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_第1頁
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_第2頁
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_第3頁
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_第4頁
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規程本文件規定了汽車駕乘性體驗的測試評價方法。本文件適用于最大設計總質量不大于3500kg的M類和N類車輛。最大設計總質量在3500kg以上的M類和N類車輛可參照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496-1979機動車輛噪聲測量方法GB/T3241-2010電聲學倍頻程和分數倍頻程濾波器GB/T3785-1983聲級計的電、聲性能及測試方法GB/T3785.1-2010電聲學聲級計第1部分:規范GB/T3785.2-2010電聲學聲級計第2部分:型式評價試驗GB/T3947-1996聲學名詞術語GB/T4970-2009汽車平順性試驗方法GB7258-1997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T12534-1990汽車道路試驗方法通則GB/T12782-2007汽車采暖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GB/T15173-94聲校準器GB/T15485-1995聲學語言清晰度指數的計算方法GB/T18697-2002聲學汽車車內噪聲測量方法GB/T20247-2006聲學混響室吸聲測量GB21670—2008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GB/T26987—2011道路車輛路面摩擦特性測定(ISO8349:2002,IDT)GB/T30677-2014輕型汽車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JJF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JJF1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評定測量不確定度QC/T55-1993汽車座椅動態舒適性試驗方法2QC/JD658-2000汽車空調整車降溫性能試驗方法QC/T658-2009汽車空調制冷系統性能道路試驗方法CSAE113-2019汽車整車氣動聲學風洞風噪試驗車內風噪測量方法ISO532-1975聲學響度級的計算法(Acoustics-Methodforcalculatingloudnesslevel)ISO3745聲學用聲壓法測定噪聲源聲功率級.消聲室和半消聲室精密法(AcousticsDeterminationofsoundpowerlevelsofnoisesourcesusingsoundpressure-Precisionmethodsforanechoicandhemi-anechoicrooms)ISO3888-2-2011乘用車急劇變換車道操縱用試驗車道第2部分:障礙物規避(Passengercars-Testtrackforaseverelane-changemanoeuvre-Part2:Obstacleavoidance)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M類車輛classMvehicles至少有四個車輪并且用于載客的機動車輛。3.2N類車輛classNvehicles至少有四個車輪并且用于載貨的機動車輛。3.3最短加速時間minimumaccelerationtime最短加速時間指在試驗過程中,采用全油門加速的方式,使車輛由初始車速達到預計車速的最短的加速時間,原則上需進行多次試驗獲取。3.4自動啟停automaticstopandstart即發動機自動啟停,指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臨時停車的時候,發動機自動熄火。當需要繼續前進的時候,系統自動重啟發動機的一套系統。3.5自動駐車AutoHold指一種汽車運行中可以實現自動開啟駐車制動的技術,這項技術使駕駛者在車輛停下時不需要長時間踩著制動踏板,以及在啟動自動電子駐車制動的情況下,能夠避免車輛不必要3的滑行。3.6踏板自由行程pedalfreetravel這里通常指加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自由行程,即在剛開始踩下踏板后存在一小段的行程,在這段行程里的踏板操作不會引起車輛的加速或制動響應,稱為踏板自由行程。3.7死區deadband通常指方向盤的力矩死區和響應死區,即由中間位置開始轉動方向盤的過程中,存在一小段的角度,在這一小段的角度范圍內操作方向盤沒有手力反饋或者車輛響應,稱為死區。3.2.1乘用車passengercars指在其設計和技術特征上主要用于載運乘客及其隨身行李和(或)臨時物品的車,包括駕駛員座位在內最多不超過9個座位,它也可以牽引一輛掛車。3.8A計權聲級A-weightingsoundpressurelevel以40方等響曲線的倒置曲線為權重,從倍頻帶聲壓級合成的聲級,表征人耳對低聲級的響應。單位為dB(A)。3.9清晰度指數ArticulationIndex簡寫為AI,通過大量語言清晰度測試導出的、具有頻帶可加性的、用來計算給定的語言傳遞系統的語言可懂度的一個測評,它取值在0與1之間。3.10混響室reverberationchamber一個能在所有邊界上全部反射聲能,并在其中充分擴散,使形成各處能量密度均勻、在各傳播方向作無規分布的擴散場的實驗室。3.11混響聲場reverberationfield室內穩態聲場中主要由反射聲和散射聲起作用的區域。43.12風洞windtunnel以人工的方式產生并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汽車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并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可兼顧空氣動力學和氣動聲學測量的風洞,其噴口三邊自由一邊接地,流道為回流式,此類風洞具有滿足氣動和氣動噪聲測量要求的流場品質和背景噪聲。3.13風洞背景噪聲backgroundnoiseinwindtunnel風洞在無測量對象情況下運轉產生的噪聲,提及風洞背景噪聲需指明試驗風速。3.14風噪windnoise氣動噪聲在工程領域的簡稱,是空氣與目標對象相對運動,造成氣體非定常流動產生的3.15聲壓級soundpressurelevel聲壓與參考聲壓之比以10為底的對數乘以20,單位為分貝(dB),空氣中的參考聲壓為20。3.16風振噪聲buffetingnoise此規程的風振噪聲特指汽車風振噪聲,是在特定車速區間內,由于天窗/側窗開啟,車內相對靜止空氣對車外高速來流的一種氣動聲學響應。3.17最高通過車速maximumpassingspeed車輛通過試驗通道而不與障礙物發生碰撞時,進入“通道1”后2m處的最高車速。3.18車輛寬度vehiclewidth平行于車輛縱向對稱平面并分別抵靠車輛兩側最外側(忽略后視鏡)的兩平面之間的距53.19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lectronicstabilitycontrol同GB/T30677-20143.2定義。3.20側偏角slipangle車輛質心處的橫向速度與縱向速度之比的反正切。3.21橫擺角速度yawvelocity車輛方向角的變化率,即單位時間繞車輛質心且垂直于地面的軸轉動的角度。3.22側向加速度lateralacceleration在垂直于車輛X軸(縱軸)且與路面平行的平面內的車輛加速度矢量分量。3.23車輪上翻Tip-upTip-up,定義為內側車輪(內側,即試驗車輛側傾運動時車輪有抬起傾向的一側)從試驗平面發生至少2英寸(50.8mm)的抬高量。3.24靜態穩定系數staticstabilityfactor車輛靜態穩定系數(簡稱SSFSSF=T/2H,其中T為車輛的平均輪距(mmH為車輛的質心高度(mm)。4試驗條件4.1車輛要求4.1.1車輛檢查4.1.1.1評價汽車是按廠方規定裝備齊全的汽車。評價前需測定車輪定位參數,并對轉向系、懸架系進行檢查、調整和緊固,按規定進行潤滑。只有認定試驗汽車已符合廠方規定的技術條件,方可進行試驗。