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專科升本科考試專業課考試大綱_第1頁
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粕究瓶荚噷I課考試大綱_第2頁
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粕究瓶荚噷I課考試大綱_第3頁
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粕究瓶荚噷I課考試大綱_第4頁
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專科升本科考試專業課考試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水師范學院2019年高職(??疲┥究瓶荚?/p>

專業課考試大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一、考試目的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考試內容包括兩部分:《數據結構》與《高級語言程序設計

(c語言)》??荚嚹康氖菧y試考生對于《數據結構》與《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

兩門課程的的基本知識掌握程度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要求。

二、考試要求及內容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

(一)C語言概述

1.理解C語言的特點和基本構成。

2.理解C語言程序的結構。

3.掌握C語言程序的執行步驟。

(二)數據類型、運算符與表達式

1.掌握標識符的命名,變量和常量的定義與使用方法。

2.掌握數據類型及其定義方法。

3.理解整型、實型、字符型數據的定義、存儲、表示范圍及運用。

4.掌握C運算符和表達式類型(算術表達式、關系表達式、邏輯表達式、條件表

達式、逗號表達式)及求值規則。

5.理解不同類型數據間的轉換與運算。

(三)簡單的C程序設計

1.掌握表達式語句,空語句,復合語句。

2.掌握C語言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

3.掌握賦值語句的含義和用法。

4.掌握C語言輸入輸出函數的基本格式和使用。

(四)選擇結構

1.掌握關系運算符、邏輯運算符及其表達式的運用。

2.掌握用if語句實現選擇結構。

3.掌握用switch語句實現多分支選擇結構。

4.掌握選擇結構的嵌套。

(五)循環結構

1.掌握for循環結構。

2.掌握while和dowhile循環結構。

3.掌握continue語句和break語句。

4.掌握循環的嵌套。

(六)數組

1.掌握一維數組和二維數組的定義、引用及初始化。

2.掌握字符數組的定義、引用及初始化,字符串和字符串結束標志,字符數組的輸

入輸出,字符串函數的應用。

3.掌握數組常用算法的程序設計,如排序、查找、求最大最小值等。

(七)函數

1.掌握函數的定義和調用。

2.掌握函數參數(形參、實參及參數值的傳遞)和函數的返回值。

3.掌握函數遞歸調用典型算法的程序設計,如fibonacci數列等。

4.理解數組作為函數參數。

5.掌握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靜態變量和動態變量。

6.理解編譯預處理。

(八)指針

1.掌握指針與指針變量的概念,指針與地址運算符。

2.理解變量、數組指針以及指向變量、數組的指針變量。

(九)結構體

1.掌握結構體類型數據的定義、初始化及引用方法。

2.理解結構體數組的定義和使用方法。

(十)文件

只要求緩沖文件系統(即高級磁盤I/O系統),對非標準緩沖文件系統(即低級磁盤VO

系統)不要求。

1.理解C語言的文件結構,文件類型指針(FILE類型指針)。

2.掌握高級文件操作(fopen()、fclose()、fwrite()、fread()等函數)。

《數據結構》

(一)數據結構基本概念

1.掌握數據結構(邏輯結構、存儲結構)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2.掌握算法特性、算法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的計算方法。

3.理解算法與程序的區別。

4.了解算法描述和算法分析的方法。

(二)線性表

1.理解線性表的邏輯結構特性。

2.掌握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特征。

3.掌握順序表上插入、刪除、查找操作。

4.理解單鏈表的概念及特點。

5.掌握單鏈表中插入、刪除、查找操作及其平均時間性能分析。

5.理解單鏈表、雙鏈表、循環鏈表連接方式上的區別。

6.理解鏈表中頭指針和頭結點的使用。

(三)棧和隊列

1.掌握棧的邏輯結構的特點。

2.掌握隊列的邏輯結構的特點。

3.掌握順序棧上實現入棧、出棧的基本算法。

4.掌握順序隊列上實現入隊、出隊的基本算法。

4.了解使用數組實現的循環隊列取代普通順序隊列的原因。

5.掌握隊列中計算數據元素個數的方法。

(四)樹

1.掌握樹與二叉樹的邏輯結構的特征。

2.掌握樹的常用術語及含義。

3.掌握二叉樹的性質,掌握二叉樹中節點的計算方法。

4.理解二叉樹的兩種存儲方法及特點。

5.理解二叉樹的三種遍歷算法。

6.掌握確定三種遍歷所得到的相應的節點訪問序列。

7.了解樹和森林與二叉樹之間的轉換方法。

8.了解哈夫曼算法的思想。

9.了解二叉排序樹的概念及插入、刪除算法。

(五)圖

1.了解圖的概念和相關術語。

2.了解圖的存儲表示方法:鄰接矩陣、鄰接表。

3.理解圖的遍歷:深度優先遍歷、廣度優先遍歷。

4.理解最小生成樹的概念和構造方法。

5.理解最短路徑的概念、構造方法。

(六)查找

1.了解查找在數據處理中的重要性。

2.理解查找算法效率的評判標準。

3.掌握順序查找、二分查找的基本思想。

4.了解二叉查找樹的特點及用途。

(七)排序

1.了解排序在數據處理中的重要性。

2.了解排序方法的“穩定性”含義。

3.理解排序方法的分類及其穩定性。

4.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5.理解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6.了解對排序的基本思想。

