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_第1頁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_第2頁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_第3頁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_第4頁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2021-09-2211:50:27《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1沈括簡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后任翰林學士。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成就興修水利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筑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他只有24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他倡導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筑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于圩田方面的著作。發現石油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并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并且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到今天。繪制地圖在長達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祖國的山河特點,形成了他的地理學說。他考察了浙江的雁蕩山并提出雁蕩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沖刷的結果,他考察了黃河三角洲并提出三角洲是黃河泥沙堆積而成的。他還有一大創造,就是用“飛鳥圖”繪制了“大宋天下郡守圖”,使得北宋的地圖越來越精確。在宋代,由于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于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他采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他的地理學說與《大宋天下郡守地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文方面沈括還是一個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后罷免了六名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衛樸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樸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評價在北宋那個崇文讀經、吟詩填詞的主流時代,理科被視為末學,甚至被譏為旁門左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括(1031—1095)卻是個文化、科技通人,一生從事的研究領域極為宏闊。《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沈括在官場的蹭蹬和學術上的成就,幾乎都可以從他的性格中找到解釋。他這人好學,喜歡研究各種新奇東西,干活兒好動腦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術官員時,在做依靠地理學知識的外交談判使節時,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殺伐決斷的實際軍政才能,所以在做邊境軍政“一把手”時難免失敗。在政治活動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顯,他與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親的墓志銘就是王安石寫的,在王安石當政時,沈括曾是他變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書反對過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導致王安石復出后,罵沈括是“小人”。這樣,沈括成了在新舊兩派都討不到好處的人物。他和蘇軾的關系也不好,很可能是出自某種“文人相輕”的心態,也許他認為蘇軾所擅長的詩詞文賦、書法文墨之類的東西算不上什么,總之,不知出于什么動機,他參與到了迫害蘇軾的“烏臺詩案”中,羅織罪名、攻擊蘇軾,這又令后世一大批蘇軾的擁躉,對沈括的政治人品大加撻伐。但他最大的長處是好學,而且沒有任何知識視野上的偏狹,他不像當時主流士大夫那樣,輕視在社會底層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記錄下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和水手們航海用的指南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兩大發明是靠沈括的記錄而揚名于世的。對于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僅記錄,而且還親自動手做實驗,用石油制做墨錠。從這方面來,他至少是位實驗科學家。與蘇軾、朱熹這些大文人不同,他對于數學有著出奇的興趣,所以在數學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平心而論,論治學的淵博程度以及對人民實際物質生活的貢獻來講,沈括比蘇軾、朱熹之輩強多了,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名氣卻沒有這兩位大,只能說明古代中國是多么缺少科學的傳統。紹圣元年(1094年),65歲的沈括竟真的追隨亡妻而去。臨死前,沈括交代長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將他的遺體歸葬在故鄉浙江杭州錢塘的龍居里。沈括作為官吏是失敗的,為人也是失敗的,但作為科學家卻是成功的,也正因這種成功,使我們對這位有著瑕疵的古代科學家仍然懷有一種崇敬之情。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2《夢溪筆談》簡介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夢溪筆談》成書于11世紀末,一般認為是1086年至1093年間。作者自言其創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書名《夢溪筆談》,則是沈括晚年歸退后,在潤州(今鎮江)卜居處“夢溪園”的園名。該書包括祖本在內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東山書院刻本,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元大德刻本是為善本,其流傳清晰,版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