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洋監測技術規程第7部分:衛星遙感技術方法HY/T147.7—2013 I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后向散射系數的測量 45海洋生態環境要素遙感監測 56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衛星遙感監測 217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遙感監測 8赤潮(綠潮)衛星遙感監測 9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遙感監測 44附錄A(規范性附錄)后向散射系數觀測記錄表與存儲載體索引表 附錄B(資料性附錄)海洋生態環境要素監測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 附錄C(規范性附錄)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現場調查記錄表 附錄D(規范性附錄)濱海濕地分類與編碼 59附錄E(資料性附錄)珊瑚礁類型 附錄F(資料性附錄)海岸帶米草類型劃分 附錄G(規范性附錄)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記錄表 66附錄H(規范性附錄)海岸侵蝕相關要素影像信息特征表 69附錄I(資料性附錄)海岸線遙感提取目視解譯表 70附錄J(規范性附錄)鹽漬化類型劃分標準 71附錄K(規范性附錄)土壤鹽漬化性質與程度劃分標準 72附錄L(規范性附錄)海岸侵蝕監測成果圖式圖例 73附錄M(規范性附錄)海岸帶鹽漬化監測成果圖式圖例 74附錄N(資料性附錄)赤潮遙感監測常用衛星數據 附錄O(資料性附錄)主要赤潮藻種形成赤潮時的細胞基準密度 76附錄P(資料性附錄)不同類型赤潮生消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77附錄Q(規范性附錄)主要赤潮藻種適溫范圍 附錄R(資料性附錄)排污口類型劃分 附錄S(規范性附錄)用于排污口監測的衛星影像空間分辨率選擇 附錄T(資料性附錄)排污口污染水體解譯標志 附錄U(規范性附錄)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記錄表 附錄V(規范性附錄)排污口擴散范圍專題圖編繪 I——第1部分:海水;——第2部分:沉積物;——第3部分:生物體;——第4部分:海洋大氣;——第5部分:海洋生態;——第6部分:海洋水文、氣象與海冰;——第7部分:衛星遙感技術方法。本部分為HY/T147的第7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部分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提出。本部分由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3)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東海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1海洋監測技術規程第7部分:衛星遙感技術方法HY/T147的本部分規定了海水后向散射系數的測量和利用衛星遙感手段監測海洋生態環境要素、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赤潮(綠潮)和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等的技術方法和要求。本部分適用于海水后向散射系數的測量和海洋生態環境要素、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赤潮(綠潮)和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等衛星遙感監測。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2342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圖圖式GB/T12763.1海洋調查規范第1部分:總則GB/T12763.2海洋調查規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GB/T12763.5海洋調查規范第5部分:海洋聲、光要素調查GB/T12763.6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GB/T12763.9海洋調查規范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GB/T13989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17378.4海洋監測規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1831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HY/T078海洋生物質量監測技術規程HY/T133海水中顆粒物和黃色物質光譜吸收系數測量分光光度法NY/T1121.2土壤檢測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NY/T1121.16土壤檢測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NY/T1121.17土壤檢測第17部分: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1121.18土壤檢測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遙感影像上能夠識別的兩個相鄰地物的最小距離。同一遙感器對同一區域進行的相鄰兩次遙感觀測的最小時間間隔。2 (1)E(λ,z)——波段λ深度z所有向上方向上的輻照度或上行輻照度,單位為微瓦每平方厘米納米由介質吸收引起的單位光學路徑長度通量和單位入射通量的衰減程度。主要有浮游植物吸收系水體表面輻照度衰減到1%的深度。3LF——熒光峰波段的歸一化離水輻亮度,單位為微瓦每平方厘米納米球面度[μW/(cm2·Lwnt.——熒光峰左側基線波段的歸一化離水輻亮度,單位為微瓦每平方厘米納米球面度[μW/赤潮面積areaofredtide44后向散射系數的測量4.1測量儀器與技術要求4.1.1測量儀器后向散射系數測量儀。4.1.2技術要求4.1.2.1測量范圍波長范圍應在400nm~900nm之間。中心波長應從下列波段中選擇:412nm、420nm、440nm、442nm、470nm、488nm、510nm、532nm、550nm、590nm、595nm700nm、715nm、852nm,選擇波長宜考慮各單色光的覆蓋程度,應包括紅、綠、藍波段。4.1.2.2測量誤差測量誤差不應超過5%。4.1.2.3儀器定標后向散射系數測量儀應配置相應的定標文件,用于測量原始數據的物理量轉化和校準。定標頻率依儀器穩定性及使用頻次而定,至少每半年一次。