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fā)布I前言 1范圍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24勘查目的及勘查階段 24.1勘查目的 24.2勘查階段 2 2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 25.2各勘查階段工作要求 3 76綠色勘查要求 8 86.2勘查設計 86.3勘查施工 86.4環(huán)境恢復治理與驗收 87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 87.1勘查測量 8 97.3地質填圖 97.4物探工作 9 7.6探礦工程 8可行性評價 8.1基本要求 8.2概略研究 9資源儲量估算 9.2儲量估算 附錄A(資料性)金剛石原生礦勘查類型的確定 附錄B(資料性)金剛石砂礦勘查實例 Ⅱ附錄C(資料性)金剛石礦主要工業(yè)類型 附錄D(資料性)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 附錄E(資料性)自然重砂及松散物大樣采樣與處理 23附錄F(資料性)基巖選礦大樣采樣與處理 27附錄G(資料性)天然金剛石品級和用途 28附錄H(資料性)金剛石原生礦一般工業(yè)指標 29附錄I(資料性)礦體圈定方法 30 31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guī)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七地質大隊、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山東省自然資源資料檔案館(山東省地質博物館)、遼寧省第六地質大隊有限責任公司、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四一三隊、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一〇一地質大隊。1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金剛石本文件規(guī)定了金剛石礦產地質勘查的勘查目的及勘查階段、勘查工作程度、綠色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可行性評價及資源儲量估算等要求。本文件適用于金剛石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評價。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19礦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規(guī)范GB/T13908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總則GB/T17766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8314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范GB/T1834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GB/T20256國家重力控制測量規(guī)范GB/T25283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guī)范GB/T33444固體礦產勘查工作規(guī)范DZ/T0033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規(guī)范DZ/T0071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guī)程DZ/T0072電阻率測深法技術規(guī)程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程DZ/T0079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技術要求DZ/T0130(所有部分)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DZ/T0141地質勘查坑探規(guī)程DZ/T0208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金屬砂礦類DZ/T0227地質巖心鉆探規(guī)程DZ/T0275(所有部分)巖礦鑒定技術規(guī)范DZ/T0280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guī)程DZ/T0305天然場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guī)程DZ/T0336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guī)范DZ/T0338(所有部分)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guī)程DZ/T0339礦床工業(yè)指標論證技術要求DZ/T0340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2礦坑涌水量預測計算規(guī)程DZ/T0374綠色地質勘查工作規(guī)范23術語和定義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4勘查目的及勘查階段4.1勘查目的發(fā)現和評價可供進一步勘查或開采的金剛石礦床(體),為勘查或開發(fā)決策提供相關地質信息,最終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4.2勘查階段4.2.1勘查階段劃分依據GB/T13908,分普查、詳查交勘查成果時,應參照各勘查階段要求分步實施。4.2.2各勘查階段任務4.2.2.1普查階段石礦床(體),并通過稀疏取樣工程控制和測試、試驗研究,初步查明礦床(體)地質特征及礦石加工技術性能,了解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開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斷資源量,評價是否有轉入詳查的價值。在普查工作基礎上,通過有效的勘查手段、系統(tǒng)取樣工程控制及測試、試驗研究,基本查明金剛石礦床(體)地質特征、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及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為勘探范圍確定、礦區(qū)規(guī)劃等提供地質依據。