7.掌握內排序的時間復雜度。

三、試題難易程度

較容易題:約30%中等難度題:約60%較難題:約10%

四、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時間為120分鐘,試卷滿分200分(數據結構80分+高級語

言程序設計120分)。

試卷結構如下: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

序號題型分值序號題型分值

一選擇題

20一選擇題20

二填空題

20二填空題20

閱讀程序30三簡答題20

四編程題50

五、參考書目

1.《C語言程序設計》(第四版)潭浩強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2.《數據結構》(C語言版)嚴蔚敏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土木工程(道路與橋梁方向)專業

一、考試大綱內容

考試基本內容為《工程力學》和《結構設計原理》兩大部分。試卷總分為200分,

其中《工程力學》部分占120分,《結構設計原理》部分占80分。基本題型包括選擇

題、填空題、判斷題、作圖題、計算題等。

(-)《工程力學》

L靜力學

(1)靜力學基本概念與物體受力分析

了解靜力學基本概念;掌握約束和約束力;熟練畫物體受力圖。

(2)匯交力系

掌握匯交力系的合成,匯交力系的平衡條件。

(3)平面力偶系

了解力對點之矩矢、力偶矩矢、力偶的等效條件和性質;掌握力偶系的合成計算;

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條件。

(4)平面任意力系

了解力的平移、平面任意力系向一點簡化;熟練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條件;熟

練掌握剛體系的平衡,能根據平衡條件,應用相應的平衡方程求出未知的約束力。

2.材料力學

(1)基本概念

了解材料力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假設;掌握外力與內力、正應力與切應力、正應變

與切應變的概念。

(2)軸向拉伸和壓縮

了解軸向拉伸和壓縮的概念;熟練掌握軸力和軸力圖、拉壓桿的應力;熟悉拉壓桿

的強度條件、拉壓桿的變形。

(3)扭轉

了解扭轉的概念;熟練掌握截面法求扭轉軸的內力、扭轉軸的內力圖、圓軸扭轉的

變形和剛度計算。

(4)梁的彎曲

了解彎矩、剪力的概念;熟練掌握梁的內力計算及內力圖的繪制;掌握荷載與內力

圖特征的關系;熟練掌握梁的正應力計算公式及正應力強度條件、矩形截面梁剪應力及

強度計算。

(5)截面的幾何參數

熟練掌握截面的形心位置、面積矩、截面的慣性矩、極慣性矩、慣性積、慣性半徑

的計算、慣性矩的平行移軸公式;了解形心主慣性軸和主慣性矩、形心主慣性平面。

(-)《結構設計原理》

1.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

了解混凝土在長期荷載作用下的變形,掌握混凝土的強度、鋼筋的主要力學性能。

2.結構按極限狀態法設計的原則

了解極限狀態設計的基本概念,熟悉荷載作用及荷載效應組合。

3.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熟悉受彎構件正截面的破壞特征、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熟練掌握單筋、

雙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計算,了解T形截面受彎構件計算。

4.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熟悉斜截面破壞形態、影響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數,熟練掌握矩形

截面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

5.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變形和裂縫寬度計算

熟練掌握受彎構件的撓度計算公式及應用、預拱度的設置。熟練掌握受彎構件裂縫

類型、影響因數、裂縫寬度的計算。

6.軸心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

掌握混凝土軸心受壓概念、破壞形態,熟練掌握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7.偏心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

掌握偏心受壓構件的破壞形態及大、小偏心受壓的界定。

二、參考教材

孔七一主編,《工程力學》人民交通出版社。

孫元桃主編,《結構設計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機械電子工程(工業機器人及應用方向)專業

一、考試目的

本大綱適合于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專升本”學生入學考試,全面考核普通高校??疲ê呗殻獙卯厴I

生的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目標及要求。

二、考試內容

本大綱主要涵蓋專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所要求的基本內容,重

點考核學生對機電傳動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主要考試內容包括:

(一)、機電傳動系統動力學基礎

1、了解:機電傳動系統靜態與動態特性的意義、機電傳動系統的運動方式

2、掌握:典型生產機械的負載特性、機電傳動系統穩定運行的條件。

(二)、直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掌握:直流電動機的結構、原理、機械、啟動、調速及制動特性

(三)、交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掌握:三相交流電動機的結構、原理、機械、啟動、調速及制動特性

(四)、控制電機與應用

1、了解:(1)伺服電動機、小功率同步電動機的結構、原理及特性。

2、了解:步進電動機的結構、原理及特性。

(五)、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

1、熟悉: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設計的基本內容,電動機的選擇,電氣控制線

路設計。

2、掌握:重點掌握常用低壓電器的結構、原理及電器符號。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線