4.2測量方法4.2.1基本規定4.2.1.1儀器布放儀器布放應符合以下要求:a)現場儀器用絞車布放,應勻速下降且速度控制在1m/s以內;b)儀器回收后立即用淡水沖洗,特別是光學儀器表面應仔細沖洗干凈;c)用擦鏡紙輕輕吸去附在光學儀器表面的水珠。4.2.1.2環境條件儀器測量環境條件應注意以下幾點:a)儀器通常采用定點工作的方式,調查船處于拋錨狀態;b)海況在4級以下;c)儀器下放處應遠離船的排水口,周圍海水不應有油膜或其他可見的污染物;d)應保持儀器光學窗口外表面不受環境污染和不接觸硬物。4.2.1.3測量深度儀器測量深度計算如下:a)實際水深小于儀器最大可測水深時,以實際水深減去2m為測量深度;b)實際水深大于儀器最大可測水深時,以儀器最大可測水深為測量深度。54.3數據處理4.3.1數據預處理4.3.2數據校正β儀器測量得到的未經校正的體5海洋生態環境要素遙感監測6b)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雙光束,光譜范圍應為250nm~850nm,譜帶寬度優于4nm;c)熒光計:激發光波長450nm,發射光波長685nm;d)電子天平:感量0.1mg;5.1.2現場數據獲取5.1.2.1站位布設依據現場數據測量站位布設依據如下:a)監測要素的值應大致均勻分布在測量水體葉綠素a濃度值域區間;b)站位間距應不小于衛星影像空間分辨率的2倍。現場數據測量條件應滿足以下幾點:a)太陽天頂角應小于60°,并在衛星過頂時加測數據;b)現場數據與衛星同步數據時間間隔不應超過±3h;d)無云霧遮擋。5.1.2.3現場測試參數現場測試參數包括:a)水色要素濃度:1)葉綠素a的濃度測定采用萃取熒光法,按GB/T12763.6的規定實施;2)懸浮物濃度按GB17378.4的規定實施;3)黃色物質濃度用特定波段處吸收系數表示,按HY/T133的規定實施;b)固有光學量:浮游植物吸收系數(an)、非色素顆粒物吸收系數(aa)、黃色物質吸收系數(ag)等,按HY/T133的規定實施;c)表觀光學量:向下輻照度(Ea)、向上輻照度(E)、離水輻亮度(Lw)、遙感反射率(R)和輻照度5.1.2.4數據量要求用于建立算法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5.1.3衛星影像獲取5.1.3.1影像要求不同算法對衛星影像的要求如下:a)經驗算法:1)衛星波段的中心波長應選取412nm、443nm、490nm、520nm、555nm(或鄰近波長),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參見表B.1;2)波段寬度不應大于20nm;b)熒光基線高度法:應包含熒光波段,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參見表B.2;75.1.4.1.1適用范圍 (5)ansau;ag;aa;aa簡單波段R——兩波段遙感反射率之比的對數值,即412nm、443nm、490nm、520nm波段與555nm波段(或鄰近波段)遙感反射率之比的對 (6)波段與555nm波段(或鄰近波段)遙感反射率之比中最大比值的對2)將遙感反射率和現場實測的表層葉綠素a濃度代入式(5)和式(6)進行擬合回歸,得到決85.1.4.2.1適用范圍FLH=a?+a?Chla (7) (8)現場實測的表層葉綠素a的濃度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的相對誤差的平均值應小于30%。1)數據量不應少于15組;9 3)空間上的匹配為3像元×3像元。b)數據處理:)d)經緯度網格:網格線顏色采用RGB(150,150,150),經緯度數值采用RGB(0,0,0);f)投影方式:采用墨卡托投影;g)標注:資料獲取時間、所處海域等基礎地理信息,顏色采用JPEG圖像格式。5.1.7.3命名規則各類產品命名規則如下:a)單軌產品:地名_產品名_成像日期(yyyymmdd)_衛星遙感器;c)旬均產品:地名_產品名_日期(yyyymmdd_yyyymmdd);e)季均產品:地名_產品名_日期(yyyymmdd_yyyymmdd);f)年均產品:地名_產品名_日期(yyyymmdd_yyyymmdd)。5.2.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海洋表層懸浮物的遙感監測。見5.1.1。其中濾膜采用醋酸纖維濾膜,孔徑為0.45μm。5.2.3現場數據獲取5.2.3.1站位布設依據見5.1.2.1。見5.1.2.2。見5.1.2.3,其中葉綠素a的濃度、黃色物質濃度和固有光學量為選測參數。5.2.3.4數據量用于建立算法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見5.1.3.2。 (14) (15)D——衛星波段中心波長在600nm~700nm、800nm~900nm的遙感反射率,單R——多波段組合,無量綱;現場數據擬合的決定系數不應低于0.85。a)利用現場實測遙感反射率,依據所選衛星波段的光譜響應函數,計算對應衛星波段的遙感反b)按式(16)和式(17)計算一元模型變量R的值;c)將所有類型的變量R與現場實測的懸浮物濃度代入式(11)~式(15)擬合回歸,得到決定見5.1.5。5.2.7產品制作見5.1.6。5.2.8專題圖制作方法見5.1.7,其中色標采用對數形式,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3000,單位為毫克每升(mg/L)。5.3.1適用范圍5.3.2儀器設備用于海水透明度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如下:b)地物光譜儀或高光譜水色剖面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900nm,光譜分辨率優于5nm,波長準確度為±1nm,波長穩定性為±0.5nm。5.3.3現場數據采集5.3.3.1觀測方式單站連續觀測、斷面觀測等。觀測站點應選擇遠離陸地的島嶼或海洋石油平臺。5.3.3.2觀測方法海水透明度觀測按GB/T12763.2的相關規定實施。光學特性測量,包括所有固有光學量和表觀光學量測量,按GB/T12763.5的相關規定實施。5.3.3.3數據量要求用于算法建立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5.3.4衛星影像獲取5.3.4.1影像要求用于海水透明度衛星遙感監測的影像要求如下:a)影像選擇:應為水色衛星或其他具有較高信噪比的可見光衛星數據;b)影像質量:云覆蓋率不應大于10%,太陽天頂角應小于60°。5.3.4.2影像預處理見5.1.3.2。5.3.5算法建立5.3.5.1模型類型5.3.5.1.1衰減系數模型基于衰減系數的海水透明度反演算法按式(19)計算: (19)K?(λ)——特定波長的漫衰減系數,單位為每米(m-l)。5.3.5.1.2遙感反射率模型基于水體遙感反射率的海水透明度反演算法按式(20)計算:SD——透明度,單位為米(m);do,a1,az——經驗系數;R(a?),R(a?),R?(λ?)——λ?、λ?、λ?波段的遙感反射率,單位每球面度(sr-1)。5.3.5.2算法準確度要求現場數據擬合的決定系數不應低于0.85。5.3.6真實性檢驗現場實測的海水透明度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的相對誤差的平均值應小于30%,具體方法見5.1.5。