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三9月質量檢測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陶寺遺址中發掘出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它以觀測臺為圓心,由西向東方向呈扇狀排列著13根土柱,陶寺先民利用兩根土柱之間的縫隙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并依據觀測到的太陽光影推測出一年中的十二個節氣。這反映出()A.社會階層的分化B.天人合一觀念的萌芽C.原始農業的發展D.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2.秦漢鄉村治理體系中,鄉嗇夫雖為“斗食之吏”,但管理著徭役攤派、賦稅征收、監督戶口等大權,掌握著鄉民的命脈,有些地方甚至流傳著“人但聞嗇夫,不知郡縣”的民諺。這表明秦漢鄉村治理()A.削弱了地方宗族豪強勢力B.凸顯儒家價值取向C.割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帶有一定自治色彩3.九錫是古代天子賞賜給有殊勛臣子的九種禮器。曹魏、兩晉及南朝時期,權臣脅迫皇帝賜予九錫或自加九錫,后世稱“禪讓九錫”。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后,統治者恢復漢代九錫褒贈勛臣的原始功能,在勛臣死后追贈九錫。北魏孝文帝這一舉措意在()A.加速漢化進程B.恢復漢代禮制C.確立皇權權威D.推進社會教化4.唐朝時期,邊疆游牧民族善于蓄養、駕馭駱駝者大量涌現,他們牽引駱駝的形象被藝術加工為多種形態的唐三彩。《唐六典》里詳細記載了從中央到地方管理駱駝的各級機構、官吏、飼養方式和用途。駱駝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唐朝()A.畜牧業的發達B.絲路貿易的繁榮C.物種的大交換D.交通運輸的落后5.下圖是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糧食稅收分布情況(單位:石)。這一現象導致了()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B.行省制度的推廣C.大運河的重新開通D.稅收制度的簡化6.1757年,清軍在進軍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際,乾隆就開始組織編纂《西域圖志》,調遣專家和傳教士統計新疆戶口、土地、測量新疆輿圖,并親自指導、督促、審核,最終于1762年編纂成《西域圖志》。據此可知,《西域圖志》的編纂()A.彰顯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B.反映了清代國家主權觀念興起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D.體現了因地制宜處理民族事務7.同治六年(1867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巡撫,“慮士子習制舉業不務實學”,在濟南創辦尚志書院,“令各府州縣儒學延送敦品窮經之士講習其中,此外,習天文、地輿、算術與夫通百家言者,亦與焉”。由此可見,尚志書院()A.動搖了科舉制的基礎B.革新了辦學理念C.體現了實業救國色彩D.開啟了教育改革8.及至20世紀初年,各省紳商士庶紛紛言政謀政,竟蔚然成風:“遇有內外政事,輒借口立憲,相率干預,一唱百和,肆意簧鼓,以訛傳訛,浸尋日久。”這一現象()A.反映了政府主導地位的弱化B.加速了國家法治化進程C.體現了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實現9.下圖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廣告。作為史料,它可以用來說明近代上海()A.科學觀念的普及B.中西文化的融合C.殖民程度的加深D.城市文明的進步10.1944年底,日本華北方面軍占領的400多個縣中,被認為治安良好的只有7個縣;幾乎沒有配備軍隊、任由共產黨活動的有139個縣;其余295個縣則是中間地區,日軍主要集中在以縣城為中心的若干鄉村,而民心大多傾向于共產黨一方。這表明()A.抗戰進入相持階段B.敵后戰場已成為抗戰主戰場C.日軍的控制力下降D.土地改革激發民眾抗戰熱情11.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明確提出恢復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小規模家庭副業,并恢復農村集市。這一舉措旨在()A.調整國民經濟B.加快人民公社的步伐C.優化產業布局D.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12.《漢謨拉比法典》規定,一個奴隸的價格大約為二十舍克勒銀子,相當于一頭牛的價格。如果傷害了奴隸的眼睛,要以該奴隸的一半身價償還原主,若傷害一頭牛的眼睛,也需以這頭牛的一半價償還原主。由此可推知,《漢謨拉比法典》()A.具有靈活務實的特征B.司法程序較為嚴密C.保留同態復仇的傳統D.帶有階級歧視傾向13.下表是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措施。據此可知,大化改新()措施內容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設置關塞、防人(戍邊軍)及驛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記賬(賦稅簿帳),施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A.加重了農民經濟負擔B.確立了幕府政治統治C.推動了國家治理進步D.打破了閉關鎖國局面14.迪耶普是法國北部的一處天然良港,也是法國重要的航海圖制作中心,并在16世紀形成了“迪耶普制圖學派”。他們所繪地圖大都對太平洋地區進行留白或描繪不詳,而對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詳細描繪,甚至將北大西洋直接稱為“法蘭西海”。這體現了法國()A.擁有高超的繪圖水平B.