4.1.1.2輪胎氣壓應為車輛制造推薦的冷胎充氣壓(參見車輛標牌或輪胎充氣壓力標識對于胎壓小于等于250kPa,冷充氣壓力的誤差為±5kPa;胎壓超過250kPa時,誤差不超過2%。64.1.1.3評價時若用新輪胎,評價前至少應經過200km正常行駛的磨合;若用舊輪胎,評價終了時殘留花紋高度不小于1.5mm。試驗前輪胎應標定動平衡,輪胎氣壓應符合GB/T12534中3.2條的規定。4.1.1.4在針對電動車、混動車等具有能量回收模式的車輛,在進行本規程測試評價項目時,均關閉能量回收功能,不能關閉的調至能量回收程度最小的模式。4.1.1.5除子項有特殊說明外,車輛在測試評價過程中統一選用“D”擋,手動擋車輛則根據實際工況選擇合適擋位,具有多種模式的車輛統一選用“標準模式”。4.1.2車輛質量試驗車輛除滿足整備質量狀態外,裝載情況應符合以下規定:乘客標準質量為68kg/人,行李標準質量為7kg/人,配載質量包含儀器設備以及試驗人員質量,載荷應分布均勻、固定牢靠,避免試驗過程中出現晃動和移動。裝載物不應因潮濕、散失等改變其質量。表1.車輛配載要求 2 24.2評價場地要求,道路條件4.2.1平路面要求路面應為清潔、干燥、平坦的用瀝青或混凝土鋪裝的直線道路,道路長2~3km,縱向坡度在2%以內,風速不大于5m/s。74.2.2非平路面要求非平路面:粗糙、坑洼以及縱向車轍、接縫和冕狀的路面等典型路面。為保證評價的相對可比性和公正性,測試評價的道路將盡量保持一致,推薦一致性較好的專業試驗場進行評價。4.2.3制動路面要求除子項有特殊說明外,試驗路面峰值制動力系數(PBC)應按GB/T26987—2011第6章的規定在干燥路面上測定,其數值應不小于0.9;作為替代,也可按GB21670—2008中5.6.4的方法測定。4.2.4平順性評價路面要求平順性的評價與路面激勵的關系非常密切,因此需要在盡可能多樣化的路面下進行,至少應包括“平滑路面”、“粗糙路面”、“起伏路面”、“顛簸路面”、“沖擊路面”等,其中:平滑路面是指日常維護非常好的均勻材質的平坦路面,例如平滑瀝青路、水泥路等。粗糙路面是指日常維護較好的、具備粗糙表面的路面,例如粗糙瀝青路、短波路、鵝卵石路等。起伏路面是指由于地形因素或者缺乏維護造成路面凹陷或凸起,例如長波路、大溝壑等。顛簸路面是指缺乏日常維護、表面有破損不平的路面,其表面由不規則的破損和常見的開裂構成,例如水泥破損路等。沖擊路面是指由于路面特殊設計或者路面缺乏日常維護造成塌陷等具有沖擊特征的路面,例如減速帶、橋梁接縫、臺階、井蓋等路面。4.3評價人員要求評價人員應充分理解評價指標的含義,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并按規范進行操作和評價。對于涉及車輛在高速、極限工況下的評價內容,其評價人員還應接受過專業駕駛培訓,具備極限駕駛、評價的技能和能力。5評價指標框架體系5.1框架體系說明汽車駕乘性體驗測試評價中包含駕駛體驗、乘坐體驗、行駛安全體驗三個一級維度,每個一級維度下又包含相應的二級、三級維度和四級指標,測試評價的方式分為主觀評價和客觀測試兩種。85.2駕駛體驗框架體系表2.駕駛體驗框架體系性性質質性95.3乘坐體驗框架體系表3.乘坐體驗框架體系性質性性5.4行駛安全體驗框架體系表4.行駛安全體驗框架體系能6評分標準6.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如下方法進行評分。表5.主觀評價評分基準123456789群客無級表6.主觀評價評分標準本規程主觀評價各四級指標定量打分方法如上表所示,定性的評價則由文字描述進行補充說明。6.1.1主觀評價評分說明本標準將主觀評價評分等級按照顧客滿意度分為“完全不滿意”、“很不滿意”、“有點不滿意”、“可以接受”、“滿意”、“非常滿意”6個等級,對于駕乘測評等級分為“P(較差)”、“M(一般)”、“A(良好)”、“G(優秀)”4個等級。6.1.2關于“希望改進人群”的說明“所有顧客”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證的所有人員;“一般顧客”則必須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照三年以上并且實際駕駛里程在兩萬公里以上的人員;“比較挑剔的客戶”指具有五年以上駕齡并且實際駕駛里程超過五萬公里的駕駛人員;“專業評價人員”指受過專業訓練并具有基本車輛動力學知識的專業人員(外籍駕駛員應具有同等資歷)。6.1.3關于“評分分值”的說明6分以上(含6分)的車輛應該是容易駕駛的車輛,5分以下(含5分)的車輛是不易或很難駕駛的車輛。上市車輛很難達到1分或10分,通常評分集中在4~9分之間,為了更精確的進行評分,可在4分~9分之間給出0.25最小分值。為了保證評分的公正性,通常由至少5名受訓的試驗人員進行評價,評價分值采取單獨評價。如果不同評價人員針對同一項指標的評分不一致,則由所有參與評價的人員討論得出一個一致的評分,作為該車型最終的主觀評價分值。6.2客觀測試評分本規程客觀測試評分標準參照各子項中具體描述執行。6.3補充說明針對其下一級指標全部為主觀評價項的二級和三級維度,按照“6.1主觀評價評分”的說明直接給出主觀評分。針對其下一級指標包含客觀測試項的二級和三級維度,則根據各附錄中的權重計算加權得分。計算方式如式(1)所示:式中:CO——需要加權計算得分的二級(或三級)維度項;CR——下一級指標的單項得分;η——對應的權重系數;n——下一級指標的個數。(規范性)駕駛體驗轉向性測試評價方法A.1范圍該方法規定了駕駛體驗中轉向性測試評價方法。A.2試驗條件要求試驗條件按照正文4試驗條件要求執行。A.3框架體系轉向性指標框架體系如表A.1所示:表A.1轉向性框架體系A.4試驗方法A.4.1中心區轉向評價車輛在小角度轉向輸入時的轉向體驗,該評價以主觀評價的方式進行。A.4.1.1中心區轉向力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轉向時需要駕駛員對方向盤施加的力的感受,關注的內容包括轉向力的大小、轉向力隨車速和角度的變化梯度和線性度、摩擦感、力矩死區等中心區操作感試驗方法:車速推薦30~120km/h,以較小的轉角輸入(約2~15°)操作方向盤進行轉向,并在車輛可控情況下可逐漸增大方向盤轉角和車速。A.4.1.2中心區轉向響應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對方向盤的轉角輸入所表現出來的響應特性,關注的內容包括中心區橫擺角速度、側向加速度隨車速和轉角的響應。這種響應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響應死區和線性度也要合適。試驗方法:車速推薦30~120km/h,以較小的轉角輸入(約2~15°)操作方向盤進行轉向,并在車輛可控情況下可逐漸增大方向盤轉角和車速。A.4.1.3中心區轉向回正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方向盤小角度輸入后松開方向盤時的回正速度和超調量,回正超調量應盡量小或沒有,回正速度應當合適。試驗方法:車速推薦30~120km/h,以較小的轉角輸入(約2~15°)操作方向盤進行轉向,并在車輛可控情況下可逐漸增大方向盤轉角和車速。A.4.2彎道轉向評價車輛在彎道行駛時以較大方向盤轉角輸入情況下的轉向體驗,該評價以主觀評價的方式進行。A.4.2.1轉向力感覺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彎道轉向時需要駕駛員對方向盤施加的力的感受,關注的內容包括轉向力的大小、轉向力隨車速和角度的變化梯度和線性度、保舵力、摩擦感等方向盤手力反饋的感受。試驗方法:車速推薦40~80km/h,以合適的車速和轉向輸入沿彎道路線行駛,在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增加車速、方向盤轉角以及轉角的輸入速率。A.4.2.2轉向響應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對方向盤的轉角輸入所具有的響應特性,關注的內容包括橫擺角速度、側向加速度隨車速和轉角的響應特性。這種響應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響應死區和線性度也要合適。試驗方法:車速推薦40~80km/h,以合適的車速和轉向輸入沿彎道路線行駛,在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增加車速、方向盤轉角以及轉角的輸入速率。A.4.2.3轉向回正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出彎時松開或輕扶方向盤時的回正速率和超調量,回正超調量應盡量小,回正速率要合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40~80km/h,在穩定可控的前提下根據彎道線路輸入合適的方向盤轉角,穩定0.5~1s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選擇松開或輕扶方向盤。