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_第1頁
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_第2頁
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_第3頁
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_第4頁
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科論文目錄TOC\o"1-2"\h\z\u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視覺表達方式 21.1美學概念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1.2光與影的意義與作用 31.3自然光的藝術造型效果 52紀錄片與自然類紀錄片 52.1紀錄片及其特點 52.2自然類紀錄片的不同之處 63光影在紀錄片的呈現 83.1以《地球脈動》第二季為例剖析 83.1.1光作為畫面的“活躍劑” 113.1.2光的“擬人化”表達 133.2以《航拍中國》第二季為例剖析我國自然類紀錄片的現狀 144光影對自然類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影響 18結論 19參考文獻 20致謝 21本科論文摘要“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作為中國美學“意境”的基礎體現出藝術自然無為、真樸淡雅、絕棄人工的特征,而光影作為影視作品的靈魂,其造型功能是不可小覷的。本論文的寫作目的就是探討在自然類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如何在保持最終效果“電影感”的同時,保持“真實性”,這不僅成為了中國自然類紀錄影片難以突破的一點,也成了當代紀錄片創作的難題。面對現代紀錄片相繼掛帥,面對變革中國如何走出自己風格的道路;面對自然類紀錄片水準大幅度提升,中國能否獨樹一幟,再次閃耀奪目放射光芒;中國故事,國際講述空前活躍,中國能否講好自己的故事,促進紀錄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本文主要以《地球脈動》第二季和《航拍中國》第二季等影視作品為例,通過中外兩部紀錄片分析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重要作用。關鍵詞:光影;造型效果;真實性;電影感

AbstractAsthebasisof"artisticconception"ofChineseaesthetics,itembodiesth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inaction,simplicityandeleganceofart.Asthesouloffilmandtelevisionworks,lightandshadowcannotbeunderestimated.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howtomaintainthe"filmsense"whilemaintainingthe"authenticity"intheprocessofcreatingnaturaldocumentary,whichnotonlybecomesadifficultpointforChinesenaturaldocumentaryfilmstobreakthrough,butalsobecomesadifficultproblemforcontemporarydocumentarycreation.Inthefaceofmoderndocumentaries,oneafteranother,facingthetransformationofChinahowtogetoutoftheirownstyleofroad;inthefaceofnaturaldocumentarystandardsgreatlyimproved,Chinacanbeunique,onceagainshiningbrilliantradiance;Chinesestories,internationalnarrationunprecedentedactive,Chinacantelltheirownstories,promotethedocumentary"communityofhumandestiny".Thispaperanalyzestheimportantroleoflightandshadowinnaturedocumentarythroughtwodocumentaryfilms,suchas"EarthPulse"and"AerialChina".Keywords:Lightandshadow,modellingeffect,authenticity,filmsense引言隨著科學技術的崛起,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隨著它的在全國范圍內的飛速發展和快速普及,正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影視作為當今的傳播主流,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的進行觀看,并且隨著《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二十二》等不同類型的紀錄片的播出不斷地被大眾所接受,使得近些年來中國紀錄片在整個影視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并且市場行情也是越來越好了。自然類紀錄片主要是以動物和植物為主體的紀錄片,國內外一直對其做了許多研究,尤其是國外一些專門以紀錄片為主的機構對此的成果十分豐富,英國BBC關于光影對于藝術的影響的拍攝與研究是在全國范圍內經驗最為豐富且作品也都是在金字塔頂端的。其拍攝的《藍色星球》、《荒野間諜》、《人類星球》等眾多作品的質量和觀眾的反饋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本篇文章將以《地球脈動》第二季和《航拍中國》第二季為例,對中國自然類紀錄片的現狀及其發展進行分析。就本課題而言,是通過《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這篇論文的分析和討論,進一步了解紀錄片的現狀,思考自然類紀錄片的多樣化和未來發展,通過這四年來大量觀看的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甚至是建筑設計來分析光影在藝術中的造型和內容重要作用,進而分析光影在紀錄片、自然類紀錄片的重要作用。