與葡萄牙矛盾加劇C.對世界地理了解不夠D.在美洲拓殖的野心15.“門羅主義要求歐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擴展影響力或對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似乎構成了一種開明的、反(歐洲)帝國主義的美國方案,但它并不涉及美國將會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問題。”該觀點意在強調門羅主義()A.加劇了西方世界的分裂B.包含潛在的干涉主義元素C.擴大了美國的國際市場D.實現了美國對拉美的控制16.1999年,法國學者R·舍普在《技術帝國》中說:“圖像技術帶來的首先是直接性占統治地位,換句話說就是拒絕抽象和中介。重要的被關注的是具體和圖像,而從這個充斥著圖像的世界上消失的是想象。關上電腦、電視、手機,一切又都消失在遠方。”該學者認為技術進步()A.帶來了信息安全風險B.便利了世界人文交流C.改變各地人們的生活D.有鮮明的正反兩面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北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抗擊匈奴和開疆拓土的戰爭。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軍隊戍守邊疆以及新的軍事行動的需要,中原地區的水利傳到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由于水利和農耕的展開,河西走廊地區以及隨后的西域地區都已經播下中原農業文明的種子,中原的農業文明成為融合當地各民族、“變夷為夏”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在河西走廊還是西域,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棄游牧轉而學習中原的農耕,因此中原水利支撐的農耕文明也成為這些地區和中華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紐帶。——摘編自鄭曉云《漢代中原水利的西傳與民族融合》材料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宋代政府對農田水利事業高度重視,修建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工程。平原地區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和實行淤灌實踐;江南地區側重于圩田水利的整體性治理;東南沿海大力發展拒咸蓄淡工程和修筑海塘;丘陵山地多筑塘堰引灌。宋政府把水利管理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并有司農寺管理地方的農田水利,還設置了獨立的稽查系統行使對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稽查功能。王安石變法期間頒布《農田水利約束》,對各地興修農田水利的組織審批方式、經費籌集、責任和權利分擔等,都做了具體規定。宋代的農田水利工程在數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促進了農業經濟社會的發展。——摘編自孫金玲《宋代的農田水利事業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中原水利西傳的原因并簡析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農田水利建設的特點。(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晚清國家翻譯能力(節選)時間事件1840年前后清廷因缺少合格譯員,外交談判全權委托傳教士,受制于西方列強1862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畿、通商口岸及邊疆等涉外事務頻繁地區陸續開辦外語學堂1864年翻譯《萬國公法》等國際政法著作,提升外交法治觀1874年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組織師生翻譯、刊行了各類西學書籍1876年清廷任命同文館出身的汪鳳藻為駐日公使;清政府開始在英、美、法、德、日、俄等國設立領事館1878年曾紀澤出使英國,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建議1881年光緒七年,總理衙門奉諭設立官書局1896年湖北自強學堂增設翻譯處;總理衙門奉諭設立官書局———摘編自夏軍、吳赟《晚清外交話語轉型視域下的國家翻譯能力建構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圍繞“晚清外交”,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上海地下黨組織的努力下,部分或服務于本國利益、或心懷正義的外籍媒體人士主動投入到中國抗戰事業之中,成為中共開展國際宣傳的特殊“喉舌”。當《論持久戰》系列演說正式發表后,《密勒氏評論報》于1938年9月24日最先刊載《論持久戰》節譯稿。此外,美國另一主要在華媒體《大陸報》也于1938年11月23日發表文章,簡要介紹了《論持久戰》對戰爭階段的預判:“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對日本來說,這是侵略,這將是一段艱難的斗爭時期,日本將在此期間尋求維持自己的戰線,最后,它將崩潰并退出中國。對中國來說,這將意味著:首先,自衛;其次,努力維持自己的防御;最后,發動反攻。”除外國記者的商業需要外,一批滿懷報國理想、堅持以文抗戰的年輕學生也曾打著“洋商”報刊的旗號宣傳抗日活動,進一步擴大《論持久戰》在滬英語界的輿論影響力。——摘編自李濤、張皓博《抗戰時期〈論持久戰〉英文譯本傳播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抗戰時期《論持久戰》英文譯本在上海的傳播。(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羅斯在談到平民階層的識字率時說:“作為一個階級的織布工,長期以來一直是傳奇的讀者,1580年至1700年間,英格蘭農村約有一半的織工識字。