A.4.3泊車轉向體驗評價車輛在原地或低速時的轉向體驗,該評價以主觀評價的方式進行。A.4.3.1泊車轉向力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泊車或駛時出方向盤力的大小、摩擦感和保舵力等。試驗方法:以10km/h以下的速度操作車輛模擬進行泊車和駛出操作,方向盤輸入的角度盡量覆蓋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轉角極限。A.4.3.2泊車便利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泊車或駛出時的便利性,包括方向盤圈數和轉彎半徑是否合適等。試驗方法:以10km/h以下的速度操作車輛模擬進行泊車和駛出操作,方向盤輸入的角度盡量覆蓋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轉角極限。A.4.3.3泊車回正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泊車或始出時,方向盤從大轉角或極限位置回正的表現,包括是否存在回正卡滯、回正速率是否合適等。試驗方法:以10km/h以下的速度根據車位情況操作車輛進行泊車入庫和駛出操作,操作過程中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選擇松開或輕扶方向盤,方向盤輸入的角度盡量覆蓋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轉角極限。A.4.4轉向異常A.4.4.1跑偏現象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加速和勻速直線行駛時是否有偏離直線軌跡的跑偏或甩尾現象。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分別在不同的速度區間調整方向盤角度使車輛能夠沿直線行駛,待車輛速度和行駛軌跡穩定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選擇松開或輕扶方向盤分別進行加速和勻速行駛,觀察車輛的行駛軌跡。A.4.4.2方向盤擺振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行駛時方向盤是否有沿圓周方向擺振的現象。試驗方法:推薦車速60~120km/h,分別選擇不同的速度駕駛車輛沿直線勻速行駛。A.4.4.3轉向助力不足評價內容:評價車輛方向盤在角度快速輸入或切換方向的過程中是否有手力突然變重、卡滯等轉向系統助力不足的情況。試驗方法:(1)駐車或低速行駛時分別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快速來回輸入方向盤轉角;(2)40~80km/h速度沿彎道行駛時,在車輛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快速輸入方向轉角。A.4.4.4打手現象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是否有遇到路面的激勵由車輪傳遞至方向盤,造成方向盤“打手”的現象。試驗方法:以合適的速度在特征路面上行駛,在可控的前提下可逐漸提高車速。A.5評分標準A.5.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正文6.1主觀評價評分要求進行。(規范性)駕駛體驗制動舒適性測試評價方法B.1范圍該方法規定了駕駛體驗中制動舒適性測試評價方法。B.2試驗條件要求試驗條件按照正文4試驗條件要求執行。B.3框架體系制動舒適性指標框架體系如表B.1所示:表B.1制動舒適性框架體系B.4試驗方法B.4.1制動踏板感評價車輛在制動時制動踏板的操縱感覺,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B.4.1.1制動踏板力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進行制動時對制動踏板踏板所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合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4.1.2制動踏板行程評價內容:評價制動踏板的總行程和自由行程大小是否合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4.1.3制動線性感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制動時的踏板行程、減速度、踏板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例如這種關系是否線性、建立梯度是否合適等。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4.2制動俯仰評價車輛在制動時的車體俯仰現象,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B.4.2.1制動俯仰大小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制動時車身俯仰的幅度的大小。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4.2.2制動俯仰收斂性評價內容:評價在進行制動使車輛停止后,車身的俯仰運動收斂是否迅速、有無多余的俯仰晃動等。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4.2.3制動俯仰突兀感評價內容:評價在制動時或制動完成后車身俯仰運動的突兀感,例如這種突兀是否過強引起人體的不舒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駕駛車輛以不同的初始車速勻速直線行駛,待車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制動踏板,直至制動踏板被踩到底并且車輛已處于停止狀態。B.5評分標準B.5.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正文6.1主觀評價評分要求進行。(規范性)駕駛體驗換擋品質測試評價方法C.1范圍該方法規定了駕駛體驗中換擋品質測試評價方法。C.2試驗條件要求試驗條件按照正文4試驗條件要求執行。C.3框架體系換擋品質指標框架體系如表C.1所示:表C.1換擋品質框架體系C.4試驗方法C.4.1靜態換擋品質評價車輛處于靜止狀態時,進行停車或者起步操作的換擋品質,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C.4.1.1操縱感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換擋操作過程中換擋機構所需的換擋力、換擋行程是否合適,以及其他需配合操作的部件(如制動踏板、離合踏板等)是否便于配合操作等。試驗方法:(1)車輛處于正常駐車并熄火的狀態,按照車輛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起步操作,例如點火、掛擋、解除駐車制動等;(2)車輛處于穩定行駛狀態,按照車輛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停車操作,例如減速、換擋、啟動駐車制動等。C.4.1.2靜態換擋沖擊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換擋操作過程中變速器是否存在換擋沖擊、卡滯等現象。試驗方法:(1)車輛處于正常駐車并熄火的狀態,按照車輛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起步操作,例如點火、掛擋、解除駐車制動等;(2)車輛處于穩定行駛狀態,按照車輛正常流程進行停車操作,例如減速、換擋、啟動駐車制動等。C.4.2動態換擋品質評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動態換擋品質,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C.4.2.1品質感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進行換擋操作時,是否能清晰的找到現有擋位并順利掛入所需擋位、是否卡滯等。