5.3.7產品制作見5.1.6。5.3.8專題圖制作方法見5.1.7,其中色標采用線性形式,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0,單位為米(m)。5.4真光層深度5.4.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真光層深度的衛星遙感測定。5.4.2儀器設備用于真光層深度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如下:a)透明度盤:直徑為30cm,白色;b)地物光譜儀或高光譜水色剖面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900nm,光譜分辨率優于5nm,波長準確度為±1nm,波長穩定性為±0.5nm;c)實驗室熒光儀:激發光波長450nm,發射光波長685nm;d)抽濾裝置:包括濾器、支架、抽濾瓶和真空泵。5.4.3現場數據獲取5.4.3.1觀測方式單站連續觀測、斷面觀測等。觀測站點應選擇遠離陸地的島嶼或海洋石油平臺。5.4.3.2觀測參數海水透明度現場測量參數包括:a)海水透明度:按GB17378.4的相關規定實施;b)表觀光學量:向下輻照度(Ea)、向上輻照度(E)、離水輻亮度(Lw)、遙感反射率(R)和輻照度比(R)等,按GB/T12763.5的規定實施;c)葉綠素a的濃度:按GB/T12763.6的規定實施。5.4.3.3數據量要求用于算法建立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見5.3.4.1。見5.1.3.2。 lg[K?(490)]=a?+a?lg(R?)+a?lg(R?) ao,ai,az——經驗系數;現場數據擬合的決定系數不應低于0.80。現場實測的真光層深度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相對誤差的平均值應小于20%,具體方法見5.1.5。5.4.7產品制作見5.1.6.方法見5.1.7,其中色標采用線性形式,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0,單位b)地物光譜儀或高光譜水色剖面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900nm,光譜分辨率優于5nm,波長準確度為±1nm,波長穩定性為±0.5nm。用于算法建立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見5.3.4.1。見5.1.3.2。PAR是從Ea計算得到的(包括直射和漫射兩部分)。對各波段的Ea進行波段積分計算得到光合式中:PAR——光合作用有效輻射,單位為愛因斯坦每平方米秒[Ein/(A——轉換系數,其值為1.19625×10?,單位為瓦秒每愛因斯坦(w·s/Ein)E..——波段n的輻照度,單位為微瓦每平方厘米納米[μW/(cm2·nm)];5.5.5.3準確度要求現場數據擬合的決定系數不應低于0.85。5.5.6真實性檢驗現場實測的光合有效輻射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的相對誤差的平均值應小于20%,具體方法見5.1.5。5.5.7產品制作見5.1.6。5.5.8專題圖制作方法見5.1.7,其中色標采用線性形式,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80,單位為愛因斯坦每平方米秒5.6初級生產力5.6.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初級生產力的衛星遙感監測。5.6.2儀器設備用于初級生產力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如下,其技術要求見GB/T12763.6:a)水下光量子計;b)樣品培養箱;c)抽濾裝置;d)液體閃爍計數儀。5.6.3現場數據獲取5.6.3.1現場數據測試要求5.6.3.1.1站位布設可采用走航觀測、定點觀測或斷面觀測布置站位。5.6.3.1.2測量條件三級以下海況。現場數據與衛星同步數據時間不應超過±3h。5.6.3.1.4數據量要求用于算法建立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5.6.3.2現場測試參數5.6.3.2.1生物學參數初級生產力、新生產力數據按GB/T12763.6的規定實施。5.6.3.2.2水文參數溫度、鹽度、透明度按GB/T12763.2的規定實施,真光層深度數據按GB/T12763.9的規定實施。5.6.3.2.3水色組分濃度水色組分濃度測量參數包括:a)葉綠素a的濃度:按GB/T12763.6的相關規定實施;b)懸浮物的濃度:按GB/T17378.4的相關規定實施;c)黃色物質的濃度:按HY/T133的相關規定實施。5.6.3.2.4固有光學量浮游植物吸收系數、非色素顆粒吸收系數、黃色物質吸收系數等,按HY/T133的規定實施,總吸5.6.3.2.5表觀光學量向下輻照度Ea、向上輻照度E。、離水輻亮度L…、遙感反射率R、輻照度比R、漫衰減系數等,按GB/T12763.5的相關規定實施。5.6.4衛星影像獲取衛星影像要求如下:a)影像的選擇:應為水色衛星或其他信噪比大于200snr的可見光衛星數據;b)影像質量:云覆蓋率不應大于10%,太陽天頂角應小于60°。5.6.4.2影像預處理見5.1.3.2。5.6.5算法建立5.6.5.1算法模型算法形式按式(25)計算:P?=F·Chla (25)式中:P.——海洋初級生產力(以C計),單位為毫克每平方米天[mg/(m2·d)];F——由環境參數控制的可變量,單位為米每天(m/d);Chla——由海洋水色遙感資料反演的海洋表層葉綠素a的濃度,單位為毫克每立方米(mg/m3)。5.6.5.2計算過程計算過程如下:a)利用現場實測葉綠素a的濃度和初級生產力數據并按式(25)進行擬合回歸,得到決定系數和b)利用衛星遙感反演的葉綠素a的濃度計算得到初級生產力。5.6.5.3準確度要求現場數據擬合的決定系數不應低于0.80。5.6.6真實性檢驗現場實測的初級生產力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的相對誤差的平均值應小于20%,具體方法見5.1.5。5.6.7產品制作見5.1.6。5.6.8專題圖制作5.7海洋表面溫度5.7.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海洋表面溫度的衛星遙感監測。5.7.2儀器設備用于海洋表面溫度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如下:a)溫度計:準確度為±0.1℃;b)紅外輻射計:準確度為±0.1℃。5.7.3現場數據獲取水溫觀測數據按GB/T12763.2的規定實施。用于算法建立的數據量不應少于30組。5.7.4衛星影像獲取5.7.4.1影像要求衛星影像要求如下:a)影像的選擇:使用的衛星數據應包含紅外波段,并可以通過校正得到各波段的亮溫;b)影像質量:云覆蓋率不應大于10%,太陽天頂角應小于60°。5.7.4.2影像預處理衛星影像預處理步驟如下:a)輻射定標:將原始DN值轉化成輻亮度值;b)幾何校正:準確度不低于1個像元,采用墨卡托投影;c)亮溫計算:計算影像各波段的亮溫。