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屈訊)_第1頁
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屈訊)_第2頁
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屈訊)_第3頁
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屈訊)_第4頁
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屈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一二年三月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提綱一、基本概念二、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三、新疆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四、各構造演化階段的成礦作用一、基本概念槽臺觀點:阿爾泰地槽褶皺系準噶爾地槽褶皺系天山地槽褶皺系塔里木地臺昆侖地槽褶皺系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岡底斯地槽褶皺系一、基本概念大西洋兩岸大陸之間的古老地塊和造山帶位置正好相互對應。大構漂移及板塊構造一、基本概念由于陸內殼幔再活動、迭加改造等作用,對大陸造山帶進行板塊構造單元劃分,到目前尚無公認的劃分準則,對新疆的板塊劃分一直以來存有爭議。自板塊構造假說問世以來,經歷多年的不斷修正與發展,已成為科學完善的構造理論。Ⅰ級構造單元—板塊

由陸塊和陸緣活動帶組成,它與相鄰板塊有大洋盆地相隔,洋盆消失和兩個板塊碰合后,形成一條規模巨大的板塊縫合帶。可根據古地磁、古生物區系、古地理環境和地殼演化的明顯差異等進行劃分。

Ⅱ級構造單元

—陸塊、陸緣活動帶、微板塊

在一個統一的板塊內,按其活動性,可分出相對穩定的陸塊(陸殼)、陸緣活動帶(過渡殼及洋殼殘片),以及由板塊邊緣裂離出來的古老塊體,在其后發展中自成體系的微型板塊。

Ⅲ級構造單元

—地塊、地體、陸緣盆地、溝弧帶、島弧帶、弧后盆地、裂陷槽、裂谷帶、上疊盆地。

根據沉積建造、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演化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特征等綜合因素,來判別并進行Ⅲ級構造單元劃分。

二、新疆大地構造基本特征查爾斯克—喬夏哈拉-布爾根、那拉提—紅柳河、康西瓦—鯨魚湖、阿克賽欽-金沙江四條縫合帶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青藏板塊華南板塊塔里木板塊Ⅰ

西伯利亞板塊

Ⅰ1阿爾泰古生代陸緣活動帶Ⅰ1阿爾泰古生代陸緣活動帶Ⅰ11諾爾特晚古生代上疊裂陷盆地Ⅰ12哈龍早古生代巖漿弧Ⅰ13阿爾泰南緣晚古生代弧后裂陷槽Ⅰ14阿舍勒古生代溝弧Ⅰ15額爾齊斯晚古生代構造雜巖帶Ⅰ16卡爾巴—哈巴河晚古生代弧前盆地Ⅰ11諾爾特

晚古生代

上疊裂陷盆地

由于齋桑洋盆地向北俯沖,在阿爾泰早古生代山弧帶的東北部產生了諾爾特上迭裂陷盆地,發育有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巖建造的堆積,并伴隨有S型石英斑巖—鉀長花崗巖類次深成侵入體,石炭紀后期隆起為陸。

Au-Pb-Zn礦帶(庫馬蘇中型鉛鋅礦床、芒代恰銅礦點、阿克提什坎小型金礦床)。Ⅰ12哈龍早古生代巖漿弧

由于蒙古湖震旦—寒武紀洋盆的封閉而拼貼于西伯利亞板塊的西南緣。發育震旦紀—中奧陶世的巨厚陸源碎屑巖建造沉積,志留紀為殘留海盆,接受了復理石建造沉積。由于齋桑洋盆開始向北俯沖,志留紀時發生大規模的花崗巖化,形成片麻—花崗巖穹隆。晚古生代的俯沖與碰撞,生成花崗偉晶巖。該區經受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兩次來自南北方向的俯沖,導致侵入巖的大量發育和復雜的構造變形及變質作用。形成低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變質巖系,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形成一系列向南逆沖的疊瓦式構造推覆體。

RM–Fe-Au-Cu-Ni-多金屬-白云母-寶石礦帶:(可可托海超大型稀有金屬礦

、那森恰大型白云母礦床、阿祖拜稀有金屬(海蘭寶石)礦床等)。Ⅰ13阿爾泰

南緣晚古生代

弧后裂陷槽

齋桑洋盆地向北俯沖,在阿爾泰早古生代山弧的前沿,形成了阿舍勒、沖乎爾、克蘭、麥茲4個弧后裂陷盆地,沉積了早—中泥盆世拉張階段的雙峰式火山巖建造。中泥盆統為雙峰式火山巖。晚泥盆世轉入匯聚,出現“S”型花崗巖類。晚石炭世早期隆起為陸。變質作用以區域動力變質為主,以綠片巖相為主。褶皺為線形緊閉型。斷裂十分發育,形成了一系列向南逆沖推覆的推覆體。Cu-Pb-Zn-Fe-Au-RM-白云母-寶石-重晶石-磷灰石成礦帶:蒙庫大型鐵礦床、可可塔勒大型鉛鋅礦床、阿巴宮中型鉛鋅(磷灰石)、薩熱闊布中型金礦床。Ⅰ14阿舍勒古生代溝弧

出露有中—下泥盆統的阿舍勒組,海相火山巖建造夾沉積碎屑巖和灰巖,不整合其上的中上泥盆統其也組海相火山碎屑-陸源碎屑巖建造和下石炭統的紅山嘴組海相碎屑巖建造。其中酸性火山巖屬鈣堿系,基性火山巖屬島弧拉斑系列。火山機構、火山穹窿及其間夾的火山洼地頻繁出現和火山噴發具多旋回是該區的一個重要特點。

Cu-Au-Pb-Zn-重晶石礦帶

:阿舍勒大型銅鋅礦床、多拉納薩依中型金礦床、哲蘭德金礦點等Ⅰ15額爾齊斯

晚古生代

構造雜巖帶

該帶是一條構造雜巖帶,由一系列構造斷片組成。。北界為額爾齊斯—馬爾卡科爾—特斯巴汗斷裂,南界為卡爾巴—納雷姆—額爾齊斯斷裂,向東延入蒙古國境內。元古宙處于隆起狀態,在新疆境內,發現有較多的前寒武系。

