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語文高考試卷及答案指導(2025年)_第1頁
天津市語文高考試卷及答案指導(2025年)_第2頁
天津市語文高考試卷及答案指導(2025年)_第3頁
天津市語文高考試卷及答案指導(2025年)_第4頁
天津市語文高考試卷及答案指導(2025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天津市語文高考復習試卷(答案在后面)一、現代文閱讀Ⅰ(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題目:《城市里的樹》在城市的喧囂與繁忙之中,樹木成為了一種難得的自然元素。它們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還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樹木也面臨著種種挑戰。樹木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此外,樹木還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提供陰涼,減少空調使用量,進而節約能源。樹木的存在對于城市的生態系統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吸引鳥類和其他動物,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設高樓大廈,樹木的空間受到了擠壓。不僅如此,污染、病蟲害以及人為破壞等問題也在威脅著城市樹木的生命。如何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這些綠色生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盡管存在諸多困難,許多城市已經采取了積極措施來保護和擴大綠化面積。例如,一些城市推行屋頂綠化項目,利用廢棄土地種植樹木,甚至在城市規劃中預留更多的綠地空間。這些努力不僅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也為后代留下了一個更加綠色的世界。題目:1.下列關于城市樹木的功能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化城市環境B.減少城市熱島效應C.增加城市交通流量D.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2.文章提到的城市樹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A.土地被高樓大廈占據B.污染C.病蟲害D.上述三項都是3.根據文章,下列哪一項不是城市保護樹木的措施?A.推行屋頂綠化項目B.利用廢棄土地種植樹木C.在城市規劃中預留更多綠地空間D.擴大城市建筑面積4.“如何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這些綠色生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這句話反映了什么矛盾?A.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矛盾B.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C.城市擴張與土地利用之間的矛盾D.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5.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A.強調城市樹木的重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B.描述城市發展的快速進程C.介紹城市綠化項目的實施情況D.鼓勵人們多種植樹木二、現代文閱讀Ⅱ(17分)【閱讀材料】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通過講述主人公阿Q的悲劇命運,深刻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民眾的精神困境。《阿Q正傳》中的阿Q是一個典型的“阿Q精神”的代表。他自視甚高,卻又自卑無能;他善于自欺欺人,卻又不能面對現實;他熱衷于幻想,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阿Q的這種精神狀態,反映了當時社會一部分人的心態。以下是對《阿Q正傳》中阿Q形象的分析:(1)阿Q的性格特點是什么?(2)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4)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阿Q精神”的認識。【閱讀理解】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10分)1.以下哪項不是《阿Q正傳》的創作背景?A.民國初年B.北洋軍閥統治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國共內戰時期2.下列關于阿Q形象的描述,錯誤的是:A.阿Q自視甚高,卻自卑無能B.阿Q善于自欺欺人,不能面對現實C.阿Q熱衷于幻想,無力改變命運D.阿Q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3.《阿Q正傳》中,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A.經濟困境B.社會地位低下C.思想觀念的局限D.以上都是4.以下關于《阿Q正傳》的社會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B.揭示了民眾的精神困境C.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D.倡導了民主與科學5.下列關于“阿Q精神”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B.“阿Q精神”具有普遍性C.“阿Q精神”是消極的,應該摒棄D.“阿Q精神”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積極作用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1.簡述阿Q的性格特點。2.分析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闡述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4.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阿Q精神”的認識。三、文言文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歸有光《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1)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移案:搬動書案。B.漉:濾過。C.洞然:明亮的樣子。D.倚:靠。(2)下列對文中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B.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C.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D.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通過描寫項脊軒的簡陋與修繕后的變化,表達了自得之樂。B.作者在描寫明月、桂影時,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表現了作者對美景的喜愛。C.