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按照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加減速和相應的擋位切換操作。C.4.2.2換擋響應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進行加減速和相應的換擋操作時,其換擋時機是否合理、響應是否及時等。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按照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加減速和相應的擋位切換操作。C.4.2.3換擋平順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進行加減速和相應的換擋操作時,是否存在聳動、加速度突變、抖動、噪音等不平順現象。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按照正常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加減速和相應的擋位切換操作。C.5評分標準C.5.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正文6.1主觀評價評分要求進行。(規范性)駕駛體驗加速性測試評價方法D.1范圍該方法規定了駕駛體驗中加速性測試評價方法。D.2試驗條件要求試驗車輛、道路及評價人員要求按照正文4試驗條件要求執行。D.2.1儀器設備要求儀器設備要求見表D.1(不含外廓尺寸及質量、軸荷測試設備)。表D.1急加速性能客觀測試設備表0℃~50℃D.2.2其他要求該項要求主要針對急加速性能客觀測試,內容如下:1)手動擋車輛的加速性能試驗,應選擇駕駛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受訓后的駕駛員,試驗開始前應熟悉該試驗車輛的擋位情況,進行原地快速換擋練習15組以上。2)全油門起步加速應采用臨界彈射起步方式進行起步,全油門加速至該手動擋車輛的額定功率轉速時以最快換擋速度換入下一擋位,直至加速至目標車速。3)自動擋車輛的加速性能試驗,應保證加速全程保持全油門開度。4)自動擋車輛擋位均切換至加速性能最好的擋位和模式進行試驗,例如“S”擋、運動模式等。D.3框架體系換擋品質指標框架體系如表D.2所示:表D.2加速性框架體系D.4試驗方法D.4.1起步性能評價車輛在按照正常操作流程進行起步時的便利性和平順性,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D.4.1.1起步便利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起步時的便利性,包括起步的操作流程是否簡便、起步時所需配合操作的機構是否便于操作等。試驗方法:車輛處于啟動并駐車的狀態,關閉自動啟停和AutoHold功能,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小油門起步操作,例如掛擋、踩下行車制動、解除駐車制動、離合踏板操作等。D.4.1.2起步平順性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起步過程中的平順性,例如是否有聳動、頓挫、俯仰過大或過于突兀等引起人體不舒適的現象。試驗方法:(1)車輛處于啟動并駐車的狀態,關閉自動啟停和AutoHold功能,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小油門起步操作,例如掛擋、踩下行車制動、解除駐車制動、離合踏板操作等。(2)推薦車速0~3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行駛,待車輛穩定后進行小油門加速和松油操作,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需要配合進行換擋操作。D.4.1.3起步響應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起步過程中踩下加速踏板后,車輛加速度的響應情況,例如響應是否及時、響應過程是否線性等。試驗方法:(1)車輛處于啟動并駐車的狀態,關閉自動啟停和AutoHold功能,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小油門起步操作,例如掛擋、踩下行車制動、解除駐車制動、離合踏板操作等。(2)推薦車速0~3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行駛,待車輛穩定后進行小油門加速和松油操作,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需要配合進行換擋操作。D.4.2加速踏板感評價駕駛員在操作加速踏板進行車輛加速時的感受,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D.4.2.1加速踏板力評價內容:評價操作加速踏板時所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合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待車輛行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加速踏板進行加速,直至加速踏板踩至最大行程,期間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換擋、踩離合等配合操作。D.4.2.2加速踏板行程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加速踏板的總行程大小和自由行程是否合適。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待車輛行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加速踏板進行加速,直至加速踏板踩至最大行程,期間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換擋、踩離合等配合操作。D.4.2.3加速線性感評價內容:評價在操作加速踏板進行加速過程中,加速踏板行程、踏板力和車輛加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例如這種關系是否線性、建立梯度是否合適等。試驗方法:推薦車速0~120km/h,選擇不同的初始車速,待車輛行駛穩定后持續、漸進的踩下加速踏板進行加速,直至加速踏板踩至最大行程,期間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可參考車輛使用手冊)進行換擋、踩離合等配合操作。D.4.3急加速性能評價車輛在特定的速度區間全油門加速的能力,該評價以客觀測試方式進行。D.4.3.10~100km/h全油門加速1)試驗車輛開始加速之前,應對準加速行駛的方向后停車,并確保行駛路徑的空曠和可操作性;2)手動變速器車輛應踩下剎車與離合器,并將擋位置于“1”擋,自動變速器車輛應踩下剎車,并將擋位置于“D”擋(具有“S”擋位的車輛應置于“S”擋);3)將試驗車輛進行全油門加速,直至完成車速讀取后,將車輛減速;4)重復前三項,完成至少6次有效的0~100km/h加速性能試驗(試驗往返方向進行,至少各3次,有效試驗數據的變化系數k不應大于3%,變化系數k計算方式同GB/T12543-2009),并將數據導出;5)分析加速時間和加速度,取6次加速時間平均值作為該車0~100km/h加速性能試驗的最終成績,即該車的百公里加速最短時間,結果保留兩位小數。D.4.3.230~80km/h全油門加速1)手動變速器車輛應將擋位置于適當擋位,自動變速器車輛應將擋位置于“D”擋(具有“S”擋位的車輛應置于“S”擋);2)試驗車輛開始超越加速之前,應保持車速穩定于25±2km/h,對準加速行駛的方向,確保行駛路徑空曠、可操作性;3)將試驗車輛進行全油門加速,直至完成車速讀取后,將車輛減速;4)重復前三項,完成至少6次有效的30~80km/h加速性能試驗(試驗往返方向進行,至少各3次,有效試驗數據的變化系數k不應大于6%,變化系數k計算方式同GB/T12543-2009),并將數據導出;5)分析加速時間和加速度,取6次加速時間平均值作為30~80km/h加速性能試驗的最終成績,即該車的30~80km/h加速最短時間,結果保留兩位小數。