5.7.5海洋表面溫度遙感算法建立5.7.5.1單通道算法單通道算法按式(26)計算:式中:SST——海洋表面溫度,單位為攝氏度(℃);a,b——經驗系數;T;——單通道的亮溫,單位為開爾文(K)。5.7.5.2分裂窗算法5.7.5.2.1波段選擇不同算法的波段選擇如下:5.7.5.2.2算法模型海洋表面溫度遙感監測的算法模型如下:a)基本算法,按式(27)計算:SST——海洋表面溫度,單位為攝氏度(℃);Tan,Ta?——各通道的亮溫,單位為開爾文(K)。b)大掃描角度訂正算法,按式(28)計算:SST=a?+a?Tm+a?Tehe+a?(secθ-1) (28)式中:SST——海洋表面溫度,單位為攝氏度(℃);Tam,Thz——各通道的亮溫,單位為開爾文(K);0——衛星天頂角,單位為弧度(rad)。c)熱帶地區采用非線性算法,按式(29)計算:SST=ao+a?Tn+a?(Tcm-Tce)T?+a?(secθ-1)a)見5.1.5;b)用于檢驗的數據量不應少于50個;c)現場實測的海洋表面溫度與衛星遙感反演結果的平均誤差應小于1℃。見5.1.6。方法見5.1.7,其中色標采用線性形式,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2000,單位為毫克每平方米天[mg/a)投影: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1:50000宜按6°分帶進行投影,1:10000宜按3°分帶進行b)平面坐標系:采用國家2000坐標系統;e)比例尺:普通地圖比例尺為1:50000,詳測地圖比例尺為1:10000;6.2.2儀器設備要求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衛星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包括:a)地物光譜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1050nm,光譜分辨率小于4nm,視場角小于10°,等效噪聲輻亮度小于1.5×10-9W/(cm2·sr·nm)@700nm,波長誤差小于1.5nm,測量陸地地物時參考板應為白板,測量水體時參考板應為灰板;b)葉面積指數儀:波長范圍320nm~490nm,輻射反射波長為490nm~650nm,角度范圍為c)差分GPS:測量誤差小于1m。6.3數據獲取與處理6.3.1現場數據獲取與處理6.3.1.1外業踏勘外業踏勘應現場記錄地理位置、各種地物類型的遙感解譯標志;生物量樣方設置的地理位置,樣方監測結果;光譜測量樣方設置的地理位置、樣方形狀草圖、測量結果;葉面積指數測量樣方設置的地理位置、樣方形狀、測量結果;地面控制點的測量結果和控制點設置的區域草圖;以上內容記載應字體規整、字體清晰、不準涂改、不準擦刮、不準重抄,詳細記錄格式見附錄C。6.3.1.2地面控制點測量在影像上均勻布設地面控制點,采用包括差分GPS等測量設備及與之配套的測量軟件,測量衛星遙感影像幾何精校正所需的地面控制點,應記錄地面控制點的測量結果并繪制控制點設置的區域草圖(見表C.1)。6.3.1.3植被群落監測選取監測區域均勻分布的各類植物群落,采用樣方方法,監測樣方范圍內所有植物的名稱和植株數量,計算植物群落優勢度指數,依據群落優勢度指數劃分植物群落類型,優勢度指數的計算方法按GB/T12763.9的規定執行。樣方應覆蓋不同類型、密度、樹齡的植被群落。6.3.1.4生物量現場監測生物量現場監測內容包括:a)蘆葦、翅堿蓬等鹽沼植被和米草應采集樣方范圍內的所有植物植株地上部分,用烘干箱烘干或自然風干稱重,計算單位面積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平均值;b)紅樹林等植被應通過測量樣方內每棵紅樹1.3m高處的基徑來確定每棵紅樹林的干生物量,再乘以樣方區內紅樹林植株數量,計算出樣方的紅樹林總生物量;c)填寫記錄表(見表C.2)。6.3.1.5葉面積指數現場監測葉面積指數現場監測內容包括:a)測量方法:啟動葉面積指數儀,設置測量文件號、測量日期、物種類型、測量位置,先從植物冠層上方測量1次,再從下方測量4次,以上操作重復兩次;b)監測記錄:應記錄葉面積指數測量結果、測量點的坐標,并繪制地理位置草圖;c)注意事項:操作員不應遮擋冠層上方的太陽光;6.3.1.6.1現場植被光譜測量c)每個樣點重復測量不應少于5次;6.3.1.6.2水體底質光譜測量b)底質上方的向下輻照度和向上輻照度的測量時間間隔應控制在10s以內;c)底質上方的向下輻照度和向上輻照度的測量次數不應少于5次;c)每個樣點重復測量不應少于5次;f)影像質量:云覆蓋率不應大于10%,相鄰影像之間不應小于影像寬度5%的重疊,選用層次豐L=aDN+b…………(31)b)大氣校正:根據衛星影像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大氣3)校正誤差不應大于1個像元。1)利用同一底質類型不同深度的反射率計算漫衰減系數;2)利用水體衰減系數對底質光譜反射率進行水體糾正。e)圖像鑲嵌與配準:1)采用幾何校正方法使兩幅相鄰圖像在幾何上配準;2)選擇一幅影像作為基準影像,將其他影像的灰度值進行直方圖匹配,相同地物的平均灰度值一致;3)在待拼圖幅重疊區按距離對灰度值進行加權平滑,使影像接縫處無明顯灰度差異。f)圖像融合:針對衛星數據源的特點,可采用假彩色合成法、空間濾波法、小波變換法等方法進行圖像融1)光學遙感影像之間的配準誤差不應超過0.5個像元;2)光學遙感影像和微波遙感影像之間的配準誤差不應超過5個像元;3)融合后的信息損失量不應超過30%;4)融合影像格式應采用GeoTIFF等格式;5)每一個圖層信息產品應建立相應的元數據文件。6.4濱海濕地生態系統6.4.1濱海濕地的界定6.4.1.1河口段的界定按照如下原則確定:a)外緣線:以水下三角洲前緣線作為前緣邊界。對于小的河口,即無水下三角洲的河口,則以一6m為前緣邊界;b)內緣線:以河流濱岸濕地邊界線作為界限;c)兩側范圍線:以河口-非河口過渡帶突然變寬處,向一6m做垂線為界線,見圖1。圖1河口段濱海濕地定義示意圖6.4.1.2非河口段界定除河口段外為非河口段,陸向內緣線(海岸線)作為濕地內界限,海向外緣線濱海段以一6m等深線作為外緣線。6.4.2監測內容6.4.2.1生物因子優勢特征植被種群(如蘆葦、堿蓬、米草等)的種類、生物量、植被指數、生物多樣人工島、自然島和礁石等。具體分類見表D.2。6.4.2.3人類開發活動因子6.4.3衛星影像要求見6.3.2.1.6.4.4濕地范圍提取應收集監測區域內的早期衛星或航空遙感影像、地形圖或海圖以及其他調查測繪資料,按照6.4.1的界定標準提取濕地范圍。6.4.5生物因子提取6.4.5.1植被指數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信息提取按式(32)計算:6.4.5.2植被生物量利用現場實測的植被生物量(Biomass縮寫“B”)與歸一化植被指數建立回歸模型,分別按式(33)、B=lnx+b (33)B=ax+b (34)B=ax2+bx+c (35)B——生物量,單位為千克每平方米(kg/m2);a,b——生物量系數,單位為千克每平方米(kg/m2);c)在判定過程中充分利用影像紋理信息和影像區域的同時期的地形圖數據,對復雜類型或疑點按式(36)計算S,——監測區第j類型第i個濕地斑塊的面積,單式中:6.5紅樹林生態系統6.5.1紅樹林光譜數據采集及處理測量儀器:地物光譜儀。設備要求見6.2.2a)。