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_第1頁
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_第2頁
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_第3頁
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_第4頁
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高考歷史總復習《辛亥革命》專項練習題-帶答案學校: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1905年至武昌起義期間,孫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軍約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來民間秘密會社中“天運”紀年的辦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預兆”。這一做法()A.表明孫中山封建殘余思想嚴重B.是團結各反清力量的斗爭策略C.反映了三民主義思想的缺陷D.證明了“天運”紀年法的正確2.民國時期,初小四年級課本《平等》一文寫道:共和國無階級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雖以大總統之地位,猶必謹守法律,不能恃勢以凌人。一旦罷職,即與齊民無異。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國時期政治斗爭核心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發生根本變化D.民國時期重視平等和法制意識的培養3.中華民國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總統制,后來又改為責任內閣制。但按照英國的責任內閣制,議會多數黨黨魁出任內閣首相后,閣員由首相任命。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責任內閣的閣員,必須由參議院審定后方可任命。這一規定()A.阻止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B.體現了典型的三權分立特點C.“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D.事實上確立了共和制4.據《浙江近代史》記載:1911年前后,金融風潮席卷全國,杭州的票號全部覆滅,錢莊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興業銀行僥幸渡過了難關。出現上述風潮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實行沒收民族資本的政策B.社會動蕩影響民眾對經濟的信心C.西方制造業資金實力十分雄厚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進入蕭條時期5.1942年,在中國共產黨討論如何研究黨史時,毛澤東就指出革命的準備不是從1921年開始的,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毛澤東旨在()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B.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C.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必須得到肯定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辛亥革命開始的6.武昌起義爆發后,立憲派張謇力促朝廷大員派政府軍援助湖北前線。但隨著局勢的發展,他轉而致電袁世凱,說:“環顧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者,趨勢然也。”這反映了當時()A.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B.革命形勢發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立憲派放棄了政治理想7.辛亥革命爆發后,孫中山表示:“滿政府于我軍起事以前與各國所有之條約,皆作為有效”;“所借之外債,一概承認償還”“各國租界,一律保全”。其意在()A.保證革命順利開展 B.促使列強中立C.丑化滿清政府形象 D.樹立獨立形象8.有學者認為,甲午戰后,有識之士關于“救亡”“圖存”的思考開始進入近代國家轉型與民族關系構建層面。正是在國家與民族兩條主線的推動下,在對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認同下,才爆發了辛亥革命。該學者意在說明辛亥革命()A.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B.明確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標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眾普遍接受D.使專制制度徹底退出歷史舞臺9.英國《泰晤士報》曾如此評論某件中國時事:“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該期報紙應出版于()A.1911年10月 B.1911年11月C.1912年1月 D.1912年2月10.辛亥革命爆發后,日本主流媒體最初主張不干涉,后來態度發生逆轉,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這些媒體的態度()A.導致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B.旨在維護日本的在華利益C.反映出美日在華競爭加劇D.說明日本已單獨控制中國11.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一再提醒光緒帝對國會、議院等不可操之過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為屢批清政府新政未抓住“行立憲法、開設議院”的“本原”,并不斷呼吁立憲。促使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B.維新思想成為主流思想C.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加深D.清末新政重心開始轉移12.1902年,江南鄉試有一考題為:“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浙江鄉試有一考題為:“西國法律原于羅馬,沿革若何?今法律之學,為科凡幾?自治外法權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規復主權,宜有良策?”這些考題反映出()A.各地力圖通過科舉為新政造勢B.科舉成為傳播西學的重要途徑C.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增強D.變法修律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13.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科舉。革命派幾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應也不熱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現出太多不滿,農村地區的下層讀書人雖然悲憤,卻也無可奈何。這反映出當時()A.傳統價值觀念崩潰B.公民意識尚未覺醒C.新式教育體系成型 D.社會矛盾尖銳復雜14.下圖漫畫《革命奈何》發表于1908年廣州《時事畫報》第九期。漫畫反映了當時()A.農民運動日益高漲 B.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改良運動遭到壓制 D.專制統治瀕于崩潰15.下圖是1907年的一幅漫畫《中國之現象》。該漫畫反映了()A.中國知識界對清政府的失望B.清政府主動順應民主化潮流C.清政府企圖挽救腐朽的統治D.立憲派主導清末預備立憲二、非選擇題16.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時搜集到以下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清帝遜位詔書》(1912.2.12)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來并不像我們認為革命應該是的樣子。真正的原因在于,從許多方面來說,它都未帶來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未來。新生的“中華民國”并不是共和主義的,盡管帝制政治架構崩潰了,但許多前清官僚仍穩居原位,文化、社會與經濟也貌似毫無改變。當然,它們在發生變化,但卻不是作為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摘編自[美]沙培德《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材料三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而辛亥革命,則是比較更完全意義上開始了這個革命。——摘編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比較三組材料,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史料價值。(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05年部分大事記4月清政府刪除刑法中凌遲、梟首、戮尸等項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開預備立憲序幕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并嚴飭各地遍設蒙小學堂日俄戰爭結束后,雙方簽訂條約,日本獲得旅順口、大連灣及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獨占權,戰敗的俄國也穩固了在中國東北北部地區的權益10月京張鐵路開工材料二1904—1905年以中國為主戰場的日俄戰爭,中國卻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歷史上少見的特例(從新引進的西方國家觀念看,是不能捍衛主權)。