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指南YZ0208-2009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指南YZ0208-2009PAGE22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指南YZ0208-2009PAGE1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前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質檢總局《關于編制特種設備專項應急預案指南的通知》(質檢特函【2006】71號)文件的要求,為規范特種設備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工作,提高企業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寫質量,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組織人員會同有關單位編制完成了《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指南》。本指南共分13章,主要由總則、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單位資源和安全狀況分析、危險辨識與災害后果預測、預警和預防機制、應急響應、應急技術和現場處置措施、現場恢復、保障措施、預案編制管理和更新、事故調查等內容組成,其中危險辨識與災害后果預測,預警和預防措施,應急技術和現場處置措施是本預案指南的技術基礎。本指南較為詳盡地敘述了企業應急管理所應采取的程序、方法和技術路線,闡述了企業如何建立液氯鐵路罐車事故專項預案、確立企業應急管理體系的問題。本指南在編制過程中,編制組總結了多年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救援的經驗,借鑒了國內外相關的法規、標準和規范,并廣泛征求了國內有關單位、專家的意見,最后經審查定稿。本指南主要適用于指導企業編制專項應急預案,也可用于基層技術人員應急救援工作時借鑒和參考。使用單位應在編制專項預案,開展應急工作時,考慮自身應急資源情況,結合實踐,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本指南由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負責管理和解釋。本指南由江蘇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負責起草。參加起草的人員有繆春生、陳廷。本指南由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吳旭正、石少華、劉牧玲負責統稿,郭元亮主審。由于應急事業的不斷發展,編者水平所限,本指南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在使用本指南過程中,如有不妥之處,請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以便今后修訂時參考。目錄1總則1.1編制目的1.2編制依據1.3適用范圍1.4工作原則2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崗位職責2.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2.2組織機構成員及崗位職責3單位資源和安全狀況分析3.1單位的自然概況3.2設備安全狀況分析3.3應急救援資源4危險辨識與災害后果預測4.1液氯鐵路罐車危險源辨識4.2災害后果預測5預警和預防機制5.1預警機制5.2預防機制6應急響應6.1事故發生后的內部報告程序6.2事故確認及應急啟動程序6.3外部報告程序6.4啟動應急救援工作程序6.5事故監控措施6.6人員疏散與安置原則6.7事故現場的警戒要求6.8應急救援中的醫療措施6.9保護應急救援人員安全的準備和規定6.10處理公共關系和求助程序7應急技術和現場處置措施7.1判斷事故擴展趨勢所需的檢測裝備7.2救援裝備7.3應急作業技術7.4防止事故擴大8現場恢復8.1應急救援終止條件8.2現場清理和恢復8.3應急救援結束9保障措施9.1通信與信息保障9.2應急隊伍保障9.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9.4經費保障9.5應急救援專家組9.6應急救援培訓9.7預案(演習)演練9.8執行的法律法則9.9其他保障10預案編制、管理和更新10.1預案編制一般步驟10.2預案編制的格式要求10.3應急預制的制訂與發布10.4預案的演練和更新10.5預案上報10.6監督檢查11事故調查11.1事故現場的保護11.2事故調查的一般工作程序11.3情況調查11.4資料調查11.5現場調查12附則12.1名詞術語12.2預案的實施和生效時間12.3制定與解釋13附件13.1相關的圖表13.2外部機構通信聯絡方式(可用表格)13.3重點設備事故救援方案1總則1編制目的為了規范液氯鐵路罐車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促進企業提升應對液氯鐵路罐車事故的能力,及時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特制定本指南。