在倫敦和米德爾塞克斯,這個比例可能是三分之二”。羅斯列舉了眾多織工閱讀的例子,他們將書放在織布機上,一邊織布一邊看書。盡管是私人性閱讀,但文化水平的提高,為他們閱讀與解釋《圣經》提供了可能。羅斯在談到平民階層的閱讀時說:“工匠們很快就針對神學指南的各個方面展開了辯論。論戰由考文垂的正統新教織布工卡萊斯、分離主義者哈特和倫敦襪工霍加德圍繞天主教的內容展開”。羅斯接著指出:“個人主義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這些工匠辯論者的出現,可能表明了平民階層個人意識的覺醒”。——摘編自肖四新《英國平民階層閱讀公眾的形成》材料二18世紀以來的“工業啟蒙運動”讓英國成為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國度,這一時期上流社會文化逐漸向社會下層傳播,使貴族精神和紳士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也引發了社會下層的努力奮斗和仿效之風。18世紀,社會各階層對各類型圖書的閱讀需求劇增,圖書貿易迅速擴張,這對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報紙、期刊、圖書業的發展和興旺,18世紀30年代晚期出現圖書俱樂部和收費圖書館(向外租借圖書),18世紀末出現報紙閱覽室,而最受人們歡迎的還是咖啡館,它成為公眾免費閱讀各類新聞報紙、了解和談論國家大事的重要場所。從18世紀公眾閱讀消費的初步興起,到19世紀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英國真正邁向了大眾文化閱讀消費時代。——摘編自曹瑞臣《18世紀英國公眾閱讀消費的興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宗教生活與平民階層閱讀的關系。(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英國公眾閱讀消費興起的影響。(8分)
2025屆高三9月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12345678答案CDCBCABA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DCADCDB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陶寺觀象臺可以觀測一年中的十二個節氣,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源頭,這可以指導當時的農業生產,故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社會階層分化,排除A項;觀象臺只是觀測天象,不能體現天人合一觀念,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陶寺遺址確實出現了早期國家形態,但僅根據材料中的觀象臺這一點無法得出,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漢時期鄉嗇夫主管一鄉稅收、戶口等各項事宜,權力較大,自主性強,郡縣較少干預,所以出現“人但聞嗇夫,不知郡縣”的現象,可見當時的鄉村治理帶有一定的自治色彩,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鄉嗇夫對地方宗族勢力的影響,也沒有凸顯儒家價值觀念,排除A、B兩項;鄉村治理雖有一定自治性,但這是在中央集中管轄下的自治,并沒有脫離中央權力的制約,排除C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九錫本是天子賞賜臣子的禮器,用來褒贈勛臣,但在曹魏、兩晉及南朝時期,權臣逼迫皇帝賞賜九錫或自加九錫,這表明皇權衰微,孝文帝時期重新確立了在勛臣死后追贈九錫的做法,顯露出皇權逐步擺脫貴族的控制而確立自身獨立的權威的趨勢,所以其本意在于確立皇帝權威,故C項正確。加速漢化、恢復漢代禮制以及推進社會教化都不是恢復漢代九錫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A、B、D三項。4.【答案】B【解析】唐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的聯系增多,這種聯系的主要載體是駱駝,所以駱駝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熟悉和重視,故出現了唐三彩中的駱駝形象和專門管理駱駝的各級機構,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答案】C【解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至正十七年各地糧食稅收嚴重不均衡,南方地區明顯高于北方,尤其是江浙一地占據全天下糧食稅收的三分之一還多,結合所學,為了解決大都的糧食問題,元世祖下令將隋唐運河截彎取直,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方便了糧食北運,故C項正確。圖表所示內容是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現,而不是其原因,排除A項;行省制度在元朝統一之前就已開始推行,排除B項;材料與稅收制度簡化無關,排除D項。6.【答案】A【解析】《西域圖志》的編纂是在平叛西北的背景下開始的,由乾隆諭令中央政府組織編纂而成,體現了清朝的國家意志,彰顯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故A項正確。清代沒有興起國家主權觀念,排除B項;乾隆在平定叛亂、收復新疆的情況下編纂《西域圖志》,維護了國家統一,而非好大喜功,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因地制宜處理民族事務,排除D項。7.【答案】B【解析】丁寶楨創建尚志書院,既教授傳統經史子集,又學習天文、算數等西方學科,這與傳統的書院教育有所區別,可見其革新了辦學理念,已在培養實用人才,故B項正確。