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題庫49名校編制含答案解析_第1頁
教師招聘考試題庫49名校編制含答案解析_第2頁
教師招聘考試題庫49名校編制含答案解析_第3頁
教師招聘考試題庫49名校編制含答案解析_第4頁
教師招聘考試題庫49名校編制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不屬于道家學派的思想觀點0。

A.主張絕學

B.回歸自然

C.溫故而知新

D.提倡懷疑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部分,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

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家主張"絕學"和"愚民",

認為“絕學無憂"。道家對學術求知問題也有獨特見解:提倡懷疑,不

僅懷疑自然、懷疑社會、更懷疑圣人教條;還要辯證的學會學習,要注意

思考知識與認識能力的關系。C選項,"溫故而知新”是孔子的教育思

想。故本題選Q

2.朱熹主張大學內容是()

A.教以事

B.存天理

C.教以理

D.生長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把人受教育的過程大略劃分

為兩個階段:十五歲以前受“小學"教育,十五歲以后受"大學"教育。

他把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看成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是既有區別又有聯

系的兩個階段。他認為小學階段的任務是"教以事",教育的主要內容

是倫理道德規范的訓練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簡單地說,就是"教事"

"學事"。大學是"教以理",教育的任務是"窮其理""以理教”,

即利用小學所學到的知識經驗去推測未知的事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故本題選C。

3.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

A.《學記》

B.《教育論》

C.《大學》

D.《論演說家的教育》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記》的教育思想。戰國后期,《禮記》中的《學

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賅的語言和生動

的比喻,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

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學記》是罕見的世

界教育思想遺產,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因

此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故本題選A。

4."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A.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C.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記》的教育思想。《學記》中論述教育的作用

有兩個方面:"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

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

不知道",則揭示了教育的個體功能。故本題選Ao

5.《禮記?學記》有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體現了()的教育觀。

A.舉一反三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防微杜漸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記》的教育思想。《學記》中的教育教學原則

之一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原文為:"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即教

師本身要主動學習,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碰到困難也會促進學習。教與學

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因此,"教學相長"又被

引申為師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故本題選C。

6."化性起偽"是()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莊子

D孔子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批判"性善論",認為"性

惡論"更能說明問題。荀子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聽任本能發

展而不加節制,必將產生暴力,所以人性惡。荀子還提出"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偽",其中化:轉化7性:本性;

起:通過;偽:后天人為力量導致的變化。意在強調后天教育對人的熏陶

和感化。故本題選A。

7.性惡論是()主張。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批判"性善論",認為"性

惡論"更能說明問題。荀子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聽任本能發

展而不加節制,必將產生暴力,所以人性惡。荀子還提出"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偽",其中化:轉化「性:本性;

起:通過;偽:后天人為力量導致的變化。意在強調后天教育對人的熏陶

和感化。故本題選

Bo

8."明人倫"的教育目的是由()第一次明確地概括出來的。

A.荀子

B孑L子

C.孟子

D.莊子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

所謂“明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

友有信"。后世也稱為“五倫"。孟子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明人倫。

明人倫思想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以"明人倫"為

中心的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體的道德教育。以倫理道

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

教育的重要特點,孔子開其端,孟子把它系統化、理論化了。故本題選

Co

9.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是()的主張。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思想。對于教育的培養目標,墨子認為

要建立一個"兼愛、非攻"的社會,就要培養"兼士、賢人",才能夠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本題選Co

10.墨子認為,通過()來獲得知識最重要。

A.親知

B說知

C.聞知

D.做知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思想。對于知識的理解,墨子認為,人

的知識的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親知""聞知""說知"。親知,

是指人們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它是從"踐行"中得來;聞知,主要指從

別人那里通過耳聞目睹(包括文字記載)獲取來的知識;說知,則是人們根

據耳聞目睹的情況、資料,通過思考、演繹、想象而推理出來的結論。

墨子認為通過“思考"得來的知識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說之"。故

本題選

Bo

1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是()。

A.《學記》

B.《論語》

C.《禮記》

D.《中庸》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

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所以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

是《論語》。A選項,《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D選項,《中庸》

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故本題選瓦

12.以下不屬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是()。

A.舉一而反三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溫故而知新

D."親知""聞知""說知"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論語?述而》說:"不憤

不啟,不俳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體現了"舉一反

三”的思想,同時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古希

臘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的“助產術"早幾十年,所以A選項正確。學思

結合的方法的原文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B選項

正確。鞏固性原則的原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

所以C選項正確。對于知識的理解,墨子認為,人的知識的來源可分為

三個方面,即"親知""聞知""說知",所以D選項是墨子的教育思

想。故本題選Do

13.主張"有教無類”的觀點的人是孟子。()

