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
(第八單元)
第八恢元......................1<)7
24少年閏土...................108
25好的故事...................112
26*我的伯父許迅先生..........115
27*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119
習作:有你.真好..........121
語文園,也...................122
24少年閏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會寫“鄭、拜”等12個字,會寫“一望無際、家景”等14個詞語。
2.體會閏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能抓住關鍵詞句,借助資料,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寫一張照片呈現的生活瞬間。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課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體會閏土的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學習四件稀奇事,了解閏土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2.學習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感知語言的表現力,體會閏土的健康和可愛。
【教學難點】
理解句子的含義,如“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士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
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初步感知課文。
3.體會文中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并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有這樣一位少年,他和我們的年紀相仿,不僅健康、天真、活潑,而且勇敢、聰明、
有本領、見識廣。大家想不想認識他、了解他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閏土”是誰?他和“我”是什么關系?
3.快速默讀課文,找出依據。(“我”是少爺,閏土是給“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兒子。
“我”和閏土是主仆關系。)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1:課文內容。
朗讀課文,糾正字音。
2.利用課件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月、羞(芳)、竄(2。
⑵正音:掩(chd)、正(zhmng)、弦(jiGng)、弟匕(bT)。
(3)與生字有關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組詞,鞏固生字的音、形、義。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學習描寫閏土外貌的內容。
1.過渡語:一般情況下,我們認識、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認識和了解的是這個人的哪
方面呢?(外貌)
2.出示課件2:自學提示。
閏土長什么樣子?從中可以看出閏土有什么特點?速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自學交
流)
3.學生匯報畫出的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出示課件3、4:
⑴第1自然段:(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貓盡力的刺去。)
(2)第4自然段:他正在廚房里……用圈子將他套住了。(板書: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
頸套銀項圈。)
將“紫色的”換成“蒼白的”“蠟黃的”等詞語,說說有什么體會。
2
體會出閏土“健康”的特點,他的臉是“紫色的”,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邊瓜地看
瓜,在海邊撿貝殼、看跳魚兒,經風吹日曬變成紫色;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是窮苦
人家的孩子,生活在農村)(板書:年少健康天真
活潑)
設計意圖:
教會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方法。
⑶出示課件5:看插圖,體會瓜地里的閏土的特點。
引導學生想象第1自然段描繪的畫面。
同學們,想一想:看瓜刺救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晚上)當時天空是什么樣子
的?(深藍的天空)什么樣的圓月?(金黃的圓月)什么樣的西瓜?(碧綠的西瓜)什么樣的銀
項圈?(明晃晃的銀項圈)作者就是抓住了這幾種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們帶入了一
個神奇的美妙世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在這樣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中,“其間有一個少年”,“其”怎么講?(課文中指西瓜地)
四、拓展。
1.學生拿出手中的照片,依照課后113頁小練筆的要求,仿照課文第1自然段寫一寫。
2.抽取兩三個學生來說一說,課后繼續完成。
設計意圖:
及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質特點。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教師簡短談話后,導入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有共同的體會:閏土是個活潑可愛的少年。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引導學生體會是從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來刻畫少年閏
土的形象的)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新課,使學生回顧閏士的特點。
二、深入感悟閏土的形象。
1.出示課件6,思考:
(1)閏土給“我”講了哪幾件新鮮事?用小標題表示。
(2)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閏土是個什么樣的少年?你是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的?(抓住人
物的語言去體會)
2.匯報,出示課件7:
(1)四件事: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才查、看跳魚兒。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運用“擬概括性小標題”的方法,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閏土向“我”介紹了
哪幾件事。
(2)可以看出閏土是個聰明活潑、見多識廣、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
3.教師引導學習“看瓜刺掩”,出示課件8:
在這幾件事里,哪件事給你印象最深?為什么?
