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_第1頁
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_第2頁
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_第3頁
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_第4頁
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

-CAL-本頁僅作為文檔封面,使用請直接刪除-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

-CAL-本頁僅作為文檔封面,使用請直接刪除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總7頁)繪畫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桃園鎮中心幼兒園沈瑩瑩【摘要】幼兒在生活中屬于弱勢群體。人們發現大人可以直接滿足幼兒的生理需求,但在心理方面卻無從下手。后來,人們逐漸的發現繪畫是一種離心靈很近的過程,對幼兒健康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影響。繪畫可以像鏡子一樣,它的整個繪畫創作、繪畫作品及其繪畫過程都反射了幼兒的內心世界,影響著幼兒的發展。正確的引導幼兒繪畫可以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同時在幼兒心理受到傷害時又可以治愈他們的創傷,保護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關鍵詞】外化;情感;治療;教育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孩子在紙上“玩耍”,殊不知這種繪畫過程給幼兒帶來巨大歡樂的同時,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諸多的影響。也就是說,繪畫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它的繪畫過程、繪畫創作及其繪畫本身對幼兒感知世界、想象創造能力及其自身情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它能夠外化幼兒的情感世界,減弱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壓力,保護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助教師發揮教育力量,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繪畫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涂涂抹抹是每個孩子生活中都喜歡和經歷過的事情,他們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去尋找一切涂畫工具和材料,在墻上、地上進行涂畫。這些就是成人眼中的“涂鴉”,它是孩子最富有樂趣的創作活動,同時又是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從生活實踐中,我們逐漸發現繪畫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主要可以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繪畫對幼兒感知覺的促進圖1感知覺是人的心靈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通道,而繪畫涂鴉則為幼兒提供了心理與外界之間表現的手段。換句話說,幼兒經過親身體驗,包括看、聽、觸、摸、嗅等多種感覺來感知和感受世界,并通過畫筆,用線條、圖形、色彩等形式呈現出來。而這種長時間的繪畫表現有助于增強幼兒感知覺的靈敏度與活躍性。如圖1中5歲孩子畫的兒童畫《恐龍戰士》的系列部分,孩子對動畫片中的幾位勇士及其喜歡,繪制了大量的“恐龍衛士”,在繪畫過程中,還常常嘴里發出聲響,沉浸其中,模仿戰斗場面。并且在孩子的圖畫中,都刻意表現了“五角星”、“圓形”、“三角形”等戰士的重要特征以表現不同的人物,而對人物的其他部分則簡單描述。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再如孩子在最初畫人物時,男女的性別常會用褲子和裙子來區別。畫爸爸媽媽時,除區分性別外,還會畫上他們常做的事情或喜歡的東西來表現,并且畫時嘴里會伴隨著解說等等。圖1由此可見,幼兒可以將感知過的事物畫出來,并在整個繪畫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視覺經驗,發揮其感知覺的重要潛力,并能以繪畫的眼光去發現世界存在的真諦。繪畫對幼兒想象與創造力的促進幼兒繪畫是幼兒內心世界的表現。他們把繪畫當作一種語言,向外界訴說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所以在整個幼兒繪畫創作過程及作品中,充滿著想象與創造的元素。幼兒繪畫總是與其生活相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創造。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在各種場合自發地、旁若無人地作畫,并能長時間的陶醉于這種充滿樂趣的想象中,沉迷在自己編造的童話故事里。