早古生代為硅質鈣質頁巖建造沉積,晚古生代為硬砂巖建造沉積。它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構造演變,時隆時陷,各期沖斷、推覆構造普遍,韌性變形、構造混雜頻出,晚古生代末還出現陸相苦橄玢巖和磨拉石堆積。

Au-Cu-Fe礦帶。

Ⅰ16卡爾巴—哈巴河晚古生代

弧前盆地

主要出露在哈薩克斯坦境內,而在新疆境內絕大部分被新生界碎屑巖所覆。在西部區主要發育早中泥盆世海相碳酸鹽巖—陸源碎屑巖建造,晚泥盆世的陸緣頁巖建造,早石炭世類復理石建造和晚石炭世濱海相磨拉石建造。華力西晚期形成巨大的卡爾巴—納雷姆花崗巖帶。在新疆出露有華力西晚期花崗巖體。Cu-Au-RM-多金屬礦帶:賽都中型金礦床、別斯鐵熱克鐵礦點、喀拉布拉克多金屬礦點。

查爾斯克—

喬夏哈拉

縫合帶(ZQT)

該帶為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間的

縫合帶,曾經歷了齋桑洋盆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板塊張裂和閉合作用。在查爾斯克的混雜巖中出現有蘭閃片巖和早古生代蛇綠

巖塊。在新疆境內主要分布著中泥盆世蛇綠巖和下石炭統碎屑

巖、斜長角閃巖、碎裂花崗巖以及元古代變質巖塊等,構成混

雜巖帶。二疊紀時處于弛張環境,出現有陸相堿性火山巖和磨

拉石建造沉積,該縫合帶是一條巨大的韌性剪切帶,也與北部

的阿爾泰的中低壓高溫變質帶組成了雙變質帶。

Ⅱ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

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在新疆境內有準噶爾微板塊和伊犁—伊賽克湖微板塊兩個二級構造單元,它們都以準噶爾地塊、伊犁地塊為中心,外圍出現陸緣增生帶有:前震旦紀地塊、早—晚古生代溝弧帶、陸緣盆地、弧后裂陷盆地、裂谷系等共17個三級構造單元。Ⅱ1準噶爾

微板塊準噶爾中央地塊14個三級構造單元Ⅱ11薩吾爾—二臺晚古生代島弧帶

發育有泥盆紀島弧型鈣堿性火山巖、下石炭統碳質沉疑灰巖、上石炭統陸相酸性火山巖建造和二疊系中酸性火山巖—磨拉石建造。侵入巖主要是華力西中期島弧型花崗巖類。華力西晚期出現“I”型為主,“A”型次之的產斑巖銅礦的造山后花崗巖。石炭紀末期出現張裂環境,在喀拉通克一帶,有含銅鎳的鎂鐵—超鎂鐵雜巖沿斷裂貫入。該帶變質程度為埋深變質,明顯低于阿爾泰地區。構造斷裂不甚發育。

Cu-Ni-Au-Mo-Fe-ERR-煤-膨潤土-沸石礦帶:索爾庫都克銅鉬礦、喬夏哈拉鐵銅金稀土礦

、沙爾布拉克金礦、喀拉通克銅鎳礦、哈臘蘇銅礦、扎河壩膨潤土礦及沸石礦等。Ⅱ12洪古勒楞—阿爾曼太

早古生代溝弧帶

中奧陶世蛇綠巖和火山復理石建造。上奧陶統—下志留統不整合其上,為碎屑巖—火山巖建造,中志留統—下石炭統均屬濱海相陸源碎屑—中酸性火山巖建造或陸相磨拉石建造,并被下二疊統陸相火山巖—復陸屑建造所不整合。早古生代匯聚后,本區動蕩不定,造成了該帶復雜的地質構造環境。侵入活動只出現少量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類。該帶褶皺加里東期為緊閉型,華力西期為疏緩型。斷裂構造發育,形成韌性剪切帶,逆沖斷裂和疊瓦式構造巖片。Au-Cu-Fe-膨潤土-螢石礦帶:沙拉普鐵礦床、察庫爾臺螢石礦床等Ⅱ13

塔城晚古生代弧間盆地該弧間盆地大部分被新生界碎屑巖所覆。在裕民縣南出露有下石炭統陸源碎屑—中酸性火山巖,下二疊統陸相火山巖—復陸屑巖和第三系湖相沉積及華力西晚期花崗巖類小巖體。

Fe-Cu-煤-油氣礦帶:石屋斑巖型銅礦點、楊莊西鐵礦床、大特依特小型煤礦。Ⅱ14三溏湖晚古生代弧間盆地

除出露有很少的奧陶系火山巖外,主要是上古生界陸源火山巖碎屑巖和中新生界湖相碎屑巖沉積及華力西中晚期花崗巖類小巖體。產有下石炭統層控型鐵礦和華力西晚期斑巖型銅礦,后者可能與南蒙斑巖型銅礦帶相接。Cu-Mo-Fe-Au-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巖-Fe礦帶

Ⅱ15謝米斯臺—庫蘭卡茲干

古生代復合島弧帶

該帶是在加里東隆起基底上的華力西島弧帶。上志留—下泥盆統不整合在加里東花崗巖之上。中泥盆世-下石炭統古地理環境十分復雜。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為濱海相-陸相中基酸性火山巖,晚二疊世全為陸相砂礫巖。侵入巖以華力西中期為主,屬“I”型,晚期屬亞堿性—堿性系列。加里東期花崗巖類較少。本帶褶皺緊閉,走向斷裂均較發育,西準噶爾地區為北東—北東東向,東準噶爾為北西—北西西向,以壓扭性斷裂為主,具向南逆沖推覆的特點。

Cu-Fe-Au-W-Mo-Mn-U-煤-硫鐵礦礦帶:謝米斯臺銅金礦、阿爾木強銅礦、蘇運河鎢鉬礦、阿希列大型煤礦、和什托洛蓋菱鐵礦等;Ⅱ16唐巴勒—卡拉麥里古生代復合溝弧帶