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標準及有關規定,制定本指南。3適用范圍本指南適用于指導企業編制液氯鐵路罐車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也適用于基層技術人員進行應急工作時借鑒和參考。1.4工作原則1.4.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認真做好預防事故工作,切實加強員工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災難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4.2快捷響應原則。一旦鐵路罐車所裝載的液氯發生泄漏,現場作業、值班或押車人員以及事故應急預案領導小組成員在得知情況后,應立即采取行動,按預案所確定的崗位和職責,迅速做好各自工作。1.4.3現場先期處理的原則。在分工負責的路段、區域發生事故,該路段、區域現場工作人員是事故應急救援的第一響應者,現場人員在發現泄漏時,在相關人員到達現場前,應按預案要求,及時、準確地做好現場臨時處置工作,防止事態擴大。并立即將基本情況報告本單位安全生產辦公室。對于行車途中發生重大道路交通、泄漏事故時安全、押運人員在報告本單位的同時還應向事發地的鐵路部門及當地政府報告。1.4.4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分工負責原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在總指揮領導下,負責指揮、協調處理突發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有關部門和各小組按照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定的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事故的應急管理和現場應急處置工作。2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崗位職責2.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見圖1)由總指揮、應急辦公(值班)室、現場指揮部、專家技術組組成。下設搶險救災組、通信聯絡組、警戒保衛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善后工作組等部門,其中總指揮應由單位的主要責任人擔任。發生緊急事件時,現場指揮部在總指揮的領導下,有序開展應急救援。圖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圖2.2組織機構成員及崗位職責2.2.1應急救援指揮人員崗位職責(1)組織制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2)負責人員、資源配備,應急隊伍的調動,指揮搶險救災和救援的行動。(3)批準應急預案的啟動與終止。(4)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5)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6)向事故發生地的有關部門,事故現場周邊單位報告事故情況,必要時向當地政府、上級部門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7)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物證、資料。(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2.2.2(1)須設專人負責和24小時值守并負責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管理工作。(2)監督和檢查各應急小組的資源配備和裝備狀態。(3)特種設備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事故報告記錄。(4)在事故狀態下接受現場總指揮的指令。2.2.3警戒保衛組主要職責(1)根據應急救援預案有關設立警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負責事故現場的警戒保衛。(2)疏散警戒區內無關人員。(3)維持治安、交通秩序。(4)協助醫療救護組轉移中毒、燒傷等受傷人員。2.2.4(1)及時判斷事故的性質、影響范圍及可能繼續造成的后果。(2)負責現場搶險救災和環境動態檢測。(3)根據事故情況,制定堵漏、滅火、導液等搶險技術方案。(4)實施經現場總指揮批準的搶險技術方案,以排除險情。(5)實施事故現場的受傷人員救援和物資轉移。2.2.5醫療救護組主要職責(1)制定氯氣中毒、燒傷的現場醫療救治方案。