整個過程與作品都呈現了孩子無窮的想象創造能力。如對于秋天讓孩子畫豐收的景象,孩子畫的非常好。孩子會畫各種蔬菜圍成一圈歡歌跳舞,慶祝豐收。還有的孩子畫花生炒花生,蘋果做蘋果醬。有的孩子畫了一棵大白菜被一個人舉起來,大白菜流了一串淚珠,孩子說:"它怕把它給殺了。后來,有人勸它說是給人類吃的,這個大白菜就好了,第二次就高高興興讓人用刀切。"孩子之所以能夠畫出這么多豐富的想象與創造,都是其生活經驗積累的結果。生活經驗就等于是孩子的食糧,沒有食糧孩子就無法進行想象創造。對于幼兒來說,繪畫是孩子表現的工具,孩子把生活進行想象加工,并通過畫筆表現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如幼兒在剛開始時說要畫個圓圓的臉,畫完時發現像太陽,于是在圓形的四周加上光芒,這時像花又畫上花瓣等。這種邊畫邊想象的創造過程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很長見。同時也是孩子想象力發展的變化過程。繪畫也可以是動力,它以多種形式去刺激幼兒進行想象創作。如色彩使用上:綠色,孩子會說是小草的顏色;藍色是藍天的顏色;紅色是太陽的顏色;黃色是陽光或是香蕉等等。幼兒會把色彩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往往很少去在意它的名字,而是用生活中的物品來代替。同時,鮮艷色彩帶給幼兒的視覺刺激,容易激起孩子想象與創造的動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兒童畫是兒童現實與心靈世界相融合的真實寫照,充滿了想象與創造。而在繪畫創造過程中,繪畫工具及材料的使用,無不刺激著幼兒的感知覺,并能充分調動著孩子們的好奇心、積極性與探索欲望,最終促進孩子的想象與創造力的培養。繪畫對幼兒情感的促進繪畫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反映著孩子心靈內部。因此幼兒經常會借助這一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宣泄憤怒,流露憂傷。繪畫就像是一面鏡子,明明白白的映照出他們的思想和心態以及自己對這個現實世界的感受和想法。正如羅恩菲爾德所闡述的,“兒童只會把他所知曉及認為重要的事情作為創作內容,而他之所認為重要,是因為他對哪些事物建立了有所感應的關系。因此,情感的作用在他的創作過程里非常重要。兒童的畫并不是客觀的表現,而是表現了喜歡與厭惡,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情感”繪畫可以說是外化幼兒情感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幼兒可以借由線條、想象、色彩,直接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心情愉快時與心情憂傷時畫面的色調是恰恰相反的,即色彩鮮明表示幼兒是愉悅的,灰暗沉悶表示幼兒是心情低落的。幼兒的情感大致可分為積極的情感與消極的情感。消極的情感一般出現在幼兒的心理受到創傷的時候,這時就需要繪畫治療來幫助幼兒情感外化,讓其在畫紙上發泄這種消極的情緒,然后在其繪畫疏導。如:要求孩子在紙上畫一個標準的圓形,他們為了達到要求,只好越畫越小,因為小的東西比較好勾畫出大的輪廓。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畫小畫的習慣,成人仍然不滿意,仍然不斷地以“規范”去評價孩子的作品,孩子就會越畫越小,膽子就會越畫越小。這里就體現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因怕被老師責罵而越畫越小。一般而言,幼兒繪畫作品都會顯現出色彩鮮艷的畫面,而這也恰恰是生活中幼兒積極情感的體驗。此外繪畫能夠促進幼兒的美感,而美感則是兒童高級情感中的一種,是人對事物的美好體驗,它是根據一定美的評價而產生的。隨著幼兒的成長,其情緒、情感的不斷豐富和深刻化。同時又在繪畫的積極作用下,幼兒的審美能力是不斷地提高。繪畫對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有研究表明,幼兒期是一個容易受到傷害的發展階段。為了保護這些幼小的群體,目前人們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繪畫,即以兒童自由繪畫行為表現作為依據,通過其繪畫創作、繪畫作品及其繪畫過程等形式,能幫助和促進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生存環境的影響我們常說,一個環境塑造一種人,對幼兒而說更是如此。生存環境的適宜性從身心上影響著幼兒的健康。一個適宜的環境能讓幼兒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心理呈積極的方向發展。相反的,生存環境不被滿足時,他們的心理會出現不健康的狀態。同時,在繪畫表現上也會有所不同。如有個心理學家曾分析一個白血病小患者的畫,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氣沉沉。盡管畫中的內容和同齡的孩子基本相似,可是整體基調顯得極為憂傷。其中一幅畫的是森林,歪七扭八的樹就像是交錯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紅的血色。原來這個孩子每周都要去醫院做化療,他的畫正是這種痛苦煎熬的表現。這再次表明幼兒的繪畫創作總會和他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反映了當時生存環境的惡劣,導致孩子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負面情緒。