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UAWEI2024版通信網絡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產業趨勢04未來網絡場景062.1下一代人機交互網絡:以人為中心的超現實體驗 062.1.1XR:虛實的完美結合,自然的交互體驗 082.1.2裸眼3D:逼真的影像再現,全新的視覺體驗 092.1.3數字觸覺:多維的體感交互,可觸摸的互聯網 102.1.4數字嗅覺:深層的感官交互,可品味的互聯網 112.1.5AIAgent(智能體):類真人級交互,獨立的個人助理 122.2住行合一網絡:相同寬帶體驗的第三空間 132.3空天地全域立體網: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無邊界寬帶體驗 152.3.1地面網絡 152.3.2NTN網絡 162.4工業互聯網:面向智能制造、服務于人機、機機協同的新網絡 172.5算力網絡:面向機器認知,聯接智算中心、海量用戶數據與多級算力服務 182.6自智網絡:無人值守自進化網絡 21未來網絡關鍵技術特征223.1未來網絡技術發展方向 223.2關鍵技術特征 233.2.1立體超寬網絡 243.2.2確定性體驗 273.2.3智能原生 293.2.4通信感知融合:通信技術外延的全新領域 313.2.5安全可信:6級安全可信框架構筑網絡安全新底座 323.2.6綠色低碳 343.3總結與技術展望 35倡議37附錄A:縮略語 38附錄B:2024年版本刷新說明 4104通信網絡2030產業趨勢今天,智能化已經成為全社會未來1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歐盟、美國都發布了新的愿景。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行業智能化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并圍繞制造、能源、農業、醫療、教育、政務等給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歐盟在其發布年75%的企業將使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服務,90%以上的中小企業應達到基本數字化水平,并宣布為實現上述目標將加大能源和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美國國家科學理事會報告》(Vision2030)中也建議未來10年必須對人工智能領域加大投入,同時持續投資相應的數字基礎設施,包含大數據、軟件、計算、網絡等,以保持其在智能化時代的競爭力。行業智能化對企業網絡的改造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工信部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中提出,需要加快工業設備網絡化改造、推進企業內網升級,推動信息技術(IT)網絡與生產控制(OT)網絡融合,建設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探索云網融合、確定性網絡、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術的部署。在歐盟歐洲工業數字化(DigitisingEuropeanIndustry)的平臺規劃中,提出要將納米光電子、AI、5G、IoT等作為未來工業網絡領域的關鍵使能技術并加大投資,期望在未來獲得領導地位。近幾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全球熱點,被認為是使能行業智能化的關鍵要素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訓練依賴龐大的算力基礎設施,而網絡作為連接算力基礎設施的“管道”,對算力的高效利用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工信部牽頭印發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應加強重點應用場所光傳送網(OTN)覆蓋率,05通信網絡2030提升SRV6等創新技術使用占比,落地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間網絡低時延連接。面向行業智能化的需求,全球領先電信運營商紛紛行動起來,開始在不同程度上探索“聯接2030年要構建云網一體的融合架構。中國聯通發布CUBE-Net3.0,明確提出聯接+計算+智凝聚產業共識推進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和產業演進;德國電信在2030展望中提出面向B2B業務要成為數字使能者(DigitalEnabler),提供網絡+IoT+云和數字化的綜合服務。根據商未來“聯接+”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另一方面,運營商網絡自身也在智能化轉型,領先運營商們紛紛提出相應的“AI+”戰略,比如中國移動全面推進“AI+”行動,目標2025年邁暢想2030年,人們可以依托高靈敏的生物傳感器與智能硬件,通過寬帶網絡實時監測身體各項指標,并借助AI分析端云安全存儲的海量歷史健康數據,自主驅動個人健康,減少對醫生的依賴,提高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人們可以基于萬兆家庭寬帶、全息通信等新技術,實現更人性化的人機交互體驗;人們將基于空地覆蓋的立體網絡,實現交通工具的網聯化,滿足自由出行、智慧出行和低碳出行的需求;人們可以利用無處不在的感知技術、有線/無線萬兆寬帶、普惠AI和面向千行百業的應用,構建更加宜居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人們可以通過通信感知融合、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技術實現高效的環境治理;人們可以利用協作機器人、AMR、數字員工等新型勞動力,結合工業互聯網,使得從需求提出到生產交付的全過程更準確、更低成本,并提升制造產業的韌性;人們網荷儲”全鏈路數字化的綠色能源互聯網,零碳數據中心和零碳站點也有望成為現實。人們可以將區塊鏈、數字水印、AI打假、隱私增強的計算與內生安全的網絡相結合,以保障數字安全可信。面向2030年,通信網絡將從連接百億人向連接續增長,網絡管理將更加復雜,未來10年如何自優化,實現在網絡規模持續增加的情況下運營維護成本基本不變,將極具挑戰;其次,工農業無人值守、汽車端到端自動駕駛、低空載人飛行、低空無人機外賣和貨運等物聯場景對網絡的覆蓋能力、質量保障能力和安全可信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10年如何通過協議和算法創新,實現網絡能夠承載多種業務,同時滿足高質量和靈活性的要求將極具挑戰;最后,由于摩爾定律放緩,量子計算等新技術還不成熟,計算、存儲、網絡能效的持續提升已經出現了瓶頸,未來10年如何通過基礎技術創新構建一個綠色低碳的網絡,實現網絡容量增加數十倍的同時能耗基本保持不變將極具挑戰。通信網絡已經成為推動未來世界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與傳統產業不同,通信網絡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依然看不到任何放緩的跡象,短短30年,通信技術就實現了從2G到5G的快速升級,從ADSL到千兆光纖家庭的規模部署,未來10年通信網絡將持續探索新的場景和技術,迎接智能世界的全面到來!06通信網絡2030未來網絡場景從1837年摩爾斯發明有線電報至今,從聯接個人、家庭擴展到聯接組織,從有線到無線,通信網絡不斷創新來適應業務的多樣性和快速變化。