1視覺表達方式1.1美學概念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世間最美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就是人們看不見形跡的“道”,也就是說藝術的至高境界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能通過“心”去領悟,雖然他不是再說迷宮藝術的問題,但卻接觸到了藝術的超高境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用“希”和“無”的方式樹立“聲”和“形”,并用“損之有損”的減法,從而以無至有,再由有返無,之后才能在想象與聯想中間,有無相生、虛實結合,從而促使“希音”至“大音”的轉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揭示了藝術中的“實與虛”、“無與有”的辯證法,這種“大音、大象”體現了藝術自然無為、真樸淡雅、絕棄人工的審美特征,從而構成一個虛實相生的絕妙境界,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因此,該理論為中國的“意境”奠定了哲學和美學的基礎。在的影視作品中,所有的燈光、陰影都是在復現模仿真實世界的光,從而再現現實;而紀錄片在眾多影視種類中更為注重其真實性,要求人們反映真人真事,要在真實中選擇所需要的創作素材,再對所選取素材進行藝術處理藝術加工,并對現實中的藝術價值及其精神意義進行提煉,提取我們作品中想要的部分,紀錄片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性,“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生命,顯然我們在面對當今的紀錄片市場時,在拍攝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在保持真實性的基礎下講清楚講明白紀錄片的故事,這點是十分重要的。在自然類紀錄片中,由于拍攝地點、拍攝條件導致其拍攝的主要光源就自然光,就能夠使保持其最本源的畫面質感,從而增加畫面的質感和畫面給人們的真實沖擊,并且畫面也是導演與觀眾溝通最為直接的方式,所以導演想表達的內容可以從畫面大部分的表達出來,而聲音對于故事的敘事性沒有畫面的表現力度大,但其對于氣氛的烘托作用卻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擬的。1.2光與影的意義與作用曾有人說建筑設計就是“截取無所不在的光”,甚至在一些藝術作品中要用水來“復活光與影”,以至于將“安藤忠雄”譽為操縱光的魔術師。紀錄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將幾種藝術形式融合為一體,自然要包括視覺藝術的特點,因此“光”在影視作品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作品影像中一定要有“光影的造型意識”,充分調動光的造型手段,才能達到其造型效果人們對于“光”的造型效果是十分敏感的,光的高度、亮度不同所形成的造型效果,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傳統的三點式布光還有分裂光、環形光、顯寬光等等,“光”也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主光、輔助光、輪廓光,甚至可以細分為眼光等其他細致的光,改變光的高度和角度造成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比如在頭頂打光,給人的感覺就會比較舒服,人的眼眶是黑色的、鼻底會形成陰影,這種光在圣經等基督教壁畫里會經常被用到,而光從腳底打過來的光,給人的效果就會完全不同,甚至會產生恐怖的感覺,這種光常用來丑化某個人的形象,因為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光,在許多懸疑劇中會常常用到這種光。如果單用從身后打來的逆光,給人的效果也是很不同的,這種光被稱為“最偉大光”或者“藝術之光”,因為這種光不太容易控制,但只要這種光被很好但掌握,效果就會完全不同,并且這種光常用來強化輪廓。是在一般布光中常會用到的光之一,這些光還可以進行組合,在組合之后其效果又會有所不同。