——摘編自羅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材料三1905年,孫中山拜訪嚴復。談話中,嚴復始終認為改造中國,“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孫中山不同意嚴復的主張,他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摘編自陳國慶《晚清新學史論》材料四1905年,《民報》上刊載了介紹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張的文章,文中稱《共產黨宣言》為“萬國共產同盟會奉以為金科玉律”,并介紹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思想。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談談你對1905年中國的認識。(要求:多角度論述,觀點明確,史實充分,邏輯清晰)答案與解析1.B據材料“1905年至武昌起義期間,孫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軍約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來民間秘密會社中‘天運’紀年的辦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預兆’”,可知孫中山利用民間秘密會社組織號召反清力量,壯大革命力量,屬于當時的斗爭策略,故選B項;這一做法屬于斗爭策略,無法反映孫中山封建思想殘余,排除A項;三民主義的缺陷是沒有徹底的反帝綱領和徹底的土地綱領,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孫中山的策略,無法判斷該紀年法的正誤,排除D項。2.D據材料“共和國無階級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雖以大總統之地位,猶必謹守法律,不能恃勢以凌人。一旦罷職,即與齊民無異”,可知民國時期課本強調平等和法制意識,故選D項;民國時期政治斗爭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課本內容,無法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根本”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3.C4.B5.A毛澤東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政治障礙,同時宣揚了民主共和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所以說中國共產黨建立后領導的革命事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故選A項;毛澤東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辛亥革命的內在聯系,而不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排除B項;毛澤東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辛亥革命之間的聯系,材料并未體現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功績被否定,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于五四運動之后,排除D項。6.B根據材料可知當時立憲派由主張鎮壓革命到支持革命,這反映了革命形勢發展十分迅速,故選B項;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對本國的封建勢力、帝國主義的軟弱性、妥協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與材料主旨立憲派對革命的態度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立憲派對革命的態度,此時立憲派并未放棄政治理想,排除D項。7.A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和外債,可知,當時帝國主義勢力強大,妄圖干涉革命,為了保證革命的順利,資產階級革命派只能妥協,故選A項;促使列強中立的目的是保證革命的順利,排除B項;對于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條約,孫中山是承認的,不能體現丑化,排除C項;承認不平等條約,明顯體現對帝國主義的妥協,排除D項。8.A材料“正是在國家與民族兩條主線的推動下,在對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認同下,才爆發了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的必要條件是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故選A項;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目標,排除B項;材料主要論述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而非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D項。9.D題干中“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清帝退位,故選D項;1911年10月發生了武昌起義,當時清朝還存在,排除A項;題干中“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即中華民國成立,時間為1912年元旦,排除B項;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排除C項。10.B題干中主要述及了日本主流媒體對辛亥革命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先是“主張不干涉”,后來發生大逆轉,“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說明日本主流媒體不論采取何種態度,其目的都是維護日本在中國的利益,故選B項;日本媒體的態度變化不會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其失敗的主要原因要從中國內部來分析,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涉及美國的任何信息,僅是述及日本媒體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排除C項;當時中國仍處在被諸多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D項。11.C從材料可知,康有為由原來不積極主張清政府開國會設議院,轉變為批評清政府不立憲法和設議院,可知當時清政府的君主專制不得人心,清王朝的擁護者也要求政治變革,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加深,故選C項;從維新變法到清政府預備立黨,社會主要矛盾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項;《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思想潮流日益高漲,故20世紀初社會主要潮流是民主革命思潮,而不是主張維護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的維新思潮,排除B項;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主要是在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改革,材料內容是康有為的思想轉變,不能體現出清末新政重心開始轉移,排除D項。12.A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1902年的江南鄉試和浙江鄉試試題內容中都涉及了西方法律中的“治外法權”,說明為呼應清末新政改革的訴求,在朝野上下要積極營造新政的氛圍,故選A項;題干內容僅是涉及江南和浙江鄉試中關于“治外法權”的考題內容,不能擴大為“科舉成為傳播西學的重要途徑”,排除B項;題干中所涉及的鄉試題目中有關于西方法律的相關內容,與民族意識增強無關,排除C項;題干中僅是涉及江南鄉試和浙江鄉試中涉及西方法律的相關試題,不能得出“變法修律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排除D項。13.D聯系所學可知,傳統價值觀念是儒家思想,與題干廢除科舉制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提及針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時各個派別的態度,無法反映公民意識的覺醒狀況,故B項錯誤;題干提及廢除科舉制,但并未反映新式教育體系的形成,故C項錯誤;題干提及清政府廢除科舉制,革命派、改良派、保守派并未就此而爭論不休,只有部分下層讀書人悲憤,但也無可奈何,聯系所學可知,科舉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晚清時期科舉制的存在使新式學校難以發展,為了順應新政、維護統治,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這說明晚清社會矛盾重重且復雜,故D項正確。14.D漫畫中清政府官員試圖澆滅革命的火焰,但遏制不住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因而發出了無奈的感嘆,說明清朝專制統治已瀕于崩潰,無法挽回,故選D項;1908年中國并未發生大規模的農民運動,不存在農民運動日益高漲的現象,排除A項;1908年民主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但并未深入人心,B項表述錯誤,排除;材料的主旨是革命,與改良不符,排除C項。15.C圖片信息中有的人用力拉房子,有的人用力推房子,根據“1907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此時積極挽救統治危機,故選C項;1907年清政府正在實行新政、預備立憲,大批學生留學日本,知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