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_第1頁
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_第2頁
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_第3頁
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_第4頁
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航天器行業衛星設計與制造方案TOC\o"1-2"\h\u3105第1章引言 4287991.1航天器發展背景 450941.2衛星設計與制造的意義 436821.3國內外衛星技術現狀 411852第2章衛星總體設計 4102752.1設計原則與要求 5222212.1.1可靠性 5152172.1.2可維護性與擴展性 5112802.1.3經濟性 5279682.1.4環保與安全 5257212.2衛星系統架構 5129562.2.1衛星平臺 5164412.2.2有效載荷 5135702.2.3地面系統 5114492.3衛星功能指標 6303482.3.1軌道參數 6114232.3.2衛星壽命 672832.3.3衛星重量與體積 6288622.3.4穩定性與精度 6150322.3.5數據傳輸 6127132.3.6有效載荷功能 64590第3章衛星結構設計 658293.1結構布局設計 6308453.1.1設計原則 679523.1.2設計內容 6130143.2結構材料選擇 7248223.2.1選材原則 7231523.2.2常用材料 7250613.3結構分析與優化 7126793.3.1分析方法 729553.3.2優化設計 7291713.3.3設計驗證 713270第4章衛星熱控設計 7224134.1熱控系統概述 756844.2熱控材料與器件 8273984.2.1熱輻射器 8203974.2.2熱管 8307414.2.3加熱器 8155464.2.4隔熱材料 8128964.3熱控分析與仿真 8202494.3.1熱分析 8262724.3.2熱仿真 8253154.3.3熱試驗 916831第5章衛星動力學與控制 955535.1動力學模型 9179195.1.1引言 9306155.1.2衛星運動方程 916605.1.3動力學參數 9279585.1.4動力學模型驗證 9172755.2控制系統設計 949285.2.1引言 957305.2.2控制系統架構 9141045.2.3控制系統功能指標 946925.2.4控制系統設計方法 10218795.3姿態控制算法 1099205.3.1引言 10223325.3.2姿態控制策略 10152135.3.3姿態控制器設計 10178845.3.4姿態控制算法仿真與驗證 1031165第6章衛星電源系統 10153576.1電源系統概述 1054456.2太陽電池陣設計 10154296.2.1太陽電池陣選型 10138046.2.2太陽電池陣結構設計 11100976.2.3太陽電池陣熱控設計 11307616.3蓄電池與電源控制 1151486.3.1蓄電池選型 11235846.3.2蓄電池管理系統 1176616.3.3電源控制器設計 116806.3.4電源系統在軌管理 1112034第7章衛星通信與數傳系統 11203547.1通信系統設計 1276277.1.1通信系統概述 125847.1.2通信系統組成 1227447.1.3通信系統工作原理 1291847.1.4通信系統功能指標 1211307.2數傳系統設計 12216237.2.1數傳系統概述 12282247.2.2數傳系統組成 1298007.2.3數傳系統工作原理 12175277.2.4數傳系統功能指標 12214447.3通信與數傳抗干擾技術 12292477.3.1抗干擾技術概述 13214627.3.2抗干擾技術方法 13208437.3.3抗干擾技術應用 1395517.3.4抗干擾功能評估 1326790第8章衛星遙感與有效載荷 13130028.1遙感技術概述 13256858.2有效載荷設計 13313588.2.1傳感器設計 13265138.2.2數據采集與處理系統設計 13168618.2.3數據傳輸系統設計 14322188.2.4電源系統設計 1468988.3遙感數據處理與分析 14316008.3.1數據預處理 14291428.3.2特征提取與分類 14188108.3.3模型反演與應用 14191308.3.4數據融合與同化 1417508第9章衛星地面測試與驗證 14238969.1地面測試概述 14179419.2環境適應性測試 15247749.2.1溫度測試 157489.2.2濕度測試 15130549.2.3振動和沖擊測試 15224459.2.4輻射測試 1586069.3衛星功能測試與驗證 15224649.3.1電功能測試 1514509.3.2結構功能測試 1598379.3.3熱功能測試 15128849.3.4軌道功能測試 1615101第10章衛星制造與發射 163048910.1制造工藝與流程 162839410.1.1總體制造策略 161426210.1.2設計與制造協同 162829110.1.3衛星結構與組件制造 162885910.1.4電子設備與載荷裝配 161015410.1.5系統集成與測試 163015310.1.6制造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162857110.2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 