開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斷和控制資源量,評價是否有轉入勘探的價值。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4.2.2.3勘探階段在詳查工作基礎上,通過有效的勘查手段、加密取樣工程控制及測試、試驗研究,詳細查明金剛石礦床(體)地質特征、礦床開采技術條件以及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為礦山建設設計確定生產規(guī)模、開采方式、和探明資源量;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5勘查工作程度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5.1.1勘查類型5.1.1.1依據礦體規(guī)模、礦體形態(tài)復雜程度、構造和脈巖影響程度及金剛石分布均勻程度,金剛石原生3礦劃分為I(簡單型)、Ⅱ(中等型)、Ⅲ(復雜型)三種勘查類型,鑒于地質因素的復雜性,允許存在過渡類5.1.1.2普查階段可通過類比擬定勘查類型,詳查階段應確定勘查類型,勘探階段應對勘查類型進行5.1.1.3勘查工作中應分別確定各個礦體的勘查類型,并根據主要礦體確定礦床勘查類型。5.1.2勘查工程間距5.1.2.1勘查工作中,應根據勘查類型合理確定勘查工程間距。原生礦不同勘查類型的基本工程間距參見附錄A。5.1.2.2在確定勘查工程間距時,應根據礦床實際情況,在區(qū)間內合理取值,實際工作中還應采用適當方法對勘查工程間距進行論證。5.1.3勘查工程部署5.1.3.1勘查工作中應充分考慮礦床(體)地質特征和控礦地質因素,遵循由表及里、由稀到密、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部署勘查工程,并充分考慮與后續(xù)工程的銜接。5.1.3.2在合理確定勘查類型和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上,根據礦床(體)地質特征、地形地貌條件、礦山建設需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要求,選擇恰當有效、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小的勘查方法和手段,對礦床(體)進行控制;視具體情況調整局部勘查工程間距,注意對礦體局部(如礦體變化較大的地段)和次要礦體的控制。效的物探手段,深部以巖芯鉆探為主。當礦體呈管狀或形態(tài)復雜、品位變化大,使用鉆探手段難以達到勘查目的時,應以坑探為主配以鉆探,或者采用鉆探配以坑探驗證。5.1.3.4普查階段可采用有限的取樣工程進行控制,詳查階段應采用系統(tǒng)的取樣工程控制,勘探階段應在詳查系統(tǒng)控制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加密控制。5.1.3.5勘查工作應重點控制礦體的形態(tài)、產狀、規(guī)模及相互關系。對出露地表的礦體邊界應進行工程控制;對破壞礦體、對開采有較大影響的構造、巖脈的產狀和規(guī)模應有工程控制;對能隨主礦體同時開采的小礦體應適當加密控制。5.1.4勘查深度應根據實際科學合理地確定勘查深度。有類比條件的,可通過類比確定合適的勘查深度;不具備類比條件的,可通過論證確定勘查深度。老礦山深部及外圍的勘查深度可適當增加,深部勘查應適度加強開采技術條件研究。5.1.5金剛石砂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金剛石砂礦的勘查類型確定、勘查工程間距選擇等控制程度要求,結合附錄B中砂礦勘查實例,參照DZ/T0208執(zhí)行。5.2各勘查階段工作要求5.2.1普查階段5.2.1.1成礦地質條件4礎上,通過比例尺為1:10000~1:2000的地質填圖(一般為簡測)、露頭檢查及工程揭露,對區(qū)內重砂、物探、化探及遙感等異常進行查證,尋找金伯利巖、鉀鎂煌斑巖及與金剛石成礦有關的基性、超基性巖體。5.2.1.2礦體特征通過異常地質體檢查、自然重砂測量、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物探測量、必要的取樣工程,對普查區(qū)內發(fā)現的找礦線索進行驗證、追索和評價。對發(fā)現的礦體,特別是主要礦體,地表應有稀疏的取樣工程總體分布范圍。5.2.1.3礦石質量特征剛石分布特征,以及礦石工業(yè)類型、金剛石質量、品位和伴生組分種類、屬性和組合特征。金剛石礦主要工業(yè)類型參見附錄C。5.2.1.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初步查明勘查區(qū)內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在礦石加工工藝礦物學研究基礎上,對于易選礦石進行類比研究;對于較易選礦石一般進行類比研究,必要時進行可加工性試驗;對于新類型礦石和難選礦石一般進行可加工性試驗,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具體按DZ/T0340執(zhí)行。5.2.1.5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收集研究區(qū)域和勘查區(qū)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資料。對開采技術條件簡單的礦床,可與同類型礦山進行對比,評價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對開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應進行適當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工作,了解勘查區(qū)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huán)境地質條件。具體要求如下:a)水文地質:結合礦區(qū)(床)所處的水文地質單元,了解含(隔)水層的產狀、厚度、含(隔)水性和分布情況,巖溶、裂隙、構造破碎帶發(fā)育情況和含水性,調查老窿分布及積水情況,以及地表水分預測礦床開采對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的可能影響。