D.4.3.380~120km/h全油門加速1)手動變速器車輛應將擋位置于適當擋位,自動變速器車輛應將擋位置于“D”擋(具有“S”擋位的車輛應置于“S”擋);2)試驗車輛開始超越加速之前,應保持車速穩定于75±2km/h,對準加速行駛的方向,確保行駛路徑空曠、可操作性;3)將試驗車輛進行全油門加速,直至完成車速讀取后,將車輛減速;4)重復前三項,完成至少6次有效的80~120km/h加速性能試驗(試驗往返方向進行,至少各3次,有效試驗數據的變化系數k不應大于6%,變化系數k計算方式同GB/T12543-2009),并將數據導出;5)分析加速時間和加速度,取6次加速時間平均值作為80~120km/h加速性能試驗的最終成績,即該車的80~120km/h加速最短時間,結果保留兩位小數。D.5評分標準D.5.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正文6.1主觀評價評分要求進行。D.5.20~100km/h全油門加速客觀測試評分標準本規程中“D.4.3.10~100km/h全油門加速”部門內容按表D.3進行評分:表D.30~100km/h全油門起步加速性能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加速時間小于或等于5秒的,均按100分計分。加速時間大于25秒的,均按0分計分。D.5.330~80km/h全油門加速客觀測試評分標準本規程中“D.4.3.230~80km/h全油門加速”部門內容按表D.4進行評分:表D.430~80km/h全油門超車加速性能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加速時間小于或等于2.8秒的,均按100分計分。加速時間大于13秒的,均按0分計分。D.5.480~120km/h全油門加速客觀測試評分標準本規程中“D.4.3.380~120km/h全油門加速”部門內容按表D.5進行評分:表D.580~120km/h全油門加速性能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加速時間小于或等于4秒的,均按100分計分。加速時間大于17秒的,均按0分計分。D.5.5權重表達按照“6.3補充說明”中的描述,加速性包含客觀測試項,其各項指標在計算上一級評分時的各項權重系數如表D.6所示:表D.6加速性權重系數表- --(規范性)安靜性試驗方法E.1范圍本方法規定了乘坐體驗安靜性試驗的測試評價方法。E.2試驗條件要求E.2.1環境條件E.2.1.1怠速安靜性測試在常溫環境為25±5℃、常壓的半消聲室內進行,要求背景噪聲低于20dB(A)。E.2.1.2低速行駛安靜性測試在平直水泥粗糙路面進行,路面應干燥無積水,同時需要清理路面積雪、塵土、沙石以及其他散落的碎片等雜物。在試驗過程中,車輛通過的道路周圍20m以內不能有強反射體,如隧道、圍墻等;在試驗分析的指定頻率范圍下,要求環境噪聲比需要分析的噪聲值低10dB(A)以上,試驗過程中不能有其它的車輛在被測試車輛旁邊行駛經過。E.2.1.3高速行駛安靜性測試在光滑且狀態良好的平直瀝青路進行,路面應干燥無積水,同時需要清理路面積雪、塵土、沙石以及其他散落的碎片等雜物。在試驗過程中,車輛通過的道路周圍20m以內不能有強反射體,如隧道、圍墻等;在試驗分析的指定頻率范圍下,要求環境噪聲比需要分析的噪聲值低10dB(A)以上,風速小于5m/s,試驗過程中不能有其它的車輛在被測試車輛旁邊行駛經過。E.2.1.4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在混響室進行,背景噪聲小于22dB(A),混響室要求滿足GB/T20247-2006。E.2.1.5風振噪聲測風洞試驗段溫度在測量條件下保持在25±1℃,相對濕度保持在45%~75%。在測試過程中應對溫度、濕度和大氣壓進行測量并記錄。E.2.2道路條件E.2.2.1平路面要求路面應為清潔、干燥、平坦的用瀝青或混凝土鋪裝的直線道路,道路長2~3km,縱向坡度在2%以內,風速不大于5m/s。E.2.2.2非平路面要求非平路面:粗糙、坑洼以及縱向車轍、接縫和冕狀的路面等典型路面。為保證評價的相對可比性和公正性,測試評價的道路將盡量保持一致,推薦一致性較好的專業試驗場進行評價。E.2.3試驗車輛條件E.2.3.1技術狀況待測車輛的技術狀況應符合該車型的技術條件和GB/T12534的有關規定,測試過程中須消除任何與當前狀態不符的因素或問題。E.2.3.2車輛信息記錄記錄測試車輛的識別號(VIN碼),記錄輪胎制造商和型號、尺寸、輪胎氣壓。記錄發AWD、4WD),前進擋數,手動變速器或自動變速器。記錄內飾是皮革或織布、座椅數、車輛是否有天窗以及其它可能影響車內噪聲的因素。記錄試驗日期、時間和地點。E.2.3.3輪胎條件所采用的輪胎應該與制造廠家規定的型號一致,且須是該車型指定選用的型式之一,不得使用任一部分花紋深度低于1.5mm的輪胎;必須將輪胎充至廠定的空載狀態氣壓,要求誤差不超過±5kPa;如果車輛備有可選擇非公路特殊輪胎,則應該使用公路用輪胎。E.2.3.4車輛載荷保證油箱至少有1/2箱燃油。汽車在測試噪聲時必須為空載(除駕駛員、測量人員和測試設備外,不得有其他載荷只有汽車的標準裝備、測試裝備和必不可缺少人員方可留在車內。在轎車、貨車、牽引車和類似汽車的駕駛室內,人員不得超過2人(駕駛員和測量人E.2.3.5座椅位置安靜性測試時,測量傳聲器、人工頭都布置在座椅之上,按乘員人耳位置進行布置。座椅位置對測點位置直接產生影響,測評前需調節座椅,使其位置和傾角盡可能與設計狀態一致。E.2.3.6車輛狀態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時,依據GB/T20247-2006中6.6.2的要求,將認證車輛整車(駕駛室)置于混響室內,保證車輛熄火,車門、車窗及電子設備關閉,暖通系統處于內循環狀態。風振噪聲測試時,用于本標準測量的實車(非模型)必須不缺件、無損壞,部件或結構連接(包括密封、開啟件、功能件、內飾件等)符合設計要求,風吹激勵下不產生非真實車輛結構狀態下的噪聲。車輛表面無偽裝紙等覆蓋,無膠帶、扎帶、保護膜、標簽等附加物,車輛表面清潔,無污垢和灰塵。輪胎花紋內無碎石。待測車輛輪胎的壓力為出廠設計的壓力。待測車輛位于試驗段天平轉盤的中心稍靠前位置,0°時車輛縱向中垂面與流場中垂面重合,通過調整車身縱對稱面與風洞中心對稱面的夾角來實現,要求誤差在±0.1°范圍內。車輛前端與風洞出風口距離應保證整車置于穩定流場內。待測車輛通過自身的駐車制動進行固定,同時可利用車輛的變速箱(手動變速箱車型掛一擋,自動變速箱車型掛P擋)提供額外的制動力。E.2.4試驗儀器怠速安靜性、低速行駛安靜性、高速行駛安靜性、環境噪音隔絕性試驗儀器系統應包括數據采集儀、傳聲器、車速儀、標定器、球聲源等。試驗儀器、設備須經計量檢定,在有效期內使用,并在使用前進行調整,確保功能正常,符合精度要求。其中,傳聲器應該符合GB/T3785規定的I型的要求。風振噪聲測試時,采用風洞內人工頭測試方法。所有測試儀器與設備應有合格證或準用證,并在檢定周期內。測試前對所有儀器及設備的狀態進行檢查并做記錄。所用儀器設備如表E.1風振噪聲所用儀器設備清單洞- 速度:0~250km/hE.3框架體系安靜性整體框架體系見表E.2。表E.2安靜性框架體系E.4試驗方法E.4.1試驗條件確認參照E2.1、E2.3對環境條件、車輛狀態進行確認。同時,在測試前移除所有會引起異響的附件及設備,并且盡可能消除其他異響,保證測試工況下車內無明顯異響。E.4.2傳感器安裝怠速安靜性、低速行駛安靜性、高速行駛安靜性、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時,在駕駛員座椅內/外耳、第二排右側座椅內/外耳處布置傳聲器,用以測試各工況下車內噪聲水平,車內噪聲測量點位置如圖E.1所示。圖E.1車內噪聲測量點標準位置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時,依據GB/T20247-2006中7.1.2-7.1.4的要求布置車外傳聲器及聲源,車外噪聲測量點及標準位置如圖E.2所示。圖E.2車外噪聲測量點及標準位置風振噪聲測試時,測量人工頭都布置在座椅之上,按乘員人耳位置進行布置。人工頭在車輛座椅上可采用掛鉤安裝、軀干箱安裝或支座安裝方式。試驗建議采用軀干箱安裝或支座安裝方式。E.4.2.1采集參數設置怠速安靜性、低速行駛安靜性、高速行駛安靜性采樣頻率設置滿足聲音分析頻率為20000Hz要求,環境噪音隔絕性采樣頻率設置滿足聲音分析頻率為8000Hz要求,頻率分辨率設置為1Hz。E.4.2.2傳聲器標定試驗前應對傳聲器及人工頭進行標定。如果標定值與名義靈敏度偏差超過10%,需檢查或更換傳聲器。E.4.2.3背景噪聲測試每次測試前,均需進行背景噪聲測試,并記錄背景噪聲值。E.4.2.4車輛預熱怠速安靜性、低速行駛安靜性、高速行駛安靜性測試前,需預熱發動機,使發動機處于暖機狀態運行。怠速安靜性測試時,需保證發動機在暖車怠速轉速附近穩定運行。風振噪聲測試時,將車輛切換至當前試驗狀態,運轉風洞,達到設定的風速和橫擺角。