未來10年,通信網絡將不僅要聯接個人,還要聯接與個人相關的各種感知、顯示和計算資源以及AIAgent(智能體);不僅要聯接家庭用戶,還要聯接與家庭相關的家居、車和內容資源;不僅要聯接組織里的員工,還要聯接與組織相關的機器、邊緣計算和云資源,以滿足智能世界豐富多樣的業務需求。隨著網絡聯接對象的擴展,業務需求的變化,未來10年除了業界已有共識的5G向5G-A/6G、F5G向F5G-A/F6G、IPv6+向Net5.5G/Net6G、自智網絡從L2向L4+持續演進之外,各種新型的網絡場景也將不斷涌現。2.1下一代人機交互網絡:以人為中心的超現實體驗當虛擬世界還是冰冷機器的時候,人機交互方式是人要主動適應機器,PC時代我們學習使用鼠標和鍵盤,智能手機時代我們學習使用觸摸屏,傳統汽車時代我們需要學習操作按鍵和旋鈕。當虛擬世界達到高級智能階段的時候,人機交互方式將轉變為機器能主動適應人,機器(智能大屏、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外骨骼等)能夠理解人的自然語言、手勢、眼神,甚至腦電波,實現虛擬世界與物理世界更加自然的融合,為人機交互帶來超現實的感官體驗。(圖1超現實人機交互體驗)07通信網絡2030圖1超現實人機交互體驗08通信網絡2030的視覺、音頻數字內容的渲染版本)、增強現或人工生成的內容,覆蓋當前環境的圖像)、Reality,XR,由計算機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生成的所有真實和虛擬環境及人機交互,包含了空間計算等不同于當前互聯網終端的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個人交互的主要平臺。2020年疫情造成社交隔離,激發了VR游戲、虛擬會議、AR測溫等需求爆發,美國數字游戲發行平臺Steam的VR活躍用戶翻倍增長,一些廠家也已經發布更加輕便的AR眼鏡。隨著5G、WiFi6、光纖等“三千兆”寬帶的普及,未來10年XR業務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據華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虛擬(增強)現實白皮書》中,將XR的技術架構分為五個部分,包括近眼顯示、感知交互、網絡傳輸、渲染處理和內容制作,并對XR發展階段進行了預測,得到了產業界一定的認同。(表1XR業務對網絡的需求)表1XR業務對網絡的需求20212022-2025完全沉浸XR2026-2030近眼顯示單眼屏幕分辨率4Kooo可變焦顯示否是是o全景視角分辨率(弱交互)游戲(強交互)4K(平均值)往返時延:弱交互往返時延:強交互555傳輸媒介渲染處理渲染計算/注視點渲染/聲音交互個性化沉浸聲觸覺交互觸覺反饋精細化觸覺反饋移動交互虛擬移動(行走重定向)高性能虛擬移動09通信網絡2030當前,XR逐漸步入深度沉浸體驗階段。2024辨率達到2300萬像素,單眼分辨率超4K,提供了優秀的清晰度、色彩準確性和視覺體驗。我們預測,2030年XR將達到完全沉浸體驗,主要表現為8K單眼分辨率、200度視場角、千兆碼率。XR顯示效果的提升必然會對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內容渲染在云上實現,則端云MTP對承載XR業務的網絡傳輸往返時延(RTT)要求是20ms。如果是流媒體類弱交互的業務,用如果是游戲類強交互的業務,用戶晃動頻繁,則時延必須控制在5ms。全新的視覺體驗裸眼3D的技術實現主要包含三個環節:對3D物體的數字化、網絡傳輸、利用光學或者計算重根據顯示方式不同,裸眼3D可以分成兩大類。),3D視覺效果,包括視差障礙、柱狀透鏡、指向光源等多種技術。這些技術對觀賞角度有苛刻要求,需要結合對用戶觀看位置的實時捕捉,并動物體表面散射光波的全部振幅和相位信息存儲在記錄介質中,當用同樣的可見光照射全息圖時,由于衍射原理,可以再現原始物體光波,為用戶提供“栩栩如生”的視覺感受。(表2裸眼3D對網絡的需求)表2裸眼3D對網絡的需求Lenslet(2021-2025)SLM(2025-2030)成熟度預判規模成熟雙向網絡時延傳輸媒介聲音交互跟蹤位置,空間聲場移動交互跟蹤位置,空間計算10通信網絡2030近幾年,基于光場顯示的裸眼3D通過與用戶位置感知和計算技術結合,發展的很快,一些廠商已經商用相關的創新產品,我們判斷到2025年會在娛樂、商業領域出現大量實用案例,對帶寬的需求超千兆,對實時交互的要求較高,在強交互下需要網絡時延小于5ms,商業應用基于光學重建的全息技術近幾年也出現一些突破,業界已經誕生厚度10厘米、投影尺寸在100平方厘米左右的產品原型。我們判斷未來10年,這類小型的全息產品將可以實現商用,用于展會、教學和個人便攜終端等場景,對帶寬的需求在10Gbps左右,對時延的要求為1~5ms,網絡可用性要滿足商業5個9的要求。真人級的全息產品對帶寬的要求更高,會商用的能力。因此,從裸眼3D的需求看,未來10年網絡需可觸摸的互聯網將數字觸覺技術分為用戶層、網絡層和化身層三個層面。用戶層輸入位置、速度、力度、阻抗等信息,經過網絡數字化后變成指令數據提供給化身層;化身層采集到觸覺、聽覺、本體感受數據,經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層,用于用戶實時決策。根據交互方式又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機器控制,應用場景如遠程駕駛、遠程控制等;第二類是精細交互,應用場景如電子皮膚、遠程手術等。(表3數字觸覺對網絡的需求)表3數字觸覺對網絡的需求機器控制觸覺反饋精細交互觸覺反饋(電子皮膚)主動認知能力:網絡層還需要支持性能動態11通信網絡2030機器控制在工業領域擁有大量應用場景,對網絡可用性要求高于5個9,部分行業甚至要求精細交互中基于柔性電子的電子皮膚是未來最具發展空間的場景,電子皮膚集成了大量精細的壓ofSurrey)的相關分析,每平方英寸電子皮膚就需要20~50Mbps的帶寬,每個手掌需要1Gbps。在電子皮膚場景下,用戶層不一定是人類,也有可能是智能機器,可以根據化身層的電子皮膚采集到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計算和決策,對化身層進行控制。用戶層也有可能直接通過腦機或者肌電神經接口與人連接,實現沉浸式的遠程交互體驗。我們判斷在精細交互的場景因此,從數字觸覺的需求看,根據不同業務場景,網絡需要支持每用戶1~10Gbps的帶寬、可品味的互聯網人類的五種感官由遠及近可以分為非接觸的(視與視覺和聽覺比較,嗅覺是非接觸體驗中較深層次的感官。數字嗅覺包含三個技術環節:氣味的感知、網絡傳輸、氣味的重現。氣味的感知目前已經有一些應用案例,比如利用復合材料組成條形碼,可以根據味道產生化學反應,并產生顏色的變化,然后通過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算法(DCNN)識別條形碼與氣味的關系,在一些特定場景,如危險品檢測、食物新鮮度檢測中已經有應用。氣味的重現業界在一些研究報告中也提出未來可以基于腦機接口更直接和準確地讓人感知到氣味。可以構建一個不僅聞其聲、觀其影,還能知其味的數字嗅覺互聯網。數字嗅覺對網絡帶寬和時延的需求目前還不清晰,但是對計算的需求比較明確。綜上,下一代人機交互網絡將支持XR、裸眼3D、數字觸覺、數字嗅覺等全新體驗,對用戶12通信網絡20302.1.5AIAgent(智能體):類真人級交互,獨立的個人助理給定一個目標,AIAgent會根據給定的任務,詳細拆解出每一步子業務流,并依靠來自外界的反饋和自主思考,自己創建對應子業務流的Prompt(提示詞),閉環子業務流任務,最終實現給定任務目標,完成用戶意圖。?對象變化:網絡的服務對象新增硅基(智能未來物理世界交互的對象將從人與人擴展到人與數字人、人與機器人,人與家庭服務機器人、機器人與機器人等。?體驗變化:傳統網絡主要針對下行流量進行網絡覆蓋和容量設計,AI智能體引入后,對網絡帶來時延和上行速率的要求。?內容變化:交互的模態將2D音視頻擴展到環境信息、通話雙方3D場景等,例如兩個人遠程虛擬現場談話,AI實時生成兩個人談話的3D場景,讓通話雙方感受到相同的場景和溫度,使人身臨其境。