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考試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師(執掌軍權)。地方:侯、伯。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周王為加強地域統治,“以藩屏周”。(2)措施:周王將宗族姻親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廣建子國。封國承擔貢賦、軍事、勞役等義務。封國有魯、齊、燕、衛、宋、晉七國。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祿的等級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3.西周的宗法制:是維護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它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1)目的:穩定統治秩序,解決貴族內部矛盾。(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世卿世祿”制、父權家長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維護了家族等級關系和政治隸屬關系;保障了貴族“世卿世祿”特權;防止了家族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家”緊密結合。(3)宗法制特點:①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家”和“國”密切結合;②保證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等級森嚴。(4)作用: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強化王權。4.周禮:西周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禮樂制度。有嚴格的等級禮儀規定,不得“僭越”。5.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濃厚的專制色彩。二:漢至元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漢武帝時期的內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雙管齊下)①內外朝制度:吸取漢初“七國之亂”諸侯勢大亂國的教訓;為強化皇權削弱相權、強干弱枝、鞏固統一的需要?;实塾H信組成內朝(即中朝:尚書臺),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三公九卿成為外朝,中朝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樞決策機構。②刺史制度: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王國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亂,鞏固統一。建13個州郡,派位卑權重的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稱“州牧”,掌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借鑒漢初“削藩令”的做法,漢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國的勢力,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③利與弊: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東漢、唐、明)2.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度①三省職權:決策機構:中書省;審核機構:門下省;行政機構: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②作用: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分割了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及特點——強干弱枝①措施:A、中央:設中書門下省(參知政事)分相權,設樞密院掌軍政,并稱“二府”。設度支、鹽鐵、戶部“計相”(稱三司使)掌財政。B、地方:收精兵,禁軍設“三衙”(強干弱枝、守內虛外;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削將相實權;地方設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轉運使管財。②作用:達到了強干弱枝、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后患。(北宋中期財政困難,百姓起義。遼、夏犯境,朝廷告急。)4.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①元廢三省,設一省制(即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③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設行省制(如云南、遼陽、嶺北等),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鞏固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促進了邊疆的開發,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影響深遠。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趨勢:以皇權至高無上的核心;歷朝歷代積極調整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總的來說: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同時,為了強化專制統治,歷代不斷調整變革監察體制,選官制度。自始至終:充斥著皇帝與丞相,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明清君主專制制度1.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朱元璋明朝設立內閣: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借“胡惟庸案”廢丞相,權分六部,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設廠衛特務機構。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2.明朝的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①明成祖設內閣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票擬與批紅”。②清雍正帝為處理軍務設軍機處: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國大計、審理案件等。行動快捷,行政效率高。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3、明清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暴政;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空前強化。認識:發展趨勢:①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②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形成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③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后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農具和牛耕及其發展春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了鐵農具;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春秋后期,牛耕出現,戰國普及。從此,鐵犁牛耕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術:精耕細作 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中國犁耕技術成熟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1.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②許多私田出現;③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④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2.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多種所有制形式國有土地所有制: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稅收減少;②社會矛盾激化,動蕩不安;③導致租佃關系的出現并日趨普遍化)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也稱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形成:春秋戰國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評價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積極:在封建社會前期,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①比較穩定;②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③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消極:在封建社會后期,即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日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①規模小,阻礙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近代社會發展;②非常脆弱,很難保證稅收;③容易引發生態矛盾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國主要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經濟思想:以農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認識:土地制度的變革和調整實質上體現了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發展歷程:原始社會后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夏商周三朝: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主要手工業部門及成就①冶金業冶銅技術:新石器時代出現銅器;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先進冶鐵技術:春秋出現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西漢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南北朝出現先進的灌鋼法;宋朝開始用焦炭冶鐵②制瓷業地位: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大量出口,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代表性的成就:東漢: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代: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景德鎮成為瓷都。