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_第1頁
孔子的政治思想_第2頁
孔子的政治思想_第3頁
孔子的政治思想_第4頁
孔子的政治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趙萍麗第一章孔子的政治思想內容一、歷史背景二、孔子生平三、從周與正名四、仁五、德禮政刑六、君子《春秋》本是魯國史官的流水賬式的記錄的總名,大約因為它每年必標明四時,所以簡稱《春秋》。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也泛指歲月和光陰。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另—說是前403年〕,根本上是東周〔前770年開始〕的前半期。“春秋戰國〞時期名稱的由來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一、歷史背景

封建社會崩潰,社會組織變遷迅速。春秋末葉,由封建天下轉入專治天下過渡之時期,周禮已廢而未泯,階級方壞而猶著。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公族已經勢微,魯國政權已經移入大夫、陪臣之手。具有土地人民和軍隊的氏室和公室雖有尊卑之殊,事實上每成為對峙的勢力。強橫的氏室儼然一個自主的國。原那么上國君的特權在〔1〕代表全國主祭;〔2〕受國內各氏室的貢賦;〔3〕出征時指揮全國的軍隊;〔4〕予奪封爵和任免朝廷的官吏。但至遲入東周后,在多數的國家如齊、魯、晉、宋、衛、鄭……等,后面的兩種權柄已經漸漸落入了強大的氏室,甚至國君的廢立也由大夫操縱。二、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生于魯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死于魯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終年72歲。1.魯國的特色:“周禮〞“周樂〞盡在魯矣公元前540年,晉韓宣子來訪問魯國,看到魯太史所藏的典籍,便說:“周禮盡在魯矣!〞更早以前,吳國的公子季札游歷各個諸侯國,到了魯國,他特別請求聽奏各種“周樂〞。可見,“周樂〞也“盡在魯矣〞。

2.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其祖先弗父何是宋朝第四代國君宋湣公的長子,后為卿;弗父何曾孫正考父,輔佐宋國三代國君,皆為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因獲賜族之典,從而有了孔氏,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代祖,是宋穆公時的大司馬,宋殤公時的顧命大臣,被華父督所殺;孔父嘉曾孫孔防叔因為害怕華氏威逼,就跑到了魯國,有一個公卿之家轉成為一個士族之家;孔防叔的孫子是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孔子好學不倦且多才多藝。3.孔子與其時世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孔子所生活的時代,舊秩序的破壞不僅表現在政治方面,諸侯國之間的長期混戰除了摧毀無數的財產和生命之外,還摧毀了許多人類美好的迷夢。它證明了人們最可靠的靠山還是自己。4.孔子與政治魯〔昭公〕——齊〔景公〕——魯〔定公,時任三年的司寇,主持了夾谷會盟、墮三都〕——衛〔靈公〕——宋、陳和楚新得的蔡——衛——魯5.孔子與教育孔子首倡:“有教無類〞,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孔子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的門人成為當時至少是魯國人才的總匯;孔子首先把技藝教育和人格教育合為一體。孔子傳授的技藝,不外當時貴族公子所學的《詩》《書》《禮》《樂》。6.孔子晚年晚年的孔子,已經儼然是一個國老,公卿不時要向他請教,饋遺,他也有資格過問國政,而他的日常生活也比較富足,稱得上一個退休了的司寇。三、從周與正名

1.從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點子曰:“吾說夏禮,杞缺乏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缺乏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缺乏徵也。文獻缺乏故也。〞“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第三〕孔子是殷商的遺民,為何卻要從周呢?理由有四:1.殷商的文化,可能比較淺顯,其制度必尚質樸,與儒家的理想不合。2.即使殷商文化頗高,周因殷禮,那么孔子從周,只是間接采用殷禮,并非兼采兩種不同的制度而進行的調和。況且殷商亡國已經六百多年了,遺民也逐漸被同化了。而周禮又盡在魯,孔子醉心周禮,也是自然的事情。3.孔子于殷之禮俗,取舍從違不一,然其所從者似乎都是個人與社會生活之末節,與政治無直接之重要關系。4.孔子雖自知其為殷人,而身既仕魯,已成認周朝的政權。況且,周因襲殷禮,郁郁乎文。2.正名:孔子實現從周思想的具體主張所謂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調整君臣上下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孔子認為,周朝封建政治與宗法社會的崩壞,推究其因,不得不歸咎于周禮的廢棄。所以他一生的言行都致力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貴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竊。責人不貸,律己亦嚴〞。子路問為政之先,孔子答“必也正名〞,齊景公問政,孔子又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依其在社會中之名位而盡其所應盡之事,用其所當用之物,那么秩序井然,而后百廢可舉,萬民相安。假設觚已不觚,那么國將不國。正名必藉具體制度以為標準,孔子所依據的標準,就是盛周的制度。就狹義政制而言,那么為文武之方策;就廣義之制度言,那么為周禮。可見,孔子所謂禮者,不只限于冠婚喪祭,儀文節式等細枝末節的東西。所謂禮,即社會的全部制度,“克己復禮〞那么“天下歸仁〞矣。孔子正名的政治主張如果得以實行,那么政在大夫者會歸還于公室,國君征伐者會聽命于天王。如此一來,春秋亂世就會回到太平盛世。如此一來就不會有戰國時代,也就不會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了。“名不正那么言不順,言不順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禮樂不興,禮樂不興那么刑法不中,刑法不中那么民無所措手足〞。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那么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四、仁