文中作者對項脊軒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的清高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D.文中作者對項脊軒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家族歷史的關注和對先輩的懷念。(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①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②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5)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4分)四、古代詩歌閱讀(第1題3分,第2題6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15題。《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表達了詩人離開家鄉時既興奮又不舍的復雜心情。B.首聯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以及詩人出發的地方;“楚國”指代湖北一帶。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一幅由高山向平原過渡的壯麗畫面,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D.尾聯中,“仍憐故鄉水”一句直接抒發了詩人對遠方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15.請簡要分析頷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意境及其藝術特色。(6分)五、名句名篇默寫(6分)題目:請默寫以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六、語言文字運用Ⅰ(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秋日的落葉街道兩旁,那些曾經郁郁蔥蔥的大樹現在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干,偶爾還有幾片黃葉掛在枝頭,顯得格外醒目。孩子們踩著落葉,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那是秋天特有的音樂。老人們坐在長椅上曬太陽,享受著一年中最后的溫暖時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感受到秋天的寧靜與美好。1.對于文中“落葉歸根,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A.描述了落葉的美麗姿態。B.表現了大自然循環往復的生命力。C.贊美了落葉對大地的貢獻。D.反映了人們對落葉的喜愛之情。2.文章提到“孩子們踩著落葉,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其作用在于:A.突顯秋天的寂靜。B.描繪秋天的聲響特征。C.展現孩子們的活潑。D.強調落葉的脆弱易碎。3.下列選項中最能概括本文主旨的是:A.秋天的落葉給城市帶來了生機。B.秋季是自然界生命終結的季節。C.秋天的景色美麗而寧靜。D.生命雖有終結,卻孕育著新的開始。七、語言文字運用Ⅱ(11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閱讀材料】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我們不僅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還能在各個領域得到智能化工具的助力。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以下是一段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討論:甲:我覺得人工智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自主性。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們可能會脫離人類的控制,甚至對人類造成威脅。乙:確實,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在醫療、教育等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甲:便利是便利,但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設計和研發過程中,我們必須確保它的道德倫理底線,避免它對人類造成傷害。乙:我同意你的觀點。同時,我們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人工智能的行為進行規范,確保它不會濫用權力。【小題1】請根據上下文,判斷下列句子中“倫理”和“道德”的使用是否正確,并簡要說明理由。(1)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體現了它的高效性。(2)我們必須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倫理底線,避免它對人類造成傷害。【小題2】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看法,并說明你的理由。【小題1】(1)錯誤。原文中的“道德倫理”是一個詞組,指的是道德和倫理兩個方面的標準。這里的“倫理”應與“道德”合并使用,表達的意思是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要符合道德和倫理的標準。(2)正確。這里的“道德倫理”作為并列結構,分別指代道德和倫理兩個方面,強調的是人工智能在設計和研發過程中必須遵守的道德和倫理規范。【小題2】八、寫作題(60分)題目: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對于“慢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強。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或觀察,以“當生活的腳步慢下來”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要求:1.緊扣主題,觀點明確,論據充分;2.條理清晰,結構合理,語言流暢;3.鼓勵創新思維,表達個人見解。2025年天津市語文高考復習試卷及答案指導一、現代文閱讀Ⅰ(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題目:《城市里的樹》在城市的喧囂與繁忙之中,樹木成為了一種難得的自然元素。它們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還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樹木也面臨著種種挑戰。樹木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此外,樹木還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提供陰涼,減少空調使用量,進而節約能源。樹木的存在對于城市的生態系統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吸引鳥類和其他動物,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設高樓大廈,樹木的空間受到了擠壓。不僅如此,污染、病蟲害以及人為破壞等問題也在威脅著城市樹木的生命。如何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這些綠色生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盡管存在諸多困難,許多城市已經采取了積極措施來保護和擴大綠化面積。