(2)負責現場中毒、燒傷等受傷人員的醫療救治。2.2.6通信聯絡組主要職責(1)建立有效的通信網絡,危險區域內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現場禁止使用手機等非防爆型通信器材。(2)保障現場救援通信聯絡以及對外通信聯絡的暢通。2.2.7后勤保障組主要職責(1)提供如正壓式呼吸器、防化服、燒堿、液氯回收裝置(儲罐、罐車或罐式集裝箱)堵漏用專用工具等搶險救援用物資及裝備。(2)應急救援用車輛。(3)應急救援用資金。(4)應急救援用物質來源明細表和聯系人、聯系方式。2.2.8善后工作組主要職責(1)負責現場恢復工作,在指揮部確定現場已無人身危險的情況下,組織搶修人員對現場其他危險設施、損壞設備進行排險搶險或搶修,盡快恢復正常生產。(2)負責事故傷亡人員及其家屬的安撫、撫恤和理賠等工作。(3)罐車、設備、廠房以及周圍建筑物等損壞后的保險和賠償處理等。3單位資源和安全狀況分析3.1單位的自然概況3.1.1應說明單位的性質、隸屬關系、地理位3.1.2應說明單位的生產規模、人員數量、相關技術人員情況和有關生產工藝狀況。3.1.3應說明周圍建筑物性質(民居、工礦企業、易燃易爆3.1.4罐車所在地的氣象、環境資料。3.2設備安全狀況分析3.2.1鐵路罐車參數(設計壓力、設計溫度、材質、內徑、長度、容積、載重等),安全附件(安全閥、緊急切斷閥、壓力表、溫度計、液位計、閥門等)的安全狀況和底架的狀況等。3.2.2結合設備狀況及單位自檢、隱患情況和管理情況作安全狀況分析。3.3應急救援資源3.3.1本單位應急救援的人力、裝備、資金和物資情況,具體數量以及保障措施。臨近同類企業應急救援資源情況、通信聯絡方式等。3.3.2對照現有資源,提出資源補充、合理利用和資源整合的建議方案。4危險辨識與災害后果預測4.1液氯鐵路罐車危險源辨識液氯鐵路罐車主要有以下危險源:(1)罐體自身缺陷引起罐體破損,導致裝卸和運輸中液氯介質的泄漏等安全事故的發生。(2)罐體安全附件如安全閥、緊急切斷裝置、液位計等失效,導致液氯介質泄漏。(3)液氯鐵路罐車在裝卸過程中,裝卸用管道破裂或接頭脫落等,導致液氯介質泄漏。(4)運輸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如列車顛覆、脫軌、撞車等,引發液氯鐵路罐車的罐體破損,安全閥、壓力表、液位計和裝卸閥門等損壞,導致液氯介質泄漏。(5)罐體受到熱源影響(如列車、站場起火燃燒),引起罐體壓力升高,造成罐體爆炸或安全閥開啟,導致液氯介質泄漏。4.2災害后果預測4.2.1危險特性液氯按GB12268《危險貨物品表》的規定,屬于第2.3類有毒氣體,強氧化性,具有助燃和刺激性,氣體為黃綠色,液化后淡黃色油狀液體。4.2.1.1氯氣的體積膨脹系數較大,滿量充裝液氯的罐體,在(0~60)℃范圍內,液氯溫度每升高1℃,其壓力升高約(0.87~1.42)4.2.1.2氯本身不燃燒,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氣中燃燒,一般易燃物質或蒸汽也能與氯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氣能與許多化學品如乙炔、松節油、乙醚、氨、燃料氣、烴類、氫氣、金屬粉末等發生猛烈反應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質。4.2.1.3對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都有腐蝕性。4.2.1.4與氮化合物如氨等生成高爆性之三氯化氮(NCl),其一種劇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點95℃,在熱水中易分解,在冷水中不溶,在空氣中易揮發、不穩定,在氣相中濃度達到(5~6)%(V/V)時,有潛在的爆炸危險。60℃4.2.2健康危害侵入途徑:吸入。健康危害:對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輕度者有流淚、咳嗽、咳少量痰、胸悶,出現氣管炎的表現;中度中毒發生支氣管肺炎或間質性肺水腫,病人除有上述癥狀的加重外,出現呼吸困難、輕度紫紺等;重者發生肺水腫、昏迷和休克,可出現氣胸、縱隔氣腫等并發癥。吸入極高濃度的氯氣,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心跳驟停或喉頭痙攣而發生“電擊樣”死亡。皮膚接觸液氯或高濃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傷或急性皮炎。慢性影響:長期低濃度接觸,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可引起職業性痤瘡及牙齒酸蝕癥。液態氯蒸發時要吸收大量的熱,接觸液氯可引起嚴重凍傷。氯氣濃度與對人體產生的效應見下表1:表1氯氣濃度效應(0.2~3.5)ppm聞到氣味(可產生一定的耐受性)(1~3)ppm輕微的粘膜刺激,可忍受1h(5~15)ppm中度上呼吸道刺激30ppm立即產生胸堵、呼吸困難、咳嗽、惡心嘔吐(40~60)ppm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腫430ppm30min以上死亡1000ppm數分鐘內死亡4.2.3對植物、禽獸、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用,對大氣、水體可造成污染。