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江西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龍山文化遺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區劃分較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隨葬鼉鼓、石磬、彩繪花盤等禮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則密集分布著大量簡陋的小墓。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早期國家已經產生 B.出現了社會階級分化C.禮樂制度較為完善 D.貴族壟斷了祭祀權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龍山文化遺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區劃分較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隨葬鼉鼓、石磬、彩繪花盤等禮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則密集分布著大量簡陋的小墓。”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本身和隨葬品都有差異,可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貧富分化產生,出現了社會階級分化,B項正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排除A項;西周時期產生禮樂制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貴族壟斷祭祀權力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據史載,夏朝的王位繼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繼”,只有仲康、扃兩代是“兄終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繼”的有十七代,“兄終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確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這表明先秦時期()A.王位世襲制度難以推行 B.傳統宗法關系逐步瓦解C.血緣是王位繼承的依據 D.王位繼承體現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商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夏朝的王位繼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繼’,只有仲康、扃兩代是‘兄終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繼’的有十七代,‘兄終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確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可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和嫡長子繼承制體現了血緣是王位繼承的依據,C項正確;王位世襲制度一直延續到整個封建社會,排除A項;傳統宗法關系沒有瓦解,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王位繼承沒有體現民主色彩,排除D項。故選C項。3.在《尚書·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誡殷商遺民說:“爾殷遺多士,弗吊(善)旻天(上蒼),大將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將(奉行)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據此可知,周成王旨在()A.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觀念 B.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C.論證周革商命的合法性 D.借助宗法制維護統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成王強調了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是因為商紂王不敬天,周武王是遵循上天的旨意而滅商,具有合法性,C項正確;材料與敬鬼事神觀念及宗法制無關,排除A、D兩項;殷商因暴政而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項。故選C項。4.春秋時期,中原貴族與周邊民族通婚之事時常發生,諸侯如晉獻公先后娶四位戎女為妻,趙簡子將其女嫁給代國國君,士大夫階層如趙衰在隨晉文公流亡期間娶赤狄女為妻,魯國公孫敖曾先后兩次與苔國聯姻。這反映出當時()A.華夷之辯理念已被拋棄 B.夷狄華夏認同意識日益深化C.傳統宗法秩序逐漸崩潰 D.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初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民族通婚現象增多,雖然多出于政治上的聯姻,但這在客觀上增強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的發展,D項正確;當時華夷之辯仍然存在,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民族間的通婚,有利于增強夷狄與華夏血緣聯系,但華夏血緣并非夷狄認同華夏的唯一依據,排除B項;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西周制度中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戰國早期)墓中卻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編鐘。這說明戰國時期()A.禮樂制度遭到挑戰 B.民族交融頻繁 C.私有財產開始出現 D.宗法觀念淡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西周到戰國時期。據題干可知,戰國早期,地方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規格的禮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諸侯墓葬品破壞了禮樂制度,A項正確;材料涉及天子與地方諸侯,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B項;新石器時期私有財產出現,排除C項;材料反映禮樂制度遭到破壞,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項。故選A項。6.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其中一家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一家是指()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蘊含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C項正確;儒家主張仁和禮,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墨家主張兼愛和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法家主張依法治國和變革,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C項。7.周朝時確立了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一生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謚號”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為由,廢除了謚法。秦始皇的這一做法目的是()A.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一 B.確立皇權世襲,傳至萬世C.凸顯皇權至上,不可僭越 D.表明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謚號’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為由,廢除了謚法。”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廢除“謚號”,斷絕了后人對前輩評判的渠道,這凸顯了皇權至上,體現了皇帝獨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皇位的世襲,排除B項;秦始皇名稱的由來是為了凸顯秦始皇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排除D項。故選C項。8.下表反映了秦統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現的次數。由此可推知,秦朝()仁/孝良/文德禮義誅/滅成/武禁/刑法/度/式/矩功/利2491910931510A.