該帶出現三期蛇綠巖:有加里東早期的唐巴勒、晚期的瑪依拉和華力西早期的達拉布特-卡拉麥里蛇綠巖帶。下志留統不整合在中奧陶世蛇綠巖之上;中泥盆統不整合在中晚志留世蛇綠巖之上。該帶加里東期侵入巖較少,而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類和晚期造山后花崗巖則在島弧帶中廣泛出現。該帶構造十分復雜,褶皺緊閉,斷裂十分發育,常出現向準噶爾盆地方向逆沖的構造推覆體。礦產以鉻金為主,是新疆的重要產區。Cr-Cu-Au-Fe-Sn-U-Be-石棉-水晶礦帶:薩爾托海大型鉻鐵礦床、齊依求1號大型金礦床、蘇吉泉大型石墨稀土礦床。Ⅱ17東準噶爾晚古生代

陸緣盆地

除出露少量元古界變質巖系外,其上的蓋層包括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主要為海相陸緣碎屑巖建造和陸相復陸屑建造及磨拉石建造。特點是:上志留統、下二疊統出現火山巖,后者有面型流紋巖、安山巖、玄武巖、桿欄玄武巖;中泥盆世以后為陸相沉積。該區侵入活動微弱,有少量華力西中期的斑巖、玢巖。構造變形微弱,地層依次上疊,有時出現假整合,整體上呈現單斜構造。

Au-Cu-Fe-Pb-Zn-煤-煤層氣-膨潤土礦帶:金山溝金礦、沙丘河大型煤礦,帳篷溝大型膨潤土礦床。Ⅱ18準噶爾中央地塊

地塊為中新生代湖相碎屑物所覆蓋。據阿-阿地學斷面和大地電磁測深剖面,袁學誠和彭希齡等認為:準噶爾盆地古生界蓋層下為元古界—太古界。航磁為塊狀正磁異常區,基底由太古界基性—超基性變質火山巖系構成,周圍為元古界變質火山—沉積巖系,此后隆起。在石炭紀開始下沉,中生代初演化成內陸盆地。石油-天然氣-煤-Au-Cu-Fe-Pb-Zn-U-鹽類-膨潤土-泥炭成礦區:預測油氣資源量106.9億噸油當量,已發現油氣田30個;盆地煤礦資源總量在5000億噸以上,是我國最大的聚煤盆地,也是世界十大聚煤盆地之一;烏蘭英格-日月雷大型膨潤土礦;艾比湖、瑪納斯鹽湖、達巴松諾爾鹽湖等。

Ⅱ19博格達晚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

弧后拉張始于早石炭世,在七角井一帶出現雙峰式火山巖建造。向上為濱海相火山碎屑—陸緣碎屑巖。石炭系上統—下二疊統為濱淺海相陸源碎屑巖夾中酸性火山巖。上二疊統為陸相含磷、油頁巖的正常碎屑巖。中新生界不整合其上,為含煤建造和紅層。侵入巖很少,除拉張后期有大量輝綠巖順層貫入和巖株外,僅有個別花崗小巖體和巖株。在山體南、北均出現向兩側盆地逆沖的疊瓦式構造推覆體。Cu-Fe-Au-U-Mn-Ti-油頁巖-沸石-磷-硼-石油-天然氣-鹽類-高嶺土礦帶。Ⅱ110哈爾里克古生代深成巖漿弧

該帶主體為奧陶系火山碎屑巖夾玄武巖、中酸性熔巖,屬島弧拉斑玄武巖系列。主要由奧陶系-中上志留系的火山-碎屑巖組成,兩側為泥盆-石炭系碎屑巖-火山巖,還出現有前震旦系的變質巖和震旦系的冰積巖及二疊系的磨拉石。該區侵入巖十分發育,形成貫穿全區的花崗巖鏈,以華力西中期為主,在東段出現“A”型的堿性花崗巖。

Cu-Au-W-RM-Mo-多金屬-石墨-白云母-紅柱石-重晶石-泥炭-鹽類礦帶:索爾巴斯套金礦、小鋪銅鉬礦點。

Ⅱ111吐哈地塊

為中新生代湖相沉積掩蓋,僅在三道嶺出露上志留—下泥盆統穩定型正常沉積。在阿—阿地學大斷面上,它和準噶爾、塔里木盆地的地殼速度結構相似,在上延40千米的航磁圖上,它為正磁異常,反映出其基底是前寒武系變質巖系的特征。地球物理測深斷面說明,吐哈地塊與準噶爾地塊原為一整體。盆地構造可分為北部拗陷區,中部斜坡區,南部隆起區,基底形成向北傾斜的斜坡。石油-天然氣-煤-U-菱鐵礦-耐火粘土-鈉硝石-鹽類-膨潤土成礦帶:預測的油氣總資源量約19億噸油當量。已發現油氣田12個。煤預測資源總量在5000億以上,是世界級聚煤盆地,并有豐富的煤層氣資源。盆地中還有世界級的鈉硝石礦,大型地浸砂巖型鈾礦。Ⅱ112大南湖古生代復合島弧帶

奧陶系為中酸性火山巖,中上志留統中酸性火山巖不整合其上,中下泥盆統為雙峰式島弧型火山巖建造,上泥盆統為陸相中酸性火山巖建造。下石炭統為酸性火山—陸源碎屑巖建造,上石炭統為濱海—陸相陸源碎屑巖建造。下二疊統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為陸相中性火山巖建造或海相磨拉石建造。上二疊統為陸相碎屑巖。本區花崗巖發育,以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類基為主,晚期花崗巖類多以巖株狀產于斷裂帶中。變質程度多為埋深變質,只在奧陶系達低綠片巖相。褶皺構造在泥盆系中為緊閉型,石炭系為疏緩型。