5.2.2詳查階段5.2.2.1成礦地質條件在普查工作基礎上,通過比例尺為1:10000~1:5000的地質填圖(修測或正測)、1:2000~1:500的礦床(體)地質填圖(正測),結合工程控制和揭露,基本查明區(qū)內金伯利巖、鉀鎂煌斑巖或其他相分帶、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基本查明巖體的金剛石含礦性及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的種類、屬性及組合特征(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種類參見附錄D),基本查明勘查區(qū)內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闡明礦床(體)的成因機制和分布規(guī)律。55.2.2.2礦體特征根據礦體特征,合理確定勘查類型和工程間距,采用有效的勘查手段和系統(tǒng)取樣工程對礦體進行控礦體的破壞影響程度。5.2.2.3礦石質量特征基本查明礦石礦物組成、結構和構造、品位、礦石工業(yè)類型及金剛石礦物的賦存狀態(tài)、分布規(guī)律、粒5.2.2.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在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基礎上,對于易加工礦石視情況進行類比或可加工性試驗,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對于較易加工礦石視情況進行可加工性試驗或實驗室流程試驗;對于新類型礦石和難加工礦石一般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驗。基本查明區(qū)內主要工業(yè)類型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具體按DZ/T0340執(zhí)行。5.2.2.5礦床開采技術條件5.2.2.5.1水文地質在分析研究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和水文、氣象資料基礎上,基本查明區(qū)內地表水體分布及其與主要含水層的水力聯(lián)系,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巖性、厚度、分布、產狀及埋藏條件。開展水文地質測繪及地下水動的富水性,各含水層間的水力聯(lián)系,隔水層的穩(wěn)定性和隔水程度等特征;初步確定礦坑充水因素,預測礦坑涌水量。開展鉆孔抽水、注水等基本水文地質試驗,初步確定主要含水層及其主要水文地質參數,預測礦坑涌水量。基本確定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調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及其水質、水量,初步確定礦山工業(yè)和生活用水的水源方向。5.2.2.5.2工程地質測定礦石、夾石及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質,對礦體及圍巖的巖體質量做出基本評價。基本查明區(qū)內巖露采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基本查明老硐和采空區(qū)的分布、充填和積水情況,對露天采場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預測可能發(fā)生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基本查明礦床工程地質類型和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5.2.2.5.3環(huán)境地質價未來礦山開采可能產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5.2.2.6資源量分布及比例在詳查確定的勘查深度范圍內,一般估算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一般應集中分布在資源量最優(yōu)、可能首先或先期開采的地段。在確定的勘查深出評價。詳查階段控制資源量一般應不少于總資源量的30%。5.2.3.1成礦地質條件在詳查工作基礎上,根據需要修測勘查區(qū)地質圖、礦床地質圖(均應為正測),或開展更大比例尺的地6質填圖(正測)。根據勘探工程加密控制和揭露情況,詳細查明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床(體)地質特征,詳細查明控礦構造的性質、規(guī)模、產狀和空間分布規(guī)律,深化成礦機制和成礦規(guī)律研究。5.2.3.2礦體特征在詳查系統(tǒng)工程控制的基礎上,采用槽探、坑探及鉆探等有效的勘查技術方法,對礦床(休)進行必要及成礦期后構造和巖漿活動對礦體的破壞影響程度。詳細查明金剛石品位變化和富集規(guī)律。詳細查明首采地段主要礦體的空間位置、形態(tài)、產狀、規(guī)模及金剛石品位特征。對適宜露天開采的礦床,劃分露天采場境界,系統(tǒng)控制主要礦體四周和露天采場底部礦體的界線。對擬地下開采的礦床,詳細查明主要礦體在走向和傾向上的延伸情況,確定開拓工程位置。5.2.3.3礦石質量特征在加密取樣工程基礎上,通過樣品鑒定、測試分析,詳細查明礦石礦物組成、結構和構造、礦石品位、不同品級金剛石的分布規(guī)律和占比,特別是大顆粒、寶石級金剛石的分布規(guī)律和賦存狀態(tài)。5.2.3.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石,一般應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必要時開展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驗;對于難加工礦石,視情況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驗,必要時可進行半工業(yè)試驗或工業(yè)試驗。詳細查明勘探區(qū)內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為礦山建設設計推薦合理的礦石加工工藝流程。具體按DZ/T0340執(zhí)行。