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1頁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2頁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3頁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4頁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水河水文站(38°10′28.189″N,102°45′29.562″E,高程:1407m)紅水河是石羊河八條支流水系之一。發源于祁連山,出山進入平原,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從武威到此處是有扇中到扇源,由于基巖傾斜,泉眼出露,形成紅水河。石羊河的水系有八條河流組成,自西向東依次是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其中大靖河形成于大靖盆地,自立水系,出山后進入騰格里沙漠。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地表匯入石羊河;東大河進入金川峽,灌溉金川盆地;西大河是正源河,發源于祁連山東部大雪山,河長2500km,流域面積4.16萬km2,徑流15.6億m3,小于黑河,中上游以出山口為界,中下游以紅崖山水庫為界蔡旗橋水文站(38°13′0.919″N,102°45′13.928″E,高程:1407.87m)蔡旗橋水文站主要監測石羊河水系的出水量,為下游地區的來水量作統計,監測紅崖山水庫的水量是多少。據統計,2010年12月23日,民勤下游調水統計,經過蔡旗橋水文站的水量在這一年里為2.3億立方米,從石羊河最大的支流且水量最大的西營河調水為1.334億,景電二期工程調水為0.58億,天然河水為0.5842億。

紅崖山水庫(38°24′55.084″N,102°53′31.429″E,高程:1379.6m)紅崖山水庫,1958年修建,被稱為沙海明珠,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處于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包圍之中,距民勤縣城30公里,是一座沙漠洼地蓄水工程、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水庫設計壩高14.5米,壩長8360米,總庫容量1.25億m3,庫水面積30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90萬畝。水庫建筑有輸水洞、泄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養漁、旅游等綜合利用效能。第四站:民勤治沙防沙展覽館(38°31′0.313″N,102°59′29.866″E,高程1347.82m)展覽館坐落于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的家鄉——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民勤治沙防沙展覽館應運而生的家鄉——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始建于2006年4月,2007年4月落成開館,占地面積5343平方米,建筑面積934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00萬元。我們看到,展覽館由主展室、接待室、放映室三部分組成,主展室展覽共分歷史演變、艱苦奮斗、親切關懷和綜合治理四個單元,通過豐富、具體、生動的圖片、資料、實物和適度的多媒體技術、聲光電手段,直觀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態演變的歷史,深刻揭示民勤生態惡化的自然和社會因素;集中體現近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下,民勤人民抗擊風沙的光輝歷程;反映近年來民勤人民在落實溫總理指示精神,推進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中取得的成效。通過展覽深刻揭示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上,只有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這一重大歷史主題,讓人們感受滲透其中的“勤樸、堅韌、尚學、求真”的民勤精神。警示當世,激勵后人,全縣三十萬人同唱一首歌,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沙生植物園(38°35′39.599″N,102°58′11.011″E,高程1378m)民勤沙生植物園位于甘肅省民勤縣,是中國西北地區荒漠植物的科研、教學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活動場所。以沙生、旱生植物的引種馴化為中心,主要從事發掘沙區野生植物資源、選育良種、繁殖推廣等工作。同時,開展荒漠植物的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的特性觀察、測定及探索經濟利用途徑等的實驗研究。為發展荒漠地區的林牧農副業提供優良種苗、技術措施和科學依據,是改造和利用沙漠的科研基地。青土湖(39°8′4.94″N,103°38′16.142″E,高程1279.32m)青土湖原名潴野澤、百亭海,潴野澤在《尚書·禹貢》、《水經注》里都有過記載,稱“碧波萬頃,水天一色”。它是《尚書·禹貢》記載的11個大湖之一,是一個面積至少在1.6萬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過60米的巨大淡水湖泊,后來潴野澤東西一分為二,其中西面的叫西海,也叫休屠澤,民國時改名為青土湖。青土湖是民勤綠洲最大的一個湖泊,曾經碧波蕩漾40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積僅次于青海湖,解放初的青土湖也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后來由于各種原因,終于徹底干涸。現在看到的湖底的一丁點水是石羊河治理項目注水而形成的,由于面積小,其生態學意義并不大。張老師為我們補充了青土湖的發育歷史:距今9500~7600年,氣候干冷,故湖面萎縮;距今7600~5800年,氣候暖濕,湖水擴張;距今5800~3200年,氣候相對較干,湖水面積再次縮小;距今3200~1100年,受人類影響,湖水逐漸沼澤化。第一站:南營水庫(102°31’10.354″E,37°47’26.377″N,高程:1879.47m)南營水庫修建于1968年,設計庫容為1383萬立方米,位于涼州區南營水庫堤壩一角,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的中型水庫。主要截留金塔河,河流的階地明顯,地殼在抬升過程中,形成了階地,而金塔河右岸有5級階地,地質構造復雜。金塔河屬石羊河水系,也是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而地下水與地表水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其共同形成一個顯著的循環運行系統,地表水入滲形成地下水后,以泉水及沿河谷泄流的形式轉化成河水,流入石羊河水系,被引用再次回歸地下,下游再溢出或提采,經過幾次的循環與利用。祁連山盆地。(102°24′0.927″E,37°39′38.233″N,高程2684.5m)在祁連盆地可以看到三級夷平面:最高層夷平面海拔在4500-5000米之間,形成于漸新晚期到新生中期;第二級夷平面海拔在3000-3300米之間,形成于2000萬年到3600萬年;第三極夷平面海拔在2200-2700之間,形成于3.6萬年到1.7萬年。形成過程首先是青藏高原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山谷;上面的碎屑物向下運動,補充河谷切入基準面時再次進行填充;青藏高原再次抬升河流繼續下切進行侵蝕山谷,上面碎屑物向下運動,第三次只剩下剝蝕面,形成南高北低的階地地貌。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位于城東20多公里處,總面積18萬公頃,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包括中國西部最大的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沙產業展覽館、錢學森沙產業實驗室等。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位于武威市城東科技示范園區內,是在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集瀕危動物保護,繁育、研究,觀賞和沙漠牛態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區。小海子水庫(39°17′29.834″N,99°53′23.688″E,高程:1338.18m)小海子水庫始建于1958