Cu-Zn-Au-膨潤土-沸石礦帶:黃土坡銅鋅金礦、沙爾湖膨潤土礦床、卡拉塔格沸石礦床

Ⅱ113覺羅塔格晚古生代溝弧帶

由小熱泉子火山盆地、康古爾海溝帶和牙滿蘇火山盆地組成。海溝內出現下石炭統梧桐窩子組和干墩組,梧桐窩子組為深海相雙峰式火山巖,干墩組為含放射蟲硅質頁巖建造。島弧上出現下石炭統雅滿蘇組和上石炭統沙泉子組,雅滿蘇組以中酸性夾基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為主,火山機構較多。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類發育在島弧帶上。海溝帶有華力西晚期的基性—超基性雜巖和斑巖、玢巖小巖體。

Fe-Cu-Ni-V-Ti-Co-Au-Ag-Mo-W-RM-鈉硝石-石膏-硅灰石-煤成礦帶:小熱泉子銅鋅礦、土屋-延東銅礦、黃山銅鎳礦、康古爾塔格金礦、白山鉬礦、雅滿蘇鐵礦。

Ⅱ114依連哈比爾尕

晚古生代溝弧帶

在博羅科努加里東造山帶北側的被動陸緣,沉積了被動陸緣環境下的中晚泥盆世火山復理石。早石炭世沙大王組不整合覆蓋其上,為巨厚的雙峰式火山巖和蛇綠巖。巴音溝組假整合其上(放射蟲為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中期,牙形石時代為晚泥盆世法門期)。二疊紀為陸相紅色酸性火山巖和磨拉石沉積。該區侵入巖極少,為華力西中期花崗巖巖侏,晚期鉀長花崗巖沿斷裂貫入。該區構造活動十分強烈,蛇綠巖被支解并構成了寬達20千米的蛇綠混雜推覆巖席。Cr-Cu-Au-Fe-Pt族-膨潤土-鹽類-玉石礦帶:沙大王鉻礦點、豹子溝多金屬礦點、天禧金礦。

Ⅱ2伊犁—伊賽克湖

微板塊Ⅱ21阿拉套晚古生代陸緣盆地Ⅱ22賽里木地塊Ⅱ23博羅科努古生代復合島弧帶Ⅱ24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Ⅱ25伊寧中央地塊Ⅱ21阿拉套晚古生代陸緣盆地

據鄰國資料,該帶是在新元古界基底之上,泥盆紀初開始拉張,為非巖漿型被動陸緣。新疆境內出露最老地層為上泥盆統深—半深海濁流沉積,具不完整鮑馬層序,屬拉張后期產物。不整合其上的是石炭系碎屑巖—碳酸鹽建造,二疊系為斷陷盆地的陸相火山—碎屑巖建造。侵入活動較發育,為造山后的花崗巖類,以產鎢錫為特征。

W-Sn-Fe-Cu-Au-多金屬-水晶礦帶:阿克賽銅金礦、庫斯臺錫礦等。Ⅱ22賽里木

地塊

地塊由古元古代的溫泉群和長城系、薊縣系、青白口系和震旦系構成。溫泉群為各種片巖、片麻巖、混合巖組成。長城系片巖,薊縣系為含鎂質較高的碳酸鹽巖夾中基性火山巖。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具穩定型沉積特征,前者為淺海相鎂、硅質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后者不整合其上,為冰磧成因的碎屑巖。寒武—奧陶系為含磷巖系。中泥盆統—石炭系為蓋層的碎屑巖—碳酸鹽巖。二疊系下統為斷陷盆地火山巖,上統為磨拉石。該區侵入巖不發育。早元古代為混合巖—花崗巖建造,華力西中、晚期花崗巖建造。晚期出現有“A”型堿性系列。Cu-Au-Ag-多金屬礦帶:喇嘛蘇銅礦床。鄰區有捷克利、烏謝克大型鉛鋅礦床。Ⅱ23博羅科努古生代

復合島弧帶

下元古界構成基底,其上的穩定型蓋層有:震旦系冰磧礫巖,寒武系為含磷巖系,下奧陶統陸源沉積巖。中奧陶世開始拉張,出現雙峰式細碧角斑巖系和可可乃克蛇綠巖,奧陶紀末匯聚,被志留系不整合,轉為復理石沉積,泥盆紀固結。石炭紀時,依連哈比爾洋盆向南俯沖,產生吐拉蘇上疊斷陷盆地和伊犁裂谷系,至二疊紀本區隆起為陸。侵入巖十分發育,以華力西中期為主,次為早期和晚期及加里東期侵入體,加里東期為“I”型,華力西早期多為花崗巖類巖基。中晚期侵入巖都屬鈣堿性“S”型。Au-Cu-Pb-Zn-Ag-磷-硫鐵礦-石墨礦帶:阿希金礦、萊歷思高爾鉬礦、哈勒尕提銅鐵礦、薩日達拉-望峰金礦。

Ⅱ24阿吾拉勒

晚古生代裂谷系

位于伊犁盆地中部,是在前震旦系陸殼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晚古生代裂谷。早世炭世開始拉張,后期拉張漸緩。晚石炭世初轉入匯聚,并伴隨有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建造的巖基生成。早二疊世再次拉張,形成堿性系列雙峰式的陸相橄欖玄武巖—橄欖粗安巖—英安巖一流紋巖建造的噴發,并有中深成—超淺成的輝長巖—花崗巖和堿性正長巖建造的小巖體和層狀侵入體。晚二疊世為陸相磨拉石,進入穩定陸內盆地發展階段。該區火山機構發育,褶皺疏緩而斷裂發育。Fe-Mn-Cu-Mo-Pb-Zn-Au-W–U-煤-油氣-硫鐵礦-重晶石成礦帶:查崗諾爾、備戰、智慱大型鐵礦床,群吉銅銀礦床、尼勒克銅礦床等。Ⅱ25伊寧中央地塊

大部分被中新生代沉積物所覆,地球物理場顯示為布格重力高值區,也具有平靜而高背景的高磁區,背景磁場值達+100—150伽瑪,反映了石炭系和中新生界之下,廣泛存在著前寒武系基底。該區中元古代侵入巖為二長—鉀長花崗巖。華力西中期為閃長巖—花崗巖建造,晚期為造山后花崗巖。