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始進入彩瓷生產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琺瑯彩影響:唐朝開始出口;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③紡織業(中華文明的象征)絲織業: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上古時代已會養蠶繅絲→西漢提花機,“絲國”,絲綢之路→唐代緙絲技術棉紡業:宋末元初:棉花種植由邊疆向內地傳播→元代黃道婆;松江成為中心,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明代:棉取代絲麻毛,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私營、家庭)官營手工業:官府統一管理;規模大,分工細,水平最高;資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據手工業主導地位私營手工業:春秋戰國:私營工商業興起;明代中葉以后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并產生雇傭勞動關系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①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②部門不斷增加,分工越來越細。③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商業發展歷程1.商業的興起商朝時期:“商人”出現,貨幣為貝殼;特點:商業由官府控制;春秋戰國: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特點: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秦漢時期: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表現: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隋唐時期:城市繁榮,城市中“市”“坊”分開,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2.商業的繁榮宋朝: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③政府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⑤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明清:城鎮經濟繁榮,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古代商業發展特點①商業產生后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②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③政府逐漸放寬對商業的限制,但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長足發展④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不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1.明朝產生①產生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必要條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②出現部門:私營手工業中的紡織業、陶瓷業等③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即當時“機房”的出現)④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和機工之間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⑤目的:是為了增殖利潤、擴大再生產2.清朝發展到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更細,部門和地區增多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①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②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4.阻礙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促使統治者實行一系列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具體表現在:①國家政策(重農抑商、禁海與閉關政策);②國內市場狹小;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重農抑商”政策1.產生:產生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中,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政策,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2.原因:①“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②鞏固封建統治3.推行目的: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4.主要內容:把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視和保護;對商業活動則進行抑制5.重農抑商政策的特點:①貶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經營范圍;③重稅;④禁止對外貿易6.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積極作用:封建社會初期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消極作用: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在近代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導致經濟結構過于單一?!昂=迸c“閉關鎖國”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②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內容: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危害: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于春秋,興盛于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為學術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社會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③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④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競相禮賢下士,重用人才2.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儒家:孔子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政治思想——①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張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評價:①當時未受重視,后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哲學思想——“性善說”道德思想——先義后利,舍生取義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評價: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后列為“四書”之一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繼承并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圣”,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荀子哲學思想——①“天行有?!薄爸铺烀弥?唯物主義)“性惡論”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評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不為正統儒家重視。②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道家:老子哲學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莊子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逍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法家:韓非思想主張——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法儒結合,此后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墨家:墨子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②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后不再受重視。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后世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直至今天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漢代儒學1.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董仲舒將道家(黃老之學)、陰陽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傳統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學,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天人感應②君權神授③三綱五常④大一統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2.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學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吸納了其他學說,由先秦時的批判時政改為維護現實統治3.影響對當時: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適應西漢經濟的發展,具有進步意義對后世:①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②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宋明理學1.理學興起的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2.主要內容: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④當人的私欲與天理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①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進一步發展了“仁”的思想,強調自我修養和奮發立志。3.宋明理學的評價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1.出現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②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興起③思想:理學和心學盛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2.