“影”是現在拍攝中常被忽略的,但“影”的造型效果卻是不言而喻的,“影”的主要作用是豐富硬式構圖,陰影本指事物在光的照射下的另一面,在影視中往往指某個事情或者事物的陰暗面,通過亮度的增強或降低,從而造成反差,以達到增強輪廓的效果,由于結構主義和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的興起,“影”在后現代開始受到重視,用陰影打破之前的平面化構局,使畫面分割成多個不同程度的亮區和暗區,從而打造立體效果,使輪廓更有層次,增加其立體性、質感和美感,并且棚內攝影和室外攝影是完全不同的,棚內攝影更容易控制燈光的布置,從而能夠更好的控制光與影的比例和層次,而室外攝影對于光的使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它用到的光大多是太陽光,但是這樣的光源對于畫面的真實性、靈活性、靈動性是十分優秀的,通過陰影的羽化程度就能識別出其光源是硬光還是軟光,并且通過陰影的形狀就能分辨出其原始形狀,甚至是具體物件,甚至陰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畫面的質感,因此影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陰影對畫面起到一定的沖擊和暗示作用,隨著光源的強弱遠近,構成的陰影大小也是不同的,畫面層次也是完全不同的。陰影越大留給人的恐懼感越強,尤其是當陰影范圍逐漸增大,暗度逐漸增強使,難免會讓人感覺到某個巨大的不明物體在靠近,使人們感覺到莫名的恐懼。有光才有影,光與影是并存的,光是影的基礎,影是光的結果,“光和影”可以共同為詩意的畫面空間做烘托與渲染,也共同影響且體現著人與空間和環境的認識與交融,對于人與空間和環境交融在一起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如何處理好光影,最終達到照明的最終效果并且還要具有審美價值的光影藝術,已成為視覺傳播中不可小覷的問題。1.3自然光的藝術造型效果自然光又叫“天然光”作為上天的眷顧,在拍攝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于其包括了垂直于光波傳播方式的所有散射方向和振動方向,因此不顯示偏振性,所以肉眼從任何方向觀察,光的振幅都是一樣的,也就是人眼看到的亮度、方向等效果都是完全相同的。由于一天之內太陽的高度,地球自轉與太陽的夾角是不同的,因此其照射出來的造型效果是不同的,比如早晚的太陽光,太陽與地球的夾角是低于15度的,此時光與被攝體會形成細長的剪影,并且此時的霧氣比較大,所漫反射的光就比較柔和,拍攝人物就會更顯柔美,但此時拍攝的時間會不算充裕,并且要注意曝光因此對攝影師的要求就更高。中午拍攝時,所形成的光又叫“頂光”,太陽光與地球的夾角近乎90度,此時是一天中影子最為短的時候,而且曝光最強,因此我們在現實拍攝中會盡量避免這個時間段的拍攝,這時更適合拍攝性格粗獷的陽光男孩。并且一般在2點左右的光線是最強的。在上午和下午拍攝時太陽光與地球的夾角大約為15度-60度,是一天拍攝中效果最好的時候,一般會在上午時間的8點到11點和下午時間2點到5點,那時的陽光最為穩定且拍攝的效果最為立體,整體的畫面質感也是最為完美的,此時因為光是不垂直打向地面的,會產生大量的反射光,其光影比例也最為完美,畫面明暗反差表現也會極好.2紀錄片與自然類紀錄片2.1紀錄片及其特點“真”就是紀錄片最大的特點,他是以真人為拍攝對象,真事為拍攝事件之后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的一種藝術形式,用“真實”來引發人們對生活等事件的思考。“紀錄片”最早是由約翰·格里爾遜所提出的,但他并沒有對這一類的影片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因此其定義是十分模糊的,并且對于紀錄片的分類也是眾說紛紜,大體可以分為:詩意型、闡述型、自然類、觀察型等等,紀錄片是電影的最開始的階段,那時候有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嬰兒的午餐》等實踐型影片。在蘇聯十月革命后,其主要作用是政府宣傳和新聞傳播,之后“電影眼睛派”學者的理念是“把相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會拍攝一些片段式影片,并且拍攝時不被甚至不會被當事人允許,也不會要求被拍攝者做某些特定動作,他們主要是隱秘的隨機拍攝,就好像我們現在的Vlog短視頻,再將混亂的視頻進行剪輯,使其變得條理清楚。20世紀20-30年代好萊塢進入鼎盛時期,在棚里錄制的并且脫離現實的影片成為了主流,為了抵制這種現象,紀錄電影運動開始風靡,他們極力擺脫電影的商業影響,強調其社會意義,對社會的矛盾不做任何的掩飾。9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開始往大眾化轉變,這種“消費心理”在人們的生活中蔓延,“游戲和快樂”成為節目的主流“商業主義”和“消費主義”也是紀錄片的一大主題,并且還出現了許多像《阮奶奶征婚》這種類主題很分明的偏娛樂類的紀錄片。2.2自然類紀錄片的不同之處自然類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以“自然”為主題的紀錄片,可能在我們印象中第一個會出現的就是《動物世界》,但其實當我們深挖其內部的意義時就會發現其內涵,就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喘息,大自然的規律,生命的靈動,一切就好像人類一樣,有著自己的生活規律,追逐大自然的真實情感,記錄曠野天際的真實情感,揭示自然與人類的親密聯系。