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_第1頁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_第2頁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_第3頁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_第4頁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三【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課題:文化塑造人生●教學內容分析【課標要求】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賞析優秀文化產品,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的意義,確信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比較少,主要是通過豐富的材料,讓學生體驗優秀的文化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理解優秀文化如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二)能力目標教育學生接受優秀文化,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正確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豐富精神生活。【教學方法】學生自主交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情況分析高二的學生感性認識的能力已達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課知識貼近生活,且前一個框題的學習為本框相關難點知識做了鋪墊,所以由學生課前自學、搜集資料,進行簡單分析,是學生能夠做到的。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共享,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教學過程:復習回顧:1.文化的含義2.文化的特點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4.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5.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表現、特點小試牛刀: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答案要點:(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合理的成分。(2)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極被動,毫無目的。只有積極參與健康的文化活動才能受到先進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過渡:下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情境導入:(1)總有一首詩、一篇文章、一部文學作品讓你愛不釋手,回味無窮。(2)總有一部電影、電視劇曾催人淚下、感人肺腑。(3)總有一首歌余音繞梁,久久傳唱。(4)總有一句格言讓你刻骨銘心,成為你的座右銘。體驗分享:第一小組討論:令你愛不釋手,回味無窮的一首詩、一篇文章、一部文學作品,并說明原因。第二小組討論:讓你潸然淚下的電影或電視劇,并且和同學們分享其中的感人片段。第三小組討論:余音繞梁,久久傳唱的歌曲,并且能唱出來大家一起共享。第四小組討論:令你刻骨銘心的那句格言,以及它對你產生的影響。小組討論5分鐘。活動展示:第一小組根據自己的討論內容推選代表與全班同學共享。老師參與共享。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唐代詩圣杜甫既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也有鞭撻社會不公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有心憂天下,關注民生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生命運坎坷,詩詞中既有婉約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又有表達相思之苦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有表達孤寂無依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還有表達愛國之志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引導學習先自學,然后有重點地講解,夯實基礎的同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歸納總結,并當堂演練、點評,切記“先學后教”,“授之以漁”,打造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一)文化“萬花筒”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表明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前者從時間上講(古代→現代);后者從空間上講(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網絡文化)。2、文化現象各具特色,豐富多彩表明文化現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人們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文化現象是文化本質和規律的外部表現,我們知道了文化現象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那么文化的內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做填空題。1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性質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把握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幾點:(1)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現象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文化是一種精神活動,而非經濟、政治活動。(2)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動態:精神活動;靜態:精神產品。(4)文化有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之分。意識形態文化有鮮明的階級性,非意識形態文化則沒有階級性。(5)還要注意區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與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與文明相近,用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運動。例如考古學中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中特社義文化中的“文化”。練習: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是:①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②九寨溝的自然風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④大汶口文化遺址⑤宗教活動、宗教教義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術⑦倫理道德觀念⑧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鄉鎮企業⑩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d.③⑤⑦⑨⑩2、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有了人類社會才會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文化。(處理p6探究,知道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2)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運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3)文化必須以物質為載體(不是純粹的精神活動)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即精神離不開物質,文化必須以物質為載體。例如一個時代的文化、審美,必然表現在這一時代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中,甚至表現在這一時代的雕塑、建筑、時裝等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因此,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都可以看到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處理p7探究,知道文化素養就體現在日常行為中,人們一舉一動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非常豐富。靜態角度: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動態角度: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處理p4探究,知道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非全部內容,文化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兩重性: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落后、腐朽的文化則阻礙社會的發展,把人們引向歧途。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文化的含義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注意文化作用的兩重性。辯證分析:文化有先進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后者有阻礙作用。對文化有一個總的了解,理解其內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板書設計:體味文化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什么文化“萬花筒”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文化現象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內涵: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特正文化必須以物質為載體文化的形式豐富多彩文化的作用: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對社會發展第二框文化與經濟、政治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知道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2、明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2、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意義,培養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不同性質的文化對政治、經濟的作用不同,我們要自覺掌握先進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2、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自己的力量。3、樹立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教學重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聯系,教學難點: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本框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按照體驗感悟事實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一起體會了文化的魅力,(簡單復習,回憶文化的內涵、特征及作用)我們知道,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別于經濟、政治,同時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本課時,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探究:p9歸納:有的內容難以歸類,正是因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經濟越發展,政治越進步,越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二、講授新課:(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對此,要把握以下幾點:(1)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2)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由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并反映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3)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絕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4)文化不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教學方法: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了,社會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反作用)(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從地域上看)舉例: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鞏固練習:p10相關鏈接思維拓展:p10專家點評結論:不同的社會形態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這些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過渡):文化不但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而且相互交融。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一特點日益顯著。(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當今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特點)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采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材料一:2000年,我國25至54歲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7年,而美國為12.7年,日本為12.3年,英國為11.9年,德國為13.5年。統計表明,25至54歲的從業人口中,我國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學水平,而美國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材料二:美國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20年前還居于第12位,現已上升到第4位,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于前列的創匯產業,與其航天航空業和現代電子業并駕齊驅。在美國400家實力最強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業。問:上述材料說明什么問題?結論:(1)在經濟發展中,教育、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經濟發展)(2)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從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注釋: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材料:美國通過好萊塢電影等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產品大肆推銷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法國為了保衛法蘭西文化,非常重視在世界上傳播法蘭西文化;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發達國家”的戰略構想,意圖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問: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結論:(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