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_第1頁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_第2頁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_第3頁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_第4頁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OC\o"1-3"\h\u10228《德意志意識形態》 131406《共產黨宣言》 428496《<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65482《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830668《論我國革命》 10《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識形態這里指一種荒唐絕倫的詭辯術,是人們冥思苦想、瞎編亂造出來的東西,是脫離實際、沒有任何生動內容的幻想。寫作意圖和背景揭露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徹底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系統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本書重要奉獻第1卷,重要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批判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觀點。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各種各樣的代表性思想。本書最偉大的奉獻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一次作了全面闡述,完畢了第一個偉大發現,把社會主義學說奠定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重要內容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對人類社會發展史進行科學論述對唯物史觀前提的科學闡述。人類歷史的現實前提(基礎)是: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對唯物史觀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層意思:1、唯物史觀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所有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第5頁),而不是“自我意識”、“類”、“唯一者”。2、這些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質生產的發展所決定的。“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自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自身。”(第6頁)3、人的活動不能離開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些物質生活條件涉及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的活動所發明出來的。人們是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從事著發明歷史的活動的。所以“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第6頁)總之,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三者的統一。闡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這是說,意識、思維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識、思維與社會生活割裂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過對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對唯心主義精神統治世界觀念的考察和揭露,從而得出結論:“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和考察歷史的基本方法。再次闡述人類歷史的前提是物質資料生產,并考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四個方面的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包含著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生活資料生產自身。這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第二個因素是為滿足新的需要而進行的物質資料的再生產;第三個因素是人口的生產活動,即人口的繁衍;第四個因素是社會關系的生產再次闡述關于意識的產生和本質的思想,并分析了社會分工及其后果。指出了社會發 展的基本動力和革命根源,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 盾運動。共產主義實現的基本條件:世界歷史和高度發展的生產力。生產力越發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被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和民族間的分工消滅得越徹底,歷史越成為世界歷史。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活動。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干存在。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也許實現。每個個人的解放限度是與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限度一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闡述了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導致了人的本質的異化的觀點之后,提出要消滅這種異化必須具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由于異化所導致的階級分化和階級斗爭的激化,進而導致無產階級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發展。而這兩方面都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基礎。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闡述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區別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發明環境,同樣,環境也發明人。”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思考題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是什么?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涉及哪些內容?

如何理解“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

試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關于人的學說?