位。站位的布置應貫穿紅樹林區,并兼顧不同類型、不同密度、不同樹齡的紅樹林群據實際條件確定;根據衛星數據分辨率的不同,相鄰站位間的距離不小于4個像元。見6.3.1.6.1.1。見6.3.1.6.1.2。見6.3.1.6.1.3。6.5.2紅樹林光譜特征分析6.5.2.1紅樹林與非紅樹林光譜分析紅樹植物在各波段上的反射率明顯低于一般綠色植物,特別對于藍色光和紅色光具有更強烈的吸收。在404nm左右具有一個“藍谷”,其反射率大約為0.5%~1.0%,在674nm左右具有一個“紅谷”,其反射率大約為0.5%~1.5%。6.5.2.2不同紅樹林種類光譜分析宜采用對數變換和微分變換將不同種類紅樹林的光譜差異擴大化。以720nm處為界,對數變換后的曲線差異主要表現在小于720nm的波段范圍內;微分變換后曲線差異主要表現在3個特征波段,6.5.3影像要求見6.3.2.1。6.5.4影像預處理見6.3.2.2。6.5.5紅樹林信息提取6.5.5.1紅樹林分布范圍監測遙感信息提取過程如下:a)建立解譯標志:采用人機交互或自動識別等方法對影像圖進行判讀,依據各地物在影像中的灰c)信息提取:將分類結果轉換為矢量數據,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中,提取影像中的紅樹林分布6.5.6環境因子提取見6.4.6.6.5.7人類開發活動因子提取見6.4.7.于15%,記錄表見表C.7。d)平均斑塊周長面積比:同類型紅樹林斑塊的周長與面積之比的累加和的平均值,按式(42)6.6.1.1現場數據記錄表(見表C.5);c)水環境光學測量:包括水體表觀光學量和固有光學量。其中水體表觀光學量的測量按照d)GPS定位數據:采用差分GPS進行實地測量,平面測量準確度應優于1m;見6.3.2.6.6.2珊瑚礁專題信息衛星遙感提取a)位置準確度應達到±20m。遠離大陸的珊瑚礁準確度應達到±50m;b)珊瑚礁水上識別面積誤差不應超過10%;c)珊瑚礁水域水下5m以上部分面積識別誤差不應超過25%。6.6.2.3提取流程a)珊瑚礁光譜特征分析:在珊瑚礁實測光譜數據的基礎上,結合衛星影像波段數據特點,分析得到珊瑚礁不同底質類型、不同地貌類型的光譜特征曲線;b)建立解譯標志與分類樣本庫:在珊瑚礁光譜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衛星影像數據特點,建立遙感解譯標志和分類樣本庫,拍攝相應的現場實況照片與錄相,并作詳細現場記錄;c)室內信息解譯:根據現場建立的判讀標志、分類樣本庫及相關資料,采用人機交互或計算機自動識別方法對影像數據進行解譯。珊瑚礁信息解譯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1)人機交互:根據建立的珊瑚礁判讀標志,先對影像進行宏觀觀察,掌握影像總體特征。然后,先易后難,從淺入深,分別識別出地物的屬性并勾畫出其分布范圍和界線。判讀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已知資料,對重要地物和現象以及有疑問的地方加以特別標記,以便在野外校核時重點進行檢查。2)計算機自動分類:包含非監督分類和監督分類兩種方法。在現場監測珊瑚礁樣本庫的基礎上,建立分類樣本,由分類軟件完成圖像分類并對判別分析的結果進行統計檢驗。6.6.2.4提取信息處理分析珊瑚礁提取信息處理分析包括:a)珊瑚礁特征位置確定: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軟件自動提取珊瑚礁斑塊的形心、重心等特征點位置:b)珊瑚礁類型的確定:按照珊瑚礁與水面相對位置的關系劃分成五類,即暗灘、暗沙、暗礁、沙洲和島嶼(具體劃分標準參見附錄E)。在對解譯信息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圖像和現場監測水深數據確定珊瑚礁類型;c)珊瑚礁面積和周長的確定:根據解譯的珊瑚礁矢量信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自動生成面積和周長的統計結果;d)活珊瑚分布、白化區域分布、人類活動信息確定:根據分類圖斑,結合樣本數據,確定每個圖斑的屬性,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自動生成面積和周長的統計結果。6.6.3珊瑚礁環境因子提取提取因子包括珊瑚礁分布區域的水體懸浮物、透明度、葉綠素a、海表溫度、初級生產力等要素,具體參數遙感監測方法見第5章。6.6.4人類開發活動因子提取見6.4.7.6.6.5外業驗證針對珊瑚礁的分類統計分析結果,選取典型類別區域進行外業驗證,并與室內判讀信息進行比對,檢驗判讀信息的準確性;拍攝照片,并作現場記錄(見表C.7)。驗證量不應小于解譯面積的5%。6.7海草床生態系統6.7.1數據獲取及技術要求6.7.1.1現場數據海草床現場測量數據包括:a)生態環境要素測量:海草群落蓋度、高度、生物量、密度、種類多樣性、海草葉面積指數、有性生殖現狀(花、果實數量);水溫、鹽度、透明度、葉綠素a、懸浮物;底質類型;海草床照相視頻。海草床生態環境要素測量按HY/T078 見6.3.2.a)位置準確度應達到±10m,遠離大陸的海草床定位準確度應達到±50m;b)海草床水域水深小于5m部分面積識別誤差不應超過25%。 (45) (46)體參數遙感監測方法見第5章。6.8.2信息解譯標志建立在圖像增強處理基礎上,參照植被光譜信息,結合野外考察記錄和歷史數據資料,根據海岸帶米草(見附錄F)、水體等不同類型地物的特征,建立遙感影像解譯標志,并填寫解譯標志記錄表(見表C.8)。6.8.3海岸帶米草信息監測6.8.3.1室內解譯室內解譯步驟如下:a)通過面向對象的分類算法、基于紋理分析的算法、監督分類等方法,進行計算機自動分類;b)在分類結果基礎上進行目視解譯訂正得到初解譯的結果;c)在解譯過程中,對重要的地物和現象以及有疑問的地方加以特別標記,以便在野外校核時進行重點檢查。6.8.3.2現場輔助調查現場輔助調查要求如下:a)對解譯不清的重要地物,可采用現場勘測方法解決;b)根據室內判讀后擬定的路線進行,把室內判讀的結果與實地對照,進行仔細觀察和驗證,驗證面積不少于監測面積的10%。6.8.3.3檢驗修改完成實地驗證后,對誤判的地方進行修改,修改后的數據引入地理信息系統軟件(GIS),空間分析統計得到海岸帶米草空間分布、類型、面積等信息。6.8.4監測結果驗證采用樣區校核法或線路驗證法,選取典型類別進行驗證,并作現場記錄,與室內判讀結果進行對比驗證。6.9專題圖制作6.9.1專題圖要素包括圖號、圖例、坐標系、比例尺、投影、內外圖廓線、經緯度及其注記、資料獲取時間、制作單位等要素。6.9.2技術要求專題圖制作的技術要求如下:a)圖幅配置恰當,圖面均勻;b)圖名配置在圖廓外邊正上方,二級或三級圖名配置在圖廓內,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并避免壓蓋專題內容的原則來選擇位置;c)圖例統一配置在圖廓內,按先下后上、避開專業內容的原則選擇位置;d)影像地圖應層次豐富、清晰易讀、色調均勻、反差適中;e)兩幅色調差別較大的影像鑲嵌時,應對影像進行色調調整,接縫處影像灰度、色調應與整幅影像灰度、色調協調;f)影像地圖的信息準確,線劃與影像嚴格匹配;g)專題圖制作按GB12342的規定執行。6.9.3格式要求專題圖制作的格式要求如下:a)專題圖工程文件:采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項目文件格式。