E.4.2.5混響室聲場均勻度判定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前,需對混響室聲場均勻度進行判定:開啟聲源,待10秒聲源穩定后,數采系統采集各個傳聲器時域數據,采集時間為15秒;比較200~6300Hz頻率范圍內車外所有傳聲器三分之一倍頻程中心頻率處聲壓級,同一中心頻率處,車外各傳聲器聲壓級偏差不超過3dB,可以判斷該混響室的聲場均勻度較好,滿足試驗混響聲場要求。E.4.3試驗方法E.4.3.1怠速安靜性測試在暖機狀態下分別進行帶載、不帶載怠速安靜性測試,測試過程中需關閉車燈、車載娛樂系統等電器負荷。每種工況至少測試三組有效數據,每次測試時間10秒,如果某些工況不能穩定運行10秒,則測試時間為能夠維持穩定運行狀態的最小時間。篩選保留數據,對至少3次以上的一致性較好的數據(測量結果相差不大于1dB(A))進行算數平均處理,取平均值。測試工況見表E.3。評價參數:使用整個時間段的數據計算DI、MRI測點處20~20000Hz的窄帶譜A計權聲級,用以評估怠速安靜性。表E.3怠速安靜性測試工況表12E.4.3.2低速行駛安靜性測試低速行駛安靜性測試前,車輛應該進行充分的預熱。要求待測車輛測試前應保持在50km/h以上行駛10分鐘,保證輪胎溫度達到正常行駛溫度。在粗糙水泥路面進行低速行駛安靜性測試,測試車速60km/h,測試過程中必須選用準確度不低于±1%的車速測量儀器(GPS或同類車速測量儀器)來監測車速,不得使用汽車上的同類儀表。手動擋樣車選用次高擋,自動擋樣車將換擋器撥至“D”位置。每次試驗至少測試三組有效數據,要求整個測試過程中車速波動范圍小于2km/h,每次測試保證至少采集15秒數據。篩選保留數據,對至少3次以上的一致性較好的數據(測量結果相差不大于2dB(A))進行算數平均處理,取平均值。評價參數:使用整個時間段的數據計算DI、MRI測點處20~20000Hz的窄帶譜A計權聲級,用以評估低速行駛安靜性。E.4.3.3高速行駛安靜性測試高速行駛安靜性測試前,車輛應該進行充分的預熱。在光滑瀝青路面進行高速行駛安靜性測試,測試車速120km/h(對于設計車速低于120km/h的車輛不做此項評測),測試過程中必須選用準確度不低于±1%的車速測量儀器(GPS或同類車速測量儀器)來監測車速,不得使用汽車上的同類儀表。手動擋樣車選用最高擋,自動擋樣車將換擋器撥至“D”位置。每次試驗至少測試三組有效數據,要求整個測試過程中車速波動范圍小于2km/h,每次測試保證至少采集15秒數據。篩選保留數據,對至少3次以上的一致性較好的數據(測量結果相差不大于2.5%AI)進行算數平均處理,取平均值。評價參數:清晰度指數AI(采用1/3倍頻帶法,評價方法參考GB/T15485-1995)。測量并計算駕駛員外耳、第二排右側乘員外耳測點處清晰度指數AI,用以評估高速行駛安靜E.4.3.4環境噪音隔絕性測試依據GB/T20247-2006中6.6.2的要求,將認證車輛整車(駕駛室)置于混響室內,保證車輛熄火,車門、車窗及電子設備關閉,暖通系統處于內循環狀態。依據GB/T20247-2006中7.1.2~7.1.4的要求布置車外傳聲器及聲源;依據GB/T18697-2002中9.1~9.2的要求,在駕駛員座椅內耳DI、第二排右側座椅內耳MRI處布置傳聲器。開啟聲源,待聲源穩定后采集各傳聲器噪聲信號,采集信號時長不小于20s,采集系統需滿足GB/T18697-2002中5.3、5.4、5.6的要求。評價指標:200~6300Hz頻率范圍內,在1/3倍頻程中心頻率下車外測點的能量平均聲壓級與車內測點的能量平均聲壓級的算數差值的平均值A,用以表征環境噪音隔絕性,SI表示該指標相應得分。E.4.3.5風振噪聲測試在風洞外對車輛進行試驗準備,記錄車輛信息和狀態。在風洞內將車輛安裝固定對中,調整試驗車的座椅位置至標準狀態。安裝測量設備,并對測量系統進行校準并測量風洞與設備背景噪聲。將車輛切換至當前試驗狀態,運轉風洞達到設定的風速和橫擺角。建議采用30~100km/h的速度工況作為基準,以10km/h為步長遞增,每個風速下均進行風振噪聲的測量和數據采集記錄,單次數據記錄15秒以上。評價指標:不計權聲壓級峰值SPL。采用聲壓級計算功能對傳感器測量的風振噪聲數據進行處理,可得到線譜和總聲壓級。該指標的綜合評價能反映特定頻率下風振噪聲客觀量和主觀感受。E.4.4評分標準E.4.4.1怠速安靜性(不帶負載)評價表E.4怠速安靜性(不帶負載)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DI、MRI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E.4.4.2怠速安靜性(帶負載)評價表E.5怠速安靜性(帶負載)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DI、MRI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E.4.4.3低速行駛安靜性評價表E.6低速行駛安靜性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DI、MRI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E.4.4.4高速行駛安靜性評價表E.7高速行駛安靜性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DO、MRO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E.4.4.5環境噪音隔絕性評價表E.8環境噪音隔絕性評分表A≥30.0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E.4.4.6風振噪聲評價表E.9風振噪聲評分表注:聲壓級峰值是指不同風速、不同開窗狀態下噪聲測試聲壓級頻譜曲線中風振噪聲對應頻率段的最大聲壓級值,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E.4.4.7安靜性評價將怠速安靜性(不帶負載)、怠速安靜性(帶負載)、低速行駛安靜性、高速行駛安靜性、環境噪音隔絕性、風振噪聲得分加權求和(加權系數分別為0.10、0.10、0.20、0.20、0.20、0.20),定義為安靜性指標Q,根據試驗結果,結合下表,評定車輛安靜性等級。表E.10安靜性評分標準(規范性)聲品質測試評價方法F.1范圍本方法規定了乘坐體驗聲品質測試評價的方法。F.2試驗條件要求F.2.1環境條件F.2.1.1加速聲品質測試在光滑且狀態良好的平直瀝青路進行,路面應干燥無積水,同時需要清理路面積雪、塵土、沙石以及其他散落的碎片等雜物。在試驗過程中,車輛通過的道路周圍20m以內不能有強反射體,如隧道、圍墻等;在試驗分析的指定頻率范圍下,要求環境噪聲比需要分析的噪聲值低10dB(A)以上,風速小于5m/s,試驗過程中不能有其它的車輛在被測試車輛旁邊行駛經過。F.2.1.2關門聲品質測試在半消聲室內進行,背景噪聲不高于20dB(A),測試時關閉場地內通風設備,樣車周邊不能有強反射物體,避免環境干擾,如設備風扇噪聲、無線電干擾、電磁干擾。F.2.1.3電器聲品質評價在半消聲室內進行,背景噪聲不高于20dB(A),測試時關閉場地內通風設備,樣車周邊不能有強反射物體,避免環境干擾,如設備風扇噪聲、無線電干擾、電磁干擾。F.2.2試驗車輛條件F.2.2.1技術狀況待測車輛的技術狀況應符合該車型的技術條件和GB/T12534的有關規定,測試過程中須消除任何與當前狀態不符的因素或問題。F.2.2.2車輛信息記錄記錄測試車輛的識別號(VIN碼記錄輪胎制造商和型號、尺寸、輪胎氣壓。記錄發動機排量、布置方式、結構(直列或V型)、汽油機或柴油機。記錄驅動形式,前進擋數,手動變速器或自動變速器。記錄內飾是皮革或織布、座椅數、車輛是否有天窗和其它可能影響車內噪聲的因素。記錄試驗日期、時間和地點。F.2.2.3輪胎條件所采用的輪胎應該與制造廠家規定的型號一致,且須是該車型指定選用的型式之一,不得使用任一部分花紋深度低于1.5mm的輪胎;必須將輪胎充至廠定的空載狀態氣壓,要求誤差不超過±5kPa;如果車輛備有可選擇非公路特殊輪胎,則應該使用公路用輪胎。F.2.2.4車輛載荷保證油箱至少有1/2箱燃油。汽車在測試噪聲時必須為空載(除駕駛員、測量人員和測試設備外,不得有其他載荷只有汽車的標準裝備、測試裝備和必不可缺少人員方可留在車內。在轎車、貨車、牽引車和類似汽車的駕駛室內,人員不得超過2人(駕駛員和測量人F.2.2.5試驗儀器加速聲品質試驗儀器系統應包括數據采集儀、傳聲器、轉速表(車速儀)、標定器等,關門聲品質試驗儀器系統應包括雙耳采集系統、關門速度儀、標定器等試驗儀器。設備須經計量檢定,在有效期內使用,并在使用前進行調整,確保功能正常,符合精度要求。其中,傳聲器應該符合GB/T3785規定的I型的要求。F.3框架體系聲品質評價框架體系見表F.1。