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廣東省揭陽市揭西河婆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民法大全》中規定:一切債務,由于以應給付的物消償,或經債權入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而消滅。債務是由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消償,……債務人仍免除其債務。主債務人清償時,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債務,相反的情形也一樣,即若保證人清償,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債務人也免去其債務。這此規定主要是A.界定了債務人的職責 B.保障了債權人擁有的權利C.明確了擔保人的職責 D.提供解決債務糾紛的依據2.下表是歐美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表(100=每個農業男工每年凈生產一千萬卡植物性熱量),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 B.英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C.美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D.西方大國基本實現工業化3.據統計,“八七”會議后的三個月內,各地爆發的武裝起義多達22次,但唯獨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獲得了勝利,這一勝利代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方向。這主要是因為湘贛邊秋收起義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針B.首創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C.打破了蘇聯革命道路束縛D.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4.唐朝時,唐高宗、武則天修《氏族志》:“使軍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這改變A.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B.強化了門閥士族政治C.引發了選官制度變革 D.確立了官僚政治體系5.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旨在切斷傳染源。這項措施被后世沿用。據此可知當時A.疫病防治依賴于中醫藥學創新 B.醫療隔離救治理論成熟C.政府具有較強的社會動員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6.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蘊含著不少歷史信息。下列詩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A.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C.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D.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7.漢初.劉邦與功臣,諸侯王訂立“白馬之盟".通過分權共治來換取對漢帝國后世君主繼續統治的認同與忠誠。但隨著法更.儒生、士吏等“治國者”集團逐漸借助個人能力取代了功臣、諸侯王等“立國者”集團,“白馬之盟”遭到背棄。這一變化反映出A.政治均勢格局逐漸瓦解 B.專制皇權趨向成熟穩定C.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弱化8.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搗毀孔子牌位,焚燒古書;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打著儒家旗號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A.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 B.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C.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D.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斷與時俱進9.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制裁10.如表: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據2.埃里克森U979—1990年的蘇聯》)據表可知A.蘇聯學者的估計結果最為可信B.西方對蘇聯的經濟遏制不斷加劇C.斯大林模式的優越性完全喪失D.科技革命倒逼國家戰略適時調整11.自秦以后,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古代中樞權力機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其中為分割宰相權力而設立的機構是A.刺史 B.中書省 C.內閣 D.參知政事12.“御筆”、“手詔”和“上批”是繞開政府和監督機關、由皇帝直接下達的命令。據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所引用的此類命令統計,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計109次,而宋神宗有1260次,這說明北宋中期A.統治者致力于加強中央集權 B.王安石徹底改變宋初的體制C.中樞決策的程序性有所減弱 D.監察諫議制度出現重大變化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九一八事變后,蘇聯出于維護遠東地區和平的戰略考慮,積極主張改善自中東戰爭以來的中蘇關系,提議立即恢復中蘇邦交。其后雙邊關系雖然在貿易、中東鐵路、外蒙古等問題上出現過一些障礙,但由于日本的不斷擴大侵略,不僅對中國而且對蘇聯也構成了嚴重威脅,由此中蘇兩國政府都有進一步加強雙邊關系的愿望。1938年8月21日,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從軍事上、財政上、物資上積極援助中國抗戰,不僅給中國以巨額貸款,還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派遣軍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隊來華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希望中國拖住日本,以保障其東部地區的安全。這種愿望隨著歐戰的爆發,表現得更加明顯。蘇聯在援助中國的同時,為了避免可能的東西兩西作戰,也在謀求與日本改善關系。中蘇關系再次趨于冷淡的轉折點是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蘇聯不惜以犧牲中國、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代價,促使日本堅持南進政策。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即1945年2月,蘇聯出于戰后遠東戰略格局的考慮,與美、英首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這個協定是蘇聯再次以犧牲中國主權而與美、英大國所作的幕后交易,理所當然地受到中國人民的譴責。——張憲文《中國抗日戰爭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九一八事變后蘇聯對華政策的調整過程。(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蘇聯對華政策的影響。14.(20分)“孔像之爭”在中國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盡管他們一生聲名顯赫,但多時過境遷,也就被淡忘了;只有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其人格與思想的影響歷久而不衰。材料一漢代已有人稱孔子為“素王”。宋真宗時,追謚孔子為“玄圣文宣王”和“至圣文宣王”。清代,統治者封給他一個稱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讀書人的最高頭銜。材料二法國作家伏爾泰曾經說,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樣“仁”、“義”,世界就不會發生戰爭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書房里朝夕膜拜。材料三晚清之后,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嚴重扭曲,或被無情抨擊。在20世紀,一生顛沛造次的孔子在逝世二千多年后,又遭遇了兩場巨大的風波和打擊。……在這兩次運動中,孔子都成了當時人們否定、批判和聲討的對象。——以上均摘自《遼寧晚報》2011.1.19材料四美國總統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籌委會主任的信中說:“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孔子思想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材料五2011年1月11日上午10時,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如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北廣場落成。由于天安門廣場是具有高度象征意義的地點,這條新聞立刻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甚至在人民網還開通了“在天安門廣場附近豎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專題討論。——摘自《人民網》問題(1)請給“素王”作個解釋。并說明漢代以來,統治者追封孔子的原因。(2)在20世紀,孔子所遭到“兩場巨大的風波和打擊”分別是指什么?(3)伏爾泰頂禮膜拜孔子寄托著他怎樣的思想?(4)你怎樣看待“在天安門廣場附近豎立孔子像”?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旨在明確在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以應給付的物消償債務后,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之債務即行終止,為解決債務糾紛提供了可行方案,故D項正確;題干明確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案并非強調債務人或擔保人的職責問題,排除A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有關保障債權人權利的信息,排除B項。故選D。2、A【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很多國家都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因此工業化帶動各國農業的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即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出口貿易額超過英國,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地位,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無法得出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結論,B項錯誤;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美國國際地位,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西方大國的工業化,D項錯誤。3、C【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在湘贛邊秋收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后,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開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農村的偉大實踐,打破了蘇聯“城市中心論”,產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革命思想,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27年八七會議上提出了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B選項錯誤,首創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是古田會議;D選項錯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秋收起義后建立起來的。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4、A【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使軍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可以看出,這些措施有利于擴大土族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起到了削弱舊門閥士族地位的作用,故選A;唐朝時期“使軍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的規定削弱了舊門閥士族的地位,B錯誤;題干信息和選官制度無關,C錯誤;官僚政治體系確立于秦朝,D錯誤。5、D【解析】