工程文件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圖層文件應存放在同一個文件夾內,一般一個文件夾只存放一個工程文件。以專題圖名稱命名文件夾的名稱。b)專題圖文件:從專題圖工程文件轉化為柵格圖像文件后的專題圖文件。以GeoTIFF等格式存儲。c)影像專題圖宜采用GeoTIFF等格式。7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遙感監測7.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海岸侵蝕和土壤鹽漬化的衛星遙感監測。7.2資料收集收集的資料包括:a)監測報告:現場監測資料、區域地質、地形地貌、水文地質資料;b)基礎圖件:最新版1:10000或1:50000全要素數字化地形圖;海島、海岸帶監測成果報告、c)專題圖件:收集已有的海岸侵蝕成果圖或鹽漬化監測成果圖;d)業務化監測資料:有關海岸侵蝕或土壤鹽漬化的業務化監測資料;e)航空遙感資料:監測區的各種航空遙感資料。7.3衛星影像獲取7.3.1影像要求海岸帶環境地質災害監測的衛星影像技術要求如下:a)空間分辨率:1)海岸侵蝕:空間分辨率應與海岸侵蝕速率相匹配,對于海岸侵蝕速率較低的地區,宜選擇空間分辨率優于2.5m以上的可見光影像;2)土壤鹽漬化:空間分辨率應優于30m的多光譜衛星影像;b)成像時間:1)海岸侵蝕:宜選擇處于低潮位時的衛星影像;2)土壤鹽漬化:宜選擇春季和夏季的衛星影像;c)圖像質量:云覆蓋率不應大于10%,相鄰影像之間不應小于影像寬度5%的重疊,選用層次豐富、圖像清晰的影像。7.3.2影像預處理見6.3.2.2。7.4海岸侵蝕7.4.1儀器設備在有效檢定期內的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RTK)GPS等測量設備,要求儀器平面測量準確度優于±5cm、高程測量準確度優于±10cm。7.4.2現場觀測現場觀測內容包括:a)地面控制點測量:按照圖像分布面積大小,采用包括RTKGPS等測量設備按照GB/T18314的規定測量地面控制點;b)侵蝕站位布設觀測:根據歷史資料、現場侵蝕情況和區域海岸特征,退潮時沿海岸方向布設10個代表性站位進行定位觀測,并應統一編號,記錄格式見表H.1。監測點應采用GPS定位,并進行拍照。7.4.3海岸侵蝕遙感信息提取方法7.4.3.1岸線信息提取岸線信息提取過程如下:a)信息解譯標志建立:對遙感影像根據地表色調、色彩、空間布局、地形及地表形態、植被等,建立遙感信息解譯標志和分類樣本庫,填寫海岸侵蝕相關要素影像特征表,格式見附錄H;b)計算機自動提取:根據監測區域海岸實際特征,比較Roberts算法、Prewitt算法與Sobel算法、Laplace算法和Canny算法等各種邊緣檢測算法及波段運算法,選擇最佳算法自動提取水陸分界線;c)地物分類:對于平均高潮線附近地物類型復雜而難以直接判別海岸線的地區,先進行地物分類輔助進行海岸線提取;d)綜合判讀:綜合本條款b)和c)兩種方法,來分析和識別海岸線,不同岸線目視判讀特征參數參見附錄I。7.4.3.2海岸侵蝕信息獲取岸線侵蝕信息獲取步驟如下:a)提取同一監測區連續數年的海岸線信息;b)通過岸線對比,獲取自然岸段海岸穩定、侵蝕或淤漲的信息,最后得到海岸侵蝕的分析結果。7.5土壤鹽漬化7.5.1儀器設備地物光譜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1050nm,亮度小于1.5×10-9W/(cm2·sr·nm)@700nm,白板,測量水體時參考板應為灰板。7.5.2現場觀測7.5.2.1站位布設光譜分辨率小于4nm,視場角小于10°,等效噪聲輻波長誤差小于1.5nm,測量陸地地物時參考板應為站位布設原則如下:a)根據收集的鹽漬化成果圖或資料,結合衛星影像初步解譯結果確定監測斷面和監測站位布設及現場調查線路;b)監測斷面宜垂直于海岸線方向布設,每隔10km至少設1個監測斷面;c)每個斷面布設監測站位至少3個,應分別位于鹽土區、過渡帶、非鹽漬化區;d)監測站位的布置要有代表性,要突出重點,宜涵蓋農田、植被、裸地等典型地物類型,站位應統一編號。7.5.2.2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分析土壤樣品采集與分析的步驟如下:a)在每個監測站位設置100m×100m樣方,在樣方內根據土壤表面特征均勻程度,設2個~4個采樣站點,采集表層(5cm~30cm)土壤,把各點所采的土壤等量、均勻地混合;b)實地記錄樣點土壤表面狀況、地貌類型等景觀描述,土壤鹽漬化遙感監測樣品采集記錄表見表G.2,用數碼相機對樣點區域拍照,監測點按照GB/T18314的規定采用GPS定位;c)將土壤樣品進行化學分析,鹽漬化監測分析記錄表見表G.3:1)pH:電位法,按照NY/T1121.2的規定執行;2)氯離子(Cl-):硝酸銀滴定法,按照NY/T1121.17的規定執行;3)硫酸根離子(SO?2-):EDTA間接滴定法,按照NY/T1121.18的規定執行;4)全鹽含量:重量法,按照NY/T1121.16的規定執行。7.5.2.3光譜測量按6.3.1.6.1測量方法對不同形態和鹽漬化水平的土壤及指示性植物等典型地物進行光譜測量。7.5.3土壤鹽漬化遙感信息提取方法信息提取步驟如下:a)光譜庫建立:根據不同類型鹽漬土的吸收和反射光譜特征,建立地物光譜庫;b)目視判讀:根據現場監測數據和照片、土地鹽漬化類型劃分標準(見附錄J)、土壤鹽漬化程度分類標準(見附錄K),建立不同類型鹽堿地解譯標志,并進行目視判讀,繪制出判讀草圖;c)分類提取:選擇有代表性的鹽漬化訓練樣本采用監督分類等方法進行分類;d)鹽漬化信息綜合提取:綜合目視判讀和計算機分類提取結果,進行圖斑分類統計,得到監測區鹽漬化的面積和程度等相關信息。7.6專題圖制作專題圖制作內容包括:a)海岸侵蝕專題圖:基礎地理信息和海岸侵蝕信息,海岸侵蝕專題符號圖例見附錄L;b)土壤鹽漬化專題圖:土壤鹽漬化面積、程度等信息,符號圖例見附錄M。8赤潮(綠潮)衛星遙感監測8.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海洋赤潮(綠潮)衛星遙感監測。8.2儀器設備所用設備如下:a)地物光譜儀或高光譜水色剖面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900nm,光譜分辨率優于5nm,波長準確度為±1nm,波長穩定性為±0.5nm;b)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雙光束,光譜范圍應為250nm~850nm,譜帶寬度優于4nm;c)熒光計:激發光波長450nm,發射光波長685nm;e)衛星圖像接收或網絡傳輸相關設備:可接收或下載用于赤潮監測的衛星數據,接收或下載所需時間應不超過20min。8.3現場數據采集8.3.1站位設計現場測量站位應結合衛星遙感監測圖像分辨率、赤潮分布面積、赤潮分布形態及葉綠素a的濃度a)斷面方向:根據赤潮區的分布形態,確保斷面能貫穿不同葉綠素a的濃度(細胞數)的赤潮水體,即斷面方向應與赤潮水體葉綠素a的濃度(細胞數)的梯度方向保持一致。b)斷面條數:根據赤潮區分布范圍和面積確定。赤潮面積在1000km2內,斑塊狀赤潮區可設置1條~2條斷面,條帶狀赤潮區可設置2條~4條斷面;面積超過1000km2的赤潮,在原有基礎上每增加1000km2可增加1條~2條斷面。