路基本環節。

3、熟練掌握: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線路的設計

(六)、直流調速控制系統

1、掌握:直流電機的調速性能。

2、理解:幾種常見的調速系統。

(七)、交流調速控制系統

1、了解:變壓調速、變頻調速系統的基本原理。

2、理解:幾種常見的調速系統。

三、試題類型

試題主要包括兩大類:主觀題(簡答和基本的電路設計題),客觀題(選擇題、填

空題),主觀題約占總分的60%,客觀題約占總分的40%。

四、試題難易度

較容易題約30%

中等難度題約50%

較難題約20%

五、參考書目

1、王克義,路敦民,王嵐,《機電傳動控制》,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7

年9月第3版。

2、丁躍澆《機電傳動控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第二版。

六、其他

試卷滿分為2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

一、考試目的及要求

《汽車構造》是車輛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在本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非

常重要的比重。本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熟練地掌握汽車整體結構,各基本總成的作用、

結構特點、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識,為學好本專業后續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及時

了解國內外汽車發展的新結構、新技術。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達到如下要求:

1、掌握汽車發動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傳動系的功用、組成和各總成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3、掌握行駛系的組成、功用及受力分析。

4、掌握轉向系組成、功用和要求。

5、掌握制動系的功用、組成、制動裝置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6、對現代汽車出現的新結構、新技術等有一定的了解。

二、考試內容

總論

基本要求:了解汽車的發展與我國汽車工業概況,掌握汽車的類型及國產汽車型號編制

規則,掌握汽車的總體構造,了解汽車的主要特征參數和技術特性,了解汽車行駛的基

本原理。

第一章:發動機工作原理和總體構造

基本要求:掌握發動機一般構造,熟悉其術語;了解四沖程汽油機、柴油機工作原理和熟

悉兩者之間的特點,了解二沖程汽油機、柴油機工作原理和其優缺點;掌握發動機總體

構造和類型,熟悉內燃機型號編制規則;了解發動機性能指標與性能特性。

第二章:曲柄連桿機構

基本要求:了解曲柄連桿機構的功用和受力情況;掌握機體組中各個零件的構造特點和

功用;掌握連桿組中各個部件的作用、材料、構造特點、加工生產方法;掌握曲軸飛輪

組中的曲軸、飛輪的作用、材料、結構特點。

第三章:配氣機構

基本要求:了解配氣機構的功用,掌握配氣機構的布置形式,了解凸輪軸傳動方式,掌握

氣門間隙的作用和大小;了解配氣機構的零件和零件組組成、結構特點、材料;了解配

氣相位的概念。

第四章:汽油機燃料供給系

基本要求:了解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的作用,熟悉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的組成;了解可燃混

合氣的形成與燃燒過程;了解可燃混合氣濃度對發動機工作的影響;熟悉發動機各種工

況對混合氣濃度的要求;了解化油器結構的主供油、怠速、加濃、加速、起動裝置的作

用、結構、工作過程;掌握汽車電控系統的一般工作原理及主要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

汽油供給裝置的濾清器、油泵的作用、結構特點;了解空氣濾清器、進排氣歧管和消聲

器的作用、結構。

第五章:柴油機燃料供給系

基本要求:掌握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的作用和組成,了解混合氣的形成、燃燒過程和燃燒

室類型;了解噴油器的功用組成和工作情況;掌握噴油泵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形式;了解

調速器功用和分類,掌握機械離心式兩極調速器工作原理、結構;了解聯軸節及供油提

前角調節裝置工作原理及結構;了解柴油機燃料供給系中濾清器、輸油泵等輔助裝置結

構。了解電控柴油噴射系統。掌握柱塞泵、VE泵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進氣增

壓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第六章發動機有害排放物的控制系統

基本要求:了解汽車發動機有害排放物;了解汽油機的排放控制裝置;了解柴油機的排

放控制裝置。

第七章車用發動機的增壓系統(簡單了解)

第八章:發動機冷卻系

基本要求:了解冷卻系的作用、發動機的冷卻方式、發動機的正常工作溫度,掌握水、

風冷卻系的組成;掌握水冷卻系水套、水泵的作用和構造,了解風扇、散熱器、冷卻液

與膨脹水箱、節溫器、百葉窗、風扇離合器的作用與構造。

第九章:發動機潤滑系

基本要求:了解潤滑系的作用及發動機的潤滑方式,掌握潤滑系的組成和油路;掌握機

油泵、機油濾清器的作用與結構,了解機油散熱器、機油標尺的結構;了解曲軸箱通風

的目的與方式。

第十章發動機點火系統

基本要求:掌握汽油機點火系統的主要部件組成、各自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第十一章發動機起動系統

基本要求:掌握起動系統的主要部件組成及工作原理。

第十三章:汽車傳動系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傳動系的功用,掌握傳動系的組成及布置型式;掌握主減速器的作用、

結構型式、調整方法。

第十四章:離合器

基本要求:了解離合器的功用和對離合器的要求、摩擦片式離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摩

擦片式離合器的結構、離合器的操縱機構;

第十五章:變速器與分動器

基本要求:變速器的功用;基本工作原理;變速傳動裝置(二軸式、三軸式、組合式的

結構及工作原理;同步器(鎖銷式、銷環式的結構及工作原理);變速操縱機構(自鎖、

互鎖、到檔鎖);分動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及操縱機構。

第十六章:液力機械傳動和機械式無級變速器

基本要求:自動變速器的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液力變矩器組成及工作原理;變矩器特