162425810.2.1質量管理體系建立 16816310.2.2材料與零部件質量控制 1688310.2.3制造過程質量控制 161123010.2.4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 16856910.2.5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 163162010.3發射與在軌交付 162623210.3.1發射準備與運輸 163208210.3.2發射場操作與管理 161045610.3.3在軌測試與驗證 161240910.3.4在軌交付與售后服務 161117610.3.5發射與在軌交付過程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6第1章引言1.1航天器發展背景自20世紀50年代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航天器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從最初的衛星發射,到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再到火星及其他行星任務,航天器已成為人類摸索宇宙、拓展空間活動的重要工具。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需求,航天器產業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一系列航天器項目相繼立項并取得顯著成果。1.2衛星設計與制造的意義衛星作為航天器的一種,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通信、導航、遙感、科學實驗等。衛星設計與制造是航天器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衛星的功能、可靠性和成本。高效、先進的衛星設計與制造技術不僅有助于提高衛星的功能,降低發射成本,還能推動航天器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樹立地位。1.3國內外衛星技術現狀國內外在衛星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國外方面,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等國家和地區在衛星設計與制造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其衛星技術不斷突破,實現了多種類型的衛星應用。例如,美國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歐洲航天局的伽利略導航衛星等。國內方面,我國衛星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在通信衛星領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在導航衛星領域,完成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全球組網;在遙感衛星領域,高分系列衛星為我國地球觀測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我國還成功發射了嫦娥月球探測衛星、天問火星探測衛星等,標志著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衛星設計與制造仍有一定差距,需要繼續加大研發力度,提高衛星功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以適應未來航天器產業發展的需求。第2章衛星總體設計2.1設計原則與要求在設計航天器行業衛星時,需遵循以下原則與要求,保證衛星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高效性。2.1.1可靠性(1)采用成熟的技術和組件,保證衛星在軌運行期間的可靠性;(2)進行充分的地面試驗和驗證,保證衛星在發射前達到設計指標;(3)提高衛星的冗余設計,降低單點故障風險。2.1.2可維護性與擴展性(1)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衛星的維修、更換和升級;(2)考慮衛星在未來任務中的擴展性,預留相應的接口和資源。2.1.3經濟性(1)在滿足衛星功能指標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2)優化衛星生產、測試和發射流程,提高生產效率。2.1.4環保與安全(1)符合國家和國際環保法規,減少衛星在生產和運行過程中的環境污染;(2)保證衛星在故障或退役時,不對空間環境和地面設施造成損害。2.2衛星系統架構衛星系統架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2.2.1衛星平臺(1)結構系統:承擔衛星的主體結構,為各個子系統提供安裝和支撐;(2)熱控系統:保證衛星在軌道運行過程中,各設備處于正常工作溫度范圍內;(3)電源系統:為衛星提供穩定的電能,保證衛星正常運行;(4)控制系統:保證衛星在軌姿態穩定,滿足任務需求。2.2.2有效載荷根據航天器行業需求,搭載相應的有效載荷,如遙感器、通信設備等。