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清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23.11_第1頁
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清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23.11_第2頁
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清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23.11_第3頁
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清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23.11_第4頁
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清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23.1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

聚焦“一帶一路”作者:魯璽

趙琦

張賢二零二三年十月2023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作者魯趙張璽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賢

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顧問委員會(

按姓氏筆畫排序)馬蔚華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目標指導委員會張建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楊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賀克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涂瑞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徐華清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黃晶

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專家委員會(

按姓氏筆畫排序)王王劉吳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克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毅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李金惠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楊秀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錢小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柴麒敏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引用方式文中部分圖片來自

2023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目錄contents執行摘要......................................................................................51114...............................................................................第

1

章引言...........................................第

2

章構建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2.1

定義能源可持續性概念..............................................................................152.2

選取和篩選指標.........................................................................................162.3

指標數據的收集與處理..............................................................................172.4

確定指標權重

............................................................................................18...........................................第

3

章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193.1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現狀(2020)...............................................................203.2

2011-2020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變化...........................................................253.3

未來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變化趨勢

...............................................................29第

4

章各地區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

304.1

撒哈拉以南非洲.........................................................................................314.2

南亞...........................................................................................................374.3

中東與北非................................................................................................444.4

東亞與太平洋

............................................................................................504.5

歐洲與中亞................................................................................................574.6

拉丁美洲

...................................................................................................634.7

北美...........................................................................................................69第

5

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可持續性評價......................

745.1“一帶一路”能源可持續性現狀

.................................................................755.2

2011-2020“一帶一路”能源可持續性發展趨勢......................................795.3“一帶一路”能源發展重點國家與地區分析

...............................................82....................................................................第

6

章結果與討論866.1

主要結果

...................................................................................................876.2

討論...........................................................................................................906.3

研究展望

...................................................................................................93...........................................................................................附錄95A

地區與國家列表

............................................................................................95B

方法學詳解....................................................................................................96C

不確定性分析結果.........................................................................................99D

能源可持續性評價指標與

SDG7

原指標對比...............................................100E

能源可持續性

2030

目標值的設定...............................................................101參考文獻..................................................................................

102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東亞與太平洋(EAP,EastAsiaandPacific)歐洲與中亞(EUCA,EuropeandCentralAsia)拉丁美洲(LAC,LatinAmericaandCaribbean)中東與北非(MENA,MiddleEastandNorthAfrica)北美(NA,NorthAmerica)可及性清潔度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可靠性南亞(SA,SouthAsia)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Africa)執行摘要能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即“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是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同時更是氣候變化、消除貧困、經濟增長等一系列國際發展議題的重要支柱。對能源可持續性的評價與表征是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而當前的研究在科學性、時空范圍和結果探究等方面尚存在著一定不足,無法全面有效地支撐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告——聚焦“一帶一路”》。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兼具數據全面性和方法科學性的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并據此揭示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系統可持續性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而基于分析結果為處在不同地理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提供能源戰略方面的政策建議,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和“綠色一帶一路”發展愿景的達成。該報告將于

2030

年前按年度持續更新,以追蹤全球

SDG7

實現進度。針對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魯璽課題組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和

Inditex可持續發展基金的支持下,于

2020

年起開始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項目的研究工作,并匯總相關成果編撰《2023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報告以全球

140

個國家

2011-2020

年間的各項能源可持續性指標數據所構成的數據庫為基礎,利用綜合評價方法學理論,圍繞著“能源可持續性”的概念構建了包括可及性、清潔度、效率、能源可持續性維度指標農村電力普及率(%)城鎮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電氣化率(%)可及性可再生能源占比(%)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g/MJ)清潔度CO

排放強度(g/MJ)2單位

GDP

能源強度

(MJ/$)能源分配效率(%)能源效率可支付性電力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月均停電次數

(#)能源自給率(%)可靠性支付性和可靠性

5

個維度、12

個指標的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如下表),并根據評價結果,分析了全球和各個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各維度的時空特征,針對以新興經濟體為主的“一帶一路”地區開展了專題探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政策建議。分),得分最低的

5

個國家分別為貝寧(42.6

)、布基納法索(41.8

分)、尼日爾(41.7

分)、剛果(金)(40.7

分)、乍得(40.1

分)。各地區能源可持續性的分維度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體現在能源清潔度對世界各個地區而言都是掣肘

SDG7

實現的重要因素,而低清潔度的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比例較低(全球比例為11.5%)。個性則包括以下方面:對撒哈拉以南地區來說,能源需求的滿足,包括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是能源可持續性的最大短板;南亞、中東與北非和東亞三個中等水平地區的共性問題表現為能源清潔度過低,但具體原因各不相同,南亞、中東與北非以及東亞地區最大的問題分別出現在污染物排放強度、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及碳排放強度三個指標上,對南亞地區,能源可靠性同樣構成了限制SDG7

實現的重要因素;歐洲和美洲地區的能源可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世界各個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呈現出了明顯的地區差異,各地區的得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R

=0.60***),地區得分從低到高2的排序分別為撒哈拉以南非洲(51.9

分)、南亞(61.6

分)、中東與北非(66.3

分)、東亞與太平洋(67.0

分)、歐洲與中亞(71.1

分)、拉丁美洲(73.7

分)、北美(74.6

分)。得分最高的5

個國家分別為冰島(96.8

)、挪威(91.2

分)、

持續性表現較好,目前實現

SDG7

的瓶頸在于能源瑞典(86.4

分)、芬蘭(81.9

分)、烏拉圭(81.8清潔性的提升速度能否進一步加快,且歐洲在能源6可靠性(能源安全)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問題。2011-2020