性;鎖止離合器;行星齒輪變速器機構的工作原理;了解典型行星齒輪機構。

第十七章:萬向傳動裝置

基本要求:了解萬向傳動裝置的基本組成、功用和在汽車上具體應用部位;掌握十字軸

式剛性萬向節的構造、速度特性和等速排列;了解傳動軸的構造,了解中間支承的作用

和構造。

第十八章:驅動橋

基本要求:了解驅動橋的功用、組成;掌握主減速器的類型和構造;掌握差速器的功用

和普通錐齒輪差速器的構造;掌握半軸的支承形式。

第十九章:汽車行駛系統概述

基本要求:汽車行駛系統的功用與組成。

第二十章:車架

基本要求:車架的功用與類型。

第二十一章:車橋與車輪

基本要求:掌握轉向橋的功用、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轉向輪定位的功用和原理,了解

車架、車輪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了解轉向驅動橋的結構、功用和工作原理。

第二十二章:懸架

基本要求:掌握懸架的組成、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彈性元件、減振器的結構、功用和

工作原理,一般掌握獨立懸架和非獨立懸架的類型、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電子控制懸

架系統的類型及工作原理。

第二十三章:汽車轉向系

基本要求:掌握汽車轉向基本特性、轉向系統類型、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液壓式

動力轉向系統的組成與類型,了解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和四輪轉向系統的基本知識。

第二十四章:汽車制動系

基本要求:掌握汽車制動的實質、制動系統類型、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鼓式制動

器和盤式制動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掌握制動傳動裝置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制動力

調節裝置的類型、結構及工作原理,了解ABS制動防抱死系統的基本知識。

三、試題難易程度

較容易題約30%

中等難度題約50%

較難題約20%

四、參考資料:

《汽車構造》(上、下冊),第5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陳家瑞主編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

五、說明

1、考試題型:名詞解釋、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綜合分析題

2、考核方式:閉卷筆試。

3、試卷滿分為20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一、考試目的及要求

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含高職)應屆畢業生材料學知識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

規定的要求。所有考生在材料學基礎知識上,應該了解“材料科學基礎”與“材料成形

技術”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地理解材料的成分、組織結構與性

能內在聯系,掌握工程材料的成形的基本理論、各種成形原理、工藝特點和應用范圍,

初步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

(-)材料科學基礎

L原子結構與鍵合

(1)掌握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分子鍵和氫鍵的結構差異。了解結合鍵與電

子分布的關系和鍵合作用力的來源。

(2)掌握高分子鏈結構

2.固體結構

(1)理解晶體與非晶體、晶體結構與空間點陣的差異;

(2)掌握晶面指數和晶向指數的標注方法和畫法;掌握立方晶系晶面族和晶向族

的展開;

(3)掌握三種典型的金屬晶體結構特征;晶體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間隙;多晶型性

(4)掌握固溶體的概念、分類、特征;掌握相的概念、特征;了解中間相的概念

的結構差異。

3.晶體缺陷

(1)掌握缺陷的類型;掌握點缺陷存在的必然性;掌握點缺陷對晶體性能的影響及

其應用。

(2)理解位錯的幾何結構特點;掌握位錯與溶質原子的交互作用,掌握位錯與位錯

的交互作用。掌握位錯的運動形式。掌握位錯反應、增殖;了解弗蘭克不全位錯和肖克

萊不全位錯的形成。

(3)了解外表面、晶界和沿晶界、攣晶界、相界

4.固態中的擴散

(1)了解固體中的擴散現象及其與原子運動的關系,擴散的種類

(2)熟練掌握擴散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適用的場合和計算;

(3)掌握幾種重要的擴散機制;擴散激活能

(4)掌握影響擴散的因素

5.相圖

(1)掌握二元合金中勻晶、共晶、包晶、共析、二次相析出等轉變的圖形、反應式;

(2)掌握二元典型合金的平衡結晶過程分析、冷卻曲線;掌握二元合金中勻晶、共晶、

共析、二次相析出的平衡相和平衡組織名稱、相對量的計算;

(3)熟練掌握鐵一滲碳體相圖及其典型合金的平衡冷卻曲線分析、反應式、平衡相

計算、平衡組織計算、組織示意圖繪制;

6.金屬的凝固

(1)了解液體結構的描述及其與固體結構的差異;

(2)熟練掌握純金屬凝固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條件;了解純金屬均勻形核過程的熱力

學分析,掌握臨界晶核半徑概念、臨界形核功概念以及推導關系;

(3)掌握固溶體凝固的條件

7.金屬的塑性變形及回復、再結晶

(1)掌握金屬的應力應變曲線、屈服強度(屈服應力)、抗拉強度(抗拉應力)的

概念和計算;掌握彈性變形的概念;

(2)掌握金屬塑性變形、滑移、位錯運動之間的關系;掌握滑移系、分切應力、臨

界分切應力的概念和計算;

(3)掌握形變強化、細晶強化、第二相強化、固溶強化的概念、分析、應用;