Mn-Fe-Au-W-U-煤-油氣-石英巖-石膏礦帶:伊犁盆地是新疆第三大聚煤盆地,預測煤炭資源總量為4837億噸,將成為我國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如皮里青大型煤礦等。區內預測油氣資源總量為5.18~9.2億噸。鈾礦屬于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化類型,是我國這一類型的主要產地。此外,區內昭蘇錳礦資源儲量居新疆第一位等。

NHT那拉提—紅柳河縫合帶

為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間的縫合帶。向西延入吉爾吉斯境內,北界為“尼古拉耶夫線”,南界為阿特巴希斷裂。向東進入甘肅境內。縫合帶由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蛇綠巖和中上元古界、奧陶—志留系的混雜巖塊組成。蛇綠巖由長阿吾子—烏瓦門—榆樹溝—紅柳河,斷續縱貫天山中部,兩端延伸出新疆境外。沿蛇綠巖帶出現韌性剪切帶和構造混雜巖。在西段還形成雙變質帶。蛇綠巖形成年代為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就位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Cu-Ni-Au-Fe-Pb-Zn-Sr

-Pt族-白云母-玉石礦帶:那拉提一帶,菁布拉克銅鎳-鉑族礦床、喬霍特銅礦;卡瓦布拉克一帶,彩霞山、宏源鉛鋅礦床,天湖鐵礦床,馬莊山金礦床、天宇銅鎳礦床、小白石頭鎢礦床。

Ⅲ塔里木—華北板塊

在新疆境內,塔里木-華北板塊由塔里木微板塊和柴達木微板塊、昆侖微板塊3個二級構造單元組成。前者包括中央地塊、前陸盆地、陸緣盆地、裂谷系、早古生代裂陷槽、古生代復合溝弧帶等共14個三級構造單元;后者包括中央陸塊、地塊和古生代復合溝弧帶3個三級構造單元。Ⅲ1塔里木微板塊

Ⅲ11東阿萊—哈爾克古生代復合溝弧帶Ⅲ12艾爾賓晚古生代殘余盆地

Ⅲ13闊克薩勒晚古生代陸緣盆地Ⅲ14柯坪前陸盆地

Ⅲ15庫魯克塔格陸緣地塊

Ⅲ16北山古生代裂谷系Ⅲ17塔里木中央地塊Ⅲ18鐵克里克陸緣地塊Ⅲ19阿爾金陸緣斷塊Ⅲ110紅柳溝—安南壩早古裂陷槽Ⅲ111阿帕-茫崖早古生代裂陷槽Ⅲ11東阿萊—哈爾克古生代復合溝弧帶

廣泛發育著塔里木邊緣的陸棚—陸坡相奧陶—志留紀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建造夾少量火山巖沉積。侵入活動十分微弱,僅在黑英山有加里東晚期花崗巖,在汗騰格里峰東出現華力西晚期花崗斑巖小巖體和巖株。沿塔里木北緣斷裂南北緣出現有造山后深源堿性正長巖、堿性花崗巖、花崗偉晶巖和碳酸巖。

Au-Sb-Sn-RM-REE-Mn-Fe-紅柱石-螢石-寶玉石-石膏礦帶:薩瓦亞爾頓金銻礦、波孜果爾稀土鈮鉭鋯石礦、查汗薩拉銻礦、卡朗古錳礦。Ⅲ12艾爾賓晚古生代

殘余盆地

主要分布志留系和泥盆系,上志留—石炭系多為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建造,在克孜爾塔格地區中酸性火山巖增多。侵入巖不甚發育,有華力西早中期的“S”型花崗巖類巖基。變質程度較淺。褶皺構造疏緩開闊,斷裂亦不很發育。

Fe-Mn-Cu-Au-W-Sn-菱鎂礦-石墨-硅灰石-紅柱石-石棉-滑石-蛇紋巖礦帶:梧桐溝、帕爾崗鐵礦床,哈勒哈特、尖山菱鎂礦床,霍拉山紅柱石礦床,彩華溝銅礦床,忠寶鎢礦床,喜迎、天彩、梧南金礦床。

Ⅲ13闊克薩勒晚古生代

陸緣盆地

該帶包括麥丹塔鳥—闊克薩勒—哈爾克南緣。主要發育有上志留統到上石炭統濱、淺海相陸緣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下二疊統為海相碎屑巖夾火山巖(部分為陸相)。侵入活動十分微弱,主要以華力西中期“S”型鉀長花崗巖為主,晚期為“A”型輝長巖—堿性正長巖。褶皺多為復式向斜,常形成向南逆沖的構造推覆體。

Pb-Zn-Cu-Fe-REE-U-Sb-鋁土礦-重晶石-石膏-煤礦帶:霍什布拉克、沙里塔什鉛鋅礦床,布隆金礦床,霍拉溝紅柱石礦床,巴什布拉克中型鈾礦床

。Ⅲ14柯坪前陸盆地

中下元古界原巖為火山復理石,綠片巖相,含蘭片巖的阿克蘇群。其上不整合出現有穩定型的震旦系至泥盆系連續的蓋層沉積。震旦系為冰磧巖夾玄武巖,寒武系含磷和石膏的碳酸鹽巖,奧陶系為碳酸鹽建造,志留系為細碎屑巖、泥盆系為紅色碎屑巖建造。上石炭統碳酸鹽巖不整合其上,二疊下統為海陸交互相夾有橄欖玄武巖的碎屑巖—碳酸鹽巖,上統為陸相砂礫巖沉積。

Pb-Zn-Cu-Fe-V-Ti-Sn-U-磷-煤-石墨-鹽類礦帶:蘇蓋特布拉克磷礦床,坎嶺鉛鋅礦,普昌釩鈦礦磁鐵礦,徹依布拉克錫多金屬礦,伽師銅礦。

Ⅲ15庫魯克塔格陸緣地塊

主體為前震旦紀變質巖系,南北緣出現早古生代地層。中上太古界達格拉格布拉克群構成了該區的陸核。下元古界和長城系為淺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薊縣系-青口系為濱淺海碎屑巖—碳酸鹽巖。蓋層有:震旦系冰磧巖,下部為中基酸性火山巖;寒武系為含磷硅質碳酸鹽巖;奧陶系為灰巖夾頁巖。在南緣出現志留系的碎屑巖—碳酸鹽巖和泥盆系雜色砂巖及下石炭統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的穩定型沉積。侵入活動以前震旦紀有花崗巖類和基性—超基性雜巖為主,另有加里東和華力西中期的花崗巖類。