表4AIAgent網絡時延和帶寬的需求?范圍變化:過去網絡服務是以人為中心設計未來要考慮類人智能體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提供全時全域的在線服務能力。到端響應時延至關重要,時延如果太大,用戶體驗差,勢必會影響AIAgent發展。響應時延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AI處理內容時延,另一部分是網絡傳輸時延。根據華為預測,AIagent端到端時延在400ms內可以達到真人面對面交流體驗,2024年OpenAI發布的ChatGTP-4o,用戶提問到AI反饋,端到端時根據華為預測,在2030年人與AIAgent交互過程中,平均1s內會有3張圖片隨語音一起傳輸,如果想獲得優秀體驗,則網絡保障速率至少10-20Mbps,如果想獲得極致體驗,則需要的需求)優秀體驗極致體驗未來,每個人可能有N個AIAgent。華為預計,到2030年無線AIAgent活躍用戶數將達60億,不僅包括虛擬世界中的數字分身,還包括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比如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陪伴機器人,自動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等。這些AIAgent將以獨立的身份運行,成為獨立的社會參13通信網絡20302.2住行合一網絡:相同寬帶體驗的第三空間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特斯拉FSD(FullSelf-預見的是,到2030年,汽車端到端自動駕駛將成為新常態,汽車從停車場駛出自動接客、沿途腦、眼睛、手和腳將被解放。在對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暢想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在汽車里面也可以享受到和在家庭環境一樣的沉浸式影音娛樂、社交、辦公體驗。車內和家庭當前都已經出現多屏應用場景,未來將會有3D、全息的應從5G-A/F5G-A/Net5.5G開始,移動和固定寬帶基本上同步邁入超千兆時代,這也支持了住行合一的體驗實現。自動駕駛的汽車在未來將成為家庭、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未來用戶可以享受到從家庭到出行,再到辦公室的連續寬帶業務體驗。(表5家庭和出行對網絡的需求)人們在家庭和辦公室的業務場景包含大屏、多屏、3D、全息教學和XR。隨著具身智能和人形能執行更多的實體任務。視覺感知能力作為機器人“眼睛”,是多模態交互和環境感知的重要組致圖像信息量大幅提升。同時為了滿足類人互動的高實時性,對網絡提出新要求:網絡帶寬需百倍提升,網絡需滿足超低時延要求。考慮到真人級全息會議在2030年普及率不高,家庭和辦公5ms。未來家庭和辦公網絡將不僅提供寬帶的無縫覆蓋,還將支持居家辦公、場所安全和機器人等全新生活場景。家庭網絡基于通信感知融合能為人們構建一個更加人性化的居住和辦公環境。據企業業務市場洞察顯示,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與生活在各類園區,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創新在園區內產生。人們在政務、表5家庭和出行對網絡的需求車全息教學全息會議家庭機器人 極速融合存儲 —14通信網絡2030金融、工廠制造、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生產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依賴云技術和AI技術。根據權威機構統計,人均終端數量從2022年的人均1臺增加到了2025年的人均3-5臺,加上海量的物聯終端和啞終端通過無線方式接入到網絡視頻會議作為企業遠程溝通和混合辦公的重要工具,高清視頻會議作為關鍵增長點,預計全球市場每年將增長10%。對于企業場景,提供更好的云計算和AI服務將非常重要。人們在移動第三空間(車內)的業務場景也將包含3D、全息教學和XR。未來10年,對網絡帶寬的主流需求是支持1Gbps~10Gbps,網絡時延也要小于5ms。考慮到自動駕駛依托網絡的車路協同場景,對網絡的可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可用性要大于5個9,并支持10cm的定位精度。同時,隨著自動泊車、自動接客等場景不斷完善,對停車場等車輛啟停位置的網絡覆蓋和速率,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除了沉浸式影音娛樂,未來家庭還有云電腦、家庭安防、云存儲/NAS等豐富的業態。云電腦是在云網融合趨勢下催生的重要云業務,其利渲染技術,將本來在終端側的計算和渲染轉移到云端,用戶使用輕終端即可享受電腦業務。家庭安防,除了已有的家庭智能攝像頭,其他感知技術也在向著升維和融合的方向不斷演進,逐漸出現了如3D光感知康養等新的安防方案。家庭存速云存儲不僅可實現數據存儲及備份等基礎業務的類本地化體驗,還支持文件在線編輯、在線視頻即點即播等極速速率體驗,并可集成文檔協作、智能相冊等豐富的在線應用等。華為預測到2030年全球家庭云存儲個人云盤滲透率將達到35%,家庭云電腦業務滲透率將達到17%,具有隱私保護功能的3D雷達光感知家庭健康看護滲透率達到8%,家庭看家和安防攝像頭在中國滲透率將達24%,全球也將達到15%。隨著全球固網光纖網絡代際發展,到2030年F5G-A將形成主流,全球光纖寬帶用戶數量達16億,千兆及以上家庭寬帶滲透率達到60%,對應F5G-A萬兆家庭寬帶滲透率達25%,FTTR-H家庭光纖滲透率達到31%,面綜上,面向未來家庭、辦公室、自動駕駛汽車三15通信網絡20302.3空天地全域立體網: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無邊界寬帶體驗未來寬帶將不僅在地面,還將延伸到空中,從小于千米高度的無人機、低空載人飛行器到萬米高度的航空飛行器,再到數百公里高度的低軌航天飛行器都需要寬帶連接。空天地全域立體網絡將由覆蓋萬兆、千兆、百兆的連續立體無縫寬帶體驗。寬帶將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隨著人類娛樂和生活的足跡,也伴隨著工業、農業智能化的無人值守需求,走向海洋、大漠和天空。一張由天空和地面交織的寬帶網絡,將為人類新生活體驗、行業萬物智能化提供服務。(圖2全域立體寬帶網絡)回望無線網絡的發展歷史,我們已經見證了無線蜂窩網絡技術進步帶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及其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為使能多樣化的新興業務體驗,地面網絡能力持續向更快和更深拓展。5G-A在5G基礎上進一步將下行速率1Gbps超寬帶頻譜是萬兆能力的基礎,設備能力向多頻化、寬帶化方向發展。在現有近100MHzFDD頻段與100~200MHzTDD頻段基礎上,引入具備更大帶寬的U6G頻段,能夠提供200-400MHz可用頻譜;引入毫米波頻段,能夠提供高達800MHz的頻譜資源。不同區域可以結合業務需求和網絡建設節奏,分梯次的采用Sub6G,U6G頻段和毫米波的頻譜組合進行網絡建設。由于無線基站站址資源的稀缺性和高價值特征,在現有宏站、微站站址基礎上進行疊加頻段升級是最經濟和高效的建設模式,因此一方面對設備的多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要求提升U6G頻段和毫米波頻段的覆蓋能力,以便最大程度的復用現有基站站址資源。更深:無線網絡用戶分布符合二八原則,20%在室外,80%在室內,無線網絡要具備深度覆蓋能力。