年間,全球和各地區的能源各地區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可持續性均呈現上升趨勢,全球平均分由2011

年的

60.9

分上升到了

2020

年的

65.0分,但各地區上升幅度各不相同,南亞和東亞分別貢獻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中的48.5%

32.4%,是拉動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其他地區的增長較為緩慢,大部分國家的增長幅度低于世界平均值。從維度上來說,全球能源可持續性上升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南亞、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可及性增長(貢獻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中的

73.6%),東亞、歐洲和北美等地區的清潔性提升也有一定貢獻(25.5%);但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分維度的能源可持續性出現了下降,特別是除北美外的各地區的能源可靠性(能源安全)都有所下滑。撒哈拉以南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51.9)是各個地區中最低的,能源可及性(特別是農村電力普及率和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和可支付性兩個維度顯著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了

3.6%,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的提升,而能源清潔度和可靠性則出現了下滑;南亞:南

2020

為61.6,僅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除了較低的能源清潔度外,南亞在能源可靠性(特別是平均停電次數)和能源效率兩個維度上與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為將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進展與南亞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最大,達到了

15.6%,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的提升,能源清潔度、能源效率和可支付性也有一定增長,但可靠性出現了下降;SDG7

設定的

2030

目標直接對比,研究根據一系列設定計算出了達到

2030

目標對應的

數(77.4

分)。

合2030

目標來看,2011-2020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并不理想,年均增長率僅有

0.7%。如

持2011-2020階段的增速,2030

年世界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僅能

SDG7

90.3%,

現SDG7

目標需要

2021-2030

階段的能源可持續性以原增速

2.4

倍的速度上升。中東與北非:中東與北非地區

2020

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為

66.3,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5;地區的能源清潔度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可再生能源比例僅有1.0%,嚴重依賴化石能源;中東與北非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僅有

1.4%,是各地區中增長最慢的;能源可持續性上升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的提升,而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和可靠性都出現了下降;“一帶一路”能源可持續性評價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占全球人口

44%北美:北

區2020

分東亞與太平洋:東亞與太平洋地區

2020

的能源可持續性(74.6)是各地區中最高的,在能源可及性、能源效率、能源可支付性和能源可靠性

4

個維度上均為各地區中的最高分,在能源清潔度上,北美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3,僅低于拉丁美洲地區以及歐洲與中亞地區;得分為

67.0,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4;地區的能源清潔度較低,特別是空氣污染物和

CO

的排2放強度表現較差;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為

6.9%,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特別是清潔炊事燃料普及)和能源清潔度(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而能源可靠性由于化石能源進口比例的上升而出現了一定下降;北美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為

3.24%,主要貢獻來自能源清潔度和可靠性(頁巖氣革命帶來的能源自給率上升)的上升。歐洲與中亞:的“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可持續性水平(64.6分)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65.0

分),但與代表著發達國家的

OECD

國家(73.3

分)仍然存在差距。“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可及性、清潔度和能源效率上顯著低于

OECD

國家,分別只達

OECD

87.0%、81.3%

和83.9%;其中可及性中的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和電氣化率、清潔度中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以及能源效率中的單位

GDP

能源強度,是“一帶一路”與

OECD

國家差距最大的指標。歐洲與中亞地區

2020

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為

71.1,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3;能源清潔轉型是歐洲地區能源發展的主題,但除此之外,能源可靠性較低反映出的能源安全問題也值得重視;歐洲與中亞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僅為

1.89%,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帶來的能源清潔度的提升;但能源可及性和可靠性則出現了一定下降;拉丁美洲:2011-2020

年“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可持續性快速增長,增長幅度達到

8.2%,高于

OECD國家(3.0%)以及世界平均水平(6.8%)。從歷年的增速來看,以

2015

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發布為關鍵節點,2015-2020

年“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速(0.8%-1.0%)相比于2012-2014

年的增速(0.6%-0.7%)有明顯提升。拉丁美洲地區

2020

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為

73.7,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2;拉丁美洲擁有各地區中最高的能源清潔度得分,主要得益于其可再生能源稟賦優勢;拉丁美洲地區在

2011-2020

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為

3.4%,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和清潔度的提升,但其他三個維度的得分則有所下降;8“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主要來自于可及性的提升,貢獻了提升總量的

89.2%,特別是農村電力普及率和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分別上升了

22.6%和17.3%;能源清潔度和能源效率提升也有一定貢獻。可支付性和可靠性則出現了下降,特別是能源自給率出現明顯下滑。“一帶一路”內部各國的

2020

年能源可持續性同樣有著較大差異,中東歐國家領先于其他國家,而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能源可持續性相對較低。“一帶一路”國家中,得分位于前列的國家具,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支持,是全球實現

SDG7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推進能源的清潔轉型也要充分考慮與能源可持續性其他維度的協同發展。清潔轉型會創造多維度協同發展的機遇,如通過清潔能源解決能源貧困問題和能源安全問題,但清潔轉型也會在其他維度帶來潛在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可能帶來的材料短缺問題,電網波動問題以及能源可支付性問題等。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片面關注能源發展的單一維度所導致的能源可持續性其他維度上的倒包括拉脫維亞(78.6