例如,一些城市推行屋頂綠化項目,利用廢棄土地種植樹木,甚至在城市規劃中預留更多的綠地空間。這些努力不僅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也為后代留下了一個更加綠色的世界。題目:1.下列關于城市樹木的功能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化城市環境B.減少城市熱島效應C.增加城市交通流量D.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2.文章提到的城市樹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A.土地被高樓大廈占據B.污染C.病蟲害D.上述三項都是3.根據文章,下列哪一項不是城市保護樹木的措施?A.推行屋頂綠化項目B.利用廢棄土地種植樹木C.在城市規劃中預留更多綠地空間D.擴大城市建筑面積4.“如何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這些綠色生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這句話反映了什么矛盾?A.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矛盾B.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C.城市擴張與土地利用之間的矛盾D.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5.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A.強調城市樹木的重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B.描述城市發展的快速進程C.介紹城市綠化項目的實施情況D.鼓勵人們多種植樹木參考答案:1.C2.D3.D4.A5.A二、現代文閱讀Ⅱ(17分)【閱讀材料】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通過講述主人公阿Q的悲劇命運,深刻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民眾的精神困境。《阿Q正傳》中的阿Q是一個典型的“阿Q精神”的代表。他自視甚高,卻又自卑無能;他善于自欺欺人,卻又不能面對現實;他熱衷于幻想,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阿Q的這種精神狀態,反映了當時社會一部分人的心態。以下是對《阿Q正傳》中阿Q形象的分析:(1)阿Q的性格特點是什么?(2)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4)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阿Q精神”的認識。【閱讀理解】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10分)1.以下哪項不是《阿Q正傳》的創作背景?A.民國初年B.北洋軍閥統治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國共內戰時期2.下列關于阿Q形象的描述,錯誤的是:A.阿Q自視甚高,卻自卑無能B.阿Q善于自欺欺人,不能面對現實C.阿Q熱衷于幻想,無力改變命運D.阿Q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3.《阿Q正傳》中,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A.經濟困境B.社會地位低下C.思想觀念的局限D.以上都是4.以下關于《阿Q正傳》的社會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B.揭示了民眾的精神困境C.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D.倡導了民主與科學5.下列關于“阿Q精神”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B.“阿Q精神”具有普遍性C.“阿Q精神”是消極的,應該摒棄D.“阿Q精神”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積極作用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1.簡述阿Q的性格特點。2.分析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闡述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4.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阿Q精神”的認識。【答案】一、選擇題1.C2.D3.D4.C5.B二、簡答題1.阿Q的性格特點:自視甚高、自卑無能、善于自欺欺人、熱衷于幻想、無力改變命運。2.阿Q的精神困境主要體現在:自視甚高與自卑無能的矛盾、善于自欺欺人卻不能面對現實、熱衷于幻想卻無力改變命運。3.阿Q形象的社會意義: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反映了民眾的精神困境,批判了“阿Q精神”。4.對“阿Q精神”的認識:阿Q精神是一種消極的自我安慰心態,具有普遍性。在特定情況下,它可以起到暫時的心理慰藉作用,但長期沉溺其中則會阻礙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應該摒棄“阿Q精神”,積極面對現實,努力改變命運。三、文言文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歸有光《項脊軒志》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1)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移案:搬動書案。B.漉:濾過。C.洞然:明亮的樣子。D.倚:靠。(2)下列對文中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B.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C.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D.倚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通過描寫項脊軒的簡陋與修繕后的變化,表達了自得之樂。B.作者在描寫明月、桂影時,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表現了作者對美景的喜愛。C.文中作者對項脊軒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的清高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D.文中作者對項脊軒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家族歷史的關注和對先輩的懷念。(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①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②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5)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4分)答案:(1)D(2)A(3)C(4)①這所百年老屋,屋上的塵土和泥漿從屋頂上滲漏下來,雨水往下流淌,每次搬動書案,環顧四周,沒有可以放置的地方。②書架上擺滿了書籍,我或躺或坐,吟詠歌唱,靜靜地坐著,周圍萬籟俱寂。