5.2.3.5礦床開采技術條件5.2.3.5.1水文地質將礦區(qū)和區(qū)域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作為統(tǒng)一系統(tǒng)進行研究,通過水文地質測繪、鉆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與編錄,多孔或群孔抽水試驗等手段,詳細查明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和礦床充水因素,預測礦坑涌水量,提出礦山防治水建議,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具體要求如下:蝕特征、富水性和導水性及其變化情況,溝通各含水層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構造破碎帶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e)若有老窿分布,應調查老窿的分布范圍、深f)研究地表水、主要含水層、構造破碎帶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和聯(lián)系程度、地下水流場特征,分析老窿水對礦床開采的影響;g)預測計算首采區(qū)(第一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的礦坑涌水量,評價其對礦床開發(fā)的影響程度,提出礦山防治水建議;h)對礦床排水、礦坑水利用、礦山供7通過地表工程、地質測繪,充分利用地質探礦孔和水文地質孔的成果,重點c)收集區(qū)域和礦區(qū)地震活動歷史和新構造運動資料,分析礦區(qū)地震情況及其對礦區(qū)穩(wěn)定性的例分布,一般探明與控制資源量之和應占總資源量的50%以上。勘探階段應以首采區(qū)為重點,兼顧全8程對其控制情況和需要進行控制,并按該共生礦產的勘查規(guī)范進行評價。5.3.3詳查和勘探階段,對于資源量規(guī)模達到大型的共生礦產,其礦石質量特征查明程度應與主礦產一致。資源量規(guī)模為中型及小型的共生礦產,應基本查明礦石質量特征。5.3.4普查階段,一般應了解伴生組分的種類和大致含量。詳查和勘探階段,對達到綜合評價參考指標且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能夠回收利用的伴生礦產,應研究提出綜合回收利用方案;對雖未達到綜合評價參考指標或未列入綜合評價參考指標,但可在礦石加工過程中單獨出產品,或可在礦產品中富集達到計價標準的伴生礦產,應研究提出綜合回收利用途徑,并進行相應的評價。6綠色勘查要求6.1基本要求6.1.1應將綠色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要求貫穿于礦產勘查設計、施工、驗收和成果提交的全過程,使勘查全過程的環(huán)境影響程度降低至最小化。具體按照DZ/T0374執(zhí)行。6.1.2依靠科技和管理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地減輕或避免勘查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擾動、污染與破壞。倡導采用6.1.3應對施工人員進行環(huán)境保護知識、技能培訓,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切實落實綠色勘查要求。6.2勘查設計6.2.1勘查設計應充分體現并明確提出綠色勘查要求。6.2.2勘查設計前,應進行實地踏勘,對勘查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程度做出預判。6.2.3勘查設計中,應統(tǒng)籌勘查目的任務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采用適宜的勘查方法、技術手段、工、環(huán)境恢復治理等勘查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綠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確的業(yè)務技術安排,制定明確的預防控制措施和組織管理措施。6.3勘查施工6.3.1勘查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勘查設計落實綠色勘查要求。優(yōu)化工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綠色勘6.3.2應對車輛、人員通行與工程占地等對土壤植被的損毀,機械運行排放的廢氣污染,設備運行產生的光噪干擾,開挖土石造成的滑塌或坡面泥石流,以及泥漿、生活垃圾、廢棄物引起的污染等進行有效管控。6.4環(huán)境恢復治理與驗收6.4.1勘查工作或階段工作結束后,針對勘查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影響,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標準和恢復治理設計要求,及時開展環(huán)境恢復治理,最大限度消除勘查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負面影響。6.4.2項目竣工驗收應將綠色勘查要求落實情況作為重要考核內容。7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7.1勘查測量7.1.1凡參與資源儲量估算的各種地質剖面、探礦工程、礦體等均應進行定位測量,測量精度與要求按9GB/T18341執(zhí)行,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按GB/T18314執(zhí)行。7.1.2應采用全國統(tǒng)一的坐標系統(tǒng)和國家高程系統(tǒng)。平面坐標系統(tǒng)一般應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斯一克呂格投影,高程系統(tǒng)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7.2自然重砂測量7.2.1自然重砂測量分為水系重砂測量和殘坡積重砂測量,取樣方法、取樣密度及野外觀察記錄等詳細工作要求參見附錄E。節(jié),詳細處理流程參見附錄E。7.2.3自然重砂測量其他方面工作要求按GB/T33444執(zhí)行。7.3地質填圖7.3.1地質填圖比例尺應根據勘查控制程度、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礦區(qū)地質填圖比例尺一般為1:10000~1:2000,礦床地質填圖比例尺一般為1:2000~1:500。7.3.2正測地質觀測點密度和數量按GB/T33444執(zhí)行,地質草測的觀測點密度及數量不低于正測的50%;地質簡測的觀測點密度及數量不低于正測的70%。界線點數量(含界線上的加密點)應達到地質點總數的70%以上。7.3.3地質草圖可使用草測地形底圖或已有較小比例尺地形圖放大并經實地修測后的地形底圖;地質簡測圖可使用簡測或精測地形底圖;地質正測圖應使用精測地形底圖。對于邊遠地區(qū)地質填圖,若無相應比例尺地形底圖,且周圍沒有可供聯(lián)測的全國坐標系統(tǒng)基準點時,可采用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提供的當地數7.3.4地質填圖工作應以地質觀察為基礎,地質點應布設在地質界線上或有特殊地質意義處,并準確地展繪到圖上。