分)、阿爾巴尼亞(77.8

)、

退,會削弱甚至抵消這一維度上的發展成果,例塔吉克斯坦(77.2

分)、愛沙尼亞(75.6

分)、克羅地亞(75.4

分)等,而得分較低的國家則如“一帶一路”中的越南、老撾和伊拉克等國,2011-2020

年間可及性雖有上升,但清潔度和包括巴基斯坦(53.1

分)、孟加拉國(54.9

)、

可靠性方面的倒退使得整體的能源可持續性不增伊拉克(56.8

分)、緬甸(57.6

分)和蒙古(57.7

反降。因此,對于各級政策制定者,應充分考慮分)。從

2011-2020

年的能源可持續性發展來看,

清潔發展與能源可持續性其他維度協同發展的機大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有所增長,印度、柬埔寨、蒙古等部分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發展最為迅速;但與此同時,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出現了下滑,包括塔吉克斯坦、伊拉克、老撾等,其共同特點是化石能源消耗量的突增使能源清潔度大幅下跌,反映出了部分國家依賴化石能源的能源發展模式對其能源可持續性造成的負面影響。遇與挑戰,并將其明確納入到清潔發展的戰略規劃文件中。各類國家能源戰略的側重點對于低收入國家來說,能源可及性的不足嚴重限制了其能源可持續性的表現。例如,在撒哈拉非洲以南地區,2020

年仍有

7.5

億人無法用電,26

億人未能使用清潔的炊事燃料能源

[1],使得能源可及性成為最大短板。因此,低收入國家的能源戰略應將能源貧困的解決列為重點。當前,可再生能源中的陸上風電與光伏在技術和經濟性上已達到成熟水平,而越來越多的政府和金融機構承諾不再投資化石能源項目,在這一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應成為解決低收入國家能源貧困問題的主要手段。中等發達國家在過去十年間新增了大量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基礎設施,這些能源基礎設施對清潔度、效率和可靠性的影響在本研討論能源系統的加速轉型與協同發展研究結論表明,現有的能源發展路徑和能源轉型政策并不足以滿足

SDG7,特別是能源清潔度相關的目標,因此,抓住

2030

年前的最后窗口期,綜合利用行政命令、財稅、金融等政策工究中得到了直觀體現,同時這些高碳能源基礎設施還會帶來大量的鎖定碳排放,阻礙能源系統的低碳發展。因此,現有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和有序淘汰將與清潔能源的發展一道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推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對于能源可持續性較為領先的高收入國家,特別是在2022

年經歷了能源危機的歐洲國家來說,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實現能源清潔轉型是當前能源發展的重點所在。在這一過程中,高收入國家應重點關注清潔度提升與其他維度的協同發展,確保能源可持續性的其他維度在清潔轉型過程中同樣得到發展。與封存(CCUS)和氫能等能源關鍵技術的進步,使其由示范性階段快速進入商業化應用,將是在2030

年前拉動全球——特別是以“一帶一路”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型的發展模式,實現

SDG7

的關鍵所在。全球及地區層面的國際合作研究結果揭示了過去十年間全球能源可持續性發展在地區和國家層面的不平衡性,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在能源和氣候領域開展更為密切和實際的合作,包括治理體系、金融投資、技術研發等各個方面的一致行動。在

2022

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7

次締約方大會(COP27)達成的決議文件中,能源與氣候領域的國際合作得到了著重強調;決議中還包括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的突破性協議,以及對加速能源轉型這一共識的重申,標志著能源與氣候領域國際合作取得的進展

[2]。“一帶一路”是國際合作有力推動能源可持續性發展的另一個例證,指數結果顯示,自

2015

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后,“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發展速度顯著加快,表明“一帶一路”合作的開展與各國能源可持續性進步間存在正向關聯。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下一階段的國際合作應重點關注合作倡議的落地,如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力度、促進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分享與援助、以及設立國際清潔能源專項基金等。關鍵技術進步對能源可持續性的推動能源可持續性指數的提高與關鍵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例如,2011

年以后全球能源清潔度得分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風電和光伏產業在組件效率、材料強度、生產優化等方面的技術迭代,從而使得

2010

以后的風光平準化度電成本快速下降到接近甚至低于化石能源的水平,極大地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北美能源可靠性的逆勢增長,源于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等多種開采技術的進步,這使得頁巖氣和頁巖油的開采具備經濟可行性,從而顯著增加了北美的天然氣本地產量,使得美國由天然氣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大大緩解了其能源安全問題。因此,在當前全球能源可持續性進步速度仍顯不足的背景下,推動儲能、工業與交通電氣化、碳捕集利用10引言能源系統的可持續轉型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

17

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能源可持續發重威脅

[7]。在此背景下,能源系統需要在未來幾十年中實現快速而有深度的轉型,以支撐氣候目標乃至可持續發展議程整體的實現。對能源可持續性的評價與表征是相關研究開展不僅是

SDG7

的主要內容,更是實現其他目標,

展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聯合國制定的

SDG7如

SDG1:

困、SDG6:

生、SDG11:可持續城市和

SDG13:氣候變化等的重要支柱

[3,

4]。以氣候變化為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其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指出,當前的氣候政策和減排行動并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將本世紀末的全球變暖控制在