5預警和預防機制5.1預警機制根據罐車事故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及可控制性,其預警等級可劃分為以下三個等級。5.1.1一級預警液氯鐵路罐車罐體的管路、緊急切斷閥、裝卸閥門、接頭、管路等由于長期磨損等原因,造成液氯介質輕微泄漏,并且采取措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定為一級預警。5.1.2二級預警指人為責任原因或其他外因,導致罐體、安全閥、液位計、壓力表、緊急切斷裝置、閥門、裝卸管路等設備的破損或失靈,引發液氯介質泄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后能得到控制的,定為二級預警。5.1.3三級預警指人為責任原因或自身原因,導致罐體、安全閥、液位計、壓力表、閥門、裝卸管路等失效和嚴重,引發大量液氯介質泄漏,現場人員無法處置,對社區和人群極易造成重大傷害的事故或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定為三級預警。5.2預防機制5.2.1鐵路罐車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度。5.2.2設專門機構或者設專(兼)職人員。5.2.3定期分析鐵路罐車安全狀況,完善事故應急預案。5.2.4使用登記、定期檢驗制度。5.2.5罐車行駛路線動態聯絡措施。5.2.6企業日常檢查制度。5.2.7消除事故隱患制度,尤其要注重隱患的發現、消除、監督。5.2.8作業人員培訓考核、持證上崗制度。5.2.9事件突發時與其相關的措施5.2.106應急響應6.1事故發生后的內部報告程序6.1.16.1.2報告至少應有事故發生地點。事故類型(如泄漏、燃燒、脫軌、翻車等)。裝運液氯鐵路罐車的總噸位,裝運介質液氯的噸位。有無人員傷亡情況。周圍環境情況(如建筑物性質、交通、人流等)。影響范圍。報告人姓名。6.2事故確認及應急啟動程序事故確認的內容包括事故地點、影響范圍、事故類型等技術要求;分析程序的內容包括根據工藝規程、操作規程的技術要求,采取緊急處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趨勢,確定應急迅速啟動的程序。6.3外部報告程序事故確認后,在自身啟動應急預案的同時,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如實地向鐵路部門、110、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及相應應急指揮中心等有關部門報告。6.4啟動應急救援工作程序包括總指揮、應急辦公室、警戒保衛組、搶險救災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事故分析調查組、通信聯絡組、善后工作組等各組運作程序等。6.5事故監控措施救援搶險組應采用有毒氣體濃度檢測儀和風向儀對事故現場進行動態檢測和監控,并根據檢測數據來判斷事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存在有擴大的趨勢,且及時將有關數據和發展趨勢報現場總指揮。6.6人員疏散與安置原則6.6.1事故發生時應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規定和要求,及時疏散事故現場和危險區域內的無關人員。當預測事故有擴大趨勢,并對周圍建筑物(如民居區、商店、學校、工礦企業等)造成影響時,應立即請求政府有關部門請求啟動上級應急救援預案,同時請求相關企業增援,并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和規定,將轉移的人員安置至安全場所。6.6.2如液氯鐵路罐車在運輸途中發生事故時,應立即請求事故發生地的政府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有公安等有關部門負責將事故現場和危險區域內的無關人員及時疏散,特別做好人員聚集區(如居住區、商店、學校、工礦企業等)的疏散工作,并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和規定,將轉移的人員安置至安全場所。6.6.3人員疏散時,應向事故現場上風區轉移。下風人員需佩帶好正壓式空氣呼吸器。6.7事故現場的警戒要求6.7.1液氯鐵路罐車一旦出現小泄漏的防護參考距離:初始隔離圓周距離(半徑)300m,下風向防護距離(白天)2500m、(晚上)6000m。需要封鎖相關鐵路沿線交通路口;設立相關警示標志。6.7.2救援搶險組到達后,根據地形、風向、風速、事故液氯鐵路罐車內液氯儲量、泄漏程度、以及周邊道路、重要設施、建筑情況和人員密集程度等,以及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對警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對泄漏影響范圍進行評估。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迅速標出事故現場危險區和安全區,并根據現場情況和事故發展趨勢,隨時擴大警戒區域。