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三)_第1頁
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三)_第2頁
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三)_第3頁
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三)_第4頁
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鄰水示范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1.四川生態環境在中國占有特殊的地位長江和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這兩條河都流經四川。四川地處長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白河、黑河注入黃河外,96.5%的土地均屬長江水系。長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縱貫全境。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頭和周圍山脈地帶。這個區域內的天然林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類自身及眾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庇護長達6380公里的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和國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視為長江的綠色屏障。四川珍貴的森林資源,是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四川既有豐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國重點林區和林業發展的重點省份之一。由于較長時間以來森林過伐、土地過墾、草場過牧,導致生態嚴重失衡。目前,四川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全省水土流失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1%。全省有宜林荒山284.3萬公頃、沙質荒漠化土地95.13萬公頃和陡坡耕地66.67萬公頃亟待治理。2.實現砍樹人向種樹人的轉變1949年建國以來,國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業70多戶,其中重點森工企業22戶,形成了采、集、運、銷的木材生產體系,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木材1.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近20億元人民幣。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為改善生態環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綠化全川”的戰略決策,堅持以工程造林為重點,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有效地恢復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積達1173.3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4.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川西林區過量采伐,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極為嚴重。1998年夏季,史無前例的長江大洪水再次敲響了警鐘。為改善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國國務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決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這標志著四川林業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按照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要求,從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實行了天然林禁運。森工采伐、運銷企業實現由砍樹人向種樹人的轉變。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營造林任務13.49萬公頃,封山育林68.14萬公頃,對564萬公頃天然林實施了常年管護,整個天然林保護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3.退耕還林試點工程迅速啟動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積大,陡坡耕種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約有173萬公頃,約占全省耕地的38%。毀林開荒,陡坡種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場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據中國國務院朱镕基總理1999年9月來四川視察時提出的“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國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試點工程,計劃在2021年底完成20萬公頃退耕還林試點任務。治理的重點安排在江河源頭、溪流兩岸等生態脆弱區的陡坡耕地,通過作業設計把具體任務分解到農戶和地塊。退耕不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府已妥善解決退耕農民的口糧和植樹種草中的經費困難。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萬公頃,為計劃的103.21%;完成還林(草)面積13.63萬公頃,是計劃的68.15%。4.兩大生態工程中的法規及政策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試點工程是四川近兩年啟動的兩大生態工程。為使兩大生態工程有序進行,省政府作出了有關規定,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相關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政府作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決定后,隨即發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會于同年通過了《關于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決議》,1999年1月通過了《四川省天然林保護條例》,把全省天然林保護納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還林試點工程啟動后,為調動農戶積極性,省政府確定了“兩補兩減兩穩定”的政策,即向退耕還林農戶補助糧食和現金,補助種苗;減免退耕地的農業稅和定購糧;穩定土地承包使用權,穩定“誰造誰有”的林業基本政策。依法進行環境保護和森林保護,強化生態環境管理,是保證四川省真正成為長江生態屏障的必由之路。5.全民義務植樹,國際社會支援自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后,四川省于1992年頒布了《四川省綠化條例》,使全民義務植樹逐步向規范化、制度化、基地化發展,目前,全省已建義務植樹基地1萬9千多個,成片造林30萬公頃,零星植樹36億株。四川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后通過世界銀行貸款造林、聯合國糧農組織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項目,共營造人工林30萬公頃。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態、野生動植物以及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45個,保護區面積280多萬公頃,占全省幅員面積的5.8%。有10個保護區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6.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并駕齊驅四川省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報努力,已經形成了工業廢水年處理能力10多億噸,工業廢氣年處理4000多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年處理2021多萬噸;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煙塵控制區650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締、關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業6500多家;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3.9萬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省內主要河流基本達到三類水域水質標準;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氣總懸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破壞得到遏制。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并重、生態建設與保護并重、城鄉環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的原則,除按國家布置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外,四川省還將完善和加強以下措施: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若干生態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進一步發揮四川省中藥材和生物資源優勢,搞好中藥材基地和綠色產業基地建設。以沼氣為中心促進農業能源建設,使種植、養殖、加工各業進入良性循環。2.增建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境,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3.根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加快長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和永續利用。4.防治工業污染,發展清潔能源。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結構調整過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項目。關停一批技術落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調整能源結構,建立以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減輕大氣污染。積極開發節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術、新工藝,促使更多的企業實現有害廢氣廢水的零排放。5.加強礦產資源管理。既要科學開發資源,又要切實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資源,防止在礦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