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習俗有哪些_第1頁
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習俗有哪些_第2頁
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習俗有哪些_第3頁
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習俗有哪些_第4頁
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習俗有哪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_中秋節習俗有哪些中秋節是一家人其樂融融團聚的美妙日子,中秋節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化而來,如今更是成為我國的法定假日,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_中秋節習俗有哪些,歡送閱讀和共享。

2022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聞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也許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聚,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盛于明朝,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巡游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聚之意。”所以,月餅在民間被稱為“團聚餅”。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從書中介紹的制作工藝看,已經到達了很高的水平。供應北京皇宮中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燈供品外,就是團聚月餅。供月的月餅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長,上面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

現代月餅有濃郁的地域風格,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等,月餅內餡、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餅,酥皮、冰糖餡;廣式月餅以糖漿面皮為主,有酥皮、硬皮兩種,月餅有咸甜兩味,餡有肉類與蓮蓉、豆沙等;蘇式月餅,也是酥皮,餅餡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自然香料;甬(寧波)式月餅,酥皮,多用苔菜為餡。傳統的月餅糖多油重,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類為餡的低糖月餅。

中秋月餅的吃法很有講究:一般切月餅都要勻稱切成假設干份,按人口數平分,每人都享受一塊,象征家庭成員是團聚的一局部。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參與了家庭團聚,這塊月餅留待除夕他回來享用。這種以飲食團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習慣。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

走月

中秋節之夜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劃舟河上,或登樓欣賞月華,談笑自若。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游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度厄之味在。

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事實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局部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妙祝福。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持續至今,漸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予對生活美妙愿望的主要形態。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肅穆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勿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賞月歷史悠久,有歷史乏記載,賞月風俗的文字記載約始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很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習俗,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接著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乞月照月

舊時東莞有些婦女堅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懇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盼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觀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非常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團聚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漸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聚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聚,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聚”。

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節傳統食品,在中秋節賞月時,有許多人喜愛吃甜薯。

燒斗香

江蘇中秋夜得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風光。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拜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中秋節習俗。中秋節當天下午,各家廳里就擺臺設祭,置祖先神主牌,獻上各色供品。祭畢,把祭品逐樣烹調,合家同時一次豐富晚餐。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那么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中秋夜,燈內燃燭,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很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寵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豎中秋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幫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爍,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相互競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致。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樂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行頭多樣,魚龍燈、鳥獸燈、花果燈等,也可砌成“賀中秋”等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很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態,掛于家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非常流行的兒童嬉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態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玩兔爺

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帶。“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項習俗是供兔兒爺。“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最初,“兔兒爺”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步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北京百姓們稱它為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缺乏而嬉戲有余。

玩花燈

中秋節,有很多的嬉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展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美。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實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潔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線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實,但制作簡易,很受歡送,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嬉戲。廣西有簡潔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接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幫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許多小摯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咱們微型時候,流行木瓜燈,利用木瓜皮制成得新穎花燈,特別有意思,木瓜燈陪我度過整個童年。”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辦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躍起舞,很是喧鬧。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定來說明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桔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偷菜求郎)

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相傳裝飾漂亮的未婚少女假如在中秋夜踏著月光,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好玩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駕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燃寶塔燈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一樣。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態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原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嬉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射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完畢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拋帕招親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一樣,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假設“嫦娥”喜愛,那么可交友往來,志同道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竊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那么親友舉辦送瓜,先數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假設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假設再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云。”在衡陽,但凡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吮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必須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殊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賞桂花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視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慶祝合家甜甜蜜蜜,團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中秋節的各地風俗習慣

福建浦城

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桔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心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隱私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聞。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老北京,中秋要放叁天假。十叁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此時此刻很少見了。好像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嚯亦諧。有曲為: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間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的確很有氣氛。

廣東潮汕

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季節,農夫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雖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那么流傳廣泛的傳聞: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展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祀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