經研究,《論語》中講“禮〞75次,包括“禮樂〞并言的,講“仁〞多達109次。“仁〞是處理親與疏,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準那么。梁啟超說:“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之含義頗為復雜。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孔子所給出的“仁〞的含義有所不同。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為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仁〞的消極面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仁〞的積極面孔子不輕許人以“仁〞。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答復說:“不知其仁,焉用侫〞。又答復孟武伯說,子路、冉有、公西華,都“不知其仁〞。孔子對所有學生,僅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但這也未必說顏淵就是仁人。但是,孔子卻對他認為不知禮的管仲到達了“仁〞。他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使天下有一個較長期的、較安定的局面,這是大有益于群眾的事,而這就是仁德。就政治思想而言,孔子所謂仁,乃推自愛之心以愛人之謂。仁之成就,始于主觀之情感,忠于客觀之行動。仁者先培養他主觀的仁心,然后按照自身的能力由近及遠推廣他客觀上的仁行。所以,仁始于在家之孝悌,終于博施濟眾,天下歸仁。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仁心仁行開展擴充的程序,也就是差序格局。因此,就修養而言,仁是一種私人道德;就實踐而言,仁又是社會倫理與政治原那么。孔子所說的仁,事實上已經把道德、人倫、政治三者融為一體,把人、己、家、國貫穿起來了。簡言之,孔子的治術有三:曰養、曰教、曰治。養、教之工具為“德、禮〞,治之工具為“政、刑〞,德禮為主,政刑為輔。而教化又是孔子最為看重的中心政策。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到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五、德禮政刑孔子以養民為要務,這也是他“仁愛〞思想的一種表現。孔子認為要評價從政的政治家的優劣,就應該看他能否做到養民。如,孔子稱“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又如,孔子說冉求“非吾徒也〞,原因正是因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那么怎么做到養民呢?孔子認為其實很容易,不過就是“裕民生,輕賦稅,惜力役,節財用〞而已。但孔子認為民生裕足的標準,不是生產的絕對數量,而在于分配上的相對平均,所以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養但是,國家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使人民有充裕的衣食,而在于使人民有美善的品性和行為。這與孔子的仁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孔子認為教化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身作那么,二是以道誨人。孔子尤為重視第一點。如: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禮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義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他還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那么敬;孝慈,那么忠;舉善而教不能,那么勸。〞教可見,在孔子看來,修身以正人,實際上是做得最簡單,收效最快速,成功最大的一種治理國家的方法。假設能以身作那么來行政,那么“不令而行〞,“無為而治〞。孔子所說的政刑,即包含一切典章法令,文武方策,以及《周禮》所記載的東西,表現為制度,其目的和作用就是治人治事。盡管孔子認為教化最為重要,但是孔子也很清楚得知道人類的天賦是不一樣的。或生而知之,或困而不學。他認為:中人可以語上,而上智與下愚不移。不能經過教化而到達更高境界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法令刑賞之類的事情不可廢棄。當然,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代替教化,只是對教化起輔助的作用。他主張重德禮之教化,輕政刑之督責。政刑

六、君子

如果說,“仁治〞是孔子改進周政的第一要義,那第二要義就是“人治〞。君子就是“人治〞思想的精髓。君子一詞,并非孔子創造的,但是,在孔子之前,君子根本上指的是社會地位而不是指個人的品性,即便有指個人品性的,也是在社會地位的前提下講的。離開社會地位而專講品性的從來沒有,傾向于就位以修德。然而,孔子講到君子的時候,有時候專指社會地位而言,有時候專指品性而言,有時候那么兼指社會地位和品性。孔子開始傾向于修德以取位。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爾不周。〞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人治思想最明白的陳述表達在《中庸》第二十章的第一段:“哀公問政。哀公,魯君,名蔣。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那么其政舉;其人亡,那么其政息。方,版也。策,簡也。息,猶滅也。有是君,有是臣,那么有是政矣。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