比如在《地球脈動》第二季中,海鬣蜥作為地球上最后的“龍”雖然長相魁梧卻是素食主義者,由于岸上沒有吃食,他們每天都得下海游20到30米,就好像我們生活中那些所謂的“大佬”他們雖然紋身長相可怕,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看到老鼠都會尖叫在這拍攝時的光不難判斷是中午的光,整個畫面除了它的下巴其他完全沒有陰影,整個鏡頭在拍攝時也是從下到上緩緩搖突出其“大佬”的樣子。另外“紅石蟹”會定時為“大佬”去角質,他們以海鬣蜥背上的死皮為食,二者其實相依相存。幾厘米的紅石蟹在二三米的海鬣蜥背上他們的合照也是十分的詼諧。圖2.2海鬣蜥的仰拍再比如在講“雄性信天翁等待雌性信天翁”時,雄性信天翁總是望向森林外,如果雌性信天翁還不回來,他們將會錯過順利繁衍的最佳機會,而這時海鷗的回歸代表一天的結束,這就是大自然的時間鐘。3光影在紀錄片的呈現3.1以《地球脈動》第二季為例剖析圖3.1開場有質感的畫面在自然類紀錄片中“用光用得好,不如說是時機挑的巧”,太陽光作為大自然的饋贈也是自然類紀錄片的主要光源,其作用是無可匹敵的,并且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不論我們在棚內怎樣搭燈,其本質都是在模仿現實光。圖3.1等待的白頭翁圖3.1來參觀的企鵝圖3.1四面八方的圍蛇圖3.1無助的海鬣蜥光影可以幫助故事的敘述游蛇圍獵海鬣蜥作為《地球脈動》第二季最為傳奇的鏡頭,在本季第一集26分時,陽光直接打向大地,整個畫面沒有任何陰影,海鬣蜥的幼崽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而等待他的游蛇卻從畫面的四面八方奔向這只剛出生的海鬣蜥,從而向我們說明這就是自然的生存法則,沒有任何預兆,沒有任何猶豫小海鬣蜥剛出生就是要面對這種赤裸裸的追殺。而在講述斯島黃眉企鵝是整個畫面的色調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樹林中,用來自太陽的強光打到樹葉上從而形成的光影來介紹斯島黃眉企鵝的生長環境,從影調的變化中可以看出與之前生存環境的不同,從而告知讀者這是講的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了“當短暫的夏日來臨”,直接講明季節也不同,色調也從沙漠的“土黃色”變為森林的“碧綠色”,相比之下簡直就是人間天堂,故事也從之前緊張的追捕轉變為“游客式”生活,并且陽光在樹葉的遮擋下弱化了攻擊性,成為柔光。但是“凡說安逸,必有兇險”其最為震撼的不外乎南極洲附近遍布企鵝的小島,在這懸崖峭壁的小島,危險卻是潛滋暗長從坡頂鳥瞰,整個世界變成黑白色的,乍一看是美好的,陽光,深林,鮮有天敵,但這在企鵝天堂的背后的艱辛,卻是在這美景之外的。圖3.1另一個世界的企鵝3.1.1光作為畫面的“活躍劑”光影可以烘托氣氛在講述“腺果藤種子的陰謀”、人們稱腺果藤樹為“捕鳥樹”的原因時,整體色調也從之前的“翠綠色”變為“墨綠色”。主要講的是:伴隨著雛鳥慢慢長大,腺果藤樹長出了帶有倒鉤的粘粘的種子,而種子會搭上果燕鷗這個順風車前往其他島嶼,但有的時候腺果藤樹的策略過于成功,如果在幼鳥學習飛行時不慎跌入地面,其身上的種子會由于粘液的粘連越來越重,如果他擺脫不了就會被餓死,這樣腺果藤種子也就無法傳播了,但種子扎根很快就會吧雛鳥的尸體當做良好的肥料了。圖3.1.1《風聲》李寧玉在刑房被逼問圖3.1.1《山楂樹之戀》靜秋在樹下顏色在影視作品中不僅能參與敘事還能渲染情緒氣氛;比如在《風聲》中就將“黑”與“綠”相搭配融合形成墨綠色調,通過改變明度和綠色與黑色的搭配比例的方式從而渲染不同的情緒氣氛,比如說在以邢房為場景在整個影片中出現了2次。第一次吳天長為了證明李寧玉身份對他用刑,從頭頂的燈光和手術臺以及被強光照地面和墻面光的明度極高幾乎要曝光的程度,這使得其與燈光照不到的明度極低的暗處,就形成了低長調明度的對比,這種低調畫面的強對比效果渲染了一種壓抑苦悶的氣氛。再比如說在《山楂樹之戀》中,靜秋聽說老三在城里其實已經有女朋友了,臨走時,她在山楂樹下駐足仰望,山楂樹籠罩著陰郁的霧氣,只能看到樹的輪廓卻絲毫觀察不到具體的細節,在畫面中白色為主色調從而降低了綠色的純度,這使其整體的明度有所降低,最終降低成了冷色調,傳達出了消極的情緒,并且觀眾很容易就會接收到這一點;“山楂樹”的綠,原本是象征著二人的愛情正處于萌芽階段,青澀而不成熟,而此處,通過色彩表達了他們的愛情空洞且浮躁、一切無實質流言的考驗都是經不起的。3.1.2光的“擬人化”表達在自然類紀錄片中通過“光”也可以將鏡頭擬人化在《地球脈動》第二季中一只求偶的雄性信天翁在“等待”遲遲歸來的那個“她”看著其他鳥都是成雙成對的時候,影調突然變暗,太陽光越來越弱,他從陰影中慢慢走出來,仿佛也體現了他的內心,光也變成了冷光,整個色調成為藍色的陰冷色調,而其他成雙成對的信天翁,則在樹林間的暖光下享受著專屬于他們的“二人世界”,從而形成落差,在下一個鏡頭中的全景用的是在夕陽西下的弱光灑向大地,也表明其所處的時間,在這樣的光源下,有一只白色的鳥從畫面的左面滑向右面,這時的導演也并沒有可以的改變光的強弱,以便讓觀眾看得更明顯,而只是平淡的記錄了這件事,就像是人類下班后遲來的背影,“會是她嗎”雄性信天翁這時也從陰影中慢慢探出頭來,一點點余光射到他的頭上就好像心中突然出現了一點希望,“一開始雄性信天翁還有些害羞”再這樣的光影效果下就好像人類男女之間的約會,之后“光”的面積慢慢多了起來,而“影”慢慢褪下,一切和睦了起來。