2℃以內,并盡力實現

1.5℃”的目衡量指標體系中,僅包括了“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普及率”“可再生能源比例”和“能源效率”四個成果類指標。在這一基礎上,學術界針對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這些研究可被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研究機構定期發布的指數報告,以世界能源理事會發布的“世界

數”(World

Energy

TrilemmaIndex,

WETI)[8]

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能源轉型指數”(Energy

TransitionIndex,

ETI)[9]為代表。這一類研究選取的指標更為全面,且囊括了全球大部分國家長時間段的數據結果,但其在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學上缺少透明度和標[5]。而化石能源的燃燒是溫室氣體主要的人為排放源,其產生的碳排放占全球

2020

年人為碳排放總量的

93.0%[6],現有能源基礎設施的鎖定碳排放(即現有基礎設施在未來的使用壽命中產生的累積碳排放)更是已經對

1.5℃目標構成嚴12科

[10,

11]。

研[12-16],這一類研究在方法學上具備較強的科學性,但大部分是針對特定國家或究地區的研究,缺少全球范圍的、長時間尺度的數據與結果,且大多數將重點放在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上,缺乏對結果的深度解讀。針對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魯璽課題組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和

Inditex

可持續發展基金的支持下,于

2020

年開始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項目的研究工作,旨在建立一個兼具數據全面性和方法科學性的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并據此揭示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系統可持續性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不確定性,進而基于分析結果為處在不同地理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提供能源戰略方面的政策建議,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和“綠色一帶一路”發展愿景的達成。研究結果以《2023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的形式發布。該報告將于2030

年前按年度持續更新,以追蹤全球

SDG7

實現進度。報告后五章的內容分為以下部分:報

的內

下部分:第二章:介紹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包括“能源可持續性”的定義與范圍,指標初選、篩選、數據獲取和權重賦值等構建指標體系的具體環節,最終建立的指標體系以及開展不確定性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分析世界的能源可持續性現狀,包括能源可持續性的總分以及各個維度得分,并對地區差異進行分析解讀;探究世界和各個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在

2011-2020

年間的發展趨勢以及其與SDG7

2030

年目標的差距,并分析各個地區、各個維度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第四章:分地區探究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特征,包括現階段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在不同維度的特點、各維度在2011-2020

年間的發展趨勢、以及地區內重點國家的表現。第五章:針對“一帶一路”地區開展專題探究,包括“一帶一路”能源可持續性現狀、能源可持續性發展趨勢以及能源可持續發展重點國家識別與分析。第六章: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展開對研究的討論與展望,包括研究的政策內涵以及研究本身的潛在改進方向。構建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142.1

定義能源可持續性概念聯合國對

SDG7

的原文表述是“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根據這一表述,結合現有研究對能源可持續性概念的探討,本研究提煉出了衡量能源可持續性的

5

個維度,即:可及性:確保盡可能多的人能夠獲取電力等現代能源的供應清潔度:減少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效率:能源的單位投入應帶來盡可能多的產出可支付性:能源消費支出的負擔盡可能小可靠性:確保能源系統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2.2

選取和篩選指標在綜合評價研究中,評價指標的選取起著至滿足評價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控制指標數量)等。基于以上指標選取原則,以及

2.1

中定義的能源可持續性的

5

個維度,研究初步選取了一批指標,并進一步考慮了指標間的相關性以及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對初選指標進行了篩選(初選指標與篩選過程詳見附錄)。最終確定的指標體系如表

2-1

所示:關重要的作用。綜合評價的方法學研究指出

[17],指標的選取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但不限于:系統性(評價指標應覆蓋評價目標的所有重要方面),科學性(指標應具有明確的定義,以及其在過往的相關實踐中得到過應用),可運算性(具有清楚的計算

/

測定方法),相互獨立性(指標間應盡可能相互獨立,避免信息的冗余),簡約性(在表

2-1|能源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能源可持續性維度指標備注農村人口的電力普及率(%)城鎮人口的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燃料的普及率(%)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率(%)可及性終端能源消費中現代可再生能源占比(%)

排除了傳統生物質能源清潔度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g/MJ)包括

SO

、NO

、PM

三種污染物2

X

2.5CO

排放強度(g/MJ)2單位

GDP

的能源強度

(MJ/$)能源分配效率(%)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可靠性指能源供應中分配、傳輸和運輸損失所占比例假定人均年用電量為

1000kWh電力消費占居民收入的比例(%)電力消費者經歷的月均停電次數

(#)能源自給率(%)指能源供應中不來自于進口部分的比例162.3

指標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指標數據的來源包括國際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平衡表、世界能源價格和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庫,以及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EDGAR)的污染物排放數據庫。其中,終端能源消費量、現代可再生能源消費量、能源供應總量、能源進口量、能源分配損失來自于

IEA

世界能源平衡表數據庫,電力價格來自于

IEA

世界能源價格數據庫,CO2排放量來自于

IEA

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人口、GDP、人均收入、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和停電次數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庫;SO

、NO

、PM

三種污染物的排放2011-2020

各年度的數據。為將各指標數據轉化成可以相互對比的形式,研究采用極值處理法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具體計算過程如下:效益型指標(即原始數值越高代表可持續性越好的指標,如可再生能源占比):x