對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應放大表示。7.3.6在條件適宜地區(qū),應充分利用各種遙感地質資料,提取地質構造和礦化蝕變信息,提高工作效率7.3.7地質填圖其他工作要求按GB/T33444、DZ/T0078執(zhí)行。7.4物探工作7.4.1金剛石找礦常規(guī)物探方法有磁法、電法及重力測量,具體工作方法和質量要求按DZ/T0071、DZ/T0072、GB/T20256中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7.4.2物探工作前,應根據勘查區(qū)內地質、自然地理條件和地質工作要求,開展物探方法試驗,測定有關7.4.3對有找礦意義的物探異常,應進一步采用地質、物探、探礦工程和采樣測試手段進行檢查,發(fā)現找礦線索,并評價所用物探方法的有效性。7.4.4若物探方法有效時,應充分利用鉆探工程進行井中物探測量,尋找盲礦體,研究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對比連接關系。7.4.5大地電磁測深測量可用來了解深部地質體的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特征,指導鉆探工程布置。具體工作方法和質量要求按DZ/T0280,DZ/T0305中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7.4.6野外工作結束后,應及時整理測試參數和測試數據,編制與勘查階段比例尺相適應的物探圖件,提交物探工作總結報告,闡明物探工作成果,并評述物探工作質量。各種比例尺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huán)境地質調查,均應符合相應勘查階段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工作要求。礦區(qū)水文地質測量、工程地質測量、環(huán)境地質調查、專門水文地質工作及其質量按GB/T12719執(zhí)行,礦坑涌水量預測計算按DZ/T0342執(zhí)行。7.6探礦工程用于揭露近地表礦體或與金剛石找礦有關的基性、超基性巖體,了解近地表地質體的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同時開展各類取樣。覆蓋層厚度小于3m時宜施工槽探,覆蓋層厚度超過3m時宜施工淺井或淺鉆。為保證編錄和取樣質量,達到施工目的,探槽、淺井及淺鉆均應揭露至基巖。為降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鼓勵采用小淺坑、便攜式鉆探設備代替槽探、淺井工程。當少量工程難以達到揭露效果或取樣質量坑探工程可有效揭露各種復雜地質現象,研究礦床(體)和礦石質量特征。坑探一般用于礦床首采區(qū)或主要資源量估算區(qū)。坑道布置應以探明礦床(體)地質特征為主,并考慮將來可為礦山生產所利用,同時應盡量與已完工、已布設和將要布設的其他探礦工程相銜接。具體施工標準和質量要求參照DZ/T0141的相關要求執(zhí)行。7.6.3.1鉆探工程用來控制礦床(體),驗證物探異常,采集巖礦石樣品,估算資源儲量。鉆探應堅持一孔多用的原則,鉆探施工按DZ/T0227執(zhí)行。7.6.3.2不得使用含金剛石的鉆頭,終孔巖礦芯直徑應不小于48mm。在鉆探技術條件允許下,可適當增大巖礦芯直徑。7.6.3.3礦芯的采取率(包括頂板上和底板下5m范圍內的巖石)不低于80%,當礦芯采取率連續(xù)5m低于80%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一般巖石的巖芯采取率不低于80%,軟巖和破碎巖石的巖芯采取率不低于65%。7.6.3.4采用的鉆探工藝應能保證礦石原有結構特點和完整性,最大程度降低巖礦芯破碎。在多脈型金剛石原生礦中應嚴格控制鉆進回次長度和回次采取率,防止鉆進中漏礦。7.6.3.5按要求測量鉆孔天頂角和方位角,做好鉆孔測斜、孔深校正、簡易水文觀測、原始記錄、封孔及巖芯保管等工作。鉆孔彎曲度應符合規(guī)程和勘查設計要求,鉆孔偏斜超差時應及時設法補救。封孔質量不符合規(guī)程或勘查設計要求時,應返工重封。7.7.1樣品采集7.7.1.1巖礦鑒定樣、化學全分析樣的采集方法按DZ/T0078執(zhí)行。光譜分析樣、稀土元素分析樣及全巖同位素樣品可從化學全分析副樣中采取。7.7.1.2松散物選礦大樣宜布置在三級水系中,樣品布置、取樣方法、體積要求及處理流程參見附錄E。7.7.1.3基巖選礦大樣可用來查明地質體的金剛石含礦性、品位及重砂礦物組合特征,具體取樣技術要求和樣品處理流程參見附錄F。7.7.1.4人工重砂樣宜在基巖露頭、槽探、淺井、坑道及鉆孔巖芯中采取,采樣方法包括全巖法、全巷法及全芯法,單件樣品質量一般不低于50kg。鉆孔人工重砂樣品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7.7.1.5金剛石砂礦樣品宜按勘查網度在探槽、淺井、淺坑中采取基巖面之上的砂礫層。若砂礦區(qū)存在7.7.1.6電子探針用來測試自然重砂樣、松散物選礦大樣、人工重砂樣或基巖選礦大樣中選獲的重砂礦物成分。重砂礦物送測前,應進行鏡下鑒定,詳細觀察記錄晶體形貌特征。7.7.2樣品加工7.7.2.1巖礦鑒定樣、化學全分析樣加工技術方法和質量要求按GB/T33444、DZ/T0130及DZ/T0275執(zhí)行。7.7.2.2松散物選礦大樣經淘洗后,宜先采用重介質選礦法進行粗選,再利用X光選、手選及鏡選進行精選。金剛石的選別粒度上限為16mm,下限為0.2mm;指示礦物的選別粒度上限為2mm,下限為0.2mm。7.7.2.3基巖選礦大樣宜采用邊破碎、邊選礦的多段重復作業(yè)流程,盡可能保護金剛石晶體的完整性,具體選礦工藝流程參見附錄F。7.7.2.4人工重砂樣品處理方法和選礦工藝流程參照基巖選礦大樣執(zhí)行。7.7.3樣品分析測試7.7.3.1巖石樣品測試7.7.3.1.1樣品分析測試應由獲得質量檢測機構資質和計量認證的測試單位承擔。7.7.3.1.2化學全分析推薦測試SiO?、TiO?、Al?O?、Cr?O?、Fe?O?、FeO、MnO、MgO、CaO、K?O、7.7.3.1.3化學全分析、定性半定量分析等測試結果均應進行內、外檢。內檢樣由送樣單位從化學全分析副樣中抽取,編密碼送原分析實驗室進行復測,內檢樣品數量不少于原樣品總數的10%。當原樣品總數較少時,應適當提高內檢樣抽取比例。內、外檢合格率均不低于90%。7.7.3.1.4外檢樣品由送樣單位從內檢合格的正余樣中抽取,外檢樣品數量不少于原樣品總數的5%。當樣品總數較少時,應適當提高外檢樣抽取比例。7.7.3.1.5其他化學分析質量要求及誤差處理辦法按DZ/T0130執(zhí)行。7.7.3.2重砂礦物測試7.7.3.2.1形貌特征鑒定可根據品級、用途進行分類和質量評價,金剛石品級分類參見附錄G。