試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是如何闡述共產主義學說的?附: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必須先進行物質生產,在此基礎上才干進行精神生產。(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3)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1)從質的方面看,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不同性質的作用。(2)從量的方面看,無論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什么性質的作用,都有限度深淺、范圍大小、時間久暫、作用方式、反饋方式的不同。二、如何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要點提醒:一方面根據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的本質的原理,闡明所謂“人的本質”就是指人區別于其他一切事物的主線屬性。人與涉及動物在內的其他事物的主線區別,不在于人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人的社會性。人和動物的主線區別究竟表現在哪里呢?恩格斯指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的本質區別在于,動物頂多只能采集,而人類則能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書信選集》,第336頁)這就是說,可以進行生產的,可以通過能動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質生活資料以滿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主線。而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人就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動物所沒有的屬性,這就是人的社會性。第三,人所具有的社會關系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結構的總和,它決定著人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極其復雜的,涉及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多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關系。人們之間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會關系,都建立在這種客觀物質關系的基礎上,并直接或間接地被這種物質關系所制約。這種政治的、思想的關系,反過來對生產關系產生巨大的反作用。這樣一來,在人們的周邊就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社會關系的復雜結構。馬克思主義認為,正是這一社會關系復雜結構的總和,擬定著現實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本質。綜上所述,所謂“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基本含義就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觀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觀物質生產基礎上的,復雜的現實社會關系的總和所決定的;只有從分析社會關系出發,才干科學地結識人的本質,才干真正弄清人的本質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精神實質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一方面,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社會生活的所有內容就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再次,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質特性。因此,“所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由于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物質生產方式規定了社會的性質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是歷史發展的主線動力。因此物質生產是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關鍵性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時間、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中的意義,使它可以把社會中物質關系、經濟關系用其他關系區分開來。科學闡明人們社會存在對意識、實踐對理論的決定作用。由于實踐規定了涉及社會精神生活在內的所有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宣言》的七篇序言指出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即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闡明了《宣言》的性質和任務.《宣言》是共產黨的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是世界各國“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大綱”。“《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闡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條主線: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因。三層含義: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第二,所有人類社會文明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第三,無產階級所進行的階級斗爭,不僅要消滅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并且要使社會永遠擺脫任何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干最后解放自己。根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鮮經驗,提出了對《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補充。提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經濟落后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論證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論述了論述了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堅持獨立自主和實行無產階級國際聯合的關系《宣言》的引言寫作的歷史背景寫作的目的《宣言》的正文四《資產者和無產者》。馬、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其互相斗爭的過程,對的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科學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是一個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是資本主義的滅亡并不等于自行消滅,它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才干實現。所以,無產階級必須采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打壞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并逐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無產者和共產黨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無產階級要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為此,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大綱,嚴正駁斥了資產階級對共產黨人和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教育、自由、家庭等),論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在本章中,馬、恩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了當時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產生的社會因素和歷史背景,指出了它們的實質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種假社會主義,并對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因此,馬、恩在最后一章從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上集中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思想。論證了共產黨人對資產階級民主政黨的又聯合又斗爭的統一戰線策略。闡明了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的原則。結語《宣言》結尾再次鄭重申明共產黨人的觀點和意圖,并公開宣告共產黨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徑:共產黨人只有用暴力才干推翻所有現存的社會制度;全世界無產者只有聯合起來,共同作戰,才干砸碎舊的鎖鏈,獲得整個世界。思考題:如何結識“兩個不可避免”與當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現代資產階級自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互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認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掃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發展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這個社會從它產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資本主義發展每前進一步,都蘊藏著深刻的危機:它發展了生產力,卻加重了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它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卻引起了階級矛盾的鋒利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場,把資本的勢力擴向全世界,卻加深了它與殖民地附屬國的矛盾;它發明了現代化的大城市,卻又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矛盾的日益鋒利,突出地表現為不斷擴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表白,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擺脫經濟危機。要消滅經濟危機,必須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理解《共產黨宣言》的理論意義及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現實指導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大綱性文獻。◆它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觀應用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研究得出的結論。◆它第一次劃分了科學社會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界線。基本原理的運用隨時隨地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統治思想。堅持黨的先進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卡爾·馬克思(1859年)《序言》是馬克思2023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總結。在《序言》中,馬克思一方面介紹他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另一方面敘述他研究經濟問題的動因和通過,最后著重對唯物史觀的實質作了精辟的說明,并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作了經典性的表述。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派的規律。重要內容第一部分,馬克思考察了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順序、方法和本分冊的內容結構。馬克思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的順序來揭示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和實質的。馬克思闡述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方法。第二部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通過和結論。馬克思敘述他的唯物史觀的建立過程,并且精辟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互相關系的原理。這就指明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其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構成社會生活的三大基本領域,它們總是處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并且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是在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關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根源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對社會存在具有絕對的依賴性。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的原理。關于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個由低檔到高級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原理。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所有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關于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原理。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在這種社會里,歲生產力的發展,自身“又發明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所以,“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這里不僅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并且也預示著社會主義必將勝利的革命前景。第三部分,全文總結。馬克思最后指出,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不管多么不合乎統治階級的自私的偏見”,卻是他數年進行科學探討的結果。思考題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變革的主線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生產關系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發展是從生產力的變革和發展開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經常的、始終存在的。當一種新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規定建立起來以后,在一定期期內,它同生產力的狀況是基本適應的。這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成為生產力的形式。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下生產力的發展,變得陳舊,不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而變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時,代表生產力發展規定的革命階級,就規定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建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而舊的生產關系卻受到代表這種生產關系的腐朽階級的維護,因此,革命階級就會自覺地或遲或早地組織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摧毀反動階級的腐朽政治統治,進而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建立和發展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當這一歷史任務要實現的時候,整個社會就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可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體現這種矛盾的階級矛盾的鋒利化,是社會革命的深刻根源。社會革命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線手段。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恩格斯(1880年)重要內容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共有三章。第一章中,恩格斯論述了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學說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思想理論奉獻。他們和啟蒙學者同樣,沒有可以從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去發現歷史必然性;他們沒有結識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是實現破舊創新的社會力量;他們沒有找到實現社會抱負的對的道路。這些理論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觀導致的,但從主線上來說,則是歷史條件的局限。由于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不很發展,基本矛盾尚未充足暴露,無產階級還沒有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第二章中,恩格斯重要論述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有關問題。這兩個偉大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基石,它們使社會主義奠定在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經濟運動的規律,發現了剩余價值,從而徹底揭穿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最后,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統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并以此為基礎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并對未來社會的特性作了預測。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主線任務。思考題如何理解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創建辯證唯物主義之后,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重新研究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有了如下偉大發現:第一,以往的所有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第二,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第三,每一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總和構成了這一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一切由法的設施、政治設施和意識形態構成的所有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這樣,一種新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就被提出來了,唯心主義終于從它的最后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提出,使社會主義不再被看作是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爾發現,而被看作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其存在、發展、滅亡的規律。空想社會主義雖然批判過、咒罵過資本主義制度,幻想消滅它,但是,他們不能認清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既不能科學地說明這個制度,也不能對付這個制度,“只能簡樸地把它當做壞東西拋棄掉”。剩余價值學說,還闡明了無產階級的真正地位和偉大歷史使命。在當今資本主義出觀新變化的形勢下,如何對的地結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變。雖然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資本社會化和國際化的趨向,但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仍然是以私人資本為基礎的經濟結構。也就是資本社會化和國際化并沒有改變公司私有制的性質。資本主義剝削實質沒有變。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甚至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母體中出現了社會主義的因素,但是,資本主義的命根子——私有制,是不會也不也許改變的。私有制不變,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不變,資本主義的剝削本性就不會改變。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沒有由于西方國家經濟、科技的發展而有本質的改變。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固然克服了市場經濟的某些弊端,同時又以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障礙;科學技術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應用又使科學技術自身與勞動處在對立狀態,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嚴重失業;科學技術一方面發明了生產不斷擴大的空間,同時又受到居民消費能力有限的束縛。

《論我國革命》列寧(1923年1月16日和17日)為了粉碎蘇漢諾夫之流的進攻,再一次闡明在蘇維埃俄國建成社會主義的也許性,列寧分兩次口授了這篇重要論文。該文針對蘇漢諾夫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的謬論,闡明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特點及其勝利的必然性,并進一步論證了經濟不發達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的理論問題。全文共分兩部分。《論我國革命》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指出世界歷史發展中一般和個別的辯證關系,分析俄國革命的特殊形式,肯定俄國先革命再建設的道路。第二部分進一步闡述通過革命發明社會發展的前提的觀點,強調東方社會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在第一部分中,列寧揭露了蘇漢諾夫等機會主義分子的錯誤根源,說明了俄國革命的條件和意義。列寧指出,蘇漢諾夫等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分子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們對西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