(5)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項脊軒修繕后的喜悅,對家庭歷史的懷念,對先輩的感激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通過對項脊軒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寧靜、淡泊和自得。四、古代詩歌閱讀(第1題3分,第2題6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15題。《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表達了詩人離開家鄉時既興奮又不舍的復雜心情。B.首聯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以及詩人出發的地方;“楚國”指代湖北一帶。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一幅由高山向平原過渡的壯麗畫面,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D.尾聯中,“仍憐故鄉水”一句直接抒發了詩人對遠方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15.請簡要分析頷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意境及其藝術特色。(6分)答案14.D解析:D項中的描述有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并不是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通過擬人的手法,將長江之水人格化為送別的朋友,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依戀。選項A、B、C均準確反映了原詩的內容與風格特點。15.-意境分析:“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句詩創造了一個夢幻般的夜景圖像。月光下平靜的水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天空,而遠處升起的云朵則仿佛是海上矗立的樓宇。這樣的景象不僅美麗而且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李白獨特的想象力。藝術特色:比喻生動形象:詩人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手法,將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比作天上飛來的鏡子,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虛實結合:雖然詩句描述的是實際存在的自然景觀,但通過富有創意的語言加工,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超現實的美感。視覺沖擊強:通過對光影變化及空間層次感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現了詩人卓越的藝術創造力。五、名句名篇默寫(6分)題目:請默寫以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答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解析:這句名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人以“沉舟”和“病樹”比喻自己,而“千帆過”和“萬木春”則象征著時代的發展和新生力量的涌現。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生活困境的積極態度,以及對未來的樂觀信心。在默寫時,要注意“畔”、“帆”、“春”等字的正確書寫。六、語言文字運用Ⅰ(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秋日的落葉街道兩旁,那些曾經郁郁蔥蔥的大樹現在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干,偶爾還有幾片黃葉掛在枝頭,顯得格外醒目。孩子們踩著落葉,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那是秋天特有的音樂。老人們坐在長椅上曬太陽,享受著一年中最后的溫暖時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感受到秋天的寧靜與美好。1.對于文中“落葉歸根,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A.描述了落葉的美麗姿態。B.表現了大自然循環往復的生命力。C.贊美了落葉對大地的貢獻。D.反映了人們對落葉的喜愛之情。2.文章提到“孩子們踩著落葉,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其作用在于:A.突顯秋天的寂靜。B.描繪秋天的聲響特征。C.展現孩子們的活潑。D.強調落葉的脆弱易碎。3.下列選項中最能概括本文主旨的是:A.秋天的落葉給城市帶來了生機。B.秋季是自然界生命終結的季節。C.秋天的景色美麗而寧靜。D.生命雖有終結,卻孕育著新的開始。答案:1.B2.B3.D七、語言文字運用Ⅱ(11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閱讀材料】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我們不僅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還能在各個領域得到智能化工具的助力。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以下是一段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討論:甲:我覺得人工智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自主性。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們可能會脫離人類的控制,甚至對人類造成威脅。乙:確實,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在醫療、教育等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甲:便利是便利,但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設計和研發過程中,我們必須確保它的道德倫理底線,避免它對人類造成傷害。乙:我同意你的觀點。同時,我們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人工智能的行為進行規范,確保它不會濫用權力。【小題1】請根據上下文,判斷下列句子中“倫理”和“道德”的使用是否正確,并簡要說明理由。(1)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體現了它的高效性。(2)我們必須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倫理底線,避免它對人類造成傷害。【小題2】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看法,并說明你的理由。【答案】【小題1】(1)錯誤。原文中的“道德倫理”是一個詞組,指的是道德和倫理兩個方面的標準。這里的“倫理”應與“道德”合并使用,表達的意思是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要符合道德和倫理的標準。(2)正確。這里的“道德倫理”作為并列結構,分別指代道德和倫理兩個方面,強調的是人工智能在設計和研發過程中必須遵守的道德和倫理規范。【小題2】示例:我認為人工智能的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