李贄思想①否定孔孟學說的權威;②反對傳統道德和傳統觀念,追求個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滅人欲”;④主張男女平等3.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進步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②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③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4.影響:①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歷史進步作用②對儒學的繼承與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1.古代中國重大科技成就四大發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造紙術①紙出現以前的書寫材料——甲骨、青銅、竹木簡、帛②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不適于書寫。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人稱“蔡侯紙”④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為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印刷術①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確時間記載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剛經》②活字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③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火藥①唐代發明,唐末用于戰爭②14世紀初,火藥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指南針①戰國時發明司南②北宋時發明指南針,并用于航海。③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了遠洋航行,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天文學:①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恒星位置)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觀測天體坐標的工具“簡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他編定的《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數學①春秋戰國——出現籌算計算法②東漢——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標志著我國古代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算籌為計算工具、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制記數系統來計算的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③西漢——《周髀算經》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④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提出割圓術,圓周率為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世界1000年漢字的起源和書畫的發展1.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①起源: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②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商周出現“金文”③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后出現“隸書”④理論:東漢許慎總結出“六書”理論2.書法藝術的發展:①魏晉以前的自發階段:秦小篆、漢隸書還是實用性文字②魏晉南北朝自覺階段:條件:士人群體形成;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代表:“書圣”王羲之的行書,他所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③隋唐達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統,盛世氣象。成就:張旭、懷素狂放不羈的草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注重規范法度的楷書④宋代書法藝術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特點:他們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⑤明代書法藝術市民化加強:明代書法隨著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3.中國繪畫的起源、演變①起源:新石器時代材質:地面、巖壁、陶器上(彩陶畫是杰出代表)題材:原始集體生活②戰國時期發展:工具:毛筆;題材:人物肖像;材質:絹帛;代表作:《人物龍鳳圖》;地位:從萌芽走向成熟③秦漢:題材:珍禽異獸、神仙魔怪代表作: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④魏晉南北朝:時代背景:崇尚氣節的文人興起繪畫理論:顧愷之的“以形寫神”代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⑤隋唐:時代背景:政治統一,經濟繁榮代表作:初唐閻立本《步輦圖》(人物故事畫)、盛唐“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⑥從宋代到明清:文人畫的發展宋代:時代背景:“重文輕武”政策、文人階層壯大、理學興起使文人注重內心的修養題材:山水畫興起并成為獨立畫種特色:更加注重意境明清:特點:個性更加彰顯、畫風不拘一格民俗畫的發展宋代:時代背景:商業興盛、城市發展、市民興起、文化普及題材:市井生活特點:寫實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張擇端明清:時代背景:小說、戲劇迅速發展題材:故事插圖、年畫、壁畫、剪紙、布貼畫4.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①有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也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融詩書畫印于一體②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③在啟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詩詞1.先秦:《詩經》——中國詩歌誕生的源頭,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保存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詩歌,反映貴族、平民的狀況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是我國古代第一首抒情詩。2.漢賦背景: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廣筑宮室,田獵、巡游之風興盛,賦應運而生特點:文采華麗,講究排比,是一種帶韻散文3.唐詩原因:①統一、強盛②中外、民族間交流頻繁③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舉制的確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風格、代表作:成就:①盛唐——詩歌豪邁奔放、剛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詩仙”李白②中唐——詩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詩圣)、白居易4.宋詞(長短句)原因:①商業的繁榮、城市生活更加豐富,“詞”適應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眾的苦難使人們的感情更加豐富③“長短句”能靈活地表達情感代表: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游5.元曲社會背景:①元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族文人進取無望,用以抒發愁悶情懷。②社會下層文人對社會黑暗、人民悲慘遭遇的不滿。代表人物:關漢卿《竇娥冤》世俗文學背景:工商業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適合市民階層口味的娛樂活動活躍。1.宋代話本:話本是說書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為后來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明清小說:社會背景:①商品經濟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崛起,對文學的需求增多②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作③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書肆迅速發展④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的風氣,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⑤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成就:①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為歌頌對象寫入文學作品②揭露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③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京劇的產生和發展1.源頭:儺戲2.發展:宋代南戲。民間創作、民間流行、貼近百姓生活3.成熟:元雜劇。表演形式多樣,故事情節完整。(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馬志遠、白樸)4.繁榮:清代京劇。博采眾長,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進京演出)(文學藝術與政治經濟的關系)一定時期的文化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化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由經濟決定的政治狀況又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社會環境。分析某一時期文化繁榮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看:經濟因素:當時的經濟是否發展、繁榮政治因素:①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③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發展;④各民族間和中外之間是否存在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補充)1儒家思想的發展變遷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中國人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至今仍有重要的意義。1.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①春秋時期產生,創始人為孔子,提倡“仁”的學說,但未被統治階級所重用。②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孟子主張“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③西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倡導“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政治思想。