據材料可知,當時政府采取了隔離措施以切斷傳染源,故選D;A項“依賴于”說法有誤,B項“理論成熟”有誤,均排除;材料表明政府組織并實施疫病治療,并沒有說明社會力量的情況,排除C。故選D。6、D【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晃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是李白悼念阿倍仲麻呂的詩,阿倍仲麻呂,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學生,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故D選項正確;“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反映的是唐代商貿情況,故A選項錯誤;“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李白送故人孟浩然寫的詩,故B選項錯誤;“劍外忽傳收薊北”反映的是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故C選項錯誤。7、B【解析】

劉邦與功臣、諸侯王分權共治,說明皇權還不夠穩固,隨著依附于皇權的“治國者”集團形成,專制皇權漸趨穩定,所以原有的“白馬之盟”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答案為B項;A項政治均勢格局瓦解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是郡縣制的推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這一變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8、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實際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背景下中國人的抗爭和探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過于絕對,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時期的中國社會狀況不符;C選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洋務運動的領導階級是地主階級;D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不能體現儒家文化的與時俱進。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9、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中國的對外交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所以中國加大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故選B。60年代中國與美國之間沒有實現外交關系正常化,也就談不上與西方國家外交關系正常化和打破歐美對華經濟制裁。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0、D【解析】

表中信息反映了20世紀50---80年代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主也說明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不適應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國家戰略應適時調整,故D正確;A、B、C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11、D【解析】

宋代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其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事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故D正確;刺史是監察機構,排除A;中書省不是分割宰相權力的機構,排除B;內閣設立時,宰相制度已經被廢除,排除C。故選D。12、C【解析】

從“109次”到“1260次”,說明北宋中期中樞決策的程序性有所減弱,皇帝意在繞開政府和監督機關對他的權力制約,從而加強皇權,故選C;材料中皇帝想要加強的是皇權,而非中央集權,排除A;B項說法過于絕對,其“徹底”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重點在于皇權的變動,而非監察諫議制度,排除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主張改善中蘇關系;1938年,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積極援助中國抗戰;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蘇聯對華關系冷淡;二戰前夕,犧牲中國主權而與美、英大國進行幕后交易。(2)蘇聯的對華政策調整,體現了蘇聯外交政策的利己主義傾向;初期援華,對中國抗戰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后期對日妥協,對中國抗戰帶來不利影響,縱容了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擴張;二戰勝利前夕,犧牲中國利益,不利于中蘇兩國關系正常持續發展。【解析】

(1)依據材料“九一八事變后,蘇聯出于維護遠東地區和平的戰略考慮,積極主張改善自中東戰爭以來的中蘇關系”來看,九一八事變后,蘇聯主張恢復中蘇關系;依據材料“日本的不斷擴大侵略,不僅對中國而且對蘇聯也……1938年8月21日,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來看,由于日本對蘇聯的威脅,中蘇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積極援助中國;依據材料“中蘇關系再次趨于冷淡的轉折點是……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代價,促使日本堅持南進政策”來看,1941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蘇聯對華關系冷淡;依據材料“與美、英首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這個協定是蘇聯再次以犧牲中國主權而與美、英大國所作的幕后交易”來看,二戰前夕,蘇聯犧牲中國主權與英、美等大國進行幕后交易。(2)通過蘇聯對華政策的變化原因來看,體現了蘇聯外交政策的利己傾向;蘇聯對日本的政策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前期積極援助中國,起到了積極作用,后期對日妥協,又對中國的抗日起到了不利影響;尤其是二戰前夕,犧牲中國利益,不利于中蘇關系的正常持續發展。14、(1)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孔子的主張及其后來改造了的儒家學說,有利于鞏固君主專制統治和維系社會的穩定;歷代統治者追封孔子,目的是強化儒學的正統地位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2)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3)和平、寬容、寄寓開明君主制等思想(4)本小題采用SOLO評分法。答案1:能對材料進行抽象提煉,能從時間(歷史、現代),空間(中外)等兩個以上角度并結合事實,進行辯證地論述,字數600以上科舉制。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抽象視角,支持觀點: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正統思想和主流的意識形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國家歷史博物館前立孔像,有利于展示和弘揚中華文明,促進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團結;孔子的倫理思想和教育主張,仍是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利于推進人類的和平、進步與發展;要正確區分孔子主張及其儒學思想,有的被專制統治者作為護身符利用的,已經不是孔子的東西了;孔子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產物,現代社會要對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發展;弘揚孔子,可以培養人類的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提高人類生活的精神境界。否定孔子及思想不能代表中國所有文化;近代以來,孔子思想一度是中國實現民主和現代化的“絆腳石”;現代孔子的思想中還有很多糟粕,需要摒棄等論述:論述充分;論述較充分。敘述:敘述完整流暢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