答案:x

解析:孔子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的本意是在教育對象上,不分貴族與平民,

不分華夏與華夷諸族都可以入學。孔子"有教無類”的提出是針對奴隸

主階級有教有類而言的,不僅把教育擴展到蠻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等級

制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故本題錯誤。

14.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

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以服務教育實

踐。0

答案:V

解析: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教

育學探詢和發現教育問題,分析和解釋教育問題,應答和解決教育問題。

所以題干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

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以服

務教育實踐”的表述正確。故本題正確。

1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孟子思想的一項是()。

A.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孟子的教育思想。A選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B選項,"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C選項,"人倫明

于上,小民親于下。"出自《孟子》。D選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出自《論語》。故本題選D。

16.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遞知識和技術規范等

的社會活動。教育要為所有的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教育權利,包括入學

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

這主要體現了教育的()。

A.民主化

B.單一化

C.崇高化

D.多元化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

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入學

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

其次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

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

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等。題干中的

描述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內容。故本題選A。

17.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一般趨勢包括()。

A.全民化

B.終身化

C.民主化

D.創新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后期的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20世紀后期

的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包括:(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

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術的現代化;⑹教育的個性化;⑺

教育的國際化。故本題選ABC。

18.20世紀的世界教育表現出民主化的特征,這是否定()。

A.教育的等級化

B.教育的特權化

C.教育的專制性

D.教育的世俗性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后期的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20世紀后期

的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包括:(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

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⑹教育的個性化;(7)

教育的國際化。其中,教育的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

性的否定。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即教育要為所有的社會

成員提供平等的教育權利,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

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這意味著要對社會弱勢群體學生給

予特殊照顧;其次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內容

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等。

故本題選ABCO

19.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主要是()的發展。

A.教育問題

B.教育規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價值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

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問題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

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學探

詢和發現教育問題,分析和解釋教育問題,應答和解決教育問題。故本

題選

Ao

20.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現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答案:V

解析: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解釋教育規律的科學。其

中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

育認識現象。故本題正確。

21.教育內容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不同于中國古代的"六

藝",以下學科中屬于西方"七藝"的是()。

A.修辭

B.體育

C.天文

D.音樂

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世紀歐洲教會教育的七藝。七藝包括"三科""四

學"。"三科"是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是算術、幾何、天文、

音樂。故本題選ACD。

22.嚴格的等級性是()教育的顯著特征。

A.原始社會

B.古代社會

C.近代社會

D.現代社會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點。古代東西方的教育雖然在具體內

容和形式上存在許多差異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1)教育具有階級性;(2)

教育具有道統性;⑶教育具有等級性;(4)教育具有專制性;⑸教育具有刻

板性;⑹教育具有象征性。所以題干中"嚴格的等級性"是古代教育的

顯著特征。故本題選Bo

23.古代社會的教育特點是()。

A.階級性

B.專制性

C.軍事性

D.社會生產性

答案:A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點。古代教育的特點:⑴教育具有階

級性;(2)教育具有道統性;⑶教育具有等級性;(4)教育具有專制性;⑸教

育具有刻板性;⑹教育具有象征性。故本題選AB。

24.近代教育的典型特征是()。

A.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B.全面推行義務教育

C.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

D.建立公共教育系統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教育的特點。近代教育的特點包括:國家加強

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視教

育立法,以法治教。故本題選Ao

25.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A.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干預

B.初級義務教育的實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視教育的立法

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教育的特點。近代教育的特點包括:國家加強

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視教

育立法,以法治教。故本題選ABCD。

26.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權控制在婆羅門教和()手中。

A.印度教

B.伊斯蘭教

C佛教

D.基督教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教育。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它的

教育也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

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才巴人分成4個等級:

首先,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婆羅門種姓,主要是僧侶祭司,受到最優良的

教育;其次是剎帝利種姓,為軍事貴族;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工

商業;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他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

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處死。上述前面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