預設:看瓜刺才查。(1)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寫的,課文中先后出現了兩次,寫得最詳細。
(2)學生以前根本沒聽說過這樣的事,聽后感到很新鮮,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寫得生動,
特別是“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貓在咬瓜了“,突出了閏土勇敢、聰明、能干的特
點,所以印象最深。(4)一讀到這兒,我們的眼前就浮現出一個少年在月亮地里勇敢刺貓
的畫面,所以印象深。(5)這一段不僅給我們的印象深,而且留給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課
文一開始寫作者回憶中的少年閏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貓的畫面。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
閏土的特點。
(適時板書:聰明能干、勇敢)
4.教師小結:好極了,這一段話最能突出少年閏土聰明能干、勇敢的特點,給我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現在誰的腦子里已經浮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同學們,作者對三十年前的朋友
記憶猶新,可見看瓜刺才查這件事給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現在請同學們把描寫少年閏土勇
敢刺狡的動作的詞語找出來。
(學生找后回答:捏、走、看、刺)
5.“雪地捕鳥”和“海邊拾貝”這兩件事表現了少年閏土的什么特點?出示課件9:
(1)從捕鳥過程中閏土的動作也可以看出少年閏土的聰明能干。
(2)此外,還可以看出閏土知識豐富,他認識好多鳥。
(3)從閏土撿貝殼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閏土知識很豐富,他知道好多種貝殼的名字。
6.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好。經過對少年閏土看瓜刺才查、撿貝殼、捕鳥等事情的學
習討論,同學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都有了自己的體會,一個海邊農村少年的形象給我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設計意圖:
體會閏土機智勇敢、聰明能干、活潑可愛的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1.“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閏土知道這么多,那么作為少爺的“我”呢?(什
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呢?
師生對答,出示課件10:
閏士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鳥;而“我”卻不知道這么有趣的事情。
閏土有在海邊撿貝殼的經歷,知道那么多種貝殼的名字;而“我”卻不知道海邊有如
許五色的貝殼。
4
閏士有看瓜刺才查的經歷;而“我”卻不知道西瓜還有這樣危險的經歷。
閏士會在潮汛來時去看長著兩個腳的跳魚兒;而“我”聽也沒聽說過還有這樣的魚
兒。
這許許多多的新鮮事,''我"從來都不知道。
2.小組討論、交流:
(1)“我往常的朋友”是什么樣的人?
(2)“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樣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像井底
之蛙,見識很少)
(3)這一自然段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閏土的佩服,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向往和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的不滿)
設計意圖:
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閏土有無窮無盡的知識。
四、學習“分別”部分。
過渡:正因為閏土知道得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快樂。可惜,正月很快
過去了,閏土要回家了,分別的時刻到了,這時,“我”和閏土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些地
方可以體會到?
1.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我”和閏土的分別之情。(急、躲、哭、托、送)
2.出示課件11,演示第二幅插圖,想象“我”和閏土是怎樣告別的,然后請學生說一說。
五、拓展閱讀,賞析名篇(段)。
1.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
2.教師出示后續片段,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過渡:少年閏土見多識廣、知識豐富,所以作者把他看作是難得的好朋友。他們雖相
處的時間不長,卻建立了深厚、真摯的友誼。他們這一別,就是三十年,你們想知道作者
和閏土再次見面的情景嗎?老師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魯迅的小說《故鄉》。現在我只給大
家展示其中的一個小片段,看這場相聚和大家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
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
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狡,……但又總覺得被
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
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
出話。
六、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過渡:同學們,少年閏土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起他,就有一個畫面呈現在
腦海里,仿佛一張照片呈現在眼前一樣。我們讀第1自然段時,仿佛就看到了這樣一張照
片。這就是描寫的生動性,今天我們也來訓練一下,描寫一張印象深刻的照片。
1.出示“小練筆”,教師點撥寫法,學生練習寫話。
小練筆:照片凝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從你的照片中挑一張,仿照第1自然段寫
一寫。
提示:仿寫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細致地描寫出照片的背景,景物描寫要細膩、生動;二
是生動地描寫出照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動作,可以運用聯想和想象,寫一寫人物的心
理活動,豐富畫面內容,使照片中的人物活起來。
2.指名讀話,集體評議。
【板書設計】
24少年閏土
雪地捕鳥、
海邊拾貝
聰明能干、見多識廣、機智勇敢
看瓜刺貓
看跳魚兒.