-xyij=

ij

minj(

ij)x

-xijmaxj(

)

mtnj(

)ij成本型指標(即原始數值越低代表可持續性越好的指標,如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max

x

-xyij=j(

ij)

ijx

-xijmaxj(

)

minj(

)ij2X2.5量則來自于

EDGAR

污染物排放數據庫。本研究共收集了全球各大洲

140

個國家xy其中,

ij

代表標準化前的數據,

ij

代表標準化后的數據。2.4

確定指標權重權重是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中各個指標、維度重要程度的體現,因此權重系數的確定是綜合評價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權重系數的確定方法可分為兩類,包括功能驅動型(主觀)賦權法和差異驅動型(客觀)賦權法。因此,本研究使用熵權法作為各維度權重確定的主要方法。熵權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提供的信息量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并借用了信息論中“信息熵”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利用信息熵來衡量各指標提供的信息量大小

[19]。最終確定的指標權重如表

2-2(具體計算過程見附錄)所示。在透明度較高的客觀方法中,熵權法在樣本數據完整和指標間具有復雜聯系時的表現最好[18]。表

2-2|指標體系與權重賦值能源可持續性維度可及性(37.1%)指標指標權重9.2%農村人口的電力普及率(%)城鎮人口的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燃料的普及率(%)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率(%)9.2%9.2%9.2%終端能源消費中現代可再生能源占比(%)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g/MJ)17.4%8.7%8.7%4.9%2.4%9.3%5.6%5.6%清潔度(34.9%)CO

排放強度(g/MJ)2單位

GDP

的能源強度

(MJ/$)能源分配效率(%)能源效率(7.4%)可支付性

(9.3%)可靠性

(11.3%)電力消費占居民收入的比例(%)電力消費者經歷的月均停電次數

(#)能源自給率(%)18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3.1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現狀(2020)全球各國的能源可持續性分布呈現出了顯著的區域差異(見圖

3-1)。具體來說,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包括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國家,能源可持續性評價表現較好。歐洲與中亞地區和北美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平均得分分別達到了

71.1

分和

74.6

分。與之相反,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在能源可持續性上處于明顯的落后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的能源可持續性平均得分僅有

51.9

61.6

分。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水平的地區則表現出了更加多樣的結果。一方面,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拉丁美洲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平均得分為

73.7

分,僅次于北美地區的得分,這主要得益于拉美國家較為清潔的能源結構;另外一方面,中東與北非和東亞與太平洋兩個地區的得分為

66.3

分和

67.0

分,處于中等水平。能源可持續性的得分差異在國家層面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得分最低的

10

個國家中,有

9

個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得分最后一名的乍得僅有

40.1

分;而在得分最高的

10

個國家中,有

7個國家來自歐洲與中亞地區(具體來說,其中有5

個國家來自北歐地區),得分第一名的冰島達到了

96.8

分,是乍得得分的

2.4

倍(見圖

3-2)。美國、日本和中國則分別以

74.3、68.8和67.6分位居

25、58

71

名(140

個國家的詳細得分圖3-1|世界能源可持續性總分(2020)20圖3-2|得分最高與最低的

10

個國家以及部分主要經濟體亞10080604020096.891.286.481.9

81.880.2亞78.6

78.5

77.8

77.874.368.867.6亞尼︶克亞尼47.9

47.2

47.2里46.9

46.4蘭塔42.641.8

41.740.7法40.1索巴爾比桑典

蘭國地寧金爾維特圭威基島冰本

里日烏丹中乍國日

果厄︵

剛得拉巴挪拉新毛納西里脫西立麥瑞

芬阿

美…

莫海貝與排名見補充信息)。遠低于其他維度的水平(見圖

3.4c),而能源清潔度的世界平均得分僅有

41.8。其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尚處在較低的水平(見表

3-1),全球能源消費中僅有

11.5%

屬于可再生能源。這也反映了能源低碳清潔轉型這一議題在能源可持續發展當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圖3-3展示了

140個被評價國家能源可持續性得分與經濟水平(人均

GDP)的相關關系。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能源可持續性得分與經濟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對數線性關系(p<0.001,2R

=

0.60),人均

GDP

每翻

10

倍,能源可持續性得分會增加

13.6

左右。從人口角度來看,覆蓋了全球大部分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能源可持續性得分方面大多處于中下水平,人口超過

1

億的國家除美國外得分均低于

70,得分位于后

50%

的國家人口之和占到了總數的

72.4%,而得分位于前

50%

的國家僅占人口的

27.6%,這也進一步反映出了能源可持續性在地區和人口層面的不公平性。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總分差異可以追溯到其在各個維度乃至各個具體指標上的得分差異。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能源需求問題,包括能源的低可及性和低可支付性,是限制其能源可持續性的最大短板。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為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得分在其他維度上并未出現明顯劣勢,但其在能源可及性和能源可支付性上的得分僅為

34.2

分和

82.5

分,明顯低于其他地區的得分(見圖

3.4b

e)。表

3-1

中顯示,在電力從具體各維度的得分來看,能源清潔度對世界各個地區而言都是掣肘

SDG7

實現的重要因素,

普及、清潔炊事燃料普及、電氣化率和電力消費各地區的能源清潔度得分在

35.4

54.2

之間,

占居民收入比例等隸屬于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指圖3-3|能源可持續性得分與經濟水平(人均