一方面可采用室內數字化方案,借助DMIMO等極致容量能力充分滿足室內的高容量場景需求,如機場、體育場館、ShoppingMall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在Sub6G頻段引入FDDMM、SDL、SUL等技術來提升室外宏站O2I覆蓋室內的網絡能力,從而滿足大部分室內場景的體驗需求。16通信網絡20302.3.2NTN網絡廣袤的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只占29%,71%被海洋覆蓋。陸地上也存在崇山峻嶺、戈壁荒漠等人跡罕至、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這些地方長期無地面寬帶網絡覆蓋。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人類不斷探索自然、開采自然資源,過去的無人區內,越來越多的出現人和物聯網設備的足跡,因此在無人區有寬帶覆蓋的訴求其處在離地300-2000千米距離,可以輕松實現超大范圍的信號覆蓋,為無人區、人煙稀少的地方等提供服務。因此,衛星寬帶/窄帶通信越來越受青睞。近10年,隨著火箭回收技術的不斷成熟,衛星單位發射成本不斷下降,不少企業開始或計劃大規模部署低軌衛星,在蜂窩網覆蓋之外的地區,面向家寬用戶提供百兆寬帶能力。10~20Gbps,寬帶接入單用戶體驗速率100-200Mbps。假設1萬顆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衛星網絡,分布在超低軌道(VLEO)到低軌道(LEO)的多個軌道平面上,每顆衛星與多個方向的衛星基于100Gbps以上的激光通信組成多路由星間光鏈路,考慮到衛星實際經過的地區至少一半是海洋、沙漠等寬帶需求極低的區域,實際全球寬帶衛星網絡有效容量將在當于地面4G普通城區網絡容量密度的幾十分標準層面,3GPP正在積極定義全球統一的面向NTN網絡的移動通信協議標準,Rel-17發布了第一個基于5G標準的透明轉發技術標準,Rel-鏈路增強等特性研究,Rel-19正在研究支持星上再生的網絡架構和星間鏈路技術以進一步提升衛星網絡的性能和效率,預計Rel-20將正式和地面網絡相比,衛星網絡的星間連接和拓撲具有隨時間持續動態變化的特點,因此在衛星組網技術上需要考慮由于時變動態性帶來的新挑戰。對具有時變動態特征的網絡應用場景、功能需求以及網絡管理模型進行討論和標準化,而衛星網終端層間,隨著低軌通信衛星寬帶的終端尺寸持續優化,業界最新推出的小型化便攜式寬帶衛星CPE產品重量降低至1.1kg,尺寸小至可以裝入背包中攜帶,借助電池供電,可基本滿足個人移動性的需求,如:網聯汽車、野外露營和勘探工作等。可以預見未來衛星通信將作為5G-A網絡的網絡邊緣補充,滿足人和物從窄帶到寬帶的業務需求,實現全球普遍覆蓋的無邊界體驗。17通信網絡20302.4工業互聯網:面向智能制造、服務于人機、機機協同的新網絡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Internet)是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為工業乃至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傳統工業互聯網體系包含工業控制、工業軟件、工業網絡、信息安全四個關鍵組成,其中工業網絡是整個體系的基礎。傳統工業網絡基于ISA-95金字塔模型構建。這個架構已經存在了20多年,是一個服務于“以未來需要一個面向智能制造、“服務于人機(機器人)協同、機機協同”的新架構。三者對等構建,私有的工業總線將被支持實時性的通用化工業網絡和開放的數據層所替代,智能平臺將匯聚人和機器人的各項數據,實時分析和決策,支撐人與機器人工作的有效協同。為支撐工業互聯網平穩發展,網絡需滿足以下?網絡確定性時延:工業領域的自動化控制、運動控制等場景對網絡數據傳輸的時延、抖動、可靠性等方面需要有嚴格要求。?網絡可靠性:工業現場的控制業務往往都在毫秒級,因此為保障網絡故障不影響業務,網絡倒換要更快,要達到亞毫秒級。?運維管理智能:工業網絡運維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0”工作量,即簡單直接,不能給工業生產帶來額外的負擔據華為的預測,2030年全球總聯接數將會達到工業領域除了海量的壓力、光電、溫濕度傳感器外,還有大量的智能攝像頭、無人機、工業機器人也將接入到網絡中。隨著AI時代的到來,華為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2000萬工業機器人加入先進智能制造領域。隨之而變的是,工業網絡將從傳統的多種窄帶技術走向更加通用化的寬通用化的工業網絡,將打破傳統消費、辦公和生工業光網等確定性寬帶網絡和切片技術實現融合通用化的工業網絡還將實現同廠家辦公與生產系統之間、同行業不同廠家之間、不同行業相關業務之間的數據按需分享和工作無縫協同,多云數據共享需求。通用化的工業網絡將更加智能,面向無邊界、移動性、跨行業、跨云需求,支持基于意圖驅動的網絡自動化管理和基于AI的主動式安全和隱私保護,滿足任意地點(AnyWorkplace)的業務安全可信的需求。每個企業都存在多種業務類型,要求通用化的如智能醫療包含遠程診療、監測護理和遠程手術等業務;智能電網包含視頻巡檢、電網控制和無線監測等業務;智能制造包含工廠環境監控、信息采集和操作控制等業務。(表5智能化企業對網絡的需求)18通信網絡2030表5智能化企業對網絡的需求(單用戶、單業務)帶寬需求/單用戶(Mbps)B1B3T1T2T3T4T5S1M1M2M31~1010~2020~5050~100>10050~10020~5010~205~10<5全息遠程手術5視頻巡檢-- 信息采集操作控制參考信通院《5G端到端切片行業SLA需求研究報告》根據每種業務的典型帶寬和時延要求,結合對2030年企業各種終端的數量預測,可以判斷未來一個大中型企業需要100Gbps的網絡帶寬,單用戶最大帶寬要達到10Gbps,網絡時延根據不同業務存在1ms/5ms/20ms多種需求,并存在網絡安全、可信的需求。2.5算力網絡:面向機器認知,聯接智算中心、海量用戶數據與多級算力服務通信網絡帶給社會的價值體現在其承載的業務,過去網絡幫助人們建立了溝通渠道,承載了通訊服務;今天網絡連接了端和云,帶給人們豐富的內容,承載了內容服務。今天的網絡還是面向人類認知設計的系統,例如視頻內容的幀率選擇考慮到人類對運動物體的視覺感知力,定義為30幀/秒,采集的音頻也利用了人類認知系統的掩蓋效應機制。對于人類的認知,這樣的編碼質量可以被認為是精細的質量,但是對于需要超越人類的用例則遠遠不夠,如機器人的監控系統可以從超過人類可聽頻率的聲音中檢測到異常。普通人看到事件時的響應速度約為100ms,因此很多應用基于這個時延進行設計,但是人類之外的應用,如緊急停車系統,則需要進一步縮短響應時間。相對于今天面向人類設計的網絡,根據IOWNGF《面向2030愿景和技術研究報告》的分析,未來面向XR、機器視覺、自動駕駛等智能機器的網絡將從四個方面提升性能:首先是增強感知力,能夠捕捉物理世界更加精細、精確和多維度的數據,如在工業異常檢測場景下,將視頻采集的幀率提升到120幀/秒;其次是響應速度,如在面向機器控制的場景下,將端到端響應時間縮減到10ms;再次是支持資源的可擴展性,目的是在動態工作負載情況下實現網絡和計算資源的高效利用,如支持資19通信網絡2030源動態線性擴展的能力;最后是能效,主要是提升計算資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將目前多數企業采取的固定配置的計算資源使用方式改變為云共享服務方式,未來進一步提升為事件驅動的無服務器模式,實現能效的大幅提升。智能機器將產生更加精確的數據,包含網絡時鐘、地理定標(用于數字世界的精確建模),從而擺脫數據的處理和計算對于今天高度集中的互聯網平臺的依賴,應用程序將向以數據為中心轉變,實現數據與計算、通信的解耦。面向機器認知的網絡,將需要適應海量的機器數據采集和傳輸、非常嚴格的時延要求,以及大量用戶訂閱的需求,可以根據系統整體狀況和重要程度的不同,控制數據發布者的數據生成和注入,可以在網絡中的通信、計算節點之間存儲和共享數據,可以提供精確的時間和位置標記,能夠確保數據安全、隱私和完整性,支持數據在不同協議之間的代理服務,并可以跨越多個不同的網絡。