25好的故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會寫“擱、綜”等13個字,會寫“預告、煙霧”等15個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借助資料理解難懂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
6
4.能結合“閱讀鏈接”中的資料,進一步讀懂課文。
過程與方法:
理清文章結構,感悟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稱贊,以及對理想的強烈憧憬。
【教學重點】
感悟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
【教學難點】
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現實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脈絡。
3.理解文章的特殊時代背景和難懂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25課《好的故事》。
2.出示課件1:寫作背景。
此文寫于1925年,當時的中國社會環境極其黑暗,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艱苦。在這
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盡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設計意圖:
直接導入課文,并及時補充背景資料,幫助學生學習文章。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2:自讀提示。
學生根據自讀提示自讀。
2.本文寫于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較難懂,還有一
些平常沒接觸過的概念。學生說說不理解的詞語。出示課件3:詞語解析。
(1)石油:舊時指煤油。
(2)《初學記》:中國古代綜合性類書,唐朝徐堅等撰,共30卷。取材于群經諸子、歷代
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單句。
⑶膝踝(kE):膝蓋。
(4)云錦:像錦緞一樣美麗的云。錦是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5)烏格(ji口):落葉喬木,葉子略呈菱形,秋天變紅,花黃色,種子外面有白蠟層,用來制
造蠟燭等。葉子可以做黑色染料。
(6)伽(qi6)藍:梵語,指寺廟。
⑺參差(cEncT):長短、高低、大小不齊;不一致。
(8)一丈紅:蜀葵的別稱,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互生,呈心臟形,花冠有紅、紫、黃、
白等顏色。每年初春,早于各種植物最先長出地面。且不用澆水施肥,自生自長,是平民
化的觀賞植物。
(9)縷縷:形容一條一條,連續不斷。
(10)暈:讀yUn,指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11)潑剌(IG)奔迸(b6ng)的紅錦帶:大紅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蕩漾拉長了,水里好像有
一條紅色的錦繡帶子,在隨著水的奔迸波動發出潑剌的聲音。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章。
3.理清文章脈絡,出示課件4—6:
(1)課文的題目是“好的故事”,哪些自然段寫了這個好的故事?(第3~9自然段寫了夢境
中“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么美麗、幽雅、有趣)
(2)(第1、2自然段)課文開頭寫“我”自身的現實處境:一個人在屋子里夜讀。
(3)(第10~12自然段)“我”由夢中醒來,回到現實中,書寫了美麗的夢醒來后的失落和
追念。
4.作者是以開頭與結尾相呼應的結構展開構思的。這個結構即現實一夢境一現實。
5.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了解文章的結構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內容作準備。
三、學習第1、2自然段。
1.出示課件7,學生讀第1、2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夢到文中所描寫的內容
的。
2.學生匯報:燈火縮小、石油熏得燈罩昏暗、鞭爆繁響、煙草的煙霧在身邊。
3.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有什么感覺?(孤獨、寂寞)
4.昏沉的夜象征什么?(聯系一開始介紹的時代背景)
昏沉的夜是黑暗現實的象征。
設計意圖:
初步感知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情境。
四、課堂小結。
作者在昏沉的夜,夢到了一個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怎樣的呢?下節課再學習。
8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體會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文章是按什么結構寫的嗎?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
下做夢的?他夢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
學生回憶,引入對夢境的學習。
二、體會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
1.出示課件8:自學提示。
“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結
合課文內容說一說。
2.自學、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出示課件9一12:段落分析。
(1)第4自然段總寫夢境中的“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的整體形象是“很美麗,幽雅,有
趣”,有“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
無窮,充滿生機。這既是“好的故事”的總體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第5自然段:作者回憶山陰道兩岸的各種美麗景色、美的人和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
南水鄉,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勤勞樸實的農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
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
故鄉綺麗風光的真實描寫,非夢中的奇想虛化。他筆下的自然景物充滿了動感與光感,飽
含著他對故鄉美麗風景的懷念與向往,以及對景物所象征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3)第6自然段寫“現在”的所見與“回憶”內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
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動靜結合,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好的
故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說明美好的事物終將代替丑惡的現實,光明一定驅
散黑暗。
(4)第7、8自然段寫夢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極強的一丈紅,大紅花和斑紅花在水中浮
動,倒影“忽而碎散”“拉長”,斑斕美麗。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動,大紅花
