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專題_第1頁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專題_第2頁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專題_第3頁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專題_第4頁
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提綱一.何為“科學發展觀”?㈠何謂“科學”:“信仰”與“理性”。㈡何謂“發展”:“循環時間觀”與“進化時間觀”。㈢作為觀念系統的“科學發展”:“物質擴張”與“精神政治”。二.“生態文明”何以可能?㈠“自然中心”的自我悖論。㈡“人類中心”的不可避免。㈢生態文明的“合法性”:“自然”與“人為”及“度”的問題。三.“五個重慶”與“生活的意義”一.何為“科學發展觀”?㈠.什么是信仰?1.“信”⑴言語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⑵相信:劉禹錫《天論上》:“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2.“仰”⑴抬頭、臉向上,與“俯”對:《荀子·解蔽》:“瞽者仰視而不見星。”⑵依賴、依靠:《史記·平準書》:“衣食仰給縣官。”《后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3.“信仰”:⑴宗教信仰:宗教意識形態“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⑵科學信仰:科學意識形態“理性的理論方面就在于,要把我們的信念建立在證據上,而不是建立在愿望、成見或傳說之上。按照這個論題,一個有理性的人就同一個審判官或一個科學家是一樣的人。”--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4.“迷信”:主流觀點為:“非理性、無根據”的相信。㈡何謂“科學”?1.“科學”詞匯英文“science”、法文“scientin”來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意義是指系統知識和學問。17世紀,隨著“自然科學”(早先稱之為naturalphilosophy)的威望增強,Science的形容詞形式scientic(意為創造知識的)便取代了sciential或scientific以及其他異體詞匯。現代漢語中的“科學”一詞,來自日本學者西周(1829-1897)于1874年在《明六雜志》上將science譯為“科學”。此后,中國的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翻譯著述,“科學”一詞在中國逐漸得到接受與普及,進而取代了《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中被人稱之為“格致之學”。這時的”科學“傾向于強調觀察和實證的經驗主義及其知識觀與方法論。2.科學的主要特征⑴懷疑精神①徹底懷疑論A.“觀點分歧”:任何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對問題的無法決斷的爭論,既無法選擇與拒絕,也無法肯定與否定,只能“存疑”。B.“無窮后退”:證明一個事物的證據亦需要證明,因此論證無窮,只好保留意見不作判斷。C.“相對性”:對事物的判斷總依據判斷者不同而不同,因此對事物的判斷只能懸置。D.“假設武斷”:為避免‘無窮后退’,總是假設一個論證起點,而這個論證起點并未通過任何證明,這是典型的獨斷論。E.“循環論證”:論證論題的論據又需要通過被研究的問題而求得論證,這種相互印證的論證方式。([古希臘]阿格利帕)②溫和懷疑論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并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里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并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象中歸類。”([英]休謨)③“普遍性與確定性”及其喪失科學的概念、理論、原則等等知識一些經驗符號、記號,不是客觀實在本身的反映。它們不是起源于具有客觀基礎的經驗,也不是先天的,而是科學家們彼此“約定”的,是由于大家“同意”才發生作用的。彭加勒:“人們試略加思索,就可知假設在科學中所占的位置;人們已知數學家既少不了它,而實驗家也少不了它。”“貌似假設,其實不過是一種偽裝的公約(convention)或定義而已。”([法]彭加勒《科學與假設》)數學是經驗的還是純粹理性的?([美]M.克萊因《數學:確定性的喪失》)⑵實證主義(經驗)A.證實實證主義應當以自然科學為根據,以可以觀察和實驗的事實及知識為內容,其表征為“實在”、“有用”、“確定”、“精確”、“肯定”、“相對”、“建設性”。B.證偽一個理論的科學性標準就在于其可證偽性。不能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證偽的理論是非科學的。科學的劃界與解決歸納法的問題。⑶理性主義(邏輯)海德格爾“Logos的基本含義是話語……Logos這個詞的含義的歷史,特別是后世哲學的形形色色隨心所欲的闡釋,不斷掩蔽著話語的本真含義。這含義其實是夠顯而易見的。Logos被‘翻譯’為,也就是說,一向被解釋為;理性、判斷、概念、定義、根據、關系。”([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⑷科學的反革命--理性的濫用(哈耶克)唯科學主義立場的特點:“客觀主義”:以自然共性的角度取代人的精神范疇“集體主義”:在整體中發現規律“歷史主義”:歷史的必然性(馬克思:唯一的科學是歷史。)因此,我們認為:⑸科學的核心特征之一:科學在最終點上乃是:理性的信仰。3.科學諸定義:

達爾文:“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辭海》(79版):“科學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是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

《辭海》(99版):“科學: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

4.“科學發展觀”中的“科學”

“正確”、“合理”、“正義”……?那“正確”、“合理”、“正義”……又是什么?

“一般性”(哲學)詞匯,還是“特殊性”(政治)詞匯?抑或綜合性詞匯?

“以人為本”、“可持續”、“統籌”這三項達成就可以稱之為“科學”?㈢何謂“發展”?

1.循環時間觀念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⑵六十甲子: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⑶鄒衍“五德終始”:“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日:‘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史記》)⑷董仲舒“三統”:“正黑統、正白統、正赤統”夏為正黑統,殷是正白統,周是正赤統,《春秋》是正黑,但孔子有德無位,只能托《春秋》以當一王之法,秦王被董仲舒拋棄在三統理論之外,因而,漢朝直承《春秋》的黑統。“改正朔,易服色”。⑸女性月經體現自然的循環:女人受制于自然、男人超越于自然!2.進化時間觀念⑴基督教第一次使時間變成一條有方向的直線。(由三個命題構筑)原罪論

“上帝創造出人類,原本是把他們放在伊甸園里。甸園無比美麗,生活于斯的亞當和夏娃原本可以在這里長住下去,擁有享不完的幸福。只因他們自己犯了偷吃禁果的錯誤,才被上帝逐出,自此人類也就負有了災難和罪惡。”

原罪的悲觀倒向信仰得救的樂觀,依據上帝救贖的信念,人類開始有了進步的時間觀念。

“在所有古老的民族中,只有猶太民族把它的‘黃金時代’安排在未來,而不是在過去。因此,也只有它能夠打碎古老民族信仰的輪回歷史觀的桎梏,并為人類指出一條擺脫宿命論,走向進步和美好前程的道路。”(阿巴·

埃班)末世論耶穌的救贖↑摩西的律法↑亞當的墮落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重返塵世,審判世界,完成光明戰勝黑暗的勝利。不管這些觀念由于時間的推移,由于初衷的失望,變得多么千差萬別;不管二元論和一元論的思潮多么頑強地表現自己,認為上帝的最后審判不是善與惡的斷然分離,就是善對惡的完全征服;不管對于幸與不幸、天堂與地獄采取的唯物觀點和唯心觀點在這里如何相互影響。總之,上帝的最后審判就是贖罪活動的最后結論,從而也是上帝救世計劃的完成。千禧年《新約·啟示錄》第二十章:千禧年是基督再度降臨,撒旦被打入地獄,而殉道者復活并與基督共同統治千年的許諾,而到了千年的末期,撒旦會再度作亂,但最終歸于失敗,并接受最后的審判。⑵進化論生物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達爾文進化論:“民族斗爭”、“為生存而斗爭”、馬爾薩斯“人口論”:“從一開始,人口的壓力就已經是進步的原意。全人類也多少受到上述的考驗。人類可以在人口的壓力下前進,也可以不前進,但是按照事物的性質來說,只有那些在人口壓力下確實前進的人會最后獲得生存。”嚴復:《天演論》、《進化與倫理》

康有為:“三世進化說”(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馬克思的時間觀

在馬克思的理論建構和基督教思想之間存在著十分復雜的關系。德國現代思想家洛維特深度審理了近代歷史哲學興起的神學前提,指出近代啟蒙歷史觀緣起于基督教的歷史神學及其末世論信念。以此觀照馬克思,顯然,他繼承了近代啟蒙主義的思想框架。一方面: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展望持有一種不斷進步、走向最終完善的歷史觀念,實際是緣于一種隱設的猶太—基督教的末世論信念;另一方面:馬克思在關于未來社會的實現途徑問題上,堅持一條使現實世界革命化的道路,這就是以物質的批判取代精神的批判,以塵世的社會的批判取代天國的神圣的救贖,由此宗教批判成為馬克思公開申明的否定性態度。

