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碼頁碼頁/總NUMPAGES總頁數總頁數頁課時檢測(三十四)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蘇聯的經濟改革(時間:45分鐘滿分:85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1946年,美國頒布的《就業法案》寫道:“國會特此宣告:聯邦政府的持續的政策和責任,在于運用一切與其需要和職責相一致的手段……來促進最大量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這一法案()A.確認了政府有干預經濟的職能B.表明政府干預經濟開始得到法律認可C.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D.說明當時美國仍存在嚴重的失業問題解析:選A這一法案表明美國以立法的形式確認了政府有干預經濟的職能,故A項正確;羅斯福新政時期已開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這一法案的影響,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美國失業問題嚴重,故D項錯誤。2.(2017·焦作模擬)德國經濟學家路德維希·艾哈德指出:“在現有條件下,國家必須有計劃和有調節地為經濟確定目標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經濟政策原則……想把企業家弄成政府意志的奴隸和單純的執行機器,那就必然毀滅一切人格價值并剝奪經濟界最寶貴的動力。”這段話()A.批評國家壓迫企業的行為B.認為政府干預將扼殺企業活力C.意在論證協調政府與企業關系的必要性D.主張企業發展應擺脫政府干預解析:選C材料中涉及國家與企業的關系,既要干預,又不能過分干預,故C項正確。3.德國學者考夫曼指出:“股市生意興隆,自營業者的收入過度膨脹,而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一些人在談論‘來自上層的階級斗爭’,而另一些人則在談論‘社會妒忌’和‘投入必須得到回報’。”其旨在強調()A.社會福利政策面臨挑戰B.政府重視加強對經濟的干預C.“福利國家”規模縮小D.勞資關系緊張導致矛盾激化解析:選A“自營業者的收入過度膨脹,而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社會貧富差距在擴大,社會福利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面臨挑戰,故A項正確。4.下圖是西方部分國家公共社會開支和GDP增長的情況圖。此圖表明()A.西歐國家的社會發展狀況好于美國B.公共社會開支和經濟增長率呈現負相關C.這些國家的公共社會開支持續穩定D.經濟總量與公共社會開支呈現正相關解析:選C根據GDP增長圖自(1980~2005年)各國都是起伏波動的,無法得出西歐國家的社會發展狀況好于美國的結論,故A項錯誤;在1985年以前GDP增長時,公共社會開支也在增長是呈正相關,故B項錯誤;在1980~2005年間四個國家公共社會在GDP所占的比例基本穩定,故C項正確;2000~2005年GDP增長放緩,但是公共社會開支并未體現下滑的趨勢,故D項錯誤。5.1984年,撒切爾夫人對企業領袖說:“我任職只有一個意圖:改變英國,從仰賴他人轉為自力更生。從‘拿來給我’的國家變為‘自己動手’……而不是等著東西掉到我們手上的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認為英國應該()A.制定經濟發展計劃 B.削減社會福利開支C.出售大型國有企業 D.加大經濟干預力度解析:選B“從仰賴他人轉為自力更生。從‘拿來給我’的國家變為‘自己動手’”說明英國應該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故B項正確。6.(2017·贛州期末)美國學者托尼·朱特在《戰后歐洲史》中說:“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起步的汽車增長,因戰爭和戰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從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車擁有量隔10年增長一倍。……意大利私人擁有汽車量1965年是550萬輛,1970年超過1000萬輛,1975年約有1500萬輛。”關于上述現象出現原因的表述,錯誤的是()A.二戰后汽車消費需求釋放B.歐洲“福利國家”制度推行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D.“知識經濟”模式快速運行解析:選D知識經濟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與題干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7.1981年,里根發表就職演說時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問題。”撒切爾夫人則主張,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讓市場在更大的領域與程度上主導英國經濟轉型。據此可知,兩人都強調()A.加強政府干預,促進經濟轉型B.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發行C.恢復自由放任,激發市場活力D.限制政府權力,發揮市場作用解析:選D根據材料“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問題”“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讓市場在更大的領域與程度上主導英國經濟轉型”強調合理發揮政府和市場調節經濟的作用,故D項正確。8.1956年3月,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普遍實行按月預支現金和年終結算的勞動報酬制度,不少集體農莊還試行有保障的貨幣工資制度。這些做法()A.促進了蘇聯農業的迅速發展B.改變了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局面C.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D.使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選D促進了蘇聯農業的迅速發展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1956年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是在農業領域,并未改變片面發展重工業的現狀,故B項錯誤;赫魯曉夫改革只是對原有體制的一些小修小補,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項錯誤;通過現金、勞動報酬和放權給集體農莊的方式,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故D項正確。9.下表是蘇聯1965~1982年工農業年均增長表。根據表格可以推知,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蘇聯()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業總產值8.5%7.4%4.4%2.8%農業總產值3.9%2.5%1.7%4.0%A.國民經濟發展停滯 B.工農業產值差縮小C.經濟改革出現困境 D.綜合國力水平下降解析:選C工農業總產值后期增長乏力,表明蘇聯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經濟改革陷入困境,故C項正確。10.路透社評論某時期的莫斯科政府:“經濟領域適度運用價值規律,對現有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科研領域平均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這一時期是()A.新經濟政策時期 B.赫魯曉夫時期C.勃列日涅夫時期 D.戈爾巴喬夫時期解析:選C勃列日涅夫改革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加強,故C項正確。11.1990年蘇共黨內的思想十分混亂,自由化思潮嚴重泛濫,從全盤否定斯大林發展到徹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蘇聯70多年的歷史,反對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反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蘇共領導層內的斗爭不斷加劇,黨組織和國家政權陷入半癱瘓狀態。