年,是黑河中游24座水庫之一,也是高臺縣最大的旁注型平原水庫(人工渠引黑河水而成)。總庫容1048萬立方米,最大水深6.5m,分為上庫(180萬立方米)、中庫(581萬立方米)和下庫(287萬立方米),灌溉了下游近10萬畝耕地,10萬多人受益。其中下庫曾于2007年決口,現無蓄水。據張老師介紹,張掖市有三大濕地分布區,分別是張掖城北濕地、城西北的濱河新區和高臺濕地,而小海子水庫即為高臺濕地的一部分。這里歷史文化悠久,著名的黑水國遺址。駱駝城遺址(39°20′47.215″N,99°34′9.698″E,高程:1367.6m)駱駝城遺址,位于高臺縣城西南21公里的荒漠戈壁之中,毗鄰擺浪河下游的新壩鄉。駱駝城遺址于1981年成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區,1997年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占地面積29.9km2,分南城與北城兩大部分,南城東西長425m,南北寬494m;北城東西長425m,南北寬210m。如今的廢墟之上,還可看到7-8

米高的土城墻(原來10m左右),其間嵌套夯土板柱,腐朽侵蝕后遺留下的管狀洞穴仍然清晰可辨;“甕城”的四角還有用于放哨警界的角樓,城外有護城河的遺跡。從遺址縱剖面分析,主要分為2

