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_第1頁
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_第2頁
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_第3頁
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_第4頁
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PAGEPAGE1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附件:胸腔穿刺術等常見操作規范氣管插管術[適應證]:各種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復蘇以及氣管內麻醉者;加壓給氧;防止嘔吐物分泌物流入氣管及隨時吸除分泌物;氣道堵塞的搶救;復蘇術中及搶救新生兒窒息等。[禁忌證]:明顯喉頭水腫或聲門及聲門下狹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用品]:麻醉喉鏡、氣管導管、氣管導管銜接管、牙墊、導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給正壓通氣的呼吸器及氧氣等。[方法]:1、患者仰臥,頭墊高10cm,后仰.術者右手拇、食、中指撥開上、下唇,提起下頜并啟開口腔。左手持喉鏡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將舌體稍向左推開,使喉鏡片移至正中位,此時可見腭垂(懸雍垂)。2、沿舌背慢慢推進喉鏡片使其頂端抵達舌根,稍上提喉鏡,可見會厭的邊緣。繼續推進喉鏡片,使其頂端達舌根與會厭交界處,然后上提喉鏡,以撬起會厭而顯露聲門。3、右手以握筆式手勢持氣管導管,斜口端對準聲門裂,輕柔地插過聲門而進入氣管內。放入牙墊于上、下齒之間。退出喉鏡。聽診兩肺有呼吸音,確定氣管導管在氣管內,且位置適當后,妥善固定導管與牙墊。4、氣管導管套囊注入適量空氣(3-5ml),使導管與氣管壁密閉,便于輔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嘔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氣管。[注意事項]:1、插管前,檢查插管用具是否齊全合用,特別是喉鏡是否明亮.2、氣管插管時患者應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遲鈍;如嗜睡或淺昏迷,咽喉反應靈敏,應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3、喉鏡的著力點應始終放在喉鏡片的頂端,并采用上提喉鏡的方法.聲門顯露困難時,可請助手按壓喉結部位,可能有助于聲門顯露,或利用導管管芯將導管彎成“L”形,用導管前端挑起會厭,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時,可施行經鼻腔插管、逆行導管引導插管或纖維支氣管鏡引導插管。4、插管動作要輕柔,操作迅速準確,勿使缺氧時間過長,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驟停。5、插管后吸痰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吸痰持續時間一次不應超過30s,必要時于吸氧后再吸引。經導管吸入氣體必須注意濕化,防止氣管內分泌物稠厚結痂,影響呼吸道通暢。6、目前所用套囊多為高容低壓,導管留置時間一般不宜超過72h,72h后病情不見改善,可考慮氣管切開術。導管留置期間每2-3h放氣1次。氣管切開術[適應癥]:1、一切急、慢性喉阻塞癥,如急性喉炎、喉水腫、喉白喉、喉部腫物及瘢痕狹窄等.2、一切因咳嗽、排痰功能減退或麻痹,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造成呼吸困難者,如各種原因所致的深度昏迷、顱腦外傷、顱內或周圍神經疾患、破傷風、呼吸道燒傷.重大胸部或腹部手術后,有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影響呼吸者,可考慮施行氣管切開術.3、肺功能不全及各種原因致呼吸功能減退或麻痹,需要較長期間輔助呼吸者,如重度肺心病、呼吸肌麻痹等.4、喉外傷或頜面部、喉咽部、喉部大手術后,上呼吸道被阻塞者。5、呼吸道異物,因各種原因無法經口取出者,亦可行氣管切開急救,并經氣管切開口取出異物。[術前準備]:1、向患者(昏迷者除外)及家屬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征得同意,個別特殊急癥例外。2、按普通外科手術常規,行頸前及上胸部皮膚(急癥例外).3、要準備好手術照明燈光、吸引器,根據病人年齡選擇合適的氣管套管.垂危患者應做好其他急救準備。4、兒童或嚴重呼吸道阻塞者,可預先插入麻醉插管或氣管鏡.5、必要時攝頸部側位片及胸片,了解氣管位置及病變情況。