尚志書院并非放棄了傳統學習內容,仍需要通過科舉選官,所以不會動搖科舉制的基礎,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想出現于19世紀末,排除C項;尚志書院是當時洋務派教育改革的一個表現,不能說“開啟了”,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20世紀初,國內紳商士庶言政謀政蔚然成風,但是他們并沒有自己的立場,只是隨聲附和,吹噓蠱惑,以訛傳訛,這種集體性的政治參與方式雖然能增強社會對政策的影響力,但同時也反映了政府主導地位的弱化,故A項正確。紳商士庶言政謀政,與法制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排除C項;紳商士庶言政謀政本屬好事,但他們“一唱百和,肆意簧鼓,以訛傳訛”,導致社會風氣敗壞,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圍,排除D項。9.【答案】D【解析】圖中廣告內容包括防范霍亂、滅除蚊子和種植牛痘預防天花,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公共衛生意識提高的表現,說明當時上海的城市生活更加文明,故D項正確。僅從上海街頭廣告無法得出科學觀念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圖片不能體現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B項;圖片與殖民無關,排除C項。10.【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日軍在華北地區占領400余縣,但并不能實行有效控制,絕大部分都已被共產黨控制,可見當時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控制力下降,故C項正確。1938年武漢會戰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排除A項;進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戰場,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960年”以及“恢復自留地”“恢復農村集市”等措施可知,這一指示是為了調整國民經濟以應對當時嚴重的經濟困難,鼓勵農民發展副業,參與市場,故A項正確。B、C、D三項均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12.【答案】D【解析】題干中將“奴隸”與“牛”同等看待的原則體現了“階級歧視”,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靈活務實,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司法程序,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同態復仇”思想,排除C項。1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大化改新對土地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稅收制度都進行了改革,推動了國家治理進步,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轉型,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看出農民經濟負擔加重,排除A項;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排除B項;19世紀佩里叩關打破了日本的閉關鎖國局面,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迪耶普制圖學派在地圖中重點描繪北美洲和巴西,將北大西洋稱為“法蘭西海”,這些都包含著法國在美洲的殖民野心,故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法國地圖的繪制體現了法國在美洲拓殖的野心,但是否與葡萄牙矛盾加劇在材料中不能得知,排除B項;法國繪制這種地圖是有意為之,并不是對世界地理了解不夠所致,排除C項。1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但它并不涉及美國將會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問題”可知,該觀點認為門羅主義只規定了歐洲不能在美洲擴展勢力,而沒有提及美國的行為,即暗含著美國作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權干涉美洲國家事務的意味,故B項正確。A、C兩項均與材料不符,排除;美國沒有實現對拉美的控制,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信息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獲取信息習慣,這不利于人們想象力的發展,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信息安全問題,A項與材料無關;B項只說明了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涵蓋全部主旨;信息技術進步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原因:軍事需求;農業文明的擴展;文化融合。(4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意義:促進了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推動了人口遷徙與民族交融;有利于西北邊疆的鞏固;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4分,每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2)特點: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管理制度化并趨于法令化;成效顯著。