寶石級金剛石可按鉆石4C標準中的顏色、凈度及質量要素進行評價,并統(tǒng)計寶石級金剛石的數量、粒度和相對密度。7.7.3.2.2物性參數測定試和統(tǒng)計,總結金剛石及重砂礦物的特征物性參數。7.7.3.2.3電子探針定量分析測定代表性重砂礦物的化學成分,據此進行分組歸類,判別其屬性和指示意義,推薦測試SiO?、類型、分組及其指示意義參見附錄D。7.7.3.2.4金剛石單礦物測試可根據需要對金剛石單礦物進行激光拉曼測試、紅外光譜測試和金剛石包裹體測試。了解金剛石內部晶體結構特征和雜質元素組成,劃分金剛石類型,研究成礦溫度和壓力環(huán)境。7.7.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樣品的采集與試驗7.7.4.1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根據不同勘查階段的試驗程度要求、礦石加工難易程度及礦產資源儲量規(guī)模等確定,具體按DZ/T0340執(zhí)行。7.7.4.2樣品采集應有代表性,充分考慮礦石類型、結構和構造及空間分布特征。當礦石中有共生、伴生有用組分時,應一并考慮,研究其綜合回收的工藝流程。實驗室流程試驗、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驗及半工業(yè)試驗樣品采集時,還應考慮開采時廢石混入、礦石貧化的影響。當不同類型礦石不可能或不需要分別開采或分別選礦時,可只采取混合礦樣(礦樣中各類型礦石所占比例應有代表性),進行混合礦樣的加工選礦技術性能試驗。7.7.4.3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的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應在已開展過相應試驗研究且已基本查明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的基礎上進行。試驗礦樣通常在首采區(qū)采取。7.7.4.4可加工性試驗應研究金剛石單礦物的選別指標,探索各類型礦石的性質與可加工性差別,共生礦產回收利用指標,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的可能性及有害雜質剔除的難易程度;實驗室流程試驗應進行流程結構及其條件的方案比較,一般情況下應有閉路試驗結果;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驗應對實驗室流程試驗推薦的一個或數個流程,在串組為連續(xù)的、類似生產狀態(tài)的操作條件下進行試驗,試驗因素和指標應在動態(tài)平衡中反映;半工業(yè)試驗應按工業(yè)模式在專門的試驗車間或試驗工廠進行,以驗證實驗室擴大連續(xù)試7.7.4.5具備類比條件的,應開展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的類比研究,并從礦石類型、礦物組成、結構和構造,特別是主要礦物的嵌布特征和粒度等方面與鄰區(qū)(或同一成礦帶上)同類型生產礦山的礦石進行詳細7.7.5巖礦石物理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在詳查和勘探階段應測定巖礦石的物理技術性能,測試項目包括巖礦石的體積質量樣品應按礦石類型分別采取,空間分布上應體現出代表性和均勻性。樣品應在野外用蠟密封,每種礦石類型或品級的小體積質量樣品數量應不少于30件。對裂隙發(fā)育或松散多孔的礦石,每種礦石類型或品級應測定3件~5件大體積質量樣品,用于校正小體積質量或直接用于資源儲量估算。小體積質量樣品宜在60cm3~120cm3之間,大體積質量樣品應不小于0.125m3。其他樣品采集和測試要求按GB/T33444,DZ/T0130執(zhí)行。7.8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綜合整理和報告編寫7.8.1所有探礦工程均應拍照保留施工開始前和施工現場恢復前后的現場影像資料,以及施工采取的7.8.2各勘查階段應及時在現場進行原始編錄,客觀、準確、齊全地反映觀察到的地質現象;各項原始編錄資料應及時進行質量檢查驗收和綜合整理;各工作項目結束后,應及時提交原始資料和綜合資料,并做到圖件清晰、文字簡練、文圖表相符。具休按DZ/T0078,DZ/T0079執(zhí)行。采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野外編7.8.3資源儲量報告編寫按DZ/T0033執(zhí)行。8可行性評價8.1基本要求8.1.1各勘查階段均應進行可行性評價工作,并與勘查工作同步進行、動態(tài)深化,以使當前勘查工作與下一步勘查或礦山建設緊密銜接,減少礦產勘查、礦山開發(fā)的投資風險,提高礦產勘查開發(fā)的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效益。8.1.2根據研究深度,可行性評價由淺到深劃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個階段。境、社區(qū)和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礦山建設的可能性(投資機會)、可行性,并做出是否宜由較低勘查階段轉入較高勘查階段、礦山開發(fā)是否可行的結論。8.2概略研究等因素,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簡略研究,做出礦床開發(fā)是否可行、是否轉入下一勘查階段工作的結論。8.2.2概略研究可在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按DZ/T0336執(zhí)行。8.3預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研究,做出礦山建設是否可行的基本評價,為礦山建設立項提供決8.3.2預可行性研究應在詳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8.4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詳細研究,做出礦山建設是否可行的詳細評價,為礦山建設投資決策、確定工程項目建設計劃和編制礦山建設初步設計等提供依據。8.4.2可行性研究一般應在詳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礎上進行。9資源儲量估算9.1資源量估算9.1.1工業(yè)指標普查階段金剛石原生礦通常采用一般工業(yè)指標,具體參見附錄H,金剛石砂礦可采用類比論證的工業(yè)指標。詳查、勘探階段金剛石原生礦和砂礦均應采用論證的礦床工業(yè)指標,具體參照DZ/T0339執(zhí)行。