而繪畫作品則較大可能的呈現出他內心不安的真實一面。生存環境影響幼兒的發展,就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一樣層層相扣。即當幼兒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心理上就會產生恐懼不安,而這種恐懼不安會直接影響幼兒安全的需要。我們知道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無非是家庭、學校、社會。繪畫只是幼兒在生存環境惡劣或需求不被滿足時,情緒情感外化的工具。繪畫作品則記錄了他們內心的焦慮不安。而成人在引導幼兒繪畫時,可以通過觀察、傾聽、理解、轉移等方法去消除幼兒心理的負面現象。關于幼兒繪畫從史前人類在巖洞上刻畫圖案起,人們就開始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今天,兒童也沿襲了古人類的創造沖動,可以畫出自己夢中見過而現實中從未見過的怪獸等。那如何通過繪畫看出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幼兒繪畫的意義,了解幼兒繪畫作品中的線條、色彩等符號所表現的含義是什么了。2.1幼兒繪畫的特點幼兒期的繪畫是處于兒童繪畫的前兩個階段,即涂鴉期和前樣式化期。有研究表明,1歲時孩子可以用手握住筆并能往返運動,在紙上留下點、短線、曲線。2歲左右,幼兒已經能夠用筆在紙上做比較簡單、機械化,富于反復節奏化的動作。3到4歲的幼兒在繪畫上首次發現了“關閉性的線條”,即圓的前身。這說明幼兒已經學會控制用筆。4到7歲幼兒開始進入表象的開端,即前樣式化期。在這期間,孩子已從無意識的去進行畫畫到有意識的去創造形體,并嘗試利用其自創的畫畫語言符號與外界交流。這時候,幼兒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繪畫相聯系,并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大約從4歲以后,幼兒繪畫真實的反映了自己的所見所聞,繪畫的情緒和興趣占了較大的比重,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作品來分析幼兒的心理發展的趨向。2.2幼兒繪畫的審美意義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莫過于語言,但對于孩子們來說語言卻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以繪畫成為幼兒表達內心世界的主要途徑,通過繪畫孩子可以大膽的、盡情的自我表現,甚至是揭露他們的秘密。我們可以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的潛在意義來分析幼兒繪畫創作及其作品,去了解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2.2.1幼兒繪畫中色彩的含義 4歲之后,幼兒自然而然的會發現,色彩和物體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繪畫用色的方式,不再是隨機,或者是依情感而定。因此,在解讀幼兒繪畫作品時,色彩的運用同樣值得關注。有研究者發現較小的幼兒對黃色有偏好,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偏好將由紅色和藍色所代替,而將對這偏好將持續至成年期。一般而言,兒童對色彩的偏好依次是:紅、藍、綠、紫、橙、黃,且男孩與女孩間無多大差異。相關研究具體分析如下:紅色:6歲以前的孩子只用紅色畫畫是完全正常。6歲以后,過度使用紅色體現了暴力傾向和對自我情緒的弱勢控制。藍色:5歲以下偏好藍色的孩子比偏好紅色的孩子更有分寸,6歲時大量使用藍色是適應能力良好的表現;當他們大量使用棕色時,表明已正式向“嬰兒時期”道別;如果一味使用藍色,這表明孩子過于約束。綠色:與藍色相似,同時是人際關系的表現。黃色:通常是單獨使用或與紅色配合使用,有時表示孩子孩子過于依賴大人。棕色:棕色及其他灰暗色調表示孩子對家庭及社會的不適應及內心的種種沖突。這種類型的色調往往受到倔強孩子的青睞。紫色:幼童很少會使用代表憂慮的紫色,當難以適應環境時才會用到它。紫色常和藍色一塊使用,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焦慮。黑色: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使用黑色,有時它是內心世界豐富的表現。在伊莎貝爾的《爸爸走了》中,有一只蝴蝶的翅膀顏色不同,最特別的是有一只小鳥的翅膀特意有黑筆勾了邊等,這些都表現了伊莎貝爾失去爸爸的悲傷(圖2)!2.2.2幼兒繪畫中線條的表現在幼兒繪畫中,線條的粗細變化大有講究,不同特征的線條代表了不同個性的孩子。膽小怕事、沒有自信的孩子經常會用尺子,畫的線條又細有淺,勉強可以辨認;而活潑好動的孩子往往畫的又濃又重,有時還會把紙戳破;循規蹈矩而又有分寸的孩子則會畫出深淺適中的線條。線條的特性,也能反映出不同類型的孩子:溫和敏感的孩子喜歡畫曲線,對直線的排斥是他們不成熟的表現;現實主義的孩子通常會畫直線和角;而善于自控的孩子能夠均衡地運用兩者。大量描繪水平線是內心沖突的表現,細小的點和圈的頻繁出現則是細致謹慎的結果。此外,連續不斷的線條,隱含著幼兒的一種自信心,成人應該好好的保護并鼓勵幼兒使用連續不斷的線條。2.2.3幼兒繪畫中構圖的表現通常一幅畫的畫面具有均衡感和豐滿性,這說明幼兒的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突出,并且對于整張畫紙的可控性強。