Cu-Ni-Pb-Zn-Au-Fe-REE-ERR-U-蛭石-磷-石墨礦帶:興地塔格Ⅱ號銅鎳礦床、且干布拉克蛭石、磷灰石礦床、闊克塔格西稀土鈮鉭鋯礦床、永紅山銅金礦、西山布拉克磷釩鈾礦床。Ⅲ16

北山古生代裂谷系

為前震旦紀基底陸殼上發展起來的古生代裂谷系。志留紀前巖相建造同庫魯克塔格地區,不同的是從志留紀開始,到二疊紀出現多期陸內裂谷,它們均以粗碎屑巖開始,繼而為中酸性噴發—細碧角斑巖,最后磨拉石出現而告終。該裂谷系以東鄰的甘肅拉張最深。新疆境內泥盆中統出現雙峰式火山巖;石炭紀又一次開裂,出現雙峰式火山巖組合;早二疊世再次拉張出現大量枕狀玄武巖。上二疊統磨拉石。侵入活動和庫魯克塔格相似,但二疊紀侵入巖以基性—超基性雜巖為主。構造變形為:蓋層者褶皺疏緩、短軸,處于裂谷帶者褶皺線形緊閉;走向斷裂構造非常發育,它控制著北山裂谷系的發育,并形成多條韌性剪切帶。

Fe-Cu-Ni-Au-Pb-Zn-Mn-Co-V-U-Pt磷-鈉硝石-鹽類成礦帶:大水錳鈷礦,平臺山磷、釩,磁海鐵-銅-鈷礦,東鹽湖-大洼地鈉硝石礦床,坡十、坡一銅鎳礦床,大青山金礦床。

Ⅲ17塔里木中央地塊

地球物理顯示:盆地被重力異常梯度帶包圍,反映盆地與天山、昆侖、阿爾金山均以殼幔斷裂為界;以北緯40°左右為界,南、北的重力場均有明顯差異,顯現區域重力場北低南高的特點;沿北緯40°線,有一條高磁異常、高阻體帶,其北為北北西向的平緩負異常區,其南則為北東向正負相間的磁異常帶。陸內發展階段構造單元分為:庫車拗陷、塔北隆起、北部拗陷、中央隆起、西南拗陷、塔南隆起和東南拗陷等,“三隆四拗”七個構造單元。石油-天然氣-煤-鹽類(鉀鹽)-Au-Fe-V-Ti-U–Sr-磷灰石-自然硫成礦區:油氣資源總量229億噸,已發現油氣田29個。煤礦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的庫車-拜城盆地,煤礦資源總量為1372億噸。鹽類礦產以石鹽、石膏、鉀鹽為主,現代鹽湖型羅布泊鉀鹽礦規模最大。Ⅲ18鐵克里克

陸緣地塊

為前寒武紀基底出露區。下元古界(其中可能有上太古界)下部喀拉喀什群角閃巖相陸源碎屑巖—雙峰式火山巖建造,上部埃連卡特群,由各種片巖夾大理巖組成。長城系賽拉加茲群為細碧角斑巖建造。平行不整合其上的有薊縣系碳酸鹽巖、青白口系硅泥質巖。蓋層有震旦系冰磧巖,中泥盆統碳酸鹽巖,上泥盆統為陸相下磨拉石。侵入巖極不發育,有元古代、華力西中期花崗巖株和燕山期小巖體。

Fe-Au-Pb-Zn-水晶-煤-石膏-自然硫-重晶石成礦帶:布穹鐵礦床、阿其克石膏礦床、玉力群自然硫礦床。金屬礦產以層控型為主,有元古界的鐵,泥盆-石炭系的鉛鋅,上泥盆-下石炭統的砂巖銅礦。Ⅲ19

阿爾金北緣早古生代裂陷槽

從紅柳溝—安南壩分布著薊縣系及青白口系變質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其中夾的基性火山巖。拉配泉群為裂谷型奧陶紀雙峰式火山巖建造,從堿性系列的高鋁玄武巖到流紋巖,呈現出由鈣堿系列向堿性系列演化的特征,火山巖與變質桿欄巖組成了蛇綠巖建造。蛇綠巖(508±41—411Ma)形成于顯生宙初期,為陸緣裂陷槽。該區侵入巖多為加里東期、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類巖基。Fe-Pb-Zn-Cu-Au-Ag-Cr-REE-白云母礦帶:英格布拉克鐵礦床,喀拉達坂中型鉛鋅礦床及阿北銀鉛,祥云金礦床。Ⅲ110

阿爾金

陸緣斷塊

在江尕薩依—喀拉恰勒一帶出現上太古界高壓—超高壓榴輝巖變質帶和灰色片麻巖系。下元古界為片巖、片麻巖夾變質沉積巖。長城—薊縣系為基性火山巖夾沉積巖,并有蛇綠巖建造的變質橄欖巖和堆晶巖。青白口系下部為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它們被中下奧陶統穩定型碳酸鹽巖所不整合。侵入巖較發育,除太古—早元古代的片麻狀花崗巖、混合花崗巖外,中晚元古代有屬“S”型的為花崗巖類巖基和巖株。加里東期以花崗巖類巖基為主。華力西中期的花崗巖類很少。Fe-Au-RM-石棉-玉石礦-白云巖-石英巖-白云母-石膏礦帶:大平溝金礦床,托蓋里克石英巖礦床,蘇魯賽因白云巖礦床,塔特勒克蘇和田玉礦床。