④宋元時期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學——理學。⑤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沖擊,其正統地位動搖。⑥“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毀滅性打擊。⑦改革開放以來,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補充)2孔子在春秋時期提倡“仁”的學說,為什么并未被統治階級所認可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紛爭,社會秩序相當混亂,人民渴望安定與統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愛人”之心協調人際關系,比較符合人們的要求。但戰亂兼并的狀況下,統治者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熱衷于強化中央集權和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所以對于支撐兼并戰爭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較關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補充)3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正統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論宣揚天人感應,道德規范,提出大一統,迎合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強調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為廣大民眾所追求與信仰。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還在于它能不斷吸取其他思想的先進部分,也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故為統治階級所尊崇。古代希臘、羅馬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制產生的過程1.從君主制到貴族制貴族制特點: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變君主制時期的終身制為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作用:為進一步向民主制演化準備了條件2.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軌道背景:雅典貴族與平民矛盾尖銳,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崛起。時間公元前594年開始措施:①頒布“解負令”。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②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有利于平民階級的穩定,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③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打擊了貴族對官職的壟斷,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④改革國家權力機構: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新設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改革的特點:“公平”、“中庸”影響: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軌道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民主制措施:①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②成立十將軍委員會③設立五百人議事會④實行陶片放逐法:這是一種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有效方法。影響:使雅典最終確立起民主政治。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措施:①擴大一般公民的權利,取消高級官員的財產資格限制,擴大公民的參政范圍。②鼓勵公民參政,發放“公職津貼”和“觀劇津貼”雅典民主制的內容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人民主權——政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輪番而治——就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體現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體現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學派①產生背景: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②主張:關注社會,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③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名言④地位和評價:智者學派把哲學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體現了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樹立了人的尊嚴。2.蘇格拉底基本思想:①強調人的價值,重視人的倫理道德,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名言;②強調知識的作用,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名言意義: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3.人文主義精神內涵:其核心內容是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而不是教會強調的滅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文藝復興文藝復興1.背景:①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摧毀歐洲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打破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羅馬希臘的古典文化。2.實質:文藝復興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興起。3.時間:14-16世紀4.地點:開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歐5.領域:文學、藝術領域6.指導思想(核心):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想要求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內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談》。全書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矛頭指向天主教會,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觀念,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②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8.影響:①摧毀了教會的精神枷鎖,將人們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其倡導的進取精神,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文藝復興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為科學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適應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對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動作用宗教改革1.歷史背景:①根本原因:天主教會的腐敗和專橫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文藝復興的影響:人文主義思想起了推動作用③導火線:羅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2.概況★德意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序幕――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主張:①因信稱義②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③簡化宗教儀式,神甫可以娶妻★加爾文宗教改革①核心:主張先定論,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世俗活動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②《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③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④主張簡化宗教儀式,神職人員選舉產生★英國宗教改革①亨利八世頒布“至尊法案”:英王是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教皇無權干涉英國的教會事務;②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和儀式;③解散修道院,沒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財產,勒令男女修士還俗3.歷史意義性質:早期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社會運動作用: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新興的民族國家的發展。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含義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過它側重宗教領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主要是指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們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啟蒙運動1.背景:①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封建專制統治成為其發展的障礙②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為啟蒙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孟德斯鳩:孟德斯鳩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議會、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其核心是權力“制約與平衡”,這就為防止專制、確立民主提供了可行方案,成為后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②伏爾泰: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他強烈抨擊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倡導自由、民主與平等,政體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其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③盧梭:盧梭在其著名的《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并認為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盧梭堅持人民應推翻暴君,創立民主共和國,因此,他的激進民主主義思想對后來法國大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④康德:提出“人非工具”的觀點,宣揚科學和理性,倡導尊重他人,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3.