2.2.3地面系統(1)地面控制中心:負責衛星的日常管理和任務調度;(2)地面測控站:實現對衛星的跟蹤、測量和控制;(3)數據處理與分析中心:對衛星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2.3衛星功能指標2.3.1軌道參數(1)軌道類型:根據任務需求,選擇合適的軌道類型;(2)軌道高度:滿足衛星任務需求和降低發射成本;(3)軌道傾角:保證衛星覆蓋區域和地面接收站的通信需求。2.3.2衛星壽命滿足航天器行業衛星任務需求,保證衛星在軌運行壽命。2.3.3衛星重量與體積根據發射器和任務需求,合理控制衛星的重量和體積。2.3.4穩定性與精度(1)姿態穩定精度:保證衛星姿態穩定,滿足任務需求;(2)軌道控制精度:保證衛星在軌運行過程中,滿足任務需求。2.3.5數據傳輸(1)數據傳輸速率:滿足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通信需求;(2)數據存儲容量:保證衛星采集數據的存儲和傳輸。2.3.6有效載荷功能根據航天器行業衛星任務需求,保證有效載荷的功能指標。第3章衛星結構設計3.1結構布局設計3.1.1設計原則衛星結構布局設計應遵循模塊化、輕量化、高強度及良好的空間適應性原則。在保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力求提高結構效率,降低結構質量。3.1.2設計內容(1)整體布局:根據衛星任務需求,確定衛星的形狀、大小及各部分的相對位置關系。(2)內部布局:合理規劃衛星內部空間,安排設備、儀器、電纜等布局,保證衛星內部空間利用率高,便于安裝、調試與維護。(3)接口設計:充分考慮衛星與運載火箭、地面設備、外部設備等接口的兼容性,保證衛星在各種工況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3.2結構材料選擇3.2.1選材原則衛星結構材料選擇應考慮以下原則:輕質高強、耐腐蝕、抗輻射、良好的熱穩定性及工藝性。3.2.2常用材料(1)鋁合金:具有良好的強度、剛度和低密度,廣泛應用于衛星結構制造。(2)鈦合金:具有高強度、低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蝕性,適用于承力結構件。(3)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高強度、高模量、低密度和良好的抗輻射功能,可用于制造衛星的承力結構、天線等部件。(4)其他材料:如鎂合金、不銹鋼等,可根據具體需求選用。3.3結構分析與優化3.3.1分析方法(1)有限元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對衛星結構進行強度、剛度、穩定性等方面的分析,保證結構在各種工況下的可靠性。(2)動態分析:研究衛星結構的固有頻率、阻尼特性等,避免結構共振,提高衛星在發射、在軌運行等過程中的穩定性。3.3.2優化設計(1)尺寸優化:在保證結構功能的前提下,對結構尺寸進行優化,降低結構質量。(2)形狀優化:通過調整結構形狀,提高結構功能,降低質量。(3)拓撲優化:在滿足結構功能和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尋求最佳的材料分布,實現結構輕量化。3.3.3設計驗證通過對衛星結構進行試驗驗證,包括力學環境試驗、熱環境試驗等,保證結構設計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在試驗基礎上,對結構設計進行迭代優化,直至滿足任務需求。第4章衛星熱控設計4.1熱控系統概述衛星熱控系統是保證衛星在軌道運行過程中,內部設備溫度穩定、可靠工作的關鍵系統。本章主要介紹衛星熱控系統的設計與實施方案。熱控系統主要包括熱輻射器、熱管、加熱器、隔熱材料等組成部分,通過這些部分的協同作用,實現對衛星內部溫度環境的精確控制。4.2熱控材料與器件4.2.1熱輻射器熱輻射器是衛星熱控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主要用于衛星內部熱量的排放。熱輻射器材料需具有高發射率、輕質、高強度等特點。常用的熱輻射器材料有鈹銅、不銹鋼等。4.2.2熱管熱管是一種利用工作液體在毛細管內循環流動,實現熱量傳遞的器件。熱管具有高熱導率、抗熱沖擊、長壽命等特點,適用于衛星熱控系統中局部熱點的散熱。熱管材料主要包括銅、鋁、不銹鋼等。4.2.3加熱器加熱器主要用于補償衛星在軌道運行過程中因外界環境溫度變化導致的內部設備溫度下降。加熱器材料需具有高熱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常用的加熱器材料有鎳鉻合金、鉑電阻等。4.2.4隔熱材料隔熱材料在衛星熱控系統中起到隔離內外部熱量交換的作用,保證衛星內部設備溫度穩定。常用的隔熱材料有氣凝膠、泡沫材料等。4.3熱控分析與仿真4.3.1熱分析熱分析是衛星熱控設計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熱平衡分析、熱傳導分析和熱輻射分析。通過對衛星在不同工況下的熱分析,評估熱控系統的功能,保證衛星內部設備溫度在允許范圍內。4.3.2熱仿真熱仿真采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衛星熱控系統進行虛擬實驗。熱仿真可以預測衛星在不同工況下的溫度分布,為熱控系統的設計與優化提供依據。常用的熱仿真軟件有ANSYS、FLUENT等。4.3.3熱試驗熱試驗是驗證衛星熱控系統功能的關鍵環節。通過模擬衛星在軌道上的溫度環境,對熱控系統進行實際測試,檢驗熱控系統的設計與制造是否符合要求。