的倒影交織成“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
“美的人和美的事”融為一體,“美麗,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強調這
種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現了作者魯迅在“昏沉的夜”對美的理想的強烈追求。
4.總結:這篇散文詩以夢幻的形式,寫了一個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
深邃的思想和執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繪景,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者把自然景
物寫得優美、壯觀,創造了飽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詩的意境。
三、夢醒破碎。
1.結合“閱讀鏈接”中的材料,說說你對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的理解。
2.醒來卻“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表現了作者的悵惘和失望。“但我總記
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表明作者堅信將來一定會見到光明。
3.其實“昏沉的夜”是作者魯迅做夢時所處的環境,也是魯迅所生存的黑暗現實的象征;
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則是魯迅內心深處對理想、美好與和平境界的向往與抒寫。
四、拓展閱讀,質疑探究。
過渡: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初步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筆下這個“好的故事”的美,但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感覺到魯迅先生的這個夢,根本沒有具體的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
景物,它們隨著小船的行進依次出現。按照我們的理解,這根本不是故事!那么這個“好
的故事”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它在這樣“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義呢?我們
要結合相關文字和資料來做探究,當然,這些探究不會太深,但是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1.學生自主閱讀課后“閱讀鏈接”中的兩段文字,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
預設:學生可能會畫出這些句子:“作者希望著這樣美麗的生活,是這篇作品的主要
精神。”“表現了作者的悵惘和失望,也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黑暗
的現實中,他強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繪得非常'美麗,幽雅,有趣',艷
絢多姿;表面是在描寫風景,眷戀故鄉的景物,實際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學生找出這
些句子后,對“昏沉的夜”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討論在課堂中還不太理解的、
留置的疑難問題。
2.知人論世,了解文章寫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
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
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
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魯迅
小結:在沙漠中走來走去的魯迅,失掉了同伴的魯迅,顯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說“好
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著魯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則是黑暗的、孤
獨的,象征著黑暗的現實。
3.學生帶著新的認識再讀課文,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談自己對“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現實是否像魯迅先生的夢境一樣美好?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做這樣一個夢?
明確:當時的現實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兩次提到故事''美麗,幽雅,有趣”,
這三個詞語描繪的其實就是魯迅先生當時的一種美好的向往與憧憬。魯迅先生將自己內
10
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夢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種倒影都是魯迅先生美好愿望的表達
與寄托,但倒影又是虛幻的、不停變動的,從中我們又會有一種美景易逝的擔憂、不安。
預設:在最開始學習本課時,已經讓學生談了初讀本文后的印象,學生可能會認為這
只是一篇描寫夢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能體會到作者其實寄托
了自己的情感。這種情感很復雜,可能是思鄉之情,可能是孤寂之情,可能是對希望的追
求、對現實的絕望……種種情感都只是我們的推測。教師栗提醒學生,我們看魯迅先生
的文章,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但同一篇文本,能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觸動,我們可以
不用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東西。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美好的聯想,觸發了我們的思考,激
起了我們去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去閱讀魯迅其他作品的興趣。
五、總結全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魯迅又有了什么了解?(學生匯報自己對魯迅的進一步的了
解。)
【板書設計】
25好的故事
美的人和美的事
山陰道兩岸的各種美麗景色
美麗、幽雅、有趣■水中的青天的底子
生命力極強的一丈紅
2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2.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寫的關于魯迅的幾件事。
3.能借助課文及相關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句,小組內合作探究,體會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寫的關于魯迅的幾件事。
2.深入體會魯迅的高尚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上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侄女周曄帶著對魯
迅先生深深的懷念寫了一篇回憶性文章,記錄了魯迅先生晚年的幾件事。這節課我們就
一起來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伯父”點明了作者和魯迅的關系;“先生”是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并列,既表達了