6.7.3現場總指揮6.7.46.7.56.7.66.7.7救援指揮部應設置在上風處,救援物資盡可能靠近事故現場。6.7.8當事故完全消除,事故現場勘查完畢,由現場總指揮下達取消警戒區的指令后,方可取消警戒區。6.8應急救援中的醫療措施6.8.1當事故現場有中毒等受傷人員,救援人員首先應將受傷人員移至上風處的安全區內,由醫護等專業人員進行救治。6.8.2受傷人員經現場醫護等專業人員救護后,應盡快轉入醫院進行治療。6.8.3對吸氯中毒者,救援搶險人員應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后進入現場,迅速將其轉移到無氯氣污染的安全地點靜臥,且按以下要求采取相應措施:(1)對吸氯中毒者的衣褲、鈕扣及褲帶松開,使其呼吸暢通,如衣服上吸附了氯氣,為防止第二次污染,應及時更換衣服,如有可能,給予輸氧。(2)對于呼吸停止者,實行人工呼吸。(3)液氯沖入眼睛內,可用大量清水沖洗,如有可能,用3%硼酸水沖洗,沖洗時間在25min以上,直至將眼睛內的氯沖洗干凈。(4)對凍傷者,首先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然后用大量清水凍傷處,凍傷部位至少用清水沖洗15min以上,且在24h內在患處涂上藥膏,然后用醫用紗布包扎。6.9保護應急救援人員安全的準備和規定6.9.1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危險區前,必須穿戴(攜)好個人防護裝備和救生器材。現場總指揮應指定一名搶險救援人員為現場組長。6.9.2進行搶險救援的人員必須少而精,但不允許少于二名。6.9.3搶險救援人員的個人裝備至少應配備正壓式呼吸器、全封閉防化服、防凍手套、不產生火花工作鞋、通信工具,以及搶險用器材和裝備等。6.9.4救援人員應能熟練應用自救措施和互救措施,進入事故現場前首先應辨別風向,下風區、低洼區和溝渠附近不準停留。6.9.5救援人員離開時,現場組長應清點救援人員人數,防止人員遺漏。6.10處理公共關系和救助程序6.10.1應急過程中,應有政府有關部門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長及時通知向事故發生地附近的企業、學校等有關單位和公眾,通報事故的情況,并及時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6.10.2媒體報道應按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6.10.3當事故有擴大趨勢或現有措施無法消除事故,以及液氯鐵路罐車運輸中發生事故時,應迅速報警,請求政府有關部門或已經協商的其他企業的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救援。7應急技術和現場處置措施7.1判斷事故擴展趨勢所需的檢測裝備應急救援人員應配備有毒氣體濃度探測儀和風向儀,測定罐體內的液氯是否泄漏和風向,并根據事故狀態,以及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對警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迅速劃定危險區和安全區。相關檢測裝備和方法:(1)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器:定電位電解式。(2)常用快速化學分析方法:熒光黃檢測管法、聯苯胺指示紙法(萬本太主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3)氣體速測管(北京勞保所產品、德國德爾格公司產品)。7.2救援裝備7.2.1通信設備應采用無線電通信設備。7.2.2消防裝備和器材:消防車、消防水幕、消防水炮、消防噴淋裝置、各種型號的干粉、二氧化碳滅火器、應急照明設備等。7.2.3中和用強堿如氫氧化鈉等、回收液氯的儲罐、罐車或罐式集裝箱、抽液泵。7.2.4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全封閉防化服、防護隔熱服、避火服、防凍襯紗橡膠手套、隔離式防毒面具等。7.2.5吊車、有毒氣體濃度測試儀、風向儀、不同規格帶壓堵漏卡具、夾具、高壓注膠槍、手動高壓油泵、防火花的專業施工工具、防爆電筒、適用液氯介質的密封膠若干。7.2.6化學救援車、特種救援車、醫療救護車、吊車及專用吊索等應急救援車輛救護車。7.2.7(2~3)%小蘇打溶液或1%硫酸鈉溶液、(1~2)%麻黃素或(2~3)%普魯卡因+0.1%腎上腺素溶液等常用救護藥品7.3應急作業技術7.3.1一般原則7.3.1.1應急處理人員穿戴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7.3.1.2在救援搶險時,應關閉下水道,沙袋封堵溝渠。在消防水中加入蘇打粉或氫氧化鈉等堿性物質,形成(10~15)%消防水,消防噴淋系統以噴霧形式或帶架水槍以開花的形式,對準泄漏處噴射并形成水幕,防止和減少氯氣向四周排放,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液氯或泄漏源,防止液氯向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空間擴散。