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_第1頁
醫學衷中參西錄_第2頁
醫學衷中參西錄_第3頁
醫學衷中參西錄_第4頁
醫學衷中參西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張錫純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中國近代杰出的中醫臨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成為繼《傷寒論》以來最受醫者歡迎的中醫經典著作之一,被稱為“醫學中第一可法之書”,而張錫純先生也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張錫純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少時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因其家訓教子孫宜_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遂在讀書之暇隨父習醫。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弟后,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此時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它西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于醫學。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于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著于國內。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1918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春,張氏攜眷至天津,援徒并開業行醫。組織中西匯通醫社,傳播學術。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疴危證,為醫界公認的一代名醫。例言一、發明藥性之書,始于《神農本經》。其書為有文字之后第一.(《易》雖在先,其時猶無文字),簡策之古可知。其書共載藥三百六十五味,以象周天之日數,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養生之藥也;中品者,治病之藥也;下品者,攻病之藥也。各品之下,皆詳載其氣味與主治。明其氣味,主治之理亦即寓其中矣。而藥性獨具之良能,又恒有出于氣味之外者。古圣洞徹精微,皆能為之一一表出,此在醫學中,誠為開天辟地之鼻祖也。乃后人識見短淺,凡于藥有獨具之良能,不能以氣味推求者,皆刪去不載。如桂枝治上氣吐吸(吸不下達即吐出,即喘者之不納氣也)甚效,《本經》載之,而后世本草不載也,山茱萸治寒熱往來(肝虛極者之寒熱往來)甚效,《本經》載之,而后世本草不載也,若此者不勝舉。愚每觀至此等處,恒深為惋惜。——故斯編于論藥性處,皆祖述《本經》,而于后世本草不輕采取也。或有疑其未載明入何臟腑及何經絡者,不知其所主何病,即知其藥力能至何處。究之服藥后,藥隨氣血流行,無處不到。后世之詳為分疏其臟腑經絡者,似轉貽學者以拘墟之弊也。二、闡發醫理之書,始于《黃帝內經》。其書系黃帝與其臣岐伯、伯高、鬼臾、雷公相問答之詞,分為《素問》、《靈樞》。《素問》大旨以藥治病,《靈樞》大旨以針灸治病。特其年遠代湮,不無殘缺。古時相傳多以口授,尤易亡失,故晉皇甫謐言其書不完全,宋林億疑其書有偽托。且仲景《傷寒論》序謂,撰用《素問》九卷,今《素問》二十四卷,其中有偽托可知。然其醇粹之處,確乎貽之圣神,斷非偽托者所能為。即如以針灸治病,此時為東西所共認,設非古圣開其始,后世能創造乎?即西人之細講剖解者,能創造乎?是以讀《內經》之法,但于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后世偽托,付之不論可也。此孟子所謂“書難盡信”之義也。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于《內經》可信之處費心研究,但于其不可信之處極力指摘,推其意見,直謂《內經》真本久失,所傳于世者皆系偽托。有斯理乎?夫我四萬萬同胞,皆黃帝之子孫也,以祖宗嘉惠后人之典冊,不知抱殘守缺,倍加愛護,而轉欲弁毛棄之,此真令人可發浩嘆者也。——故斯編于各門中,祖述《內經》之處甚多,而于后世醫書之祖述《內經》者,若《難經》,若《傷寒》、《金匱》諸書,亦偶有所采取焉。三、斯編所載之方,多系拙擬。間有用古人成方,亦恒有所加減,或于方中獨有會心之處,亦偶載其方而詳為疏解。又于各門方后,附錄西人恒用之效方,及西藥試之果有實效者。至論臟腑經絡之處,恒兼取道家之說,以其授受有自來也。又間采西人之說,以其剖驗有實考據也。四、西人于臟腑剖驗雖精,而仍有未能剖驗之處。人之臟腑有氣、有血、有功用、有性情。西人剖驗之學,詳于論血,略于論氣;能明臟腑之功用,未識臟腑之性情,究于醫學未臻醇備。斯編論臟腑之氣血及其功用、性情,不但多為西人所未發明,即漢晉以來名醫亦多有未發明者。五、西人之藥,喜用猛烈之品,吾中華服之恒與臟腑有不宜。誠以西人多食肉,吾人多谷食,自幼養料既異,臟腑之性質即因之有異。斯編于用西法處,恒取其化學之理,運用于醫理之中。而自處方藥即間有引用西藥之時,亦必其性稍和平,不至含有猛烈毒性者。六、古人用藥,多是煎一大劑,分三次服下,病愈不必盡劑,不愈者必一日服盡,此法今人不講久矣。愚治傷寒、瘟疫與一切急證,必用此法。蓋治此等證,勢如救火,以水潑之,火勢稍減。若不連番潑之,則火勢復熾,而前功盡棄。若治他證,不必日服藥三次,亦必朝夕各服藥一次(煎渣再服可權作一次),使藥力晝夜相繼,見效自速也。七、富貴之家服藥,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原不可廢。慎柔和尚治陰虛勞熱專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養脾陰也。夫淡氣歸胃,《內經》曾言之,淡能養脾陰之義,原自“淡氣歸胃”悟出,而其所以然之故,人仍多不解。徐靈胎曰:《洪范》言五行之味,水曰潤下,潤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皆直言其物之本味。至于土,則變其文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蓋土本無味,借稼穡之味以為味,夫無味即是淡。故人脾胃屬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也。又按:治陰虛專責重于脾,人亦多不解。陳修園謂: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也。而用其一分也;有用十分瓦之二者,將一瓦分為十分而用其二分也。余可類推。三十、書中諸方,除古方數首之外,其余一百六十余方,皆系拙擬。此非矜奇立異,欲與古人爭勝也。誠以醫者以挽回人命,為孜孜當盡之天職。至遇難治之證,歷試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經營,自擬治法。迨擬出用之有效,且屢次用之,皆能隨手奏效,則其方即不忍拋棄,而詳為錄存。是此一百六十余方,皆迫于孜孜挽回人命之熱忱,而日積月累以成卷帙者也。計書自初期出版至今已歲星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