作者對親屬的懷念,又表現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
設計意圖:
由對題目的分析自然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讀懂、讀通課文。
2.出示課件1:自學提示。
課文寫了關于魯迅的幾件事?(以空行為標志)用筆畫出來,并用簡潔的語言擬個小
標題。(先自學,然后小組討論。)
3.教師指導學生擬小標題。教師講解擬小標題的兩種方法:一是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二
是摘出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語句作小標題。
4.學生匯報,出示課件2:層次內容劃分及講解。
第一部分: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
第二部分: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栗認真讀書。
第三部分:伯父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
第四部分:伯父除夕放花筒。
第五部分:伯父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工人。
第六部分:阿三對伯父的回憶。
小標題:(1)深受愛戴(2)談《水滸傳》
⑶笑談“碰壁"(4)燃放花筒
⑸救助車夫(6)女傭回憶
5.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部分的關系。
第一部分是果,后面幾個部分是因。
設計意圖:
擬小標題,理清文章脈絡,為深入學習作準備。
三、學習第二、五、六部分(重、難點部分)。
1.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找出中心句。
12
2.出示課件3:自學提示。
從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課文中寫他為
哪些人著想?)找到相關句子并畫出來,在旁邊用筆批注出來。
設計意圖:
找出中心句,讓學生圍繞中心句來深入學習。
3.小組交流。
(1)談《水滸傳》部分。
(學生畫出了這段相關的句子,如“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那天臨走的時候,伯父送我兩本書……”)
師:你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板書:關心侄女)指名讀有關語句。
重點理解“畫囹吞棗”“張冠李戴”。
師:“我”之所以會“張冠李戴”,將一個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個人身上,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O
生:“囪囹吞棗”。
師:如果是其他的長輩見“我”這樣讀書會怎樣說?而伯父卻0
生:摸著胡子……(帶著感情讀)
師:你能聽懂伯父的話嗎?從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實際上伯父是在幽默而婉轉地批評
“我”讀書太馬虎)因此,聽了這句話,“我"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指名再讀部分,仔細體會魯迅先生對侄女的關心,因為他善于啟發教育孩子,連批評
孩子時都替孩子想。
師:伯父不僅僅是婉轉地批評了“我”,而且還送給了“我”兩本書——《表》和《小約
翰》,伯父這個大文學家,居然還能抽出時間翻譯兒童讀物給孩子們,這不也表明他為孩
子們想得多嗎?
設計意圖:
體會魯迅對兒童的關心。
(2)學習“救助車夫”這件事。
出示課件4一6:
①指名讀“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
a.找出父親和伯父救助車夫的動詞:拿、扶、蹲、半跪、夾、洗、敷、扎。
b.哪個動詞最能打動你?(半跪)
c.師:請大家看看圖,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中的內容。
在那個凄冷的傍晚,難道發現這位受傷的車夫的就只有魯迅先生他們嗎?
但是他們都....(行色匆匆、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歸心似箭)
d.師述:而魯迅先生,就這樣半跪著救護這位車夫,像電影特寫鏡頭那樣的“半跪”,說明
魯迅先生有一顆怎樣的心?(憐愛心、同情心、親切心……一個字,印證了“愛”)
請你帶著獨特而真實的感受再讀讀這段話。
②剛才,我們從魯迅先生給予車夫的救護中體會到了愛,這個故事確實打動了我們。
如果以作者周曄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最觸動他的地方是什么?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
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
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a.周曄當時清清楚楚地看見了什么?(伯父的面龐)
b.魯迅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他在想些什么呢?(魯迅可能想到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
人民,救助一個車夫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推翻舊社會才能解救勞動人民。)
c.這樣一位讓人動容的魯迅先生走了,從此,勞苦的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愛了,怎能不讓
人落淚呢?
設計意圖:
抓住動作描寫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愛。
(3)學習“關心女傭”這件事。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關心窮苦人)女傭阿三的話講了哪兩方面的意思?(一是
魯迅先生病得厲害還三更半夜寫文章,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二是關心女傭阿
三,勸阿三多休息)從阿三的話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那顆為別人想得多、為
自己想得少的心!
四、學習“談碰壁”部分。
1.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魯迅先生一心為別人著想的崇高精神,在文中還
有個故事,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與課文中心的關系,但只要我們細細品味,定然會有所收
獲。
2.出示課件7,理解“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聯系魯迅那個時代的情況,(教師及時補充資料)讀讀這句話,想一想,議一議:“四周
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討論)
3.師:生活在舊中國黑暗時代的魯迅先生為勞苦大眾想得多,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橫眉
冷對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爭,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學到的這兩
句詩——(師生齊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設計意圖:
從含義深刻的句子中,體會魯迅不顧個人安危,一心為人民的品質。
五、拓展思維,升華情感。
過渡:就是這樣一位伯父,一位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伯父,他就這樣離開
了,想到這里,小周曄——(教師讀:“我呆呆地望著……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14
1.課件出示魯迅先生葬禮的圖片,學生假設身份,思考下面的問題。
(1)如果你是黃包車車夫,在葬禮上,你會對魯迅先生說什么呢?
⑵如果你是女傭阿三,在葬禮上,你又會對魯迅先生說什么呢?