7.3.1.3在當無法堵漏時,對泄漏的液氯可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攔截,或開挖溝坑導流、蓄積,可采用氫氧化鈉等強堿進行中和處置;或采用儲罐、汽車罐車或罐式集裝箱等將液氯回收。7.3.2液氯泄漏處理7.3.2.1液氯泄漏需用強堿中和,如氫氧化鈉等。7.3.2.2處理處置1t液氯需要氫氧化鈉(100%)1.5t。若用30%氫氧化鈉溶液配制溶液,處置1t氯氣需要5t的30%氫氧化鈉溶液。7.3.2.3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設置隔離溝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風系統及密閉空間擴散。7.3.3氯氣泄漏處理7.3.3.1罐壁發生泄漏造成氯氣外泄,泄漏量不大而又無法堵漏時,可將氯氣導入(10~15)%氫氧化鈉溶液中中和處理。7.3.3.2在泄漏點上風位置,用帶架水槍以開花形式和固定式噴霧水槍對準泄漏點噴射,用蘇打粉或其他堿性物質如(10~15)%氫氧化鈉溶液的消防水幕進行氯氣隔斷,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和減少有毒氣體向空中排放。7.3.4罐體和管道的泄漏處置7.3.4.1當罐體開裂尺寸較大而又無法止漏時,實際已有液氯泄漏,對已外泄漏液氯對首先應按7.3.2要求處理。7.3.4.2當罐體開裂尺寸較大而又無法止漏時,實際已有氯氣泄漏,對已外泄漏氯氣對首先應按7.3.3要求處理。7.3.4.3當罐體開裂尺寸較大而又無法止漏時,對泄漏的液氯可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攔截,或開挖溝坑導流、蓄積。并且,應迅速將罐內液氯導入儲罐或汽車罐車、罐式集裝箱。7.3.4.4器具堵漏(1)管道壁發生泄漏,又不能關閥止漏時,可使用不同形狀的堵漏墊、堵漏楔、堵漏膠、堵漏帶等器具實施封堵。(2)微孔泄漏可以用螺絲釘加黏合劑旋入孔內的辦法封堵。(3)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氣袋、充氣墊等專用器具從外部包裹堵漏。(4)帶壓管道泄漏可用捆綁式充氣堵漏袋,或使用金屬外殼內襯橡膠墊等專用器具施行堵漏。7.3.5安全附件損壞如安全閥碰壞后造成的液氯泄漏時,可采用卡箍法(專用工具)等臨時帶壓堵漏方法進行封堵。7.3.6附件損壞處置閥門、法蘭盤或法蘭墊片損壞發生泄漏,可用不同型號的法蘭夾具并注射密封膠的方法實施封堵,也可采用專門閥門堵漏工具實施封堵。7.3.7裝卸管路的脫落、破裂處置立即關閉上游的閥門,利用液氯鐵路罐車上的緊急切斷裝置阻止泄漏。7.3.8翻車處置7.3.8.1液氯鐵路罐車脫軌、翻車時,首先應確定是否有泄漏、行走支架是否變形。如無泄漏、變形,應用吊車進行起吊扶正,然后將液氯鐵路罐車移至軌道上。7.3.8.2起吊人員應有相應的專業,起吊用吊索應用帆布包裹鋼絲繩的鎧裝吊索。7.3.8.3對于吊車起吊能力不足時,應將先發生事故的液氯鐵路罐車內的介質置換至備用的空液氯鐵路罐車內,然后再進行起吊扶正。7.3.9當液氯鐵路罐車發生火災7.3.9.1當液氯鐵路罐車發生火災時,應急救援人員首先應進行滅火,并對罐體噴淋降溫。7.3.9.2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防毒面具(全面罩)和正壓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可用霧狀水、泡沫、干粉滅火。7.3.9.3消滅火源和降溫后,再進行堵漏或扶正。堵漏和扶正以上要求進行。7.4防止事故擴大當事故向不利方面發展時,由現場總指揮迅即向上級部門報告,并提出請求支援和啟動上級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8現場恢復8.1應急救援終止條件(1)現場搶險救援行動完成后,危險區域場8.2現場清理和恢復(1)一般事故,對液氯鐵路罐車進行必要檢查,在確認泄漏已被有效阻止,所有事故隱患已消除,經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審核同意后,可恢復車輛臨時運行,就近將液氯介質卸載并對液氯鐵路罐車罐體作相應檢驗。(2)重、特大事故,應將液氯介質進行轉載或堿液中和等處理,液氯鐵路罐車罐體、行走車架必須經全面檢驗并進行大修后,按照相關規定的內容進行驗收檢驗,檢驗合格。檢驗不合格,存在嚴重事故隱患、又無維修價值,液氯鐵路罐車使用單位應當及時予以報廢,并應當向原登記的液氯鐵路罐車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注銷。8.3應急救援結束(1)宣布應急救援結束后,各組人員對已使用過的救援設備進行全面細致的清點、檢查與保養,并放回原處。如有必要,應及時更換。(2)應急救援辦公室要按照職責分工,分別負責電、油、氣、水的恢復和正常供給,以及廢水、廢氣等有害物質的處理和監測。(3)應急工作終止后,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組織分析、評估本次應急救援工作,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建議,修訂完善應急救援預案。