啟蒙運動的影響①啟蒙思想家們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抨擊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②啟蒙思想家不僅對封建制度進行更猛烈的批判,其主張還為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③啟蒙運動不僅對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輿論準備,也推動了北美大陸爭取獨立的斗爭,同時還激勵著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人民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締⒚伤枷爰抑鲝埖南嗨泣c】都反對君主專制,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啟蒙運動的概念】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發動的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是對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啟蒙思想家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締⒚蛇\動的主要內容】①啟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所謂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主要內容是理性、民主、平等、科學。②啟蒙思想家主要把教權主義和專制主義作為其批判的目標,主張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實現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③啟蒙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崇尚理性,其實質是批判封建制度,對新社會提出設想。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發展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有了發展,它倡導理性批判,承認人的理性而否定神的意志,實際上否定了王權和教權。啟蒙運動倡導人的理智,反對權威和盲從,要求人性的解放和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特權與專制,這是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啟蒙運動所倡導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政治原則,如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也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權基礎之上的,因此啟蒙思想與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批判目標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喚起人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服務。近代歐洲的民主思想一.洛克1.主要思想:(“天賦人權”學說、自由、法治、分權學說)①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天賦人權”學說,即自由權、生命權和財產權。②只有實行法治,才能充分享有自由③為防止專制,他提出分權學說(國家大權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最高權力為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屬于國王;對外權也為國王所行使)——權力一分為三,彼此制約平衡,就有效地防止了個人的專權。2.貢獻:洛克是資產階級分權與制衡學說的創始人,他的自由、法治、分權學說理論經過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改造,發展成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對獨立、彼此制約的政治理論,對18世紀美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現代資本主義政權組織的基本原則。二.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1.主要思想(人民主權說;平等;社會契約論)①“主權在民”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天賦人權(人民是國家的最高主權者,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屬于人民。當人民的權利被剝奪時,人民就有理由起來推翻當權的統治者,奪回屬于他們自己的權利。因此人們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專制統治,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②平等是盧梭追求的首要目標;③為了實現平等的社會,主張通過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契約,建立起人民主權的政府。2.意義①成為法國《人權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練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②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理論依據。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新航路的開辟1.開辟新航路的背景:必要性(原因):①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②社會根源:歐洲人的“尋金熱”(開辟新航路的動機)③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④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傳統商路(直接原因)⑤思想因素: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思潮—人文主義鼓勵冒險、勇于開拓、進取挑戰并征服自然,大膽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赡苄?條件):①科學技術的發展(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過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②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直達印度③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④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3.影響對世界:①加強了歐洲同亞、非及美洲之間的聯系,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②地區性的貿易開始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③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對歐洲:①歐洲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②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歐洲富國,西歐一些國家開始進行早期殖民擴張③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影響)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1.荷蘭殖民擴張①主要方式:進行海外貿易世紀時,荷蘭達到海上貿易的鼎盛時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殖民帝國和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②國際競爭的主要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擁有最大的儲存倉庫和金融設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③特點:殖民擴張與對外貿易緊密聯系,組建大型商業公司是荷蘭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手段。2.英國的殖民擴張過程:①英國早期一方面進行正常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從事海上掠奪,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稱為“海盜國家”②17世紀英國勢力漸增,進行一系列商業戰爭,先后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等殖民國家③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權,成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英國殖民擴張的優勢:①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②經濟優勢——手工業發達,資源豐富;③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④軍事優勢——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主要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3.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影響①對殖民國家: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并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②對殖民地國家a.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黑奴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歐洲)b.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③對世界a.大大拉開了東西方歷史進程的距離。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工業革命1.