皇權專制統治具有一定隨意性 B.重視當時社會秩序的構建C.政治體制的建設仍需不斷完善 D.奉行“外法內儒”統治政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秦朝石刻中屢屢出現“法、度、式、矩”“功、利”“德”“義”等文字,反映出秦朝統一后重視當時社會秩序的構建,B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秦朝皇權專制具有隨意性,排除A項;只有圖片中展示的文字不能說明秦朝政治體制建設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排除C項;據所學,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奉行“嚴刑峻法”的統治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9.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張,下令:凡《秦紀》之外的歷史書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限期燒毀,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燒;禁止私學,欲求學的以吏為師;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秦始皇此舉()A.強化地區管理 B.利于秦朝教育事業發展C.促進民族交融 D.是實行文化專制的表現【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秦始皇下令焚燒《詩》《書》,禁止私學,禁止討論政治,這些是文化專制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文化專制,和地區管理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秦始皇的措施會使文化典籍散失,思想被禁錮,不利于秦朝的教育事業,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秦始皇加強文化專制,和民族融合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該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A.六國貴族是反秦的主力 B.秦朝的統治已失去民心C.農民起義源于官吏貪腐 D.地方制度弊端逐漸顯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可知,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后,秦朝各郡都殺其長吏,以應陳涉,說明秦末農民起義的響應者非常廣泛,秦朝的統治已失去民心,B項正確;以六國貴族為主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陳涉、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誤戍邊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到實施郡縣制相關內容,地方制度弊端逐漸顯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與匈奴等少數民族戰爭連年不斷,巨大的軍費開支給國家的財政收入帶來沉重負擔。而當時的富商大賈非但不佐國家之急,反而趁機加緊掠奪財富,致使朝廷財源枯竭。這一現象()A.推動了鹽鐵官營的實施 B.促使漢王朝采取了“與民休息”政策C.導致了西漢王朝的衰弱 D.為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次題干可知是影響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戰爭不斷,巨大的軍費開支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而富商大賈趁機掠奪財富,加劇了朝廷的財政危機,因此漢武帝為了增加財源,采取了鹽鐵官營的措施,A項正確;漢王朝“與民休息”政策是在漢初,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是漢朝強盛時期,排除C項;絲綢之路涉及到中外交流,材料沒體現絲綢之路,排除D項。故選A項。12.史載“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眾來,則離宮別苑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漢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 B.大宛仰慕并學習漢朝先進的文化C.絲綢之路促進西域物種的東傳 D.漢朝統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朝時期,大宛國的特產在中原地區開始出現,這反映出絲綢之路促進西域物種的東傳,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絲綢之路促進西域物種的東傳,并未體現漢朝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大宛國特產在漢朝的生根發芽,而非大宛學習漢朝先進文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絲綢之路促進西域物種的東傳,“漢朝統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與題干所述材料的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尚書本為“少府(負責皇帝私財及生活的機構)屬官治文書而已”,至光武帝時,則逐漸轉為行政職位;東漢李固曾說:“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出納王令,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尚書的這一變化()A.消除了宦官專權亂政的現象 B.適應了君主專制發展的需要C.完善了官僚隊伍的選拔制度 D.反映了宰相權力的不斷增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尚書原本只是管理皇帝文書的小官,但在東漢時期卻逐漸變為主持行政的重臣,這一變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適應了君主專制發展的需要,B項正確;“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官僚選拔制度無關,排除C項;東漢時尚書權力的膨脹削弱而非加強了宰相權力,排除D項。故選B項。14.東漢時期,司空第五倫提出,“貴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當以職事以任之”。李固主張“設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他們的這些主張意在()A.限制外戚宦官的權力 B.提高官員隊伍的素質C.緩解社會的階級矛盾 D.加強豪強地主的勢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東漢時期第五倫、李固等人主張外戚可以在財富上不加限制,但在做官權力方面應該加以限制,說明意在限制外戚宦官的權力,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對象是外戚,并不是全體官員,排除B項;東漢時期階級矛盾主要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材料中并未涉及兩者,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豪強地主,排除D項。故選A項。15.司馬遷的《史記》“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和屈原的《離騷》一樣,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這說明,司馬遷的《史記》()A.印證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帝時期 B.具有文學史題材的首創性C.展現了秦漢時期人民高昂的精神 D.兼具史學和文學雙重價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既整理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材料說明《史記》兼具史學和文學雙重價值,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史記》的記載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未說明《史記》印證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帝時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史記》首創文學史題材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高度評價了《史記》,但并未展現秦漢時期人民高昂的精神,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禮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商王是最高的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有著為數眾多的“臣”或“臣正”,見于卜辭和銅器銘文的官名也很多。《尚書。