本章對衛星熱控設計進行了詳細闡述,包括熱控系統概述、熱控材料與器件以及熱控分析與仿真。通過這些內容,為航天器行業衛星熱控設計與制造提供參考。第5章衛星動力學與控制5.1動力學模型5.1.1引言衛星動力學是研究衛星在空間環境中運動規律的科學。為了保證衛星設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準確的動力學模型。本節將介紹適用于航天器行業衛星的動力學模型。5.1.2衛星運動方程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建立衛星的質心運動方程和繞質心轉動方程。考慮地球引力、空氣阻力、太陽輻射壓力等非球形引力攝動以及姿態控制力矩等因素。5.1.3動力學參數詳細闡述衛星動力學模型中所涉及的參數,包括質量、慣量矩陣、引力場模型、空氣阻力系數、太陽輻射壓力系數等。5.1.4動力學模型驗證通過數值仿真和實驗驗證所建立動力學模型的準確性,保證模型在工程應用中的可靠性。5.2控制系統設計5.2.1引言衛星控制系統設計是保證衛星在軌運行穩定性的關鍵。本節將介紹一種適用于航天器行業衛星的控制系統設計方法。5.2.2控制系統架構闡述控制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姿態敏感器、控制器、執行機構等,并介紹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5.2.3控制系統功能指標根據衛星任務需求,提出控制系統的功能指標,如穩定性、快速性、準確性等。5.2.4控制系統設計方法介紹控制系統設計方法,包括PID控制、自適應控制、魯棒控制等,并分析各種方法的優缺點。5.3姿態控制算法5.3.1引言衛星姿態控制是保證衛星在軌正常運行的關鍵技術。本節將介紹一種適用于航天器行業衛星的姿態控制算法。5.3.2姿態控制策略根據衛星任務需求,設計姿態控制策略,包括姿態穩定、姿態機動和姿態捕獲等。5.3.3姿態控制器設計詳細介紹姿態控制器的設計方法,包括控制律推導、參數調整和控制器功能分析。5.3.4姿態控制算法仿真與驗證通過數值仿真和實驗驗證所設計姿態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穩定性,保證其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可靠性。第6章衛星電源系統6.1電源系統概述衛星電源系統是航天器關鍵系統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衛星提供穩定、可靠的電能,保證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行。電源系統通常包括太陽電池陣、蓄電池、電源控制器等組成部分。本章將對衛星電源系統的設計及制造方案進行詳細闡述。6.2太陽電池陣設計6.2.1太陽電池陣選型根據衛星任務需求及軌道特性,選擇高效率、輕質化、抗輻射的太陽電池作為衛星電源。本方案選用砷化鎵(GaAs)太陽電池,其具有較高的轉換效率和良好的抗輻射功能。6.2.2太陽電池陣結構設計太陽電池陣采用折疊式設計,以適應衛星發射過程中對體積的限制。電池陣由多個電池板組成,每個電池板包含若干個太陽電池片。電池板之間通過鉸鏈連接,便于展開和折疊。6.2.3太陽電池陣熱控設計為保證太陽電池陣在軌運行過程中的溫度穩定,采用主動熱控和被動熱控相結合的設計。主動熱控采用散熱器、熱泵等設備,被動熱控采用涂層、熱隔離等措施。6.3蓄電池與電源控制6.3.1蓄電池選型本方案選用鋰離子蓄電池作為衛星電源的儲能設備。鋰離子蓄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長壽命、輕質化等優點,適用于衛星長期在軌運行的需求。6.3.2蓄電池管理系統蓄電池管理系統(BMS)負責監測蓄電池的充放電狀態、溫度、電壓等參數,并進行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證蓄電池安全可靠地運行。BMS主要包括數據采集、狀態估計、故障診斷和保護等功能。6.3.3電源控制器設計電源控制器(PCU)負責對太陽電池陣、蓄電池、負載等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電能的高效轉換和分配。其主要功能包括: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蓄電池充放電控制、負載開關控制等。6.3.4電源系統在軌管理衛星在軌運行過程中,電源系統需要根據光照條件、負載需求等變化進行實時調整。通過電源控制器實現以下功能:1)光照期,太陽電池陣為負載供電,并對蓄電池進行充電;2)陰影期,蓄電池為負載供電;3)衛星姿態調整時,保證電源系統穩定運行。本章對衛星電源系統的設計及制造方案進行了詳細闡述,包括太陽電池陣、蓄電池、電源控制器等關鍵部分。通過合理選型、優化設計,保證了衛星電源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第7章衛星通信與數傳系統7.1通信系統設計7.1.1通信系統概述衛星通信系統作為航天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需滿足高速、高效、可靠的數據傳輸需求。本章首先對通信系統的基本構成、工作原理及功能指標進行概述。7.1.2通信系統組成本節詳細介紹衛星通信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天線、發射機、接收機、調制解調器、信道編碼器、功率放大器等,并對各部分的功能和功能要求進行闡述。