(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隨著軍隊成守邊疆以及新的軍事行動的需要,中原地區的水利傳到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河西走廊地區以及隨后的西域地區都已經播下中原農業文明的種子,中原的農業文明成為融合當地各民族、“變夷為夏’的重要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原因為“軍事需求;農業文明的擴展;文化融合”。根據材料一“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棄游牧轉而學習中原的農耕”“中原水利支撐的農耕文明也成為這些地區和中華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紐帶”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西北地區的邊疆鞏固和農業發展、人口遷徙、民族融合、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角度分析意義即可。(2)根據材料二“宋代政府對農田水利事業高度重視”“平原地區……江南地區側重……東南沿海大力發展……丘陵山地多筑塘堰引灌”“司農寺管理地方的農田水利,還設置了獨立的稽查系統行使對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稽查功能”“頒布《農田水利約束》”“宋代的農田水利工程在數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可得出特點為“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管理制度化并趨于法令化;成效顯著”。18.【答案】(12分)示例論題:晚清政府翻譯能力的提升體現了外交轉型。闡述: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因缺乏合格的翻譯人才,外交事務常需依賴外國傳教士,導致其在與西方列強的談判中屢屢受制。認識到這一問題后,自19世紀60年代起,清廷設立了總理衙門,并開辦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外語學堂,系統培養翻譯人才,適應不同國家的外交需求。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清政府的翻譯能力,使中國在與西方國家的交涉中逐漸減少對外國中介的依賴,培養了能夠直接參與外交事務的本土人才,并推動了新式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通過翻譯和研究《萬國公法》等西方國際法著作,清政府逐步增強了法治觀念,試圖通過國際法來捍衛國家利益。例如,曾紀澤在出使英國時嘗試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利益均沾”條款,表明中國外交逐漸從被動走向主動,開始在國際規則下謀求更公平的談判地位。綜上所述,通過外語學堂的設立和國際法的引入,促進了清政府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維護中國利益,使中國外交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示例僅供閱卷參考)【評分細則】論題2分,闡述部分評分細則如下:等級說明一等(8—10分)準確、充分運用史實;說理充分,邏輯嚴密二等(4-7分)能夠運用相關史實;說理較充分,邏輯關系較清楚三等(0-3分)運用史實不夠準確或不能夠運用史實;說理不充分或沒有說理,邏輯混亂【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根據表格標題“晚清國家翻譯能力”以及表格里的具體內容可擬定論題為“晚期政府翻譯能力的提升體現了外交轉型”。再結合表格中晚清政府培養翻譯人才、翻譯《萬國公法》等史實加以闡述即可。19.【答案】(12分)(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防御階段;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持續潰敗;中共領導的軍隊努力開辟敵后戰場;國內存在“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觀點;毛澤東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析:《論持久戰》英文譯本通過《密勒氏評論報》和《大陸報》等外媒的報道,將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戰略思想傳播至國際社會,爭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器材租賃合同書
- 青海省大班兒童數學入學準備發展水平研究-以海東市A幼兒園為例
- 金屬氧化物氣敏材料增感特性研究
- 旅途中的故事初三作文10篇
- 2025年手繡睡袍項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國際經濟貿易法規知識題庫建設及分析總結題集
- 乘車安全注意事項
- 滬科版物理教學與評價改革計劃
- 2025年室內健身服裝項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孜然辣味牛肉干項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材料科學基礎chp1-原子結構與鍵合課件
- (完整word版)餐券模板
- 《滑炒技法-滑炒雞絲菜肴制作》說課課件
- 減速機設備維修技術標準
- GB/T 26480-2011閥門的檢驗和試驗
- 中文版自殺可能量表
- 裝飾藝術運動課件
- 【審計工作底稿模板】FH應付利息
- 工貿企業安全管理臺賬資料
- 三方協議書(消防)
- 預激綜合征臨床心電圖的當前觀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