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發生的背景①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②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③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④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資產階級政府對科技的支持和獎勵⑤市場:英國海外市場的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過程和重要發明①過程:紡織部門→動力→交通運輸部門②發明:紡織機械——飛梭(凱伊)、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動力機械——蒸汽機(瓦特)交通運輸——汽船(美富爾頓)、蒸氣機車(英史蒂芬孫)③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④工業革命起迄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⑤開始標志:珍妮機的發明和使用;結束標志: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制造機器)⑥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⑦交通運輸業的發明: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歐美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同時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②引起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變化:迅速壯大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③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如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①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②工廠生產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原料;③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為各地之間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條件。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并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2.《權利法案》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取得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內容: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影響:“光榮革命”后,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①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后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內閣的首腦“首相”取代國王主持內閣會議。國王逐漸退出內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從此成為一種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③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⑤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③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④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①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內閣與首相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實行分權原則。②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③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以后經過多次改革,選民的范圍不斷擴大,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和迅速發展。代議制的概念代議制是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代議制是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奪取政權之后正式確立起來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過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議會議決事項均由議員共同討論并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選舉制是它的基礎。選舉人的資格、選區的劃分、提出候選人的方法、投票和選票計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議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則的重要因素英國代議制度的特點與作用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體。①主要特點:君主保留,議會掌權②代議制度下主要的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度,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③政治運作模式:政府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沒有實權④英王的作用:對外交往代表英國;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維系英聯邦。⑤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權力運作方式權力機關地位與其他權力機關的關系國家元首國王“統而不治”,國家象征形式上任命行政機關政府首腦首相國家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形式上對國王,實際對議會負責行政機關責任制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實際上對議會和首相負責立法機關議會(上下兩院)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不對國王負責大抗議書1.背景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為解決財政困難被迫重新召開議會。1641年,議會通過《大抗議書》。2.內容:歷數國王在內政和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廢除各種封建特權、進行改革的要求3.斗爭:查理一世對《大抗議書》不予接受,并企圖鎮壓議會反對派,導致議會反對派與國王的決裂和內戰的爆發。英國內戰1.英國內戰與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①內戰時間:1642年—1648年②處死國王查理一世: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③共和國成立:1649年成立,克倫威爾掌握了國家大權2.克倫威爾護國政體建立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議會,實行護國政體。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3.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60年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認可的情況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它是采用舊王朝形式的資產階級統治。4.“光榮革命”因國王力圖重建君主專制統治,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史稱“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此結束。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獨立戰爭后建立的松散邦聯存在明顯缺陷。體現的原則:①中央集權原則:國家主權屬于聯邦。②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相互制約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員由選民選舉產生。1787年憲法評價:積極:①使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②可以有效防止專制獨裁的出現,保持政局的穩定,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專制,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世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消極:①保障人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后才補充進去憲法的。②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③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聯邦制的特點:政府各部門權力的平衡和制約聯邦制的鞏固:①美國內戰(南北戰爭)1861年,美國南方發動叛亂,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爆發。林肯總統領導美國人民依法平定叛亂并取得勝利。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美國資本主義共和政體獲得相對的完善。②確立聯邦法律的至上原則:南北戰爭結束后,國會通過憲法14條修正案,各州法律服從聯邦法律的原則。比較英國、美國兩種政體的異同項目 英國 美國 比較項不同點 國家元首國王總統產生方式、任期、地位、與立法機關的關系政府首腦 首相行政機關 責任制內閣總統及其內閣和其他機構產生方式、與立法機關的關系立法機關 議會(上下兩院)國會(參、眾兩院)議員 產生方式、地位相同點(性質) 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美國的《獨立宣言》1.背景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需要;②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③北美大陸思想家富蘭克林、杰斐遜等人的宣傳2.內容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杰斐遜等人起草的《獨立宣言》:①宣告美洲13個殖民地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合眾國。②用天賦人權和民主原則闡述獨立的理由,闡述新國家的基本原則。3.意義《獨立宣言》第一次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使啟蒙思想貫徹到建立近代國家的政治實踐中。法國共和制的確立1.法國大革命背景: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法國政體的演變3.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1875年)建立途徑:議會斗爭和立法最終確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內容:行政權歸總統;立法權歸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4.1875年憲法頒布的意義從法律上使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得到最終確立;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法國的《人權宣言》1.背景法國大革命前,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改變政治上的無權地位;因財政困難而迫使路易十六召開的三級會議成為大革命爆發的導火線;資產階級改三級會議為制憲議會,1789年制憲議會頒布了著名的《人權宣言》2.