c)站位數:每條斷面的站位的布置應貫穿赤潮區,首尾兩個站位應為非赤潮區;中間站位按一定距離合理布置,并兼顧不同細胞密度的赤潮水體;根據衛星數據分辨率的不同,兩個相鄰站位間的距離不小于4個像元。對于綠潮,站位的選擇應顧及綠潮覆蓋范圍、綠潮影響范圍、未受綠潮影響范圍等三類水體,具體站位數可根據實際條件確定。8.3.2測量條件選擇一天中光照充分的9:00~15:00之間,并根據衛星過頂時間適當加測數據。8.3.2.2天氣條件晴空無云。8.3.3測量參數8.3.3.1生物要素葉綠素a濃度、浮游植物細胞密度、浮游植物優勢種等,按GB/T12763.8.3.3.2光學要素水色組分濃度、固有光學量和表觀光學量,見5.1.2.3。8.3.3.3水質參數定實施。8.4影像要求衛星影像要求如下:a)空間分辨率:不應低于1.1km;b)時間分辨率:同一衛星每兩天至少有一軌數據;c)波段構成:應包括可見光、近紅外、紅外等波段,總波段數量不應少于5個;e)常用衛星參見附錄N。見5.7。見5.2:見5.3。見5.1。8.5.3.3.1基于葉綠素a的浮游植物細胞密度探測 (48)k=(5√2)(1+1) 8.5.3.3.2基于NDVI的浮游植物細胞密度遙感探測lg(Phy)=a?+a?NDVI (50)式中:8.5.3.3.3基于單個細胞內葉綠素a的浮游植物細胞密度遙感探測8.6.1葉綠素a判別法基于不同藻種所引發赤潮細胞基準密度(參見附錄O),根據衛星數據反演得到的浮游植物細胞數8.7.1分布范圍NDVI>T (52)8.9.1分布范圍同8.7.1。 b)多塊綠潮分布面積:專題圖上各個綠潮斑塊端點的行列極大值和極小值像元的包絡線所含的8.9.4密集度的平均監測結果5%以上;的平均監測結果5%以上;見8.7.4。8.10.1真彩色影像圖8.10.1.4位置信息在真彩色圖像中標注(疑似)赤潮水體周邊重要海島、港口城市、赤潮監控區、生態保護區以及重要濱海和海灣等地理信息。8.10.1.5圖件基礎信息圖件基礎信息應包括:a)海岸線矢量信息,用藍色表示;b)經緯網,用白色表示;c)指北針、比例尺等圖示信息;d)衛星數據名稱;e)衛星數據接收時間。8.10.1.6圖像格式采用GeoTIFF柵格圖像格式等。8.10.2專題圖將赤潮(綠潮)信息以矢量形式疊加到帶有省區分界底圖中,填充顏色根據所表現的內容而定,其他信息的處理應滿足如下要求:a)底圖:添加岸線,并用RGB(100,100,0)表示陸地,用RGB(0,150,220)表示正常水體;b)經緯度網格:根據區域的大小設置網格大小,網格線顏色采用RGB(150,150,150),經緯度數值采用黑色;c)投影方式采用墨卡托投影;d)標注資料獲取時間,影像海域等地理信息,顏色采用白色,并標注在圖像中的陸地部分,標注位置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并避免壓蓋專業內容的原則來選擇;e)圖像格式:采用GeoTIFF的格式。9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遙感監測9.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入海的工業和市政排污口、排污河及其他排污口擴散范圍的遙感監測。9.2監測頻率與時段9.2.1監測頻率通常對一個入海排污口的監測頻率取決于所用衛星的時間分辨率,應對每次過頂的衛星數據進行分析;對重點監測的入海排污口宜采用波段設置和空間分辨率相近的多個衛星綜合監測,以增加監測次數。9.2.2監測時段全年連續監測。9.3監測內容與產品9.3.1監測內容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入海排污口(參見附錄R)擴散范圍進行測定,主要包括:a)入海排污口位置;b)入海排污口類型;c)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分布;d)入海排污口擴散面積。9.3.2監測產品監測產品包括:a)入海排污口影像地圖;b)同一入海排污口不同時間的動態變化專題圖;c)某一區域(省、市或縣)不同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分布專題圖(矢量和柵格);9.4儀器設備用于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遙感監測的測量儀器設備包括:a)地物光譜儀:光譜范圍宜為380nm~900nm,光譜分辨率優于5nm,波長準確度為±1nm,波b)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雙光束,光譜范圍應為250nm~850nm,譜帶寬度優于4nm;c)熒光計:激發光波長450nm,發射光波長685nm;d)電子天平:感量0.1mg;e)差分GPS;測量誤差小于1m。9.5資料收集收集的資料包括:a)基礎圖件:1:10000、1:50000、1:250000地形圖及全要素數字化地形圖、海洋功能區劃b)遙感影像:該區域各類遙感數據;c)歷史資料:監測區的相關研究報告與文獻等、海域使用相關資料、不同時期的排污口監測數據、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水質監測數據。9.6現場數據獲取9.6.1站位布設站位布設原則如下:a)監測斷面設置:以排污口為放射中心,按扇形布設,至少設3個斷面,包含1個方向為排污口垂直岸線向外海延伸的斷面,斷面應覆蓋不同濃度污染水體;b)站位數量:根據排污口的影響范圍和污水濃度布設監測站點,站點個數不應少于5個;c)站位間隔:不低于5個像元。9.6.2測量條件見5.1.2.2。9.6.3現場測試參數現場測試參數包括:a)水體光學要素測量:包括表觀光學量、固有光學量的測量,見5.1.2.3。b)水質要素測量:依據排污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確定必氧量(COD)、石油類、懸浮物等,測量方法按照GB1c)海域環境實況記錄:拍攝海域環境狀況的照片(大于500萬像素),并對現場海域狀況(污水顏9.7衛星影像獲取9.7.1影像要求影像要求如下:b)時間分辨率:所選擇的遙感衛星的重訪周期不應超過30d;9.7.2影像預處理9.8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信息提取9.8.1排污口水體光譜特征分析排污口水體光譜特征分析方法如下:a)比較入海排污口不同濃度污染水體光譜特征;b)比較污染水體與正常海水的光譜;c)通過分析不同類型水體光譜特征,找到不同水體的光譜曲線的差異。9.8.2信息解譯標志建立像和實地目標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參見附錄T)。9.8.3排污口擴散范圍確定方法如下:a)計算機自動識別方法:采用包含紅、綠、藍通道遙感數據,選擇有代表性的排污口訓練樣本,宜選擇監督分類、決策樹等方法進行計算機自動識別,綜合目視判讀和計算機分類提取結果,進行排污口擴散板塊的統計,得到擴散面積和擴散位置等信息;b)溫度判別法:采用熱紅外通道遙感數據,進行溫排放類排污口監測。宜采用海表溫度遙感反演結果判別。溫度反演的方法包括單通道法、分裂窗法、多角度法等;方法見5.7海洋表面溫度。根據海溫反演結果,確定溫排水的擴散范圍。對于第一、第二類海域海水水質,人為造成的海水溫升夏季應不超過當時當地1℃,其他季節應不超過2℃;對于第三、第四類海域海水水質,人為造成的海水溫升應不超過當時當地4℃。