[術中注意點]:1、采取仰臥位或斜坡臥位,頭必須保持正中后仰位,肩部墊高,頸部伸直.2、術中應經常注意氣管的位置.皮膚切口及各層軟組織只能沿頸正中線上下鈍性分離,不能向兩旁解剖.向兩側牽開創口時,用力要均勻,深淺層次要相同,保持創道在中線位。防止損傷重要血管和神經。3、氣管前筋膜不宜分離,可與氣管壁同時切開。4、氣管軟骨環的切口宜在第二環與第四環之間(勿傷及第一環).切開氣管時刀尖應由下向上挑開,刀尖刺入氣管不應過深,切2—3mm為宜,以防損傷氣管后壁造成氣管食管瘺。氣管切口大小要與氣管套管相適應。5、止血藥完善,皮膚縫合不宜過緊,以防發生血腫及氣腫。6、根據選用氣管套管的情況及可能帶管時間的長短,分別決定是否做軟骨環造孔(小兒患者禁忌造孔,以免造成拔管困難)。[術后護理]:患者暫時失去語言表達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護功能,應密切觀察,及時了解其要求及病情變化。各項操作,均應按無菌技術要求進行。1、室內要保持清潔、安靜、空氣新鮮,室溫在22℃2、床旁置無菌換藥盤(內放氣管擴張器、同型氣管套管、無菌敷料及洗套管用具)及吸引器、氧氣等,以備必要時用。3、體位不宜變動過多.頭、頸及上身應保持在同一直線,翻身或改變體位時,應同時轉動.避免套管活動造成刺激或套管脫出發生呼吸困難。患兒或有可能發生自行拔除套管者,應設法固定其上肢,以免發生意外.4、密切注意呼吸,有呼吸困難現象時,如呼吸次數增多、阻力增大、有喘鳴等,應立即檢查套管及呼吸道內有無阻塞及壓迫情況,如套管通暢,應在注意有無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5、注意創口及套管內有無出血,皮下有無氣腫或血腫,如有出血現象,應仔細尋找原因,予以處理。6、氣管切開輔助呼吸的患者,應注意預防套管的氣囊破裂或滑脫.根據病情每隔4-6h放氣一次。7、要隨時吸痰,經常注意清除套管內的分泌物,以免咯出之痰液再次吸入氣管內或結痂阻塞管道。如分泌物過稠,可先向套管內滴入生理鹽水、糜蛋白酶或4%碳酸氫鈉溶液等,然后吸引.吸痰操作要輕柔,根據患者咳嗽反射強弱及排痰能力,確定吸痰管進入的深度,做到既吸凈又減少刺激,避免損傷氣管粘膜。8、每隔2-4h清洗內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滅菌內套管1—2次。外套管一般在手術后7—10d內勿需更換,如因特殊需要,必須在術后48h內更換者,應做好充分準備,切不可輕易拔除外套管,長期帶管者,每2—4周更換一次。9、套管口應蓋雙層濕紗布以改善吸入空氣的濕度,并防止灰塵及異物吸入。根據需要,向氣管內滴入抗生素或作霧化吸入。10、創口敷料及周圍皮膚應保持干燥清潔.按無菌操作要求每日至少要換敷料2次.注意檢查氣管套管固定帶松緊度是否合適,結扣要牢固.皮膚切口上的縫線,可于術后5-7d拆除。11、術后進流食或半流食,以后根據情況增改。如進食時嗆咳,有食物自套管噴出者,應查明原因,必要時暫行鼻飼。12、保持口腔清潔,用含漱劑漱口;不能漱口者,應做口腔護理。13、不用鎮咳、抑制呼吸及減少呼吸道腺體分泌的藥物,如嗎啡、阿托品等。14、造成氣管切開的原發病治愈,經過完全堵管24—48h以上,患者呼吸及排痰功能良好,不發熱,即可拔管。拔管后的創口一般不必縫合,可用凡士林紗布換藥,貼蝶形膠布.患兒應力爭早日拔管.胸腔穿刺術[適應癥]:胸腔積液性質不明者,做診斷性穿刺;大量胸腔積液壓迫,導致呼吸循環障礙者;結核性胸膜炎化學療法后中毒癥狀減輕仍有較多積液者;膿胸、膿氣胸患者;肺炎并發胸膜炎胸腔積液較多者;外傷性血氣胸;膿胸或惡性胸液需胸腔內注入藥物者。[禁忌癥]:病情危重,有嚴重出血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癥病灶,對麻醉藥過敏。[用品]:胸腔穿刺包一件,內有12或16號帶有乳膠管的胸腔穿刺針、小鑷子、止血鉗、5ml注射器及針頭、50ml注射器、紗布、孔巾和換藥碗,無菌試管數只(留送常規、生化、細菌、病理標本等,必要時加抗凝劑)[方法]:1、患者反向坐于靠背椅上,雙手臂平置于椅背上緣,頭伏于前臂。重癥患者可在病床上取斜臥位,病側手上舉,枕于頭下,或伸過頭頂,以張大肋間。2、穿刺部位宜取胸前叩診實音處,一般在肩胛下角線7-9肋間,或腋中線第5-6肋間穿刺。包裹性積液,宜根據X線或超聲檢查所見決定穿刺部位。3、術者戴口罩和無菌手套,助手協助打開胸穿包,穿刺部位依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應逐層浸潤達壁層胸膜。4、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如無阻塞將針尾乳膠管用止血鉗夾緊.左手食指與中指固定穿刺處皮膚,右手將穿刺針沿下位肋骨之上緣垂直緩慢刺入,當穿過壁層胸膜時,針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注射器,放開鉗子即可抽液.助手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并隨時夾閉乳膠管,以防止空氣進入胸腔。5、抽液完畢,拔出穿刺針,蓋以無菌紗布,膠布固定。