9.1.2資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9.1.2.1參與礦體圈定和資源量估算的各項工程質量、采樣質量和測試分析質量均應符合相應規(guī)范、規(guī)C=(m?+m?+…+mm)/(V?+V?+…+V?)…巖脈(巖床)mm礦體深度(或寬度)m大型中型小型管狀或似管狀、板狀或似板狀,形態(tài)規(guī)則或較規(guī)則,礦體連續(xù),夾石少,產狀變化小中等大透鏡體或大脈狀體,礦體基本連續(xù),有分支復合,間復雜不規(guī)則的小透鏡體、小脈狀體,具分支復合、尖表現特點小礦體基本無斷層錯動或被脈巖穿插,構造對中等礦體被斷層錯動或被脈巖穿插,構造、脈巖對礦體形態(tài)有較明顯影大礦體被斷層錯斷距離較大,脈巖穿插較多或甚多,嚴重影響礦分布均勻程度品位變化系數%均勻較均勻不均勻A.2礦床勘查類型劃分方案礦床勘查類型劃分為以下三種:a)第I勘查類型(簡單型):礦體規(guī)模大—中型,形態(tài)簡單,構造和脈巖影響程度小,金剛石分布b)第Ⅱ勘查類型(中等型):礦體規(guī)模大一中型,形態(tài)中等,構造和脈巖影響程度中等,金剛石分布c)第Ⅲ勘查類型(復雜型):礦體規(guī)模小,形態(tài)復雜,構造和脈巖影響程度大,金剛石分布不均勻。A.3勘查工程間距金剛石原生礦勘查基本工程間距見表A.5。表A.5金剛石原生礦勘查基本工程間距巖脈(床)mm沿走向m沿傾向mIⅡⅢ注2:當礦體形態(tài)復雜或礦體邊部位置,按基本工程間距不能達到勘查目的時,可適當縮小工程間距。金剛石砂礦勘查實例我國金剛石砂礦主要分布在湖南、山東及遼寧等省,數量少,且不同地區(qū)的規(guī)模和金剛石品位變化大,各地區(qū)在以往勘查、開采過程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勘查工程間距,確定了相應的工業(yè)指標,具體見表B.1金剛石砂礦勘查實例礦床實例成因(或塊段)品位m點距m品位品位m湖南丁家港砂礦區(qū)200~4階地型楓樹崗2湖南桃源砂礦區(qū)型砂礦蔣家沖一文昌閣十米至300m,厚1.0~200~4督糧沖階地型鳳凰山長370m,寬80~150m,平均5.12萬家山山東郯城于泉砂礦區(qū)洼地型南寬600m,面積1.1km2長1000m,北寬500m,厚0.5~0.6m礦床實例成因(或塊段)品位m點距m品位品位m山東郯城于泉砂礦區(qū)洼地型南北長1500m,東西寬800m,面積0.98km2,2長4000m,寬120~1200m,面積2.2km2,山東鄭城陳埠砂礦區(qū)階地型陳埠礦體不規(guī)則面積3.2km2,厚0.7m2洼地型陳埠小長2200m,北寬400~960m,面積1.25km2,遼寧瓦房店頭道溝砂礦長2300m,寬400m~500m;厚3.0~8.0m,24下段為上段:長450m,寬50m;下段:平均寬65m,厚(資料性)金剛石礦主要工業(yè)類型當前金剛石礦主要工業(yè)類型有金伯利巖型原生礦、鉀鎂煌斑巖型原生礦和金剛石砂礦。各類型成礦地質特征、主要礦物組分、礦體產狀等特征見表C.1。表C.1金剛石礦主要工業(yè)類型礦床實例金伯利巖型的克拉通內附近,具有集群性礦等云母化、碳酸石化燒綠石(含鈮)、磷灰石(含磷等)山東蒙陰勝利1號、遼寧瓦房店50號通邊緣活動帶或克拉通內薄弱帶,具有集(鈦)金云母、原生礦下游的濱海地帶巖屑條帶狀、沖積無自然金、鋯石等砂礦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D.1指示礦物的分類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可用來評價某一地區(qū)金剛石原生礦成礦地質條件,指導金剛石原生礦的勘查工作。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剛石指示礦物,另一類指示礦物。金剛石指示礦物是指從含金剛石方輝橄欖巖或含金剛石榴輝巖中晶出,被金伯利巖或鉀鎂煌斑巖等深源巖漿攜帶至地表,其形成條件與金剛石相同,化學成分與金剛石包體礦物相似的礦物。金伯利巖、鉀鎂煌斑巖等巖性指示礦物是指從金伯利巖或鉀鎂煌斑巖巖漿中晶出,能夠指示其母巖巖性的礦物。具體指示礦物分類統(tǒng)計見表D.1。表D.1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分類表高鉻低鈣鎂鋁榴石(G10組)、含鈉鎂鋁一鐵鋁榴石(G4組)、無鈦貧鈦貧鋁富鎂鉻鐵礦(S2組)、富鈦貧鋁鎂鉻鐵礦(S6組)鎂鋁榴石、鉻鐵礦、鎂鈦鐵礦、鉻透輝石、碳硅石、利馬礦、鈣微粒金剛石、鉻鐵礦、綠輝石、鎂鈦鐵礦、鉀堿鎂閃石、硅鋯鈣鉀石、柱紅D.2典型指示礦物的分組電子探針微區(qū)測試可獲得所測礦物的化學成分,參照指示礦物特征成分的區(qū)間范圍,可對測試礦物進行分組歸類,以判定其指示意義。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指示礦物分組主要有鉻鐵礦和鎂鋁榴石。D.2.1鉻鐵礦鉻鐵礦屬于鉻尖晶石大類的一種,是金伯利巖、鉀鎂煌斑巖及其深源包體中極其重要的礦物,是評價巖體含金剛石與否的一級指示礦物,也是金剛石中較為常見的包體相礦物。金剛石原生礦中鉻鐵礦成分,是判定其含礦性的重要指標,一般金剛石含量與鉻鐵礦含量及鉻鐵礦中Cr?O?的含量呈正相關關系,而與鉻鐵礦中Al?O?的含量呈負相關關系。根據鉻尖晶石中Cr?O?、MgO、TiO?、Al?O?的含量,采用Q型聚類分析方法,可將其劃分為十二組,見表D.2,并以其中Cr?O?、MgO、TiO?、Al?O?的含量作為判定原巖屬性和找礦意義的標志。其中S1組和S2組的富鎂低鋁—高鉻鉻鐵礦為含金剛石方輝橄欖巖所特有,為與金剛石共生的典型礦物。表D.2十二組鉻尖晶石四元素氧化物平均含量高鎂高鉻鉻鐵礦w(TiO?)>0.5%為金伯利巖,w(TiO?)>1.1%為鉀鎂煌斑巖,w(TiO?)≤0.5%為非金伯利巖和非鉀鎂煌斑巖富鈦貧鋁鎂鉻鐵礦高鈦富鋁鎂鉻鐵礦二輝橄欖巖、金伯利巖隕石、鉻鐵礦床玄武巖高鈦富鐵鉻鐵礦隕石D.2.2鎂鋁榴石鎂鋁榴石屬石榴子石的一種,主要產于超基性巖中,是金剛石原生礦主要的指示礦物之一,也是金剛石原生礦找礦效率最高的指示礦物。根據其中五種特征氧化物含量,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可將金剛石原生礦中的鎂鋁榴石分成十二組,各組成分特征與指示意義見表D.3。表D.3十二組石榴子石五元素氧化物平均含量高鈦一鎂鋁榴石表D.3十二組石榴子石五元素氧化物平均含量(續(xù))十二組石榴子石大致可分為紅色—棕紅色富鈦的鎂鋁榴石系列(G1、G2),粉紅色—橙色鎂鋁榴石一鐵鋁榴石系列(G3、G4、G5、G6),鈣鋁榴石系列(G7、G大部分榴輝巖型石榴子石分布于G3、G4、G5、G6組中;最常見的玫瑰色二輝橄欖巖鎂鋁榴石主要分布在G10組鎂鋁榴石主要產于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中,大量金剛石包體石榴子石亦屬于該組,可指示金伯利巖中金剛石的存在性。