2.拓展閱讀。
過渡:傳來魯迅先生去世的消息,許多人去悼念他,那莊重的場面是什么樣子的呢?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魯迅先生》一文中記錄下了這難忘的一幕。我們先來看其中的
一些片段,大家可在課后去閱讀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個不幸的消息從上海的一角傳出來。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傳遍了
全中國,全世界:
魯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電、挽詞、眼淚、哀哭從中國各個地方像洪流一樣地匯集到上海來。任何
一個小城市的報紙上也發表了哀悼的文章,連最遠僻的村鎮里也響起了悲痛的哭聲。全
中國的良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地悲痛的。這一個老人,他的一支筆、一顆心做出了那些
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業。甚至在他安靜地閉上眼睛的時候,他還把成千上萬的人牽引到
他的身邊。不論是親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敵,都懷著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遺體前哀痛地
埋下了頭。至少,在這一刻全中國的良心是團結在一起的。
思考:說說你讀完這個片段后的感想。此時此刻,你最想對魯迅先生說什么?
六、課堂小結。
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愛
戴,(板書:深受愛戴)在魯迅先生去世以后,才會有那么多人來吊唁他。直到今天,魯迅先
生的斗士形象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里。
【板書設計】
2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表現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
談《水滸傳》
和愛護。
深
談“碰壁,,—>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
受
,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
救護、幫助車夫’切同情和關懷。愛
戴
表現了他關心別人勝過關
關心女傭阿三
心自己。
27*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創作背景。
2.能借助本單元的課文和相關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
3.了解作者臧克家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
運用對比的朗讀形式感悟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雖死猶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懷念之
情。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6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通過對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你對魯迅有了哪些了解?
2.1936年10月19日凌晨,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
的會忘記他嗎?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出示課題“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設計意圖:
學生回憶,引入對新課的學習。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劃分詩歌朗讀節奏。
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來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蘊含的情感。
3.出示課件:詩歌段落大意。
第1節寫出兩種人的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
第2~4節寫出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
第5~7節與上面三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結局。
4.再讀詩歌。
調整順序讓學生分兩組對比讀,并想想從中讀出了什么。
出示課件:朗讀要求。
(1)4等每節詩的前兩句連起來讀。
⑵將每節詩的后兩句連起來讀。
⑶分男女聲讀,分別交替朗讀每節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
設計意圖:
通過自讀自悟,發現詩歌本身的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研讀感悟,升華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讀完說說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抓住關鍵詞在旁邊標注)(交流討論)
2.學生交流并找出相關句子。
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出示課件。(可以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來體會)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把一切都貢獻給了革命事業。
③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寫出了魯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境界。
設計意圖:
抓住重點句子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與魯迅先生有關的幾篇課文,本課《有的人——紀念魯
迅有感》作為這一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它不是結束,
而是新的開始。希望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多閱讀一些魯迅先生寫的文章,繼續走近魯
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筆,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反反復復朗讀了詩
歌,大家的朗讀也從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讀出了作者情感的強烈對比。詩歌,就是要在反
反復復的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更深的體會。盡管這篇文章創作于1949年,但是
我們讀來卻絲毫不覺得“古舊”,在今天,它依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通過大家的課堂交
流,我很高興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諦——做有價值的人。是的,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永遠
是最可愛的人,魯迅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學生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⑵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拓展總結。
1.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
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2.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3.你打算做一個怎樣的人?
4.總結: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在學習、工作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
人。
【板書設計】
27*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活——死騎遺臭萬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習作:有你,真好
18
【教學目標】
1.能選擇一個人,運用第二人稱敘事,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的情感。
2.能通過對印象深刻的場景的描述,把事情寫具體。
【教學重難點】
1.初步培養學生選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2.把事件寫具體,在習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3.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并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快樂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相關多媒體課件,如音樂、文章選段等。
學生:回憶生活中令自己感動的人或瞬間,儲備習作素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審清題目,確認要寫的人和事。
2.與同學交流,豐富習作內容。
3.確定寫作思路。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主題。
1.播放歌曲《有你真好》,導入寫作主題。
導語:這是一首老歌,但今天聽來依舊動聽。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大家覺得這是一
首關于什么的歌呢?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學生自由發言)看來大多數同學認為這是一首
歌唱友情的歌。是呀,這首歌是兩個女生的對唱,因為有了對方,她們覺得心靈有了依靠,
世界也變得格外美好。今天我們習作的題目是“有你,真好”,在歌聲的陪伴下,大家想
一想,你想對誰說“有你,真好”呢?
