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2_第1頁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2_第2頁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2_第3頁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2_第4頁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油工業開展史

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引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科部李靜靜第四講世界石油工業的開展歷程7/6/20222特點六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既是宏大的破壞,更是宏大的機遇。7/6/20223日本作為二戰中的主要元兇,是世界上典型的貧油國,其發動太平洋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獲得石油資源;美國對日石油政策的改動不但沒有遏制住日本戰爭,反而成為進一步擴展戰爭的動因,然而現代化戰爭無法擺脫的石油要素是日本走向失敗的主要緣由之一。7/6/202241941年侵入東印度支那南部。1942年初侵入東印度群島。英荷殼牌公司忍痛炸毀了油田、煉油廠和管道與儲油設備,撤走了人員。日本人用德克薩斯石油公司留下的鉆機,在蘇門答臘發現了一個大油田。但是,1943年起,盟軍大量襲擊日本的海上通道,擊沉油輪,到1944年一季度,日本曾經沒有了石油進口,整個軍事機器墮入癱瘓。現代化戰爭對石油的依賴是勿庸置穎的。7/6/20225在西線,法西斯德國同日本一樣,本國消費的石油很少。1913年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克·伯吉尤斯發明了從煤中提煉液體燃料的技術,1927年法本公司開場以煤消費合成油,1936年末,希特勒制定9年方案,要使合成油產量增長6倍,1940年日產程度已達7.2萬桶,等于石油消費量的46%,占航空汽油供應量的9%,1943年日產達12.4萬桶。1939年~1940年,它以“閃電式〞侵占波蘭和法國,從那里奪取了大量石油。此時,羅馬尼亞已成為其盟友,但油田區遭到蘇聯的要挾;羅馬尼亞石油占它進口量的58%。1942年它發動“藍色行動〞,目的是蘇聯的高加索地域,而且組織了一支15000人的石油技術旅,預備在占領油田后恢復和擴展石油消費。可是,蘇聯人進展了頑強的抵抗,德國人只占領了北高加索的瑪依科普油田,卻是一直無法進占巴庫。1944年5月起,盟軍大規模轟炸德國的合成油工廠,1944年9月,德國的合成油日產量下降到僅5000桶。而蘇聯紅軍又占領了羅馬尼亞,使德軍斷絕了石油供應。這是德國失敗的重要緣由。7/6/202261942年,德軍為獲得能源攻打蘇聯油田“假設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終了這場戰爭。〞

——希特勒,1942年6月1日

7/6/20227特點七20世紀20~30年代,世界石油工業發生了第一次技術革命7/6/20228石油地質的技術化背斜〔Anticline〕實際1861年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斯泰利·亨特〔T.SterryHunt〕初步構成了背斜實際。四年后,他總結出石油聚集地構成的四個必要條件。〔1〕有生油層〔2〕地層的特征產狀即背斜〔3〕適當的裂隙構成油藏〔4〕儲油層上下有不浸透地層圈閉〔trap〕構造1900年的時候,地質學家們懂得了更為廣泛認識的“圈閉實際〞:油或氣在巖層空隙中運移,不斷運移到某些不可浸透的地層或妨礙物才停留下來。把油氣就地保管起來的地方叫圈閉。可貴的實際7/6/20229這次技術革命的先導,是1900年前后出現的鉆井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的最重要標志,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誕生。一是重力丈量〔gravitysurvey〕工具——扭秤〔torsionbalance〕在勘探上的運用,在美國發現了一些鹽丘構造。不久,扭秤開展為重力儀。7/6/2022107/6/2022117/6/2022127/6/202213二是地震勘探技術的產生和開展。德國人明特洛普〔Mintrop〕發明的折射地震法〔RefractionMethod〕。在墨西哥、美國初步運用后,美國人德高里爾〔EveretteDeGolyor〕用電子技術加以改造,并且支持卡切爾〔JohnC.Karcher〕發明和構成了反射地震法〔ReflectionMethod〕,不久就被推行運用,成為以后各地油氣勘探的主要手段。7/6/2022147/6/2022157/6/2022167/6/2022177/6/2022187/6/2022197/6/2022207/6/2022217/6/2022227/6/202223三是測井〔welllogging〕技術把地面丈量電阻率技術用于裸眼井中,構成了電法測井,1927年由法國人康拉德·斯倫貝謝〔KanraldShlumberger〕發明并開發成商業化的成套技術,隨后在委內瑞拉、俄羅斯、美國廣泛采用,成為判別產油地層重要的礦場地球物理技術。7/6/2022247/6/2022257/6/2022267/6/2022277/6/2022287/6/2022297/6/2022307/6/202231這場技術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油田開發的科學化。人們經過多年采油實際,逐漸認識到,一個油田的開發,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存在一個合理的界限。一個油田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思索,合理布置井網。與此同時,人們發現,隨著天然能量的損失,油井產量逐漸遞減,人工注入水,可以為產油層補充能量,提高油井產量,從而開場對油田進展注水開采,即二次采油〔secondaryrecovery〕。7/6/2022327/6/2022337/6/202234這一次科技革命的第三個重要內容是煉油工藝技術的飛躍。隨著汽油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人們必需開發新工藝來提高油品的收率,即從每噸原油中提煉出更多的汽油來、接著是提高汽油的質量。第一次突破是熱裂化〔themalcracking〕工藝的誕生和開展。從伯頓熱裂化,到克拉克熱裂化,到達布斯延續熱裂化工藝,大大提高了汽油的收率。第二次突破是30年代催化裂化〔catalyticcracking〕工藝的誕生,從固定床催化裂化到挪動床催化裂化,到流化催化裂化,使汽油質量大為提高。30年代末產生的烷基化〔alkylation〕工藝,在二戰中為盟軍消費了大量高質量航空汽油。7/6/20223520年代焊接技術的突破,很快運用到石油工業中來,首先促進了儲運技術的提高。焊接替代鉚接和螺栓銜接,使管道的保送才干大為提高,儲罐和油輪越來越大。一次大戰時6000噸級的油輪是大油輪;到二次大戰時,美國建造了上千條遠洋油輪,其中大多數是16600噸級的T—2油輪。7/6/2022367/6/2022377/6/2022387/6/202239世界石油工業的第三個階段〔1945—1973年〕7/6/202240從二戰終了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石油工業急速生長的“黃金時期〞,其主要特征如下:7/6/202241特點一世界石油產量和探明可采儲量以很高速度增長7/6/2022421945年產量是35537萬噸,1950年總產量53845萬噸,1960年幾乎翻了一番,達108142萬噸,到1970年再翻一番,達232412萬噸。20年間產量翻兩番,年產量凈添加17億多噸,到達1950年的4倍多。7/6/202243石油產量之如此高速度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在中東,在俄羅斯以及其他地方,陸續發現和投產一大批大的,甚至是特大型油田;另一方面是由于戰后美國經過馬歇爾方案,推進歐洲主要工業國家實現了能源構造的大調整,實現了從以煤為主到以油為主的大轉變。7/6/202244油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美國1950年已達58.8%;日本1963年達50.3%;西德1962年達52%美國1965年達50.7%;前蘇聯1966年達51.3%。196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40.4%,超越煤炭〔38.8%〕,成為第一能源。7/6/202245這個時期,美國的石油消費于1970年到達了頂峰,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到達52.69億噸,石油年產量到達53088萬噸。從那年開場,石油儲、產量逐漸下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