(4)掌握金屬經過冷變形后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的變化。

(5)掌握回復、再結晶、晶粒長大的概念和應用;掌握再結晶溫度的概念,及其

影響因素;掌握冷變形金屬經過加熱、保溫后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的變化。

(―)材料成型技術

1.材料成型基本知識

(1)了解材料成形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

(2)掌握材料成形的基本過程。

2.金屬液態成形

(1)壓鑄成形和半固態成形以及各種鑄造設備的原理

(2)鑄造成形方法,具體要掌握基本鑄造成形和精鑄成形的加工方法和工藝設計

控制。各種缺陷的特點和形成以及缺陷控制的方法。

(3)掌握基本鑄造成形和精鑄成形原理;選擇原則和質量控制方法和原則。

3.金屬塑性成形

(1)了解金屬塑性成形的理論基礎;其他塑性成形工藝;塑性成形設備的原理。

(2)掌握自由鍛成形、板材沖壓性成形、模鍛成形的選擇原則,加工方法,工藝

質量控制方法。缺陷和缺陷處理方法。

(3)理解塑性成形的本質核心;塑性成形選擇和質量控制。

4.焊接成形

(1)了解焊接氣體及與金屬的相互作用;焊接材料和焊接熔雜;氣孔類型;焊接

裂紋。

(2)掌握握焊接原理;電弧焊、釬焊、和電阻焊選擇原則,加工方法,工藝質量

控制方法。缺陷和缺陷處理方法。氣孔形成條件、原因及其防止;焊接裂紋的分析判斷。

5.塑膠成形

(1)了解塑膠成形設備以及塑膠成形的基礎知識。

(2)掌握塑膠注射成形、擠出成形的原理和選擇原則,加工方法,工藝質量控制

方法。缺陷和缺陷處理方法。

6.其他成形方法

(1)了解新材料的成形方法和設備選擇。

(2)掌握復合材料成形、陶瓷成形、粉末成形的原理和選擇原則,加工方法,工

藝質量控制方法。缺陷和缺陷處理方法。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試卷滿分為2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材料科學基礎”與“材料成型技術”兩部分分數比例約為3:2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了解”、“掌握”、“熟練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

的要求,它們的含義是:

1.了解: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能夠理解規定的有

關知識點的內涵,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作

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2.掌握:要求應考者掌握有關的知識點,正確理解和記憶相關內容的原理、方法

步驟等。

3.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知識點。

四、試題難易程度

較容易題約30%;中等難度題約50%;較難題約20%

五、參考教材:

1.《材料成形技術基礎》,陳金德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

2.《材料科學基礎》第三版,胡震祥、蔡詢等編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測繪工程專業

一、考試科目與計分辦法

(一)考試科目

本次考試科目為“測量學”和“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兩門課程。

(二)計分辦法

總分滿分為200分,其中“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各占50%。

二、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測量學

第一章緒論

測量學概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坐標系的建立及地面點坐標,用平面代替水準面

的限度,測量工作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水準測量

水準測量的原理,水準儀和水準尺,水準測量的外業施測,水準測量的內業計算,

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自動安平水準儀,精密水準儀和水準尺,電子水準儀和條紋碼水

準尺,水準測量誤差及注意事項。

第三章角度測量

角度測量原理,光學經緯儀,水平角測量,豎直角測量,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水

平角測量誤差,光學經緯儀豎盤指標自動歸零裝置,電子經緯儀。

第四章距離丈量和直線定向

距離丈量,直線定向,羅盤儀磁方位角測量,測距概述,電磁波測距,全站儀,儀

器使用的注意事項和養護。

第五章測量誤差基本知識

觀測誤差及其分類,偶然誤差的統計特性,評定觀測值精度的標準,誤差傳播定律

及其應用。

第六章小區域控制測量

導線測量基本知識,導線測量外業,導線測量內業計算,交會定點,坐標換帶計算,

GPS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簡介,三四等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