GDP)100908070605040人口1407745000360563東亞與太平洋歐洲與中亞拉丁美洲中東與北非北美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10310人均

GDP(2020USD)4105標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均居末列,特別是農村人口電力普及率(28.7

分)和清潔炊事燃料普放強度,這一指標的得分(69.5

分)低于其他各地區,說明南亞地區在能源系統的空氣污染物排及率(17.7

分),嚴重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

放控制方面較為落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東亞反映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等欠發達地區目前仍面臨著缺乏現代能源供應的困境。與太平洋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得分并不是最低,其

CO

排放強度得分(42.0

分)卻位居末尾,甚2對于中等發達地區(南亞、中東與北非、東至遠低于化石能源比例極高的中東與北非地區亞與太平洋)來說,其呈現出的特點既有共性也

(54.7

分)。這說明在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同時,有個性。其共性問題表現為能源清潔度過低,中東與北非、東亞與太平洋及南亞三個地區在能源清潔度上的得分分列第

7、6、5

名,低于世界其他地區(見圖

3-4c)。但聚焦到具體指標上可以看到,導致能源清潔度過低的指標并不完全相同。如表

3-1

所示,中東與北非地區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最高,其可再生能源占比得分僅有

1.3(可再生能源占比僅有

1%);而南亞地區能源清潔度過低的主要原因則是較高的空氣污染物排優化現有的化石能源使用方式對于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很大潛力的減排選項,包括調整化石能源的能源結構、擴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應用等。此外,對于發展較為落后的南亞地區來說,其在能源效率(74.8分)和能源可靠性(65.8

分)方面也都位于全球各地區中的最低值(圖

3.4d

f),特別是能源可靠性明顯低于其他地區,體現在具體指標上則為南亞地區擁有最低的月均停電次數得分(66.122勒加勒加勒加與與與比比比圖3-4|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總分

(a)

和各維度上的得分

(b-f)。洲洲洲總分可及性清潔度亞中與亞中與亞中與100801008010080南

以南

以南

以606060404040洲洲洲丁與丁丁與20

哈20哈20

哈拉洋拉洋拉洋平北平北平北亞與亞亞與亞與與與東中與東中000東亞亞中

東非東東太太太南北南北南北勒加勒加勒加與洲洲洲拉拉拉撒美比撒美比撒美比歐a歐b歐c美美美洲洲非洲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可靠性非非亞亞亞中與中中與與100801008010080南

以南

以南

以606060404040洲洲洲丁丁丁20

哈20哈20

哈拉洋拉洋拉洋平北平北平北亞與亞亞與亞與與與東中與東中000東亞亞中

東非東東太太太南北南北南北洲洲洲拉拉拉撒美撒美撒美歐d歐e歐f美美美非非非分,月均停電次數為

25.5

次)和倒數第二的能源自給率得分(65.4

分,能源自給率為

65.4%)(見表

3-1),這也揭示了南亞地區在能源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關注能源系統(特別是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問題以及能源安全問題。特別的,拉丁美洲地區國家雖然也大多屬于中等發達國家,但由于其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稟賦和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26.6%

的能源消耗來自可再生能源),拉丁美洲地區在能源清潔度上得分最高(圖3-4c),這也是拉丁美洲地區總分位居第

2

的主要原因。相較于發達國家,拉丁美洲地區在可及性和能源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歐洲與中亞以及北美作為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地區,在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的大部分維度上表3-1|各地區具體指標得分,其中深藍色和淺藍色分別代表在該指標中得分倒數第一和第二的地區。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與北非東亞與太平洋歐洲與中亞維度具體指標南亞北美農村人口電力普及率城鎮人口電力普及率28.778.317.711.911.676.779.472.092.082.587.591.093.799.760.225.918.769.557.073.477.690.566.165.494.199.796.127.11.396.399.177.441.413.575.942.087.392.398.293.774.6100.0100.095.230.318.090.062.491.278.298.499.059.093.699.788.732.235.079.067.689.573.196.697.788.0100.0100.0100.035.915.591.861.392.890.199.699.6100.0可及性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率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占比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清潔度84.554.776.881.696.287.884.8CO

排放強度2單位

GDP

能源強度能源分配效率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可靠性電力消費占居民收入比例月均停電次數能源自給率都取得了較好的表現,目前實現

SDG7

的瓶頸在于能源系統清潔轉型的實現(圖

3-4c),具體來說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以及電氣化率的進一步提高(表

3-1)。北美地區在除能源清潔度以外的其他各維度上都得到了最高分,而歐洲與中亞地區在能源可靠性上位居倒數第二(圖

3.4b-f),這主要來自于該地區較低的能源自給率(59.0分,能源自給率為

59.0%,是各地區中最低的),這直接體現了歐洲地區能源進口依賴導致的能源安全問題。2022

年初俄烏沖突引起的“歐洲能源危機”中,歐洲的能源安全問題以更為直觀和突出的形式爆發出來,也在某種程度上佐證了本研究的這一發現。243.2

2011-2020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變化2011-2020

年間,全球能源可持續性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平均分由

2011

年的

60.9

分上升到了

2020

年的

65.0

分(圖

3-6);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也均有增長,但上升幅度同樣存在地區性差異,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明顯快于發達國家。具體來說,南亞地區的增長勢頭最為強勁,由2011