2.出示課件(習作題目),引導審題。
(1)習作題目中的關鍵詞是什么?(“好”,提示主題是積極向上的、溫暖的。“好”應在
文中明確地反映出來,讀者要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好”,體會出情感。)
(2)從習作題目來看,用怎樣的人稱來寫比較合適?(第二人稱“你”,全文要與“你”相
符)
(3)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陪伴我們的人都有哪些?(同學、父母、老師、朋友等)
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閱讀課本上的習作要求,交流課本上提出的前兩個問題。
?看到“有你,真好”這句話,你想到了誰?
?為什么覺得有他“真好”?
2.拓展思路,指導選材。
(1)學生閱讀、思考課本上提出的后兩個問題。
?哪件事或哪幾件事讓你感觸比較深?
?當時的場景是怎樣的?
(2)交流如何選擇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特點。
過渡:如何體現“有你,真好”中的“你”帶給自己的種種感動和溫暖,這當然離不
開典型事例,寫人主要是通過寫事來展現的。通過一件件事,我們能看出人的性格、品質
等特點。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再來看看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在這幾篇文章中都用了哪
些事例來突出人物特點。(板書:典型事例)
(3)學生在稿紙上寫下與“你”之間令人感動、感觸比較深的幾件事,比較一番,最后確
定要寫的素材。注意典型事例不可過多。先用幾句話寫一寫,再擬一個小標題。
(4)在小組內互評你所選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動其他人。
3.教師小結選材注意事項。
?選擇最能表現主題的材料來寫。
,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材料來寫。
?選擇最具說服力的材料來寫。
?選擇最能“以小見大”的材料來寫。
?選擇最具震撼力的材料來寫。
預設:選材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訓練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管中窺豹”“以小
見大”。選擇材料時要反復比較,既要考慮是否有意義,又要考慮是否容易表述。
三、指導布局,完成初稿。
1.學生討論交流:根據習作主題,采用怎樣的結構比較合適?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分小組指導。)
2.多媒體出示幾種相關結構,啟迪學生思考和運用。
(1)美句領段。美句是通過一句緊扣文題,經過精心打造的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富有文
采的一句話。
(2)排比構段。排比構段在文章結構上有一種整齊美。段落內容可以各有側重,角度不同,
篇幅大體相當,形式上很有美感。
(3)一唱三嘆。一唱三嘆就是在文中反復使用相同的一句話或一段話來抒情寫志,強化表
達效果,使文章具有層次之美。
明確:“有你,真好”這個題目很有抒情性,讀來十分親切,上面這三種結構都適合這
個題目。比如“美句領段”,可以先用一句優美的話說說“你”帶來的感動。“排比構
段”則可以用相同的句式,說說“你”為“我”做的一些事或有了“你”之后的“好”。
“一唱三嘆”更適用于本文,“有你,真好”這句話可以在文中反復出現,以表達強烈的
情感。
20
3.學生靜心寫作,教師巡回指導。
【板書設計】
習作:有你,真好
'開頭:引出要寫的人。
中間通過一兩件事,寫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
作、神態、心理等細節刻畫人物)
、結尾:照應開頭,升華感情。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對照要求,檢查習作。
2.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習作的不足之處,并認真修改。
3.養成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評述這次習作的整體情況。
老師評述這次習作的情況:哪些同學的作文選材選得好,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
神態等,情節感人;哪些同學寫得內容空洞,缺乏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還需栗努力練習。
二、點評習作,修改善寫。
1,自我修改,組內交流。
(1)默讀自己的習作,對不合適的地方進行修改。
⑵小組內互相交流,修改習作;推薦一篇好文參加班級交流。
2.集體會診,創新行文。
(1)選擇佳作,找出亮點,放大亮點,激勵評說,使學生明白別人習作的亮點。引導學生借
鑒別人習作的長處,重新修改自己的習作。
評議重點:①選材是否典型;②開頭、結尾是否精彩;③文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實感,能
否打動人;④語言是否優美,細節是否生動等。
⑵教師進一步評點,張揚寫作個性,表揚有獨特體驗的亮點。(盡可能多表揚)
⑶學生根據評價對照自己的習作,修改自己的習作。
3.佳作展覽,評選最佳。
優秀習作:
有你,真好
風,從湖面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云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穿
過,留下圈圈年輪。①我,從時代的大舞臺上走過,留下的是無限的回憶。這些回憶充滿愛、
關懷、友誼,一直伴隨我走到今天。然而,給予我最多愛的人是我的母親。②我想說,有你,
真好。
印象中,你不像從前那樣年輕。雖然才四十出頭,看起來卻蒼老了許多。③那天我疲
憊地睜開眼睛,感覺渾身無力,頭好像還是燙的。昨天不是已經吃了藥嗎?怎么還會這樣?