意義①《人權宣言》闡明了人權、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觀念,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特色②推動了歐美許多國家民主思想的發展和世界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背景: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1864-1870年,在普魯士領導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民族統一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確立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憲法規定: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規定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首相對皇帝負責;特點: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实酆褪紫鄵碛刑厥獾臋嗔?,立法機構權力有限。評價: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①德意志帝國憲法形式上確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②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補充: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是19世紀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征:①議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是普選產生,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議會制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②一般都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③都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作用: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調節、緩和了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代議制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在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中具有極其重大的進步作用和歷史意義??茖W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歷史條件:經濟條件: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經濟前提階級條件: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思想條件: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個人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廣泛吸收人類的優秀思想成果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內容:《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規律。肯定了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指出了階級斗爭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工人運動蓬勃興起。巴黎公社1.巴黎公社成立的歷史背景主要原因:法國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直接原因: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后,巴黎人民成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掌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企圖偷襲國民自衛軍的陣地,準備解除工人武裝。(民族矛盾激化階級矛盾導致革命的爆發)2.巴黎公社的失敗失敗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3.巴黎公社的意義①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標志著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近代歐洲工人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一.憲章運動1.過程1838年《人民憲章》提出普選權等六點要求,標志著憲章運動的開始。之后英國工人先后發起了三次大規模的請愿運動,但均宣告失敗。2.意義:工人獨立地提出了選舉權要求,展示了巨大的力量,對英國社會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產生了深遠影響。3.特點:是一場有組織、有要求、有實踐、持續時間長的工人運動。二.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1.第一國際時間:1864年在英國成立,馬克思成為重要領導人作用:推動了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國際主義深入人心。2.第二國際時間:1889年在法國成立作用:①使合法斗爭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工人黨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增強了工人階級斗爭信心②為國際工人運動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有力地推動了近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近代科學技術經典力學——物理學的新發展自然科學的開端——天文學革命近代自然科學以天文學的革命為開端,首先向教會權威和神學世界觀挑戰的是波蘭科學家哥白尼:他提出“太陽中心說”,寫出《天體運行論》一書,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自然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經典力學的奠基人——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近代科學,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經典力學體系的形成――牛頓基本內容: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特點:形成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意義: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概括和綜合,是整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局限:無法解決物質熱輻射現象+物質傳播媒介問題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世紀中后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主要觀點: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論的歷史意義:①挑戰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是19世紀生物學領域的一場劃時代革命②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處于民族危亡時期的近代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蒸汽時代”的到來:18、19世紀①發明:世紀后期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運用于交通運輸領域:1807年蒸汽輪船、1814年蒸汽機車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工業生產由手工操作向機器生產過渡,傳統的手工工場被機器大生產所取代,煤成為重要的工業能源,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②蒸汽動力的影響:蒸汽動力的出現,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速度加快;工廠開始集中,工業城市興起使交通運輸業發生革命,人們交往更加方便,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把握■①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開始;②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③工廠取代手工工場;“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后,電力成為繼蒸汽動力之后的一種新能源,并得到廣泛應用:電燈、電話、電車、無線電報、電影等,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運用:汽車、飛機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蒸汽動力和電力的廣泛使用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科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②推動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促使世界市場形成;③豐富了人類的生活,使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兩次鴉片戰爭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侵華史實㈠.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意圖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衰落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2.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后又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和美國簽訂《望廈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①割地: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②賠款: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③開放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④協定關稅:中國向英國商人征稅,必須同英國政府商議3.鴉片戰爭的影響:①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②中國被迫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③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進入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衰敗的封建主義無法抗衡新興的資本主義。啟示: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根本原因: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直接原因:修約遭到拒絕2.結果:中國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洗劫北京并火燒圓明園)3.