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_第1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_第2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_第3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是20世紀30年代影片《風云兒女》的文題歌。當時我國正處于外敵人侵、民族危機之際,影片就是以抗日為主題的。這酋歌曲是m漢作河、聶耳作曲。1949年9月此歌被定為

我國的代國歌,1982午12月4日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一首多樂句的一部曲式結構、進行曲風格的歌曲。歌曲開始是六小節進軍號般的前奏:這分解式的大三和弦是全曲旋律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樂思展開的主導動機。歌曲的第三樂句“中華民族到了”用重音(“>”)哨出,強調了形勢的嚴峻;突然樂句被一個八分休止符打斷,接著唱出“最危險的時候”,告訴人們國家和民族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歌曲中二次層層向上的“起來”呼喊之后,號角式的音調再現了,像一聲沖鋒號,激勵著無數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2結尾再三強調“前進”二字,音樂上富有動力,象征著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

[學生分析]

學生大部分都會唱我國的國歌,歌詞也能背出來,但是對歌曲的節奏、速度、音準方面把握不好,更加無法唱出國歌莊嚴、奮進的精神。在每星期一的升旗儀式上唱國歌的聲音小、音不準,甚至還有些學生在做小動作,不嚴肅對待升旗儀式。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體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號角式的音調及奮勇前進的精神,培養學牛的愛國主義情懷。

2.過程與方法

在音樂情景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表現力,培養音樂感受力及鑒賞能力。

3.知識與技能

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進吵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歷史背景明白作曲者的創作意圖,掌握重音、三連音及漸強記號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使之更有感情地、準確地唱好歌曲。

[教學方法]

示范法、合作學習法

二、教學過程

(一)感受國歌

1.感受奧運會升國旗、奏國歌的心情

觀看2008年奧運會獲得中國第一塊金牌的陳燮霞的比賽和頒獎儀式。陳燮霞是廣東人,由此而激起學生的共鳴。

設計意圖:觀看奧運會升國旗、奏國歌的情景,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生活當中能強烈感受到民族自親感的事情,初步激起對國歌的感受。

2.體會國歌的莊重

觀看香港回歸儀式上升國旗、人民大會堂奏國歌、外交儀式上奏國歌的情景。

問題:當你看到國旗在香港回歸儀式上徐徐升起,當你聽到國歌在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響起,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小結;感受國歌的莊嚴。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生活中重大的、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國歌演奏,讓學生體會國歌莊嚴的情感。

(二)歌唱國歌

1.分句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唱好以下三個樂句:①讓學生先讀這句歌詞,在語氣中感受重音記號的作用,然后唱一唱。②觀看《南京大屠殺》片段,讓學生感受當時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命運危在旦夕,因此樂句用了重音記號。

設計意圖:為什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用重音記號?讓學生感受音樂創作與語言的關系。①讓學生唱一唱這個樂句,感受音樂旋律的走向及情緒。②再唱一唱這個樂句,體會三個“起來”的不同力度。

設計意圖:旋律的走向從低到高起到什么作用?為什么連續用了三個“起來”,并且還用漸強記號?這些問題讓學生在反復的演唱中體會。①用對比的手段讓學生唱“前進”,先唱有重音記號的“前進”,再唱沒有加重音記號的“前進”,感受其不同的效果。②帶學生讀“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語言節奏中解決三連音,然后唱一唱。

設計意圖:運用奧爾夫教學法語言節奏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