圖1.10信天翁走出陰影圖3.1.2信天翁等待另一半3.2以《航拍中國》第二季為例剖析我國自然類紀錄片的現狀《航拍中國》是由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以航拍的方式俯瞰祖國的各個角落,趣味性立體化的向觀眾展現了我國各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歷史景觀和人文社科。《航拍中國》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東西南北中”的地理布局,本季總共分為7集分別講述了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和江蘇7個地方7種風光7種地貌。并且本片還得到了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的提名。圖3.2《航拍中國》開場“你見過的中國是什么樣的?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級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讓我們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向云霄,結果超乎一定你的想象,去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去看見專屬于高空的奇觀,去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作為《航拍中國》第二季的開場詞,在這段開場詞中不僅能看到這7個地方不同的地貌,還能看到不同地方所特有的特產,比如四川的大熊貓、北方特有的四合院、廣州的小蠻腰等等,這些標志性的建筑物就能讓我們明白導演拍攝作品的中心,拍攝作品的用意,并且用“航拍”的方式將觀眾放在“上帝視角”將攝像機垂直于拍攝主體,垂直于地球,360度無死角的介紹祖國的風情地貌,可以給人一種總覽人物和環境全局的效果。圖3.2.2上帝視角圖3.2.2上帝視角第三大國,橫跨了整整5個時區,幾乎所有氣候都能在中國找到,其自然地貌也是十分不同,比如說在第7集講到江蘇的時候,其周圍散布著26個小島時開場就用了“航拍”的方式收了一整個大全景,在講到“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紅色與綠色交織,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是跟我們肉眼觀察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不僅能讓人們大飽眼福,而且會讓人們為這種奇觀發出贊嘆,之后在離江蘇765公里的海岸線的鹽城濕地出現的了藍色與綠色相交織的景觀,并且能從中看出其拍攝時間應該是上下午,而之前紅色與綠色交織的地點是上午,在拍攝候鳥遷徙時用光與之前的有所不同,光是比較微弱的不難猜出其時間是下午,光線角度較低光感比較柔和,適合用剪影表達情感,而且之前講過拍攝的最穩定時間就是上午下午,此時的光的造型性強、立體感強,并且此時的光在云層的漫反射下光線不算硬,對于細節的塑造能力更好。圖3.2.2鹽城濕地4光影對自然類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畫面質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整個影視行業都會向“電影感”看齊,比如說電視劇《延禧攻略》的莫蘭迪配色,全程的色調就是飽和度較低,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喬治莫蘭迪本人的真實寫真一樣給人以高級感,《延禧攻略》作為電視劇電影感的先驅,開啟了各類影視劇向“電影感”的新時代。制造電影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2.35的幕幅,而我們今天討論的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問題,而是“畫質”的改變,畫質的改變不只是整體色調,更是整個造型感的改變,而光影對于造型感的塑造時最為重要的,繪畫作為造型藝術中最簡單最為直接的一種藝術形式,“點光”是十分重要的就好像我們中國最為傳統的一個成語“畫龍點睛”,在我們藝術生看來小時候畫龍點睛并不是什么神話傳說,其實際講的就是通過“點睛”增加造型性,進而增加質感的故事,而這些都是所謂的“外在電影感”。那么“內在電影感”是什么?如何打造呢?