這說明蘇聯()A.經濟體制改革未觸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發社會各種矛盾C.政治改革偏離方向導致政局失控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出師不利解析:選C1990年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中,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出現了“從全盤否定斯大林發展到徹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蘇聯70多年的歷史,反對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反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現象,故C項正確。12.(2017·梅州質檢)蘇共在不同時期提出過不同的奮斗目標,斯大林提出在蘇聯建成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社會;赫魯曉夫提出全面開展共產主義建設并在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勃列日涅夫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社會”概念并寫入憲法;戈爾巴喬夫則提出“我們的目標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會主義,勞動者過上美好生活,國運昌盛”。結合蘇聯歷史可知()A.蘇共社會主義建設從始至終都存在“左”傾錯誤B.蘇共的社會基礎在自己描繪的藍圖中日益削弱C.蘇共的奮斗目標基本符合蘇聯的國情D.斯大林時期基本上實現了奮斗目標解析:選B由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蘇聯的社會意識形態觀念在逐步削弱,故B項正確。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社會主義運動經歷過曲折的發展歷程,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總結與反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赫魯曉夫的改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劃和科學的試驗,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卻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羅斯專家格·阿·阿爾巴托夫對勃列日涅夫18年執政生涯的評價:這個時期,蘇共二十大所激發的,而在隨后的歲月中被保守主義的滅火隊竭力加以撲滅的那股新的熱情也逐漸泯滅。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甚至不想去使國內政策恢復活力。經濟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國歷史上最盛行的無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爾巴喬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1990年,戈爾巴喬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戈爾巴喬夫總統提出“更新聯盟”的構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以“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代替了原先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每個共和國都成為主權國家。——以上材料均摘自《歷史參考資料》材料四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鄧小平文選》(1)據材料一指出,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何積極意義?(4分)(2)材料二阿爾巴托夫對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態度是什么?結合材料一、二,歸納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6分)(3)據材料三回答戈爾巴喬夫犯了哪些嚴重錯誤?(6分)(4)鄧小平說“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請從上面材料里找一個最合適的例證。“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這在中國現代史上,哪個事例最具說服力?請做簡要說明。(9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赫魯曉夫的改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回答。第(2)問,根據材料二“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很快被俄國歷史上最盛行的無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分析態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者改革都未能沖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第(3)問,根據材料三“戈爾巴喬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說明放棄社會主義思想;“1990年,戈爾巴喬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說明放棄共產黨的領導;“戈爾巴喬夫總統提出……每個共和國都成為主權國家”說明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放棄統一的國家及主權。第(4)問,可以舉戈爾巴喬夫例子,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造成蘇聯的解體。“文革”是“左”傾錯誤,可以從“文革”對中國政治、經濟破壞來說明。答案:(1)意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2)態度:否定態度,認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頭路。局限:雖然都開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沖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錯誤:放棄社會主義思想;放棄共產黨的領導;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放棄統一的國家及主權。(4)例證: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造成蘇聯的解體。說明:中國由于毛澤東的錯誤發動“文革”,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嚴重破壞了民主法制,造成嚴重社會動亂,嚴重破壞經濟建設,造成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美、日、歐經濟增長的速度比較(%)美國日本歐共體1966~1970年3.011.04.91971~1975年2.24.32.91976~1980年3.45.53.0——《總統經濟報告》(1988年)材料二表2世界上主要國家工業生產占世界比重(%)美國日本英、法、德等國1948年56.41.6191970年38.79.525.6——根據王蕙提、韓玉貴《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概論》相關內容整理根據材料,提取兩項有關20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信息,并依據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分析準確)(12分)解析:觀點一:在三個時間段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比日本與歐共體速度慢,然后聯系60~70年代美國的處境說明。觀點二:日本與英、德、法等國在這段時期內與美國差距的減少,結合二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