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與課程標準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CONTENTS列寧主義的形成XINGCHENG十月革命的勝利SHEGNLI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YINGXIANG目錄020301列寧主義的形成LIENINGZHUYIDEXINGCHENG010203一.列寧主義的形成閱讀教材,梳理列寧主義的形成背景經濟政治階級組織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社會民主工黨即蘇聯共產黨的前身)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背景背景背景標志內容意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背景標志內容意義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背景標志內容意義

社會主義革命必須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而且是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

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

——列寧①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②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③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時代特征俄國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一國勝利論斗爭方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俄國革命具體實際內容一.列寧主義的形成背景標志內容意義閱讀教材,梳理列寧主義的意義①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②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CONTENTS列寧主義的形成XINGCHENG十月革命的勝利SHEGNLI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YINGXIANG目錄02030102十月革命的勝利SHIYUEGEMINGDESHENGLI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義時間1917年3月地點俄首都彼得格勒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形成兩個政權并存:工兵代表蘇維埃、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權)

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同樣,政府也不愿結束戰爭。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義《四月提綱》---革命任務的轉變提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義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成立政權——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回顧第14課最后一段)

一戰的影響

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推翻沙皇統治,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實權)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立即實現和平、將土地分給農民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退出一戰。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占領冬宮,推翻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年3月(俄歷2月)四月提綱指方向1917年4月七月留學拋幻想1917年7月十月革命現曙光1917年11月(俄歷10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勝利CONTENTS列寧主義的形成XINGCHENG十月革命的勝利SHEGNLI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YINGXIANG目錄02030103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SULIANJIANSHESHEHUIZHUYIDESHIJIAN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打倒列寧和馬肉,恢復沙皇和豬肉。——1920年蘇俄民謠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蘇維埃政權經受著嚴峻考研。—《大國崛起》1921年2月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前蘇聯1921年大饑荒政治危機經濟危機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怎樣去滿足農民呢?滿足農民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從哪里能夠找到對這樣滿足農民這個問題的答案呢?自然,這要從農民的要求本身中去尋找。……只要深入地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立刻對自己說;實質上可以用兩個東西來滿足小農。第一,需要有一定的周轉自由,需要給小私有主一定的經營自由。第二,需要供應商品和產品。如果沒有什么可以周轉,那還算什么周轉自由,如果沒有什么可以交易,那還算什么貿易自由?那就會成為空頭支票。”—《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新”在哪兒?余糧收集制糧食稅軍事政治管理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恢復擴大生產主要內容糧食稅;私人企業;租讓制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背景目的內容農業工業貿易分配實質評價蘇維埃政權遭到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形勢嚴峻鞏固蘇維埃政權,同時將其作為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實行余糧收集制(損害農民利益)工業全面國有化(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取消自由貿易實行余糧收集制(損害農民利益)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積極: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消極: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國內戰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解決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實行余糧收集制(損害農民利益)恢復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廢除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的關系,在一定限度內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聯模式新經濟政策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

4個→15個加盟共和國(1940)

1991年12月解體沙俄154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91年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五計劃”農業集體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過程表現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政治:權力高度集中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第一,從根本層面上來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在一國范圍內首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且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體制層面上來看,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式盡管存在體制上的這樣那樣的一些弊病,但的它在某些方面還是適應了當時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蘇聯社會發展的需要,取得了客觀的歷史成就。這其中當然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也不能否認具體體制模式上的功勞。蘇聯社會主義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陳登才主編《新編黨建黨務工作實用手冊》成就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弊端蘇聯模式的評價經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社會主義實踐應依據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01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推動經濟快速發展02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03要代表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04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05歷史啟示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隨堂練習“代表大會決定: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此文件頒布于

A.彼得一世改革時期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時期

C.十月革命時期D.反法西斯戰爭時期1918年,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