數據中心層面,隨著AI大模型的發展,模型參數將發展到萬億、十萬億、乃至百萬億,單體常見的單體智算中心算力規模通常在1萬至5萬卡之間;先進的單體智算中心算力上限約為6萬卡。從技術層面看,當算力需求超過8萬卡時,單體智算中心在供電穩定性、散熱效率、網絡帶寬等方面都會面臨巨大挑戰。這些技術瓶頸使得單體智算中心難以實現10萬+卡的算力規模。因此,面對AI日益增長的高算力需數據中心網絡將持續向超融合數據中心網絡演進,從以前的多技術以太、IB、FC等多種網絡技術向超融合以太演進,并提供一個支持大規模、高吞吐、高可靠的數據中心網絡。終端層面,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終端算力在超過128核之后,經濟性將面臨瓶頸,同時受制于體積和功耗的約束,終端本地算力勢必無法支撐超大大模型的運行。同時,云數據中心受到傳輸帶寬成本和時延的影響,也無法滿足未來智能機器海量強實時業務的處理需求。因此,面向機器認知的新型網絡需要支持在邊緣側部署大模型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推理等功能,而不必將數據全部傳到中心云。未來網絡將聯接云、邊、端,將海量機器數據傳輸到各級算力基礎設施,根據不同業務1ms/5ms/20ms的時延要求,實時地將數據調度到城市內分布式的邊緣計算、城市群的數據中心集群、骨干的集約化大數據中心等三級計算資圖3面向機器數據服務的三級計算資源20通信網絡2030主流運營商已經發布了計算與網絡融合服務的新商業愿景,并提出了“算力網絡”的全新理念,希望將云邊端多樣的算力通過網絡化的方式連接與協同,實現多級算力服務的按需調度和高效共享。算力網絡代表了從“面向人的認知”向“面中國政府在《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隨著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度加快,全社會數據總量爆發式增長,數據資源存儲、計算和應用需求大幅提升,迫切需要推動數據中心合理布局、供需平衡、綠色集約和互聯互通,構建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促進數據要素流通應用,實現數據中心綠色高質量發展”,并提出要“通過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在國家樞紐節點之間進一步打通網絡傳輸通道,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提升跨區域算力調度水平”。為支持算力網絡標準工作的積極開展,“ComputingPowerNetwork-framework力網絡系列標準,并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算力網絡系列標準相互呼應,算力網絡已經納入了很多運營商6G與未來網絡技術研究的范疇,是未來10年通信網絡演進的關鍵場景。1ms入云入算,城市內光聯接將延伸至家庭、樓宇、企業、5G基站等城市全場景,每萬人將會擁有4個全光OTN錨點,其中100G錨點會占據25%;政府機構,金融機構,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大型醫院,大型工業企業所在場所以及縣以上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傳送網OTN覆蓋率將達到100%。21通信網絡20302.6自智網絡:無人值守自進化網絡回顧波瀾壯闊的通信行業發展史,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促進了運營商網絡能力的不斷躍升。網絡能力的躍升激發了多樣化業務創新,促進了各行各業繁榮,同時,網絡自身也提出了業務敏捷發放、用戶體驗精準保障、跨領域高效運維的高模型等關鍵技術快速發展,電信行業在迎來新流量、新連接、新業務的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網絡的智能進程也將會顯著加速。未來,運營商根面向網絡實現自配置、自保障、自優化的運營運維,對內促進業務創新增收、對外賦能行業構建新質生產力。華為預計,領先運營商的網絡自智從技術維度來看,L4級自智網絡的關鍵特征是以機器作為運維的主體,人在關鍵任務/場景提供決策輔助。在未來大部分場景中,機器使用AI來理解人的意圖,然后生成下一步網絡規劃和優化的建議,并使用決策式AI模型完成智能決策,實現以機器為主的自智網絡。同時,TMForum也給出了從業務價值維度定義的自智網絡L4的特征,供產業參考并有序地通信大模型是實現自智網絡L4的關鍵使能技端到端重塑網絡能力,可以有效支撐運營商智能化目標達成。AI智能體可以充分利用通信大模型的意圖理解和邏輯推理能力,實現電信領域復雜問題的分解和最優方案的決策,再調用系統能力,完成面向特定場景的自治,帶來全新的網絡運營運維體驗。AI數字助理可以充分利用通信大模型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為不同角色量身打造個人數字助理,通過自然語言完成復雜的人機交互工作,一方面降低員工的學習難度,提升員工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將海量知識和數據按需提供給員工,提升其運營運維隨著AI智能體和AI數字助理逐步應用于網絡的“規、建、維、優、營”全生產流程,通信?重塑運維模式:基于自然語言打造全新的交互運維模式全面提升現有系統能力?重塑業務流程:以機器為中心設計業務流,端到端流程自動化,縮短業務上市時間?重塑集成模式:擺脫傳統API集成模式,通過大模型實現自助式集成,縮短業務TTM表7自智網絡代際特征L3/機器輔助人L4/人輔助機器業務發放自動化業務交付自動化體驗可感可視體驗可評估可保障配置自動下發事前仿真、事后驗證精準診斷單目標專項優化多目標協同優化22通信網絡2030未來網絡關鍵技術特征3.1未來網絡技術發展方向從聯接百億人到聯接千億物,一個智能原生、安全可信,具備確定性體驗和通信感知融合能力的立體超寬、綠色網絡是未來網絡發展的方向。(圖4通信網絡2030的愿景)23通信網絡20303.2關鍵技術特征圖5通信網絡2030的關鍵技術特征智能原生邊緣智能原生通信感知融合無線感知光感知立體超寬2030關鍵技術特征綠色低碳極簡架構光電混合安全可信數字可信確定性體驗三級時延圈端到端切片泛在差異化體驗保障24通信網絡2030未來幾年,網絡性能將持續提升,從今天的泛在千兆增長到泛在萬兆。根據華為預測,2030年全球人均月無線蜂窩網絡流量增長40倍,達到600GB。全球千兆以上及萬兆家庭寬帶網絡滲透率分別達到60%和25%,家庭月均網絡流升級到800G/1.6T,單纖容量突破100T,在網絡覆蓋能力上要從地面走向空間立體網絡。1)3個萬兆接入:個人、家庭、組織共同邁入到2030年,隨著全球各國光纖網絡的廣泛部署,有線和無線將從今天的家庭、個人、園區三千兆共同邁入三萬兆時代。支持萬兆家庭寬帶,光接入網絡預期2027年200GPON的技術。傳統用于WDM的相干檢測技術將用于PON領域,可以顯著提高接收器靈敏度,并支持更高頻譜速率的調制格式,如為實現萬兆個人寬帶能力,移動網絡主要研究方向是充分發揮Sub100GHz頻譜組合優勢和?ELAA-MM(ExtremelyLargeAntenna):米波、6GHz頻段)的覆蓋,實現無處不在):節省控制信道資源,提升下行用戶體驗約):活的上下行時隙資源配比,有效緩解上行資3GPPRel-16標準中,5GNR定義了兩個頻);正式凍結標志著成功開啟5G-A時代,6GHz授權頻譜已經完成6425-7125MHz(n104)頻段的明確定義;Rel-19涵蓋了5G-A進一步演進的重要方向,首批立項涵蓋:AI空口技術、通感融合(信道研究)、AmbientIoT無源物的信道模型研究。這標志著100GHz以下頻譜向5G全面演進已經成為業界共識。