7.1.3通信系統工作原理本節闡述衛星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包括信號的發射、傳輸、接收及解調等過程,并分析影響通信功能的各種因素。7.1.4通信系統功能指標本節介紹衛星通信系統的功能指標,如通信速率、誤碼率、傳輸帶寬、功率利用率等,為后續系統設計提供參考。7.2數傳系統設計7.2.1數傳系統概述數傳系統主要負責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數據傳輸。本節對數傳系統的基本構成、工作原理及功能要求進行概述。7.2.2數傳系統組成本節詳細介紹數傳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數據處理器、編碼器、調制器、功率放大器、天線等,并對各部分的功能和功能要求進行闡述。7.2.3數傳系統工作原理本節闡述數傳系統的工作原理,包括數據的編碼、調制、傳輸、解調及解碼等過程,并分析影響數傳功能的各種因素。7.2.4數傳系統功能指標本節介紹數傳系統的功能指標,如數據傳輸速率、誤碼率、傳輸距離、功率利用率等,為后續系統設計提供參考。7.3通信與數傳抗干擾技術7.3.1抗干擾技術概述本節對通信與數傳系統面臨的干擾類型、干擾來源及抗干擾技術的原理進行概述。7.3.2抗干擾技術方法本節介紹常用的抗干擾技術方法,包括頻率跳變、時間跳變、功率控制、編碼技術等,并分析各種方法的優缺點。7.3.3抗干擾技術應用本節結合實際衛星通信與數傳系統,探討抗干擾技術的應用,包括系統設計、設備選型及策略制定等方面。7.3.4抗干擾功能評估本節提出抗干擾功能評估方法,對通信與數傳系統的抗干擾功能進行量化分析,為優化系統設計提供依據。第8章衛星遙感與有效載荷8.1遙感技術概述遙感技術是指在不接觸被測物體的情況下,通過接收和處理來自地球表面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獲取有關地球表面及其大氣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信息的技術。衛星遙感具有覆蓋范圍廣、獲取信息快、周期性強、受地域限制小等特點,已成為航天器行業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本節主要介紹遙感技術的基本原理、傳感器類型及其在衛星應用中的發展現狀。8.2有效載荷設計有效載荷是衛星遙感系統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傳感器、數據采集系統、數據傳輸系統、電源系統等。有效載荷設計需考慮衛星任務需求、遙感技術指標、系統兼容性等因素。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述有效載荷設計:8.2.1傳感器設計傳感器是有效載荷的關鍵部分,其功能直接影響到遙感數據的準確性。傳感器設計包括選擇合適的探測波段、光學系統設計、探測器選型等。8.2.2數據采集與處理系統設計數據采集與處理系統負責對傳感器獲取的原始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和壓縮,以滿足數據傳輸和存儲的需求。設計時需考慮數據采樣率、量化精度、壓縮算法等因素。8.2.3數據傳輸系統設計數據傳輸系統負責將遙感數據從衛星發送到地面接收站。設計時需考慮傳輸速率、誤碼率、傳輸距離、抗干擾能力等因素。8.2.4電源系統設計電源系統為有效載荷提供穩定、可靠的電源。設計時需考慮電源類型、電源容量、電源分配和電源管理等因素。8.3遙感數據處理與分析遙感數據處理與分析是對獲取的遙感數據進行解譯、提取和應用的過程。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遙感數據處理與分析:8.3.1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主要包括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圖像增強等,目的是消除遙感數據中的系統誤差和噪聲,提高數據質量。8.3.2特征提取與分類特征提取與分類是遙感數據分析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光譜特征、紋理特征、結構特征等提取,以及基于不同算法的分類。8.3.3模型反演與應用模型反演是利用遙感數據反演出地表參數的過程。根據應用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型和算法進行反演,并在實際應用中進行驗證和優化。8.3.4數據融合與同化數據融合與同化是將不同時間、不同傳感器獲取的遙感數據進行整合,以提高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精度。這對于遙感數據在行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第9章衛星地面測試與驗證9.1地面測試概述衛星地面測試是保證衛星在發射前滿足設計要求與功能標準的關鍵環節。本章將詳細闡述衛星地面測試的各個方面,包括環境適應性測試和衛星功能測試與驗證。地面測試旨在模擬空間環境,檢驗衛星在極端條件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衛星成功發射和長期在軌運行提供保障。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