那就是要根其內在了,電影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屬性就是‘媒介屬性’這一點只有電影能做到而其他的藝術方式做不到的才能叫真正的“電影感”,這種“電影感”可以表現在敘事上、可以是在抒情上,這種方式的電影感不論是有聲還是無聲,彩色還是黑白都可以體現出來的,才是我們真正要討論的。那么這個觀點是不是過于超前了呢?其實并沒有在羅恩弗里克的紀錄片《輪回》、《天地玄黃》就得到了應驗。那么這樣的“電影感”都需要導演做到什么呢?那就當然是導演的藝術修養了,就是要求導演要具有“電影思維”,巧用“電影形式”才能創造出所謂的具有“電影感”的片子。結論“光影在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作為本文的主題,在這個時間被討論時十分的合適的,在這個娛樂大眾的快餐時代,仔細討論影片的藝術性是十分必要的,畢竟藝術性才是我們熱愛影視、專業學習影視人的畢生追求,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大眾的方向做到既要注重紀錄片的藝術價值也要注重他的商業價值,二者互相統一才能算是優秀的紀錄片。在塑造其藝術價值時就不能不提到“光影”對紀錄片的造型塑造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了,通過分析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的靈感,進而分別分析“光”和“影”對于影視造型塑造效果,從而分析出“光影”對于藝術的視覺效果,并且分析了“自然光”與人工棚光的區別,最后分析出光影對紀錄片的藝術呈現,和對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呈現。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總結出光影對于自然紀錄片的造型塑造的效果,并且“自然光”在自然類紀錄片是必要且唯一的。并且可以通過光影的塑造增加影片的質感、推動情節的變化、順利確定導演風格和能清楚到思想的傳達。參考文獻[1]費德里科·費里尼.拍電影[M].廣東:南海出版公司,2017.1:20-40[2]是枝裕和、中村航.奇跡[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5:6-27[3]邁克爾拉畢格.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M].北京:北京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02-134[4]常震波.什么是紀錄片[M].重慶:西南出版社,2014[5]舒曉鳴.中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52-57[6]冷冶夫.中國紀錄片發展創作啟示錄[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8.3[7]friez.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J]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9:256-263[8]周玲.藝術廣角[J].遼寧: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4,2(7):43-47[9]高士杰.光線和色彩反映以影像為本的美學思想,科技創新資訊[J].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7)[10]陳麗.于文華.照明與影視基調.華北科技學院院報[J].河北:華北科技學院出版社,2001.2[11]比爾尼克爾斯.紀錄片導論[M].北京:電影出版社,2007.2:132-136[12]張同道.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4:46-50[13]謝勤亮.影像如何記憶——年鑒學派視野下的中國紀錄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72-73[14]李莉.紀錄片中的動畫現象研究[M].蘇州大學,2013.[15]李思蓓.電視人文紀錄片的懷舊趣味[J].浙江傳媒學報,2012,2:2-4[16]萬彬彬.科學紀錄片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36.[17]臧飛.后現代語境下動畫紀錄片的研究[M].陜西科技大學,2012.3:34[18]姜浩.紀錄片中的動畫與動畫紀錄片[J].北京,2014,1:86-90.[19]李汶羲.短篇幅紀錄片之美——以《故宮100》為例[J].北京,2013(2):100-102.[20]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解讀之一[J].北京,2003(1):70-78,90.