特性;Rel-19中立項了U6G新頻段混合波束賦形(HBF)、子帶全雙工、FDD64T/128T為實現萬兆園區寬帶接入能力,未來還需要研究全光以太技術萬兆和百GE接入、支持毫米波和高密度MIMO的下一代WiFi技術,WiFi7理論上可以支持萬兆的用戶接入能力,由于無線空口技術已經逼近香農極限,未來WiFi和移動網的發展都需要引入更大的頻譜空間,而頻譜又屬于稀缺資源,業界也在討論未來WiFi25通信網絡20302)超寬全T網絡:接入、骨干、數據中心網綜合考慮家庭、個人、企業、AI訓推等場景人與物的寬帶需求,在流量驅動下,未來網絡接入層將出現T(Tbps,1Tbps=1024Gbps)級別的接口,骨干設備每槽位將支持40~100T的接入容量,數據中心將出現每槽位400T的網絡設備。2030年,運營商在千萬人口規模城市的寬帶通信網絡,將在接入、骨干、數據中心內和互聯網多個環節進入全T時代。為滿足業務發展需求,數通設備需要研200GE/400GE接口相比,800G以太網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還沒有完成標準化工作,目前有兩種技術路線,一是繼續采取可插拔的模式,二是采取光電合封的技術(CPO),兩種技術路線未來都會占據一定的市場空間。預計超過800G的可插拔光模塊將遇到功率和密度問題,光電合封的技術將成為主流選擇。同時波分設備也需要突破單系統100T的傳輸能力,未來需要一系列的技術突破才能滿足新的需求,包括研究高波特率的電光調制器材料、空分復用傳輸系統與器件、從C波段擴展到L和S波段的新型光放大器技術等。3)NTN衛星通信網絡:地面網絡覆蓋有效補充低軌衛星寬帶接入主要面向偏遠地區的家庭、企業、輪船等場景,以及將衛星寬帶作為回傳鏈路與地面蜂窩網、WLAN網絡結合,面向偏遠地區的鄉村或者企業提供寬、窄帶覆蓋的應26通信網絡2030在星地之間傳輸域,由于要支持寬帶CPE終端和手持NTN終端高效接入衛星網絡,需要研究深衰落、大時延、超高多普勒頻移和高動態的新空口技術;需要研究針對空口隨機接入和高速切換的時頻同步技術、面向星地鏈路特點優實現高可靠的接入、高效的多址和無線傳輸、高速移動性管理。為了提升衛星的覆蓋能力和網絡譜效,需研究高性能的多天線波束賦形技術,突破超大孔徑高增益多天線技術,具備超多波束并發的空分復用能力和波束的高速切換能力,滿足高性能寬帶CPE終端和Rel-20智能求;同時還需要研究星內波束間、星間協同抗干擾技術,提升空間頻譜復用率和譜效;需要研究多層低軌星座下,針對星地鏈路的時頻空功多維度資源的多用戶統一調度技術,實現網絡資源的充分高效利用;需要研究大帶寬星地激光技術,滿足日益增長的饋電帶寬需求,需要解決激光傳輸抗大氣湍流等技術。在衛星之間傳輸域,不同軌道高度的衛星構成同層、鄰層衛星之間按需建設星間鏈路,形成空間立體網絡。星間鏈路將采用激光、太赫茲等技術,支持100Gbps以上的速率;需要研究工業產品如何航天化、相控陣列天線小型化、星間光動態跟瞄等技術。在網絡的管理和控制域,包括運控中心、網管用戶管理和服務支撐等任務,需要研究地面關口站與星座網絡間的彈性高效動態路由協議,支持多層衛星星座智能切換的超分布融合核心網等新技術。27通信網絡2030為滿足家庭場景下辦公和學習等業務需求、企業場景下安全和可靠性生產的需求,通信網絡要能做到確定性體驗。1)三級時延圈:20ms/5ms/1ms時延圈滿足差異化業務訴求未來10年,互聯網流量模型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從目前服務消費娛樂的“自上而下”內容流量轉變為服務全行業智能化的“自下而上”數據流量,智能機器產生的大量數據需要在數據中心處理。為協調電力和算力的發展,構建全社會綠色算力,網絡需要服務于未來數據中心的集約化布局,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以用滿足20ms、5ms和1ms的不同業務訴求,并可以根據業務屬性通過網絡層面直接進行實時調度,實現全社會算力的綠色和高效。除了通過網絡架構構建三級時延圈,對業務時延進行系統性保障,業界還需要對網絡端到端的確定性技術進行研究。城市內光聯接延伸至家庭、樓宇、企業、5G基站等城市全場景。全光傳輸向大型企業、樓宇、5G基站等末端延伸,萬兆接入支撐各行業金融機構,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大型醫院,大型工業企業所在場所以及縣以上開發區和產家庭寬帶、政企、5G、數據中心等業務的匯接點,由全光網統一傳送,實現多技術協同,業務智能分流,支持各類業務的一跳入云入算。無線部分的時延在整個端到端網絡時延中的占比可達到30%~60%,縮減無線部分時延成為改善端到端會話體驗的重點。但無線空口的共享特性決定了多用戶復用資源導致實時性和高速率難以得到保障。未來業界需要研究多載波聚合技術、多天線空分技術,通過載波配置和在多頻段廣義載波內提升業務在時延約束下的帶寬,為應用提供確定性體驗;智能化的核心網需要建立智能閉環體驗保障機制,做到實時體驗的感知和調度,保障業務的確定性體驗。的PON技術上行采取突發模式來防止沖突,難以滿足低時延的要求,未來需要研究頻分復用P2P或P2MP的聯接方式,讓用戶接入帶寬可以達到100G以上,一跳入云減少時延。廣域網絡則需要改變目前盡力而為的轉發機實現端到端時延可按需保障。2)端到端切片:為垂直行業打造更加適配的邏輯“專網”和服務端到端切片為各行業提供獨立運行、相互隔離的定制化專網服務,是服務垂直行業的關鍵切入點。端到端切片是一種有SLA保障的網絡虛擬化技術,在網絡基礎設施上隔離出不同的邏輯或物理網絡,滿足不同行業、不同業務的SLA訴求,包含無線切片、承載網切片、核心網切片技術及端到端的管理與服務。硬切片通過資源隔離實現,如為特定切片靜態切片通過資源搶占實現,如基于QoS的調度、動態預留RB等。目前網絡已經實現了基于優28通信網絡2030先級為不同切片提供速率保障,需要進一步研究針對不同切片提供最合適的PHY/MAC/RLC/PDCP層無線協議,比如針對URLLC(超可靠低延遲通信)切片提供具有低時延編碼方式的離、邏輯隔離。物理層隔離技術有光層的波長內的fgODU承載不同的業務;有MAC層的FlexE(FlexEthernet),通過時隙調度實現業流量工程(TE)、VPN等,通過標簽與網絡設備資源預留方式實現業務邏輯隔離。物理層隔離和邏輯層隔離技術上互補,可以為承載網提供確定性和靈活性兼顧的網絡能力。未來業界管理機制、面向時延的調度算法、高可靠冗余片能力,提供確定性時延和零丟包的物理切片技術、小顆粒度的接口等。核心網切片技術:在5GSA架構中,微服務是核心網網絡功能的最小模塊化組件。未來業界需要結合三級時延圈的要求,支持將微服務按業務需求靈活編排形成不同的切片,并根據時延帶寬需求,把切片微服務靈活部署在不同的網絡位置。端到端管理與服務:3GPP中定義了端到端子域NSSMF,形成端到端自動化切片,滿足切片業務的彈性開通、擴縮容訴求。面向2030,業界需要進一步研究切片SLA的感知、精確度切片能力還需要面向垂直行業提供服務,讓行業客戶能夠靈活按需定制,未來如何滿足行業Delete)訴求,切片與客戶專網、邊緣業務的配置協同等問題,仍需繼續研究增強。3)5個9以上高可靠:滿足行業生產控制系統要求,使能企業全要素上云傳統企業管理和生產系統以“人”為中心,基SCADA、PLC等多個系統,未來智能化企業將以“人-物”協同為基礎,構建云、邊、物、人扁平化新架構。當前企業云化主要需求是非實時的ERP和MES2030年,隨著企業全要素上云,實時系統如提升無線接入網絡可用性是未來主要研究方向,目前5G已經提供了URLLC的基礎可靠性,在港口、煤礦等場景下可用性已經可以達到4個更好地預測信道衰落特征,識別信道變化的包絡,提升單位頻譜可支持的URLLC連接數,通過智能化預測和干擾跟蹤以及E2E協同等方式將移動網絡可用性提升到5個9。無法持續擴充算力硬件,通過與其它數據中心協同進行分布式訓練,可有效突破算力瓶頸,是未來算力發展的方向。相應的網絡連接需要達到6個9及以上的可靠性,確保模型訓練的高效可靠,大幅減少因為數據傳輸中斷或重傳帶來的時間和成本損失。