9.8.4排污口擴散動態將不同時期的監測結果進行疊加,生成擴散動態變化圖,記錄相關信息(見附錄U)。9.8.5最大影響范圍將不同時期的監測結果進行疊加,生成最大外緣線,即最大影響范圍,記錄相關信息(見附錄U)。9.9專題圖制作9.9.1入海排污口影像地圖以入海排污口區域遙感圖像、地圖符號和專題要素信息,直接反映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的地理空間分布和周邊環境狀況的地圖。采取計算機技術制作的技術途徑將從衛星影像上提取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信息,以專題地圖的形式來表達(見附錄V)。9.9.2同一排污口不同時間的動態專題圖同一排污口不同時期的監測結果配以不同的顏色、圖案或符號,制作同一排污口不同時間的動態專題圖。充分反映出一個時期內入海排污口擴散范圍的動態過程,影響范圍、強度等信息。9.9.3同一區域不同排污口擴散范圍分布專題圖以行政區(省、市或縣)為單位將不同排污口擴散范圍分布進行專題圖制作,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入海排污口擴散的分布狀況、污染物類型等信息(矢量和柵格)。(規范性附錄)后向散射系數觀測記錄表與存儲載體索引表表A.1和表A.2分別給出了后向散射系數觀測記錄表和后向散射系數存儲載體索引表。表A.1后向散射系數觀測記錄表UTC時間:記錄人審核人表A.2后向散射系數存儲載體索引表觀測日期時間(時、分)時間(時、分)m記錄人審核人(資料性附錄)海洋生態環境要素監測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表B.1~表B.3分別給出了葉綠素a遙感監測經驗法、葉綠素a遙感監測熒光基線高度法以及懸浮物遙感監測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包括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簡稱“MODIS”)、國產海洋一號衛星海洋水色掃描儀(HY-1BChina'sOceanColorandTemperatureScanner簡稱“HY-1BCOCTS”)、國產風云三號氣象衛星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FY-3AMediumResolutionSpectralImager簡稱“FY-3AMERSI”)、寬視場海洋觀測傳感器(Sea-viewingWideField-of-viewSensor簡稱“SeaWiFS”)、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ediumResolutionImagingSpectrometer簡稱“MERIS”)、全球成像儀(GlobalImager簡稱“GLI”)及國產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表B.1葉綠素a遙感監測經驗法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中心波長(帶寬)表B.2葉綠素a遙感監測熒光基線高度法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中心波長(帶寬)表B.3懸浮物遙感監測常用衛星遙感器及波段設置中心波長(帶寬)555(20),645(50),858(35),551(10),667(10),678(10),748565(20),670(20),750555(50),650(50),865(50),565(20),650(20),685(20),765555(20),670(20),765560(10),620(10),665(10),681(7.5),709(9),7565(10),625(10),666(10),680(10),710(10),749(10(規范性附錄)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現場調查記錄表表C.1~表C.8給出了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現場調查通用的記錄格式。表C.1遙感現場控制點測量記錄表地點時間照片編號記錄人審核人表C.2植被生物量現場調查記錄表物候相高度記錄人審核人表C.3植被現場調查記錄表調查地點省市區(縣)(保護區)調查時間主要地物類型葉面積指數序號葉面積指數值照片序號伴生地物類型葉面積指數序號葉面積指數值照片序號伴生地物類型葉面積指數序號葉面積指數值照片序號伴生地物類型葉面積指數序號葉面積指數值照片序號監測點位置草圖記錄人審核人表C.4地物光譜采集表目標光譜地物類別處理結果記錄人審核人表C.5珊瑚礁現場調查記錄表%白化度照片軟珊瑚記錄人審核人表C.6海草床現場調查記錄表照片編號記錄人審核人表C.7衛星遙感信息地面驗證表照片編號記錄人審核人表C.8海岸帶米草衛星遙感信息解譯標志表影像截圖現場照片記錄人審核人(規范性附錄)濱海濕地分類與編碼表D.1~表D.3分別給出了濱海濕地生物景觀分類與編碼、濱海濕地環境因子分類與編碼、濱海濕地人類活動信息分類與編碼。表D.1濱海濕地生物景觀分類與編碼一級二級四級五級A馬尾松赤松闊葉林遼東櫟白楊暖性竹林白茅紅海欖白骨壤鹵蕨表D.1(續)一級二級四級五級A白刺鹽蒿蘆葦蘆葦眼子菜茶園油桐防護林果園物種一級二級四級五級因子B河口河道河口鴻湖沖刷潮溝離岸沙壩口外段水下三角洲潮溝海島人工島自然島基巖島泥沙島珊瑚礁島明礁石暗礁石一級二級四級五級活動C利用水田畜禽類養殖居民點固體礦產水庫大壩水庫使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成都】2025年上半年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17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下載拼音教學課件
- 2025年質量員之裝飾質量專業管理實務考試題庫
- 天門市事業單位2025年統一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兒童古詩教學課件
- 專業教學課件制作代做
- 復變函數教學課件
- 習作觀察日記教學課件
- 交互式教學白板課件
- 小學生童話劇課件模板
- 黨課課件含講稿: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激發干事創業新作為
- 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的護理查房
- 核電項目通用質保大綱
- JJG 1094-2013總磷總氮水質在線分析儀
- GB/T 7477-1987水質鈣和鎂總量的測定EDTA滴定法
- GB/T 4948-2002鋁-鋅-銦系合金犧牲陽極
- 2014年東風日產新勢代奇駿原廠維修手冊
- 深基坑土方開挖專項施工方案60551
- 廣東湛江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下屬事業單位招考聘用教練員(同步測試)模擬卷及答案
- 安措費使用計劃報審表(施工報-監理審-業主批)
- 醫療期規定(表格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