9保障措施9.1通信與信息保障保障報警、通信器材完好,保證信息渠道24小時暢通。9.2應急隊伍保障明確各類應急響應的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應急隊伍、兼職應急隊伍的組織與保障方案。明確本企業各專業應急隊伍及負責人的通信聯絡方式,要求附人員聯絡表。9.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應急救援設備、設施與物資應予列表并做到:(1)應急救援設備、設施與物資,只得在應急救援或救援演練時使用,不得挪作它用。(2)保管救援設備人要責任心強、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訓、熟悉與之相關法規。(3)救援設備存放地點應通風良好,方便應急時快捷有效拿取、放置方式正確。(4)定期檢查救援設備完好情況,檢驗其安全性能,損壞、質量出現問題或過期應立即報廢,及時更換、添置。(5)備有常用急救治療藥品。(6)每年初編制救援裝備和物品的更新、充實計劃,經費上予以保證,年底總結、改進。9.4經費保障在編制預案時應當明確應急所需專項經費來源,規定使用范圍和管理監督措施,保障應急狀態時應急經費及時到位。9.5應急救援專家組建立各類專業人才庫,根據實際需要聘請專家、學者組成專家組,為事故的應急處置提供決策性意見和建議;參與事故的災害評估、災情分析;必要時參加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9.6應急救援培訓(1)培訓計劃及落實的措施和應急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研究制定培訓計劃及落實的措施和應急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工作人員應按國家相關規定持證上崗。(2)事故案例教育,每3個月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國內外近期發生的事故案例以及其他單位的經驗教訓。(3)進行全員培訓,提高應急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參與救援意識。做到:①人員發生變動時,對人員應及時培訓應急救援知識;發生安全員換崗、輪休等情況時應及時補充,保證在崗應急救援力量。②加強對工作人員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安全知識的教育培訓,定期組織《預案》的學習,進行全員培訓,提高應急意識、自我保護能力,落實、改進參與救援的措施。9.7預案(演習)演練9.7.19.7.29.7.39.7.49.7.5(1)評價應急演習結束后,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或主管部門應對演習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通過評價確定演習是否達到演習目標要求,檢驗各應急組織指揮人員及應急響應人員完成任務的能力,發現應急救援體系、應急預案、應急執行程序中存在的問題。按對人員生命安全的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為不足項、整改項和改進項,以期對救援體系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2)總結演習結束后,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或主管部門對演習活動進行總結與講評,全面評價演習是否達到演習目標、應急準備水平及是否需要改進。演習總結與講評可以通過訪談、匯報、協商、自我評價、公開會議和通報等形式完成。演習主管部門應在演習結束規定期限內,根據評價人員演習過程中收集和整理的資料,以及演習人員和公開會議中獲得的信息,編寫演習報告并提交給有關部門。(3)追蹤演習總結與講評過程結束之后,主管部門應對演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充分研究,確定導致該問題的根本原因、糾正方法、糾正措施及完成時間,指定專人負責對演習過程中發現的不足項和整改項進行糾正,并監督檢查糾正措施的進展情況。9.8執行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8號,1995.1.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2002.11.1)《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號,1998.9.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0號,2002.5.