地形圖的基本知識,測圖前的準備工作,地物平面圖測繪,地形圖中等高線的測繪,

數字測圖概述。

第二部分測量平差基礎

第一章緒論

測量誤差的來源及分類,測量平差的基本任務和內容。

第二章誤差分布與精度指標

誤差分布與精度指標,正態分布,偶然誤差的規律性,衡量精度的指標,準確度、

精確度、測量不確定度。

第三章協方差傳播律及權

協方差傳播律及權,協方差傳播律及其應用,權與定權的常用方法,權倒數傳播律

及其應用,由真誤差計算中誤差的方法及應用。

第四章平差數學模型與最小二乘原理

線性及非線性函數的協方差傳播律,水準測量的精度、算術平均值的精度、若干獨

立誤差的聯合影幾何模型、直接觀測、非直接觀測、獨立觀測、相關觀測、必要觀測、

多余觀測的概念,測量平差的函數模型和隨機模型,參數估計與最小二乘原理,極大

似然估計。

第五章條件平差

條件平差的數學模型,法方程的推導與解算,精度評定方法。

第六章附有參數的條件平差

附有參數的條件平差函數模型的起由,函數模型及平差原理,矩陣分塊求逆,各向

量的協因數陣,附有參數的條件平差計算步驟。

第七章間接平差

間接平差的數學模型,法方程的推導與解算,精度評定方法。

第八章附有限制條件的間接平差

附有限制條件的間接平差函數模型的起由,函數模型及平差原理,矩陣分塊求逆,

各向量的協因數陣,附有限制條件的間接平差計算步驟。

三、考試題型

填空題40分,選擇題30分,判斷題20分,解答題no分,考試需自備計算器。

四、參考教材

《測量學》,同濟大學出版社,程效軍等;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平差學科組。

地理科學專業

一、考試大綱內容

考試基本內容為《自然地理學》和《中國地理》兩大部分。試卷總分為200分,其

中《自然地理學》部分占100分,《中國地理》部分占100分。基本題型包括名詞解釋、

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自然地理學

第一章地球

1.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

2.了解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3.掌握地球自轉、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4.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章地殼

1.了解礦物的形態、性質和主要類型。

2.掌握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結構、構造和主要類型。

3.掌握地殼運動基本形式和地質構造類型。

4.理解地震成因、分類、震源、震中、震級、烈度、分布、危害。

5.理解地槽一地臺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6.掌握地質年代表,熟記代(界)、紀(系)名稱和劃分的大致時間。

7.了解前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動植物界演化特征、

地殼構造輪廓與古地理面貌。

第三章氣候

1.掌握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2.大氣的熱力狀況。

(1)了解太陽輻射光譜和太陽常數;(2)理解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減弱;(3)理解到達

地面的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地面有效輻射、地面和地氣系統輻射差額(或

平衡);(4)掌握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3.大氣的運動。

(1)了解氣壓和氣壓的時空變化;(2)理解形成風的四種力,及地轉風、梯度風;(3)掌

握大氣環流的概念、三圈環流的形成、行星風系的分布和季節移動、季風環流、焚風。

4.大氣中的水分。

(1)理解空氣濕度的表示方法,相對濕度的日變化和年變化;(2)了解影響蒸發的因

素、水氣凝結條件和水氣凝結物類型;(3)掌握大氣降水的形成過程、降水的類型、降水

量的空間分布。

5.天氣。

(1)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2)掌握氣團和鋒的類型和天氣特征;(3)掌握氣旋和反

氣旋的形成和天氣特征。

6.氣候。

(1)理解氣候的形成因素;(2)掌握全球主要氣候類型;(3)掌握近代氣候變化的特點

和原因。

第四章水文

1.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

2.陸地水。

(1)河流:了解水系和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掌握河流的補給;掌握河川徑流

的形成、變化和特征值;理解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2)湖泊和沼澤:掌握湖泊的

分類;了解湖水的理化性質及水量平衡;掌握沼澤的形成和分類;(3)地下水:了解地下

水的形成條件、理化性質和運動;掌握潛水和承壓水的形成、特征、補給和排泄方式;

(4)冰川:了解冰川的形成、運動和類型;理解冰川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海洋。

(1)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質;(2)了解海水的運動形式;(3)了解洋流的分類;理解世界

大洋表層環流系統;掌握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五章地貌

1.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地貌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構造地貌。

(1)了解全球構造地貌;(2)理解大地構造地貌;(3)掌握地質構造地貌。

3.流水地貌。

(1)掌握流水的類型和作用形式;(2)了解坡面流水地貌與溝谷流水地貌;(3)理解河

流地貌及相關的概念。

4.喀斯特地貌。

(1)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學過程;(2)掌握喀斯特作用的影響因素;(3)理解喀斯特地貌

的主要類型。

5.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

(1)了解風沙作用;(2)理解風成地貌主要類型;(3)掌握黃土的特性,了解黃土地貌

主要類型。

6.了解冰川地貌與凍土(冰緣)地貌。

7.災害地貌。

(1)了解崩塌的形成條件、地貌形態;(2)掌握滑坡的形成條件、地貌形態;(3)掌握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條件及其危害。

8.地貌類型。

(1)掌握陸地地貌基本類型;(2)了解海底地貌基本類型。

第六章土壤

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組成和性質。

3.土壤的形成。

(1)理解成土因素學說;(2)理解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為因

素)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3)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4)理解土壤剖面分層模式。

4.理解主要土壤類型的分布、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和主要性態特征。

第七章植物

1.了解主要生態因素對植物的影響。

2.掌握植物群落的組成、外貌、結構和演替,理解植物群落對環境的影響。

3.理解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特征和生態適應性。

4.了解植物分布與植物區系。

5.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和動態平衡。

(二)中國地理

第一章自然地理結構

1.了解中國地表形態特征。

2.掌握中國氣候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天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3.掌握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4.了解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與評價。

5.理解中國礦產資源基本特征,了解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6.掌握中國風景旅游資源的特點,了解中國風景旅游資源的類型結構。

7.理解中國海域環境的優勢和利用的不利影響。

第二章人口與經濟發展

1.掌握中國人口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國土地利用的基本特點與利用現狀。

3.了解中國水利現狀及主要引水工程。

4.理解中國能源工業的發展與布局。

5.了解中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主要工業的分布。

6.掌握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及運輸網。

7.了解中國城市發展特點與現狀。

8.掌握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及減災對策。

9.掌握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分布中心、受威脅現狀和主要保護方法。

10.掌握中國土地退化特征及主要表現形式。

11.理解中國環境污染的總體特征及大氣、水體、土壤環境污染狀況。’