4)泛在差異化體驗保障未來沉浸式通信、多模態通信、云游戲、云手機將會普及,這些業務對帶寬、時延都有額外的要求,與目前常見的視頻、Web等應用對網絡的需求有很大差異,需要有智能差異化的體驗保障時間忙閑、場景區域等進行差異化保障,在滿足29通信網絡20301)自動駕駛網絡:網絡向L4+高階智能化方自動駕駛網絡作為網絡自動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通過數據與知識驅動的智能極簡網絡,實現網絡自動、自愈、自優、自治,使能新業務并實現極致客戶體驗、全自動運維、最高效資源和能源利用。當前自動駕駛網絡還處于L2~L3的發展階段,具備部分和條件自治的能力,系統可以根據AI通信大模型在特定的外部環境中面向特定單元使能閉環運維。未來自動駕駛網絡還將向高階面向多業務實現整個生命周期的閉環自動化能力。(表8自動駕駛網絡的分級定義)表8自動駕駛網絡的分級定義為了支撐自動駕駛網絡向L4+等級演進,我們需要研究以下關鍵技術方向。構建網絡的數字孿生,結合仿真技術實現對真實網絡的分析和操控。具體業界需要對以下技術點進行研究。?基于目標的自適應決策架構:從傳統面向功能實現的架構演進到基于多目標的決策架構,構筑應對復雜不可預測環境的系統能力。需要重點解決如下幾個關鍵挑戰:系統多個目自治系統與其他自治系統或人類一起協作。例如:通道級/模塊級/設備級/網絡級的節能需要突破時間、空間、頻率、功率等多目標協同優化算法。從網絡視角需要同時兼可選多個用例可選多個用例30通信網絡2030顧用戶吞吐率和網絡整體節能效果,未來需要進一步在保障多用戶的SLA確定性服務的前提下,同時滿足網絡和終端節能的多目標優化需求。?模型驅動和數據驅動混合架構:模型驅動要求在設計階段完成詳盡的風險分析,識別各種有害事件,其優點是可信任、可解釋,適用于關鍵任務。數據驅動通過機器逐步取代人類的態勢感知和適應性決策能力,應對復雜的不確定性場景,是邁向自動駕駛網絡的第一步,其優點是性能高,缺點是與訓練樣本空間相關、可解釋性差,以及跨網元和場景的泛化性問題。?基于語義的意圖:自動駕駛網絡自治系統間通過意圖化接口極簡交互,對外屏蔽內部差異化的實現過程,開箱即用。不關心彼此的實現,只關心結果的目標達成,實現系統間的解耦,包括用戶意圖、業務意圖、服務意圖和資源意圖等四個類別。?網絡數字孿生:在數據感知方面,研究高性能網絡近似測量,實現近似零誤差測量。在建模與預測層,構造高精度近似仿真模型,研究通過網絡演算、排隊論,提供有理論保障的SLA高性能仿真。在控制管理方面,通過快慢控制結構理論求解網絡巨系統的資源分配與優化問題。自動駕駛網絡L4/L5能力達成不僅取決于軟件站點和部署方案的簡化,以極簡架構抵消網絡連接復雜性。2)邊緣智能原生:通過云原生和AI技術重構在通信網絡2030架構中,云核心網將綜合云原生的靈活、開放以及AI面向業務的感知能力構建邊緣智能原生。邊緣智能原生要支持基于AI的業務感知能力:一方面,面向消費者的個人網絡將針對全感全息類通信業務提供高效編解碼、傳輸優化、體驗保障、協同調度的能力,同時面向大模型應用為終端提供算力卸載。另一方面,面向行業的專用網為千行百業提供業務保障。如基于MEC的5G緣側采用AI圖像特征識別的處理方式,可以降邊緣智能原生要支持Mesh互聯和水平算力調度:網絡將連接多級算力資源池,為實現算力的高效使用,網絡將需要能夠對各種算力資源進行感知。首先,算力感知要研究如何對AI業務的算力需求進行度量、建模。算力網絡中計算芯片多種多樣,如CPU、GPU、ASIC、TPU、NPU等,需要準確度量上述芯片的算力大小、適用的業務類型;其次,算力網絡中的計算節點需要將其算力資源信息、算力服務信存儲等多維度資源和服務的感知,需要研究新型算力路由控制和轉發技術,如基于IPv6+的算力狀態通告、算力需求感知和算力路由轉發等;最后,網絡不僅要感知算力,還要能夠靈2030年全球IPv6的滲透率要超過90%,以滿足萬物互聯的需求,需要研究層次化IPv6地址架構和超大規模的高速尋址和轉發的創新技術,實現從數據到計算的全球可達。同時隨著智慧家庭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基于FTTR聯接底座可延伸感存算控等新能力,并結合AI技術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應用體驗,如基于AI的全屋Wi-Fi調優、基于AI的FTTR+NAS實現照片的自然語言搜索和AI時光相冊、基于AI的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等。31通信網絡20303.2.4通信感知融合:通信技術外延的全新領域在1G至5G時代,通信和感知是獨立存在的,例如4G通信系統只負責通信,雷達系統只負責測速、感應成像等功能。這樣分離化設計存在無線頻譜與硬件資源的浪費,功能相互獨立也會帶來信息處理時延較長的問題。進入5G-A/6G時代,通信頻譜將邁向毫米波、太赫茲、可見光,未來通信的頻譜會與傳統的感知頻譜重合,通信感知融合可以方便實現通信與無線感知:5G-A新推出的三大場景之一就是融合通信感知(HCS),主要應用在車聯網、無人機的自動駕駛場景,R16定義的定位能力在商用場景能達到米級精度,未來演進的目標是將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級。同時隨著無線向毫米波、太赫茲高頻方向演進,未來通信感知融醫療成像等場景。無線通信感知技術還在起步階段,未來業界需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如通信感知折中優化理論;復雜信道環境下的電磁波傳播、空間目標加強對高性能、低功耗射頻芯片和器件的研究;加強對超大規模陣列天線結構的研究;加強對高效分布協同感知算法的研究,如主動雷達照射、環境電磁調控、多點協同收發、目標成像、場景重建、信道反演等。提供高精度定位、姿態/手勢識別、呼吸檢測、情緒識別、周界安防等功能。未來WiFi感知需感知模式下,測量結果反饋與感知精度的折中;協作感知機制等。光感知:光感知可以分為光纖傳感和激光雷達感知。光纖傳感主要應用在能源、電力、政府、交通等行業,感知溫度、震動、應力的變化,提供火災監控預警,設備/管線故障診斷,環境和設施受力監控等。激光雷達感知可應用于姿態手勢識別等功能。目前光纖傳感在復雜的環境下經常出現較高的誤報率,未來需要研究如何通過AI和大數據分析降低誤報率。激光感知需要加強三維全景建模算法技術的研究,基于激光雷達感知數據,進行多雷達坐標系配準。根據華為預測,2030年全球企業千兆及以上WiFi滲透率將達到98%(其中萬兆、超萬兆為84%),F5G大中型企業的滲透率將達到42%,5G行業專網在大中型企業的滲透率將達到35%,通信網絡在為企業提供寬帶服務之外,還可以利用通信感知融合能力采集靜態信息(空物的位置、運動軌跡、姿態、手勢等進行數據建模,并基于數字孿生進行仿真、識別及預測變化,為千行百業賦能。通信感知融合是通信技術外延的全新領域,未來發展空間很大。32通信網絡20303.2.5安全可信:6級安全可信框架構筑網絡安全新底座未來網絡趨向豐富性、多樣性發展,隨著網絡云化和泛在化演進、ToB和ToC業務融合,網絡暴露面不斷增加,傳統網絡安全的“邊界”進一步模糊,網絡攻擊手段持續升級,未來網絡難以通過傳統的邊界隔離,外掛安全能力的被動防御模式來保障安全,需要推動網絡安全體系向原生內嵌、安全可信、智能靈活的主動防御模式演進。安全可信包含組件可信(芯片/操作系統)、設備安全、連接安全、管理安全、聯邦可信、數據可信六個層次。其中設備安全、連接安全和管理安全屬于網絡安全的范疇,組件可信、數據可信和聯邦可信屬于可信的范疇,二者之間有側重,也有協同。安全可信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跨平臺可信操作系統和芯片、網絡內生安全、云安全大腦、多智能體跨域可信聯邦、數據差分隱私處理等層次化安全可信技術。(圖7具備六級安全可信框架的網絡)組件可信:可信的數據源是安全可信的基礎,組件(芯片和操作系統)層面的可信執行環境認知且應用的方案,未來網絡將在網元設備中引入芯片級的可信計算技術,在網元底層基礎上構建一個可信、安全的軟硬件運行環境,實現從芯片、操作系統到應用的逐級驗證,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設備和連接安全:通過對通信協議和網絡設備改造,在IPv6報文頭部嵌入可信標識和密碼憑證,網絡設備可以基于標識的驗證來確認請求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防止偽造與假冒,構建細粒度的接入驗證和溯源能力。