Ⅲ111

阿爾金南緣

早古生代裂陷槽位于阿爾金山南緣,沿阿爾金斷裂帶展布,地層以奧陶系為主,還有中上元古界及侏羅系。奧陶紀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硅質巖、碎屑巖組成的復理石建造。其中的基性火山巖(481.3±53Ma)屬拉斑玄武巖系列,具洋脊或洋島特征,為陸內裂谷擴張成于小洋盆。蛇綠巖由強烈蛇紋化純橄欖巖、方輝橄欖巖、超鎂鐵質、鎂鐵質堆晶巖、輝綠巖墻群組成。侵入巖有中上元古代、加里東、華力西中晚期的花崗巖類。該帶斷裂構造復雜,蛇綠巖支離為蛇綠混雜巖帶。

Fe-Cu-Ni-Ti-V-石棉-煤-硫礦帶:依吞布拉克、阿帕石棉礦床、迪木那里克鐵礦床。

Ⅲ2柴達木微板塊

Ⅲ21柴達木中央地塊Ⅲ22祁曼塔格古生代復合溝弧帶Ⅲ23阿牙克庫里地塊Ⅲ21柴達木中央地塊該區位于柴達木中央地塊的西南角,地塊的古老變質地層均被第四系覆蓋,出現的地層均為新生界湖相碎屑物沉積。Li-B-K-Na-Mg鹽類-石膏-石油-天然氣成礦區:烏尊硝鹽類礦床。Ⅲ22祁曼塔格古生代復合溝弧帶

位于柴達木微板塊西南緣,屬古生代復合溝弧帶。柴達木地塊的變質碳酸鹽巖—碎屑巖構成的中上元古界基底。中上奧陶統有巨厚的雙峰式火山巖建造和復理石建造,志留紀繼承了復理石建造沉積,晚泥盆世為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巖。石炭紀初再度拉開,在鴨子泉一帶發現石炭紀(?)蛇綠巖。三疊紀時期,出現斷陷盆地,接受了華南型上三疊統的陸相中酸性火山巖堆積。侵入巖較發育,以華力西期“I”型花崗巖為主。加里東期屬大陸碰撞花崗巖類,在鴨子泉具島弧型花崗巖特征。華力西期為花崗巖,為鈣堿系列“I”型。印支晚期為閃長巖—花崗巖和堿性花崗巖建造,顯示造山后花崗巖特點。

W-Sn-Pb-Zn-Fe-V-Ti-Cu-Au-鹽類礦帶:維寶鉛鋅礦床,白干湖鎢錫礦,攀巖峰鐵礦。Ⅲ23阿牙克庫里地塊

阿牙克庫里地塊多為新生界所覆。金水口群由麻粒巖相—角閃巖相的片麻巖、片巖和大理巖組成,中元古界冰溝群不整合其上,為雙峰式火山巖類復理石建造和碳酸鹽巖建造。青海地礦局將其歸屬于柴達木微板塊,我們認為該構造單元可能與東部的中秦嶺、與西部的中昆侖相當。

Fe-Au-Cu-鹽類礦帶:第三紀陸相沉積巖鹽礦化(庫木庫里中型巖鹽礦床及花嶺溝小型巖鹽礦床)。Ⅲ3

昆侖微板塊Ⅲ31西昆侖北緣古生代復合溝弧帶;Ⅲ32西昆侖地塊;Ⅲ33昆南晚古生代溝弧帶。Ⅲ31北昆侖

古生代復合溝弧帶

因被阿爾金斷裂所截,只在西昆侖山北坡出現。該帶出現兩期蛇綠巖。志留紀碰撞,上泥盆統為磨拉石。在古特提斯洋盆打開的同時,吾依塔什—它龍—蘇巴什一帶出現石炭紀洋盆,早二疊世匯聚,晚二疊世固結為陸。

Fe-Cu-Mo-Pb-Zn-Cr-Ni-Au-Ag-石棉-硫鐵礦-煤礦帶:蓋孜特里曼蘇砂巖型銅礦床,烏依塔什銅硫鐵礦床,塔木鉛鋅礦床。

Ⅲ32中昆侖地塊

下元古界由各種片巖、片麻巖、混合巖組成。中上元古界不整合其上,為雙峰式火山巖類復理石建造和碳酸鹽巖建造,奧陶-志留系細碧角斑巖系及蛇綠巖。侵入巖十分發育,加里東期花崗閃長巖的巨大巖基和華力西中晚期的花崗巖類。此外還出現少數印支期的花崗閃長巖和燕山期二長花崗巖小巖體,地塊內構造變形十分強烈,褶皺緊閉,斷裂發育,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菱形構造地塊。

Fe-Cu-Ni-Pb-Zn-水晶-白云母-和田玉-寶石-石棉-自然硫-鹽類礦帶:卡拉瑪銅金礦床,上其汗銅硫礦床,巴爾達侖水晶礦床,密爾岱、阿拉瑪斯、大同和田玉礦床。康西瓦—鯨魚湖縫合帶該縫合帶為塔里木—華北板塊與華南板塊間的地縫合帶,它的西起于木吉,經恰爾隆、康西瓦、蘇巴什越過庫牙克斷裂后直至鯨魚湖。縫合帶內廣泛出現有石炭—二疊系為主體的構造巖塊,部分地段出現混雜巖和蛇綠混雜巖。

Ⅳ華南板塊

Ⅳ1可可西里三疊紀前陸地盆地

位于康西瓦—鯨魚湖縫合帶以南。三疊系構成了該帶的主體。為中生代陸緣裂陷盆地。石炭紀—二疊紀沉積建造較復雜,以穩定型邊緣海沉積為主,但木孜塔格出現二疊紀蛇綠巖建造,個別地區還出現海陸交互相沉積。三疊系厚達萬米以上,下中三疊統為碳酸鹽巖夾碎屑巖的濁流沉積,具鮑馬序列。該區侵入巖極不發育,印支、燕山期為“S”型花崗巖類小巖侏。新生代陸相火山巖帶成為該帶的一大特點,出現一條長達2000千米的超鉀巖—鉀堿火山巖帶。該帶構造變形和變質均十分微弱,褶皺開闊,斷裂多屬走向斷裂。