這時,你端著碗進來了,你小心地把碗放在床頭的柜子上,然后坐在床邊,用手摸了摸我
的額頭,又摸了摸自己的,輕聲細語地說:“燒還沒有退,來,把這碗藥喝了吧!"④你把碗
輕輕地端給我。我接過碗時碰到了你的手,那雙手不再像以前那樣光滑細嫩,而是有些粗
糙。我抬起頭,仔細看了看你,你的頭發中有很多白發,眼角的皺紋多了很多,黑眼圈也十
分明顯。⑤看著你,淚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轉,口中的藥也越發顯得苦澀。我強忍著淚水把
藥喝完,把碗放在了柜子上。一縷縷陽光從窗戶照了進來,房間里頓時充滿了溫暖。⑥你
輕聲問:“還難受嗎?”眼中流露出無限的疼愛與憐惜。我說:“沒事了,媽,謝謝您。”
“傻孩子,你是我的女兒,還說什么謝謝呢!"你摸著我的頭說。⑦我們者卜笑了,笑聲并不
爽朗,卻飽含甜蜜。我把身子縮進你的懷中,像個嬰兒。“媽媽,有你真好!”我說出了許
久以來最想說的話。⑧你沒有說話,但我感覺到你哭了。
你是我最親的人,也是我最愛的人,給予我最多的愛的人,我愛你!⑨
句段賞析:
①運用排比句開篇,語言優美,富有詩意。
②層層深入,引出主要內容:深深的母愛。
③總寫對母親的印象,語言中充滿愛意。
④通過對母親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
⑤細膩的外貌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
⑥環境描寫渲染了溫馨的氣氛。
⑦語言描寫平實而生動,感人至深。
⑧點明題目。
⑨結尾深化中心。
總評: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通過記敘母親在“我”生病時悉心照料
這件事,反映了母愛的細膩與偉大,表達了對母親的贊頌和感激之情。文章的開頭富有詩
意,引人入勝;結尾直抒胸臆,深化主題。作者恰當地運用外貌、動作、語言描寫來刻畫
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出示有問題的習作。
教師指導修改問題習作。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身邊人。
過渡:同學們,我想這次習作是一次重溫感動的過程。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一位或
幾位令我們不禁感嘆“有你,真好”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更溫暖。如果
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是否也可以成為別人信賴的人,成為給別人帶去歡樂和幸福
的人?“有你,真好”是相對的,我們接受關愛,也付出關愛。所以,這次習作引發我們去
關注身邊事、身邊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愛,更多美好。
2.拓展延伸:再議“你”。
22
預設:引導學生探討習作題目中的“你”除了是人,還可以是什么。因為不僅僅是人
能帶給我們感動,一處風景、一本書、一種精神、一種品質都能帶給我們感動。而這些,
都可以是我們筆下的“你”。當然,本次習作主要是寫人、寫事,但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
選取不同的角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陵川垃圾分類管理辦法
- 監理單位屬地管理辦法
- 銀行票據憑證管理辦法
- 巴南區義務招生管理辦法
- 公司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 勘察設計分公司管理辦法
- 深圳渣土車運輸管理辦法
- 防雷中心考核管理辦法
- 單頭燃氣灶維修管理辦法
- 潮州市政府項目管理辦法
- 護理核心制度考試試卷(附答案)
- 尾礦工安全培訓
-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中國工商銀行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帶答案詳解)
- 研發項目工時管理制度
- 浮選藥劑安全管理制度
- 會陰水腫硫酸鎂濕敷專題報告
- 技術異化的解放路徑-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2025年學校校長公開選拔筆試試題及參考答案校長招聘考試筆試真題
- T/CGMA 033002-2020壓縮空氣站節能設計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