治者。故本題選C。

27.古代印度,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的著作是()。

A.《吠陀經》

B.《圣經》

C.《心經》

D.《楞嚴經》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

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的著作是《吠陀經》。

故本題選

Ao

28."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是古代什么時期的教育特征?()。

A.印度

B.中國

C.巴比倫

D.埃及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其教學方法是

灌輸和體罰,教育為統治階級所壟斷。"以僧為師""以吏(書)為師"

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農民子弟與學校是無緣的,奴隸子弟更沒

有受教育的權利。故本題選

Do

29.人類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是()。

A.埃及

B.古希臘

C.中國

D.古印度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埃及的教育。由于經濟文化的發達,古代埃及

的教育比較發達,其教育制度比較完善,學校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類

型:Q)宮廷學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代埃及已有宮廷學校。古代

埃及王宮為了培養王子王孫,開始辦學,學生學習讀寫、數學、天文,

學習結束后進入國家機關任職。(2)寺廟學校。(3)職官學校。(4)文士學

校。故本題選A。

30.古代西方教育中強調身心和諧發展的是()。

A.雅典教育

B.斯巴達教育

C.世俗教育

D.騎士教育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希臘的教育特點。古代希臘教育中有代表性的

是雅典和斯巴達,斯巴達統治者對內施行暴政,對外則實行防御、侵略

政策,以訓練勇敢善戰的士兵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為使奴隸主

子弟有條件參加政治和經濟活動,躋身政界和經營貿易,則以培養有文

化、有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為教育目的,它在西方最早形成

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相對稱。

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歐洲中世紀時,市民階級為反對教會壟斷教育,

實施宗教教育而在城市學校中所進行的教育;二是指現代西方國家不受

教會統治的學校所進行的教育。世俗教育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培養,同

時也進行些宗教教育。騎士教育是是一種結合宗教精神與尚武精神于一

體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產生于11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期。其教育目

的是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綜上所述,古代西方強

調身心和諧發展的是雅典教育。故本題選

Ao

31.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它包括()。

A.禮、樂、射、辭、書、數

B.文法、修辭、辯證法、禮樂、書數、射御

C.算術、幾何、文法、辯證法、天文、書數

D.禮、樂、射、御、書、數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六藝"的內容。西周學校的教育內容涉及很多方

面,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以"明人倫"為其核心。《周禮》有記載:"大

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所謂的"鄉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藝”,

其中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內容。這些教育主

要目的是使統治者的子弟學習一套管理國家、鎮壓被統治階級與作戰的

本領。當時教育輕視體力勞動。其中"禮""樂"承擔著政治宗法及倫

理道德規范教育,為“六藝"的核心內容。"禮":包括政治、歷史和

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個宗法等級世襲制度、道德

規范和儀節;"樂":類似綜合藝術課,內容很廣,形式多樣,包含樂德、

樂語、樂舞教育;"射"與"御":軍事訓練課「射’是指射箭,"御"

是指駕車;"書"與"數":基礎文化課,"書”是指書寫文字,"數"

是指計算、算法。故本題選

Do

32.西周時期的教育的典型特征是()。

A.學在官府

B.政教合一

C.《論語》《孟子》被奉為經典

D.政府辦國學,民間辦鄉學,官學私學并立

答案:A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教育的特征。周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

時期。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

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其顯著特征是“學在官府""學術官守"。

那時的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兩類,其中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

鄉學分為"塾""序""校""庠"四種。國學和鄉學分別指設在王城、

諸侯國都的學校和設在地方的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它們都屬于官學

的一部分,而并非"民間辦私學"。C選項為宋代教育的特征,D選項

為春秋時期教育的特征。故本題選AB。

33.歷史上著名的“文翁興學",所興之學屬于()。

A.官學

B.私學

C.書院

D.私塾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中國的教育。漢代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官學和

私學,漢代的中央官學包括西漢時期出現的太學以及東漢時期出現的鴻

都門學(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地方官學通常稱為郡國學或者郡縣

學,著名的地方官學是發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興學"。

故本題選

Ao

34.采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

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是()。

A.漢文帝

B.漢景帝

C.漢武帝

D.漢宣帝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中國的教育。漢代自漢武帝開始,采納董仲舒

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有為"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

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察舉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故本題選co

35."四書"包括()。

A.《大學》

B.《春秋》

C.《論語》

D.《中庸》

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四書"的內容。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

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與"五

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o"四書"開始被

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已不再是

科舉考試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背誦經典上。故本題選

ACDO

36.李老師是一名數學老師,他僅憑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便會導致學

生產生"書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這是考試的()。

A.顯性負向功能

B.顯示正向功能

C.隱性負向功能

D.隱性正向功能

答案

co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為正向

功能與負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

積極影響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

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積極的功能。負向功能指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