Sb-Hg-Au-多金屬礦帶:與二疊紀海相碎屑巖建造及構造蝕變巖有關的銻、汞、鎢礦化(黃羊嶺、盼水河、臥龍崗、宿營地銻礦床及長山溝汞礦床),云霧嶺斑巖型銅金。

為華南板塊與西藏板塊間的縫合帶,在新疆境內只出現阿克賽欽湖一帶,北側為晚三疊世碎屑巖,南側為阿克賽欽地塊及以蓋層出現的奧陶系。在靠近新疆的藏北若拉崗日一帶,物質組成復雜,以疊瓦斷塊為特征,有早古生代-三疊紀地層和印支期蛇綠巖,有逆沖推覆構造和韌性剪切帶。向東與金沙江縫合帶相連。阿克賽欽-金沙江縫合帶

Ⅴ青藏板塊

Ⅴ1羌塘微板塊

Ⅴ11

塔什庫爾干-甜水海地塊Ⅴ12阿克賽欽古生代陸緣盆地Ⅴ13喀喇昆侖中生代陸緣盆地

Ⅴ14喬戈里地塊Ⅴ11塔什庫爾干-甜水海地塊由下元古界和少量長城系組成。下元古界布倫口群由各種片巖、片麻巖夾角閃片巖、變粒巖和混合巖組成,長城系由石英片巖、千枚巖、大理巖組成,為千枚巖相變質的碎屑巖建造。其上有志留系淺變質碎屑巖。侵入巖較發育,早元古代為混合交代型片麻狀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基。華力西中期為花崗閃長巖—斜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巖基和巖株。麻扎北西的花崗閃長巖體暫定為印支期。在下元古界中還產出有超基性巖,研究程度低,環境待定。Fe-Cu-Au-Pb-Zn-RM-Sb-Sn-白云母-石墨-寶玉石礦帶:與古元古代沉積變質巖系有關鐵、寶石礦化(老并、贊坎、葉里克鐵礦床,蘇巴什及木孜闊若紅、藍寶石礦點);Ⅴ12阿克賽欽古生代

陸緣盆地

發育有前寒武系基底和古生界蓋層。長城系甜水海群為正常沉積巖,寒武—奧陶系為碳酸鹽巖(后者夾玄武巖)。志留系為半深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建。下中泥盆統為匯聚階段的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上泥盆統轉為磨拉石。石炭系為殘余海盆的次穩定型碳酸鹽巖建造。二疊系南部為殘余海盆沉積,北部為陸相火山磨拉石。三迭系為海陸交互相陸源碎屑沉積。Fe-Cu-Au-Pb-Zn-礦帶:與志留紀拉張早期海相碎屑-碳酸鹽巖建造有關鐵、銅、金礦化(契列克其、黑黑孜站干)。Ⅴ13喀喇昆侖中生代陸緣盆地

位于新疆西南緣國境一線,南段延入西藏境內,北段延入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內與帕米爾相連。該帶構造成分較復雜,有加里東褶皺基底,二疊紀裂谷,還有中生代陸緣盆地的構造成分。志留系為復理石建造。下二疊統屬基性火山巖為主的準雙峰式火山巖—復理石建造。三疊紀時轉為淺海相復理石建造沉積。侏羅紀至下第三紀屬含膏碳酸鹽巖建造,含有火山巖夾層。新第三紀隆起為陸。該帶侵入巖主要發育于北段,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褶皺構造較緊閉,斷裂構造較發育。

Fe-Pb-Zn-Cu-Mo-Au-石膏礦帶:與中生代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有關層控Pb、Zn礦化(多寶山鉛鋅礦床)。

Ⅴ14喬戈里

地塊

位于喀拉昆侖主脊喬戈里峰一帶,主要出露下元古界和二疊系下統。下元古界為黑云母斜長片麻巖夾黑云石英片巖、大理巖,原巖為碎屑巖建造,變質作用類型為面型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下二疊統空喀山口組為灰巖夾石英砂巖、粉砂巖的碳酸鹽建造,為陸棚淺海沉積,有含礫板巖、含冷水型單通道蜒,具岡瓦納大陸的沉積和生物特征。該區侵入巖為燕山早期的花崗閃長巖,為鈣堿系,富鈉,屬”I”型,同位素年齡值為110.1Ma。區內斷裂較發育,均為北西走向沖斷裂。Fe-Cu-Au-Sn礦帶:與中侏羅世匯聚階段花崗巖建造有關鐵、銅、錫礦化(明鐵蓋銅錫礦、阿然保泰鐵銅礦);陸核形成演化階段:

新疆已發現的晚太古宙—古元古代陸核,有塔里木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和塔里木南緣的阿爾金。其基本特征是:以灰色片麻巖為主,含TTG巖系,夾初始表殼的含鐵石英巖、大理巖和砂礫巖。變質程度達高角閃巖相-麻粒巖相,表明塔里木陸核屬于“潘基亞Ⅰ”泛大陸的一部分。三、新疆大地構造演化階段

陸塊形成演化階段:“潘基亞Ⅰ”泛大陸于中元古代開始解體,中、晚元古代進入陸塊演化時期,隨著地球逐漸冷卻、水圈的形成和初始陸殼的增厚,在陸核的外圍,出現了穩定型的陸塊和活動型的裂陷槽兩種構造環境。阿克蘇藍片巖表明青白口紀末期的運動,各大陸拼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新疆古克拉通,與形成全球性的聯合古陸-諾丁尼亞超級大陸的時間基本相吻合。三、新疆大地構造演化階段陸緣發展階段(板塊活動階段):南華紀時,諾丁尼亞超級大陸開始解體,逐步形成了古亞洲洋,在華北和華南之間出現秦祁昆洋。加里東期是板塊構造活躍期,基本上形成加里東期大陸,華力西期是板塊活動的衰沒時期,只出現一些裂陷槽或裂谷,為殘余海盆發育起來的有限小洋盆。在新疆北部,經歷了加里東、華力西兩期板塊活動,一次次大陸裂解-洋盆擴張-板塊俯沖-板塊拼合,使大陸不斷增生。在石炭紀中晚期最終使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