相對的,如果幼兒均衡感弱,畫面內容不豐富。這說明該幼兒還不大成熟。幼兒在繪畫時,往往會把主要的形象布置在畫幅的中央。此外,圖畫的尺寸也很重要,把整張紙填滿的孩子通常不大成熟,各方面發展都均衡的孩子會把畫畫在中央。圖像在整張畫紙上位置同樣能反映出孩子的問題:畫的太高,這會是個傲慢的小家伙;畫的太低,這可能是個穩健固執的“小大人”。同時,圖像在畫紙上的大小程度,也反映了孩子的性格差異:畫的太大,這說明孩子活潑外向;畫的太小,說明孩子膽小內向。此外,外界的評價也會影響幼兒的構圖。如上面談到的,幼兒因成人不滿意自己的畫而越改越小。幼兒自身的需求圖2爸爸走了圖2爸爸走了7歲的伊莎貝爾在4個孩子里排行第三,最小的孩子才幾個月大,他們的父親不久前離開了這個家。這件事表面上對麗莎貝爾沒什么影響,但她原先優異的成績退步了不少。她的畫可愛而自由,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色,漂亮的小房子周圍布滿了花鳥植物,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真是美不勝收。但是細心觀察便能發現一些與和諧畫面格格不入的特殊細節:有一只蝴蝶翅膀顏色不一致,一紅一黃,并不對稱。房屋門窗緊閉,樹頂的鳥窩似乎搖搖欲墜,藍色的小鳥卻長著黑色的翅膀。伊莎貝爾的畫含義深刻,既表現了現實生活,又訴說了她的苦惱。她盡力用美好的事物來掩飾自己的悲哀。然而不經意的小細節卻出賣了她的內心,而且面對破碎的家庭,學習成績已經沒那么重要了(圖2)。繪畫在幼兒的生活中,以語言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孩子的成長經歷,同時又為孩子提供娛樂及自我表現的機會。成人可以通過繪畫來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又可以引導他們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通過繪畫實施教育能力作為教師,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如何促進繪畫的積極作用,并保護幼兒心理健康呢?這里就涉及到“畫什么”、“怎么畫”的問題。“畫什么”解決“畫什么”,就是要將幼兒頭腦中的種種活動意象轉化為畫面,并呈現在出來。從幼兒進入涂鴉初期,在無意識地控制下,在畫紙上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線條涂鴉,就已經表現出幼兒混沌的思想。到走出涂鴉期后,我們發現涂畫的線條表示某種事物開始,孩子就自發地用一些簡單是的符號、圖形、蝌蚪人等等來有意識的描繪眼中的世界。這期間充滿了幼兒特有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師在解決“畫什么”時,應從生活入手,從幼兒身邊的小事開始。這樣既便于幼兒觀察又便于體驗生活,又有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孩子所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來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目前,幼兒園里借鑒繪畫的活動形式是多樣化的,即其包括:寫生、臨摹、創作(命題畫、意愿畫、想象畫、故事畫等)、設計畫等形式,創設適合幼兒繪畫內容的形式或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幼兒去聯想。這樣就能從感知、借鑒、想象、創造等各方面去豐富幼兒的心靈,提高幼兒繪畫水平,且又能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明確每個幼兒都具有自發性的繪畫才能,而這種自發性的繪畫與生活體驗密切相聯。如羅恩菲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發現兒童都會用一條線來表示人的“嘴”,于是他讓兒童親自體驗了用牙齒把那硬硬的糖果咬碎的過程之后,再畫“吃糖果”時,每個孩子都畫出了“牙齒”。這個實驗恰恰說明了兒童親身經歷和感受對改變他們繪畫的方式是具有促進作用的。“怎么畫”如果說“畫什么”是繪畫的方向,那么“怎么畫”主要是指教師怎么去引導.如教師給孩子一個固定的話題,孩子往往會隨心所欲的討論著,這時教師要求把剛才討論的內容畫下來,孩子就會問老師“怎么畫”或“我不會畫這個”.所以,在解析“怎么畫”的過程時,教師應采用多種表現形式的引導。如教師在教幼兒畫蘋果時,可進行如下操作:首先,出示實物蘋果,讓幼兒從蘋果的形狀、色彩、味道等多方面去觀察和討論。從生活入手,讓幼兒“有話說”,引起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然后,畫個實物的蘋果形狀,并涂上顏色。這時引導幼兒用想象色來替換蘋果的實物色,讓幼兒去觀察兩者的變化。再引導幼兒觀察用各種圖案或線條來替換蘋果的想象色,蘋果會有什么變化;在此基礎上分別涂上想象色與實物色,蘋果又會有什么變化。其次,如果回到一開始,保留蘋果的基本元素,我們把蘋果在外形夸張變形,如長方形的、橢圓形的、正方形的蘋果等,變過形的蘋果會變成什么。不同形狀的蘋果我們再給它們加上不同的表情,即變的擬人化后蘋果又會是什么樣的情況。像這樣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層層引導,既可以引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又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