矚患者臥床休息。[注意事項]:1、術前經臥位胸部X線、超聲波和(或)CT檢查、B超定位。應向患者闡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過程,以消除其顧慮,取得配合。2、穿刺針應沿肋骨上緣垂直進針,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損傷肋骨下緣處的神經和血管.3、抽液量.抽液不可過多過快,嚴防負壓性肺水腫發生。以診斷為目的的者抽液50-200ml,以減壓為目的者,第一次不超過800ml,以后每次不超過1200ml。4、穿刺中患者應避免咳嗽及轉動,必要時可事先服用可待因.術中如發生連續咳嗽或出現頭暈、胸悶、面色蒼白、出汗,甚至暈厥等胸膜反應,應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針。讓患者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3-0。5ml。5、需要向胸腔內注入藥物時,抽液后接上備好盛有藥液的注射器,將藥液注入。6、嚴重肺氣腫、廣泛肺大泡者,或病變鄰近心臟、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積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7、抽液后患者應臥床休息,必要時復查胸透,觀察有無氣胸并發癥.胸腔閉式引流術[適應癥]:急性膿胸、胸外傷、肺及其他胸腔手術后、氣胸(尤張力性).[禁忌癥]:結核性膿胸。[用品]:清潔盤,胸腔閉式引流包。[方法]:1、患者取斜坡臥位。手術部位應依體征、X線胸片或超聲檢查確定,并在胸壁作標記,常規皮膚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局麻。2、首先用注射器作胸膜腔穿刺,以確定最低引流位置。作皮膚切口,用直鉗分開各肌層(必要時切開),最后分開肋間肌進入胸膜腔(壁層胸膜應注入足量局部麻醉劑),置入較大橡膠管.引流管伸入胸腔之長度一般不超過4~5cm,以縫線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皮膚上,末端連接無菌水封瓶。[注意事項]:1、保持引流管通暢,不使受壓、扭轉,逐日記錄引流量及其性質和變化。2、每日幫助患者起坐及變換體位,使引流充分通暢。3、如系急性膿胸,術中宜取分泌物作常規檢驗、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度試驗。如為張力性氣胸,可于病側鎖骨中線第2前肋間、腋前線或腋中線的第4或第5肋間處置管.4、定期胸部X線攝片,了解肺膨脹和胸膜腔積液情況腹腔穿刺術[適應證]:診斷方面:了解腹水性質,送檢常規、生化、細菌及病理學檢查。治療方面:緩解壓迫癥狀,腹腔內注射藥物及腹水濃縮回輸術。[禁忌證]:疑有巨大卵巢囊腫、腹腔內廣泛粘連及肝昏迷前期。[用品]:清潔盤,腹腔穿刺包,腹帶,安全針,塑料圍裙及中單,水桶,無菌試管4—6只(留送常規、生化、細菌、酶學及病理細胞學檢查標本).備好急救藥品如腎上腺素及苯甲酸鈉咖啡因等。[方法]:1、矚患者先排空尿液,扶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或取斜坡位,背部鋪好腹帶,腹下部系塑料圍裙及中單.腹水量少者,則采取側臥位.2、穿刺點可選臍與恥骨聯合中點(宜避開白線),或臍與髂前上棘聯線的外1/3處(通常選擇左側).3、常規皮膚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局部麻醉達壁層腹膜。用穿刺針逐步刺入腹壁.待進入腹腔后,可先用注射器抽吸少量腹水置無菌試管中,以備送檢.然后于針栓接一乳膠管,引腹水入容器中。4、放液速度不宜過快,放液量不宜過多.放液中應由助手逐漸收緊腹帶,不可突然放松,并密切觀察患者面色、血壓、脈搏、呼吸等.如發生暈厥、休克,應停止放液,安靜平臥,并予輸液、擴容等緊急處理。5、放液完畢,取出穿刺針,局部涂以碘酊及乙醇,覆蓋無菌紗布,以膠布固定,再縛腹帶.縛腹帶前宜仔細檢查腹部,如肝脾腫大情形及包塊等。如針孔有腹水滲出,可涂火棉膠封閉。6、如系診斷用腹腔穿刺,可用靜脈注射針直接進行穿刺抽液。選擇穿刺部位同前,無需腹帶。[注意點]:1、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暈厥或休克、水與電解質紊亂、血漿蛋白丟失等嚴重并發癥,故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予放液,初次放腹水不宜超過3000ml,但有腹水濃縮回輸設備者不在此限。2、腹水為血性者于取得標本后,應停止抽吸或放液。3、腹腔穿刺放液術后,患者應臥床休息至少12h。骨髓穿刺術[適應證]:各類血液病的診斷(血友病等禁忌),敗血癥,或某些傳染病需行骨髓細菌培養者,某些寄生蟲病需骨髓涂片尋找原蟲者,惡性腫瘤疑是骨髓轉移者。[用品]:清潔盤,骨髓穿刺包,潔凈玻片6—8張,推片1張,細菌培養盤(按需要準備)。[方法]:1.髖前上棘穿刺術(1)患者仰臥,以髖前上棘后上的一段較寬髖緣為穿刺點,局部常規消毒后鋪洞巾,局部麻醉應達骨膜。