--田薇《馬克思與基督教關聯的雙重面向》馬克思在“社會層面”的歷史觀“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我經受折磨的時期--最近一個月--我讀了各種各樣的書。其中有達爾文的《自然選擇》一書。雖然這本書用英文寫得很粗略,但是它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通信集》)“達爾文的著作非常有意義。這本書我可以用來當作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通信集》)“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馬恩選集》)㈣作為觀念系統的“科學發展觀”1.作為“物質擴展”的“發展”⑴自然科學進步的真相與假象①進步意味著變好,那么“何為變好?”

事實因素:進步以變化為前提,變化以經驗為校準。

價值因素:評價與知識、經驗、價值標準有關,含括實用、道德與審美價值。

②進步有沒有客觀標準?如果有,它由哪些基本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之間又有什么關聯呢?在諸多的要素中,哪些要素是最根本的東西?③進步是手段還是目的?或者,進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嗎?④現實問題: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一些國家的自殺率非但不見減少,反而大大增加;在一些科學發達的國家,人們的幸福感反而不及一些科學落后地區的人的幸福感強烈。⑤科學進步的悖論:“科學技術世界的復雜性及其問題是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增長的。”⑵“發展是硬道理”的現實面向①內部:人的物質(科技)擴張的天性②外部:世界的物質(科技)持續擴張2.作為“精神政治”的“發展”⑴當“進步時間觀”成為一種“意識形態”①進步(進化)觀成為普遍的認識論(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信念)

②普遍的認識成為“虛假意識”的過程“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有意識地、但是以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行動的真正動力始終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則這就不是意識形態的過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虛假的或表面的動力。因為這是思維過程,所以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他從純粹的思維中——不是從他自己的思維中,就是從他的先輩的思維中得出的。他和純粹的思維材料打交道,他直率地認為這種材料是由思維產生的,而不去研究任何其他的、比較疏遠的、不從屬于思維的根源。而且這在他看來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在他看來,任何人的行動既然都是通過思維進行的,最終似乎都是以思維為基礎的了。”(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梅林》)⑵當“發展”成為一種“戰略”與“策略”①個體生命投身物質擴張的巨大的、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②人類生命價值的物質實現與精神困惑人類真的只能不停地往前走嗎?(或許“前”都是不自覺的話語。)人的真正家園在哪里?“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蘇格拉底二.“生態文明”何以可能?㈠“自然中心”的自我悖論1.生態危機的根源是什么?

《增長的極限》(米都斯著):自然存在無法承載人類無限的欲望。

《沒有極限的增長》(西蒙著):自然足夠滿足人類增長的需求。“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矛盾實際是人與人矛盾的表征。2.自然存在是否具有價值判斷?

如果有,是什么?自然的作為一種價值的標準是什么?“生態文明”是誰的生態文明?

自然的生態文明?人類的生態文明?3.“弱自然中心”論之“非人類中心”論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悖論。認識論:人類意識VS自然“意識”實踐論:人類生存VS自然“生存”㈡“人類中心”的不可避免。1.存在論:“我思,故我在”---(馮俊《笛卡爾第一哲學研究》)“我”:是一個沒有形體、不訴諸于感覺的、精神的東西,我是一個唯一的屬性:思維、思想。“思”:包括理智的推理、判斷或信念,而且包括意志的活動和作為心理活動的感覺、想象。“我在”:我在思想,所以我存在;我思想多久,我就存在多久;如果我完全停止思想,我也就完全停止存在。思想和存在直接同一,存在是思想的存在,沒有“我思”就沒有“我在”。“我在”是一個思想的東西存在。

“故”:一個語氣詞,是語氣的轉折,順延的意思,不是推理。笛卡兒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直觀的結果。↓人的主體性(思維)2.價值論:“人是目的”