第三章地理區域的劃分

1.理解中國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

2.理解中國行政區劃。

3.掌握中國三大經濟地帶和七大經濟區的劃分。

第四章區域分析

1.東北區:(1)理解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2)了解產業結構特點。

2.華北區:(1)了解區位優勢;(2)理解首都經濟圈的內涵;(3)掌握水資源問題及其

解決途徑;(4)了解黃淮海平原治理的方法。

3.晉陜內蒙古區:(1)了解自然地理條件;(2)掌握該區域成為中國最大的能源重化

工基地的自然資源優勢;(3)了解土地退化問題。

4.長江中下游區:(1)了解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區域發展條件及產業結構;(3)

了解區域發展布局。

5.東南區:(1)掌握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2)了解經濟發展特點與產業結構特

征。

6.西北區:(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綠洲農業與畜牧業。

7.西南區:(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經濟發展特點。

8.青藏區:(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經濟發展特點。

二、參考教材

1.伍光和、王乃昂等編著,《自然地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趙濟、陳傳康主編,《中國地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學教育專業

《教育學》

一、考試目的

教育學是教師從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學習本課程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

認識教育的基本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明確辦學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教

師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要求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著重掌握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及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的階段;教育學與教育科學;學習教育學的意義和方法。在學習過

程中,應理論聯系實際,深刻理解。

n、課程內容

一、教育的認識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形態

二、教育的歷史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

(二)教育學的創立

(三)教育學的發展

(四)當代教育學的狀況

四、教育學的價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經驗

(二)科學解釋教育問題

(三)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

m、考核知識點

i.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2.教育以及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3.教育的社會屬性、本質屬性;

4.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IV、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概念;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領會:教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教育的屬性;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階段的主

要教育思想。

3.應用:結合實際說明你對學習教育學的認識。

第二章教育功能論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掌握教育功能的類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與教育的辯證關

系,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影響個體身心發

展的主要因素等內容。

II、課程內容

一、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

(二)教育功能的類型

二、教育的個體功能

(一)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

(二)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

(二)教育促進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

(四)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實現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二)教育功能的釋放

UI、考核知識點

1.教育功能的類型;

2.生產力、政治、文化、人口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

4.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條件;

5.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IV、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功能的類型、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教育的社會功能等;

2.領會: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政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影響人身

心發展的因素;學校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條件。

3.應用: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相應教育舉措;人生階段與教育。

第三章教育目的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應著重了解教育目的的含義及其質的規定性,掌握教育目的的確立

依據及價值取向,正確表述新時期我國教育目的及其理論依據和基本精神、“人的全

面發展”及其涵義、素質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等。

II、課程內容

一、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質的規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類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一)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

(二)教育目的選擇確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及精神實質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構成

(四)教育目的實現的策略

ni、考核知識點

1.教育目的含義、確立依據;

2.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3.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4.全面發展教育;

5.素質教育;

IV、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目的的含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等;2.領

會:教育目的的作用、確立依據、價值取向;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素質教育的基本特

征;全面發展教育與“個人全面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素質教育的特征、運行機制

等;

3.應用:素質教育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第四章教育制度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識記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理解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把握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

發展趨勢;運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

II、課程內容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和特點

(二)制約教育制度的社會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

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一)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三)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革

三、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

(一)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

(二)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

(四)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UI、考核知識點

L學校教育制度

2.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3.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趨勢

4.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IV、考核要求

1.識記: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2.領會: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和發展趨勢;

3.應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

第五章教師與學生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知道教師職業的由來、地位與作用,掌握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

的專業素養、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描述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內容、階段以及途徑;

掌握學生的本質特點、學生的地位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了解師生關系的內涵、作

用、內容、類型,掌握良好師生關系的特點及構建的基本策略。

II、課程內容

一、教師

(一)教師職業

(二)教師個體的專業性發展

(三)教師職業角色與形象

二、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特點

(二)學生的地位

(三)學生的發展

三、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師生關系的類型

(三)理想師生關系的建立

DL考核知識點

1.教師的含義、地位、勞動特點;

2.教師的職業素養;

3.教師的職業角色

4.教師的專業發展

5.學生的特點、地位、身心發展的規律;

6.師生關系的類型、特點、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

第六章課程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幾種關于課程的定義,掌握課程的類型、確立的依據,了解

幾種基本的課程理論流派;理解課程的組織;掌握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能聯系實際分析

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掌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以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

趨勢。

II、課程內容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一)課程的含義

(二)課程理論流派

二、課程的組織

(一)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

(三)課程類型

(四)課程實施

(五)課程評價

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三)我國課程改革的未來發展

UI、考核知識點

1.課程的含義;

2.課程的類型;

3.課程的確立依據、課程的主要理論流派;

4.課程組織;

5.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第七章課堂教學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教學的含義,了解教學產生與發展的線索,理解教學與教育、

教學與智育、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理解主要教學理論流

派的主張;掌握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理解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征、依據