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教育的負向功能是由于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不適

應、教育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對人和社會的發

展產生阻礙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現的形式,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

功能。顯性功能指教育活動依照教育目的,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

相吻合的結果,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等,就是顯

性教育功能的表現。隱性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性的

功能。題干中李老師通過成績來評價學生,但是卻導致學生變成"書呆

子”,這是在教師預期之外并且對個體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的,屬于隱

性負向功能。故本題選C。

37.下列關于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它是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

B.與神話起源說相比,它是一大進步

C.它可以準確地區分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類養育行為之間質的差別

D.它是教育學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答案

Co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

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與神話起源說相比,生物起源

說可以說是一大進步,所以B、D選項正確。此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對教

育起源問題的解釋開始轉向科學方向。該類觀點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

指導,所以A選項正確。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認為教

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

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所以C選項錯誤。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利托爾諾、

英國的沛西?能。故本題選C。

38.有人說,教育起源于原始社會兒童對成人行為的無意識模仿,但這

種模仿并不是后天習得的,而是遺傳性的,這體現的是()。

A.教育的神話起源

B.教育的心理起源說

C.教育的勞動起源說

D.教育的交往起源說

答案

Bo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說。教育的心理起源說認為教育起

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歸結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

的模仿行為。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孟祿。故本題選

Bo

39.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在教育起源問題上堅持()。

A.勞動起源論

B.生物起源論

C.心理起源論

D.生物進化論

答案

Ao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也稱為教育的社會

起源說,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歷史

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勞動起源說的直接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

礎是恩格斯的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勞動起源

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

需要的辯證統一。代表人物有蘇聯的米丁斯基、凱洛夫。故本題選A。

40.學校的產生一般需要具備下列哪些條件?()

A.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達到一定程度

U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D.教育制度的建立

答案

ABCO

解析:學校是人類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一般需

要三個基本條件:Q)社會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必須出現相當數量

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脫離生產勞動,同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分工,開始出現專門從事教育的教師和專門參與學習的學生。⑵具有相

當數量的經驗積累,為學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內容。(3)文字等記載和

傳遞文化的工具達到了一定水平。故本題選

ABCO

41."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稱為一個人。"這說明

教育是()。

A.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動

C.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D.保存人類文明的活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質的規定性是:教育是有目

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

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培養人的過程。簡言之,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

題干中"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稱為一個人。"說明

教育的作用就是培養人,即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故本題選

Co

42.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眾多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勞動者,而我們

當代社會要求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

班人,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對獨立性

B.階級性

C.質的規定性

D.歷史性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社會屬性。A選項,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指教

育受一定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但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

有其自身的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B選項,階級性指在階級社會中,

教育具有階級性,但階級性并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

特征。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屬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質

的規定性。C選項,質的規定性指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

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D選項,歷史性指教育與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水

平和統治階級制度密切相關,并隨之變化而變化發展。在不同的社會或

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不同

時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歷史形態、特征。題干中,封建社會與當前我國

社會培養人的目的不一樣,體現了歷史性,符合題意。故本題選

Do

43.教育具體而實在的規定性表現在()。

A.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

B.具有經濟功能

C.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

D.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活動

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質的規定性是:教育是有

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根據一定的社會需

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培養人的過程。簡言之,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

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選項

A、C、D體現的都是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選項B體現的是教育對社

會的發展作用。故本題選ACD。

44.從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為()。

A.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B.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C.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

D.顯性正向功能和隱性負向功能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從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為正向

功能和負向功能。從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

能。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教育功能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故本題

選A。

45.在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強調培養個體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

體現了教育的()。

A.個體功能

B.社會功能

C.正向功能

D.負向功能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可分為個體

功能和社會功能。教育的個體功能指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它

由教育活動的內部結構特征所決定,發生于教育活動內部,也稱為教育

的本體功能。教育對于個體物質生活的謀取和精神生活的享用有著直接

的功效,我們稱之為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和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教育

的社會功能指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教育作為社會結構的子系

統,通過對人的培養進而影響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教

育的本體功能在社會結構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題干強調"強

調培養個體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體現的是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故

本題選

Ao

46."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語出自()。

A.《論語》

B.《學記》

C.《孟子?盡心上》

D.《勸學篇》

答案:C

解析:本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