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鼻咽癌的CT診斷課件_第1頁
【頭頸】鼻咽癌的CT診斷課件_第2頁
【頭頸】鼻咽癌的CT診斷課件_第3頁
【頭頸】鼻咽癌的CT診斷課件_第4頁
【頭頸】鼻咽癌的CT診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鼻咽癌CT診斷

(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

-------著重探討周圍間隙的改變中山腫瘤醫院統計,占全部頭頸部惡性腫瘤的78.29%,患病率39.84/10萬人;早期癥狀不明顯;典型臨床表現:耳鳴、聽力下降、回吸痰帶血、頭痛、頸部腫塊、鼻衄。多數病人以頸部腫塊為就診癥狀。病理分型:結節型(41.4%);菜花型(17.5%);粘膜下型(15.1%);浸潤型(12.7%);潰瘍型(2%);形態不明型(11.3%)。CT掃描方法範圍:向上達顱底,向下達硬齶水準;層厚1.5mm,層距5mm,矩陣512x512;增強掃描:造影劑60ml。正常解剖頸深筋膜分為頸筋膜淺層、氣管前層(頰咽筋膜)、椎前層,包繞頭頸部深層組織,形成實際存在或潛在的間隙。Harnsberger將其主要分為PPS、PMS、MS、CS、PS、RPS、PSS、PCS等間隙。1.咽旁間隙(parapharyngealspace,PPS)

連接顱底和下頜下間隙之間,主要由脂肪、咽升及上頜動脈、咽靜脈叢、三叉神經下頜支組成。前外側為沿翼內肌走行的頸深筋膜淺層,外側為頸深筋膜淺層包繞而成的腮腺間隙內側,內側界為頰咽筋膜,後界為頸動脈鞘。PPSPPS2.咽粘膜間隙(pharyngealmucosalspace,PMS)

頰咽筋膜下方包繞咽上、中縮肌,靠近氣道一側稱咽粘膜間隙。其內包含咽淋巴環(Waldeyer’s環),咽上、中縮肌,咽鼓管咽肌,齶帆提肌和咽鼓管咽口。PMSPMS咬肌間隙(masticatorspace,MS)

頸深筋膜自下頜骨處分為深淺兩層,深層沿翼內肌上行至顱底,淺層沿咬肌表面至顴弓下緣,兩層之間形成咬肌間隙。包含翼內肌、翼外肌、咬肌、顳肌、、下頜骨體、下頜支。MSMS4.頸血管間隙(Carotidspace,CS)

由頸動脈鞘包繞頸內動脈、頸內靜脈、IX到XII對顱神經、交感神經及頸深淋巴結鏈。5.腮腺間隙(parotidspace,PS)由頸深筋膜淺層包繞腮腺而成。主要包含腮腺、面神經、下頜後靜脈、頸外-上頜內動脈及腮腺內淋巴結。6.咽後間隙及椎前間隙(RPS/PVS)頰咽筋膜與頸深筋膜椎前層之間潛在間隙為RPS;椎前筋膜包繞頭長肌,頸長肌及椎動脈為PVS。7.頸後間隙(posteriorcervicalspace,PCS)椎前層與淺層之間,前方與PS,CS相鄰,內側為PVS,外側為胸鎖乳突肌,其內主要為頸深淋巴結。NPC治療前CT表現粘膜下型可以表現正常;咽隱窩與咽鼓管咽口改變:咽隱窩變淺或消失,咽鼓管咽口閉塞;咽旁間隙改變:縮小或閉塞;頸血管間隙改變:脂肪消失,與病灶直接相連;頸後間隙:結節狀軟組織影,一個或多個,等密度,類圓形,增強後環狀強化;咽後及椎前間隙:脂肪及咽縫消失,椎前軟組織腫脹,亦可出現腫大的咽後外側淋巴結;咬肌間隙:病灶直接蔓延,累計翼內肌,周圍脂肪影消失,肌肉腫脹;腮腺間隙:腮腺內軟組織影,密度均勻;顱內侵犯:向上累及同側海綿竇,增強後病灶強化,與原發病灶相連;副鼻竇受侵:骨質吸收破壞,竇腔內軟組織影,多累計蝶竇、上頜竇;骨質破壞:斜坡、巖尖、蝶骨體、翼板、卵圓孔、棘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