管理安全:首先,未來網絡要構建云網安一體化的安全服務架構,將各類安全功能組件化和微服務化,實現集約化編排,實現安全能力的敏捷部署;其次,由于用戶規模擴大和復雜度圖7具備六級安全可信框架的網絡33通信網絡2030增加,安全策略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傳統人工模式的規劃管理將無法適應,未來需要研究流量與業務特征自學習及建模技術、基于特征模型的風險預測和安全策略編排技術、安全策略沖突檢測及自動優化技術等。聯邦可信:為滿足未來多網多云的安全可信要求,未來網絡需要以區塊鏈技術來構建網絡基礎數字資源(包含聯接、計算等)的可信服務體系,通過分布記賬、共識機制、去中心化的秘鑰分配等,保證資源所有權和映射關系的真以移動通信網絡為例,基礎設施的中心化信任模型存在著中心節點權限過大、單點權威失效存在一定網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等性風險。面向下一代網絡構建去中心化、透明可審計、可信的身份管理等基礎設施,可從根本上消除當前基礎設施存在的可信問題。數據可信:網絡在用戶接入和業務感知點將接觸到用戶數據,必須在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方面增強最后,伴隨量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未來網絡到來之時,極有可能出現破壞公鑰密碼體系安全性的新量子算法。量子計算機具有比經典計算機快得多的搜索和分解能力,一旦公鑰密碼算法的數學原理被破解,現有公鑰密碼算法將形同虛設,即使增大參數長度也毫無用處,因此未來網絡需要引入后量子密碼算法來抵抗量子攻擊。同樣對于對稱密碼算法,量子計算機也會降低其算法的安全性,因此未來網絡仍需要優化對稱密碼算法,提升算法性能,滿足高通量高并發數據的加解密服務。34通信網絡2030隨著世界范圍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的不斷加劇,全球對綠色低碳的述求越來越強烈。當前歐洲領先運營商對其自身碳排放提出了明確目標:2030年的碳排放在2020年的基礎上要降低45%~55%。同時歐洲領先運營商對設備供應商也提出了組織級和產品級兩個方面明確的減碳訴求。針對這些要求,設備商可以從極簡架構、光電混合、系統節能&多維能效三個方面助力運營商完成綠色低碳目標。1)極簡架構:通過基礎網、云網和算網的極簡架構實現網絡低碳傳統網絡按照專業劃分,造成運營維護的條塊分割,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網絡自動化和智能化構建起基礎網、云網和算網三層極簡網絡架構。極簡架構,在100%光纖到站和支持全光交叉(OXC或者ROADM)的光底座基礎上,構建網,高運力智能承載網、全融合核心網、極簡協議、極簡運維實現網絡的綠色低碳。云網:用于云和端租戶級互聯,基于端到端切片有SLA保障的虛擬網絡,通過一網多用提升網絡使用率,達到網絡節能的目的。算網:用于數據與算力的業務級互聯,為數據處開放的協議構建,通過對數據的靈活調度,實現多級算力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綠色集約。在數據中心內采用超融合以太,部分超大規模智算中心向全光交換+超融合以太演進;在數據中心三層網絡之間存在依賴性,算網為了實現數據與算力之間實時、彈性的連接,需要云網提供敏捷的虛擬管道建立能力和開放的可以按需驅動的接口,算網最重要的低時延和大帶寬特征也需要基礎網絡的支持。35通信網絡20302)光電混合:光電技術融合將帶來通信網絡設備架構及能效的深刻變化通信網絡產業中光與無線、數通等各專業技術傳統上相對獨立,但隨著網絡向高速、高頻、高能效方向的發展,傳統電子技術即將遇到距離、功耗等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光電技術將出現融合的趨勢。未來10年,我們可以看到,為提升電子器件的高速處理能力并降低功耗,將出現芯片出光、光電合封等新產品形態;為了提升數通設備高速端口的傳輸距離,將引入光的相干技術;為降低基站的重量和功耗,將出現直接出光纖的新型天線;為實現低軌衛星之間的高速數據傳輸,將采用激光替代微波;為滿足水下移動設備的通信需求,將采用穿透力更高的可見光替代無線電磁波覆蓋;為實現腦電波的準確探測,將采用透過率更高的遠紅外光技術;為訓練超大AI模型,將在數據中心內采用光交換連接各交換機服務器,將在數據中心間使用全光交叉連接。光電混合是結構性提升設備能效的發展方向,預計到2025年之前,基于光總線的光電合封芯片就會實現商用。一些學術機構也正在研究可以替代電交換網的光Cell交換技術,預計到2030年之前將出現采用光總線和光Cell交換技術的設備級光電混合產品。在更遠的未來,產業還將出現采用光計算和光RAM內核與通用計算內核混合的芯片級產品。采用網絡級、設備級、芯片級的三級光電混合技術,可以持續提升通信設備的能效,實現未來網絡容量增加、能耗基本不變的綠色網絡目標。3)系統節能&多維能效:通過系統級節能構建節能和性能雙優網絡綠色節能始終是建設高質量網絡中不可或缺的業務類型多樣化,對節能的場景化策略制定及差異化業務保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面對日趨復雜的網絡和設備系統,需要從軟件到硬件,從主設備到配套設備,從單點優化到整體尋優,構建一個端到端的高能效系統。具體能效提升可以從能量流,業務流,控制流三個視角著手。能量流視角:針對“源、路、載”三個節點,分別從能量的供給,傳輸和使用出發,降低全鏈路能量損耗,打造高能效鏈路。通過供電架構優化(如樂高電源),簡化拓撲等提升能量供給效率。通過減少電壓種類,減少轉換級數等降低線路傳輸損耗。通過分區供電,動態關斷等提升負載用能效率。在持續優化單節點轉化效率的同時,基于全鏈路視角,通過跨節點協同聯動,實現整體最優。業務流視角:基于“業務、資源、能耗”三者間的映射關系,通過精準分配、按需用能。基于未來多樣化業務的體驗保障需求,及業務的時空動態變化,對資源按需精確分配,實時彈性伸縮。同時,提升設備關斷的深度,速率,精準度和靈活度,從而不斷向“0bit,0watt”的目標逼近。控制流視角:針對動態變化的復雜系統,需要一整套面向能效的“調優-管控-評測”機制。一方面針對網絡級,站點級,設備級,芯片級進行分層自治,提升各自能效,另一面通過軟硬協同,端管芯協同等跨層互助,垂直整合,實現系統級最優。而在定義能效中“效”的評價模型時,既要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市提成合同協議書
- 鄰居違建調解協議書
- 道路損毀修復協議書
- 高中宿舍承包協議書
- ufc比賽傷亡協議書
- 單位章程及聯營協議書
- 衣柜閑置轉讓協議書
- 車位包租返租協議書
- 路人死亡賠償協議書
- 高中就業合同協議書
- 消防監護人考試題及答案
- GB 35181-2025重大火災隱患判定規則
- 2025年中小學科學素養測評考試題及答案
- 漢代文化課件圖片高清
- 【四川卷】【高二】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數學試題
- 艾滋病病人的心理護理
- 2024年湖南高考真題化學試題(解析版)
- 大學美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安徽師范大學
- DL-T5161.10-201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0部分: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施工質量檢驗
- 國際金融(吉林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FC西游記后傳金手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