多數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中含G10組鎂鋁榴石,如山東蒙陰勝利1號、遼寧瓦房店42號。而不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一般不含G10組鎂鋁榴石,如河南土門、河北涉縣、山西柳林等地的巖體。另外,G4組鎂—鐵鋁榴石(Na?O的含量大于0.07%)是榴輝巖型(E型)金剛石的重要指示礦物,呈橙紅色—橙黃色,在西澳大利亞阿蓋爾鉀鎂煌斑巖中含量較高,山東蒙陰勝利1號、紅旗1號榴輝巖捕虜體中亦有發(fā)現。而不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一般不含G4組鎂一鐵鋁榴石,如河南鶴壁和河北涉縣等地的巖體。自然重砂及松散物大樣采樣與處理E.1.1工作原理自然重砂測量以高效快捷地發(fā)現金剛石及找礦指示礦物,確定找礦方向為目的,是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最重要的勘查手段之一。自然重砂測量通過對松散沉積物(包括沖洪積、殘坡積及濱海沉積等)進行系自然重砂測量分為水系重砂測量和殘坡積重砂測量兩種類型。E.1.2水系重砂測量采樣水系重砂測量采集水系中的沖洪積物,采樣點宜布置在一、二級水系中的心灘頭部、邊灘頭部、轉彎處內側前緣、陡坎下方及大漂礫下方等。水系重砂樣品要求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2mm的砂樣質量不小于40kg。采樣前,應合理布置采樣點。采樣時,應進行地質、地貌、樣品特征及人類活動干擾等方水系重砂測量取樣密度應結合所選用的比例尺和區(qū)域水系的復雜程度綜合確定,水系越復雜,取樣點相應越密。水系重砂觀測點和取樣密度要求見表E.1。若水系重砂樣品中發(fā)現金剛石或其找礦指示礦物,應及時研究地質構造背景,預測來源方向,合理布置水系重砂加密采樣點。采樣密度可加密1~2表E.1水系重砂觀測點和取樣密度比例尺個/km2個/km2E.1.3殘坡積重砂測量采樣殘坡積重砂測量宜在第四系覆蓋區(qū)或殘坡積層廣布區(qū)進行,一般應剝去近地表耕作層,重點采集基巖風化殼之上松散狀砂礫層。樣品宜通過探槽、淺坑、淺井或淺鉆采取,取樣深度不超過3m時可通過探槽、淺坑取樣,超過3m時可通過淺井、淺鉆取樣。采樣時應詳細觀察并記錄采樣位置、深度、基巖巖殘坡積重砂樣品要求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2mm的砂樣質量一般不小于40kg,若殘坡積層厚度較小,樣品質量可降低至20kg。殘坡積重砂采樣前,應根據地質構造、第四紀地質及地形地貌特征合理進行布置,宜采用比例尺為1:10000~1:2000的網格取樣方法,取樣密度要求見表E.2。表E.2殘坡積重砂取樣密度比例尺m點距mE.1.4自然重砂樣品處理流程E.1.4.1淘洗將樣品裝入水箱,用鐵锨攪拌,將泥球搓碎,水渾時將泥水排掉。排泥水時可用孔徑0.1mm的篩子過5%。拋棄的礫石不應含有泥球,礫石表面不應附著砂礫。若河床物質含泥量很低,可不進行淘洗。E.1.4.2篩分和搖床金剛石及其指示礦物多富集在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2mm的粒級中,尤以大于0.2mm且小于0.5mm者居多,大于2mm的礫級碎屑物在野外經手選后可拋棄,小于0.2mm的細砂可經篩網濾掉。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2mm的重礦物應帶回實驗室,曬干后宜篩分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2mm、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0.5mm三個級別,同一級別的凈砂中不應混入大于3%的其他級別的砂。各級別樣品經稱重、登記后,利用搖床進行搖選。尾礦應裝樣品處理質量可通過回收玻璃球的方式進行檢驗。所用玻璃球密度宜在2.9g/cm3~3.2g/cm3之間,顏色宜為紅色、綠色等較鮮艷的顏色,粒徑涵蓋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2mm,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0.5mm三個級別。要求玻璃球的第一次回收率不得低于80%,兩次回收率達到100%,否則應返工處理。E.1.4.3重選和磁選推薦使用重介質四溴乙烷進行重選,輕礦物拋棄,重礦物風干后稱重。若磁性物質較多,應進行磁選。經重選和磁選后,可進入雙目鏡鏡選環(huán)節(jié)。E.1.4.4鏡選經兩遍鏡選后,金剛石及伴生礦物的回收率應達到100%。鏡選樣品抽檢率為10%,抽檢時不應發(fā)現金剛石及伴生礦物。E.1.4.5流程圖自然重砂樣品處理流程見圖E.1。E.2松散物選礦大樣金剛石松散物選礦大樣宜布置在三、四級水系中,以河床底部和各級階地的砂礫層為主要采集對象。原樣(野外)原樣(實驗室)篩分稱重篩分手選送實驗室1mm~<2mm0.5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證券從業(yè)資格考試金融市場基礎知識試卷:金融創(chuàng)新與科技應用
- 2025年物聯(lián)網安裝調試員職業(yè)技能認證模擬試卷(物聯(lián)網設備安裝與系統(tǒng)調試)-物聯(lián)網設備行業(yè)應用分析
- 委托投資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校醫(yī)室藥品采購與使用規(guī)范解讀:新規(guī)新解
- 財務成本管理考試研究與試題及答案
- 勞動合同合規(guī)管理
- 2025年高考數學模擬檢測卷(立體幾何突破基礎題試題)
- 護理腫瘤內科科普
- 醫(yī)學護理課件教學
- 2025年秋季小學數學口算能力競賽試卷:進階挑戰(zhàn)
- 《基于PLC的游泳池水處理控制系統(tǒng)設計》15000字(論文)
- 礦產資源勘查技術在頁巖氣勘探的應用考核試卷
- 技術文檔的撰寫要求試題及答案
- 足浴店面轉讓協(xié)議書
- 2024統(tǒng)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期末復習全冊背記知識點考點提綱(含答案)
- 《任務三表達與呈現》(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2024)
- 《保險公司會計制度》(財會字〔1998〕60號)
- 全員育人導師制制度、考核方案、實施方案
- 沒有結婚證分手協(xié)議書(2025年版)
- 2025年電信轉正面試題及答案
- 完整版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練習題29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