趨利避害、趨樂避苦、自保自利的理論預設乃是人同一切存在物和動物的本性是一致的。意志的自律乃是人之為人的崇高性的根本法則所在,若是沒有自律的管束,則將意志流于本能的支配。“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僅僅看作是手段”。這就規定了究竟什么樣的意志準則能夠成為對一切有理性者普遍有效的客觀法則,即“人是目的”。

--康德3.實踐論:“人是萬物的尺度”、“知性為自然立法”“人是萬物的尺度,它存在時,事物存在;它不存在時,事物不存在。”---古希臘·普羅泰戈拉↓人類實踐的“類”本質的萌芽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即不是知識必須符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符合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即“知性為自然立法”:知性即先驗范疇,自然即一切可以經驗到的表現之總和。↓科學知識普遍必然性的范圍(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我能認識什么)?

㈢生態文明的“合法性”:“自然”與“人為”及“度”的問題。

1.“自然”⑴古典的“自然”:“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以無為本,因循為用”⑵近代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實踐的改造2.“人為”⑴何為“人為”?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后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⑵“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3.“度”

什么是“度”?“度”就是“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為什么?因為這樣才能達到目的。人類(以及個人)首先要以生存(族類及個人)為目的。為了達到生存目的,一般說來,做事做人就必須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度”的本體(由人類感性實踐活動所產生)之所以大于理性,正在于它有某種不可規定性、不可預見性。因為什么是“恰大好處”,不僅在不同時、空、條件、環境中大不同,而且隨著文明進展、人類活動領域的無比擴大,這個“度”更具有難以預測的可能性和偶然性。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三.“五個重慶”與“生活的意義”1.五個重慶:Five-Chongqing“森林重慶”:ForestChongqing

改善環境,讓老百姓多吸氧“暢通重慶”:UnblockedChongqing

改善交通條件,主城不塞車,鄉村有油路“平安重慶”:SafeChongqing

增強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慶”:HealthyChongqing

讓孩子長得壯,老人壽命更長,全民生活得更健康“宜居重慶”:LivableChongqing

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2.《禮記·禮運·大同》2.《禮記·禮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的世界:社會靜止性(沒有進化時間觀)政治與社會和諧(各安其所)物質與精神自足性(生命循環)3.五個重慶:環境、交通、社會(治安與住房)、生命⑴生活是什么?生理:衣食住行、健康強壯(五個重慶)勝過缺衣少食、體弱多病。心理:愉悅、開朗、滿足勝過痛苦、壓抑、沮喪。精神:睿智、深刻、審美與有道德的勝過缺少這些特點的。⑵好生活的兩個基本方面:主觀滿足:愉悅的感受;客觀價值:重要目標的實現。⑶生活的意義(themeaningoflife)①意義是語言交流中所傳遞的東西;②意義是一種表達或象征;③意義是價值(什么是好的生活)、理由與根據(為什么活著)、方向(生活通向何方、是否存在終點)等等。⑷有意義的與無意義的:①讀研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理想的工作是為了掙錢養活自己和供養家人;上課是為了求知解惑或者為了必須的學分;鍛煉身體是為了健康長壽;從政是為了獲得利益或者為了治國平天下等等,只要能夠行動、實現這些目標或者至少實現一部分,生活就是有意義的、值得過得。②你的每一個有意識的行為或許都是指向某個目的或價值的,但你的全部一向或行為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卻不能指向任何一個價值或目的,因此,你的生活,作為一個整體,是沒有意義的。你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什么?有這樣一個東西,你得全部存在都是為了它,它是你一切行為和整個人生的目的嗎?其原因在于:局部生活意義的解釋與辯護,卻無法整合為一個整體生活的理由與根據。人們彼此托起相互存在的意義,卻沒有找到托起這個整體存在的意義。⑸生活無意義的三個論證

①死亡既從內部也從外部摧毀生活的意義。(“死去元知萬事空”)人皆有死,因此國人看重生兒養女,以為生命的延續,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這幾乎成為一種信仰;當儒家三不朽之“立功、立德、立言”遭遇宇宙無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