(2)術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別在髖前上棘內外固定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固定鈕固定在1.5—2.0cm處),垂直刺入達骨膜后再進1cm(3)刺入骨髓腔時有落空感,當即抽出針芯,接上20ml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約0.2ml作涂片檢查;如做培養,宜取2—3ml。(4)術畢即插回針芯拔出針頭,局部縛以無菌紗布,用膠布固定。2.髂后上棘穿刺術(1)患者仰臥,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的兩側;或取髂骨上緣下6—8cm與脊柱旁開2—(2)穿刺針的方向幾于背部垂直,稍向外側傾斜.3。胸骨柄穿刺術(1)患者仰臥治療臺上,肩背部墊枕使頭盡量后仰,并轉向左側,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跡。(2)術者立于患者頭側,先用左手拇指摸清胸骨上切跡,并緊貼胸骨柄上緣將皮膚向下壓緊,右手持針由切跡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進針,慢慢旋轉刺入,達胸骨柄上緣骨板之正中,深度約1-1.5cm。4。脊椎棘突穿刺術(1)患者側臥或反向坐于椅上,兩臂置于椅背,頭枕臂上。(2)以上部腰椎棘突為穿刺點,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預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膚,右手持針由棘突之側方或中央垂直刺入。5。脛骨穿刺術(僅適用2歲以內的患兒)(1)患兒仰臥治療臺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選脛骨結節平面下約1cm(或脛骨上中1/3交界處)之前內側面脛骨為穿刺點。(2)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膚,右手持針,在骨面正中與之成垂直方向刺入。[注意點]:1、術前應向患者說明檢查目的與方法,以取得配合。2、穿刺針經皮膚達骨膜后,針應與骨面垂直,緩慢旋轉進針,持針須穩妥,切忌用力過猛或針頭在骨面上滑動。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時針頭應固定不動。3、抽取骨髓涂片檢查時,應緩慢增加負壓,當注射器內見血后應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釋。同時要做涂片及培養者,應先抽骨髓少許涂片,再抽骨髓培養,不可并作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時,應迅速插回針芯,以防骨髓外溢。4、胸骨柄穿刺時,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與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針尖滑脫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質。腰椎穿刺術[適應證]:1、診斷方面①需采取腦脊液進行常規、生化、免疫學、細胞學及細菌學檢查,協助診斷者;②測定腦脊液壓力,了解蛛網膜下有無阻塞;③做腦或脊液造影檢查.2、治療方面①腰麻;②鞘內注射藥物;③顱內壓過低患者椎管內注射生理鹽水。[禁忌證]:顱內壓增高已發生腦疝者;顱后窩病變伴有嚴重顱內壓增高者;穿刺部位近期有感染病灶;敗血癥或全身感染;休克、衰弱、病危者。[用品]:清潔盤、腰穿穿刺包、清潔試管3—6支;注射用藥(按需要準備);無菌試管、酒精燈、火柴。[方法]:1、患者側臥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邊垂直,頭向胸前彎曲,腰向后弓起,雙膝向腹部屈曲.2、常選第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兩側髂嵴連線和脊棘線交點為第3腰椎間隙)。局部常規皮膚消毒,鋪無菌洞巾,局部麻醉、深達韌帶。3、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針,從棘間隙與脊柱呈垂直方向,針頭斜面向上慢慢刺入,切忌左右偏斜。4、中途如觸及骨質,可將針頭稍稍退出,然后稍偏頭部方向前進,穿過黃韌帶及硬棘膜時,常有落空感,此時拔出針芯,即可見腦脊液流出。5、立即接上測壓管,讓患者放松身體,可見腦脊液在測壓管內逐漸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液面隨呼吸輕微波動,記錄此時腦脊液的靜水壓,即為初壓。正常壓力為0。9—1。7kPa(80—180mmH2O.6、移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