影響:①政治: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②經濟: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產生。③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一部分官紳主張學習西方“長技”,自強求富,興起了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侵華史實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1.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尋求對外擴張,并制定大陸政策(蓄謀已久)。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2.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了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為嚴重的《馬關條約》:①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3.影響:①《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中華民族陷入了極其嚴重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②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設廠,嚴重阻礙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標志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③甲午戰敗后,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④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⑤甲午戰爭的失敗說明單純學習西方技術的道路走不通,從此開始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嘗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侵華史實原因:根本原因:企圖把中國變為列強的殖民地直接原因: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結果:清朝戰敗,被迫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變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太平天國運動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興起原因①根本原因:階級矛盾激化②外部原因:鴉片戰爭是推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外部原因③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目的:推翻清朝統治經過:①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②興起和發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時期③轉折和失?。?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失陷重要綱領:①《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內容: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評價: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革命性: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否定局限性:絕對平均主義,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是空想,無法實現(空想性:平均分配財產必將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根本無法實現;落后性:平均分配一切財富,顯然與中國當時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相違背;《天朝田畝制度》是由農民的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決定的,在具體實踐中是無法實行的)②《資政新篇》(1859年)內容: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的治國方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缺乏實施的社會條件)評價:進步性: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當時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脫離當時社會實際,無法實現。作用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局限性農民階級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沒有超出舊式農民戰爭的范疇,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成功。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①在反封建的同時承擔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任務,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②它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這是以往農民戰爭所不曾遇到的新情況;③近代的中國農民已經能夠放眼世界,從西方尋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義和團運動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爆發原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外國傳教士在山東活動猖獗,導致與民眾對立嚴重。特點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作用①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朝的滅亡。②但它對清政府認識不清,盲目排外也體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日本侵華的罪行侵華戰爭①1931年,日本侵略軍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②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殺(被稱為“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②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用中國活人作試驗,稱為“七三一部隊”。③采取“以華制華”的政策,通過建立偽政權進行殖民統治,大肆掠奪中國的經濟資源;在占領區內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運動”,進行殘暴統治。抗日戰爭背景①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②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礎③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主要事件戰略防御階段:①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②國民黨組織了松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大規模的正面會戰。(意義:國民黨正面戰場是當時抗日的主戰場,其軍隊是抗日的主力??箲鸪跗谡鎽饒龅目箲鹁哂兄匾囊饬x:粉碎了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牽制了日軍的主力,客觀上有利于敵后戰場的開辟,也鼓舞了全國人民,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影響,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③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嚴重威脅日軍后方。戰略相持階段①日本調整了侵華政策,開始大規模侵擾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對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敵后戰場成為主要戰場;②抗戰勝利前夕,召開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戰最后勝利作重要準備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性質: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戰爭歷史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洗刷了民族恥辱,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箲饎倮笾袊栈亓藢殟u臺灣,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②抗戰期間中國的民主力量迅速發展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③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箲饎倮蚋驹颍簢埠献?,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如何看待日本侵華歷史】①從人類文明發展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高度評價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地位;②尊重歷史,深刻總結勝利的基本原因??隙▏顸h軍隊和臺灣人民的抗戰事跡,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③高度贊揚抗日戰爭鑄就的偉大民族精神④再次重申我國的對日政策,正告日本右翼不要篡改歷史。認識:日本侵華歷史不可否認,我們要還歷史真相,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分子的本質。辛亥革命內容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民族、階級矛盾激化,民族危機加深;②清末新政、憲政失敗;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辛亥革命的過程1.中國同盟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關于江寧區農副產品買賣合同
- 2025雙邊貿易合作合同范文
- 幼兒教師故事表演培訓
- 2025年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八年級中考模擬生物試題
- 外科護理核心要點
- 法醫學死因分析
- 小兒急性間歇性卟啉病的臨床護理
- 2025年小學學校教師整風運動工作總結模版
- 食堂培訓總結
- 【SensorTower】2023年流媒體應用報告246mb
- 字節跳動經營分析報告
- 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保密知識培訓
- 起重機委托使用協議書范本
- OEE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山東出版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濟南鐵路局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藥品養護管理制度
- 《消防應急疏散培訓》課件
- 藥品類體外診斷試劑專項培訓課件
- 《數據資產會計》 課件 第三章 數據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