年的

53.3

分增長到了

2020

年的

61.6

分,3-5)。從各地區為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來看,南亞和東亞是

2011-2020

年間拉動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主要動力。南亞和東亞分別貢

48.5%

和32.4%,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貢獻為

6.0%(圖

3-6)。這一結果一方面來自于這些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得實現了

15.6%

的增長;其次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分的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在于這些地區覆蓋由

2011

年的

62.6

上升到了

2020

年的

67.0,增長幅度為

7.0%。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提升幅度并不理想,均未超過

4%(見圖的人口較多(南亞

18

億,東亞與太平洋

23

億,撒

10

億,

的68.3%),產生的變化對全球能源可持續性有著圖

3-5

|

各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得分

2011-2020

年圖

3-6

|

各地區對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變化(2011-2020)亞洲南亞中與7570656055+0.11

65.065646362+0.21+0.16+1.34以南+0.05+2.00洲亞+0.2560.9丁61拉哈洋平北50與東與60亞非中東太南北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與北非歐洲與中亞北美南亞洲東亞與太平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拉美撒歐美非更為顯著的影響。世界的其他地區,即中東與北非、北美、拉丁美洲以及歐洲與中亞地區對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貢獻較少,特別是中東與北非地區,其貢獻僅有

1.3%。盡管大部分國家都實現了能源可持續性增長,但

2011-2020

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率超過世界平均增長率(6.8%)的國家只有

26

個(占國家總數的

18.6%),另外

114

個國家的增長率均低于

6.8%,且其中還有

15

個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出現了下降(圖

3-8)。進一步地,研究對各國從“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及“2011-2020

能源圖

3-7

更為詳細地展示了各個國家的能源可持續性變化。南亞及東亞與太平洋區域的部分國家,如印度、孟加拉國、中國、蒙古、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有明顯的能源可持續性提升。

可持續性變化率”兩個維度進行了

K

均值聚類分此外,東非地區的部分國家,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以及拉丁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也都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歷了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國家能源可持續性不升反降,包括歐洲與中亞地區的荷蘭、俄羅斯、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以及塔吉克斯坦,中東與北非地區的伊拉克、突尼斯和利比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毛里塔尼亞,博茨瓦納,尼日利亞和毛里求斯以及拉丁美洲的圭亞那、蘇里南、海地和智利。析。K

均值聚類的結果顯示,140

個國家可以被分為

3

類,其中類別

1

為高得分、低增長型國家(圖3-8

中藍色),類別

2

為低得分、低增長型國家(圖3-8

中粉色),類別

3

為低得分、高增長型國家(圖3-8中綠色)。其中,類別

3國家僅有

11個,除波黑外均為來自亞洲或非洲的發展中國家,能源可持續得分增長率均超過

10%。據此,世界能源可持續性

2011-2020

年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亞洲和非洲的少數發展中國家(即圖

3-8中類別

3

國家)的拉動,而如何動員更多數的國圖3-7|各國能源可持續性得分

2011-2020

變化值26圖3-8|各國

2020

能源可持續性得分與

2011-2020

能源可持續性增長幅度100世界平均增長率類別

1類別

2908070605040類別

3聚類中心世界平均得分(2020)-10-50510152025302011-2020

變化幅度(%)家實現更快速的能源可持續轉型,將是全球能源發展在下一個階段的重要議題。在能源可持續性的五個維度中,能源可及性和清潔度的提高是

2011-2020

全球能源可持續性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可及性的提高貢獻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

73.6%(圖

3-9),特別是可及性中的“農村人口電力普及率”和“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兩項,在

2011-2020年間分別提高了

10.8%和12.7%。能源清潔度的提高貢獻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

25.5%(圖3-9),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占比的提高(由

2011

年的

11%

提升到了

2020

年的

15%)。能源效率和可支付性對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貢獻較小。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能源可靠性的平均得分在

2011-2020

年間出現了下降,這一結果來自于各國能源進口依存度的上升,反映出了全球能源需求上升和能源貿易增加帶來的能源安全隱患。圖3-9|各個維度對能源可持續性提高的貢獻率+0.06效+1.05

+0.1665.0656463626160-0.19度+3.03性圖

3-10

展示了各地區在能源可持續性的

5個維度上的變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有

106.4%

來自于可及性的提高,可支付性和能源效率的增長也有一定貢獻,但清潔度與可靠性則出現了下降,反映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擴大能源供給、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未能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化石能源的占比不降反增。南亞地區的可及性增長尤為顯著,貢獻了南亞84.0%

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清潔度、效率和可支付性也有一定提高,但可靠性下降頗為明顯。中東與北非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同樣以可及付6

0潔.9性源及性可可可支勒加與圖3-10|各地區在能源可持續性

5

個維度上的變化比清能性為主。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可及性和清潔度提洲可及性清潔度靠高分別貢獻了

68.1%

36.7%

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說明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在擴大能源供給的同時在能源清潔轉型上也取得了一定進步。歐洲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可持續增長有

100.3%

都來自于清潔度的提升,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拉丁美洲地區同樣在可及性和清潔度方面都有提升,但在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和可靠性上出現了下降。北美的清潔度和可靠性提升分別貢獻了53.4%和40.2%的能源可持續性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北美是所有地區中唯一非實現能源可靠性增長的地區(其他地區的可靠性均因為能源自給率的降低而有所下滑),這其中既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貢獻,同時也與北美通過頁巖氣革命實現從天然氣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轉變有直接關系。能源效率可支付性可靠性亞中與876以5南432洲丁1哈拉洋0平北