表F.1聲品質評價框架體系F.4試驗方法F.4.1試驗條件確認參照F2.1、F2.3對環境條件、車輛狀態進行確認。同時,在測試前移除所有會引起異響的附件及設備,并且盡可能消除其他異響,保證測試工況下車內無明顯異響。F.4.2傳感器安裝加速聲品質測試時,在駕駛員座椅內耳DI、第二排右側座椅內耳MRI處布置傳聲器,用以測試WOT工況下車內響度水平,車內噪聲測量點位置如圖F.1所示。圖F.1車內噪聲測量點標準位置關門聲品質測試時,在左前、左后車門處布置雙耳采集系統(即人工頭),如HeadAcousticsHMSⅣ或其他同類設備。將人工頭固定于三腳架上,人工頭頂部與汽車停放水平位置高度為1715mm,人工頭鼻尖距離門把手外側中心+X方向400mm,Y方向300mm,人工頭肩膀平行于側門/滑門;在門鎖附近布置關門速度儀(測試誤差小于0.02m/s),用以采集被測車門門鎖與鎖銷接觸瞬間的速度(如圖F.2所示)。圖F.2門人工頭及關門速度儀布置示意圖F.4.2.1采集參數設置加速聲品質采樣頻率設置滿足聲音分析頻率為20000Hz要求,關門聲品質采樣頻率范圍設置為0~44100Hz。F.4.2.2傳聲器標定試驗前應對傳聲器及人工頭進行標定。如果標定值與名義靈敏度偏差超過10%,需檢查或更換傳聲器。F.4.2.3背景噪聲測試每次測試前,均需進行背景噪聲測試,并記錄背景噪聲值。F.4.2.4車輛預熱加速聲品質測試前,需預熱發動機,使發動機處于暖機狀態運行。F.4.3試驗方法F.4.3.1加速聲品質評價在光滑瀝青路面進行加速聲品質測試。燃油車測試時操縱車輛以超車擋WOT加速運行(加速踏板踩到極限位置,但裝配自動變速器的車輛不允許在2000r/min以下急劇踩下加速踏板),記錄發動機從2000~4000r/min轉速過程(發動機轉速采樣間隔為25r/min,車速應低于120km/h)的車內噪聲數據,測試過程中必須選用準確度不低于±2%的發動機轉速表來監測轉速,不得使用汽車上的同類儀表。電動汽車測試時選取常用駕駛模式,將換擋器撥至“D”位置WOT加速運行(加速踏板踩到極限位置),記錄車速從40~120km/h加速過程(車速采樣間隔為1.0km/h)的車內噪聲數據,測試過程中必須選用準確度不低于±2%的車速測量儀器(GPS或同類車速測量儀器)來監測車速,不得使用汽車上的同類儀表。每次試驗至少測試三組有效數據,篩選保留數據并進行響度計算,對至少3次以上的一致性較好的數據(轉速或車速范圍計算響度相差不超過1.0sone)進行算數平均處理,取平均值。燃油車典型的超車擋:4速手動或自動變速器:2擋。5~10速手動變速器:3擋。5~10速手自一體變速器:3擋。5~10速自動變速器(非手自一體):D擋,測試前通過反復試車確定WOT加速工況下的最小鎖止轉速;若最小鎖止轉速高于2000r/min,則在2000r/min至最小鎖止轉速區間可緩踩油門。評價參數:車內噪聲平均響度L、車內噪聲平均響度曲線的線性度R2。車內噪聲平均響度L:使用整個加速段的數據,采用ISO532B-diffusefield響度計算方法,分別計算DI、MRI測點處響度隨轉速(2000~4000r/min,針對燃油車)或車速(40~120km/h,針對電動汽車)變化曲線,對該轉速/車速范圍下DI、MRI測點處響度值進行算數平均,作為車內噪聲響度。對轉速/車速范圍內的車內噪聲響度進行算數平均,作為車內噪聲平均響度L,用以評估加速過程車內響度大小。車內噪聲平均響度曲線的線性度R2:繪制車內噪聲響度隨轉速/車速變化曲線,以最小二乘法計算其一次多項式擬合趨勢線,利用擬合優度值R2評估加速過程車內響度變化的線性度。F.4.3.2關門聲品質評價將待測整車放置在半消聲室中,車身表面距離半消聲室四周墻面至少3米,測試過程中保證車輛熄火,車門、車窗及電子設備關閉,空調內外循環口打至外循環狀態;啟動計算機和聲學測試分析軟件,連接人工頭至計算機;采樣頻率范圍設置為0~44100Hz;打開車門,車門開度保持在第一限位角與第二限位角之間,試驗人員以1.2m/s關門速度(若最小關門速度大于1.2m/s,則以最小關門速度進行測試并記錄最小關門速度)關閉車門,依次保存和記錄左前、左后車門的聲音數據和關閉速度,允許速度偏差為±0.02m/s;每次試驗至少測試五組有效數據。篩選保留數據,對至少5次以上的一致性較好的數據(測量結果相差不大于0.2acum)進行處理,取其尖銳度峰值的算術平均值(保留兩位小數)。評價參數:尖銳度峰值S。選取待分析聲音數據,采用Filter/ISO532B尖銳度計算方法,生成尖銳度與時間(Sharpnessvs.Time)曲線,獲取器尖銳度峰值S,用以評估關門聲品質。F.4.3.3電器聲品質評價將待評價整車放置在半消聲室中,車身表面距離半消聲室四周墻面至少3米。完成鑰匙上電操作后,不啟動發動機,模擬用戶在正常駕乘過程中操作相關電器件的方式,分別操作電動天窗、電動玻璃、電動座椅(駕駛員位置位置及角度調節功能)、后視鏡、雨刮器、喇叭、轉向燈、電動壓縮機、鼓風機、真空助力泵,對各電器部件作動噪聲總體響度、聲音與作動過程的匹配程度、音質等進行評價。F.4.4評分標準F.4.4.1加速聲品質評價表F.2加速聲品質評分表R2≥0.95R2≥0.85R2≥0.60R2≥0.45R2≥0.15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L、R2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F.4.4.2關門聲品質評價表F.3關門聲品質評分表注: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以LF、LR測評結果的較低分作為最終評分。F.4.4.3電器聲品質評價參照表F.4、F.5對各電器部件運行噪聲進行評價。對各項評價得分取算術平均值,記作ST,結合表F.6得到電器聲品質最終得分。表F.4電器聲品質評分標準123456789受好了意無表F.5電器聲品質評分表123456789表F.6電器聲品質評分標準F.4.4.4聲品質評價將加速聲品質、關門聲品質、電器聲品質得分加權求和(加權系數分別為0.40、0.20、0.40),定義為聲品質評價指標SQ。根據試驗結果,結合表F.7,評定車輛聲品質等級。表F.7聲品質評分標準(規范性)空調性能試驗方法G.1范圍本方法規定了乘坐體驗空調性能的測試評價方法。G.2試驗條件要求G.2.1環境條件試驗環境條件設置按QC/T658-20007.2.1和GB/T12782-20074規定進行,試驗在環境風洞/環境倉試驗室內開展。G.2.1.1制冷環境溫度:38℃±1.0℃相對濕度:50%±5%輻射強度:1000W/m2±25W/m2G.2.1.2采暖環境溫度:-20℃±2.0℃G.2.2車輛狀態待測車輛的技術狀況應符合該車型的技術條件和GB/T125343.2和3.3的有關規定,測試過程中須消除任何與當前狀態不符的因素或問題。記錄測試車輛的識別號(VIN碼)、總質量、發動機型號、發動機排量、散熱器型號、空調系統總成、試驗前已行駛里程等相關參數。根據試驗需求、檢查空調系統、暖風系統是否正常工作、確認空調系統中的制冷劑已正確加注等。G.2.3試驗儀器G.2.3.1制冷試驗表G.1制冷試驗所需試驗設備及精度要求試驗設備G.2.3.2采暖試驗表G.2制冷試驗所需試驗設備及精度要求G.3試驗方法G.3.1試驗準備G.3.1.1試驗條件確認參照G2.1、G2.2對環境條件、車輛狀態進行確認。G.3.1.2傳感器安裝制冷試驗按以下位置要求布置測點傳感器:冷凝器出口管路表面溫度(距離冷凝器芯體30mm,管路橫截面9點方向,布置后包裹一層隔熱棉進行隔熱)、膨脹閥出口管路表面溫度(距離蒸發器芯體30mm,管路橫截面9點方向,布置后包裹一層隔熱棉進行隔熱)、散熱器進水溫度、散熱器出水溫度、發動機機油溫度、蒸發器回風口空氣溫度(內循環回風口表面中心100mm±10mm處)、各出風口空氣溫度(在距出風口表面中心處)、各排座椅位置面部溫度(傳感器布置位置如圖G.5所示)、各排座椅位置腰部溫度(每個座位左右兩側邊緣的中點)、壓縮機排氣壓力、壓縮機吸氣壓力、各出風口風速(位于出風口表面中心20mm±2mm處)、風扇電壓。圖G.1呼吸口傳感器布置要求采暖試驗按以下位置要求布置測點傳感器:暖通進水溫度、暖通出水溫度、主駕頭部溫度(主駕內耳外側20mm處)、副駕頭部溫度(副駕內耳外側20mm處)、各排座椅位置腳部溫度(距客箱內壁100mm、地板上表面20mm,前后方向距座椅頭部相對位置500mm處)、各腳部出風口空氣溫度、車外環境溫度(右后視鏡中心距鏡面20mm處)、鼓風機電壓。G.3.2試驗方法G.3.2.1空調制冷性能測試G.3.2.1.1預熱升溫階段表G.3預熱升溫階段測試條件輻射強度:無艙內溫度達到設置要求,車內溫度接近車試車上人員:無輻射強度:無確保空調、散熱系統和輻射強度:無度大于環境溫度為止,以便將蒸發器冷凝物吹干。該階段結束時注意車上人員:無車內面部測點平均溫度G.3.2.1.2試驗工況及試驗條件表G.4空調制冷性能試驗工況及試驗條件℃W/mN0 G.3.2.1.3數據處理記錄試驗開始10min時的呼吸口平均溫度、各工況穩定時前后排的呼吸口平均溫度,計算各工況穩定后前后排呼吸口的平均溫度差值。