個文化層:下層是60cm

的魏晉時期文化層,上層是厚達1m

的唐代文化層。據張老師介紹,駱駝城大致建于東漢末年靈帝時期(公元181

年),衰落于唐代中期(公元766

年),延續了近570

余年。東晉十六國時期,駱駝城曾是北涼政權(國都姑臧,在今武威市)的一座郡城,幾度繁華,是地方政府和軍隊的共同治所。如今的駱駝城經過年年歲歲的風吹雨淋,已經成為一片殘垣斷壁。第三站:西路軍烈士陵園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紀念館馬尾湖(39°35′32.389″N,99°38′1.929″E,高程:1268.02m)馬尾湖水庫1947年建成,設計庫容7243立方米,分上下兩庫。灌溉有黑泉鄉23500多畝土地,同時也是黑河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義峽((39°49′28.112″N,99°27′21.773″,高程:1334.96m)正義峽地處甘肅省張掖市、酒泉市和內蒙古額濟納旗交界之地,位于甘肅省高臺縣城西北60公里處的羅城鄉天城村。正義峽水文站地處高臺縣與金塔縣接壤的深山峽谷中,是黑河進入額齊納旗的通道,是國家級的水文站,修建于1943年,積累了將近70年得水文資料,還有氣象氣候資料,為研究黑河進入額齊納旗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主要監控黑河水進入額齊納旗的水量,基本上每4個小時監測一次。東灰山遺址,(100°44′54.858″E,38°39′36.652″N,高程為:1781.695m)位于民樂縣城北27公里的六壩鄉辦林場東側。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2萬㎡,文化層厚0.5~5m,內涵豐富。出土陶器有罐、盆、缽、盤、杯;石器有斧、鋤、紡輪和石祖,還有炭化麥粒、谷粒以及銅鐵器等。1987年夏甘肅省文物研究所進行了局部發掘,在遺址東北面挖掘了320㎡,共發現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民樂扁都口,(100°56′15.217″E,38°1246.239″N,高程為2816.96m)民樂扁都口南通青海祁連縣城博堡,北達甘肅民樂縣炒面莊,地勢險要,山勢峻峨,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族通行的要道。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從青海過河西,入西域。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羌、匈奴、突厥、回紇、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相互聯系和出入甘青之間的重要通道。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率數萬精兵出隴西,過浩門水(今青海大通河),經大斗拔谷(今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駐地千余里,大敗渾邪王,河西從此歸漢朝版圖。東晉時期、僧人法顯由靖遠經蘭州、西寧,穿越扁都到張掖。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三月,隋煬帝西征土谷渾,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此事,在《隋書·煬帝紀》中有記述。至今,峽谷2公里處,仍有一很大的土墳,人稱“娘娘墳”,傳說是隋煬帝的姐姐“樂平公主”楊麗華。1995年,“娘娘墳”被盜,文物人員現場查看,只有一具枯尸,別無任何葬器,因而無從考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唐朝時,因此地地理位置險要,置“赤水守捉”,設關駐兵扼要隘,保護西域通道。天寶元年,河西節度使王垂遣歌舒翰為大斗軍副使,防守有功,晉升為左衛郎軍。清代,在扁都口設察漢俄博營,康熙四年,在俄博營樹立界碑:“甘州府俄博營”。同治十三年,又依山筑城,后毀。在冷兵器時代,山河之險,關隘之固,就是天然屏障,扁都口在地理上的顯要,從這些史志的記述中可見一斑。1949年9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部也是從青海進入扁都口,一夜疾馳,似天兵天將一般突然出現在炒面莊的國民黨守軍面前,一舉解放了民樂而挺進張掖。石崗高新農業產業園區張掖丹霞地質公園(100°1′57.948″E,38°57′57.145″N,高程:1754m)彩色丘陵形成于白堊紀中下統中溝組,由互層狀雜色砂巖、泥巖、頁巖組成,厚度約為1726m。白堊紀早期為干旱、半干旱環境,故彩色丘陵為坡陸相、湖相交換沉積,中下部為粗的碎屑狀為主,具有水平帶狀分布特點;白堊紀中期,干濕交替(還原環境),盆地下沉,大盆地中央為典型湖相沉積梨園口(38°58′N,

99°59.5′E,高程:1786m)

在梨園口,獨特的山體巖石引起了我們注意。這些巖石形成于比較晚的中生代,以砂巖為主,粉紅色,證明它們是在干燥的環境中形成。這其實就是北方的丹霞,主要在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而南方丹霞主要是由于流水作用。這些巖石為沉積巖,產狀傾斜,呈北西方向。

在梨園口,大煉鋼鐵的痕跡依然存在,一座座煉鋼爐還那么矗立著。對于歷史,我們應該反思。17.2

榆木庒(丹霞地貌)(38°58′N,

99°55′E,高程:1932m)

這一地區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以紫紅色的砂巖為主。“丹霞”出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記》:“色若渥丹,燦若明霞”是為丹霞。1927年,馮景蘭在在廣東北部仁化縣首次發現丹霞地貌;1983年,《地質學詞典》首次定義了丹霞:厚層產狀平緩,接力發育、鐵鈣質混合交接不均勻的紅色砂礫巖所構成,并在差異分化、重力崩塌、侵蝕等眾多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方山狀風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