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2004.1.9)《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344號,2002.03.15)《中華人民共和國監控化學品管理條例》(國務院第190號令,1995.12.27)《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務院第549號令)《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質技監局鍋發[1999]154號)《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務院令第302號)《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應急預案》(國質檢特〔2005〕206號)《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單位版)編制指南》(安監管危化字[2004]43號)《工業企業廠內鐵路、道路運輸安全規程》(GB4387-1994)《危險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GB12463-1990)《消防安全標志設置要求》(GB15630-1995)《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GB13690-1992)《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5044-1985)《危險貨物品名表》(GB12268-1990)《壓力容器中化學介質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險程度分類》(HG/T20660-1991)相關的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9.9其他保障主要為需要請求援助的外部機構和組織的名單和聯絡方式。10預案編制、管理和更新10.1預案編制一般步驟10.1.1(1)成立編制小組,其組長應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2)制定編制計劃。(3)收集資料,主要是本單位基本情況和液氯鐵路罐車基本狀況。(4)安全狀況分析和重大危險源分析。(5)資源和自身救援能力分析。10.1.210.1.310.1.410.2預案編制的格式要求10.2.1(1)封面。包括標題、單位名稱、預案編號、實施日期,編制、審核、簽發人(簽字)、公章。(2)目錄。(3)總則(引言、概況、目的、原則、依據)。(4)預案內容。(5)附件。(6)附加說明。10.2.2(1)使用A4紙打印文本。(2)正文采用仿宋四號字,標題采用宋體三號字。10.3應急預案的制訂與發布應急救援指揮部組織應急預案編寫、修改、驗證。預案編制后組織或邀請專家進行審定,并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批準后發布、實施。10.4預案的演練和更新10.4.110.4.210.4.310.5預案上報預案發布或更新后報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和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備案。10.6監督檢查依據《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對本預案的制定、完善、演練進行監督檢查。11事故調查11.1事故現場的保護(1)事故現場的保護措施除因搶救傷員和控制事態發展外,在事故調查尚未進行之前,應采取保護措施,任何人不得破壞和改變現場。(2)特殊情況處理罐車發生事故后,事故發生單位及相關單位和人員應當保護好事故現場。確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態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并進行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在重要痕跡、物證。(3)開展事故調查的時機應急結束后,成立事故調查組,確定調查事故成員組成,了解事故概況,聽取事故情況介紹,初步勘察事故現場,查閱并封存相關檔案資料。11.2事故調查的一般工作程序(1)成立事故調查組,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狗狗褥瘡的護理
- 供熱單位行政工作總結和工作打算
- 車庫認購定金協議書
- 酒店廚房合同協議書
- 龍蝦攤位承包協議書
- 飾品木條轉讓協議書
- 酒店寄存免責協議書
- 包子鋪股份合同協議書
- 道路安全運輸協議書
- 個體戶餐飲股東協議書
- 五防系統調試報告
- 日語綜合教程第六冊 單詞表
- 市委政研室主任關于如何寫稿子的講話
- 在建項目雨季施工(防汛)安全隱患排查表
- 《廣東省普通高中學生檔案》模板
- YY/T 1064-2022牙科學牙科種植手術用鉆頭通用要求
- GB/T 40848-2021飼料原料壓片玉米
- GB/T 12237-2021石油、石化及相關工業用的鋼制球閥
- GB/T 1094.11-2007電力變壓器第11部分:干式變壓器
- 水利水電土建工程施工合同(通用合同條款) 14300字
- 空白戶口簿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