東中亞與與-1亞東太南北洲拉美撒歐美非283.3

未來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變化趨勢為將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進展與

SDG7

設定的

2030

目標直接對比,研究通過結合《可持續

程》、

署(IEA)《

零2050》[20]

報告等多個方面的假設(詳見附錄),計算出了達到

2030

目標對應的能源可持續性分數。結果顯示,實現

SDG7

需要全球能源可持續指數得分在

2030

年達到

77.4

分。目標分數)的變化(圖

3-11

中紅色實線),以及按照

2011-2020

年的增長率進行外推得到的2021-2030

預測值(圖

3-11

中紅色虛線)。結果顯示,如果之后仍以

2011-2020

階段的速度增長,2030

年世界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僅能達到SDG7

目標值的

90.3%。而實現

SDG7

的路徑(圖3-11

中藍色虛線)則需要

2021-2030

階段的能源可持續性以原增速

2.4

倍的速度(即年均增長率

1.8%)上升,這意味著實現

SDG7

目標迫切需要全球能源系統在

2030

年前加快其可持續轉型的速度。與這一目標值相比,2011-2020

世界能源可持續性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并不理想,2011-2020年間世界能源可持續性只增長了

6.8%,年均增長率為

0.7%。圖

3-11

中展示了

2011-2020

年能源可持續性指標進展(即當年實際得分

/2030圖

3-11

|

能源可持續性指標進展(得分

/2030

目標分數),其中紅色實線為

2011-2020

年實際值,紅色虛線為

2021-2030

預測值,藍色虛線為實現

SDG7

所要求的路徑不確定性范圍實際得分外推路徑0.950.9年增速

X2.4目標路徑0.850.80.750.7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各地區能源可持續性評價結果Sub-SaharanAfrica4.1撒哈拉以南非洲

(SSA)撒哈拉以南非洲

2020

年的人口總數為

11.4億,占全球人口總數的

14.6%,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人均

GDP僅有

1588

美元(2020

年)。32

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被納入了本研究的評價范圍。可及性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能源可及性的各個指標,即農村電力普及率、城鎮電力普及率、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和電氣化率上都明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農村電力普及率(28.1%)和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17.1%)兩項(圖

4-2)。這意味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國家目前還處在由于經濟長期落后而導致的能源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階段。此外,農村和城鎮的電力普及率存在著巨大差距,這也反映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能源發展方面的城鄉不平衡問題。撒哈拉以南非洲

2020

年的能源可持續性總分為

51.9

分(圖

3-4a),在全球

7

個地區中得分最低。從能源可持續性的

5

個維度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能源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兩個維度上相比于世界平均值具有明顯的落后(在這兩項上的得分同樣是

7

個地區中最低的);清潔度和能源效率與世界平均值相差不大,分別在各地區中排名第

4和第

5;可靠性得分則略高于世界平均值,在

7

個地區中排名第

3(見圖

4-1

及圖

3-4a)。清潔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較低,僅圖4-1|撒哈拉以南非洲能源可持續性各維度得分可靠性100世界平均撒哈拉以南非洲806040可及性可支付性200清潔度能源效率32占能源消費總量的

8.8%,但其

CO

排放強度卻明能源效率2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圖

4-2)。這一看似矛盾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非洲的能源結構中還存在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單位

GDP

能源強度為度例大量的傳統生物質用能(如木柴、農作物殘渣和人10.0MJ/$(即

2.8kWh/$),是世界平均值

4.9MJ/$

的及畜糞便的直接燃燒),約占非洲能源總消費的2

倍,反映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體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能源分配效率較高,僅有

1.0%

的能源損失在了分配、強40%,這部分生物質能在本研究的統計中不屬于“現代可再生能源”的范疇,導致了撒哈拉以南非入洲可再生能源比例較低和能源碳排放強度例

較低同傳輸和運輸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能源強度上率放時存在的現象。傳統生物質用能雖屬于生物質能,的低分(圖

4-2)。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來說,提普比但仍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和健康問題,如空氣污染(圖高用能端的能源效率,包括推廣能效更高的用能設4-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得分備和調整高耗能產業等,將是在下一階段提高能源排占及料低于世界平均值)[21]。因此,高比例的傳統生物質率效率得分的效

關鍵所在。率收用能和化石能源一樣,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提度比升能源清潔度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事率力強圖4-2普|撒哈拉以南非洲各項指標得分(綠色為世界平均值)及給數10096.7分92.084.6放94.182.5物91.175.79087.587.2燃86.7染度79.482.272.0率77.776.78070605040302010078.3力化源70.5排普強次57.1污自費力率潔配電炊30.4停28.7化17.7氣氣碳16.211.6能12.0均消源位源再二電農可單城電源氧村月生清電空電能能鎮能可支付性可靠性按每年人均電力消費

1000kWh

計算,在撒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月均停電次數與世界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用電家庭,平均將有

11.3%的可支配收入用在電費支出上(圖

4-2),而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值僅有

3.9%,在中國僅有

1.0%。從電力價格來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平均電價與世界平均值幾乎持平,因此較低的電力可支付性主要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較低的人均收入。低可支付性加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能源貧困”問題,上文“可及性”部分的分析指出,非洲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沒有電力供應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