據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王權加強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君主專制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孤立、分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發展世界市場逐漸形成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世界市場進一步形成基督教控制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教權高于王權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增強王權加強民族認同與家國認同主權獨立

自大航海時代起,無論是政府間的往來還是民間的跨境貿易往來,以及對跨境流動的自然人的管理,都開始成為各國重點關注的領域。域。

1530年以后,歐洲進入所謂“宗教戰爭”時代,各國新興君主為廣開財源以宗教信仰為借口對土地和黃金等財富展開激烈爭奪。面對和平的喪失,法律思想家們對戰爭根源及其正義性展開討論,他們企圖創造一整套規范指導新興君主國之間關系。

一、近代國際法形成的原因:1、地理大發現使各國的聯系與交往增加;4、古羅馬自然法精神的歷史淵源。2、民族國家形成,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國家間利益紛爭加劇;3、人們希望通過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世界需要秩序,時代呼喚理性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二、國際法形成的過程1、奠定基礎:1625年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2、確立原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①原因:“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②標志: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③內容:主權原則;會議談判、契約精神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觀念奠定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標志國際法的初步形成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確立了國家主權與主權平等原則,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觀念。表現:17世紀時,臨時使者——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作用:為國際關系確立規則;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新途徑。①外交制度建立:②外交制度發展:1815年,維也納體系建立背景: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普奧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的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起新均勢體系。特征:大國協調,歐洲均勢。評價:

積極: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應用范圍擴大。

局限: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損害中小國家的利益;導致沖突禍患。3、范圍擴大:外交制度的建立與維也納體系維也納會議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國際法初步形成;但這個體系不具有全球性。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紀外交制度初步建立,歐洲國家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代表主權)。原因:過程:維也納體系下外交體制發展(1815年,維也納國際會議上統一了駐外交代表等級的劃分:大使、公使、代辦)民族國家的發展;國際法形成影響:積極:消極:確立國際關系規則,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開辟新途徑。實行雙重標準,導致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一戰。含義:主權國家通過對話與談判來解決國家間分歧特點:①以主權國家為主體,遵循國際法的準則;②確立了常駐外國使節制度;③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

④外交規范化、法制化。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該體系建立后,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并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周才方:《拿破侖戰爭與維也納體系的興衰》(結束了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最突出的內容就是運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權威,承認了一系列民族國家的獨立及其正統地位。由此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順應了工商時代的要求,是近代國際政治體系的開端。

——姚娜《淺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國際關系發展的重大貢獻》十月革命后一戰后二戰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1928年《非戰公約》,宣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并未真正得到實行。形成“雅爾塔體系”;成立聯合國,簽署《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國際法得到重建,“大國一致”原則,提高了國際法的執行力度。1946年,國際法院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國際法領域大大擴展,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成立,國際法遭遇破壞后又得到重建,但執行力有限。一、發展歷程:

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鞏固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秩序,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實質是一戰后對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戰勝國對戰敗國遺產的重新分贓。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非戰公約》的認識締約各方同意他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

——《非戰公約》積極作用:有利于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第一個提出廢棄戰爭的國際條約;為國際法中互不侵犯原則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成為二戰后審判法西斯戰犯的法律依據。消極作用:帝國主義持有各國持有保留條件,公約本身又未規定對違犯者的制裁辦法,它并不能防止戰爭。

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對國際法發展作用的異同比較項國際聯盟聯合國異原則成員特征作用同強調“全體一致”原則,不利于國際法的實施強調“大國一致”原則,有助于國際法的實施成員國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難以發揮國際法維護和平的作用更具普遍性,因此對國際法在更大范圍內實施具有更大作用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不利于國際法的發展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動國際法的發展都宣稱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國際法的發展都是政治性的國際組織,有助于國際法實施范圍的擴大都出現過大國強權政治的現象,干擾了國際法的實施二、評價國際法:

積極性: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局限性:一些大國肆意踐踏國際法,嚴重威脅世界和平。海牙國際法院美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世界衛生組織會標2022年2月俄烏爆發激烈沖突時期體系名稱背景內容局限17世紀19世紀20世紀一戰后二戰后民族國家初步形成;三十年戰爭拿破侖戰爭一戰;十月革命二戰;國際組織激增;經濟、科技發展帶來的新需求和新問題①國家領土、主權原則②國際法出現與原則(國際會議與談判解決國際爭端與集體制裁)③近代外交制度出現①大國協調、歐洲均勢(集體安全初創)②國際法向美亞擴展①國際聯盟(全體一致)②《非戰公約》①聯合國(大國一致、集體安全)②國際法領域大為擴展西方國家采用雙重標準,引發一戰。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未能實現和平安全。時有大國違約行為(威脅世界和平)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世界體系的演變晚清:①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公使常駐北京。

③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將《國際法原理》譯成中文,名為《萬國公法》。

1876年,郭嵩燾出使英國,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⑤1901年,《辛丑條約》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中國與國際法的“交往”1793年馬嘎爾尼使華事件,當時的中國是有皇朝無外交,堅守天下觀而無世界觀。民國:利用國際法收回國家主權

1927年中國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國民政府發起“改定新約運動”,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

③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簽字。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新中國:以中國智慧發展國際法治,以中國實力影響國際關系

①1954年,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97年和1999年,中國分別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

③2003-2007年,在北京舉行六輪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本課總結近代民族國家產生國際法的艱難發展國際法與外交制度——原因;表現;特征專制王權國家產生近代民族國家形成——背景;表現;特征;影響國際法的形成外交制度建立——原因;進程;作用奠定基礎:1625年,《戰爭與和平法》正式出現: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得到發展:1815年,維也納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背景;發展;評價——背景;發展;——背景;發展;評價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16世紀,英國自上而下地進行宗教改革,國王成為英國國教教會唯一的首腦。17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宣布實行宗教自由,強調英國國教教會的至尊地位。此舉旨在

A.促進信仰自由

B.鞏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