酒誥》曰:“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著許多的小國,有的則穿插于商國境之內,不過多數的方國比較弱小,它們臣服于商,但各諸侯國、方國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國后來也漸漸為商所吞滅。——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上、下冊)》材料二《左傳》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周人這種新創的統治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權的地位,此時的周王“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儼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摘編自王家范《大學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代新創的統治方式的名稱及其作用。【答案】(1)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國家機構有所發展;商朝與方國為較為松散的臣服關系;實行分封和內外服制。(任答三點即可)(2)名稱:分封制。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周代統治區域的擴大;有助于周代經濟文化的交流。(任答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商朝(中國)。特點:根據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可知,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根據材料“商王是最高的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有著為數眾多的‘臣’或‘臣正’,見于卜辭和銅器銘文的官名也很多”可知,國家機構有所發展;根據材料“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著許多的小國,有的則穿插于商國境之內,不過多數的方國比較弱小,它們臣服于商,但各諸侯國、方國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國后來也漸漸為商所吞滅”可知,商朝與方國為較為松散的臣服關系,實行分封和內外服制。【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周代(中國)。名稱:根據材料“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可知,周代新創的統治方式的名稱是分封制。作用:根據材料“周人這種新創的統治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權的地位”可知,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根據材料“儼然是天下之共主了”可知,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周代統治區域的擴大;有助于周代經濟文化的交流。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戰國的風氣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會的“免而恥”。雖然容易在短期內奏效,但國家政令的貫徹執行如果僅能仰仗于予富予貧、予貴予賤以及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懼和貪欲——程念祺《商鞅的為人為政和戰國風氣》(1)根據材料一歸納商鞅變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內容。這種法制措施在秦國實行的效果如何?(2)據材料二說明商鞅的“強國之術”對秦國民風產生的影響。【答案】(1)內容:嚴刑峻法;鄰里連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秩序;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在與六國戰爭中處于優勢地位。(2)影響:功利之風盛行;形成重利輕義的風氣;道德觀念淡薄;好戰嗜殺的血腥世風形成,容易導致暴政。【解析】第(1)問,商鞅變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可知為鄰里連坐制度;根據材料“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重,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可知法制原則為嚴刑峻法。其實行的效果,可根據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歸納總結。

第(2)問,商鞅的“強國之術”對秦國民風產生的影響,可根據材料“國家政令的貫徹執行如果僅能仰仗于予富予貧、予貴予賤以及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懼和貪欲”并結合書本所學知識歸納總結。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董仲舒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通經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統——獨尊儒術的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倡導的大一統思想,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中華文化走向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當然,獨尊儒學后來走向極端,把儒學神學化、宗教化,也有其顯著的弊端,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摘編自劉丹忱《董仲舒“大一統”理論對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作用》等(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兩則材料思想主張的相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思想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張的影響。【答案】(1)相同之處:都主張思想大一統。原因: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統一;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發展的需要。(2)影響: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后期走向極端,弊端明顯,阻滯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思想大一統的主張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解析】【小問1】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一“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董仲舒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通經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統——獨尊儒術的建議”可以得出,兩則材料都主張思想大一統。出現的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時期以及秦朝末年戰亂頻繁,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統一;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戰亂和秦朝的統一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各民族華夏認同觀念也有所增強;思想大一統理論迎合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發展的需要。【小問2】影響:根據材料“董仲舒倡導的大一統思想,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中華文化走向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根據材料“獨尊儒學后來走向極端,把儒學神學化、宗教化,也有其顯著的弊端,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可以得出其后期走向極端,弊端明顯,阻滯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結合所學可以得出,思想大一統通過思想統一維護政治統一、國家統一,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指出:“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一個只需復原,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