和基本模式;明確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區別。

II、課程內容

一、教學與教學理論

(一)教學及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二)教學理論及其主要流派

二、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概述

(二)教學設計的程序與模式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三、課堂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該說

(二)不同類型知識的二教學策略

(三)幾種主要的課堂教學策略及其運用

ni、考核知識點

i.教學、教學的地位、任務;

2.當代教學理論流派;

3.教學設計;

4.教學方法;

5.教學組織形式;

6.教學策略。

第八章學校教育與學校生活

I、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比較分析家庭生活、同輩群體生活、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的

異同;區分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類別;掌握失范行為的各種理論解釋,并加以應

用;認識“重要他人”的概念;從提高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學校中的生

活狀態;從建構培育豐富人性的學校生活角度,反思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實

踐中存在的問題。

n、課程內容

一、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心理、行為失范

(一)學生生活環境的差異

(二)學生心理障礙的各種表現

(三)學生失范行為的各種表現

(四)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歸因分析

(五)學生失范行為的理論解釋

二、學校生活與學生生活

(一)學生對于學校生活的態度

(二)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響

(三)學校生活與學習壓力

三、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

(一)什么只是最有價值

(二)生活經驗

(三)終身學習與學會學習

四、把傳授知識的學校轉變為培育豐富人性的學校

(一)學校教育實踐的重心應轉變

(二)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激發

(三)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ni、考核知識點

1.學生失范行為、產生的原因、理論解釋

2.家庭生活、同輩群體生活、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各自的特點;

3.學生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九章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I、學習目的和要求

明確班級組織的概念和基本結構;理解班級組織的基本屬性和特點、功能;了解班

級建設、制度管理、教學管理和活動管理的內容;分析班主任在班級中的角色作用;領

會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具體要求;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II、課程內容

一、班級組織

(一)班級組織的概念

(二)班級組織的發育

(三)班級組織的結構

(四)班級組織的特點

(五)班級組織的功能

二、班級管理的內容

(一)班級組織建設

(二)班級制度管理

(三)班級教學管理

(四)班級活動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二)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操作方法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UI、考核知識點

1.班級組織;

2.班級管理、班級建設;

3.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學生評價

I、學習目的和要求

掌握學生評價的含義、功能、類型、方法及當代走向;理解學生學業評價的含義及

基本內容;能結合學科編制有效的測驗;明確學生品德評價的含義及常用方法;舉例說

明學生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評價學生發展的某個側面,并設計評價方案。

II、課程內容

一、學生評價概述

(一)學生評價與教育評價

(二)學生評價的標準

(三)學生評價的類型

(四)學生評價的功能

(五)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當代走向

二、學生學業評價

(一)學生認知學習的評價

(二)學生技能學習的評價

(三)學生情感學習的評價

三、學生品德評價

(一)學生到的認知的測評

(二)學生道德情感的評價

(三)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

UI、考核知識點

1.學生評價的含義、功能、類型、方法及當代走向;

2.學生學業評價

3.學生品德評價

第十一章教師的教育研究

I、學習目的和要求

了解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教師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初

步掌握從事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行動研究等概念;說明

和分析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II、課程內容

一、教師即研究者

(一)”教師即研究者”觀念的提出

(二)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優勢和素養

(三)教師教育研究的意義

二、教師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

(一)教師教育研究的特點

(二)行動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

(三)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三、教師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進行調查

(二)如何進行觀察

(三)如何進行個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資料

(五)如何表達研究結果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與發展

I、學習目的和要求

理解教育改革的意義,把握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分析20世紀教育改革

與發展的階段背景和特征;掌握教育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明確我國在世界教育發展中

的地位;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觀演變的相關特征及其背景影響;分析世界教育發展趨勢,

提出政府、學校、教師應對措施。

II、課程內容

一、教育改革與發展歷程世紀回顧

(一)現代教育的曙光

(二)二戰后的教育大發展

(三)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

二、當今世界教育發展水平的比較

(一)學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三、當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觀演變

(一)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

(二)從科學主義、經濟主義到推崇教育的社會價值

(三)從國家主義到國際化教育

(四)從階段性教育到終身教育

四、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五、教育的個性化

《心理學》

一、考試目的

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教育專業的公共必修專業基礎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地

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科學的心理觀;提高教學藝術與職業道德,塑

造良好的職業心理品質;基本了解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能學以致用,指導初中生

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二、考試內容

小學教育專業心理學部分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心理學(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對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

論的掌握程度。

第一章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考試內容】

心理學的概念;心理現象的實質;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個體心理的結構及

其關系;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心理學發展中出現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和基本思想;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心理學研究的程序;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考核要求】

1.識記:(1)心理學誕生的標志;(2)心理學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3)

心理學研究的程序。

2.理解:(1)心理學的界定;(2)心理現象的實質;(3)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

(4)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5)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和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及其各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腦與心理

【考試內容】

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機能;神經元的結構及其機能;突

觸的功能;大腦皮層的分區與機能;布洛卡區和溫爾尼克區的位置及其功能;大腦兩半

球的分工與協調;腦潛能開發的途徑。

【考核要求】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