致謝在這次畢業設計中,不僅凝結了自己4年的潛心學習和研究學習,更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因此,我在這里,要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論文的人,尤其是我的老師和同學。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感謝導師對我論文的指導,他們打開了我對于紀錄片知識的大門,教會我如何用新角度分析紀錄片,并且告訴我如何將視聽語言與紀錄片結合、自然類紀錄片的獨特之處、紀錄片在中國的市場等等。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師哥師姐向我講述對于紀錄片的細節方向的幫助,如果沒有這些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相信一定沒有今天的成果。

論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獲得大量數據,進而對調查中收集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總結歸納,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一)典型例子

調查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問卷調查法。它是通過書面提問收集信息的一種方法,即調查人員編制調查項目表,分發或郵寄給相關人員,詢問答案,然后收集、整理、統計和研究。

(二)研究步驟

1.確定調查課題

確定題目時要注意選題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要注意選題切忌太大,也要避免無意義的重復勞動。

2.制定調查計劃

要明確調查課題、調查目的、調查對象、調查范圍、調查手段、調查步驟、時間安排。

3.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時要盡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觀性,盡可能采取多種手段或途徑。

4.整理材料

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以便后續總結歸納、形成結論。

5.總結研究

對整理完的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得出一般性的結論。

(三)特點

調查法相對其他研究方法來說較為耗時耗力,但也有其優勢,即獲得的一手資料信息真實具體,能夠對研究對象有更加準確、清晰的認識。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一)典型例子

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就是通過觀察法提煉總結出來的;兒童心理學創始人——普萊爾,也是在一次次地使用觀察法后,提出了兒童心理學領域中的諸多理論。

(二)研究步驟

1.明確觀察對象

在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的基礎上確定觀察者與觀察對象。

2.制定觀察計劃

在觀察計劃中要規定明確的觀察目的、重點、范圍以及要搜集的材料。

3.做好觀察準備

觀察準備是否充分,往往影響觀察的成敗。

4.做好記錄

在觀察過程中要時時記錄,不放掉任何一個關鍵信息。

(三)特點

觀察法具有拓展人們的感性知識、啟發思想等優點,但是由于其強調研究要在自然環境下進行,且不允許摻雜個人的偏見,確為實際操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3)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經過精心設計,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操縱某些因素,從而發現變量間因果關系以驗證預定假設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對所要研究的對象在條件方面加以適當的控制,排除自然狀態下無關因素的干擾。

(一)典型例子

采取實驗法的一個典例是羅森塔爾效應的提出,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發現人們對他人行為的期望通常可以導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變。

(二)研究步驟

1.發現并提出問題

2.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3.作出假設

4.設計實驗方案

5.實施實驗并記錄

6.分析實驗現象

7.得出結論

(三)特點

1、主動變革性

觀察法與調查法都是在不干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于科學認識的需要。

2、控制性

根據科學實驗要求、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

3、因果性

實驗是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4)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對事物或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依據統計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并用數學模型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