同時,記錄試驗中可能出現的空調切斷現象并核實空調控制邏輯是否正常。G.3.2.2空調采暖性能測試G.3.2.2.1降溫浸泡階段表G.5降溫浸泡階段測試條件車上人員:無G.3.2.2.2試驗工況及試驗條件表G.6空調采暖性能試驗工況及試驗條件0-ND勻速工況階段,確保空調為吹腳、風量最大、外循環模式G.3.2.2.3數據處理記錄勻速工況35min時前后排腳部平均溫度、勻速工況10min時腳部出風口平均溫度G.3.3評價標準G.3.3.1空調制冷性能測試評價G.3.3.1.1制冷效果評價表G.7制冷效果評價標準吸口的平均溫度(℃)G.3.3.1.2最快降溫速度評價表G.8最快降溫速度評價標準吸口的平均溫度(℃)G.3.3.1.3車內溫度分布均勻性評價表G.9車內溫度分布均勻性評價標準口的平均溫度差值(℃)G.3.3.1.4空調制冷性能評價將各工況穩定后所有呼吸口的平均溫度、各工況10min時所有呼吸口的平均溫度、各工況穩定后前后排呼吸口的平均溫度差值得分加權求和(加權系數分別為0.40、0.40、0.20定義為空調制冷性能指標R,根據試驗結果,結合下表,評定車輛空調制冷性能等級。表G.10空調制冷性能評價標準G.3.3.2采暖性能測試評價G.3.3.2.1采暖效果評價表G.11采暖效果評價標準的平均溫度(℃)>40G.3.3.2.2升溫速率評價表G.12升溫速率評價標準出風口平均溫度(℃)G.3.3.2.3采暖性能評價將勻速工況結束后腳部的平均溫度、勻速工況10min時腳部出風口平均溫度得分加權求和(加權系數分別為0.50、0.50),定義為采暖性能指標H,根據試驗結果,結合下表,評定車輛采暖性能等級。表G.13采暖性能評價標準(規范性)整車異響性能評價方法H.1范圍本方法規定了乘坐體驗整車異響性能的測試評價方法。H.2試驗條件要求H.2.1環境條件異響評價專用路面,包括平滑路況(普通瀝青路面、水泥路面等)和惡劣路況(試驗場異響道路顛簸路面及沖擊扭轉路面)及一般壞路。H.2.2車輛條件待測車輛的技術狀況應符合該車型的技術條件和GB/T12534的有關規定,測試過程中須消除任何與當前狀態不符的因素或問題。記錄測試車輛的識別號(VIN碼記錄輪胎制造商和型號、尺寸、輪胎氣壓,可能影響車內噪聲的因素。記錄試驗日期、時間和地點。輪胎條件:所采用的輪胎應該與制造廠家規定的型號一致,且須是該車型指定選用的型式之一,不得使用任一部分花紋深度低于1.5mm的輪胎;必須將輪胎充至廠定的空載狀態氣壓;如果車輛備有可選擇非公路特殊輪胎,則應該使用公路用輪胎。H.3評價方法H.3.1評價準備參照H2.1、H2.2對環境條件、車輛狀態進行確認。同時,在評價前移除所有會引起異響的附件及設備。H.3.2評價方法分別在惡劣路況、平滑路況及一般壞路進行異響主觀評價并完成最終評分。其中,平滑路況及一般壞路以20~60km/h車速進行,惡劣路況以限定車速進行。異響等級系數見表H.1,路面等級系數見表H.2。表H.1異響等級系數評價人員在任一座位正常乘坐時,能聽見很大的評價人員在任一座位正常乘坐時,能清楚的聽見評價人員在任一座位正常乘坐時,能勉強聽見表H.2路面等級系數異響指標的計算方法如式(H.1):Ad式中:n——出現的異響問題總數;Yi——單個異響問題的異響評分;Yi=異響等級×公路等級(平滑路況)+異響等級×公路等級(惡劣路況)+異響等級×公路等級(一般壞路)。備注:1)不同等級路面的異響主觀評分按平滑路面、一般壞路、惡劣路面依次進行;2)在進行整車異響主觀評分時,評價人員按正常乘坐姿勢進行評分;3)對于同一等級路面上同一異響問題因車速、乘坐狀態(坐人或未坐人)不同而異響等級有差異時,按最嚴重的等級進行記錄;4)區間段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相應得分。H.3.3評價標準表H.3評價標準響0.7<Aa≤1.50.4<Aa≤0.70<Aa≤0.4(規范性)乘坐體驗平順性測試評價方法該方法規定了乘坐體驗中平順性測試評價方法。I.2試驗條件要求試驗條件按照正文4試驗條件要求執行。I.3框架體系平順性指標框架體系如表I.1所示:表I.1平順性框架體系I.4試驗方法I.4.1前排平順性評價車輛在特征路面上行駛時前排的平順性,主要考驗懸架對路面激勵的抑制和衰減能力,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I.4.1.1車體控制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起伏路面上行駛時車身的運動情況,包括垂向運動的柔和感、運動幅度、車身顛簸程度、俯仰平衡、晃頭現象等。試驗方法:車輛以穩定車速在典型特征路面上勻速行駛,推薦車速30~60km/h,在車輛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顛簸路面、起伏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4.1.2路面過濾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連續激勵的粗糙路面或破損路面行駛時懸架對振動的過濾情況,包括駕駛員或乘客從座椅、地板、方向盤感受到的振動情況。試驗方法:車輛以穩定車速在典型特征路面上勻速行駛,推薦車速30~80km/h,在車輛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平滑路面、顛簸路面、粗糙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4.1.3沖擊感受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遇到減速帶、臺階、接縫、井蓋等沖擊時懸架對沖擊能量的衰減表現,包括沖擊的柔和感、噪聲、余振情況等。試驗方法:車速推薦15~60km/h,車輛勻速駛過沖擊特征路面,在車輛穩定可控并不會造成車輛損壞的前提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沖擊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4.2后排平順性評價車輛在特征路面上行駛時后排(在三排座車輛中后排是指中排)的平順性,主要考驗懸架對路面激勵的抑制和衰減能力,該評價以主觀評價方式進行。I.4.2.1車體控制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起伏路面上行駛時車身的運動情況,包括垂向運動的柔和感、運動幅度、車身顛簸程度、俯仰平衡、晃頭現象等。試驗方法:車輛以穩定車速在典型特征路面上勻速行駛,推薦車速30~60km/h,在車輛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顛簸路面、起伏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4.2.2路面過濾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連續激勵的粗糙路面或破損路面行駛時懸架對振動的過濾情況,包括駕駛員或乘客從座椅、地板、方向盤感受到的振動情況。試驗方法:車輛以穩定車速在典型特征路面上勻速行駛,推薦車速30~80km/h,在車輛穩定可控的情況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平滑路面、顛簸路面、粗糙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4.2.3沖擊感受評價內容:評價車輛在遇到減速帶、臺階、接縫、井蓋等沖擊時懸架對沖擊能量的衰減表現,包括沖擊的柔和感、噪聲、余振情況等。試驗方法:車速推薦15~60km/h,車輛勻速駛過沖擊特征路面,在車輛穩定可控并不會造成車輛損壞的前提下可逐漸提高車速。評價路面:沖擊路面等典型特征路面,推薦使用專業試驗場舒適性評價道路。I.5評分標準I.5.1主觀評價評分本規程中所有主觀評價的試驗均按照正文6.1主觀評價評分要求進行。(規范性)座椅舒適性評價方法J.1范圍本方法規定了座椅舒適性的測試評價方法。J.2試驗條件要求J.2.1樣件狀態選擇駕駛員座椅及第二排右側座椅為測評對象,要求測評對象的結構、靜態及動態特性和其它可能影響振動試驗結果的特性應能代表實際的或準備生產的系列產品,測評前需調節座椅,使其位置和傾角盡可能與設計狀態一致,允許測評人員根據自己的坐姿和體重適當調整。J.2.2評價人員確定評估人群,一般樣本數量越多,反饋的結果越真實,推薦樣本數量為10人左右,身高從150~188cm全覆蓋,單一性別比例不應小于總人數的40%。駕駛員座椅靜態舒適性評價時,人的坐姿應自然,上身放松,靠在靠背上,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